西班牙內戰什麼時候發生的
㈠ 西班牙內戰爆發的時間
1936年—1939年
謝謝採納
㈡ 西班牙內戰發生於哪一年
戰爭的失敗在西班牙國內產生了重大影響並引起人們的反思。西班牙社會各階層紛紛要求進行政治改革、發展經濟、強化教育,以重振國家。在此期間,馬克思主義思想傳入西班牙,社會主義黨、共產黨相繼成立,工人運動有了較大發展,人民起義此伏彼起。在1931年4月12日市政選舉中,左翼勢力獲勝;14日在巴塞羅那、聖塞巴斯蒂安等地宣布成立共和國;在馬德里,革命委員會宣布成立臨時政府;阿方索十三世自願流亡國外。同年6月28日共和派舉行全國大選,宣布宗教自由,12月通過了新的《憲法》,新政府著手進行農業、教育、區域自治等方面的改革和立法;與此同時,一些右翼政黨(如長槍黨)相繼成立。在1933年11月的大選中,右派政黨獲勝,一些新法律(如農業改革基本法)被廢止,1932年政變軍人被赦免。中央政府與加泰羅尼亞地區政府發生沖突,1934年月10月爆發革命,被軍隊殘酷鎮壓。1936年2月由共和左翼、社會黨、共和聯盟、共產黨等組成的人民陣線在大選中獲勝,阿薩尼亞政府宣布全國大赦,恢復農業改革及加泰羅尼亞、巴斯克、加利西亞等地區的區域自治。1936年5月阿薩尼亞當選共和國總統,卡薩雷斯-吉羅加組閣。然而左右兩派沖突不斷,反對黨領導人卡爾沃-索特羅被暗殺成為內戰的導火線。1936年7月17日梅利亞駐軍叛亂,18日漫延到全國,佛朗哥取得了駐摩洛哥軍隊的領導權,西班牙內戰爆發。
㈢ 西班牙內戰爆發的歷史背景背景是什麼呢最後結果怎樣呢
16世紀西班牙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帝國。19世紀,拉丁美洲人民的民族獨立革命戰爭激增,給西班牙的殖民統治帶來沉重打擊,使其失去了大部分美洲殖民地。美西戰爭是1898年第一場重新分配殖民地的帝國主義戰爭,以慘敗西班牙告終。自那以後,西班牙在經濟、政治和軍事方面遠遠落後於其他大國。1929年爆發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對落後的西班牙造成沉重打擊,導致通貨膨脹,工農業生產混亂,人民非常不滿,國內各種矛盾迅速激化。
㈣ 為什麼會發生西班牙內戰西班牙內戰爆發的歷史背景是什麼呢
西班牙內戰,這是西班牙第二共和國的一場內戰,共和國總統曼努埃爾·阿扎尼亞的共和政府軍和左翼人民陣線聯盟與西班牙國民軍和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為中心的長槍黨等右翼團體作戰;反法西斯人民陣線和共和國政府得到了蘇聯、墨西哥和美國的援助,而佛朗哥的國民軍得到了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和葡萄牙的支持。由於西班牙意識形態的沖突以及軸心國集團與共產主義勢力之間的代理戰爭,西班牙內戰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奏。
1936年7月17日,在北非的摩洛哥的西班牙軍隊發生了軍事叛變。西非叛軍從摩洛哥出發進攻伊比利亞半島,叛變很快蔓延到西班牙。1936年7月18日,西班牙內戰爆發。
㈤ 西班牙內戰的性質
是一次內戰,後來成為國際反法西斯戰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謝謝。
㈥ 西班牙內戰是怎麼回事
1936年2月16日,西班牙舉行大選,代表人民陣線的政治勢力獲勝,於是組成了聯合政府。議會選舉阿薩尼亞·伊·迪亞斯為共和國總統。人民陣線聯合政府成立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是不久之後,西班牙軍官佛朗哥便發動了武裝叛亂。10月1日,叛軍在布爾戈斯成立政府,西班牙內戰從此揭開了序幕。
內戰一開始,西班牙人民在南部便積極阻擊法西斯叛亂軍隊的進攻。當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看到西班牙叛軍受挫之後,立刻出兵幫助叛軍對抗政府。而與此同時,國際進步力量也在用各種方式支持西班牙聯合政府,由來自54個國家的大約3.5萬名志願軍組成國際縱隊,與西班牙人民並肩作戰。此外還有2萬名外國人士在醫療隊和輔助隊服務。
德國在1936年選出一批優秀飛行員,向弗朗哥叛軍運送物資。同時,德意法西斯也在為即將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做准備,若西班牙成立法西斯政權,則可以讓法國腹背受敵,還可以隨時切斷英法等國與非洲,亞洲的聯系。同時還可以在西班牙海岸進行海上封鎖。所以這場內戰對法西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英、法等國繼續奉行一貫的綏靖政策,對西班牙政府進行封鎖。1936年,法國政府竟然厚顏無恥的撕毀協議,宣布對西班牙實行武器禁運。英國政府也對西班牙共和國政府採取敵視態度,美國則一直向叛軍提供石油,繼續發著戰爭財。在當時的困難形勢下,蘇聯政府給西班牙人民以巨大支持,提供大量的武器和彈葯。
不久之後,佛朗哥就向西班牙共和國的首都馬德里發動了4次大規模的進攻。西班牙共產黨參加了馬德里保衛戰的領導工作,同廣大勞動人民共同保衛了馬德里。可是在保住馬德里的同時,共和軍卻在其他戰場節節敗退,戰爭的形勢也發生了逆轉。
1938年,為了本國利益,英法和德意簽訂了《慕尼黑協議》,協議一出,德、意法西斯更加肆無忌憚地支持佛朗哥對西班牙共和國進行進攻。此時,共和國部隊的軍力與佛朗哥的力量懸殊甚大,加上共和國方面混入了叛徒,從內部配合佛朗哥對共和國的進攻,共和軍很快被叛軍擊潰。佛朗哥軍隊在德、意法西斯支持下佔領了西班牙大部分土地。3月27日馬德里失守,4月1日,共和國政府被推翻,佛朗哥開始了自己在西班牙的獨裁統治。
㈦ 西班牙內戰是如何爆發的
西班牙內戰是西班牙人民反對國內法西斯軍人叛亂和外國武裝干涉的民族民主革命戰爭。1936年2月16日,人民陣線在大選中獲勝,組成由共和黨、社會黨、共產黨等參加的聯合政府。君主派、大地主、資本家、高級僧侶、長槍黨人和反動軍官等勢力仇視新政府。1936年7月18日,在德意志法西斯的支持下,佛朗哥發動武裝叛亂。10月1日,西班牙內戰開始。內戰初期,西班牙共和軍在人民支持下阻止了叛軍在南部的進軍,控制了國內所有大工業和政治中心、主要海港、交通干線。叛軍處境十分危急。但此刻德、意法西斯開始插手,不但幫助將叛軍從摩洛哥運抵西班牙,還分別派遣5萬和15萬軍隊去西班牙協助叛軍作戰。英、法等國在「不幹涉」政策的名義下,對西班牙政府進行封鎖。國際進步力量積極支持西班牙聯合政府,來自54個國家的大約3.5萬名志願人員組成國際縱隊,與西班牙人民並肩戰斗。1936年11月6日,佛朗哥叛軍和干涉軍戰爭矛頭直指馬德里。至1937年3月,叛軍先後向馬德里發動4次大規模進攻。在西班牙共產黨等領導下,馬德里守軍和人民擊退了叛軍的進攻,守住了首都。之後,叛軍把作戰重點轉向西班牙北部。1937年4月,叛軍主力推向畢爾巴鄂方向,對未加設防的城鎮和鄉村實施空襲,6月20日佔領畢爾巴鄂。繼而向桑坦德、希洪進軍。盡管此間共和軍進行了兩次大規模戰略進攻,但未能挽救北部危局。接著,叛軍轉向東線,1938年3月,突破共和軍防線,奪得東線戰略主動權。7月25日,共和軍在埃布羅河戰役中獲勝;部分扭轉了軍事形勢。但《幕尼黑協議》的簽訂助長了德意法西斯支持佛朗哥對共和國的進攻。12月23日,叛軍和干涉軍開始全面進攻。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共和國內部又出現黨派分爭,力量削弱。1939年3月28日馬德里陷落,共和國傾覆,佛朗哥建立獨裁統治。內戰中有100餘萬人死亡,成千上萬的群眾逃往法國。西班牙內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歐洲最大的流血戰爭之一,給西班牙人民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㈧ 西班牙爆發內戰的原因
西班牙內戰發生於:1936年~1939年
1936年7月18日清晨,一架事先准備好的英國小型飛機,從北非加那利群島載著西班牙在該島的駐軍司令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將軍飛往西屬摩洛哥的德土安。他在那裡發動了一場反對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的軍事叛亂。從此就開始了為時達兩年多(1936年7月18日至1939年3月5日)的「西班牙內戰」。由於德、意法西斯很快就給予叛亂分子直接支持和進行公開武裝干涉,「內戰」也在實際上成為西班牙人民抗擊法西斯、捍衛民主和獨立的民族革命戰爭。它的意義遠遠超出西班牙本身,對當時國際關系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民主力量和法西斯侵略勢力斗爭的一個重大事件,是30年代國際反法西斯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班牙社會的根本問題
這場內戰的根源在西班牙社會本身,是它的各種社會矛盾尖銳化的結果。而德、意法西斯的支持和干預,是促使這些矛盾爆發,並使內戰得以延續和擴大的重要因素。
近代歷史上的西班牙曾經是一個強盛的殖民帝國。它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尤其是佔有除巴西外的幾乎整個中美洲和南美洲。可是這個顯赫一時的殖民強國在3次重大的打擊下一蹶不振:第1次是1588年,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侵英失敗葬身英倫海峽,從此失去了海上霸權;第2次是1810~1826年,拉丁美洲西屬殖民地人民的獨立戰爭,使西班牙殖民體系搖搖欲墜;第3次是1898年美西戰爭,後起的美國給予它最後一擊,它的勢力完全被逐出美洲,失去了最後殘存的殖民地——古巴、關島和菲律賓。
軍事失利是國力衰弱的必然結果,它反過來又加劇了內部的矛盾,加速了國家的衰落。20世紀初,正當西方其他大國大踏步前進的年代,古老的西班牙卻遠遠被拋在後面,在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下,被擠出了帝國主義爭霸的行列,昔日稱霸海上的雄風已經一去不復返。
西班牙社會落後的根源在於其半封建的生產關系。在這個基礎上交織著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土地問題、工人問題和民族問題構成西班牙社會的根本問題。
半封建生產關系首先表現在土地關繫上的大土地貴族佔有制。被喻為「西班牙社會的癌症」的大庄園制是其土地佔有的基本形式。大庄園往往連田數萬公頃,而廣大農民則貧無立錐之地。20年代的西班牙是一個農業國家,農業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的57%。土地分配情況如下:1%的人口佔有全國耕地51%,14%的人口佔有土地35%,20%的人口佔有土地11%,25%的人口佔有土地2%,40%的人口根本沒有土地。大庄園的土地常常是種不完就任意拋荒也不給農民耕種,由中世紀一直沿襲下來的沉重地租奪去農民收獲物的一半甚至更多,把農民壓得喘不過氣,大批農戶完全失去了土地淪為雇農。在30年代初,全國只有40%的土地有人耕作,而這些耕地又有1/4年復一年地荒廢著。內戰前雇農人數約達250萬人,只靠打短工為活。因此,農村貧困,階級矛盾尖銳,嚴重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與這種半封建的生產關系相適應的是政治上的君主立憲制。20世紀的西班牙正處在波旁王朝末代君王阿方索十三世統治下,雖然有議會之類的資產階級統治機構,但是政府要員,將軍和議員們絕大部分還是大土地貴族,另外就是天主教會高級僧侶和一些大資產階級代表人物。按其階級性質來說,這個政權是封建貴族、上層僧侶和大資產階級的政治聯盟。可以說,統治西班牙的主要力量還是貴族大地主。
天主教會在西班牙具有特殊的勢力和地位。它深入到城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教會擁有全國的1/3的地產和一大批企業,高級僧侶本身常常是大地主或大財主,在政治上也有重要的影響,是君主政治的重要支柱。
此外,西班牙還具有一般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班牙是中立國,它利用這一地位和交戰雙方都發展貿易,經濟有所增長。但是重要的經濟領域,如冶金、采礦等多為外國資本、尤其是英、法資本所控制。在20年代,西班牙現代無產者人數並不多,只有約40~50萬人。1920年4月,成立了西班牙共產黨,黨員人數不過1200人。大量手工勞動者和農業勞動者以及小資產階級的存在是無政府主義和機會主義思潮傳播的溫床,無政府主義的工會——「全國勞工聯合會」會員達100萬人;社會黨的工會——「勞動總同盟」會員也達20萬人。
除階級矛盾外,西班牙還存在嚴重的民族矛盾:少數民族處於受壓迫的無權地位。由於歷史的原因,境內各少數民族:加泰羅尼亞人、加里西亞人、巴斯克人等,都各有其風俗、語言和文化,彼此存在很深的民族隔閡,分離主義嚴重。20年代初,在俄國革命和歐洲革命高潮的影響下,西班牙工農運動和民族自治運動高漲,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共和民主思想和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發展,這一切都沖擊了波旁王朝的統治,產生了君主制度的危機。國王阿方索十三世不得不藉助原加泰羅尼亞軍事長官普里莫·德·里維拉對全國實施軍事專政,暫時壓制了各類矛盾的發展。1929年在世界經濟危機的沖擊下,西班牙國內各種矛盾迅速激化,國王只得棄車保帥,拋開普里莫·德·里維拉,讓他辭職以平眾怒,結束了軍事獨裁專政。但是這阻止不了革命形勢的發展。1931年,西班牙終於爆發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㈨ 西班牙內戰因何而起
1936年2月西班牙人民陣線政府的成立,引起了西班牙反動勢力的仇恨。在大地主、大資本家、反動僧侶和法西斯勢力的支持下,反動軍隊准備武裝叛亂奪取政權,其中反動軍官組織「西班牙軍事聯盟」和法西斯組織「長槍黨」起著重要作用。德國和義大利法西斯分子擴大了對西班牙政治和經濟的影響,並答應給叛軍以軍事物資援助。叛軍領袖是反動將軍聖胡爾霍和弗朗西斯科•佛朗哥(1892—1975)。1936年7月17日,西屬摩洛哥首先發難,參加叛亂的3.5萬官兵中有1.1萬「外籍軍團」、1.4萬摩洛哥僱傭軍。7月18日西班牙各大城市也發生了暴動,武裝力量的80%——12萬官兵和大部分國民警衛軍——站在叛亂分子一邊。7月19日,佛朗哥乘英國飛機從加那利群島(人民陣線政府免去佛朗哥的軍隊參謀總長職務後調任加那利群島司令官)飛抵摩洛哥的得土安直接指揮叛亂。7月20日聖胡爾霍從葡萄牙(聖胡爾霍曾因組織叛亂被判刑,大赦釋放後移居葡萄牙)飛回西班牙途中因飛機失事身死,佛朗哥成為叛亂的魁首。10月1日佛朗哥被宣布為「國家元首」和叛軍「最高統帥」。他向全國發表廣播演說,鼓吹西班牙必須建立強大的極權主義國家,佛朗哥的叛亂挑起了西班牙內戰。
㈩ 西班牙是怎樣發動叛亂的,西班牙內戰是怎樣開始的
1936年7月17日,西屬摩洛哥首先發難,參加叛亂的35000官兵中有11000名「外籍軍團」、14000名摩洛哥僱傭軍。
7月18日,西班牙各大城市也發生了暴動,12萬官兵和大部分國民警衛軍站在叛亂分子一邊。
7月20日,薩卡內爾從葡萄牙飛回西班牙途中因飛機失事身死,佛朗哥成為叛亂的魁首。
10月1日,佛朗哥被宣布為「國家元首」和叛軍「最高統帥」。他向全國發表廣播演說,鼓吹西班牙必須建立強大的極權主義國家,佛朗哥的叛亂挑起了西班牙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