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式風格的柱子叫什麼名
① 【求助】哪位高手列舉一下三種古典時期風格的柱子
古希臘柱式
古希臘的廟宇除屋架外全部用石材建造。柱子、額枋、檐部的藝術處理基本上確定了廟宇的外貌。希臘建築在長期的推敲改進中穩定了一整套做法後即形成了不同的柱式(Order)
盛期的兩大柱式,各有自己強烈的特色。
多立克(Doric)柱式。
起源於義大利、西西里一帶,後在希臘各地廟宇中使用。特點是其比例較粗壯,開間較小,柱頭為簡潔的倒圓錐台,柱身有尖稜角的凹槽,柱身收分、卷殺較明顯,沒有柱礎,直接立在台基上,檐部較厚重,線腳較少,多為直面。總體上,力求剛勁、質朴有力、和諧,具有男性性格。
愛奧尼(Ionic)柱式
產生於小亞細亞地區,特點是比例較細長,開間較寬,柱頭有精巧如圓形渦卷、柱身帶有小圓面的凹槽,柱礎為復雜組合而有彈性,柱身收分不明顯,檐部較薄,使用多種復合線腳。總體上風格秀美、華麗,具有女性的體態與性格。
晚期成熟的科林斯(Corinthian)柱式
柱頭由毛茛葉組成,宛如一個花籃,其柱身、柱礎與整體比例與愛奧尼柱式相似。
美學思想與風格特徵
反應出貧民的人文主義世界觀。認為「美是由度量和秩序所組成的」,而人體的美也是由和諧的數的原則統轄著,故人體是最美的。當客體的和諧同人體的和諧相契合時,客體就是美的。
建築風格特徵為莊重、典雅、精緻、有性格、有活力。「表現明朗和愉快的情緒……如燦爛的、陽光照耀的白晝,……」。
② 古希臘三大建築柱式有什麼求解
希臘建築的風格一般稱為柱式。柱式主要分為三種:一是多利克柱式,二是愛奧尼亞柱式,三是科林斯柱式。這三種柱式風格是希臘建築中最為成熟最為特殊的柱式。這三種柱式依然在歐洲的建築風格中清晰可見,壁爐就是室內設計中最為常見的。
從外形上看,三種柱式分別體現了不同時期的不同特點。多尼克的柱式一般都是比較粗壯,沒有柱基,它的風格剛健有力,展現著男性的雄健之美,被稱為男性風格;愛奧尼亞柱式,柱形均勻輕巧,比較像女孩子的身形一樣修長,盡顯女性的體態之美,也被稱為女性的風格,這兩種風格都是古風時期的最初形成的建築風格。
古希臘繁榮時期,也被稱為古典時期,神廟,還有廣場等等包含人文風情的建築拔地而起,逐漸形成了一種科林斯柱式。科林斯柱式風格華美,富麗絢爛,象徵了當時古希臘的繁榮景象。
這三種柱式都代表了不同時期的不同風格,不同的城邦形成了不同的柱式。愛奧尼亞人的城邦,就形成了愛奧尼亞的柱式,多立安人城就形成了多利克的柱式,科林斯人的城邦形成了科林斯的柱式。它們的之間的共同點都以人的體態美為其風格的根本依據,是人的氣質、舉止、體態的美的藝術體現。
③ 在西班牙有個著名的建築,它的設計特色是有骷髏陽台,請問這個建築叫什麼名字
你說的是安東尼奧高低設計的巴特羅公寓(Casa Batllo,1904—1906),以造型怪異而聞名於世,由西班牙建築師高迪設計。這座公寓位於西班牙巴塞羅那市,共有6層。
特色
巴特羅公寓與高迪設計的其他建築不同,它的外牆全部是由藍色和綠色的陶瓷裝飾的,一種奇詭的顏色組合,遠望去頗象印象派畫家的調色盤,但色彩很和諧,薩爾瓦多、達利曾經將這面外牆比喻為「一片寧靜的湖水」。巴特羅公寓的入口和下面二層的牆面都故意模仿溶岩和溶洞,上面幾層的陽台欄桿做成的假面舞會的面具模樣,屋脊如帶鱗片的獸類脊背,屋頂上的尖塔及其他突出物體都各有其怪異形狀,表面貼以五顏六色的碎瓷片。它的外牆綴滿了藍色色調的西班牙瓷磚,露台設計則像骷髏頭,柱子像一根根骨頭,屋頂則像滿布鱗片的魚背。
這棟公寓現在仍然有人居住,只對外開放了一層樓以供參觀。房間內的設計延續了米拉公寓的風格,但米拉公寓的門和窗還是傳統的直線條,房間也還是比較中規中矩的,而巴特羅公寓的門、窗、屋頂、天台全是波浪形的曲線,地面和天花的線條都是無比圓潤,甚至房間內的燈具和一些傢具也是高迪親自設計的,以便與房間本身的風格相協調,使房間的布置更趨於高迪最初的設計。
設計者
高迪(1852—1926),西班牙偉大的現代主義建築大師。他設計的四座經典建築物分別是:神聖家族教堂(Temple De La Sagrada Famelia)、奎爾公園(Parc Guell)、米拉公寓(Casa Mila)和巴特羅公寓(Casa Batlle),已經名留世界建築史冊。
④ 歐洲建築史柱式的特點
產生於古希臘和古羅馬
原因是文藝復興
古希臘三柱式
多立克柱式
希臘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的特點是比較粗大雄壯,沒有柱礎,柱身有20條凹槽,柱頭沒有裝飾,多立克柱又被稱為男性柱。著名的雅典衛城(Athen
Acropolis)的帕提農神廟(Parthenon)即採用的是多立克柱式。
愛奧尼柱式
希臘愛奧尼柱式(Ionic
Order)的特點是比較纖細秀美,柱身有24條凹槽,柱頭有一對向下的渦卷裝飾,愛奧尼柱又被稱為女性柱。愛奧尼柱由於其優雅高貴的氣質,廣泛出現在古希臘的大量建築中,如雅典衛城的勝利女神神廟(Temple
of Athena Nike)和伊瑞克提翁神廟(Erechtheum)。
科林斯柱式
希臘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的比列比愛奧尼柱更為纖細,柱頭是用毛莨葉(Acanthus)作裝飾,形似盛滿花草的花籃。相對於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的裝飾性更強,但是在古希臘的應用並不廣泛,雅典的宙斯神廟(Temple
of Zeus)採用的是科林斯柱式。
古羅馬五柱式
塔司干柱式
塔司干柱式是古羅馬5種主要柱式中的一種,它的風格簡約樸素,類似於多立克柱式,但是同多立克相比省去了柱子表面的凹槽。柱身長度與直徑的比例大約是7:1,顯得粗壯有力。
多立克柱式
羅馬多利克(The Roman Doric Order)柱式是古羅馬人對希臘多利克柱式的改造,主要差別是在柱礎下面增加一個台基。
愛奧尼柱式
特點是比較纖細秀美,柱身有24條凹槽,柱頭有一對向下的渦卷裝飾,愛奧尼柱又被稱為女性柱。愛奧尼柱由於其優雅高貴的氣質,廣泛出現在古希臘的大量建築中。
科林斯柱式
比列比愛奧尼柱更為纖細,柱頭是用毛莨葉(Acanthus)作裝飾,形似盛滿花草的花籃。相對於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的裝飾性更強
組合柱式
又稱羅馬復合式柱式,將愛奧尼克柱式柱頭上的渦卷加入科林斯芼莨葉柱頭上
⑤ 17、18世紀西班牙的雕刻與建築是如何發展的
西班牙17世紀的雕刻不如繪畫的成就大,也不像繪畫那樣具有全歐洲的影響。西班牙的雕刻除受義大利的影響外,還受到本土民間木雕藝術的影響,這兩種影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西班牙雕刻藝術的獨特風格。17世紀的雕刻主要表現宗教題材,大部分是彩色木雕,這些木雕有的用來裝飾祭壇,也有的用作宗教節日的遊行。當時,西班牙雕刻分為南北兩派,北派以巴利亞多利德為中心,南派以塞爾維亞為中心。北派的主要代表是喬治·費爾南德斯(G.Hemandez,約1576—1636),他的作品往往充滿戲劇氣氛,有一種不可遏止的激情,他的代表作之一《哀悼基督》(1616)就是一件頗有特色的作品。頭戴大風帽的聖母正在號陶大哭,臉朝天,左手伸出,右手扶著死去的愛子作出無奈的樣子。基督的身體有點僵硬,略帶中世紀藝術的味道。他的代表作還有木雕《死去的基督》(1605)和《聖德烈薩》(1627)等。
南派的木雕和北派略有些不同,更多地受義大利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作品中禁慾主義的成分少,有著較濃重的生活氣息。南派的主要代表是工作在塞維利亞的胡·馬·蒙塔涅斯(J.M.Montanez,1568—1649),他是西班牙雕刻家中最缺乏宗教氣息的藝術家,他和委拉斯貴支一樣,其作品主要表達了人的情感、人的理智和尊嚴,他創作的《聖母和聖嬰》(1628)、《聖布魯諾》(約1634)、《無垢受胎》(1630)、《慈悲的基督》(1603)等都是這樣的作品。在《聖母和聖嬰》中,聖母端莊寧靜宛如一位人間的母親。在《聖布魯諾》中,人物好像是一個正在進行教義辯論的神學家,形象質朴生動。
蒙塔涅斯的學生阿·卡諾(A.Cano,1601—1667)是南方格拉納達畫派的代表。他是雕刻家、畫家,也是建築家。他的木雕作品人物形象真實生動,色彩鮮明,很富有生活的情趣。主要代表作有《聖母像》(1658—1660)《使徒保羅像》(1658—1660)《亞當和夏娃胸像》(658—1660)等。在繪畫方面,卡諾的代表作有《聖伊涅薩》(約1635—1637)、《天使扶著基督》(1638—1652)等,繪畫風格近似蘇巴蘭。格拉納達的另一位著名的雕刻家是彼德洛·梅諾(P.de Mena,1628—1688),從他所作的《聖方濟格像》(約1663)中可以看到,他刻畫的人物更具有簡潔、概括、寫實的特色。
17世紀末18世紀的西班牙雕刻日益變得繁瑣,失去了現實主義的色彩,宗教氣息更加濃重,有些雕刻作品更加匠氣十足。18世紀的雕刻家有荷西·德·莫拉(J.de Mora,1642—1724)、法·卡塞隆(F.Carelon,1707—1783)等人。
17世紀上半期官方流行的埃連拉風格逐漸衰退。埃連拉風格即埃斯柯里拉修道院的風格,因它的建築師是埃連拉,故以他的名字命名。這種風格強調無裝飾,所以也叫無花紋風格。進入17世紀,在國際巴洛克風格的影響下,西班牙的建築越來越富有裝飾性,到後來,裝飾性和誇張的特點成為建築物的主要特徵,甚至表現得極端的繁瑣。
荷西·戈·德·莫爾(J.c.de Mora,約1580—1648)是西班牙17世紀上半期重要的建築家之一。他是埃連拉藝術的繼承者,但風格和埃連拉不大相同,開始比較重視裝飾性,薩拉曼卡的耶穌堂(1617年開工)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法·巴蒂斯塔(F.Bau.tista)主要工作在1632—1667年間,是另一個比較著名的建築家,他的代表作是馬德里的聖伊塞德羅·埃里·列阿里教堂(1626—1651)。這個教堂已顯露出一些巴洛克特徵,雖然裝飾較多,但整體結構清楚,有著莊重的特色。此外,17世紀上半期的建築家還有小法·埃連拉(F.Herrera,1662—1685)和阿·卡諾等人。總的來說,17世紀上半期還是一個過渡階段,西班牙巴洛克建築的極盛時期是在許立格風格之後,一直延續到18世紀中葉。
17世紀下半期巴洛克風格在西班牙建築中繼續得到發展,這時的西班牙建築強調離奇古怪的結構和戲劇性的效果,柱子往往是扭曲的,立面凸凹不平,好像把銀匠風格和巴洛克風格揉合在了一起。整個建築物有著看不完的細部,顯得十分繁瑣。從美學的角度來看,西班牙的巴洛克建築並不太高明,沒有多少創造性。
許立格出生於西班牙的一個著名的建築家、雕刻家的家族,幾個兄弟當中最為傑出的是荷西·貝·許立格(J.B.Churriguem,1665—1725),以許立格命名的許立格風格即西班牙的巴洛克風格。許立格在薩拉曼卡和馬德里一帶曾創作了一系列裝飾豐富的建築物和祭壇雕刻,對同代和後來的一些建築家頗有影響。此外,彼·德·里貝拉(P.de Ribera,約1680—1742)也是許立格風格的建築家。他主要活動在馬德里地區,其作品十分華麗,富有裝飾性,代表作有馬德里養老院的立面(172—1799)和馬德里普洛溫旅館(1731)等。建築家納·托梅(N.Tom,主要工作在1715—1732)在托列多建造了一座小教堂,也是許立格式的,由於裝飾豐富,玲瓏剔透,因而獲得一個美稱叫「埃里·特拉斯巴列捷」,意即透明的帷幕。由勒·阿雷瓦洛(L.Are valo)等人建造的拉·卡都迦教堂聖器室更具有豪華裝飾的特點,這里的裝飾多少帶有羅可可的特點。在大家都追求巴洛克風格時,唯獨加利西亞的建築有點不同,這里流行著一種比較簡潔、明快的板石風格,雖也受巴洛克風格的影響,但是裝飾性並不強。這里比較有代表性的建築物是聖第亞哥·德·考姆包斯傑拉教堂(1738—1747),它的建築師是費·德·卡薩斯·諾沃亞(F.de Casas y Novoa?—1751)。
17世紀下半期至18世紀中葉世俗建築也大都是許立格式的,當時最突出的例子是瓦倫西亞的道斯·阿古斯侯爵的府第(1740—1744)。這個建築物有著繁瑣的雕刻裝飾。建築物的立面裝飾雕刻出自貝爾加拉(E.R.Vergara)之手,這個立面的雕刻十分復雜,上端壁龕里有聖母子,周圍有大量的人體浮雕和裝飾性的花紋,在浮雕中還有個水罐子,這是象徵戶主的姓氏,主人姓阿古斯,西班牙語的意思是水。18世紀中葉後,在西班牙逐漸興起古典主義的建築風格。1767年在西班牙全國掀起了驅逐耶穌會教士的運動,在耶穌會失勢的情況下,巴洛克風格的建築也隨之日益衰落。來自法國的國王腓力五世,雖然是西班牙的國王,但一心想著的是法國建築風格,這時他從法國和義大利請來許多建築師為他服務,極力提倡古典風格,1738—1764年建造的馬德里王宮就是一座古典風格的作品。屬於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師還有巴·羅得里格斯·蒂松(v.Rodriguez.Tizon.1717—1785)和胡安·德·比利亞努埃瓦(J.de Viuanueva,1739—1830)等人。著名的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1785—1830)、馬德里天文台(1790)就是後者的作品。
⑥ 古代的建築中所用的柱子種類有哪些
古代希臘建築的柱子有多利亞式、奧尼式、科林斯式。
西歐建築有羅馬式、哥特式和拜占廷式。羅馬式建築有義大利的比薩教堂建築群,哥特式的代表是巴黎聖母院,拜占廷風格的有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
⑦ 西班牙建築師高迪的建築風格解析
一、高迪的建築風格
高迪建築風格屬於現代主義建築,同時他也是塑性建築流派的代表人物。早起的高迪,屬於維多利亞式,作品中盡顯華麗和唯美,在後期,他開始採用歷史風格,是西班牙著名的哥特風格復興的主要人物之一。
他設計的建築,都是以自然復現為主要特點,因此他作品中有兩個顯著的特點:其一,是大量運用曲線,在他的作品中,幾乎看不到直線和直角。因為在高迪看來,直線是一種人為產生的因素,而唯有曲線才是復合自然的。所以高迪的作品中,大量融合了東方風格、現代主義、自然主義等許多形態各異的元素,使他獨樹一幟,成為現在我們見到的高迪風格。
其二,高迪在作品中善於色彩繽紛的瓷磚及瓷磚碎片。比如在設計「古埃爾公元」的時候,在連接其區域的大部分牆面,地面,甚至座椅長凳上,都嵌滿了瓷磚。這樣的設計,不僅讓作品突顯出其地方風格,同樣給觀者留下巨大的視覺沖擊和無限的想像空間。
在常理下,身為建築師需要經常到工地上面走走,因為建築一旦離開了建築師,就可能使得其建築喪失了原本的味道。但是高迪的建築,沒有他幾乎無法完工,他獨特的設計方案,使他不僅是一位建築師,更是一位結構大師。
高迪建築風格大膽,浪漫,狂野,但其中又不乏細膩。就好像是一副美輪美奐的印象派畫作,身處其中,你能感受到他作品給你帶來的沖擊,像是置身於童話世界中一般。
二、高迪的作品
高迪作品相當豐富,是西班牙建築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他有7處作品現已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之中。
高迪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古埃爾公園。古埃爾是高迪畢生唯一的好友和導師,有一次古埃爾忽然決定建一個西班牙富人居住的場所,打造成一個花園式的城市。因此他在巴塞羅那買下了一座山,邀請高迪為他設計。高迪將這里設計成為十幾個區域,分別已小橋、道路相連接,其中配以鑲嵌著彩色瓷片的長椅,設計得恍如童話故事一般。如果之後高迪沒有繼續創作其他作品,緊緊以古埃爾公園這件作品,就足以讓他名垂青史。但是這樣的設計,最終僅僅售出一個區域。這原因還得和當時的社會相結合,因為當時沒有電梯,想要到達那裡,必須走過很長的一段山路才可以到達。
聖家族教堂是高迪作品中耗時最長,規模最大的一處作品,可謂是耗盡了他一生的心血。聖家族教堂是巴塞羅那書商朱塞佩-瑪麗亞·博卡貝里亞邀請高迪設計的。高迪以巴比倫塔為原型,由12座高塔組成,簇擁著中間的一座中心高塔。12座高塔的寓意是耶穌的12位門徒。截止目前,這作品也尚未竣工完成。聖家族教堂始建於1884年,到今天,已經是第五位繼承者了。根據估計,完成這項工程,每年消耗300萬美元的資金,最快也要在2026年才可竣工。而慢的話,則要到2050年了。
高迪最終沒有親眼見到他的作品完工,但他死後,他被安葬在這個教堂的地下墓室中,終有一天,他可以在地下,見到教堂的落成。
三、高迪的評價
一直以來,對安東尼高迪的評價,都以「天才」、「鬼才」稱呼。在高迪學生時代,畢業時,他的作品是設計一所大學的禮堂。在見到他的作品之後,學校中所有老師都為之驚嘆,但也有提出反對意見的,原因是作品的想像太過於天馬行空。然而最終高迪還是獲得了畢業證書,學校的校長不由發出感嘆說:不知道該把這本畢業證書頒發給一個天才還是一個瘋子。
由此可見,高迪初期的作品,就已經超越了正常的想像,而到了後來,他的天才想像更是一發不可收拾。高迪的作品,就是一種藝術,正如他親手設計的「古埃爾公園」就是一座懸在高山上的巨型藝術品。他所設計的建築,無不都承載了他豐富想像和藝術的靈感。所以我們對安東尼高迪的評價說:他既是一個建築師,同時又是一個藝術家。
在建築方面,設計師可以堪稱天才的,歷史上少之又少,而能將建築和藝術完美地融合為一體的,更是鳳毛麟角。而高迪恰恰就是其中之一。但是他的影響力,卻遠不如他的同鄉,也同樣被成為天才的建築師米拉萊斯。原因很簡單,高迪設計的建築風格獨特,很難被模仿。
另一個方面,高迪在設計中,十分喜歡使用曲線,這是許多建築師所不能接受的。然而恰恰是這種風格,才體現了他智慧和靈感的所在,使得他大部分的作品,至今都成為了文化遺產。
四、高迪的生平經歷
1.青年時期
安東尼奧·高迪作品安東尼奧·高迪1852年6月25日誕生於離巴塞羅那不遠的加泰羅尼亞小城雷烏斯。父親是一名鍋爐工,母親在家操持家務。他們敦厚善良,是虔誠的教徒,過著簡朴、平靜甚至有些寂寞的生活。
高迪排行第五,也是老小。應當說,安東尼奧生逢其時——就在他出生前不久,國王剛簽署了全面改建巴塞羅那的詔令。工商界的富豪們紛紛斥巨資投入巴塞羅那的改建工程。他們在營造新的建築時都喜歡別出心裁,爭奇斗艷。那時,建築師的職業十分吃香,人們趨之若鶩。正如多年之後很多男孩子都渴望成為宇航員一樣,那時的男孩都想快些長大,造出奇妙的建築來,以便揚名天下。
高迪的簽名高迪也渴望成為建築師,但如何建造,他的想法與眾不同。他不想挖空心思地去「發明」什麼,他只想仿效大自然,像大自然那樣去建築點什麼。年輕的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只有瘋子才會試圖去描繪世界上不存在的東西!」他的整個身心都充滿了對大自然的愛,而且可以說,還是疾病幫助他培育起了這份情愫。還在很小的時候他就患有風濕病。他不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只能一人獨處,他唯一能做的事就是「靜觀」。哪怕一隻蝸牛出現在他的眼前,他也能靜靜地觀察它一整天的時間。
到了青年時期,他還是那樣孤僻內向、不愛交際,所以真說不上有誰特別喜歡他。學習上他屬於中不溜兒,只是畫圖畫得特別棒。他最早的作品是替中學生自辦的手抄本雜志《滑稽周刊》畫一批插圖,雜志每期出12份,算是相當多的了。
1870年,高迪進入巴塞羅那建築學校就讀。在校的頭兩年,災難接踵而至:先是醫校剛畢業的大哥不幸去世,接著是母親病故,再後是姐姐撒手人寰,留下一個幼小的女兒。老父只好帶著外孫女搬到巴塞羅那來與兒子同住。安東尼奧不得不一邊學習,一邊賺錢養家糊口。
還是學生的時候,高迪便參加了巴塞羅那若干「奇觀」的建造。名義上他是幾位大建築師的助手,但是交給他設計的幾個部分全是他自己獨立完成的。
1877年,高迪為一所大學設計禮堂,這也是他的畢業設計。方案出來後,引起很大爭議,但最後還是被通過了。建築學校的校長感嘆地說:「真不知道我把畢業證書發給了一位天才還是一個瘋子!」
2.結識莫逆之交
1878年是高迪職業生涯中最為關鍵的一年。這年,他不僅獲得了建築師的稱號,更主要的是結識了歐塞維奧·古埃爾這位後來成為他的保護人和同盟者的朋友。古埃爾既不介意高迪那落落寡合的性格,也不在意他那乖張古怪的脾氣,因為他深信,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位建築學天才。看來,他也已認同了這樣一個真理:「正常人往往沒有什麼才氣,而天才卻常常像個瘋子。」高迪的每一個新奇的構思,在旁人看來都可能是絕對瘋狂的想法,但在古埃爾那裡總能引起欣喜若狂的反應。由高迪設計和古埃爾出資建築的古埃爾庄園、墓室、殿堂、公園、宅邸、亭台等,都成了屬於西班牙和全世界的建築藝術傑作。高迪在此中得到的是每個創作者所渴望的東西:充分自由地表現自我,而不必後顧財力之憂。
高迪終生未娶,他與女人似乎是無緣的。他曾經說過:「為避免陷於失望,不應受幻覺的誘惑。」據說,他年輕時曾有過一段羅曼史,但後來那位姑娘另作了選擇。她是對的。
除了工作,高迪沒有任何別的愛好和需求。在生活上他真顯得有點傻氣、瘋癲。他常年留著大鬍子,成天是一副陰沉沉、讓人捉摸不透的表情。除了古埃爾,他沒有別的朋友。他只說加泰羅尼亞語,對工人有什麼交代就得通過翻譯。他只帶了兩個學生在身邊,多一個他都嫌煩。他似乎覺得,只要與這兩個學生交往,就能保持他與整個世界的平衡了。
他吃得比工人還簡單、隨便,有時乾脆就忘了吃飯,他的學生只得塞幾片麵包給他充飢。他的.穿著更是隨便,往往三年五年天天穿同一套衣服,襯衫是又臟又破。看著他那副窮酸樣子,還真有人拿他當乞丐施捨。
3.設計古埃爾公園
古埃爾把高迪引入巴塞羅那上流社會後,愛趕時髦的富人們紛紛請他設計、建造公館、別墅等,從此他就忙開了。他先是為一位工業家的遺孀建造富麗堂皇的巴洛克式宅邸,後又設計、建造了造型奇特的巴特略公寓,再後又建造了像哥特式城堡的貝列斯瓜德別墅。
當然,他更沒有忘記為他的摯友古埃爾效力。可以說,古埃爾跟高迪一樣也是一位幻想家。
1900年他突發奇想,決定建造一座花園式城市。這是一個極為宏大的計劃。為此,他在巴塞羅那郊區買了一座光禿禿的山頭,打算就在這里建設「古埃爾公園」——巴塞羅那上流社會的富人居住區。高迪滿腔熱情地支持古埃爾的這一計劃。自然,當時他們倆誰也沒考慮到,這個選址畢竟離市區太遠,地勢也太高了。就是今天,人們除了使用兩部大型升降梯代步外,還得走很長一段陡峭的山路才能到達那裡。難怪當時就有不少人認為,選擇這樣的地方建住宅區簡直是發瘋了。
高迪把這一大片山地劃分成十幾塊單獨的地塊並用大圓石作了標記,接著浩大的建築工程就開工了。正是在古埃爾公園這里,高迪成功地將大自然與建築有機地結合成一個完美的整體。這里的一切——小橋、道路和鑲嵌著彩色瓷片的長椅,都蜿蜒曲折,好像漂盪流動著似的,構成詩一般的意境。按建築師的意圖將成為未來居民休憩場所的中央廣場,建有柱廊,但其中的柱子沒有一根是筆直的,全像天然森林中的樹干。
這里處處能帶給人驚喜。整座公園像一個童話世界,又像一件懸掛在空中的巨型藝術作品。即使高迪不曾建造任何其他建築,單單這座公園就足以使他名垂青史了。
古埃爾公園從建築藝術上說是一個偉大的成就,但從經濟上說卻是一大失敗。園內規劃為私人住宅建築用地的16塊土地,僅售出了一塊。原因很簡單:巴塞羅那人不想天天爬山越嶺,他們不是山羊!
4.設計巴特羅公寓
巴特羅公寓(也譯為巴特羅之家)與米拉之家相去不遠,它雖然不是高迪所建,但卻經過高迪從外到里全部改頭換面的工程。
巴特羅之家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以聖喬治和惡龍的故事為背景的屋頂及正立面,上釉的波狀麟片瓷磚如惡龍背部,使得刺在龍脊上的十字架格外耀眼;而屋子的外觀,則以受難者的骨頭為窗飾,增添童話故事般的氛圍。
再以海藍繽紛的磁磚拼貼出「海洋」的主題,所營造出的海洋味兒正象徵加泰羅尼亞人與海為伍,冒險犯難、追尋自由和樂觀進取的民族精神。
屋子內部的設計,同樣令人驚奇。高迪利用不同深淺的藍色瓷磚、陶瓷,拼湊出如在深海中的天井,而以流線的柚木,做為傢具、樓梯扶手、窗框、書桌、椅子等豪華傢具,雍容華貴。
5.設計米拉公寓
在巴塞羅那帕塞奧·德格拉西亞大街上,坐落著一幢聞名全球的純粹現代風格的樓房——米拉公寓。老百姓多把它稱為「石頭房子」。它與高迪的另外兩件作品一起,在198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世界文化遺產。
佩雷·米拉是個富翁,他和妻子參觀了巴特羅公寓後羨慕不已,決定造一座更加令人嘆為觀止的建築。米拉找到了紅極一時的中年建築師高迪,請他來設計、建造,並答應給他充分的創作和行動自由。不過事後他才發覺,他的這一允諾是有欠考慮的。
工程熱火朝天地展開了。米拉卻在工地上憂心如焚地打轉轉,因為他心裡有許多問題百思而不得其解:為什麼工程已開工卻不見圖紙?為什麼沒有預算?為什麼沒有設計方案?如此等等。高迪默不作聲——語言不是他表達意見唯一的和最好的方式。不過,終於有一天,他沉不住氣了,從口袋裡摸出一張揉得皺巴巴的紙片,沖著米拉說:「這就是我的公寓設計方案!」
米拉公寓可憐的米拉時而抓住自己的錢包,時而又揪住自己的胸口,高迪卻若無其事似地微笑著。他顯得挺得意地搓著雙手,對米拉說:「這房子的奇特造型將與巴塞羅那四周千姿百態的群山相呼應。」
米拉公寓的屋頂高低錯落,牆面凹凸不平,到處可見蜿蜒起伏的曲線,整座大樓宛如波濤洶涌的海面,富於動感。高蒂還在米拉公寓房頂上造了一些奇形怪狀的突出物,有的像披上全副盔甲的軍士,有的像神話中的怪獸,有的像教堂的大鍾。其實,這是特殊形式的煙囪和通風管道。後來它們與古埃爾公園和聖家族大教堂一樣,也成了巴塞羅那的象徵。
總之,米拉公寓里里外外都顯得非常怪異,甚至有些荒誕不經。但高迪卻認為,這是他建造的最好的房子,因為他認為,那是「用自然主義手法在建築上體現浪漫主義和反傳統精神最有說服力的作品」。
佔地一萬一千平方公尺的米拉之家(Casa Mila),堪稱高迪落實自然主義最成熟的作品。從里到外,整個結構既無棱也無角,全無直線的設計營造出無窮的空間流動感。
因為採用乳白原色的石材,米拉之家又被巴塞羅那人昵稱為採石場(La Pedrera),外觀是令人難以置信的白色波浪形建築,配上精雕細致的鍛鐵陽台,顯得雄偉大器而且豪華精緻,令人佩服高迪對鑄鐵素材之熟捻,並能將之發揮得淋漓盡致。
由於米拉之家位於轉角,高迪想盡所有的方式節省空間,首先是建築的外觀採用看起來厚重,但實際上非常薄的石材板;又設計了兩個天井,住家平面圖因此成為甜甜圈形,每一戶都能雙面採光,家中各個空間還得以互相串連,不但節省走道空間,內部也沒有任何一道牆是不可拆的,可謂是節省空間到最後一厘米,不論在當時還是今日,應該都是大膽、科學,而且前衛的設計。
除了外觀攝人,待你登上屋頂時,十幾個造型新穎前衛的「外星悍客」矗立其上,恍如穿越時空,呈現出的未來世界令人莞爾,其實這些都是排煙管或水塔,只是高迪習慣將其美化,變成一個美麗而可以遊憩的地方,不得不再次懾服於高迪豐沛的想像力,即使近百年後的今天來看,一樣前衛耀眼!
不過,建於1906-1910年的米拉之家,命運坎坷,雖然原為工業巨子的豪宅,後來卻淪為賭場,也曾翻身為補習班和分租公寓。
198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之後,才在1986年由卡沙文化基金會(Centre Calture Caixa Catalunya)以九億西幣買下,又以十億西幣整修,而重現其美麗。
6.設計聖家族教堂
建造這座教堂的想法是由巴塞羅那書商朱塞佩-瑪麗亞·博卡貝里亞提出的。他是聖徒約瑟夫崇敬會的創始人,該會的會員紛紛為此慷慨解囊,還聘請了建築師弗朗西斯科·德比里亞設計並主持建造。但開工不久建築師與崇敬會吵翻了,撂了挑子,古埃爾便建議請高迪接手主持其事。
它位於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地區的巴塞羅那市區中心,始建於1884年,保守估計竣工時間2050年,最樂觀的估計也要在2026年才能看到成品。盡管是一座未完工的建築物,但絲毫無損於它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景點之一。 教堂主體以哥特式風格為主,細長的線條是主要特色,圓頂和內部結構則顯示出新哥特風格。這是他一生中最主要的作品、最偉大的建築,也可以說是他心血的結晶、榮譽的象徵。
1915年的高迪在向教皇展示自己的設計世人對巴比倫塔總有一種奇怪的偏愛,高迪也未能例外。他為教堂聖殿設計了三個宏偉的正門,每個門的上方安置4座尖塔,12座塔代表耶穌12個門徒。還有4座塔共同簇擁著一個中心尖塔,象徵4位福音傳教士和基督本身。截止至2012年9月已完工兩個門共8座高塔。
在設計教堂內部裝飾時,他想方設法把《聖經》故事人物描繪得真實可信。為此,他煞費苦心地去尋找合適的真人做模特。譬如,他找到一個教堂守門人來描繪猶大,又好不容易找了一個有6個指頭的彪形大漢來描繪屠殺兒童的百夫長。此外,為了在一座門的正面表現被殘暴無道的猶太國王希律下令屠殺的數以百計嬰兒的形象,他還特地去找死嬰,製成石膏模型,掛在工作間的天花板下面,工人見了都感到毛骨悚然。
170米的高塔、五顏六色的馬賽克裝飾、螺旋形的樓梯、宛如從牆上生長出來的栩栩如生的雕像……,龐大的建築顯得十分輕巧,有如孩子們在海灘上造起來的沙雕城堡。不過教堂顯得有些令人恐怖,難怪有的民眾稱之為「石頭構築的夢魘」。
但當羅馬教皇利奧十三世宣布支持建築這一教堂時,巴塞羅那人馬上便喜歡上這座教堂,也愛上它的建築師高迪了。
7.高迪之死
1926年6月10日,巴塞羅那舉行有軌電車通車典禮,全城喜氣洋洋。裝飾著彩旗、鮮花的電車在歡快的樂曲聲和雷鳴般的掌聲中開動了……突然,電車把一位老人撞倒了!
起初,沒有人知道他就是高迪。他穿著寒酸,形容枯槁,人們以為這個糟老頭子只是個乞丐罷了。他被送到醫院後不久就斷了氣。像所有橫屍街頭的流浪漢一樣,過幾天就該送到公共墳場草草埋葬了。沒想到有一位老太太竟然認出這個老頭就是安東尼奧·高迪。天哪,他可是巴塞羅那最偉大的建築師和最傑出的公民,整個西班牙的驕傲啊!出殯那天,巴塞羅那全城的人都出來為他送葬、致哀!
高迪被安葬在聖家族大教堂的地下墓室。
這座大教堂至今尚未完全竣工。截止至2010年8月建設者已經是第五代了。由於資金匱乏,工程進展緩慢。工程平均每年耗資300萬美元。即使在資金供應很穩定的情況下,恐怕至少也還得建65年。實際上,誰也說不準究竟還得建多少年。高迪知道,這項工程開工時沒有他,完工時(如果能完工的話)也不會有他。也許,使這座教堂成為一個永恆的建築工程,成為像大自然一樣永恆的過程,正是天才高迪留給世人的禮物,正是高迪的初衷呢!
五、高迪代表作品年表
1877-1882,休達德拉公園
1883-1888,文森之家Casa Vicens1884-1887,被列入世界遺產中
1883-1885, 隨性居
1884-1887,奎爾別墅Finca Guell
1884-1926 ,聖家堂Sagrada Família,被列入世界遺產中
1886-1889 ,奎爾宮Palau Guell,被列入世界遺產中
1887-1894 ,阿斯托加主教宮
1888-1894 ,聖德雷沙學院Collegi de les Teresianes
1898-1904 ,卡佛之家Casa Calvet
1898-1915 ,奎爾紡織村及教堂Colonia Guell
1900-1902 ,貝列斯誇爾德Bellesguard
1900-1914,奎爾公園Parque Güell,被列入世界遺產中
1901-1902 ,米拉勒之門Puerta de la Finca Miralles
1904-1906 ,巴由之家Casa Batlló,被列入世界遺產中
1906-1910 ,米拉之家Casa Milá,被列入世界遺產中
1909-1910,聖家堂教會學校Sagrada Familia Parish School,其教堂地下室被列入世界遺產中
共有7處安東尼·高迪的建築作品被列入世界遺產。
⑧ 西班牙的建築風格有哪些
人們往往習慣於將那些有庭院和純白牆面的建築稱作西班牙風格建築,而事實上,這些並不僅僅是西班牙建築的特點,差不多地中海沿岸國家、中東地區乃至整個阿拉伯世界的建築似乎都有著類似的特徵。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西班牙風格"呢?或許我們並不能用一句話或者是一個定義來做為衡量標准,但綜觀經典西班牙建築樓盤,我們不難總結出其中的8個重點細節,它們都表達了西班牙建築的共同之處,證實了這種建築風格及形式的美觀和宜居性。1、海灣式布局:西班牙是海洋國家,所以"水"是西班牙風格的靈魂元素之一,一些西班牙項目通常在空間分割中使用水系、綠化帶為分隔媒介,使社區與外部自然區分,由社區空間到生活空間,水岸氣息散落每個角落,體現了建築與水與人的完美和諧。2、層級分明的規劃設計:西班牙建築通常以遠高近低的層級方式排布,高低錯落,符合人的空間尺度感。外立面設計著重突出整體的層次感和空間表情,通過空間層次的轉變,打破傳統立面的單一和呆板,其節奏、比例、尺度符合數學美。3、創新聯排別墅獨棟化:以往的聯排別墅大多是多聯體的簡單復制,不具備可識別性和整體感官效果。而在現在的一些西班牙建築項目中,設計者通常用模塊的形式雕築聯排別墅,每戶不再是簡單的復制。這樣的設計對於過客是美景的享受,對於家人則是舒適的生活空間。4、淺色調:西班牙風格的最大特點是在西班牙建築中融入了陽光和活力,採取更為質朴溫暖的色彩,使建築外立面色彩明快,既醒目又不過分張揚,且採用柔和的特殊塗料,不產生反射光,不會晃眼,給人以踏實的感覺。5、具有典型的西班牙建築元素及特徵:從紅陶筒瓦到手工抹灰牆(STUCCO),從弧型牆到一步陽台,還有鐵藝、陶藝掛件等,以及對於小拱璇、文化石外牆、紅色坡屋頂、圓弧檐口等符號的抽象化利用,都表達出西班牙風格的特徵。6、取材朴實,產品完全手工化、精細化:西班牙建築採用的建築材料一般都會給人斑駁的、手工的、比較舊的感覺,但卻非常有視覺感和生態性,像陶瓦,泥土燒制、環保吸水等都可以保持屋內溫度。無論是在地形處理還是鐵藝、門窗及外牆施工工藝方面,西班牙風格建築能體現出手工打造的典型特徵。7、家庭庭院:典型的西班牙建築一般每戶都有兩個庭院——入戶庭院和家庭庭院,入戶庭院突出了會客的氣氛,院門為仿舊鐵藝門;家庭庭院則體現了家人交流空間的特點,同時有一定的私密性。8、強調家庭廳:家庭廳在房屋的最好位置,採光效果也最好,是家人聚集的地方,體現了以居住為本的功能性。另外淘汰了大客廳,滿足了主人飲食起居、交流禮儀等各方面的家庭生活需要。總的來說,西班牙的建築與其多元的文化有著很明顯的關聯性,基督文化和回教文化的碰撞更給西班牙藝術帶上了奇異的色彩,而且西班牙民族天生就有一種熱情奔放和狂野的個性,在建築上就反映出詩意的,幻想的,神話的風格,往往充滿了豐富的想像力和浪漫情懷。
⑨ 西方近現代建築有哪些流派其建築居哪些風格希望能有圖片說明!!!!!
1、古希臘建築
古希臘建築風格的特點主要是和諧、完美、崇高。而古希臘的神廟建築則是這些風格特點的集中體現者,也是古希臘,乃至整個歐洲最偉大、最輝煌、影響最深遠的建築。古希臘建築風格的特點最集中體現在柱式上:
多立克柱式:柱子比例粗壯,高度約為底徑的4~6倍。柱身有凹槽,槽背呈尖形,沒有柱礎。檐部高度約為整個柱式高度的1/4,柱距約為底徑的1.2~1.5倍。
愛奧尼柱式:柱子比例修長,高度約為底徑的9~10倍。柱身有凹槽,槽背呈帶形。檐部高度約為整個柱式高度的1/5,柱距約為底徑的2倍。
科斯林柱式 :除了柱頭如滿盛卷草的花籃外,其他同愛奧尼柱式。
古代希臘是歐洲文化的搖籃,同樣也是西歐建築的開拓者,但畢竟還處在萌芽和胚胎的時期,它們的類型還少,形制很簡單,結構比較幼稚,這是因為它的藝術的完美所致。古希臘的紀念性建築在公元前8世紀大致形成,公元前5世紀已成熟,公元前4世紀進入一個形制和技術更廣闊的發展時期。
由於宗教在古代社會具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古代國家的神廟往往是這一國家建築藝術的最高成就的代表,希臘亦不例外。古希臘是個泛神論國家,人們把每個城邦,每個自然現象都認為受一位神靈支配著,因此希臘人祀奉各種神靈建造神廟。希臘神廟不僅是宗教活動中心,也是城邦公民社會活動和商業活動的場所,還是儲存公共財富的地方。這樣神廟就成了希臘崇拜的聖地,圍繞聖地又建起競技場、會堂旅舍等公共建築。
希臘最早的神廟建築只是貴族居住的長方形有門廊的建築。在他們看來神廟是神居住的地方,而神不過是更完美的人,所以神廟也不過是更高級的人的住宅。後來加入柱式,由早期的 「端柱門廊式」逐步發展到「前廊式」,即神廟前面門廊是由四根圓柱組成,以後又發展到「前後廊式」,到公元前6世紀前後廊式又演變為希臘神廟建築的標准形式——「圍柱式」,即長方形神廟四周均用柱廊環繞起來。
2、古羅馬建築
古羅馬建築是古羅馬人沿習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里亞人的建築技術,繼承古希臘建築成就,在建築形制、技術和藝術方面廣泛創新 的一種建築風格。古羅馬建築在公元一~三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築的高峰。
古羅馬建築的類型很多。有羅馬萬神廟、維納斯和羅馬廟 ,以及巴爾貝克太陽神廟等宗教建築,也有皇宮、劇場角斗場、浴場以及廣場和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等公共建築。居住建築有內庭式住宅、內庭式與圍柱式院相結合的住宅,還有四、五層公寓式住宅。
古羅馬世俗建築的形制相當成熟,與功能結合得很好。例如,羅馬帝國各地的大型劇場,觀眾席平面呈半圓形,逐排升起,以縱過道為主、橫過道為輔。觀眾按票號從不同的入口、樓梯,到達各區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樂池,後面是化妝樓,化妝樓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兩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雛形,已與現代大型演出性建築物的基本形制相似。
古羅馬多層公寓常用標准單元。一些公寓底層設商店,樓上住戶有陽台。這種形制同現代公寓也大體相似。從劇場、角斗場、浴場和公寓等形制來看,當時建築設計這門技術科學已經相當發達。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寫的《建築十書》就是這門科學的總結。
古羅馬建築能滿足各種復雜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結構,獲得寬闊的內部空間。巴拉丁山上的弗萊維王朝宮殿主廳的筒形拱,跨度達29.3米。萬神廟穹頂的直徑是43.3米。公元一世紀中葉,出觀了十字拱,它覆蓋方形的建築空間,把拱頂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無需連續的承重牆,空間因此更為開敞。
把幾個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組合起來,能夠覆蓋復雜的內部空間。羅馬帝國的皇家浴場就是這種組合的代表作。
古羅馬城中心廣場東邊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 ,中央用三間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個跨度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結構水平很高。劇場和角斗場的龐大的觀眾席,也架在復雜的拱券體繫上。
拱券結構得到推廣,是因為使用了強度高、施工方便、價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約在公元前 二世紀,這種混凝土成為獨立的建築材料,到公元前一世紀,幾乎完全代替石材,用於建築拱券,也用於築牆。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層方錐形石塊或三角形磚保護,再抹一層灰或者貼一層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牆體前再砌一道石牆做面層的作法。
古羅馬建築的木結構技術已有相當水平,能夠區別桁架的拉桿和壓桿。羅馬城圖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達到25米。公元一世紀建造的羅馬大角斗場,可容 五萬觀眾,只用了5~6年時間就建成了。它建在一個填沒的湖上,但地基竟沒有明顯的沉陷。
3、羅曼建築
羅曼建築是10~12世紀,歐洲基督教流行地區的一種建築風格。羅曼建築原意為羅馬建築風格的建築,又譯作羅馬風建築、羅馬式建築、似羅馬建築等。羅曼建築風格多見於修道院和教堂。
羅曼建築的典型特徵是:牆體巨大而厚實,牆面用連列小券,門宙洞口用同心多層小圓券,以減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鍾樓,有時拉丁十字交點和橫廳上也有鍾樓。中廳大小柱有韻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較大的內部空間造成陰暗神秘氣氛。樸素的中廳與華麗的聖壇形成對比,中廳與側廊較大的空間變化打破了古典建築的均衡感。
隨著羅曼建築的發展,中廳愈來愈高。為減少和平衡高聳的中廳上拱腳的橫椎力,並使拱頂適應於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後來創造出了哥特式建築。羅曼建築作為一種過渡形式,它的貢獻不僅在於把沉重的結構與垂直上升的動勢結合起來,而且在於它在建築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組織到建築的完整構圖之中。
羅曼建築的著名實例有:義大利比薩主教堂建築群、德國沃爾姆斯主教堂等。
4、哥特式建築
哥特式建築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13~15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風格。主要見於天主教堂,也影響到世俗建築。哥特式建築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結構體系由石頭的骨架券和飛扶壁組成。其基本單元是在一個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雙圓心骨架尖券,四邊和對角線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頂。採用這種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頂重量輕,交線分明,減少了券腳的推力,簡化了施工。
飛扶壁由側廳外面的柱墩發券,平衡中廳拱腳的側推力。為了增加穩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於採用了尖券、尖拱和飛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內部空間高曠、單純、統一。裝飾細部如華蓋、壁龕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題,建築風格與結構手法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5、文藝復興建築
文藝復興建築是歐洲建築史上繼哥特式建築之後出現的一種建築風格。十五世紀產生於義大利,後傳播到歐洲其它地區,形成帶 了有各自特點的各國文藝復興建築。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在文藝復興建築中佔有最重要的位置。
文藝復興建築最明顯的特徵是揚棄了中世紀時期的哥特式建築風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築上重新採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柱式構圖要素。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和藝術家們認為,哥特式建築是基督教神權統治的象徵,而古代希臘和羅馬的建築是非基督教的。他們認為這種古典建築,特別是古典柱式構圖體觀著和諧與理性,並同人體美有相通之處,這些正符合文藝復興運動的人文主義觀念。
但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築師絕不是食古不化的人。雖然有人(如帕拉第奧和維尼奧拉)在著作中為古典柱式制定出嚴格的規范 。不過當時的建築師,包括帕拉第奧和維尼奧拉本人在內並沒有受規范的束縛。
他們一方面採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靈活變通,大膽創新,甚至將各個地區的建築風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們還將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科學技術上的成果,如力學上的成就、繪畫中的透視規律、新的施工機具等等,運用到建築創作實踐中去。
在文藝復興時期,建築類型、建築形制、建築形式都比以前增多了。建築師在創作中既體現統一的時代風格,又十分重視表現自己的藝術個性。總之,文藝復興建築,特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呈現空前繁榮的景象,是世界建築史上一個大發展和大提高的時期。
一般認為,十五世紀佛羅倫薩大教堂的建成,標志著文藝復興建築的開端。而關於文藝復興建築何時結束的問題,建築史界尚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有一些學者認為一直到 十八世紀末,有將近四百年的時間屬於文藝復興建築時期。另一種看法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到十七世紀初就結束了,此後轉為巴洛克建築風格。
義大利以外地區的文藝復興建築的形成和延續呈現著復雜、曲折和參差不一的狀況。建築史學界對其它各國文藝復興建築的性質和延續時間並無一致的見解。盡管如此,建築史學界仍然公認 ,以義大利為中心的文藝復興建築,對以後幾百年的歐洲及其他許多地區的建築風格都產生了廣泛持久的影響。
6、巴洛克建築
巴洛克建築17~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巴洛克一詞的原意是奇異古怪,古典主義者用它來稱呼這種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建築風格。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部門都發生影響,一度在歐洲廣泛流行。
7、洛可可風格
洛可可風格是一種建築風格,主要表現在室內裝飾上。18世紀20年代產生於法國,是在巴洛克建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洛可可風格的特點是:室內應用明快的色彩和纖巧的裝飾,傢具也非常精緻而偏於繁瑣,不像巴洛克風格那樣色彩強烈,裝飾濃艷。德國南部和奧地利洛可可建築的內部空間非常復雜。
洛可可裝飾的特點是:細膩柔媚,常常採用不對稱手法,喜歡用弧線和 S形線,尤其愛用貝殼、旋渦、山石作為裝飾題材,卷草舒花,纏綿盤曲,連成一體。天花和牆面有時以弧面相連,轉角處布置壁畫。
為了模仿自然形態,室內建築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對稱形狀,變化萬千,但有時流於矯揉造作。室內牆麵粉刷,愛用嫩綠、粉紅、玫瑰紅等鮮艷的淺色調,線腳大多用金色。室內護壁板有時用木板,有時作成精緻的框格,框內四周有一圈花邊,中間常襯以淺色東方織錦。
洛可可風格反映了法國路易十五時代宮廷貴族的生活趣味,曾風靡歐洲。這種風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蘇俾士府邸公主沙龍和凡爾賽宮的王後居室。
8、浪漫主義建築
浪漫主義建築是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下半葉,歐美一些國家在文學藝術中的浪漫主義思潮影響下流行的一種建築風格。
浪漫主義在藝術上強調個性,提倡自然主義,主張用中世紀的藝術風格與學院派的古典主義藝術相抗衡。這種思潮在建築上表現為追求超塵脫俗的趣味和異國情調。
十八世紀60年代至十九世紀30年代 ,是浪漫主義建築發展的第一階段,又稱先浪漫主義。出現了中世紀城堡式的府邸,甚至東方式的建築小品。十九世紀30~70年代是浪漫主義建築的第二階段,它已發展成為一種建築創作潮流。由於追求中世紀的哥特式建築風格,又稱為哥特復興建築。
9、古典復興建築
古典復興建築是十八世紀60年代到十九世紀流行於歐美一些國家的,採用嚴謹的古希臘、古羅馬形式的建築,又稱新古典主義建築 。
當時,人們受啟蒙運動的思想影響,崇尚古代希臘、羅馬文化。在建築方面,古羅馬的廣場、凱旋門和記功柱等紀念性建築成為效法的榜樣。當時的考古學取得了很多的成績,古希臘、羅馬建築藝術珍品大量出土,為這種思想的實現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採用古典復興建築風格的主要是國會、法院、銀行、交易所、博物館、劇院等公共建築和一些紀念性建築。這種建築風格對一般的住宅、教堂、學校等影響不大。
法國在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是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中心,也是古典復興建築活動的中心。法國大革命前已在巴黎興建萬神廟這樣的古典建築,拿破崙時代在巴黎興建了許多紀念性建築,其中雄師凱旋門、馬德蘭教堂等都是古羅馬建築式樣的翻版。
英國以復興希臘建築形式為主,典型實例為愛丁堡中學、倫敦的不列顛博物館等,德國柏林的勃蘭登堡門,申克爾設計的柏林宮廷劇院和阿爾塔斯博物館也都是復興希臘建築形式的;勃蘭登堡門以雅典衛城的山門為藍本。
美國獨立以前,建築造型多採用歐洲式樣,稱為「殖民時期風格」。獨立以後,美國資產階級在擺脫殖民統治的同時,力圖擺脫建築上的「殖民時期風格」,藉助於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築來表現民主、自由、光榮和獨立,因而古典復興建築在美國盛極一時。
美國國會大廈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它仿照巴黎萬神廟,極力表現雄偉,強調紀念性。希臘建築形式在美國的紀念性建築和公共建築中也比較流行,華盛頓的林肯紀念堂即為一例。
10、折衷主義建築
折衷主義建築是十九世紀上半葉至二十世紀初,在歐美一些國家流行的一種建築風格。折衷主義建築師任意模仿歷史上各種建築風格,或自由組合各種建築形式,他們不講求固定的法式,只講求比例均衡,注重純形式美。
隨著社會的發展,需要有豐富多樣的建築來滿足各種不同的要求。在十九世紀,交通的便利,考古學的進展,出版事業的發達,加上攝影技術的發明,都有助於人們認識和掌握以往各個時代和各個地區的建築遺產。於是出現了希臘、羅馬、拜占廷、中世紀、文藝復興和東方情調的建築在許多城市中紛然雜陳的局面。
折衷主義建築在十九世紀中葉以法國最為典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是當時傳播折衷主義藝術和建築的中心 。而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期,則以美國最為突出。總的來說,折衷主義建築思潮依然是保守的,沒有按照當時不斷出現的新建築材料和新建築技術去創造與之相適應的新建築形式。
折衷主義建築的代表作有:巴黎歌劇院,這是法蘭西第二帝國的重要紀念物,劇院立面仿義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築風格,並摻進了繁瑣的雕飾,它對歐洲各國建築有很大影響;
11、功能主義建築
功能主義建築是認為建築的形式應該服從它的功能的建築流派。自古以來許多建築都是注重功能的,但到了十九世紀後期,歐美有些建築師為了反對學院派追求形式、不講功能的設計思想,探求新建築的道路,又把建築的功能作用突出地強調起來。
隨著現代主義建築運動的發展,功能主義思潮在20世紀20~30年代風行一時。本來講求建築的功能是現代主義建築運動的重要觀點之一,但是後來有人把它當作絕對信條,被稱為「功能主義者」。他們認為不僅建築形式必須反映功能,表現功能,建築平面布局和空間組合必須以功能為依據,而且所有不同功能的構件也應該分別表現出來。
二十世紀20~30年代出現了另一種功能主義者,主要是一些營造商和工程師。他們認為經濟「實惠」的建築就是合乎功能的建築,就會自動產生美的形式。這些極端的思想排斥了建築自身的藝術規律,只會給功能主義本身造成混亂。
二十世紀50年代以後,功能主義逐漸銷聲匿跡,就連強調建築功能的勒•柯布西耶也同功能主義者分道揚鎬了。但無庸置疑,功能主義產生之初對推進現代建築的發展起過重要作用。
12、現代主義建築
現代主義建築是指二十世紀中葉,在西方建築界居主導地位的一種建築思想。這種建築的代表人物主張:建築師要擺脫傳統建築形式的束縛,大膽創造適應於工業化社會的條件、要求的嶄新建築。因此具有鮮明的理性主義和激進主義的色彩,又稱為現代派建築。
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產生於 十九世紀後期,成熟於二十世紀20年代,在50~60年代風行全世界。從60年代起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已經過時,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基本原則仍然正確,但需修正補充。70年代以來,有的文獻在提到現代主義建築時,還冠以「20年代」或「正統」字樣。
1919年,德國建築師格羅皮烏斯擔任包豪斯校長。在他的主持 下,包豪斯在20年代,成為歐洲最激進的藝術和建築中心之一,推動了建築革新運動。德國建築師密斯•范德羅也在20年代初發表了一系列文章,闡述新觀點,用示意圖展示未來建築的風貌。
20年代中期,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羅等人設計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風格的建築。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格羅皮烏斯的包豪斯校舍 、勒•柯布西耶的薩伏伊別墅、巴黎瑞士學生宿舍和他的日內瓦國際聯盟大廈設計方案、密斯•范德羅的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等。在這三位建築師的影響下,在20年代後期,歐洲—些年輕的建築師 ,如芬蘭建築師阿爾托也設計出一些優秀的新型建築。
與學院派建築師不同,格羅皮烏斯等人對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需要的住房相當關心,有的人還對此作了科學研究。
1927年,在密斯•范德羅主持下,在德國斯圖加特市舉辦了住宅展覽會,對於住宅建築研究工作和新建築風格的形成都產生很大影響。1928年,來自12個國家的42名革新派建築師代表在瑞士集會,成立國際現代建築協會,「現代主義建築」一名也四處傳播。
從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羅等人的言論和實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們提倡的「現代主義建築」是要強調建築要隨時代而發展,現代建築應同工業化社會相適應;強調建築師要研究和解決建築的實用功能和經濟問題;主張積極採用新材料、新結構,在建築設計中發揮新材料、新結構的特性;主張堅決擺脫過時的建築樣式的束縛,放手創造新的建築風格;主張發展新的建築美學,創造建築新風格。
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築美學原則。其中包括表現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統一;建築形體和內部功能的配合;建築形象的邏輯性;靈活均衡的非對稱構圖;簡潔的處理手法和純凈的體型;在建築藝術中吸取視覺藝術的新成果。
對這些建築觀點,有人稱為「功能主義」,有人稱為「理性主義」,不過更多的人則稱為「現代主義」。
在20世紀20~30年代,持有現代主義建築思想的建築師設計出來的建築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徵,如平屋頂,不對稱的布局,光潔的白牆面,簡單的檐部處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裝飾線腳等等。這樣的建築形象一時間在許多國家出現,於是有人給它起了一個名稱叫「國際式」建築,當然,這樣的稱呼是就其某些表面形式而言的。
現代主義建築思想在20世紀30年代從西歐向世界其他地區迅速傳播。由於德國法西斯政權敵視新的建築觀點,格羅皮烏斯和密斯•范德羅先後被迫遷居美國;包豪斯學校被查封。但包豪斯的教學內容和設計思想卻對世界各國的建築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現代主義建築思想先是在實用為主的建築類型如工廠廠房、中小學校校舍、醫院建築、圖書館建築以及大量建造的住宅建築中得到推行;到了50年代,在紀念性和國家性的建築中也得到實現,如聯合國總部大廈和巴西議會大廈。現代主義思潮到 了二十世紀中葉,在世界建築潮流中占據主導地位。
13、後現代主義建築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美國和西歐出現的反對或修正現代主義建築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現代主義建築成為世界許多地區佔主導地位的建築潮流。但是在現代主義建築陣營內部很快就出現了分歧 ,一些人對現代主義的建築觀點和風格提出懷疑和批評。
1966年,美國建築師文丘里在《建築的復雜性和矛盾性》一書中 ,提出了一套與現代主義建築針鋒相對的建築理論和主張,在建築界特別是年輕的建築師和建築系學生中,引起了震動和響應。到二十世紀70年代,建築界中反對和背離現代主義的傾向更加 強烈。對於這種傾向,曾經有過不同的稱呼,如「反現代主義」、「現代主義之後」和「後現代主義」,以後者用得較廣。
對於什麼是後現代主義,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主要特徵,人們並無一致的理解。美國建築師斯特恩提出後現代主義建築有三個特徵:採用裝飾;具有象徵性或隱喻性;與現有環境融合。
現在,一般認為真正給後現代主義提出比較完整指導思想的還是文丘里,雖然他本人不願被人看作後現代主義者,但他的言論在啟發和推動後現代主義運動方面,有極重要的作用。
文丘里批評現代主義建築師熱衷於革新而忘了自己應是「保持傳統的專家」。文丘里提出的保持傳統的做法是「利用傳統部件和適當引進新的部件組成獨特的總體」,「通過非傳統的方法組合傳統部件」。他主張汲取民間建築的手法,特別贊賞美國商業街道上自發形成的建築環境。文丘里概括說:「對藝術家來說,創新可能就意味著從舊的現存的東西中挑挑揀揀」。實際上,這就是後現代主義建築師的基本創作方法。
西方建築雜志在二十世紀70年代大肆宣傳後現代主義的建築作品,但實際直到80年代中期,堪稱有代表性的後現代主義建築,無論在西歐還是在美國仍然為數寥寥。比較典型的有美國奧柏林學院愛倫美術館擴建部分、美國波特蘭市政大樓、美國電話電報大樓、美國費城老年公寓等。
1976年,在美國俄亥俄州建成的奧柏林學院愛倫美術館擴建部分與舊館相連,牆面的顏色、圖案與原有建築有所呼應。在一處轉角上,孤立地安置著一根木製的 、變了形的愛奧尼式柱子,短粗矮胖,滑稽可笑,得到一個綽號叫「米老鼠愛奧尼」。這一處理體現著文丘里提倡的手法:它是一個片段、一種裝飾、一個象徵,也是「通過非傳統的方式組合傳統部件」的例子。
美國電話電報大樓是1984年落成的,建築師為約翰遜,該建築坐落在紐約市曼哈頓區繁華的麥迪遜大道。約翰遜把這座高層大樓的外表做成石頭建築的模樣。樓的底部有高大的貼石柱廊;正中一個圓拱門高33米;樓的頂部做成有圓形凹口的山牆 ,有人形容這個屋頂從遠處看去象是老式木座鍾。約翰遜解釋他是有意繼承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紐約老式摩天樓的樣式。
美國建築師史密斯被認為是美國後現代主義建築師中的佼佼者。他設計的塔斯坎和勞倫仙住宅包括兩幢小住宅,一幢採用西班牙式,另一幢部分地採用古典形式,即在門面上不對稱地貼附三根橘黃色的古典柱式。
1980年,威尼斯雙年藝術節建築展覽會被認為是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世界性展覽。展覽會設在義大利威尼斯一座 十六世紀遺留下來的兵工廠內,從世界各國邀請20位建築師各自設計一座臨時性的建築門面,在廠房內形成一條70米長的街道。展覽會的主題是「歷史的呈現」。
被邀請的建築師有美國的文丘里、巳穆爾,斯特恩、格雷夫斯、史密斯,日本的磯崎新,義大利的波爾托蓋西,西班牙的博菲爾等。這些後現代派或准後現代派的建築師,將歷史上的建築形式的片斷,各自按非傳統的方式表現在自己的作品中。
人們對後現代主義的看法非常分歧,又往往同對現代主義建築的看法相關。部分人認為現代主義只重視功能、技術和經濟的影響,忽視和切斷新建築和傳統建築的聯系,因而不能滿足一般群眾對建築的要求。他們特別指責與現代主義相聯系的國際式建築同各民族、各地區的原有建築文化不能協調,破壞了原有的建築環境。
此外,經過70年代的能源危機,許多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並不比傳統建築經濟實惠,需要改變對傳統建築的態度。也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反映產業革命和工業化時期的要求,而一些發達國家已經越過那個時期,因而現代主義不再適合新的情況了。持上述觀點的人寄希望於後現代主義。
反對後現代主義的人士則認為現代主義建築會隨時代發展,不應否定現代主義的基本原則。他們認為 :現代主義把建築設計和建築藝術創作同社會物質生產條件結合起來是正確的,主張建築師關心社會問題也是應該的。相反,後現代主義者所關心的主要是裝飾、象徵、隱喻傳統、歷史,而忽視許多實際問題。
在形式問題上,後現代主義者搞的是新的折衷主義和手法主義,是表面的東西。因此,反對後現代主義的人認為:現代主義是一次全面的建築思想革命,而後現代主義不過是建築中的一種流行款式,不可能長久 ,兩者的社會歷史意義不能相提並論。
也有的人認為後現代主義者指出現代主義的缺點是有道理的,但開出的葯方並不可取 。認為後現代主義者迄今拿出的實際作品,就形式而言,拙劣平庸,不能登大雅之堂。還有人認為後現代主義者並沒有提出什麼嚴肅認真的理論,但他們在建築形式方面突破了常規,他們的作品有啟發性。
⑩ 西班牙標志性建築物是什麼
1、馬德里王宮
馬德里王宮始建於1973年,耗時26年,典型的西班牙皇室風格與巴洛克建築風格相互融合,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宮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