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為什麼西班牙宗教狂熱

為什麼西班牙宗教狂熱

發布時間: 2023-02-01 02:20:12

1. 從治國的視角比較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的崛起

葡萄牙的崛起其實是很短暫的。她崛起的原因很多。從政治上來說,葡萄牙的國土三面被西班牙所包圍,面對強大的西班牙,葡萄牙發展的方向只能是海上。亨利王子是虔誠的基督徒,他擁有傳播上帝福音的宗教狂熱。同時,他也是個熱衷於航海冒險事業的統治者,在他的大力支持下,葡萄牙通過吸收人才,研發技術,是自己的航海事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貿易的驅使,香料貿易的巨額利潤以及土耳其對商路的控制激發了這個小國對開辟商路的熱情。但是由於葡萄牙本質上是個小國,人口和資源的相對匱乏,使其在航海方面的發展力量極為有限。有時葡萄牙的殖民地只有幾十個士兵守衛,這使得他難以保護費勁千辛萬苦開辟的航路,這使得葡萄牙的航路開辟活動入不敷出。

西班牙的崛起與葡萄牙類似,但由於西班牙的實力要遠比葡萄牙強得多,因此在新航路貿易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也獲得了更多的利益。剛剛擊敗穆斯林的西班牙依靠著宗教狂熱毀滅了美洲的三大古國:印加、阿茲特克和瑪雅,從中獲得了大量的財富,依靠教皇的權威,制訂了教皇子午線,確立了自己在新航路上的地位,保護了自己的既得利益。通過建立一支強大的護航船隊保衛自己的商路航線。但諷刺的是,大量的黃金湧入不止帶來巨額的財富,也帶來了經濟上的災難:物價飛漲,經濟混亂。由於宗教上和傳統觀念上的影響,西班牙沒能沒能把財富變成更多的財富,而是以它們來消費奢侈品,反而滋養了鄰國的手工業發展,促進了鄰國的崛起。

荷蘭是最值得學習借鑒的國家。雖然荷蘭加入新航路淘金熱的時間比較晚,但是卻很快的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回報。這源於荷蘭的文化。一方面信奉新教的荷蘭有著更為先進和開放的財富觀念,不像西葡那樣在商業活動中受到思想的限制,另一方面,自然資源的匱乏也是的荷蘭很早便走上了商業道路。荷蘭人一系列的商業改革,或者說是金融創新使得他在短期內能夠迅速的籌集自己發展所需要的資金,同時靈活的運用政治手腕,為自己的發展開路。

2. 為什麼宗教信徒都很不理性,很狂熱

因為宗教信徒是迷信的。他們不需要任何事實支持而相信,所以導致狂熱,或者說這種迷信是由狂熱支撐的。
這種情況,和歌迷追星類似。歌迷在自己的心目中杜撰歌星的美好,任何人的非議都會招致他們的憤慨和駁斥。即使這個歌星已經隱婚,或者是個斷背,或者有狐臭。

3. 歷史上,西班牙和葡萄牙為什麼不是民族國家

1、光復運動取得決定性勝利
公元8世紀初,從北非過來的阿拉伯人用了大約4年的時間征服了整個伊比利亞半島(現在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此後的數個世紀里,阿拉伯人以他們特有的智慧建立了一個偉大的帶阿拉伯化的西班牙文明,使西班牙在2個世紀之內都是西歐的文化中心。
阿拉伯人佔領西班牙後,不願接受這些伊斯蘭教統治的西班牙人退縮到北部山區,那裡出現了一些抵抗中心,由此開始了持續7個多世紀的光復運動,但斗爭最激烈的時期是11~13世紀。這場斗爭,在西班牙人看來,是基督教反擊伊斯蘭教侵犯的一部分,所以,反抗阿拉伯人同志的武裝也被看成是羅馬教皇號召組織的十字軍的一部分。
10世紀和11世紀時,在伊比利亞西北部出現了雷翁和卡斯提兩個抵抗中心。鑒於西班牙人的復國戰爭如火如荼地展開,約兩萬北非的柏柏爾人在伊本.優素福率領下於1086年來到西班牙,支援這里的阿拉伯人。在一次決定性的戰役中,卡斯提國王阿方索六世率領的軍隊大敗,據說他只帶了300人死裡逃生,而這些柏柏爾人的軍隊則把4萬多個首級作為戰利品帶回了北非。但卡斯提人沒有灰心。1212年,卡斯提國王阿方索八世在各抵抗中心和歐洲其他國家的十字軍的支持下,統率聯軍於柏柏爾人在托羅薩地方進行決戰,大獲全勝,柏柏爾人被殺至少16萬。1230年,卡斯提和雷翁王國合並,統稱為卡斯提王國,是反抗阿拉伯人統治的中心,擁有最強大的一支反抗武裝。1236年,他們攻克阿拉伯人的首都科爾多瓦,光復運動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在伊比利亞的東北部則形成了反抗阿拉伯人的另一個中心――阿拉貢王國,該王國的正式形成是在1137年,由當地幾個抵抗中心合並而成。在半島的西南部,則形成了葡萄牙王國,它先是依附於卡斯提,1143年後成為獨立王國。
在整個光復戰爭中,西班牙出現了一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民族英雄羅德里戈.迪亞士(約1043~1099),他成為了一個傳奇式的人物,被稱為「熙德」(鬥士的首領)。他的主要功勞式1094年攻佔巴倫西亞,並堅守住這座城市。後來他的事跡被人編為長詩《熙德之歌》,是中世紀西歐最重要的幾部長篇史詩之一。近代以來,這部長詩也成了衍生其他文學作品的素材,如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作家高乃依就創作了悲劇《熙德》,歌頌理智對情慾、義務對感情的勝利。
經過11~13世紀的激戰後,西班牙人的勝局已定,但離光復全部領土仍需時日。科爾多瓦失守後,阿拉伯人逃到半島東南部的格拉那大,又在那裡堅守了250多年。他們在這群山環抱、江河貫流、田園如茵的彈丸之地,在這勢單力薄的偏安環境中,再次創造了輝煌的文化。
2、統一的民族國家的形成
勝利在望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還無暇顧及這一類文化的創造,他們在復國的同時處於建立一個強大的民族國家的過程中。不經歷這個過程,日後他們就不可能發動大規模的探險和殖民活動,也就不能建立起龐大的帝國,而民族國家的形成,不光是一個驅逐外敵的過程,也是一個解決民族內部沖突、使內部各種政治勢力達到相對集中和統一的過程。要實現這一點,往往要經過激烈的思想沖突和流血斗爭。
近代西歐各國民族國家愛國主義形成時期,主要表現為國王和大貴族的沖突。葡萄牙獨立後不久,即在13世紀初就發生了內戰,主要是國王想加強中央政府權力而引起於大貴族和高級教士的沖突。此後,葡萄牙不僅多次發生與卡斯提的戰爭和新的內戰,還爆發過兩次「革命」,即所謂的1245~1247年的革命、1383~1385年的革命。葡萄牙史學家認為,這些革命都帶有國王與「人民」(城市市民和農民)合作打擊鬧分裂的權貴的性質,結果使中下層階級獲得了更多的活動空間,這對商人特別有利。1383~1385年的革命是與卡斯提的戰爭一起進行的。在這場戰爭加革命中,世襲大貴族站在卡斯提一方,市民和一些精通羅馬法的知識分子站在政府一邊,卡斯提的干涉軍失敗了。於是,有錢的「資產階級」(這里所說的「資產階級」,是習慣上一種比較簡單方便的稱呼,一般是指當時的大商人。一般說來,這是還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最多也是一些傾向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商人。)和法學家在新建立的王朝中占據了重要地位。「資產階級」關心和平和擴大貿易,法學家則關心加強國王權威。一個集權的中央政府至此終於建立起來了,沒有這樣一個政府,沒有這些商人和法學家的努力,小小的葡萄牙此後要發展成一個帝國是不可能的。當然,只靠這些商人和法學家也是不行的,未來的擴張和建立帝國,還是要靠那些權利受到一定抑制的貴族的支持和領導。但這里我們必須看到,西歐中世紀後期與中國封建社會的差別就在於:他們的商人及其相關的知識分子還是取得了可以與傳統的統治階級相抗衡的權利。
光復運動的另兩個主要中心阿拉貢王國和卡斯提王國也不平靜,它們同樣面臨加強中央權力的問題,同樣面臨大貴族鬧獨立,同時還有農民反抗封建捐稅的起義。為了強化中央權力和集中統治,兩個王國走上了聯合的道路,這是通過聯姻來實現的。 1469年阿拉貢的王子斐迪南與卡斯提女繼承人伊莎貝拉結婚。10年後,他們先後繼承了各自王國的王位,這樣1469年兩個國家正式合並,實現了西班牙的統一。不久,統一後的西班牙開始向偏安一偶的阿拉伯人發起總攻。1492年1月,格拉那大的摩爾人獻出城池投降,光復運動至此結束。
伊莎貝拉是位頗會玩弄權術的女王。據說她金發碧眼,是個典型的美人,但不是那種風情柔和之輩,而是愛好體育、健壯有力之人。理論上她是協助丈夫治理國家,但無比傲慢、固執己見,又善於掩飾,常常裝出天真浪漫的樣子裁斷大小事務。特別是她的宗教狂熱,使西班牙付出了很大的代價。這就是她大肆利用宗教裁判所來鎮壓「異端」,製造了大量冤案。僅1498年前的17年中,被處以火刑的就有8800人,被判有罪的達10萬人以上。這里所說的「異端」,指的是那些信仰其他宗教的居民,如猶太教、留在西班牙而被迫改宗天主教的摩爾人(被稱為「摩里斯科人」),也就是那些對基督教信仰解釋與羅馬天主教的官方規定有出入的人。不過後者是少數,當時的異端主要還有那些在宗教實踐上與教堂規定的一套不一致的人,大部分是走火入魔的鄉村婦女,當然還有許許多多的「異端」是被誣告造成的。這種不分青紅皂白的鎮壓政策雖暫時有助於政權的鞏固,但其消極面及其明顯。比如,政府命令猶太人在3個月內離開西班牙,許多醫生、科學家、哲學家、商人、高級手工藝人在猶太教士的帶領下離開了這個國家。這些離開西班牙的猶太人的後裔現在已有200萬,分布在全球多個國家。
當然,對這時期西班牙的君主來說,這些消極現象並不像後來看來那麼嚴重。在他們眼裡,最有意義的是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這是向外擴張、建立帝國的先決條件。伊比利亞半島上這兩個國家在近代西歐的擴張中走在前面,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他們在反侵略斗爭中較早建立起了一個相對強大的中央集權政府
民族國家是指近代以來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或民族獨立運動建立起來的,以一個或幾個民族為國民主體建立起來的國家。 民族國家是一個獨立自主的政治實體,乃20世紀主導的現代性民族自決和自治概念及實踐。與18及19世紀傳統帝國或王國不同,民族國家成員效忠的對象乃有共同認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體制。認同感的來源可以是傳統的歷史、文化、語言或新創的政治體制,因此,從一個民族構成政府體制,或者由數個民族經同一共享的政府體制構成的國族,都是民族國家的可能結合型式。 民族國家是政府體制的一種形式。而民族則是共同體的認同概念,其來源可以是共享的體制、文化、或族群。民族國家這個概念應此包括以公民國族主義及種族國族主義等不同的思維,主要取決於認同概念的形成要素。所謂的單一民族國家,所有公民共享一價值、歷史、文化、或語言,不論是繼承前帝國王國的統治范圍或者是當代全球化的移民現實來說,少有國家符合此類形。因此,當代民族國家常為多民族國家而多元文化主義常用來形塑及爭取對體制的認同。 首先肯定一點:全民重商主義(拜金)和冒險精神引發自主探究世界的浪潮,從而獲得廣大的殖民地和資源(主要是金銀),從而得到足夠的金錢以提升國家經濟實力,然後就是強大的海軍實力,和寬松的政治環境和金融政策。商人與貴族共治,海軍比國力先行。 上面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崛起之路。但可惜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當時太有錢了,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買來,因此自己就不生產了,也就是傳說中的(產業空心化),大家全玩資本擴張,結果到最後資本沒有擴張,1588年無敵艦隊的覆滅導致了西班牙資本外流,結果就是西班牙國力的衰落。因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強大是建立在其美洲殖民地強大的金銀資源流入的結果,其艦隊技術水平並不怎麼樣,本國生產能力也不行,當海軍艦隊覆滅的時候就是國家衰落之時,因為國家再也拿不出那麼多錢建立強大的海軍了

4. 西班牙,葡萄牙為何熱衷於宗教傳播、

其實兩國都不太熱衷於宗教傳播,只是為了殖民和財富的掠奪,打著上帝的旗號干著撒旦的勾當。
真正的宗教傳播者只有那些潛心向主的人,如乘風破浪的清教徒。

希望能幫到您 歡迎討論~

5. 問問西班牙的風俗

既然是交換生,那麼他們就是在中國咯?說點兒和西班牙同事在中國生活後的實際體驗:

他們喜歡足球,拉丁音樂,跳舞。不怕曬太陽,古銅色的皮膚是健康的象徵。和異性見面親兩頰。除非正式會議,西班牙人一般不是很守時(至少在西班牙)。享受生活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找個好的迪斯科吧,周末年輕人喜歡去那裡。

他們習慣付小費,得告訴他們在中國不需要。

對於食物:吃口偏甜,不能吃辣。很多西班牙人偏好日本菜,而且中國的日本菜便宜。他們對於甜酸味得很能接受,一般情況不吃狗肉,以及其他更少見的動物。如果要他們嘗試,千萬不能說出是什麼肉。

很重要一點,由於西班牙大部分地方都偏乾燥,必須提醒他們注意中國氣候不同,濕度很高,出了汗不容易干,必須有準備,特別是夏季,對於西班牙人來說簡直就是地獄。所以衣服方面,春夏裝得是寬松吸汗的,年輕人喜歡緊點的衣服,但是那樣保證天天像蒸籠里出來一樣。

6. 為什麼西班牙與義大利受宗教改革影響較小

西班牙與義大利受宗教改革影響較小的原因如下:
1、義大利是教廷屬邦所在地,天主教影響極深。
2、西班牙處於光復運動時期,與伊斯蘭教對立極深,具有濃厚的天主教狂熱傾向,天主教是西班牙立國與統一的精神支柱,缺乏宗教改革的土壤。
3、西班牙統一後,王權強大,對異端嚴厲鎮壓,統一了內部思想。
總之這兩地是受天主教恩惠最大的地方。宗教改革越激烈的地方,往往是受天主教會壓迫最深的地方。

7. 西班牙歷史 關於宗教的

歷史上西班牙是屬於天主教勢力范圍的,後來公元8世紀時摩洛哥的伊斯蘭勢力從直布羅陀海峽「入侵」西班牙,佔領伊比利亞半島,建立了摩爾帝國統治了西班牙七百年,但逐步沒落。

其13世紀修建的阿爾罕布拉宮是摩爾人抵抗北部基督教國家的最後據點,但在內部紛爭,東征十字軍和蒙古鐵騎的三重打擊下一蹶不振,徹底失去了曾有的輝煌。

盡管摩爾人在格林那達又喘息了百餘年,最終還是被西班牙的天主教徒們趕回了北非摩洛哥的大漠老家。歐洲的伊斯蘭統治也從此正式結束。

(7)為什麼西班牙宗教狂熱擴展閱讀:

天主教對西班牙人的影響

天主教的影響更多地表現在西班牙人的日常生活中。像其他天主教徒一樣,西班牙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都是在教堂中度過的:出生後的洗禮,第一次領聖餐,婚禮和死後的葬禮。

西班牙節日眾多,有一個原因就是每一個城市、每一個村子、每一種職業都有一個聖徒作為守護神。每到聖徒生日的時候,這個城市或者行業公會就要舉行大彌撒和宗教遊行。另外,每一個教徒也都有自己的守護神,不僅要過自己的生日,也要過聖徒的生日。

西班牙人的名字大多取自聖徒,最常見的男女名字就是聖父聖母「何塞」和「瑪麗亞」,而且不論男女,都經常把這兩個名字連用。比如西班牙前任首相就叫「何塞·馬利亞·阿斯納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班牙歷史

8. 緯度的秘密:為什麼西班牙人熱情如火,德國人

可以這樣說吧,緯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民族性格。越趨於寒帶,陰霾越重的地區,民族性格越嚴謹、縝密;反之,越是溫暖晴朗陽光普照的地區,其居民的性格就越是任性、浪漫。
早年看過阿莫多瓦的一句話,大意是說,好多西班牙老人為什麼都窮苦、邋遢、悲慘,而德國老人則基本上都過得安康體面?那是因為青壯年的德國人在工作掙錢儲蓄的時候,青壯年的西班牙人在夜夜笙歌縱酒狂歡呢。
德國的宗教革命家馬丁路德曾經說過一句話:「即使我知道整個世界明天將要毀滅,我今天仍然要種下我的葡萄樹」。務實、勤勉、埋頭苦幹,不肯苟且,德國人的這種民族性格是非常著名的。
其實,就西班牙和德國這兩個對比度強烈的民族來說,沒什麼好評價的,也談不上價值序列的高低排列。這只是生命觀的差異。有的人,把生命視為不同階段,是一生這個概念,於是,勻著過,每個階段都很仔細,每個階段都盡量過得不錯。而有的人則認為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只體現在青春這個階段,所以要及時行樂,至於說到後面沒本錢了,那就能怎麼混就怎麼混吧,反正也活不了多久了,好在還可以死。
有意思的,高緯度性格,因為寒冷、嚴謹、縝密、有序,所以,絕望感就更為強烈;不少德國電影是這樣的,還有好些北歐電影也是這樣的,比如著名的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的電影,就以其濃重的終極追問意味,而讓人感覺質地十分緊密甚至是過於緊密,因而有窒息感。而低緯度性格看似混雜凌亂,卻有著一種特別的通達和幽默在裡面,跟高緯度性格的糾結和追問不同的是,低緯度性格有一種天然的混沌迷糊的生存理念,天人合一,自在逍遙,比如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以阿莫多瓦為首的西班牙電影和一些南美電影,在這些電影中,無論是怎樣的境遇怎樣的遭遇,中間都有頗為可口的喜劇感。
看講述德國人性格的一些文章,是這樣概括的。比如,潔癖,講究清潔和整齊,德國主婦是全世界最喜歡打掃衛生的主婦;還比如,德國孩子一般都會在寫完作業後才玩耍,因為德國人的教育就是先工作再娛樂;再比如,說半夜12點,停在紅燈前的那輛車,一定是德國人開的……德國人較為共同的特點就是:實在、勤奮、准時、節儉和做事一板一眼。
老實說,我真有點像德國人。我這人,有潔癖,做事認真、勤奮,特別講究秩序,無論是居家還是做事,秩序井然就能讓我安詳。而我恰恰也是半夜12點也會把車停在斑馬線前等紅燈轉綠燈的那種人。有人曾經對我說,你像個德國女人。
這種人,給人的感覺是靠譜,但無趣,一般來說都是虛無主義者。這我知道的。
對德國女人,從感覺上講,我一向有點敬畏。敬的比重要比畏大很多。這就是一種感覺,沒什麼道理,更沒什麼論據。這種感覺來自德國的哲學、德國的緯度、德國特有的黑森林氣息。
最初關於德國女人的影像感覺是早年在好萊塢大放光芒的瑪琳-黛德麗。她是從20年代中期開始走紅的女影星,成名作是1930年的《藍天使》。《藍天使》之後,她到了美國簽約派拉蒙公司,然後在很多部電影中出任主角。這個長相有點男性化且嗜好男性服裝的德國女演員,以其硬朗沉靜的表演風格,很快征服了美國觀眾,與來自瑞典的葛麗泰?嘉寶分坐當時影壇的兩把後座,相當於東宮西宮的味道。
上個世紀20、30年代美國影壇的兩位皇後,在進入40年代後,前後選擇了退隱。嘉寶的退隱是特別絕然和徹底的,她是1941年拍完最後一部電影《雙面女人》之後,在36歲的巔峰期選擇離去,從此徹底從公眾視野中消失。黛德麗選擇的是一種漸退的方式,戰後,她離開了電影圈,重新做回了早年的歌廳歌手,四處巡迴演出。然後,她一點點越退越遠,直至徹底消失。
瑪琳-黛德麗和嘉寶,都是高緯度國家的女人。她們的例子可以再次有力的證明,高緯度性格跟虛無是有天然的親近感的。而且,越繁華越虛無。
德國人的味道是非常特別的。他們嚴謹、端素、條理分明、舉輕若重,幾乎不帶什麼游戲色彩。他們不是沒有玩笑,但那種玩笑傾向於歇斯底里的鬧劇風格,與英國人的幽默和法國人的詼諧相比,口味顯得比較重。在東方,與德國特點有類似和相通之處的國度,應該就是日本。德國的鬧劇電影和日本的鬧劇電影,有好些都有一種笑得幾乎閉氣的癲狂譫妄,讓人有點驚駭。
有時想,二戰期間,德國和日本結盟,說起來背後是有一種相通的氣場的。這種氣場跟同是高緯度的地理位置是不是有什麼關聯?二戰軸心國結盟中為什麼會加上一個義大利?這有點令人費解。義大利和德國與日本,民族氣質差別太大,多少有點話不投機半句多的感覺。但義大利氣質中含有某種癲狂自大的成分,這一點倒是與德國和日本不謀而合。
日本文化中的「清簡」之味,源頭是東方的佛學和哲學本質。在西方人中間,我估計也只有德國人是最有可能體會並欣賞的。從電影的角度講,「清簡」的代表人物是小津安二郎,而在世界影壇上,最著名的小津安二郎的西方學生,就是德國人維姆-文德斯。
德國女導演桃麗絲-多利也是小津安二郎的傾慕者。在對小津的崇拜方面,比她更為人所知的是維姆-文德斯。文德斯稱小津為其「電影上的父親」,還拍了一部記錄片《尋找小津》,憂傷無措地想用鏡頭捕捉1960年代屬於小津的東京景象。當然,他找不到了,所以憂傷無措。
但就劇情電影來說,桃麗絲-多利可比文德斯更多更好更逼真地采了小津的氣。2008年春天上映的《櫻花盛開》,讓眾多影迷為之傾倒。我認為這是近年來少有的真正能夠觸動人心的電影佳作。
看資料上說,桃麗絲-多利是少數持續創作超過20餘年的德國女導演,她的電影,諸如,《預約下一世紀的溫柔》、《光脫不戀》、《漁夫和他的妻子》等,票房和口碑雙贏,接二連三獲得國際影展大獎的肯定。但就東方觀眾來說,真正進入視野並為之贊嘆的她的作品,就是《櫻花盛開》。
生之無奈,生之苦痛,老年的悲傷,失去,永別。這些是所有人都要體會的東西。我喜歡《櫻花盛開》這部電影講的道理,那就是好時光一去不復返。就是這樣的。人生旅程就是一個走下坡路的過程,只是,有的人在這段下坡路上也能多少瞄得幾眼不錯的風光,摘得幾朵美麗的花兒,而有的人就乾脆一路朝下,不管不顧,一點也不留戀往返,徑直走下去就是了。前者並不一定比後者更快樂,因為那是幻覺;後者也不一定比前者更睿智,因為連幻覺都喪失了。我喜歡《櫻花盛開》,就是因為,它呈現了幻覺的色彩,也呈現了生命的本質,而很多作品是無法將二者兼顧呈現的,但《櫻花盛開》做到了。更重要的是,《櫻花盛開》有一種安之若素的味道。這也是小津安二郎的核心味道。
就我這個被別人視為帶有高緯度性格的人來說,我更傾向安於本質。只有安於本質,幻覺才更像是幻覺,也才能夠更加純粹地享受幻覺。

9. 西班牙信仰什麼宗教

西班牙96%的居民信奉天主教,其餘也有新教徒、猶太教徒和伊斯蘭教徒。

西班牙屬基督教文化圈,許多禁忌與歐美國家相同,如視「13」為不吉利數字,忌用黃色、紫色、黑色,忌用菊花等等。

天主教的影響表現在西班牙人的日常生活中。像其他天主教徒一樣,西班牙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都是在教堂中度過的:出生後的洗禮,第一次領聖餐,婚禮和死後的葬禮。

西班牙節日眾多,有一個原因就是每一個城市、每一個村子、每一種職業都有一個聖徒作為守護神。每到聖徒生日的時候,這個城市或者行業公會就要舉行大彌撒和宗教遊行。

(9)為什麼西班牙宗教狂熱擴展閱讀:

西班牙全境分十一個教區,其中托萊多教區是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托萊多主教從哥特時期以來就是西班牙的紅衣主教。

西班牙自從羅馬人統治時期開始就確立了天主教國家的地位。公元八世紀至公元十二世紀的「再征服」戰爭(收復失地運動)將阿拉伯人趕出半島之後,天主教完全控制了整個西班牙。十八世紀以後,教會和世俗力量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反教權運動日益高漲,教會勢力逐漸衰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班牙

10. 宗教對現代西班牙社會的影響

近年來,歐美學者對傳統的中世紀形象進行了許多反思,很多新觀點與人們的普遍認識大相徑庭。以下是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大學歷史系主任托馬斯·F·梅登教授(Thomas F.Madden)關於宗教裁判所的一篇文章,相信會讓很多讀者大為震撼。歷史很難客觀,也很難有一定之論。惟其如此
,我們才應該抱著更加寬容和開放的態度去探究過去,從而更好地理解現在和將來。

西班牙畫家戈雅所畫的《宗教裁判所》

在指斥天主教會的罪惡時(人們經常這么做),人們總是把宗教裁判所作為一個突出的例子。那些對歐洲歷史沒什麼興趣的人們清楚地知道,宗教裁判所是一個由狂熱而殘忍的教士主導的機構,這些教士拷打、殘害並殺死敢於挑戰教會權威的人。在現代,「宗教裁判所」這個詞既代表一個機構,也代表一個歷史時期。如果自己主持的聽證會被稱為「宗教裁判所」,這對大多數議員來說絕不是一種恭維。

不過,近年來人們對宗教裁判所進行了更多的研究。在准備千禧年慶典的過程中,教皇約翰·保羅二世要求學者們探明宗教裁判所時期所發生的一切。1998年,梵蒂岡向來自世界各地的30位學者開放了宗教法庭(Holy Office,宗教裁判所的現代繼任者)的檔案。現在,學者們最終寫出了長達800頁的報告,並在羅馬召開新聞發布會將之公諸於眾。其中最令人震驚的結論是,宗教裁判所並不像人們想的那麼惡劣。拷掠並不多見,那些被送到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人中也只有大約1%被執行了死刑。正如當時的一條新聞標題所示,「梵蒂岡縮小了宗教裁判所。」

許多人用驚訝的喘息和嘲諷的冷笑來對待這份報告,這進一步證明了歷史學家和普通大眾之間的確存在著一條可悲的鴻溝。真實的情況是:盡管報告中運用了許多此前無法獲得的材料,它反映的卻只不過是無數學者早已從其他歐洲史料中了解到的事實。關於這個問題有不少精彩的新著,包括愛德華·彼得斯的《宗教裁判所》(Inquisition,1988)以及亨利·凱門的《西班牙宗教裁判所》(The Spanish Inquisition,1997)。簡言之,歷史學家早就已經知道,大眾關於宗教裁判所的看法是虛妄的。但真相又是如何呢?

要理解宗教裁判所的性質,我們就必須懂得中世紀的確是一個落後的時代。我們不能指望,過去的人能夠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世界以及他們自身在世界中的位置(你不妨想像一下,要是你生活在黑死病時期,你會有什麼樣的人生態度)。對那個時代的人來說,宗教不只是人們在教堂里實踐的東西,它就是科學、哲學、政治、個人身份和拯救的希望。宗教不是一種個人愛好,而是一種永恆普遍的真理。這一來,異端邪說就成了插在此種真理心臟上的利刃,它不但會給異端分子帶來滅頂之災,還會危及周圍的人,令社會結構四分五裂。

宗教裁判所並不是產生於鏟除異己或是壓迫人民的慾望,我們不如說它是一種阻止不公正死刑的嘗試。是的,我就是這個意思。異端學說是一種反國家的罪行,它在羅馬法《查士丁尼法典》中被定為死罪。統治者們相信自己的威權來自上帝,他們無法容忍異端分子的存在。普通人也是如此,他們認為異端分子是危險的外來者,必將招致天譴。在中世紀早期,被控為異端的人會被帶到當地領主那裡接受審判,跟那些偷豬或是損壞灌木叢(是的,這在英格蘭是一種嚴重罪行)的人一樣。跟那些犯罪不同的是,你很難認定被控告的人是不是真的異端分子。(要判斷明白),首先得有人接受一些基本的神學訓練——那正是大多數中世紀領主十分缺乏的東西。結果,歐洲各地有無數的人被世俗統治者處死了,沒有公平的審判,也沒有對指控有效性的適當評估。

天主教會在這個問題上的對策就是宗教裁判所,它於1184年由教皇盧西烏斯三世(Pope Lucius III)始創。它的創設是基於這樣一種需要,即讓被指控的異端分子得到公平的審判,這樣的審判由知識豐富的法官主持,並按照證據法的原則行事。在世俗統治者眼中,異端分子背叛了上帝和國王,因此死不足惜;而在教會看來,異端分子只是離群的迷途羔羊。作為上帝的牧羊人,教皇和主教們有責任按照耶穌基督的教導來把他們帶入正途。這樣,中世紀的世俗領袖們汲汲於捍衛自己的王國,而教會則在努力拯救靈魂。宗教裁判所為異端分子提供了一種逃脫死刑並重返社群的方法。

正如這份新報告所確認的那樣,大多數被宗教裁判所控為異端的人都得到了緩刑或是無罪開釋的結果,那些被認定犯有重罪的人也可以有懺悔、苦修並重返教會的機會。宗教裁判所背後有這樣一個假定,那就是異端分子只不過是走錯了路的迷途羔羊。但是,一旦審判官確定某隻羊的離群是出於故意,宗教裁判所就別無選擇了。不知悔改和頑固不化的異端分子將被逐出教會並交由世俗統治者處理。與人們通常的想像不同,宗教裁判所不會燒死異端分子。把異端邪說定為死罪的是世俗統治者,不是教會。事實上,中世紀的宗教裁判所拯救了無數無辜(甚至是不那麼無辜)的人,而那些人本來可能會成為世俗領主或是暴民統治的犧牲品。

在13世紀當中,宗教裁判所在方法和實踐上都變得系統得多了。訓練有素的多明我會修道士銜教皇之命主持著宗教裁判所,他們組織的審判代表著當時歐洲最好的法律實踐。14世紀以降,王權日益增長,宗教裁判所的主宰從教皇變成了國王。以前只有一個裁判所,現在卻有許多個。盡管存在濫施刑罰的危險,但西班牙和法國等地的君主還是盡力保證其治下的裁判所既有效率又不失仁慈。16世紀,女巫大恐慌席捲歐洲,這股歇斯底里的狂熱正是在那些擁有完善的宗教裁判所的地區得到了遏制。在西班牙和義大利,受過訓練的審判官對女巫集會和燒烤嬰兒之類的指控進行了調查,並認定它們毫無根據。而在其他地方,尤其是德國,世俗和宗教法庭燒死了數以千計的女巫。

與中世紀其他世俗法庭相比,宗教裁判所無疑要開明得多。那麼,宗教裁判所並沒有燒死數百萬人的事實為什麼會讓大眾尤其是新聞界如此驚訝呢?首先,當今天的人們想到宗教裁判所的時候,他們腦海里浮現的實際上是西班牙的宗教裁判所。不,這樣說也不對。他們腦海里浮現的實際上是關於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神話。有趣的是,在1530年之前,西班牙宗教裁判所一直受到普遍的贊揚,被認為是歐洲最好、最人道的法庭。事實上,當時還有這樣的記錄:西班牙的罪犯故意做出褻瀆的行為,以便被移入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監獄。不過,在1530年之後,西班牙宗教裁判所開始把注意力轉向新起的異端路德教,關於它的錯誤認識可能正是來自於新教革命以及由此而來的(新教和天主教之間的)敵對狀態。

到16世紀中葉,西班牙成了歐洲最富有也最強大的國家。包括荷蘭、德國北部和英格蘭在內的歐洲新教區域也許無法在軍事上與之匹敵,但他們卻擁有一件威力巨大的新武器:印刷機。西班牙人在戰場上擊敗了新教徒,但卻輸掉了宣傳戰。正是在這段時間里,人們製造出了關於西班牙的著名的「黑色傳奇」(Black Legend,從16世紀開始,反對西班牙和天主教會的一些作家和歷史學家寫了大量著作來反映西班牙的殘忍和不寬容,由此製造出了一個邪惡的西班牙形象,是為「黑色傳奇」——譯者注)。數不清的書籍和小冊子從北方的印刷機里湧出來,控訴著西班牙帝國在新世界的人性淪喪和可怕暴行。富饒的西班牙被描繪成了一個黑暗愚昧的邪惡之地。

新教針對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宣傳從「黑色傳奇」中所獲甚豐,但它也有其他的來源。從宗教改革開始的時候起,新教徒就遇到了一個很大的困難:他們難以解釋為何新教創立的時間會和基督創教的時間差了15個世紀。天主教徒自然會在這一點上做文章,他們指責新教徒是在基督的教會之外別立旁門。新教徒則辯稱他們的教會才是基督的教會,只不過是被天主教壓制在了地下,而羅馬天主教會就是羅馬帝國的繼承人,它像當年的羅馬帝國一樣在整個中世紀期間迫害基督教徒。不巧的是,中世紀還沒有新教徒,但新教作家們仍然從中世紀異端分子的各種表象下認出了他們。這一來,中世紀的宗教裁判所就完全成了一個試圖摧毀隱藏的真正教會的兇手。而西班牙宗教裁判所仍然十分活躍,正在以極高的效率把新教徒驅逐出西班牙,它對新教作家來說不過是這一場大迫害的最新版本。有了這一素材,再隨便加點「黑色傳奇」的作料,你就可以一本接一本地炮製關於殘忍邪惡的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小冊子了——那些新教作家就是這么乾的。

西班牙帝國及時地退出了歷史舞台,財富和權力轉移到了北方,尤其是法國和英格蘭。到17世紀晚期,歐洲各地的咖啡館和沙龍里已經溢滿了宗教寬容的氣氛。天主教和新教的宗教裁判所都萎縮了,只有西班牙人還抱著自己的宗教裁判所不放,並因此受到人們的奚落。伏爾泰之類的法國思想家把西班牙看作是中世紀的樣板:虛弱、野蠻、迷信。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本來就已經戴上了宗教迫害的嗜血工具的帽子,現在又被啟蒙思想家們嘲笑為愚昧和不寬容的野蠻武器。一個新的、虛構的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就這樣建立起來了,它是由西班牙和天主教會的敵人設計出來的。

現在,關於宗教裁判所的一點點真實寫照已經回到了人們的視線當中。問題是:有人會注意這些嗎?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4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99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1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3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8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05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0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