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墨西哥綜合症
Ⅰ 人類都有什麼綜合症
1.耶路撒冷綜合征。患上該病症的人會出現一些宗教主題的激烈思想困擾、錯覺或其他類似精神病的體驗,還可能出現強迫性的清洗或妝飾、穿白長袍或說教行為。美國布朗大學精神病學和人類行為學教授克里斯汀·蒙特羅斯博士表示:「5~7天,患者就會徹底痊癒。」
2.行屍綜合征。正式名稱為科塔德綜合征,患者會認為自己已死亡,或者失去身體中重要的部分,但是他們仍有意識地存活著。蒙特羅斯博士表示,行屍綜合征被認為是精神疾病的一種,但是其中一些病例也可能和神經病變有關聯。
3.外語口音綜合征。患者說話會帶有外地口音。該病症是由於大腦中語言相關部位受到損傷所致。蒙特羅斯博士表示,中風是最常見的致病因,不過創傷、腫瘤等其他神經病變也會致病。
4.緬因州跳躍的法國人癥候群。該病症是1878年首次在緬因州北部地區發現的,很多法裔加拿大伐木工人一反常態,跳躍並且尖叫。正式名稱為過度驚駭。當患者受到刺激後,就會出現不受控制的跳躍或者因驚嚇而摔倒。該病症可以通過服用地西泮(pan)進行有效地治療。
5.奇愛博士綜合征。又稱異己手綜合征,表現為患者手不受大腦意識指揮,導致雙手不協調。該病症通常是腫瘤、中風或手術等影響胼胝體(連接左右大腦的部分)所致。
6.愛麗絲漫遊奇境綜合征。又名托德綜合征,通常會使偏頭痛患者視物時對距離和大小的感覺發生紊亂。比如感覺物體明顯放大或縮小,或者要比實際情況遠許多。患者還會出現幻覺,而且感覺時間過得特別快或特別慢。
7.狼人綜合征。由一種罕見的基因突變引起,影響的人群不論性別和年齡。患上這一病症的人,全身或身體某些區域會長出濃密的毛發,即使激光除毛也難以永久控制。
8.魚腥味綜合征。這是一種遺傳代謝病,是由於患者體內缺乏一種酶,導致無法有效分解三甲胺。三甲胺是蛋白質消化過程中的副產品,會使人的體液發出腐魚般的臭味。在患者尿液、汗水和呼吸中也會伴有魚腥味,目前還無法治癒該疾病。
Ⅱ 電鋸驚魂戈登患的斯得哥爾膜綜合症是什麼病
至於戈登醫生為何要加入電鋸門,幫助老頭。官方給出的解釋是他患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於他人。
如果有問題的話還可以問我。
對我的回答滿意的話,希望您及時採納,
謝謝~
Ⅲ locomotive syndrome是什麼意思
【locomotive syndrome】
【機車綜合症】
翻譯過來就是「運動器官綜合症」的意思。
運動器官是指與身體運動相關的器官和組織的總稱。
具體是指骨頭、肌肉、關節、筋、韌帶、傳輸運動信號的神經。
Ⅳ 米庫里奇病怎麼和乾燥綜合征有什麼不同
乾燥綜合症是一種口腔黏膜疾病,通俗來說,就是從口腔開始,出現乾燥的症狀,怎麼喝水都沒法解決,逐漸的皮膚、眼睛越來越干,臨床除有唾液腺和淚腺受損功能下降而出現口乾、眼乾外,尚有其他外分泌腺及腺體外其他器官的受累而出現多系統損害的症狀。其血清中則有多種自身抗體和高免疫球蛋白血症。這種疾病及時的到正規、專業的口腔黏膜醫院治療才能解決。
米庫利茲病的症狀也是比較容易分辨的,首先它會導致口乾、眼乾,可合並過敏性鼻炎、哮喘、蕁麻疹、濕疹等情況的出現。它的症狀特點就是一個或多個器官組織出現腫脹增大的情況,所以在平時出現了以上症狀或者不適時就需要及時的檢查治療。
Ⅳ 彼得潘是什麼意思
問題一:彼得潘是什麼意思啊 不會長大的男孩。是個作家的作品。也是一種病,叫做彼得潘癥候群。你可以網路一下。
問題二:.彼得潘是什麼意思 外國的一個童話故事說的是一個小男孩永遠也不會長大。
問題三:EXO歌曲《彼得潘》的彼得潘什麼意思 20分 偶像永遠是心中的彼得潘。
即使以後長大了,淡忘了,成熟了。
當看到相似的新團體,彷彿自己當初愛的那個人,化身年輕的面孔,又回到了身邊。
一個H.O.T時代老飯的體會。
問題四:彼得潘 是什麼意思 1.不會長大的男孩。
2.是個作家的作品。
3.也是一種病,叫做彼得潘癥候群。
問題五:彼得潘是什麼 彼得潘綜合症童話中出現的彼得潘,離開了大人們居住的世界,永遠像少年一樣的活著。因此,人們就把這種即使年紀已經很大了,但行動與個性卻都還表現得像小孩子的人,患了彼得潘癥候群的大人,比起跟其他大人相處,他們更喜歡自己一個人玩模型或娃娃,懷念小時候父母無微不至的關照,所以即使長大 了,行為還是像小孩子一樣,而這也被稱為大孩子,也就是像小孩的成人。
患者有不少孩子的弱點,如優柔寡斷、缺乏自我保護意識、渴望被人接受又害怕被人拒絕等。因此,他們的行為與年齡很不相稱。患「彼得潘綜合症」的人渴望永遠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願成為父母。
他們很愛玩,也很好相處,但免不了有孩子氣。
他們雖然在生理年齡上已進入成年,但在心理上還不能與之相適應。
他們的言談舉止都像孩子,總是在逃避責任,逃避生活,甚至逃避愛情和家庭。
他們把自己心理定格在孩童歲月而不肯成長,發展到了極端,就會沉溺於自己的幻想,拒絕長大。
有「彼得・潘綜合征」的人往往一生碌碌無為,容易在失落中為獲得暫時的滿足而沉溺於酒精和葯物。墨西哥心理治療協會主任羅伯托・圖魯比亞德斯說:「『彼得 ・潘綜合征』患者處理感情問題尚不成熟,所以他們大都沒有固定的人生伴侶。就算確定了正式的戀愛關系,對方也會拿他們當孩子看待。」他認為,這種病症難以 用葯物治癒,惟一的辦法是接受心理治療。
問題六:一個人說他像丟了影子的彼得潘什麼意思 希望對你有幫助。
彼得潘綜合症(Peter Pan syndrome)是個流行的心理學名詞,用來敘述一個在社會未成熟的成人。這個詞彙通常用於外行人,但也用於一些心理學的專業人士在普及心理學上的描述。這個詞彙是來自丹・凱利(Dan Kiley)於1983年出版的書《彼得潘綜合症:不曾長大的男人》(The Peter Pan Syndrome: Men Who Have Never Grown Up)。丹・凱利也寫了一本夥伴書《溫蒂窮境》(The Wendy Dilemma),於1984年出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並沒有列入彼得潘綜合症這個疾病,而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並沒有承認這是一種心理疾病。
Ⅵ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是什麼(看現代人的斯德哥爾摩綜合征)
我一直不明白宮斗宅斗這類題材的文藝作品,到底怎麼就會有人喜歡看。
有磚家說,宮斗宅斗這類文藝作品裡頭,實則體現的是現代人的職場斗爭。
不管體現的是什麼,單看宮斗劇本身,好傢伙,不是大臣們的爾虞我詐,就是後宮嬪妃的勾心鬥角,一片烏煙瘴氣。而在這些作品中,反映出的仍然是深重的奴性,以及強烈的斯德哥爾摩綜合征。
宮斗劇中,所有不幸的源頭是誰?所有邪惡的源頭是誰?
那絕對不是和主角勾心鬥角的妃子或大臣,因為他們也不過是受害者。
往大處說是當時的社會,往小處說,那就是這個最高統治者——皇上。
皇上執掌著所有人的生殺大權,把天下和天下人都看作自己的囊中之物,是自己的「家產」。大臣也好,嬪妃也罷,皇上對這些人的寵愛,基本上只是對工具、玩具或寵物的感情,從一開始,皇上就沒把這些人當成和自己平等的人看待。皇上凌駕在大臣、嬪妃、以及天下人之上,就冷眼看著這些人為了爭寵,相互傾軋。
原本是天賦人權人人平等,人與人之間理應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有善惡賢愚之別。
可是皇權和皇上就像是綁匪,硬是把所有人都給綁架了,發號施令說:你們都是我的東西,你們都得聽我的。
——所以大清才亡了。
可是嬪妃大臣們卻好像完全沒意識到皇權之惡,依然為了皇上的一點恩惠而沾沾自喜感激涕零,為了爭奪皇上的這一點恩惠不惜謀害別人。在一個完全畸形的環境里,身為被壓迫者,不但不能和其他被壓迫的人發展友誼,結成陣線,伺機反抗,爭取自己的權利,相反還為了皇上的一點垂青互相傾軋,打的你死我活,為的不過是出賣自己的身體和心靈,成為那個最高統治者——皇上或家主——寵愛的一件玩意。
可笑不?悲哀不?腦殘不?
這就是奴性深重,而且,這也是很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綜合征。
關於「斯德哥爾摩綜合征」,網路是這么介紹的:
斯德哥爾摩綜合征,斯德哥爾摩效應,又稱斯德哥爾摩癥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綜合征,是指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性、甚至協助加害人。
人質會對劫持者產生一種心理上的依賴感。他們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裡,劫持者讓他們活下來,他們便不勝感激。他們與劫持者共命運,把劫持者的前途當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視為自己的安危。於是,他們採取了「我們反對他們」的態度,把解救者當成了敵人。
對比一下,宮斗劇里那些對皇上滿腔忠誠的嬪妃大臣們,是不是就屬於這么一個狀態?
據說曾經還有被綁票的人愛上綁匪的事件,和宮斗劇里的嬪妃愛上皇帝,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不是愛情,不是浪漫。
這是病,得治。
我不知道創作這些作品的現代人,以及觀看這些作品的現代人是什麼樣的心理。
反正,宮斗也好,宅斗也好,真的都不用再搞了。
大清已經亡了,就讓它亡得更徹底一些吧。
++++++
【用古老的經典,重新點燃生命的熱度】
Ⅶ 什麼是「大衛綜合症」和「司湯達綜合症」
「大衛綜合症」和「司湯達綜合症」是一樣的症狀。
經典的藝術作品總是有徵服人心的力量。在義大利藝術之都佛羅倫薩,確實有不少遊客「拜倒」在了藝術品的「魔力」下,只不過他們的表現不僅是激動、興奮,而且還會顫抖、抽搐甚至意識錯亂。精神學家將這種奇怪而獨特的病症稱為「大衛綜合症」。
關於這種病的記載,最早見於司湯達。他於1817年記錄下了他倒在大衛像前的可怕遭遇:「這生動的一切如此吸引著我的靈魂,把活力從我身體中抽走,我一邊走著一邊擔心會倒下去。」
/iknow-pic.cdn.bcebos.com/a1ec08fa513d2697fd2642345afbb2fb4216d8e6"target="_blank"title="點擊查看大圖"class="illustration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a1ec08fa513d2697fd2642345afbb2fb4216d8e6?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www.gonzalobarr.com/img_a1ec08fa513d2697fd2642345afbb2fb4216d8e6"/>
(7)什麼是墨西哥綜合症擴展閱讀:
據《每日電訊報》11月13日報道,佛羅倫薩聖瑪麗亞·諾瓦醫院在過去4年中已經接受了100多名出現這種症狀的病人,他們都是在欣賞了藝術品之後突然發病的。輕者頭暈眼花,重者辨不清方向,意識模糊。
而且患者絕大部分都是來自美國和歐洲各地的遊客。曾經有一名40歲左右的英國遊客參觀完烏菲齊美術館後,就一下子虛脫了。救治他的醫生回憶說:「他當時的情況非常嚴重。他在床上不斷翻滾,意識完全混亂了。他說他記得的最後一件事就是,他當時正在看卡拉瓦喬的一幅油畫作品,後面發生的事情就一片空白了。」
越來越多的精神病學者開始研究大衛綜合症。許多研究者認為,過度接觸藝術之美會引發心跳加速、頭暈目眩,有時還會產生幻覺,甚至會導致死亡。
Ⅷ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與SM有什麼區別
額...這兩個可能存在聯系,但是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指的是受害者因長期的身體和心理的壓迫(這種迫害似乎不一定牽扯到性),對罪犯產生情感。首先受害者原先心理是健康的,並且當得救之後經過心理治療,受害者對罪犯的病態依賴會消失(短暫)。而sm一定會牽扯到性,且不一定會有受害者,雙方都可以是自願的。且這種暴力傾向的產生大多追溯到小時候的一些經歷,這種心理是長久的不是短暫的。Ⅸ 什麼是美尼爾氏綜合症
美尼爾氏綜合症又稱梅尼埃病(Ménières disease)是一種特發性內耳疾病,在1861年由法國醫師Prosper Ménière首次提出。該病主要的病理改變為膜迷路積水,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的旋轉性眩暈、波動性聽力下降、耳鳴和耳悶脹感。本病多發生於30~50歲的中、青年人,兒童少見。男女發病無明顯差別。雙耳患病者約佔10%~50%。
Ⅹ 什麼叫斯德哥爾摩效應
斯德哥爾摩效應,又稱斯德哥爾摩癥候群(Stockholm syndrome),或稱為人質情結,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
一九七三年,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一家銀行發生械劫案。劫匪沖進銀行,警察很快就來到,綁匪劫持了兩男一女做人質。警方在銀行外荷槍實彈地包圍,與銀行的綁匪談判放人。事件僵持了許久,劫匪叫警方先撤走,警察不肯。面有時向外放了兩響空槍,全市的人都很緊張。拖了幾天,雙方談判有了結果,綁匪把三個人質推出來,循警方指定的一條路逃走。這時警察追了上來,想救人質,也想抓綁匪。但怪事發生了,三個人質卻幫綁匪掩護逃亡,大聲叫匪徒逃命,其中一個女人質還挺身替匪徒擋槍。
後來綁匪就擒。警方找來心理學家:三個人質為甚麼在最後的性命關頭都幫匪徒逃命呢?專家深入研究,結論是:人性能承受的恐懼有一條脆弱的底缐。當人遇上了一個凶狂的殺手,殺手不講理,隨時要取他的命,人質就會把生命權漸漸付託給這個凶徒。時間拖久了,人質吃一口飯、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會覺得是恐怖份子對他的寬忍和慈悲。對於綁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懼,會先轉化為對他的感激,然後變為一種崇拜,最後人質也下意識地以為凶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
這種屈服於暴虐的弱點,就叫「斯德哥爾摩精神癥候群」。一九七四年,美國報業大王赫斯的千金被美國的「新人民軍」綁架,最後自己也穿上了軍裝,參加搶劫銀行,感謝恐怖份子。對一個長久的施暴者不殺的恩威,覺得是一種慈悲,不止一兩個人質,在地球上,還有長久匍伏在暴政之下的一些古老的民族。他們的苦難太長久,他們已經放棄了自由的希望,不要怪他們為甚麼甘心自我作賤,他們患了「斯德哥爾摩心理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