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近代史怎麼樣了
1. 曾經的世界霸主西班牙殖民地位是如何被英國一步一步取代的
當時的西班牙可以說是上世紀初期得英國,繁榮的西班牙,全世界金銀的開發西班牙佔到了絕大部分,但是這么豪的物資,並沒有來造福人民,或者是發展本國的軍事實力,而是供王室各種奢侈的消費。
西班牙的繁榮,對英國,法國等國來說也是一種巨大的財富,因為西班牙王室會把大部分的物資,用來購置英國等國家的奢侈品,側面的促進了英國等國家的發展,英國注重軍工業的發展,進而取代了西班牙,稱為日不落帝國。
2. 西班牙在近代史中是怎麼從一個強盛國家變的衰落的
西班牙的衰落是因為他們搶劫了大部分金銀卻沒有用來進行工業。
3. 西班牙早期是殖民統治者,為什麼後期衰弱了
我們都知道,在全世界的近代史中,有一些比較強大的國家,開始對其他比較不發達的國家,採取經濟和軍事上的制約,目的是成為自己國家的“殖民地”。通過殖民地掠奪成為強國的國家很多,西班牙是第一個通過殖民地成為強國的國家,可為什麼漸漸的就不復往日光彩,逐漸衰落了呢?
西班牙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從此就變得一落千丈,再也不復往日的繁榮了。
4. 西班牙在近代史中是怎麼從一個強盛國家變為歐洲病夫
西班牙在鼎盛期後陷入數個世紀的持續衰落是不爭事實,現在的西班牙人均收入在歐洲排名靠後,經濟較西歐其他國家更加疲軟,也是實際情況,否也否不掉。
西班牙鼎盛時期憑借美洲殖民帝國和與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聯盟,一面從美洲攫取大量殖民利益,一面通過洛林,弗蘭德斯等領地包圍法國,一面通過這種對法國的優勢控制義大利,同時還支持奧地利對中歐的控制,支持它來對抗奧斯曼的擴張,同時在地中海強勢阻擊奧斯曼的擴張,同時對北非進行殖民。但西班牙這種強勢地位引起了全歐洲的敵視,為了維系這種優勢地位,軍費又吞噬了太多財富,西班牙本身的社會體系又缺乏發展經濟的底蘊,只是把財富輸送到了英國和義大利,最終導致了帝國的衰落。
一,法國和奧斯曼的挑戰,法國作為歐洲人口最多的國家卻一直被西班牙壓制,因此被迫與奧斯曼結盟,這一同盟導致西班牙被迫陷入顧此失彼的境地,東方和西方同時受到挑戰。
二,來自英國的競爭,英國原本出於對法宿怨與西班牙同盟,但在亨利八世婚姻破裂後,兩國關系破裂,。同時西班牙支持天主教,英國卻進行宗教改革,西班牙更成為新教貴族們的敵視對象。而西班牙的殖民利益也成為殖民後起之秀英國的窺視對象,最後結果就是無敵艦隊之戰,雖然此戰並未危及帝國根基,但無疑使西班牙更四面楚歌。
三,宗教改革。西班牙作為天主教的保護人,最頑固的宗教堡壘,因為宗教改革陷入了歐洲無休止的宗教戰爭中。為了維護在義大利的利益,為了維護哈布斯堡在德意志的統治地位,西班牙捲入一場場宗教紛爭,最後被拖入三十年戰爭幾乎耗盡國力。
四,未能跟上技術革命。西班牙由於殖民地的支撐,大量金銀湧入,導致國內通貨膨脹,本地的製造業成本大增,在國際上被英國法國產品打的一敗塗地,被迫採取在殖民地封鎖非西班牙貨的辦法,但結果就是本國產品缺乏升級動力,被其他國家越甩越遠,到殖民地崩潰,西班牙經濟就隨之崩潰。
五,過多的內戰和內亂。西班牙自哈布斯堡絕嗣,就陷入多次內亂的怪圈。波旁王朝多次內亂,卡洛斯派,哈布斯堡派,混亂還加劇了國內的分裂。到了二戰前還有西班牙內戰。
六,站隊失敗。西班牙出於對法國的敵意與法國長期斗爭,但哈布斯堡絕嗣後卻引入法國波旁王朝,又跟盛極而衰的法國一起被歐洲群毆。出於對英國的敵視又加入拿破崙陣營,結果唯一值得依靠的仍保有歐洲一流水平的海軍又全軍覆沒,還引來了盟友法國的入侵。
七,殖民地的反抗。西班牙對殖民地的統治方式遠較英法等落後,嚴格的血統和等級制度下,本土白人,本地出生的白人,混血白人,甚至四分之三混血和二分之一混血白人之間都有不可逾越的等級差距。所以西班牙的殖民地始終伴隨著激烈反抗。南北美殖民地的崩潰不談,即使在後期美西戰爭前都有十幾萬西班牙軍隊在菲律賓和古巴鎮壓叛亂,殖民地反而成為帝國巨大的負擔。
八,西班牙本身的地理條件。西班牙本身耕地平原較少,相對於法國先天條件就不足,中世紀以來人口一直少於法國,這也是西班牙歐洲帝國在法國壓力下崩潰的重要原因,八百萬人口對抗一千五百萬人口。即使是現在,西班牙發展工業條件也比其他地區差一些。
5. 西班牙的近代史
給你一個簡單一點的歷史吧,主要的事情都包含在內了。
從起源到現在的重要歷史事件:
公元前9世紀凱爾特人從中歐遷入。公元前8世紀起,伊比利亞半島先後遭外族入侵,長期受羅馬人、西哥特人和摩爾人的統治。西班牙人為反對外族侵略進行了長期斗爭,1492年取得「光復運動」的勝利,1516年卡斯蒂利亞女王胡安那和王夫腓力一世的兒子查理一世(西班牙文名:卡洛斯)以特拉斯塔馬拉家族的外孫資格繼承卡斯蒂利亞、萊昂、阿拉貢、瓦格納等國的王位,是為卡洛斯一世。建立了歐洲最早的統一中央王權的共主邦聯的國家。 十六世紀是海上強國,以後漸衰。1837年伊莎貝爾二世在通過君主立憲的法案之後將其正式合並為一個國家,決定用西班牙一詞「Espa?a」(腓尼基語,意為「野兔」)命名,自此結束了歷經300多年的共主邦聯模式。
1931年王朝被推翻,成立共和國,1936年成立由人民陣線領導的聯合政府。1936年佛朗哥發動西班牙內戰,於1939年奪取政權,1947年宣布為君主國。
1492年10月,哥倫布發現西印度群島。此後,西班牙逐漸成為海上強國,在歐、美、非、亞均有殖民地。1588年「無敵艦隊」被英國擊潰,開始衰落。1873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建立第一共和國。1874年12月王朝復辟。在1898年的美西戰爭中,失去在美洲和亞太的最後幾塊殖民地——古巴、波多黎各、關島和菲律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1931年4月王朝被推翻,第二共和國建立。1936年2月成立有社會黨和共產黨參加的聯合政府。同年7月佛朗哥發動叛亂,經三年內戰,於1939年4月奪取政權,實行獨裁統治達36年之久。1943年2月與德國締結軍事同盟,參加侵蘇戰爭。1947年7月佛朗哥宣布西班牙為君主國,自任終身國家元首。1966年7月立末代國王阿方索十三世之孫胡安·卡洛斯為承繼人。
1975年11月佛朗哥病死,胡安·卡洛斯一世登基,恢復君主制。1976年7月,國王任命原國民運動秘書長阿·蘇亞雷斯為首相,開始向西方議會民主政治過渡。
史前歷史
在西班牙發現最早的人類考古學遺跡大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萬到五萬年,穴居人類的史前岩畫為我們提供了伊比利亞半島史前文明的生活場景。在西班牙發現的最重要的遺跡包括「黑窟」洞穴和「松林」洞穴,當然還有著名的阿爾塔米拉岩洞。
凱爾特西班牙
最新的理論研究認為伊比利亞人是從北非來到半島的,他們主要定居在地中海沿岸以及更往南的地區,在那裡伊比利亞人創造了許多不同的文化,對於考古學來說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古希臘的歷史中對其中最重要的一支有過記載,希臘人稱他們為「圖爾多人」。他們是伊比利亞人的一個部落,在瓜達爾基維爾河流域建立了文化燦爛的王國。
公元前1200年,來自中北歐的凱爾特人從北部進入半島。金發凱爾特人和深色皮膚的伊比利亞人通婚,並且擴展到整個半島。伊比利亞半島歷史上唯一未被任何外來勢力侵入的地區恐怕就是巴斯克人居住的北部山區。歷史和社會學家至今沒有弄清巴斯克人的起源,她和任何鄰近民族之間找不到親緣關系,卻有人在巴斯克語和日語之間找到了共同點,現在唯一知道的就是巴斯克是一個十分古老的民族。
腓尼基,希臘和迦太基人
公元前1100年,強大的航海民族腓尼基人在半島上建立了殖民地,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加迪爾,也就是今天的加的斯。同時,希臘人則在南方和地中海沿岸確立了自己的統治。
布匿戰爭期間,迦太基人趁機佔領了西班牙的大部分土地,他們留下的著名城市包括卡塔赫納,這個詞正是「新迦太基」的意思。
羅馬人和哥特人
羅馬人在布匿戰爭中打敗了迦太基人之後,也把殖民地擴展到了西班牙,並且很快佔領整個半島,著名的努曼西亞英雄故事就誕生在伊比利亞人抵抗羅馬人入侵的過程中。從此,半島便作為威震海內的羅馬帝國的「西班牙省」而存在。西班牙省在帝國內地位十分重要,兩位羅馬皇帝特拉加諾和阿德里安以及斯多噶學派偉大的哲學家塞內卡都是在這里出生的。西班牙完全吸收了羅馬文化,包括希臘拉丁人和猶太基督教政治、法律、家庭、宗教和習俗,羅馬的語言也在半島上開始使用。梅里達是今天保存古羅馬遺跡最完整的西班牙城市,在塞哥維亞,還可以看到古羅馬的水渠從半空中穿越城市。半島上第一次出現了統一的文明。
公元409年,強悍的哥特蠻族侵入日漸衰頹的羅馬帝國,並於公元419年在伊比利亞半島建立了自己的王國,定都托萊多。但是哥特人沒有對西班牙文明的發展做出多大的貢獻。
穆斯林西班牙和光復戰爭
西哥特人的統治持續到了公元711年。當時五萬穆斯林戰士橫跨直布羅陀海峽,用手中的彎刀戰勝了曾令羅馬人聞風喪膽的哥特武士,贏得了瓜達萊特戰役大捷。四年之後,阿拉伯人席捲整個半島,把她變成了一個埃米爾國,也是龐大的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叫做「安達盧斯國」。我國古代稱之為「綠衣大食」。盡管半島北部地區的抵抗運動從未停止過,公元八世紀到十一世紀穆斯林帝國的勢力仍舊令人驚嘆地不斷鞏固。西班牙在這個時期吸收了燦爛的阿拉伯文化,但是逐漸脫離了大馬士革的中央統治。
阿卜杜拉三世最終把西班牙變成了一個獨立的哈里發王朝。在他的統治下,西班牙迎來了文化上的空前繁榮。城市建設和商品經濟的得到了長足的進步,甚至推動了整個歐洲的發展。阿拉伯人帶來了醫學、數學和天文學方面最先進的知識,並且在西班牙的音樂、美術、文學、建築等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記。阿爾罕布拉宮便是阿拉伯藝術登峰造極之作。同時,阿拉伯語也在西班牙語里留下了許多詞彙。當時最重要的城市有瓦倫西亞、薩拉戈薩、塞維利亞和科爾多瓦。擁有五十萬居民和一座巨型圖書館的科爾多瓦是十世紀西歐最大的城市和文化中心。
然而,到了十一世紀,王族間(39個王子)的不斷內訌使穆斯林帝國分裂敗落,光復運動愈演愈烈。北方的國王們一個接一個地取得勝利。到了十四世紀,在西班牙的穆斯林只剩下了格拉納達最後一個據點,他們又堅持了近一百年,直到「天主教國王」將她也並入了卡斯蒂利亞
6. 西班牙是什麼樣的國家
西班牙王國(西班牙語:Reino de España;英語:The Kingdom of Spain),簡稱西班牙,位於歐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亞半島,是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1] 地處歐洲與非洲的交界處,西鄰葡萄牙,北瀕比斯開灣,東北部與法國及安道爾接壤,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的摩洛哥相望,領土還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島,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島及非洲的休達和梅利利亞。該國是一個多山國家,總面積505925平方公里,其海岸線長約7800公里。
西班牙自史前時代以來就一直受外來影響,中世紀時,境內有多個國家並立,至15世紀始建立單一國家。近代史上,西班牙是一個重要的文化發源地,在文藝復興時期是歐洲最強大的國家,於15世紀中期至16世紀末期時成為影響全球的日不落帝國。西班牙語作為官方語言的國家數量世界第二,僅次於英語。
西班牙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是歐盟和北約成員國,還是歐元區第五大經濟體,國內生產總值(GDP)居歐洲國家第6名,世界第13名。
7. 求歷史大神解答西班牙不詳十年是怎麼回事
歷史上,沒有稱為「西班牙不詳十年」的事件。歷史上,與西班牙有關的有十年戰爭的史實--古巴十年戰爭。
古巴獨立戰爭。1868~1898年,古巴人民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戰爭。亦稱古巴三十年解放戰爭。先後經過第一次獨立戰爭(又稱十年戰爭)和第二次獨立戰爭。
古巴十年戰爭(第一次獨立戰爭,1868~1878年)
19世紀20年代,西班牙在美洲大陸的殖民統治崩潰後,進一步加強對古巴的控制和奴役。古巴人民不滿情緒日益高漲。1868年9月,西班牙爆發革命,女王伊莎貝拉二世被推翻,古巴人民乘機掀起爭取獨立的斗爭。10月10日,以種植園主、律師C.M.de塞斯佩德斯-博爾哈·德爾卡斯蒂略為首的愛國人士在古巴東部奧連特省亞拉附近發動起義,發表「亞拉號召書」,號召人民為自由、平等和獨立而戰,得到各階層人民包括契約華工的響應。1869年4月10日,起義軍在卡馬圭省瓜伊馬羅召開制憲會議,通過憲法並選舉塞斯佩德斯-博爾哈·德爾卡斯蒂略為總統。
為摧毀殖民軍佔領區的經濟與軍事潛力,1874年1月,M.戈麥斯-巴埃斯和A.馬塞奧-格拉哈萊斯率起義軍向西挺進,在拉斯瓜西馬斯之戰中以1300人擊敗殖民軍3000人。起義軍進入拉斯維利亞斯省後,西進計劃因保守派阻撓而失敗,陷入消極防禦的被動地位。1877年初,西班牙派A.M.de坎波斯率2.5萬名援軍前往古巴,在當地保王勢力支持下對起義軍發起強大攻勢,並以政治收買等手段分化革命隊伍。起義軍接連受挫,1878年2月同坎波斯簽訂《桑洪條約》,第一次獨立戰爭失敗。戰爭中,殖民軍共死傷14萬人,耗資7億比索。戰後,殖民當局被迫承認參加獨立戰爭的黑奴和契約華工享有自由,並宣布廢除奴隸制,進行政治改革。
十年戰爭,是古巴30年解放戰爭為爭取自由的第一仗,其他兩個戰爭是The Small War(La Guerra
Chiquita;1879年-1880年)和古巴獨立戰爭(第二次獨立戰爭,1895-1898年)。1898年最後3個月的沖突升級,成為西班牙—美國戰爭(美西戰爭)。
美西戰爭,是美國為奪取西班牙屬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賓而發動的戰爭,是列強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國主義戰爭。1898年12月10日,美西雙方於巴黎簽訂和約。和約規定:西班牙承認古巴獨立(實際上淪為美國的保護國),將波多黎各、關島和菲律賓轉讓美國;美國為獲得菲律賓向西班牙交付2000萬美元作為抵償。
西班牙殖民帝國的暮年(1808-1898年),是從1808年就開始了。拿破崙在法國的崛起,西班牙在19世紀第一次失去的主要海外領地,就是遼闊的路易斯安那領地。它一直向北方延伸至加拿大,是在1763年由法國割讓而得來的。1800年,法國皇帝拿破崙按照秘密簽訂的聖伊爾德豐索第三條約奪回其統治權,並把它賣給美國(1803年路易斯安那購地)。1805年特拉法加海戰中,西班牙主力艦隊被法軍下令擊毀。1808年,拿破崙大軍入侵西班牙,被拿破崙吞並。後來,西班牙出現權力真空近十年,動盪持續數十年,又因繼位問題引起內戰,後來共和國誕生,以至最後發展出自由民主。19世紀,西班牙失去很多殖民地,只剩下古巴、波多黎各,以及偏遠地區的諸如菲律賓、關島及鄰近的太平洋島嶼,還有西屬撒哈拉、摩洛哥部份地區和西屬幾內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