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諾卡島什麼時候被西班牙收回的
Ⅰ 巴黎和約和凡爾賽和約的內容分別是什麼
《凡爾賽和約》的主要內容:德國及其各盟國應承擔戰爭罪責。重新劃定德國疆界。德國放棄其全部海外殖民地。限制德國軍備。德國須向戰勝國支付賠款。
《巴黎和約》的主要內容:1947年2月10日訂於巴黎,同年9月15日生效。同五國(其中一國或若干國)簽訂和約的國家主要有蘇聯、美國、英國、法國、中國、比利時、白俄羅斯、捷克斯洛伐克、希臘、荷蘭、波蘭、烏克蘭、南斯拉夫、印度、紐西蘭、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巴西、衣索比亞等。
《五國和約》分別包括序言及領土、政治、軍事、經濟和賠償等條款。序言宣布結束戰爭狀態;戰勝國承諾贊助意、羅、保、匈、芬加入聯合國的要求。
(1)梅諾卡島什麼時候被西班牙收回的擴展閱讀:
早在巴黎和會之前,法國、英國和美國已經表明了對和會的不同目的。法國因深受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而成為凡爾賽和約主要簽約者。
戰爭傷害及對歷史上德國數次對法國的侵略主張嚴懲並盡可能的削弱德國;英國出於傳統的政策考慮希望能保持一個相對強大並在經濟上能夠自立的德國以保持歐陸均勢;美國則希望盡快建立一個能保證長久和平的體系並從該體系中獲益,同時主張德國進行戰爭賠償。
Ⅱ 巴黎條約的1763年《巴黎條約》內容
條約規定:
在歐洲,英國收回梅諾卡島,法國收回貝勒島。
在美洲,法國將加拿大、布雷頓角島、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全部土地(新奧爾良除外)讓給英國,西班牙將佛羅里達讓給英國,從法國手中得到路易斯安那、新奧爾良和部分金錢補償。
在西印度群島,法國將特立尼達、聖文森特、格瑞那達、多巴哥諸島讓給英國,收回馬提尼克、聖露西亞、瓜德羅普和瑪麗加朗特諸島。
在非洲,法國將馬略卡島讓給西班牙,將塞內加爾讓給英國,收回戈雷島。
在印度,法國僅保留五個城市,且不得設防駐軍。西班牙收回古巴和菲律賓。
該條約還規定,法國撤出漢諾威選帝侯國、黑森、不倫瑞克、普魯士的萊茵區、奧地利的奧斯坦德和紐波特。法國和西班牙撤出葡萄牙及其殖民地。
該條約的簽訂打擊了法國在海外的勢力,標志著英國海上霸權的確立。
Ⅲ 英西戰爭的結果是什麼
1、西班牙被迫將佛羅里達割讓給英國,以交換哈瓦那和馬尼拉。北美獨立戰爭中,西班牙於1779年與法國、荷蘭王國一起反對英國。
2、佛羅里達的一部分和梅諾卡島歸還西班牙。
3、西班牙喪失了殖民地和海上威力。
Ⅳ 英法七年戰爭 詳細情況
七年戰爭(1756年-1763年)是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即英國-普魯士同盟與法國-奧地利-俄國同盟之間,其中漢諾威、葡萄牙為英普的盟友,法奧俄的盟友則為西班牙、薩克森、瑞典,為爭奪殖民地和霸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所以又稱英法七年戰爭,其中發生在北美地區的英國針對法國及印第安的戰爭稱為法國和印第安戰爭--這是美國的通俗說法,是以英國的兩個主要敵人來命名的。普奧之間的戰爭則稱第三次西里西亞戰爭。戰場遍及歐洲大陸、地中海、北美、古巴、印度和菲律賓等地。
英國是在七年戰爭中最大的贏家,法國在《巴黎和約》中被迫將整個加拿大割讓給英國,並從整個印度撤出,只保留5個市鎮,英國成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邁向日不落帝國的傳奇。但英國將這次的大帝國戰爭(法國-印第安戰爭)的戰費轉嫁在北美殖民州身上,引起了當地居民的不滿。七年戰爭完後13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
17世紀末到18世紀,英法兩國為爭奪歐洲霸權和殖民霸權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在數十年的較量中,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是最後的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幾乎所有的強國都參與了這場爭斗。但其他參戰國都受到英法爭霸的制約,自覺不自覺地充當了英法爭霸的脅從,蒙受英法擺布和戰爭勝敗的制約。七年戰爭無論對參戰國還是對國際關系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學教材涉及的許多重大事件都和它有著直接和間接的關系。
首先,戰爭對歐洲國際關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重新分配了英、法、俄、普、奧五強的實力,歐洲出現了國際關系的新格局。英國獲利最多,它不僅在西印度、北美和印度的殖民擴張有了長足進展,而且在西非也擴張了勢力。從而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並進一步鞏固了它的海上霸主地位。法國不僅喪失了在海外的眾多殖民地,而且使它完全喪失了路易十四所取得的歐洲霸主地位。昔日的泱泱大國、「已降低到二流,甚至三流國家的地位」。俄國在歐洲的國際地位得到加強,成了主宰東北歐的主要一員;俄、普、奧成了歐洲大陸政治上的主角。
其次,七年戰爭對北美獨立戰爭產生了重要影響。七年戰爭後,法國一直沒有放棄對英國復仇的打算,而北美獨立戰爭給了法國一個極好的機會。美國宣布獨立後,就派遣富蘭克林到法國游說。法國人都迫不及待地想報七年戰爭之仇。但美軍在戰爭初期的失利,使得法國政府不相信美國的實力,不敢正式承認美國獨立。所以法國一方面秘密以金錢及武器援助美國,另一方面在英國面前表示嚴守中立。但是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改變了法國的態度,法國終於參戰。在法國的慫恿下,西班牙也參加了援美反英斗爭。有力的國際援助,對北美獨立戰爭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七年戰爭給各國特別是法國的內政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戰爭給法國帶來了嚴重的財政困難,消耗的戰費,數字驚人。戰爭還沒有結束已出現嚴重的財政拮據。而漫無止境的征稅,導致階級矛盾的激化,人民展開了抗稅斗爭。巨額的軍費,進一步加深了法國的財政危機,舊制度已無可挽回地陷入了絕境。對英戰爭的慘敗、不斷加劇的財政危機成為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原因之一。
第四,七年戰爭還影響到後來美國的領土擴張。從中學教材中我們可以看出課本上的一個隱性知識:路易斯安那(即法王路易的土地)是1682年法國人在北美開拓的一塊殖民地,包括整個密西西比河流域,它東與法國的新法蘭西殖民地相鄰,西至落基山脈,面積廣大。七年戰爭後,法國完全喪失了這一地區。不過它被一分為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全部土地、加拿大和新法蘭西都由法國之手轉入英國手中;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區轉屬西班牙,作為報答,西班牙將佛羅里達轉讓給英國。拿破崙取得法國政權後,懾服於法國的威勢,1800年西班牙被迫把路易斯安那還給法國。1803年,為了全力對付英國,拿破崙以1500萬美元的代價把它賣給了美國。
巴黎條約
1763年在巴黎訂立的有關結束七年戰爭並確定其結果的條約。同年 ,在胡貝圖斯堡還訂立有《胡貝圖斯堡條約》。1763年2月10日英國為一方,法國、西班牙為另一方(後葡萄牙加入)在巴黎簽訂《巴黎條約》。
條約規定:在歐洲,英國收回梅諾卡島,法國收回貝勒島。在美洲,法國將加拿大、布雷頓角島、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全部土地(新奧爾良除外)讓給英國,西班牙將佛羅里達讓給英國,從法國手中得到路易斯安那、新奧爾良和部分金錢補償。在西印度群島,法國將特立尼達、聖文森特、格瑞那達、多巴哥諸島讓給英國,收回馬提尼克、聖露西亞、瓜德羅普和瑪麗加朗特諸島。在非洲,法國將馬略卡島讓給西班牙,將塞內加爾讓給英國,收回戈雷島。在印度,法國僅保留5個城市,且不得設防駐軍。西班牙收回古巴和菲律賓。該條約還規定,法國撤出漢諾威選帝侯國、黑森、不倫瑞克、普魯士的萊茵區、奧地利的奧斯坦德和紐波特。法國和西班牙撤出葡萄牙及其殖民地。該條約的簽訂打擊了法國在海外的勢力,標志著英國海上霸權的確立。1763年2月15日參加七年戰爭的普魯士與奧地利、薩克森在薩克森境內的胡貝圖斯堡簽訂《胡貝圖斯堡條約》。該約規定,普魯士仍保有西里西亞,薩克森恢復戰前疆界; 在秘密條款中,普魯士保舉瑪麗亞·特蕾西亞之子約瑟夫二世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該條約的簽訂標志著普魯士開始崛起。
Ⅳ 英西戰爭是怎麼樣發生的
英西戰爭是英國和西班牙為爭奪海上霸權和殖民地所進行的一系列戰爭。處在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的英國於16世紀下半葉開始爭奪銷售市場和殖民地,同當時最大的海上殖民強國西班牙展開了競爭,這就是引起戰爭的原因。
1586~1604年英西戰爭,揭開了兩國武裝爭奪的序幕。西班牙菲利普二世政府力圖打倒英國這個競爭對手,決定建立一支為數4萬人的遠征軍入侵英倫三島。
於是,成立了一支龐大的艦隊。這支艦隊主要由便於載運部隊但不太適合海戰的大型高舷船隻組成。英國為了制止入侵,派出了幾支區艦隊對西班牙沿海一帶及其各殖民地的船隻和移民點進行襲擊。1587年英國一支分艦隊襲擊了西班牙加的斯港,使西班牙艦隊開往英國海岸的時間推遲了一年。
1588年,由130艘艦只組成的西班牙艦隊開往英國沿海,但在英吉利海峽遭重創。新的遠征准備工作又被英國艦隊在西班牙沿海的有力行動所破壞。
1596年,由17艘英艦、24艘荷艦、150艘運輸船隻組成的英荷聯合分艦隊攻佔了加的斯港。1597年,西班牙曾試圖支援愛爾蘭起義,並派兵在愛爾蘭登陸,但以失敗告終。
4年後,即1601年,西班牙陸軍1個支隊在愛爾蘭登陸成功,但因孤軍無援而被迫投降。1604年締結了和約。西班牙雖保持了原有的殖民地,但其海上貿易的壟斷權卻大為削弱。
1625~1630年英西戰爭中,荷蘭和法國支持了英國。這次戰爭以雙方不分勝負告終。英荷艦隊試圖重新奪佔加的斯港,但未成功。1630年11月宣告戰爭結束,在馬德里締結了和平同盟條約。
1655~1659年英西戰爭中,法國支持英國。1655年5月,英國艦隊攻佔了牙買加島。1657年4月,英軍在法軍的援助下於特納里夫島近擊敗西班牙艦隊,1659年6月攻克敦刻爾克。戰爭至1659年底結束。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英軍於1704年8月4日攻佔戰略要地直布羅陀,並在那裡建立了海軍基地。西班牙相繼喪失了撒丁島、西西里島、米蘭和那不勒斯。此外,英國還獲得了在西班牙各殖民地販賣黑奴的壟斷權。
1718~1720年英西戰爭中,西班牙企圖收復其地中海的領地。
但是,賓格海軍上將統率的英國分艦隊擊潰了西班牙的地中海艦隊。英軍的基本戰略方針是:既靠本國的兵力,又藉助法國、荷蘭、奧地利等盟國的兵力來消滅對方的艦隊,這樣便最後決定了戰爭的結局。
1726~1728年英西戰爭中,西班牙再次試圖收復直布羅陀,又未成功。英國艦隊封鎖了西印度群島,使西班牙政府無法繼續進行這場戰爭。
1739~1748年英西戰爭,是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這期間英國力求奪取西班牙在巴拿馬海峽的殖民地,但以失敗告終。為此英國曾建立了兩支分艦隊,一支從墨西哥灣進攻,另一支從太平洋進攻,結果都未能完成既定任務。1762~1763年英西戰爭是7年戰爭的一個組成部分。
英國在這次戰爭中給予西班牙以最後一擊。英國艦隊憑借其在西印度洋海域的巨大優勢,奪得了古巴的哈瓦那。與此同時,東印度公司佔領了菲律賓的馬尼拉。
這樣,西班牙實際上已喪失了整個艦隊。
根據1763年巴黎和約,西班牙被迫將佛羅里達割讓給英國,以交換哈瓦那和馬尼拉。北美獨立戰爭中,西班牙於1779年與法國、荷蘭王國一起反對英國。
根據1783年凡爾賽和約,佛羅里達的一部分和梅諾卡島歸還西班牙。
英西戰爭的結果是,西班牙喪失了殖民地和海上威力。英國當時正處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上升時期,在這幾次戰爭中取勝是符合規律的。
英國擁有一支用當時第一流武器裝備起來的較強大的海軍,這一點在英國海軍當局的軍事學術中也有所反映,如在海上交通線上積極展開活動,進行大規模的封鎖行動,巧妙地選擇主要突擊的時機等。
Ⅵ 1951巴黎條約主要內容
《巴黎條約》是由法國、 西德、 義大利、 荷蘭、比利時、 盧森堡這六個歐洲國家於1951年4月18日在巴黎簽訂、並於1952年7月23日開始生效,成立了歐洲煤鋼共同體。那麼你知道巴黎條約有哪些主要內容嗎?下面,我來為你介紹1951巴黎條約主要內容。
1951巴黎條約主要內容在歐洲,英國收回梅諾卡島,法國收回貝勒島。
在美洲,法國將加拿大、布雷頓角島、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全部土地(新奧爾良除外)讓給英國,西班牙將佛羅里達讓給英國,從法國手中得到路易斯安那、新奧爾良和部分金錢補償。
在西印度群島,法國將特立尼達、聖文森特、格瑞那達、多巴哥諸島讓給英國,收回馬提尼克、聖露西亞、瓜德羅普和瑪麗加朗特諸島。
在非洲,法國將馬略卡島讓給西班牙,將塞內加爾讓給英國,收回戈雷島。
在印度,法國僅保留五個城市,且不得設防駐軍。西班牙收回古巴和菲律賓。
該條約還規定,法國撤出漢諾威選帝侯國、黑森、不倫瑞克、普魯士的萊茵區、奧地利的奧斯坦德和紐波特。法國和西班牙撤出葡萄牙及其殖民地。
該條約的簽訂打擊了法國在海外的勢力,標志著英國海上霸權的確立。
歐洲一體化進程1951年4月18日,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6國在法國首都巴黎簽署關於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又稱《巴黎條約》),1952年7月25日,歐洲煤鋼共同體正式成立。1957年3月25日,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6國在義大利首都羅馬簽署旨在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的條約(又稱《羅馬條約》)。
1958年1月1日,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正式組建。
1965年4月8日,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6國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又簽署《布魯塞爾條約》, 決定 將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並,統稱“歐洲共同體”。
1967年7月1日,《布魯塞爾條約》生效,歐共體正式誕生。
1991年12月,歐洲共同體馬斯特里赫特首腦會議通過《歐洲聯盟條約》 ,通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約》)。
1993年11月1日,《馬約》正式生效,歐盟正式誕生
巴黎條約的意義1、對歐洲
促進了歐洲的一體化的進程,提高了歐洲的 國際 地位,促進了歐洲各國經濟貿易的發展。
2、對世界
(1)沖擊了美國超級大國的地位,促進世界向多極化發展。
(2)對區域集團的發展提供了借鑒的榜樣。
3、對中國
①與歐盟的合作有利於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提升我國對外開放的水平,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②中國的和平崛起與歐盟的日益發展是雙方關系不斷發展的基礎。
猜你喜歡:
1. 1783巴黎條約原文
2. 羅馬條約的內容
3. 1763年巴黎條約
4. 安保條約的主要內容
5. 1951年美日安保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