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用什麼馬刀
❶ 西班牙鬥牛士一般用什麼武器給牛最後一擊
西班牙鬥牛士一般用鞭子,或者劍給牛最後一擊。
因為受傷的公牛對鬥牛士來說已經沒有任何挑戰性了,就算把牛醫好了,它也不能參加鬥牛了,還有,鬥牛這種運動本來就是要有一方死掉,人不死,牛就要死。這就是鬥牛的精神。
參加原則:
在西班牙乃至整個西語世界裡,鬥牛士被視為英勇無畏的男子漢,倍受國人的敬仰與崇拜。西班牙鬥牛士的地位高出一般的社會名流和演藝界人事,這個獨特的人群具備高雅、勇敢的靈魂,他們將技術和體力、柔美和勇猛完美地結合到了一起。
其實鬥牛並非男子的專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之前一直都有女性參與這項運動,只是而後女鬥牛士被禁止。
❷ 關於馬的資料
你找關於馬那方面的:
成語:馬勃牛溲 馬浡牛溲 馬不解鞍 馬不停蹄 馬塵不及 馬遲枚疾 馬齒加長 馬齒徒長 馬齒徒增 馬到成功 馬到功成 馬耳春風
馬耳東風 馬翻人仰 馬放南山 馬肥人壯 馬腹逃鞭 馬革裹屍
歇後語:矮子騎大馬——上下兩難;上下為難
八匹馬拉不開——難分難解
斑馬的腦袋——頭頭是道
半空中騎馬——騰雲駕霧
半天雲里跑馬——露馬腳
問章:成語典故——伯樂相馬
伯樂本來的名字叫孫陽,他是春秋秦穆公時的人,很會辨別馬匹的好壞,是著名的相馬師,所以人們叫他伯樂(天上星宿名稱,傳聞專管天馬)。有一次,伯樂經過虞阪,眼睛一亮,看見一匹千里馬;但是這匹馬卻被人當成劣馬,用來拉車。伯樂覺得十分的痛心,不禁淚如雨下。這匹馬彷佛也知道伯樂很同情它,也口吐白沫,連連嘶叫起來。伯樂有一個朋友名叫方九皋,也很會相馬。有一次,他找來了一匹駿馬,告訴秦穆公說這是黃色的雌馬。秦穆公牽來一看,卻是一匹栗色的雄馬,不禁大失所望。事後,穆公對伯樂說:「方九皋連雄馬、雌馬,以及毛色都分不清楚了,怎麼可能看得出馬的好壞呢?」伯樂不以為然,他認為方九皋看重馬的內在精神,而不重外形。穆公聽了,再牽出馬仔細的察看,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馬。
人們常把具有賞識人才的眼力的人比做伯樂,而把有用的人才比做千里馬,這就是「伯樂相馬」。 成語典故——伯樂相馬
伯樂本來的名字叫孫陽,他是春秋秦穆公時的人,很會辨別馬匹的好壞,是著名的相馬師,所以人們叫他伯樂(天上星宿名稱,傳聞專管天馬)。有一次,伯樂經過虞阪,眼睛一亮,看見一匹千里馬;但是這匹馬卻被人當成劣馬,用來拉車。伯樂覺得十分的痛心,不禁淚如雨下。這匹馬彷佛也知道伯樂很同情它,也口吐白沫,連連嘶叫起來。伯樂有一個朋友名叫方九皋,也很會相馬。有一次,他找來了一匹駿馬,告訴秦穆公說這是黃色的雌馬。秦穆公牽來一看,卻是一匹栗色的雄馬,不禁大失所望。事後,穆公對伯樂說:「方九皋連雄馬、雌馬,以及毛色都分不清楚了,怎麼可能看得出馬的好壞呢?」伯樂不以為然,他認為方九皋看重馬的內在精神,而不重外形。穆公聽了,再牽出馬仔細的察看,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馬。
人們常把具有賞識人才的眼力的人比做伯樂,而把有用的人才比做千里馬,這就是「伯樂相馬」。
因馬而成的詞彙:
馬刀:騎兵使用的刀,長約1米,用以在馬上斬劈和徒步格鬥。
馬力:一種計量功率的單位。1馬力等於在1秒鍾內完成75公斤/米的功,也等於0·735千瓦,或稱公制馬力。
馬上:即時,立刻的意思。
馬車:用馬挽拉的車輛。
馬甲:馬的護身甲;有的地方把背心叫馬甲。
馬市:唐代以後的封建政府以金帛或茶鹽等同少數民族換馬的市場。
馬蘭草:一種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馬頭:船隻停泊處,今天叫"碼頭"。
馬達:卻電動機,是英方motor的音譯。
馬戲:古代的一種技藝,演變成現代的各種馴獸表演和雜技表演的統稱。
馬槍:即騎槍。馬軍或騎兵使用的截武槍。
馬球:騎在馬上擊球,追球的一種運動。類似於我國古代的擊鞠。
馬藍:一種草,花穗狀,呈現淡紫色。
馬鹿:又叫赤鹿,一種鹿科動物。
馬鑼:一種打擊銅制樂器,戲曲中常用。
馬褂:男子穿在長袍外面的對襟短褂。本為滿族人騎馬時穿的服裝,故名。
馬頭琴:蒙古族民間拉弦樂器。
馬尾松:松科常綠喬木,高可達40米。
馬鈴薯:俗稱為土豆、洋芋。
馬海毛:即字哥拉山羊毛。
馬賽克:即鑲嵌磚,是音譯詞。
馬蹄蓮: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肉穗苞狀花、白色或乳白色,頗美麗,是一種觀賞植物。
與馬有關的成語:
馬齒徒增:馬齒:馬的牙齒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長,所以看馬齒就可以知道馬的年齡。後來也用以比喻人的處齡;徒:空空地,白白地。這名成語是比喻自己的年齡增加了,而學問卻沒有長進或沒有成就,白白地度過了日子。這是一句表示謙虛的話。
馬翻人仰:又作"人仰馬翻",人馬被打得仰翻在地。形容慘敗的狼狽相,也比喻亂得不可收拾。
馬工枚速:馬其實是司馬相如的稱,指西漢時期兩著名的辭賦作家司馬相如和枚皋二人寫文章,一個寫得工穩而標准,一個寫得快速。用以稱贊各有所長。
馬首是瞻:《左傳·襄公十四處》有"荀偃令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意思是雞一叫就把戰車駕好,把井堵了,灶平了就看著我的馬頭沖向哪邊,以決定你們行動的方向。後來,人們用"唯……馬首是瞻"比喻服從某一個人的指揮或樂於追隨某一個人。
一馬平川:形容地勢平坦而開闊。
一馬當先:比喻走在前列,帶動別的人或事情,起帶頭作用。
人困馬乏:人馬都睏乏了,形容體力疲勞不堪。
人歡馬叫:形容農村中熱氣騰騰、繁榮興旺的景象。
馬馬齊暗:蘇東坡曾在《三馬圖贊序》中說:"振鬣長鳴,萬馬皆喑"意思是說,好馬振動頸毛一聲長嘯,其他的馬都沉寂無聲。清朝龔自珍亦有《已亥雜詩》:"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意思是說,依靠像暴風和雷霆那樣的巨大變革,恢復中國的生氣;人們在當時都不敢講話,終究是可悲的。現在有時用"萬馬齊喑"比喻人們都沉默不說話,不發表意見。
萬馬奔騰:形容聲勢浩大,進展迅速的壯麗景象。
心猿意馬:形容心事不定,就象猿猴跳躍、快馬賓士一樣。
車水馬龍:車馬往來不絕,形容熱鬧、繁華的景象。
車殆馬煩:形容旅途勞頓。出自曹植的《洛神賦》:"日既西傾,車殆馬煩"。
牛頭馬面:出自佛教經典,原指地獄里的鬼卒,常形容那些面目猙獰,恐怖可憎之人。
牛溲馬勃:年溲,是車前草;馬勃,是馬屁泡,一種菌類植物。兩種極普通而廉價的中草葯。比喻東西雖不值錢,卻有用處。
馬放南山:戰爭結束了,戰馬無用了,放開它自由奔往山野。形容一種在和平環境里人們對戰爭威脅的麻痹鬆懈思想。
五馬分屍:古代有"車裂"的酷刑,受刑人被五匹馬分別牽引著四肢和頸部,五馬一齊朝外拉扯,將人活活撕裂而死。
犬馬之勞:古時臣子對君主常自比為犬馬,表示願意象犬馬那樣替主子奔走效勞。現在用"犬馬之勞"表示心甘情願為別人效勞。
單槍匹馬:一俱單身上陣。比喻沒有旁人幫助,單獨行動。
盲人瞎馬:瞎子騎著瞎馬,比喻亂撞瞎闖,非常危險。
秣馬厲兵:厲是磨的意思,兵是兵器;秣是喂養。把兵器磨好,把馬喂好,形容准備戰斗。
汗馬功勞:汗馬,指騎馬作戰時馬跑得大汗淋漓。比喻征戰的勞苦。原指在戰爭中立下的功勞,現在也指在各種工作或事情上作出的貢獻。
老馬識途:老馬能夠認識路。比喻富於經驗的人在辦事時熟悉情況,容易做好。
快馬加鞭:騎的馬本來就很快,再加上幾鞭子來使馬跑得更快。比喻快上加快。
聲色犬馬:聲色,指歌聲和女色。犬馬指養狗和騎馬玩。形容一種荒淫放浪的生活。
兵荒馬亂:形容戰爭時期動盪不安的景象。
兵強馬壯:形容戰鬥力量的充足,也比喻勢力的強大。
青梅竹馬:青梅:青的梅子;竹馬:指小孩將竹竿騎在襠下作馬。形容男女兒童天真無邪,在一起玩耍。常與"兩小無猜"連用。 招兵買馬:指組織或擴充力量。
非驢非馬:不是驢也不是馬。形容不淪不類什麼也不象的東西。
指鹿為馬:《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二世時,丞相趙高想要篡位,但又恐怕其他大臣不服從,就先來測驗一下。他給秦二世獻了一隻鹿,說:"這是匹馬。"二世笑著說:"丞相弄錯了吧?把鹿說成馬了。"趙高就問其他大臣,大臣中有的不吭氣,有的要巴結趙高就跟著說是馬;也有說是鹿的,事後趙高就誣陷以其他罪名把他們殺害了。後來就用"指鹿為馬"比喻有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害群之馬:比喻危害集體的。出自《莊子·徐無鬼》"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矣。"
倚馬可待:站在即將出發的戰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著完稿。比喻文思敏捷。
騎馬找馬:比喻一面占著現有的位置,一面另找較好的工作。也比喻東西就在自己這里,還到處去找。
童牛角馬:童牛是沒有角的馬牛,角馬是長出角的馬。比喻事物失了真相或亂了套 ,是不淪不類的意思。
蛛絲馬跡:沿著蛛網的細絲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按照馬蹄的痕跡可以尋到馬的方向。比喻隱約可尋的線索和跡象。
塞翁失馬:塞 ,邊界上的險要地方,邊界的城關。翁,老頭兒。《淮南子·人間到》里說,住在邊塞上的一個老頭兒,一天丟了馬,別人來慰問他,他說:"這怎麼就不算是件好事呢?"一個月後這匹馬果然回來了,還帶回了一匹好馬。後來,就用"塞翁失馬,安知非福"來比喻雖然事暫時吃虧或失利,卻因此得到了好處。也指壞事可以變成好事。
金戈鐵馬:戈,古代的一種武器,金戈就是金屬製成的戈。鐵馬:配有鐵甲的戰馬。指戰爭,也形容戰士的駿姿。宋詞人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因亭懷古》:"相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牛頭不對馬嘴:比喻事物兩個不相符合,或答非所問。
風馬牛不相及:風:牲畜公母相追逐,及:到,碰頭。兩方距離很遠,馬、牛發情追逐也碰不到一起。後比喻事之部毫不相干。
風牆陣馬:風力吹動下的帆,陣上的戰馬。形容氣勢雄壯,行進迅速。
騎者善墮:慣於騎馬的人常常會掉下馬來。比喻擅長某一事物的人,往往容易疏忽大意,反而失敗。
與馬有關的俗語或習慣語
馬大哈:粗心大意的人,辦事不認真,或經常丟三拉四,被人戲稱為"馬大哈"。
馬後炮:沒有先見之明,事情發生後才想出主意,人們借用象棋術語,稱為"馬後炮"。
馬拉松:辦事拖拉,沒完沒了的作風,被人借用英文marathon,漢澤"馬拉松"來形容。
馬前卒:舊時指在車馬前奔走服役的人稱為馬前卒。現用來比喻那些替別出心人效力的人。
馬屁精:善於察言觀色,見風使舵討好別人者,被毫不留情的斥之為"馬屁精"。
馬虎:指辦事隨便,不認真;或形容事物和東西還湊合,將就,大體可以。
馬子:地方語,情婦的別稱。
當牛做馬:指辛苦的幹活,艱苦的生活。
"馬"的傳說:
馬是很有靈性的動物,天生膽小因此馬是站立睡覺,遇有危急"立馬"就跑,頗具危機意識,所以我們現在還用"立馬就辦"等來表示快速。在古時候,母親因要保護自己的小孩,是最有危機意識的,"媽"字是由女字與馬字組合而成,其道理在此。
屬馬的人:
也許,你還未找到一位可心的戀人,你成天憂心忡忡,總是覺得憑自己的優勢和麗質,是應該找到一位可心的愛侶的。你把大量寶貴的時間都用在毫無意義的尋求上。其實,世上的事常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你何必這么任性呢?或許你現在的情況不適宜談戀愛,還是專心於學業吧,這樣對你是大有好處的,你又何必苦苦追尋,而自尋煩惱呢?
也許,你正處在熱戀中,那你是名符其實的天使了,在戀愛中,你十分熱情卻沒有耐性,有時甚至不懂得怎樣去取悅異性,但同時,你會發覺自己的價值及生存的意義是在獲取事業的成功。你並不單純沉溺於談情說愛,你懂得戀愛是幫助你成功的重要因素,不過,在感情方面你有時會變得一塌糊塗,如果能克服這個缺點。你定會有一個幸福的家庭。
馬年出生的女性追求現實的愛情,你經常感覺自己空虛、寂寞。如果有人能以一個偉大的守護者的姿態出現,你會毫不考慮地接受。但是你那熱烈的會燃燒的愛,會令人退避三舍。因此你的異性朋友,都會是些守舊而具有奉獻精神的人。有傳統男性味兒的大丈夫是你的最佳對象。
善意忠告:
在你的一生中,有著許多成功,也有著不少的失敗,你的財運也是如此,你在生意上可能賺大錢,但也可能大虧本,一切都較為多變。因此,你應該了解你的這種大起大落的運勢。如果你稍有不慎,很可能導致你的破產,甚至於一敗塗地。不過,馬年出生的人,天生具有消極與積極因素雙重性格,使你的性格看起來更復雜和神秘。也許有人會認為你是一個不容易理解的人,但是你單純正直的性格,會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馬刀:騎兵使用的刀,長約1米,用以在馬上斬劈和徒步格鬥。
馬力:一種計量功率的單位。1馬力等於在1秒鍾內完成75公斤/米的功,也等於0·735千瓦,或稱公制馬力。
馬上:即時,立刻的意思。
馬車:用馬挽拉的車輛。
馬甲:馬的護身甲;有的地方把背心叫馬甲。
馬市:唐代以後的封建政府以金帛或茶鹽等同少數民族換馬的市場。
馬蘭草:一種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馬頭:船隻停泊處,今天叫"碼頭"。
馬達:卻電動機,是英方motor的音譯。
馬戲:古代的一種技藝,演變成現代的各種馴獸表演和雜技表演的統稱。
馬槍:即騎槍。馬軍或騎兵使用的截武槍。
馬球:騎在馬上擊球,追球的一種運動。類似於我國古代的擊鞠。
馬藍:一種草,花穗狀,呈現淡紫色。
馬鹿:又叫赤鹿,一種鹿科動物。
馬鑼:一種打擊銅制樂器,戲曲中常用。
馬褂:男子穿在長袍外面的對襟短褂。本為滿族人騎馬時穿的服裝,故名。
馬頭琴:蒙古族民間拉弦樂器。
馬尾松:松科常綠喬木,高可達40米。
馬鈴薯:俗稱為土豆、洋芋。
馬海毛:即字哥拉山羊毛。
馬賽克:即鑲嵌磚,是音譯詞。
馬蹄蓮: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肉穗苞狀花、白色或乳白色,頗美麗,是一種觀賞植物。
馬齒徒增:馬齒:馬的牙齒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長,所以看馬齒就可以知道馬的年齡。後來也用以比喻人的處齡;徒:空空地,白白地。這名成語是比喻自己的年齡增加了,而學問卻沒有長進或沒有成就,白白地度過了日子。這是一句表示謙虛的話。
馬翻人仰:又作"人仰馬翻",人馬被打得仰翻在地。形容慘敗的狼狽相,也比喻亂得不可收拾。
馬工枚速:馬其實是司馬相如的稱,指西漢時期兩著名的辭賦作家司馬相如和枚皋二人寫文章,一個寫得工穩而標准,一個寫得快速。用以稱贊各有所長。
馬首是瞻:比喻服從某一個人的指揮或樂於追隨某一個人。
一馬平川:形容地勢平坦而開闊。
一馬當先:比喻走在前列,帶動別的人或事情,起帶頭作用。
人困馬乏:人馬都睏乏了,形容體力疲勞不堪。
人歡馬叫:形容農村中熱氣騰騰、繁榮興旺的景象。
馬馬齊暗:比喻人們都沉默不說話,不發表意見。
萬馬奔騰:形容聲勢浩大,進展迅速的壯麗景象。
心猿意馬:形容心事不定,就象猿猴跳躍、快馬賓士一樣。
車水馬龍:車馬往來不絕,形容熱鬧、繁華的景象。
車殆馬煩:形容旅途勞頓。
牛頭馬面:形容那些面目猙獰,恐怖可憎之人。
牛溲馬勃:年溲,是車前草;馬勃,是馬屁泡,一種菌類植物。兩種極普通而廉價的中草葯。比喻東西雖不值錢,卻有用處。
馬放南山:戰爭結束了,戰馬無用了,放開它自由奔往山野。形容一種在和平環境里人們對戰爭威脅的麻痹鬆懈思想。
五馬分屍:古代有"車裂"的酷刑,受刑人被五匹馬分別牽引著四肢和頸部,五馬一齊朝外拉扯,將人活活撕裂而死。
犬馬之勞:古時臣子對君主常自比為犬馬,表示願意象犬馬那樣替主子奔走效勞。現在用"犬馬之勞"表示心甘情願為別人效勞。
單槍匹馬:一俱單身上陣。比喻沒有旁人幫助,單獨行動。
盲人瞎馬:瞎子騎著瞎馬,比喻亂撞瞎闖,非常危險。
秣馬厲兵:厲是磨的意思,兵是兵器;秣是喂養。把兵器磨好,把馬喂好,形容准備戰斗。
汗馬功勞:汗馬,指騎馬作戰時馬跑得大汗淋漓。比喻征戰的勞苦。原指在戰爭中立下的功勞,現在也指在各種工作或事情上作出的貢獻。
老馬識途:老馬能夠認識路。比喻富於經驗的人在辦事時熟悉情況,容易做好。
快馬加鞭:騎的馬本來就很快,再加上幾鞭子來使馬跑得更快。比喻快上加快。
聲色犬馬:聲色,指歌聲和女色。犬馬指養狗和騎馬玩。形容一種荒淫放浪的生活。
兵荒馬亂:形容戰爭時期動盪不安的景象。
兵強馬壯:形容戰鬥力量的充足,也比喻勢力的強大。
青梅竹馬:青梅:青的梅子;竹馬:指小孩將竹竿騎在襠下作馬。形容男女兒童天真無邪,在一起玩耍。常與"兩小無猜"連用。
招兵買馬:指組織或擴充力量。
非驢非馬:不是驢也不是馬。形容不淪不類什麼也不象的東西。
指鹿為馬:比喻有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害群之馬:比喻危害集體的。
倚馬可待:站在即將出發的戰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著完稿。比喻文思敏捷。
騎馬找馬:比喻一面占著現有的位置,一面另找較好的工作。也比喻東西就在自己這里,還到處去找。
童牛角馬:童牛是沒有角的馬牛,角馬是長出角的馬。比喻事物失了真相或亂了套,是不淪不類的意思。
蛛絲馬跡:沿著蛛網的細絲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按照馬蹄的痕跡可以尋到馬的方向。比喻隱約可尋的線索和跡象。
塞翁失馬:塞,邊界上的險要地方,邊界的城關。翁,老頭兒。比喻雖然事暫時吃虧或失利,卻因此得到了好處。也指壞事可以變成好事。
金戈鐵馬:戈,古代的一種武器,金戈就是金屬製成的戈。鐵馬:配有鐵甲的戰馬。指戰爭,也形容戰士的駿姿。
牛頭不對馬嘴:比喻事物兩個不相符合,或答非所問。
風馬牛不相及:風:牲畜公母相追逐,及:到,碰頭。兩方距離很遠,馬、牛發情追逐也碰不到一起。後比喻事之部毫不相干。
風牆陣馬:風力吹動下的帆,陣上的戰馬。形容氣勢雄壯,行進迅速。
騎者善墮:慣於騎馬的人常常會掉下馬來。比喻擅長某一事物的人,往往容易疏忽大意,反而失敗。
馬大哈:粗心大意的人,辦事不認真,或經常丟三拉四,被人戲稱為"馬大哈"。
馬後炮:沒有先見之明,事情發生後才想出主意,人們借用象棋術語,稱為"馬後炮"。
馬拉松:辦事拖拉,沒完沒了的作風,被人借用英文marathon,漢澤"馬拉松"來形容。
馬前卒:舊時指在車馬前奔走服役的人稱為馬前卒。現用來比喻那些替別出心人效力的人。
馬屁精:善於察言觀色,見風使舵討好別人者,被毫不留情的斥之為"馬屁精"。
馬虎:指辦事隨便,不認真;或形容事物和東西還湊合,將就,大體可以。
馬子:地方語,情婦的別稱。
當牛做馬:指辛苦的幹活,艱苦的生活。
❸ 現代海盜所用的船還是帆船嗎
對海盜歷史的研究使我們能十分明確地說,海盜使用的是各個國家的正規軍隊在各個時代里所必備的那些武器。不過,這並不說明,海盜的軍械技師們不致力於改善傳統武器的工作。相反——他們在長達數百年的時間里經常不斷地改變製造武器的工藝,以便使武器更適合於海盜戰的特點。
從14世紀70年代起,炮成了所有艦隊的主要武器,其中包括海盜艦隊。在歐洲,第一批炮是於1118年在受阿拉伯人圍攻的薩拉戈薩城下開始轟鳴的。他們在1280年攻克科爾多瓦時也運用了炮。
西班牙人仿效阿拉伯人的經驗,並在1308年從他們手中收復了直布羅陀要塞,從而成了歐洲人中的炮戰先驅者。炮很快就成了所有歐洲國家的軍用必需品,但是從薩拉戈薩戰役起又過了兩個半世紀後,歐洲人才想到要用炮來裝備戰船。西班牙人在1371年完成了這一件事。
一開始,艦炮造得又重又大,使用起來很不方便——須知,它們只不過是搬到甲板上來的最普通的野戰炮。當時,大家還不會鑄造炮身,它們是用扁鐵條焊接而成的,為了增加牢固度,還給它們加上了鐵箍。炮通過炮身來作瞄準,而火葯則是用一根燒紅的鐵絲來點燃的。石彈飛不到一百米開外處,而射速不超過一小時兩發。
但是,炮的改進工作進行得很迅速。人們開始鑄造大炮——先是用青銅鑄造,然後就用生鐵。開始出現用鉛和生鐵製造的炮彈。隨著時間的推移,還出現了各種不同型號的炮,其中包括艦炮。
海盜們通常對新生事物很敏感,因此成了用炮來武裝船隻的首批人員之一。
鷹炮、長管炮和所謂的霞彈炮是中世紀船隊所配備的主要火炮。在15~18世紀的三個世紀里,它們被安裝在所有的軍艦上,必要時也會被安裝在商船上。瓦爾瓦里亞海盜的三桅船和小帆船、漢薩同盟的科格船和維塔利耶爾匪幫及利克德勒匪幫的戰船、加勒比海海盜的雙桅橫帆船和雙桅縱橫帆帆船都是用它們武裝起來的。
這些炮中最早出現的是長管炮。它於15世紀在法國問世。是一種有15~50種口徑的長炮身炮。炮膛的口徑為42-240毫米。在歐洲的海軍中,這種炮一直使用到18世紀為止。
比長管炮遲100年,出現了另一種炮——鷹炮。口徑為45-100毫米的鷹炮幾乎是一種使用最廣泛的火炮。它發射出來的是鉛彈,也像長管炮一樣,一直被使用到18世紀為止。
霰彈炮毫無例外地在各地海盜那兒都有很大的需求量。這是一種近距離接舷戰用的炮,打接舷戰時必須抵近射擊,好對敵方的帆和桅造成盡可能大的破壞,還要讓敵方的有生力量遭到盡可能大的損失。霰彈炮口徑不超過100毫米,裡面裝的是霰彈。
既然我們提到了霰彈,那就讓我們簡要地講一講它的情況。
霰彈是一種用來擊毀有生力量、帆、纜索和桅的炮彈。霰彈的彈葯是用石頭、小鐵塊、生鐵彈丸和鉛彈丸組成的混合物,是裝在鋼殼或硬板紙盒中的,它會在發射時炸開來,並用
它的充填物擊毀半徑在300米范圍內的目標。19世紀時,人們開始用榴霰彈來取代霰彈。
18世紀時,英國海軍所採用的是加農炮——一一種口徑為150—220毫米的滑膛炮。炮名來自於位於蘇格蘭的加農鑄造廠。它有短短的炮身,因而被用於戰船的近距離決斗。它發射的是生鐵炮彈或爆破彈,被安裝在船頭和船尾上。
除了霰彈炮外,所有上述的炮都是發射圓形炮彈的。石彈在這些年代裡已經無人使用了,用的都是鉛彈和生鐵彈。像炮一樣,炮彈也有規格。在16~19世紀時,它是由以磅為單位的炮彈的重量來決定的。比如,要是把一磅去掉尾數算作400克的話,那麼18磅重的炮彈重量就是7.2公斤。
手提射擊武器也是從阿拉伯人那兒傳到歐洲軍隊里來的。從12世紀時,人們就知道了所謂的統式土炮——一種略微有點像後來的滑膛火槍的阿拉伯火槍。統式土炮發射的是金屬小彈丸,彈葯是用燒紅的樹枝條來點燃的。但是,並非所有的歷史學家都認為銑式土炮是手槍的前身,說它根本就不是手槍,而多半是一種小型炮;倒是應該把火繩槍看作是最早的手槍,它是從15世紀的前30年起開始譜寫自己的歷史的。
火繩槍是一種從槍口朝里裝彈葯的明火手槍。火葯是用引火線點燃的,引火線則是用手穿過火門放在槍筒里的。後來才想到用火繩槍機來做這件事。火繩槍發射的是石頭子彈,後來才發射圓形鉛彈,發射時,槍筒要架在專用的支架上。
16世紀時,火繩槍被火槍所取代。它先是出現在西班牙,然後出現於西歐的其他國家和俄羅斯。火槍也像火繩槍一樣是從槍口朝里裝彈葯的手槍,但火葯已經不是用手點燃的,而是靠火繩槍機點燃的。火槍的口徑達23毫米,槍重為8-10公斤,射程為250米。後來造出了槍身已截短和重量已減輕的火槍,是用來武裝騎兵的。它們叫短火槍,並很受海盜們的器重,因為短火槍的尺寸和重量最稱他們的心。
還有一種手提火器——燧發槍。它出現於18世紀初期,並取代了火槍。與火槍相比,燧發槍有較小的口徑——19.8毫米和較大的射速。燧發槍也是從槍口朝里裝彈葯的,但是發射時既不採用引火線,也不採用火繩槍機。在這時已出現了裝火燧石的槍機,燧石會打出火來點燃火葯。燧發槍有刺刀,連刺刀在一起的全長超過了1.5米。槍重約為6公斤,子彈重為32克。
除長槍外,短手槍從15世紀起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由於體積小,它們是接舷戰中不可替代的近距離武器,所以對海盜來說十分有用。
手槍的進化過程是與軍事科學的發展同時進行的。槍機是中世紀手槍的主要零件——即射擊時點燃火葯的一種裝置。槍機分幾種。最早的是火繩槍機,出現於15世紀;取代它的是轉輪槍機(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其中的火葯引線是靠飛速旋轉的齒輪從爆石中擊出的火星來點燃的。16世紀時,撞擊型燧石槍機是手槍的主要槍機,是用板機連同裝在板機里的燧石一起撞擊鋼質火鐮的方法來點燃火葯的。
火繩槍機發明者的名字我們並不知道;說到轉輪槍機,那就有兩個人可以競爭發明權:紐倫堡人約翰·基夫斯和……列奧納多·達·芬奇!兩個人都有有力的證據。武器專家們相信,只有熟悉鍾錶行當的人才能想得出轉輪槍機,因為這種槍機的一些零件與鍾表機件非常相似。這樣一來,發現約翰·基夫斯正好是個鍾表匠。
在列奧納多的手稿中找到了一幅畫,畫面上畫的一種裝置非常像轉輪槍機。誰知道呢?也許這個天才的義大利人真的是它的發明者,但他表現得像在其他情況下一樣,並沒有公布他的發明,生伯它的成品落到無恥之徒手裡會帶來很大的危害。
燧石槍機的設計者的名字也好像已為人所知——人們認為是西班牙人西蒙·馬誇特,即西班牙國王卡爾五世的軍械技師,但是有一系列的證據證明,爆石槍機是由幾個不同國家——西班牙、荷蘭、俄羅斯、瑞典的軍械技師在同一時期,卻又相互獨立地發明出來的。
15~17世紀的手槍有12-16毫米的口徑,長度為30~50厘米。用法是從槍口朝里填裝圓形的銅彈、鉛彈和鐵彈。這種子彈製作起來很簡單,並且在滑膛槍存在的各個時代一直都有人在生產。
但是,火炮、長槍和手槍只是在海盜行當誕生數千年後才成為海盜打仗時常用的武器的;在此之前,忠誠地為他們服務的是另一種被稱之為冷兵器的武器。
劍和矛、長劍和斧鉞、佩刀和鉞——這些冷兵器的名稱大家肯定都是很熟悉的;把它們逐一列舉出來定會佔去幾個頁面的。但是,這並不是我們的任務,因此我們將只向讀者介紹各國海盜在各自的存在史上所使用過的那幾種冷兵器。
劍毫無疑問是這種武器的最古老形式之一。它出現於公元前2000年的中期,是一種雙刃直劍身的刺砍型武器。劍柄以十字接頭與劍身分隔開。一開始,劍是用青銅鑄就的,後來則是用鐵(鋼)鑄成的。
因為接舷戰是海盜的主要戰術手段,所以他們不能沒有劍,而是要靠劍去解決甲板上的戰斗。
劍被人使用了幾千年——直到16世紀為止。
矛也是像劍一樣古老的武器。人們不是用它們去刺目標,就是把它朝目標投擲過去。矛是由硬木桿和金屬矛頭組成的。矛的全長取決於它的用途——從1.5米至5米不等。
深受海盜們歡迎的是鏢槍——裝金屬或骨質矛頭的投擲用的短矛,適用於近距離戰斗。為了增加投擲距離,還使用一種專門的皮帶圈,藉助於它,鏢槍擊得中70—90米之內的目標。藉助於皮帶圈當然也增大了投擲力量。
7世紀時,歐洲的草原上就出現了馬刀。它至今為止仍是由凸出一面開刃的鋼鑄彎刀身和刀柄組成的刺砍型武器。馬刀刃是打磨得很鋒利的,而刀柄則是由把手和十字接頭(東方的馬刀)或把手和護手盤(歐洲的馬刀)組成的。金屬制的護手盤比十字接頭好,這一點海盜們也考慮到了。馬刀在他們手裡是打接舷戰時使用的主要武器之一,海盜們也對它的結構作了重大的改動——開始做一種密封型的護手盤,而且還給它補裝上各種各樣的鐵爪和鐵鉤,可以靠它們去鉤住船舷或敵人。
刀身縮短的佩刀,特別是海軍用的佩刀,也是海盜們所愛用的一種武器。它是一種單刃(只有刀尖處是雙刃的)直刀身的刀,刀長達85厘米。佩刀的刀柄上裝有安全護手盤。佩刀出現於16世紀。
在中世紀初期,鉞幾乎是許多海盜的主要冷兵器。這是一種斧頭,刀刃很闊——達30厘米,呈半月狀,裝在一根長達一米的斧柄上。鉞的斧背上常常裝有一隻小鉤子,像海盜的馬刀上的鐵爪一樣,可以用來鉤任何東西,甚至還可以用來把東西從高處拖下來,比如把一個人從甲板的上層建築上拖下來。
16世紀將臨時,斧鉞在西歐漸漸取代了鉞。斧鉞在14至16世紀時極為流行。它是一種裝上斧頭的長矛。這樣一來就既可以用它來刺人,也可以用它來砍人了。但是,普通的斧鉞由於太長而成了一種在接舷戰中用起來很不方便的武器,因此海盜們對它也作了改進。首先是把它截短,其次則是給它加上了各種各樣的小鉤子,它們的功能上面已介紹過了。此外,每個海盜都能做一副稱手的斧鉞手柄(這樣做也可以說是在製作歸個人使用的斧鉞),並給它裝上專用的皮帶,皮帶是系在手腕上的,以免武器被人家打得脫手飛掉。
16世紀時,長劍特別流行。這是一種可刺可砍的武器,長度有時候可達一米多。劍身既可製成單刃的,也可做成雙刃的,上面還有劍槽(劍身兩面都有的血槽)或劍棱。長劍的劍柄是各種各樣的——有近乎於敞開的,有帶護手盤的,有帶密封型防護罩的。
雙鋒短劍和短佩劍也列入接舷戰武器的種類之中。短佩劍出現於16世紀,雙鋒短劍較晚問世。這兩種武器都是短小的兵器。短佩劍的劍身又直又薄,兩面都有棱;雙鋒短劍既有單刃的,也有雙刃的。雙鋒短劍有時候打製得有點彎曲。
還有許許多多其他樣子的冷兵器,但是我們僅限於介紹那些在長達數世紀時間內被各代海盜們所使用過的主要武器。
海船
14世紀末15世紀初,即在以克勞斯·施特爾特貝克爾為首的利克德勒海盜集團的勢力在北海特別強大的那個時代,漢薩同盟的科格船被認為是最標準的海船。這是一種載重量達200噸的單桅商船。一張四邊形大帆是它的推動力,它是藉助於裝在艉柱上的舵來駕駛的。它有厚實的龍骨和船殼板,因此非常牢固,使用壽命極長,在北方海域上完美地服務了幾百年。
誠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形態也發生了變化——變化之一是載重量更大了(達300噸),並裝上了三根桅桿,此後,科格船改名為胡爾克船。
盡管科格船和胡爾克船都是純商船,然而它們也有武裝的船員,以便在遇到來自他國的船隻或海盜的攻擊時能擊退敵人。
但是,利克德勒匪徒的行當要求有高效率,還要有在短短的時間里捕獲並洗劫任何一艘落到他們身邊來的船的本領,所以他們很少使用科格船和胡爾克船來於這種勾當。在各個時期里,速度和火力都是海盜的主要法寶,因此利克德勒匪徒就改裝那些落到他們手裡的船隻。一般是拆除它們的上層建築,而在原來的位置上安裝火炮。
這種船叫作弗雷德科格船,但可惜的是我們不知道它們的外形看上去如何,任何一部中世紀編年史中都沒有它們的圖片資料。
利克德勒匪徒的另一種類的船——施尼格船和舒特船的模樣如何同樣也無從知曉。只知道它們是利克德勒匪徒按自己的設計製造的,是一種靈活機動和航速很快的船,能在弗里斯沿海一帶的礁石密布的環境中,以及在河口的淺水區上正常行駛。漢薩同盟的一些最大的貿易城通常都設在這些地方,海盜們也喜歡在這些地方設置埋伏。
地中海的海盜們用的完全是另一些船。大橈船是一種最為流行而又最為古老的船。它的家譜源自於古希臘羅馬的三層橈船和三層劃槳戰船,而它的發展過程一直持續到19世紀初,因為那時在某些南歐國家的艦隊中還遇得到它們。
大橈船基本上是戰船,列潘托會戰是它們的輝煌時刻,當時有200艘基督教大橈船和270艘土耳其大橈船鏖戰五小時,殘酷地爭奪著最後的勝利。
大橈船的尺寸長為50—60米,寬為15—18米。它有兩根張著三角帆的桅桿,但只是在有風的天氣里從一個港口駛往另一港口時才會使用這些帆。在無風的天氣里就要靠槳(達30對之多)來幫忙,與敵方相遇時也只有靠劃槳才能投入戰斗。那時候需要有機動性,而在炮火下藉助於帆來作迂迴 前進——這種做法即使不說是有致命危險,也是相當冒險的。因此在戰斗中,行船的全部重擔都是落在槳手身上的。在這種情況下,監工頭就會大施淫威。槳手稍一馬虎,劃得一不合拍,就會遭到鞭打。槳手被打死的事是經常發生的。
大橈船上的奴隸的命運就是這樣。
三桅船很早就是地中海上的另一種常用船,也可以說是最為人喜愛的一種船。它的體積不大,船長為25—30米。上層甲板的最寬處約等於船長的三分之一,而吃水部分的形狀特別尖,這就使它成為當時航速最快的一種海船。
瓦爾瓦里亞沿海一帶的海盜很早就把三桅船當作「自己的」船,並認為它比其他船好。
三桅船配備有12—14門火炮;它的船員是由300~450個人組成的,其中三分之二是士兵。
然而,並不光是優美的船形使三桅船成為高速船的;在這一點上,帆所起的作用也不是最大的。況且,在三根桅上,它們都是可替換的。例如,在風力不大,而且風又是從船尾吹來的時候,就裝上四角帆。它們相當寬大,所以在吹微風時也能使船具有必不可少的速度。要是風開始「繞行」,也就是改變風向,並朝船舷吹來,那就把四角帆換成三角帆,它們會很好地兜住從尖角上吹來的風。起風暴時也用那種三角帆,但是尺寸較小。
不過,帆終究是帆,而在無風的情況下,三桅船上也有槳。共有8~12對槳,它們就安裝在炮門前面。
海盜們使用大槳帆戰船的情況要比使用三桅船和大橈船的情況少得多。這種船在航行史上存在的時間較短。它是由工程師布雷桑於14世紀在威尼斯創造出來的,是一種超級大橈船。大槳帆戰船就火力而言要比普通的大橈戰船大上幾倍,但並不具有後者的那種航海性能,所以只用於相當穩定的天氣。盡管如此,大槳帆戰船參加了列潘托戰役,並顯示了自己的優點。但是,阿爾及爾海盜和瓦爾瓦里亞的其他海盜卻更喜歡使用他們所用慣的大橈戰船和三帆船。
只要了解一下大槳帆戰船的戰術技術數據,就足以感覺到它與這些船之間的等級差別了。請你們自己評判吧:船長為80米左右,寬為20米以上。若是相信那些改建中世紀船隻的專家們的話,那麼大槳帆戰船的船員計有一千多人。船上裝著三根配有三角帆的桅桿。但是,槳手仍舊是大槳帆戰船的主要推動力,他們被安置在32個槳手座上,每座都有兩支槳。它們要由六至七個人來劃動,光憑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槳的重量。
打仗時要全力劃槳,所以大槳帆戰船上也像大橈戰船上一樣,有一批專門挑選出來的監工,他們有宏亮的嗓門,好發出口令來調控劃槳的速度。為了維持槳手們的體力,就直接在他們劃槳時把一塊塊蘸過酒的麵包塞到他們的嘴裡去。若是這樣做也不管用的話,那就使用鞭子。
野蠻的時代,野蠻的方法……
最後還有一種為地中海海盜所樂於採用的船——小帆船。這是一種不大的槳帆船,結構上近似大橈船。它有10—16支槳和一張三角帆。小帆船的艏艉都是削尖的,它有兩根桅桿。主桅垂直地豎立在船中央,前桅安置在近船艏處,並且安裝得有點朝前傾斜。小帆船是用作沿海航行的商船的,因此它沒有武器裝備。當它的海上航行性能得到海盜們的充分賞識時,他們就開始給它裝上武器——6~8門火炮。
印花布傑克、安娜·邦尼和馬里·里德時代的海盜們到底是用什麼樣的船航海的呢?
我們不會把它們一一列舉出來的;就講講加勒比海海盜們使用得最多的那些船吧。毫無疑問,它們就是雙桅橫帆船、縱帆船、雙桅縱橫帆帆船和三桅戰船。
雙桅橫帆船是裝有四角帆的,排水量為150~300噸的雙桅戰船。備有20!~25門火炮,船員人數達60~80個人。這是一種受海盜們青睞的、易操縱而又行駛得相當快的戰船。
縱桅船就大小而言不及雙桅橫帆船,但是能裝三根配置三角帆的桅桿。火炮多達16門,排水量達200噸。是18世紀初時在北美洲問世的。
雙桅縱橫帆帆船是一種輕型快速的雙桅戰船,第一根桅——即前桅,上面裝的是四角帆,而第二根桅——即主桅,上面裝的則是三角帆。船上備有6~8門炮。
最後是三桅戰船。正如讀者所記得的那樣,印花布傑克的船——「龍船」就是一艘三桅戰船。我們不知道它的戰術技術數據,但是,一艘中等大小的三桅戰船通常就介乎於克爾維特式輕巡航戰船和雙桅橫帆船之間。三桅戰船的排水量視船隻大小而定,一般在300~900噸之間變動,船員計有一百多人。有三根張著四角帆的桅桿,但是也有一些三桅戰船的船桅上裝的是三角帆。
最後我們要談談所謂的皮納薩船——加勒比海海盜們十分頻繁和非常樂意使用的一種船。這是長約45米和寬為6—7米的槳帆船。皮納薩船有三根桅桿(每根桅桿上配有一張帆),此外,它還有槳。這些船常常都做成可拆裝的,這樣使用起來很方便:皮納薩船拆開後可裝在別的船的甲板上運送到作戰地點去,然後再組裝起來,並用於必要的目的。通常是用來讓登陸兵登陸,以及用來進攻停泊在海灣里的敵艦。
現在讓我們轉到東南方的大片海域上去吧。東方國家,特別是中國和日本,傳統上被認為是習慣與愛好會數百年不變的那種國家。著名的中國帆船的歷史證明這一看法似乎是完全正確的,因為按照傳說,它差不多是在五千年前,也就是在公元前2852年造出來的,並且現在仍在圓滿地盡自己的職責。
但是,傳說歸傳說,歐洲人是在1298年就已經從不久前剛到中國去旅行過的威尼斯人馬可·波羅的書中得知了中國帆船的情況。稍後,即在18、19世紀交會之際,「秦夫人」的海盜駕著帆船在海上航行;那位也許現在還活著的馮太太的艦隊就是用帆船組成的,不過卻是裝備著現代發動機的帆船。
那麼,中國帆船到底是種什麼船呢?
它的船身長達55米,寬度達9米。它有微微向上翹起的寬大的船艏與船艉,以及看上去像是「下垂著的」中部。排水量達600噸,桅桿則多達5根。帆船上的帆是四角形的,是用靠橫板條聯結起來的木板條製成的。看上去很像是一種獨特的百葉窗;需要縮小帆的面積時,也就是需要收帆時,可以像手風琴風箱似的收攏起來。
中國造船工人把帆船造得很結實,因此它們都能用上一百至一百五十年。為了作比較,請看:最長壽的一艘船,即那艘在50年代初被放置在格艾威治堤岸邊永久停泊處的著名的快速帆船,航行了八十三年。這在今天也絕對是個最高紀錄。
剩下來要談的就是印度洋海盜的船了。
此時我們就不得不提一提「維克托號」——即信奉空想社會主義的海盜米松和卡拉奇奧利用來開始譜寫自己史詩的那艘船。
約翰遜船長的書中並沒有標明「維克托號」的等級,但是根據它被編入法國海軍的編制並被派到海上交通線上去活動的這一點來作判斷,它不是巡航戰船,便是克爾維持式輕巡航戰船。這是一艘巡航級戰船。
無論是巡航戰船,還是克爾維特式輕巡航戰船,都有三根張四角帆的桅桿,還有強大的炮火武裝——克爾維特式輕巡航戰船上有30門炮,巡航戰船上則有近60門炮。上述船隻的排水量也是相當大的——從450噸750噸至800噸為止。按照噸位所配備的船員人數在150~250個人之間浮動。
但是,正如我們記得的那樣,當海盜的「海軍上將」托馬斯·蒂尤與約翰·阿弗里進行談判時,「維克托號」遇難了;蒂尤本人則是用那艘已轉交給共和國管理的三桅戰船航行的。但是三桅戰船的情況我們已經談到了;至於說到「自由人」的第二艘船——即在好望角旁邊捕獲的「比茹號」,那就為假設打開了所有的閘門。「比茹號」也許是雙桅橫帆船,也許是三桅戰船,也許是雙桅縱橫帆帆船。約翰遜船長隻字未提該船的等級,我們就把這個問題作為一個懸念公開提了出來。
❹ 在拿破崙時代陸軍主要戰法有哪些
步兵線列步兵(Line Infantry):最通常見到的普通步兵。排成兩到四排的行進與射擊的士兵主要裝備滑膛燧發火槍與套筒式刺刀。因為當時火器的不準確性以及裝填困難使得集群使用以及在更近距離上開槍顯得尤為重要,故訓練時注重忍耐性與隊形,提倡在敵方射擊後裝填時貼近敵人開槍再以刺刀沖鋒。 又因為往往隊形的破壞造成火力持續性缺乏,線列步兵的訓練及其注重保持隊列與不同隊形的變化,而這種訓練也是同學們軍訓時怨聲載道的踏正步排隊列的由來。 作為軍隊的主要組成部分,線列步兵給其他兵種建立支撐,掩護與作戰術機動的平台。
線列步兵線列步兵主要隊形簡介:橫隊(Line)橫向長,而縱深成三到四排的陣型。為作戰時最常見隊形,可以成排射擊(fire by rank),第一排射擊完後裝填時第二排第三排得以射擊以保持火力持續性。在此基礎又有「fire and advance」戰術,呈鬆散的線列步兵在前排射擊完畢後後排士兵將前進一定距離再行射擊,如此交替,在火力不斷的情況下橫隊可以不斷向前推進。橫隊的缺陷也很明顯,首先是在行進過程難以保持隊形,往往軍官不得不停下隊形重新整隊,十分耗費時間。在跑動沖鋒中更是不可能保持隊形。並且橫隊也很難通過復雜或狹窄地形。典型戰例:克里米亞戰爭中被排成一排至兩排毫無縱深的英國的蘇格蘭衛兵。因英軍身著紅衣(Redcoats),遠看如一條紅線故得名「細細的紅線」。(The Thin Red line)縱隊(Column)橫向較短縱向較長的對形。縱隊因為容易保持,在行軍與突擊力上均顯著優於橫隊。偏向刺刀突擊作戰的俄軍尤其偏愛縱隊。但是縱隊也有其缺陷,首先因為橫向士兵較少,而只有前幾排的士兵得以射擊,故火力不足。其次縱隊在遭到炮火襲擊時遭受傷亡極大。設想一顆加農炮發射的實心彈擊中橫隊,能擊倒縱深士兵不過三到四人,而穿過縱隊時因為縱向士兵多炮彈將擊中的士兵數量將大大大於橫隊。典型戰例:奧斯特里茨「三皇會戰」中的沙俄軍隊便排成縱隊向法軍進攻。而滑鐵盧戰役時沖擊英軍陣地的法軍也採取了縱隊陣型。特別介紹 方陣(Square)將士兵朝四面部署為一個閉合的空心方形的陣型。樂隊與預備隊置於中央。方陣可以成編制地形成,例如在金字塔戰役中的法軍便成師形成方陣,並在陣中配屬了炮兵。方陣的作戰對象為騎兵。騎兵因為其無與倫比的機動性經常迂迴步兵側翼甚至背後進攻,而對此迂迴步兵往往不能作出及時調整陣型而被騎兵沖亂了隊形喪失戰斗能力。方陣恰恰彌補了步兵側後薄弱的特點,無論騎兵從何處沖鋒方陣都可以作出及時防禦,而林立的刺刀也使騎兵的馬出於動物本能不敢向前。在面對步兵特別是橫隊時方陣無效也無意義,並且因隊形密集懼怕遠程火力(如來復槍兵或者火炮)的攻擊。典型戰例:金字塔戰役中重創馬穆魯克騎兵的法軍大方陣及在滑鐵盧戰役中頂住拿破崙胸甲騎兵沖擊的英軍方陣。
方陣形成的操典
擲彈兵(Grenadier):選拔時的體格與身高要求都遠高於普通線列步兵的兵種,裝備原始版的手雷與燧發火槍。軍裝優質,並且帽子上有鮮艷的羽毛代表他們的不同。戰術運用與線列步兵相同。但因為精銳往往部署在關鍵部位,同時因為身高與體格過人在肉搏近戰中頗為重要。對敵方士氣打擊也極大,因精銳故經常作為近衛軍(Guard)使用。堪稱高富帥兵種。
擲彈兵輕步兵(Light Infantry):訓練時更注重射擊精確度卻幾乎忽略肉搏的兵種。使用普通滑膛槍,總裝備重量輕,運動速度快作戰靈活,具有足夠的紀律性可以組成線列作戰,也可排成分散陣型進行游擊與側擊。行軍時處於隊首,後退時負責掩護。輕步兵因為大多由老兵組成,故團隊精神(Esprit de Corps)與士氣均高於線列步兵。
輕步兵來福槍兵,或者獵兵(Skirmisher/Rifle):一般從獵人中召集。(也是他們被稱為獵兵的原因)射擊經驗豐富,使用來復槍 野外生存能力及耐力極強。與輕步兵不同的是獵兵只會使用分散陣型作戰。除了和輕步兵一樣要打頭陣打掩護外,主要功能為襲擊敵軍側翼(特別在是英軍中的使用),游擊襲擾,布置陷阱(比如對付騎兵的削尖木桿),襲殺對方指揮官等。但因為缺乏有效的肉搏訓練並且來復槍上無法加裝刺刀,故遇到肉搏或者騎兵幾乎無存活率。(現代戰場精射手Marksman的雛形)
來復槍兵民兵(Militia):平時有少量訓練,戰時召集的部隊,各方面訓練均不到位,裝備不佳,戰場紀律及士氣均不及職業軍人。 當時歐洲國家均有類似部隊,一般作為守備部隊使用,有時也作為不時之需投入正式戰場。而北非馬穆魯克民兵則更加基本是烏合之眾從各酋長處臨時組建的部隊,作戰能力值得懷疑。(可以理解為戰五渣)
埃及民兵主要武器:前裝燧發火槍(Muzzle-loader Flintlock Musket):由槍後方燧發火石的火花點燃外部火葯匣(連接槍管內部的火葯)以擊發,發射圓形子彈。(到美國內戰期間才有錐形子彈的大量運用)比起之前的火繩槍(Matchlock)有快速部署,減輕補給要求(不再需要火繩點燃火葯)的優點。結構又不如轉輪機火槍(Wheelock)復雜方便大量生產。射速平均三發一分鍾,射程最大150米,配有套筒式刺刀。同系列的還有燧發手槍(Flintlock Pistol)與卡賓槍(Flintlock Carbine)結構相同但二者較燧發步槍槍管較短,一般配發軍官與騎兵使用。
來復槍(Rifle):與大多數人的印象不同,來復槍的歷史和滑膛槍差不多,但是因為當時沒有標准化生產,而手工生產來福線非常困難,所以來復槍並不普及。只有獵人才會使用。並且為了保證氣密性,來復槍的子彈一般比槍口徑要略大,所以裝填困難,需要射手用小錘子與推桿把子彈一點點敲進槍管,造成裝填時間往往兩倍於普通步槍。但是因為來復線造成的子彈迴旋帶來滑膛槍無法比擬的精確度與射程,使用得當時可在戰場上起決定性作用。比如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英軍專門有裝備光學設備(說白了就是原始版的狙擊鏡)的來復槍手專門狙殺大陸軍軍官,連華盛頓都險遭其手。最後因為在射手開槍前華盛頓轉身背對槍手,而那位槍手認為背後開槍乃不道德行為故作罷。不然恐怕歷史就要讓小小來復槍改寫了。
來復線手雷(Grenade):原始版的手雷,需要擲彈兵點燃後扔入敵陣,破片較少,但就當時來說是殺傷力較強並且震撼地方士氣的武器。並且手雷可以成片破壞敵方陣列,造成對方火力空缺讓己方突擊部隊有機可乘。
拿破崙時期的手雷拿破崙時期步兵還有運用原始地雷,手炮(擲彈筒)的紀錄,但因為並不普及,暫且不表。另外當時野戰工事也獲得了長足發展,步兵已經可以很好的挖掘戰壕布置拒馬等。刺刀(Bayonet)最初火槍兵並沒有配備刺刀,近戰時使用槍托與佩劍作戰。而對付騎兵時必須要有同時行進的長槍兵(Pikeman)方陣掩護,否則將束手無策。於是就出現了西班牙方陣(Tercio ),以長槍與火槍兵以一定比例形成方陣作戰。直到刺刀的發明,使火槍兵在面對騎兵時也有了自衛能力,於是漸漸地長槍兵退出了戰場。刺刀最初的發明眾說紛紜,有說是由獵人在打獵時裝在槍口用於近身防衛槍刺演變而來,又有說是從一次戰斗中一名火槍兵撿起斷掉的長矛插入槍管獲得的靈感。最初的刺刀(Plug Bayonet)如一把匕首,作戰時插入槍口內,把火槍變成長矛作戰。缺點是插入後很難拿出,又堵塞了槍口導致無法射擊。而後發明了套筒式刺刀(Ring Bayonet)解決了無法射擊的問題,但作戰時容易掉落遺失。最後被插座式刺刀(Socket Bayonet)取代。現代步槍基本都留有刺刀座或者導軌來裝備刺刀,(比如奧地利的AUG步槍的設計者曾認為現代步槍不再需要刺刀,但經實戰測試後來還是加裝了刺刀座)而刺刀的用途也不單限於作戰,可作為生存刀使用。
刺刀騎兵輕騎兵/驃騎兵 (Light Calvary/Hussar)作為一種輕裝騎兵其機動性無與倫比,使用彎馬刀或者長矛。但輕裝輕甲的輕騎兵在沖擊列陣好的步兵時效果甚微。故輕騎兵一般用作軍團間通訊,滲透,襲擊補給線及敵方傳令兵等。連拿破崙本人曾險些被俄國哥薩克騎兵(Cossack)捕獲。
輕騎兵
17世紀波蘭有翼驃騎兵重騎兵/胸甲騎兵(Heavy Cavalry/Cuirassier)顧名思義為重裝騎兵,騎高頭大馬,著重甲,人員挑選也極為嚴格,高大強壯者才得以入選。重騎兵沖擊時的沖擊力與氣勢對敵方陣型與士氣均有很大影響。當時作用相比現世的坦克。用長直馬刀,一般呈菱形或者三角陣型對敵方沖擊以達到最大效果。胸甲騎兵則是重騎兵的極致,法國胸甲騎兵只騎諾曼底地區的大型馬,胸著銅甲使火槍彈對其幾乎毫無效果,連皮靴都是加厚的。步兵對其除結方陣自保與希望炮彈直接命中胸甲騎兵外幾乎毫無辦法。但顯然的缺點是胸甲騎兵離開馬後身上的重量將使其寸步難行。
胸甲騎兵龍騎兵(Dragoon)一種接受步兵與騎兵訓練的騎兵。裝備馬刀與卡賓槍(剪短版的火槍),騎馬時作為騎兵使用,並且可以根據戰場需要到指定位置下馬作為線列步兵使用,配合騎兵炮使得部署火力非常便捷與靈活。拿破崙本人非常熱衷於使用龍騎兵,甚至有集合使用一整個龍騎兵軍的紀錄。也有直接在馬上射擊的火槍騎兵以及騎馬擲彈兵等變體。其名字聽上去雖然聽上去如神話中騎龍作戰的「龍騎兵」一般,但其實龍騎兵的得名是因為最初法國組建的此類部隊徽標上的龍形圖案故得名。
下馬作戰的龍騎兵特別介紹:馬穆魯克(Mameluke):意為「奴隸」,最初由阿拉伯帝國時期抓住或購買的高加索人俘虜組成的騎兵部隊,使用彎刀與盾牌。拿破崙時期的馬穆魯克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埃及的統治階級貝伊及其所率領部隊統稱,以騎兵為主,並不一定是奴隸兵。在火器普及之前的馬穆魯克是一隻足以改變戰場形勢的兵種。但隨著火器已普及的拿破崙時期其密集陣型反而使馬穆魯克自身深受其害。
馬穆魯克騎兵炮兵拿破崙時期的炮兵均使用滑膛前裝火炮,因氣密性差以及炮彈發射時帶出未燃燒火葯等問題(同樣問題也發生在前裝火槍上)射程均在500-1000米內。裝填過程繁瑣,且在發射一定數量炮彈後要清膛,清理未燃盡的紙質彈葯包殘留等。榴彈炮(Howitzer),炮管較短,射角高,彈道彎曲的火炮。因為其特殊的彈道所以受地形影響較小,對掩體或者城牆後的敵人員都可以造成殺傷。一般發射榴散彈或者燃燒彈。有時有熱氣球升空以觀察炮彈落點,是原始的炮兵觀測員。現代榴彈炮射程往往能達到50公里甚至更遠,在有觀測員(常為偵察兵或者狙擊手)情況下,可把誤差控制在數米之內,作遠程支援武器使用。
榴彈炮加農炮(Cannon):原指各種身管火炮,後來只用於直射火炮。炮管較長,彈道平直,膛口初速高。發射實心炮彈,葡萄彈或者破片炮彈(Canister Shot),用於對敵方直瞄射擊。口徑用炮彈重量區分(六磅,八磅,十二磅等)在野戰工事流行以後對掩體後的敵方人員作用不大,但對暴露在外與密集沖鋒的步兵與騎兵效果非常好,為己方步兵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火力支援。其作用如此顯著使得法王路易十四在法國加農炮上銘文Ultima Ratio Regum (kings' final argument)
加農炮迫擊炮(Mortar)最初迫擊炮發展於臼炮,口徑大,炮管極短,初速低,有弧形彈道。因其重量巨大故難以在野外機動,所以拿破崙時期通常作為攻城炮或者防守武器使用。後來有縮小型迫擊炮出現也作為步兵支援武器。發射炮彈與榴彈炮種類相同。
迫擊炮騎兵炮(Horse Artillery)與一般的炮兵不同,騎兵炮口徑偏小(6磅),有多匹馬匹牽拉,保證了其機動性。騎兵炮炮手也挑選於能熟練部署火炮的老兵部隊,保證其在最短時間內能部署於恰當位置發揮火力。拿破崙在戰爭後期馬匹不足的情況下不惜讓騎兵部隊步行作戰讓出馬匹來保證騎兵炮的馬匹供應,可見其地位。
騎兵炮海軍炮(Carronade)因為海軍炮不需要像陸軍火炮一樣機動,故海軍炮有自己獨特的炮架,並用粗麻繩固定以防其在顛簸時移動。海軍炮身管一般較加農炮較短,方便水手重裝填。發射炮彈與加農炮相同,另外也發射海軍獨特的鎖鏈炮彈。
海軍炮及底座火箭(Rocket)英軍最初使用這種用帶尾翼的尖頭長管形的武器。火箭不需要炮筒發射,只需要有發射架便可發射。在火箭的長管中帶有火葯或者燃燒葯,射程極遠並且以集群使用。對對方士氣打擊極大。現代火箭炮便基於此種武器。
火箭帕克炮(Puckle gun)嚴格意義上來說因其口徑小應當算在槍之列,但因為其整體偏大,且使用炮座用馬牽拉故在此歸於炮兵中。帕克炮是一種連發武器的嘗試,其後方有一圓盤(與左輪手槍類似結構)放制預先裝填好的彈葯。發射時搖動搖柄逐個擊發使其擁有「機槍」般的火力。而重新裝填時只需更換圓盤即可。類似的結構也被美國內戰時期加特林機槍(Gatling gun)使用。但二者與現代機槍均有本質區別,帕克炮與加特林機槍嚴格意義上只能一起裝填並一起手動發射的多個普通火槍而已。而第一把現代機槍馬克沁機槍(Maxim gun)則利用的是子彈底火燃燒造成膨脹的氣體壓縮復進簧來達到連發效果。
Puckle gun
Gatling gun炮彈介紹實心彈(Cannonball)顧名思義實心的金屬炮彈,呈球狀,為拿破崙時期最通用炮彈。主要對付建築與密集人員。
加農炮彈葡萄彈(Grape Shot):裝填時裝入數量較多的實心小顆粒炮彈,射程很近但散射面極大。(效果如現代散彈槍)是拿破崙擔任炮兵司令在巴黎平叛時向大群暴民射擊時發明。後用於野戰,近距離對密集陣型非常有效。海陸炮兵均有使用,威力足夠射穿船側木板。
葡萄彈,裝填時整包放入炮膛中榴散彈(Case shot):榴彈炮發射的爆炸性彈葯(與當時大量使用的實心彈對比)主要對付敵方有生力量。前期需要炮手估算距離以設置相應的引信,後期觸發式炮彈發明後大大增加其殺傷效率。
榴散彈燃燒彈/石灰彈(Carcass shot/Quicklime shot)在炮彈內部裝有燃燒物的炮彈,爆炸後散射面大持續時間較長,主要對付人員。石灰彈則是利用生石灰遇水反應劇烈升溫的原理大面積殺傷致盲敵方人員,現已禁用。
爆炸的石灰彈鎖鏈彈(Chain shot)海軍獨有的炮彈,由兩顆實心炮彈與中央連接的鏈條組成,主要目標為敵方艦船的桅桿,使其喪失機動性。(拿破崙時期海戰作戰目標基本以貼近登船以俘獲敵船為主,那麼打擊敵艦機動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鎖鏈彈總結拿破崙時期的兵種以及非常多種多變,所以要求指揮官學會如何合理使用各兵種與武器作戰,由此發展除了紛繁多變的戰術。但隨著武器的發展(後裝來復槍及阿姆斯特朗炮等)的發明,拿破崙時期時使用的戰術(如縱隊沖鋒)便失去了其效益,反而增加了傷亡,而美國內戰就是鮮明的例子。當然戰爭,特別是全面戰爭,不是單單軍隊個體的行為。沒有科學帶來的強大工商業基礎,沒有法國大革命中催生的民族主義,是不可能召集並裝備一個統一,團結的軍隊的。
❺ 西班牙鬥牛,用十字劍在牛頭上一劍可以讓牛馬上斃命,原理是什麼
刺中牛的中區神經,讓牛瞬間失去行動能力,直至死亡。
❻ 尼蘭德革命是什麼事件
尼德蘭革命(1566年~1609年) -------------------------------------------------------------------------------- 2003-03-17 12:46 中安網 尼德蘭位於今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東北部,原屬神聖羅馬帝國,1556年歸屬西班牙。西班牙隨即對尼德蘭進行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殘酷迫害新教徒。激起了當地溫和貴族和人民的強烈不滿,的反抗斗爭不斷發生。 1566年尼德蘭各地爆發了反對天主教的聖像破壞運動,很快就發展為一場要求宗教自由、廢除修道院特權的起義。西班牙當局答應起義者的條件,用懷柔政策平息起義,1567年西班牙國王菲利浦二世任命阿爾法為總督,派軍隊進駐尼德蘭,設立特別法庭,血腥鎮壓起義者和異教徒。起義者逃入森林組織游擊隊繼續斗爭。 1567年尼德蘭溫和派貴族領袖威廉,流亡到德意志招募軍隊試圖推翻西班牙統治,但未能獲勝而耗盡財力,遂解散了僱傭軍。1569年,西班牙當局徵收「什一稅」瘋狂斂財,尼德蘭經濟凋敝,人民大量破產失業。1572年「海上乞丐」游擊隊在澤蘭省布里爾登陸,奪取荷蘭和澤蘭兩省,推舉威廉成為執政。1572年阿爾法派兵鎮壓,當地人民奮勇抵抗,戰致1576年西班牙軍在荷蘭來頓城被擊敗。 在北方革命勝利鼓舞下,1576年布魯塞爾爆發起義,起義軍攻佔了西班牙殖民統治機構。同年11月南北雙方簽定旨在驅逐西班牙人實現南北統一的「根特協定」,但因雙方分歧,1579年南方宣布承認西班牙統治,同年北方單獨成立了「烏得勒支同盟」。1581年北方7省成立聯省共和國,又稱荷蘭共和國。1609年,西班牙國王菲利浦三世被迫於共和國簽定「12年停戰協定」,承認荷蘭獨立。 尼德蘭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後來歐洲風起雲涌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提供了榜樣。16世紀火槍取得了重要的發展,西班牙人發展出了帶有槍管支架的大型滑膛槍,使火槍在威力和射程上超過了弓弩,同時出現了使用鋼輪槍機擊打燧石發火的火輪槍,使火槍擺脫了火繩的束縛,可以由騎兵在馬上射擊,裝備火輪手槍和馬刀的新式騎兵逐漸取代了中世紀的騎士。
❼ 誰知道古代騎兵的具體分類
圖請見網頁:http://www.yikenbbs.com/n3/33.htm
不過好象沒介紹中國的。
世界古代騎兵圖
作者-騎士公會
波斯薩珊騎兵,公元前3世紀
英國准槍騎兵
很長一段時間內,英國重騎都發展緩慢,以至於16世紀時,英國人驚訝地發現他們沒有能與大陸國家抗衡的重騎兵,於是緊急從米蘭(好像是)購進2000多套日耳曼步兵甲武裝他們的騎兵,稱之為准槍騎兵。這種騎兵只能勉強算作重騎兵,其實應該算中型騎兵
哥特騎兵,典型的維京風格。
加洛林重騎
加洛林重騎,裝備都是自己找,8世紀歐洲重騎的代表。
拜占庭重騎兵
拜占庭重騎興盛於查士丁尼一世時期,在貝利撒留和納爾塞斯的指揮下,他們曾取得過輝煌的勝利。重騎兵的騎手們,身上披著鎧甲,使用長矛和弓箭。實行這樣一個突變,很明顯,是想使每一個經過嚴格訓練的軍人,同時兼有機動的「射擊力」和「沖擊力」。西方軍史學者將這種騎兵稱為「雙重功效騎兵」,即指那些能夠在遠距離殺傷敵人,也可以在近距離發起突擊的騎兵。在拜占庭重騎之後,只有17世紀的重裝火槍騎兵具有這種功能(包括以後的胸甲騎兵)。最能體現這種騎兵優勢的我認為是553年的卡西林納姆會戰。此次會戰的對手是法蘭克人,基本都是步兵,裝備頭盔、椴木大盾、長劍、標槍和戰斧,其中標槍和戰斧都可以用於投擲(就是《帝2》里的擲斧兵)。法蘭克步兵有種戰法是當標槍插在敵人盾牌上時,沖上去踩這槍柄把敵人的盾牌拽下來,再把敵人解決。這些法蘭克人都是些富於攻擊性的老練戰士。拜占庭方面,有步兵、下馬重騎、重騎兵和輕騎兵(主要是匈奴騎射手)組成,指揮是納爾塞斯。交戰時,騎兵埋伏在兩翼,正面為步兵集群,其中後幾排為下馬重騎。法蘭克人首先突破了前幾排拜占庭步兵,但隨著下馬重騎加入戰斗,法蘭克人的進攻受阻。我個人認為這可能是納爾塞斯的戰術安排:讓法蘭克人膠著於正面戰場,好為拜占庭重騎兵從兩翼包圍爭取時間。當法蘭克人發現時他們已經被拜占庭重騎兵包圍,但這些老練的步兵立即擺出密集防禦陣形,准備抵抗拜占庭重騎兵的沖鋒。但是拜占庭重騎兵並沒有發起沖擊,而是用弓箭狂射。本來,如果法蘭克人疏散陣形,是可以減少被弓箭殺傷的,可他們害怕自己隊伍一旦分散,拜占庭重騎兵就會提起長槍沖鋒。結果在這樣的猶豫中,法蘭克人遭到了巨大的損失,最後敗退。
11世紀前,拜占庭重騎兵一直是近東最強大的軍隊,他們的防禦力可能是中世紀騎兵中最強的。雖然數量不多,但他們都經過嚴格訓練,並且有其他兵種的配合。而且拜占庭重視騎射,除了重騎兵會騎射術外,還有不少輕裝騎射手,如早期的匈奴騎兵。
下面這張便是11世紀的拜占庭重騎兵。
阿拉伯的輕騎兵
諾曼騎士
中世紀早期的諾曼騎士,裝備上的主要進步是用面積很大的鴛形盾代替了小圓盾。
諾曼騎兵,公元11世紀
阿瓦爾騎兵,7世紀
16世紀的典型全身甲
塞爾柱突厥輕騎兵
塞爾柱突厥輕騎兵,活躍於中亞,是拜占庭的眼中釘。
十字軍騎士
再來一張十字軍騎士。可以看出中世紀歐洲騎士的盔甲,是以魚鱗甲和鎖甲為主,圖中這種帶護鼻的尖頂盔是當年維京擴張時在歐洲推廣的。另一種流行的頭盔就是水桶盔。
法蘭西騎士
14世紀的盔甲已具備了全身甲的雛形:帶活動面罩的頭盔、胸甲、護臂、護腿等防護裝具已經出現,但各部分間仍以鎖甲相連,這是一個薄弱環節。
下面這幅圖就是當時的法蘭西之花,帶戴著有錐形面甲的頭盔(它有個搞笑的名字叫豬頭面甲)。
馬穆魯克
羅斯騎兵
下面是13世紀的羅斯騎兵。基輔羅斯與拜占庭相鄰,各方面都受到它的影響,從騎兵裝備來看,尖盔、大盾、魚鱗甲,都能見到拜占庭騎兵的痕跡。在戰術上,羅斯騎兵不僅學習拜占庭,也向他們的中亞對手學。在基輔羅斯強盛時期,它的軍隊成為抵擋中亞游牧勢力向拜占庭和歐洲滲透的一道屏障。其實我覺得羅斯騎兵在對付游牧騎兵時還是有經驗的,他們與勇猛的突厥部落(如佩奇聶格、波洛伐奇等)沒少交手。13世紀,由於連年內戰,國家幾乎崩潰,又遇上當時勢頭正猛的蒙古人,結果大部地區被蒙古佔領。不過在這一時期,羅斯騎兵在楚德湖仍然擊退了條頓騎士;北方,在諾夫哥羅德也擊退了瑞典人。
步兵侍從
步兵打扮的侍從,但從靴子上的馬刺可以看出他還是騎兵。
侍從分兩種,一種是高級侍從,常年跟隨騎士,在戰場上是要一起參加戰斗的,這種侍從能夠升級為騎士,當然也有不少因為費用問題而終生擔任侍從;另一種是初級的,多為一些沒經驗的年輕人,擔任相當於勤務兵的工作。
勃艮底騎射手
15、16世紀的勃艮底騎射手,曾是大膽查理手中的王牌
義大利雇傭兵
15世紀中葉的義大利雇傭兵,身著米蘭式全身甲。米蘭是當時歐洲鎧甲製造中心之一,通過雇傭兵,米蘭式全身甲也被介紹到歐洲各地。圖中這名騎兵的頭盔形式較簡單,米蘭式也有帶活動遮面甲的頭盔。
蒙古騎兵
蒙古汗國和元代軍戎服飾以精巧著名。蒙古高原氈帳諸部未被成吉思汗統一之前曾用過鮫魚皮甲胄、翎根甲,後來則用以牛皮為里的銅鐵盔甲。
在彼德堡宮中藏有蒙古騎士遺存的甲胄,內層皆以牛皮為之,外層則滿掛鐵甲,甲片相連如魚鱗,箭不能穿。在描自元代居庸關瀛台上的浮雕中就有羅圈甲、魚鱗甲和柳葉甲。《黑韃事略》:"其軍器,有柳葉甲、有羅圈甲(革六重),有頑羊角弓,有響箭,有駝骨箭。"
關於蒙古騎兵的精良的軍器裝備,在有關歷史文獻中以及有關元代出土文物均有明確記載。據普蘭諾.加賓尼記述,蒙古騎兵裝備有:2至3張弓、3個裝滿了箭的巨大箭袋、一把斧,還要帶拖兵器的繩子。領兵者要挎一種其尖端尖銳但只有一面有刃的彎刀,將其裝在精美的刀鞘里。他們所騎的馬均有護身甲,有些兵士的馬也有護身甲。
馬匹的護身甲由5個部分組成,在馬的兩側 各有一片甲,一直蓋到馬頭;另一片甲放在馬的臀部,和兩側的甲片系結起來,這片甲片上留一個洞,以便馬尾從洞里伸出來;另一片甲在馬的胸部。在馬額上他們放一塊鐵板,把它系結在兩側的甲片上。
蒙古騎兵的胸甲是由4個部分組成,一片是從大腿到頸,根據人體的形狀來製作;另一片從頸到腰部,同前部的甲片連接起來,每一邊肩上固定一塊鐵板。他們每一條手臂上也有一片甲,從肩覆蓋到手腕,在每一條腿上面覆蓋著另一片甲。所有這幾片甲都用扣環連接在一起。
頭盔的上部分是用鐵或鋼製成,但保護頸部咽喉的部分是用皮革製成。
根據普蘭諾·加賓尼介紹,蒙古騎兵的甲胄,製法極為精巧,就拿柳葉甲為例,他們先製成寬一指長一掌的若干鐵片,在每一個鐵片上鑽8個小洞。他們放置3根堅固而狹窄的皮帶作為基礎,然後把這些鐵片一一放在另一塊鐵片上面,因此這些鐵片就重疊起來,他們用細皮線穿過上述小洞,把這些鐵片捆在3根皮帶上。在上端他們再繫上一根皮線,因此這些鐵片就很牢固地連接在一起。就這樣,他們用這些鐵片製成一根鐵片帶,然後把這些鐵片帶連接在一起,製成鐵甲的各個部分。他們把這些部分連接起來,製成保護人身和馬匹的鐵甲。他們將鐵片打磨得十分光亮,以至能夠在鐵片上 映出人影。
據《中國古代服飾史》記述,元代有一種翎根鎧,用蹄筋,翎根相綴而膠連的甲片,射之不能穿。還有象蹄掌甲。蒙古騎兵多為帶盔。另有一種胄作帽形而無遮眉,但在鼻部作一個極大的護鼻器,其狀頗怪。
蒙古民族的軍隊之所以能稱霸於歐、亞二洲者,實全恃其精良的騎兵。
槍術比賽盔甲
16世紀的槍術比賽盔甲。16世紀是全身甲發展的頂峰時代,全身甲良好的防禦能力顯示出其對抗火器的潛力,為17世紀發展四分之三甲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拿破崙時代的騎兵
西班牙輕騎兵
16世紀的西班牙輕騎兵,手持帶有摩爾風格的圓盾。偵察任務一般由輕騎兵擔任,但在西班牙,這一工作也常常由全身披掛的重騎兵來干。
德國僱傭軍——黑衫騎士
接著來。16、17世紀的德國僱傭軍——黑衫騎士。
16世紀,紐倫堡出現了第一支燧發槍——轉輪槍,我覺得這對騎兵來說應該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刻,從此騎兵的作戰方法便開始發生重大變化。隨著燧發槍的誕生,騎兵終於擁有了能夠在飛馳的馬背上射擊的火器。轉輪槍誕生之初,並不是作為軍隊的制式裝備(這很正常,事物的發展總要有個過程吧),只是一些貴族騎士用作防身武器,最先大量列裝轉輪槍的騎兵,可能正是這些黑衫騎士。作為僱傭軍,他們的裝備很雜,幾乎不存在裝備制式的問題;又由於以戰爭為業,使他們很快認識到轉輪槍的價值,因此,轉輪槍能夠迅速在他們中間傳播開來。
黑衫騎士的盔甲沒有統一標准,個人按習慣裝備。即有如圖這種披一件簡單的鎖甲,也有穿全身甲的,但他們幾乎都配備有多把轉輪槍,少則四五把,多則七八把,儼然一座火葯庫。
匈牙利輕騎兵
16世紀的匈牙利輕騎兵,其使用的武器就是戰錘,這讓他在近戰中能與重騎一較長短。他的盾牌屬淚滴形,這種形式流行於東歐、巴爾乾和土耳其。
16世紀Stradiotti輕騎兵
Stradiotti被組織成100-300人不等的小單位,分布在各個城鎮,潛伏在土耳其人可能入侵的路線上。他們的行動快速果斷,成功阻止了西羅馬的厄運在威尼斯重演。隨後,義大利眾金融城邦如米蘭、熱那亞、比薩、希耶那都組織了這種輕騎兵部隊,統一稱為Stradiots。成員除希臘人和阿爾巴尼亞人外,還增加了克羅埃西亞人和匈牙利人。
這些雇傭兵在此後的義大利戰爭中大放異彩。1495年在Fornovo,2000名Stradiots從後方突襲,全殲了法國人的後勤和後衛;1509年在Agandello,輕騎兵最大的一股包括多達3000名Stradiots;1525年在Pavia,500名Stradiots從法軍左翼突入,從而贏得了正常戰役的勝利。當然,雇傭兵的忠誠總是維系在金錢上,沒錢支付工資的城邦就得用另一種方式賠償。1480年,那不勒斯的1500名土耳其籍雇傭兵嘩變,在城中大肆劫掠後離去。
他們的裝備很雜,因為來自不同國家,只有克羅埃西亞人堅持使用當地的一種寬刃劍叫sciavona,別的雇傭兵則有什麼用什麼,盔甲混合了東西方的特色。長矛是標准配備,此外有人用東方的合成弓,有人用威尼斯產的槍弩;有人用西班牙式的直劍,有人用敘利亞風格的馬刀。當時的義大利是民族的大熔爐。
中國騎兵
其實中國是有重騎兵的,從漢代以後,各朝都有重騎兵,只不過在軍中所佔比例不同。當然,如果按史書上把重騎兵定義為人馬都披甲,那倒是數量有限,但僅就騎兵本身的護甲來看,超過10公斤的好像並不少,這已經可以稱為重騎兵了,只是在盔甲上沒有發展出整體式防護裝備(除了明光鎧)。
秦朝時,騎兵所佔比例很少(1:100)常常擔任突擊、迂迴、斷糧、追擊等任務,同時為加強主力部隊的的機動性,也改良了戰車 ,減輕了其重量 將車騎編組在一起,使「輕車銳騎」配合戰斗。騎兵部隊從屬於作為全軍主力的戰車部隊,保護戰車部隊的側翼。
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之爭中,騎兵在戰爭中發揮了更大的作用,並在部隊中普遍設置了專門統率騎兵的各級指揮官。劉邦就專設一隻精銳騎兵部隊--郎中騎兵。但戰車仍佔有一定地位,雖然其作用日益縮減,當時還是把戰車列於百兵之首。
漢初的騎兵已經自成方陣,具有獨立的戰鬥力,但在著裝方面與步兵區別不大,大多還是足踏麻鞋(沒有馬靴),也未有馬鞍(只有厚墊)和馬鐙,只有一部分騎兵披甲(佔8%)。
隨著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128BC~119BC)漢匈之間發生好幾次重大戰役,每場動員騎兵都常近二十萬騎。當時的戰車已經只用於保障營地安全或後勤運輸,而騎兵已成為部隊的主力,並裝備了相應的騎兵裝備,高鞍的產生能更好的發揮騎兵兵器的威力。另外,步兵已不同於奴隸社會時的徒兵,也有精良的裝備,同時由於步兵的負荷重量問題,為執行不同的任務需組建相應的步兵作戰單位 ,裝備的兵器也要求多樣化。
由於軍隊中包括了不同的兵種,同一兵種還有裝備不同的作戰單位,指揮人員要在戰斗中根據敵軍的長短處及地形的變化來部署不同兵種的部隊,要注意不同兵器的配合使用,長短結合,相互支持,藉以發揮兵器的最大威力。 漢代已經相當注意陣型的使用,當時流行「八陣」,《文選》注里講為:方陣、圓陣、牡陣(還有個與牡相對應的不會讀)、沖陣、輪陣、浮沮陣和雁行陣。(121BC)李廣的四千騎兵與匈奴的四萬騎兵遭遇,就使圓陣用弓弩抵抗了兩天,支持到救兵到來。
李陵以步對騎的戰斗中,所列陣型就是「前行持戟盾,後行持弓弩」,也是種防禦陣型。而進攻陣型,則常是步兵居中,騎兵兩翼,便於包抄。
漢代的武器生產直接控制在國家手中。漢朝為保證軍隊有充足的武器供應,一方面設置管理武器製造業的專職官員,太僕屬下的「考工令」,專門負責兵器生產。另一方面設立規模很大的「武庫」。有考工令負責督造的各種武器,都送到武庫來儲藏,並從這里分配到有關單位。(武庫每座庫房長100~200米,牆厚達4~8米,兵器分類存放)武帝開始,冶鐵業歸政府經營,在全國各地設立四十幾處鐵官,不但推廣了鐵器的使用,也促進了冶鐵技術的發展,西漢達到「百煉剛」水平。
漢代常使用的兵器,也就是大量正式裝備部隊的兵器,遠射主要是弩和弓,格鬥有戟、矛、刀、劍,防具是鎧甲和盾牌。還有種叫鉤攘(為金屬旁的)。 弓箭,騎兵不可缺少的兵器,漢軍中普遍裝備的是復合弓。另外,漢代的遠射兵器里,弩的使用似乎比弓還要廣泛,有手張弩(擘張)和腳踏弩(蹶張)之分,騎兵只能使用手張弩。 和強弩被視為漢軍最精良裝備的還有長戟,漢代最主要的格鬥長柄兵器,騎步都離不開它。而與長戟同樣重要的,還有矛,都大量使用,也都已經是鋼鐵製品了。 短柄兵器 是刀和劍,出土的鋼劍中有的可長達124CM,刀是漢代開始興起的,戰國時期還未出現,漢初時鐵劍仍是主要短柄兵器,但刀出現後,就逐漸的把劍排擠出去了,成為廣泛使用的兵器。 漢初的防具主要仍是鎧甲和盾牌。盾牌有木製、皮製和鐵制,常見的樣式為底緣齊平,上端由兩重弧線組成葫蘆形,中脊隆起的形狀,大約相當士兵的三分之一身高(50~60CM) ,後來在鐵盾上再安裝上上下兩個利鉤,就成了一種新型兵器--鉤攘,可攻可守。漢代的甲胄主要是「玄甲」,也就是鐵鎧 ,它逐漸完善並排擠了傳統的皮甲,由甲片鑲嵌而成,而當時所使用的鎧甲片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大型長條甲片(某出土的高23.4CM,寬4.4CM),也稱甲札,其高度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短;第二類甲片比第一類小得多,形狀也更接近正方形(高4.6~5CM,寬2.7~3.4CM,重10克),一般下緣較為平直,上緣兩角成圓弧狀;第三類,體型最小,更接近正方形,高不及4CM,寬不到2.5CM,這種甲片的另一種樣子是作成槐葉或柳葉形狀。用上面三種甲片可編成兩類鎧甲,就是由大型長條甲札編成的札甲和用中小型甲片編成的魚鱗甲 ,另外札甲中又有無披膊和披膊之分,騎兵大多使用無披膊的。皮甲成為鐵甲的配角,但仍作為重要的輔助性防具。
重裝騎兵出現在戰場時,正是以部曲私兵為軍隊核心的時代,是從東漢末年開始,經魏晉十六國到南北朝時期。當時,氏族門閥制度和氏族軍事組織結合在一起,豪強世族擁有大量私人武裝。那些部曲既是依附農民,又是豪強世族的私人武裝。這種特殊的人身依附關系,從東漢末年開始惡性發展,到魏晉以後日益加劇,也就影響了當時封建軍隊的組成等方面,當時帶兵的將領都出身豪門世族還擁有自己的私兵部曲,還往往擁有大量的鎧甲和兵器,這些裝備精良的私人部曲,就形成了他們統率的軍隊的核心。這樣一來,自然引起軍隊的組成、指揮和兵器裝備的一系列變化。早期的私人部曲還不一定是騎兵,更不一定是重裝騎兵,私人部曲以甲騎具裝的面貌出現,與五胡亂華時的那些來自北方和西北地區的游牧民族有關。這些民族,進入中原以前都是游牧經濟,擁有優良的馬匹,軍隊又都是騎兵,同時往往還保留著氏族軍事組織的形式。進入中原以後,就與豪強世族聯合起來,自然門閥部曲制度和氏族軍事組織制度也就結合起來,自然又促使軍隊的核心發生變化,終於出現了人馬都披甲的重裝騎兵--甲騎具裝。
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可見,鎖子與山文是並列的兩種鎧甲。
重裝騎兵所需要的各種武器裝備,可分為四類:一是完整的馬具,二是馬甲--具裝,三是騎兵鎧甲,四是戰斗兵器。當時的馬具中,馬鞍在東漢是製作就相當精緻了,西晉時又有了馬鐙(不過西晉時馬鐙似乎只是用來踩蹬上馬的,騎馬時並不用),這樣,控制馬匹就相當容易了。而具裝呢,通常又可分為保護馬頭的「面簾」,保護馬頸的「雞頸」,保護馬胸的「當胸」,保護馬軀的「馬身甲」、保護馬臀的「搭後」和豎立在馬臀部的「寄生」(似乎是為了保護騎兵後背用的)。騎兵鎧甲是西漢時那種無肩札甲發展過來的「兩當甲」(腋下不連接,所謂「一當胸」「一當背」,在肩上用帶扣聯),到南北朝時,又常常加上護肩的「披膊」,與兩當甲同時的還有另種較名貴的鎧甲,那就是「明光甲」(這種甲的特點就是胸背處各有兩面大型金屬圓護)。最後是兵器,魏晉南北朝時期騎兵使用的兵器,遠射的還是弓和弩,格鬥的是戟,銷(邊旁是矛)和大刀,騎兵們使用擘張弩,不過更多的是使用弓箭,而格鬥武器,戟逐漸被銷所代替,再後來則是刀銷並用,注重劈砍了。盡管甲騎具裝是當時軍隊的核心,但從數量上還是遠少於一般步兵
明代騎兵所配火器,多為三眼銃或五眼銃,我以為其戰法近似歐洲龍騎兵,即乘馬機動,靜止射擊,因為火門槍無法在顛簸的馬背上點放。當然,不排除經過長期訓練後,騎兵能在跑動的馬背上開火,但那樣的話,訓練成本就很高了。
趙國騎兵
戰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復原圖。所謂胡服,實際上是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服裝,它與中原地區寬衣博帶式漢族服裝有較大差異,一般為短衣、長褲和革靴,衣身瘦窄,便於活動。趙武靈王是最先採用這種服裝的人,他是中國服飾史上最早一位改革者。短衣齊膝是胡服的一大特徵,這種服裝最初用於軍中,後來傳入民間,成為一種普遍的裝束。
瓦拉幾亞騎兵
他們大多是輕裝騎兵,衣著類似俄國人或匈牙利人,留圓鬍子,高高的皮帽上綴著羽毛,少數人有鎖子甲和小圓盾。裝備與馬術基本是向土耳其對手學的,除了訓練戰馬漫步、小跑、疾馳之外,羅馬尼亞人發明了獨一無二的馬術:一般的馬總是四蹄交替前進,他們的坐騎可以同時邁出一側的兩條腿,就像駱駝一樣。這種惡形惡狀的習性至今還能在羅馬尼亞山民的牲口中看到,其用途不明。從16世紀末期開始,瓦拉幾亞騎兵成了雇傭兵。一部分在土耳其軍隊中服務,一部分效忠於土耳其的敵人--波蘭、匈牙利和俄國。他們用牛頭做標志,以中隊(sotnia,在俄語中是百的意思)為單位,波蘭軍隊中最多曾有20個這樣的中隊。與土耳其人一樣,他們在很長時間內拒絕使用火器,裝備長矛、馬刀、合成弓。
莫斯科Boyar騎兵
十五世紀後半期開始,俄羅斯軍隊的成分漸漸由武裝農奴變為世襲貴族(Boyar)。
這種貴族組成的騎兵部隊,十六世紀末大概數量在25,000人左右,當然只是指常備軍。一旦需要,這支隊伍隨時可擴充至40,000到50,000人。他們使用的裝備具有濃烈的東方特色:外面穿鎖子甲,拜占庭風格的尖頂頭盔,前臂戴著護臂。貴族的鎧甲上常常鑲金嵌銀,裝飾著毛皮和寶石;扈從則沒有這些防具,穿著打泡釘的衣服,勉勉強強能抵擋弓箭。他們使用的武器有長槍、標槍、彎刀、釘錘,到十六世紀末期逐漸開始裝備手槍,但最基本的武器還是合成弓。
俄國人騎馬的姿勢類似今天的賭馬比賽,馬鐙高,雙膝也收得高。這樣的姿勢很適合射箭,卻不利於抗擊長槍的沖擊。並且,俄國馬相對來說體型較小,所以俄國騎兵盡量避免正面突擊,採用的戰術更多是突襲或以多取勝,將敵人包圍起來,從四面射擊而不用正面交鋒。與歐洲的騎兵部隊相比,俄羅斯騎兵的編織比較鬆散。百人為中隊,千人為團。若干個團組成騎兵師(polk),全軍六個師,分成前衛(perodovoi polk)、左翼(levoi polk)、右翼(pravoi polk)、主力(bolsoi polk)、預備隊(smorozevoi polk)和斥侯(ermaulni polk)。每個師使用不同顏色的矛旗,但圖案多為聖喬治十字。
18世紀伊朗騎兵
1807年法國擲彈兵
波蘭翼騎兵(或者說風騎兵)
13世紀,波蘭人面對的主要敵人有兩個:西北面的條頓騎士和東面的蒙古人。面對東線開闊的地形和機動的蒙古騎兵,波蘭軍不堪一擊,1241年連當時的首都克拉科夫都讓蒙古人給洗劫了一道。從14世紀起波蘭的主要敵人是西邊的條頓騎士,15世紀的13年戰爭是波蘭崛起的開始。通過這場戰爭,波蘭不僅驅逐了條頓勢力,同時也鍛煉了一支軍隊。15世紀波蘭軍隊的組成情況:典型的幾種作戰單位
1、騎士。裝備全身甲,戰馬也披甲。與當時西歐各國騎士裝備相當。兄對當時的全身甲應該清楚。
2、槍騎兵。裝備半身甲(雖未經考證,我分析是指只有上半身防護的盔甲),戰馬不披甲,輔助騎士進攻。
3、弩手,裝備胸甲。
4、劍士,裝備頭盔和盾牌。
另外還包括大炮等火器部隊,用於打攻堅戰。
大約在1526年,波蘭人成立了一支專門用來對付韃靼蒙古突騎的常備軍,到1563年,這支軍隊已經發展到超過4000人,而且絕大多數是騎兵。到1576年時,騎士就僅占騎兵部隊的7%了。除了由Hussar和騎士組成的重騎兵外,騎兵部隊還包括中型和輕型騎兵(哥薩克),他們裝備火槍和復合弓。
西吉斯蒙德三世(1589-1631)期間,為了維持國防需要,除了隸屬國王的常備軍外,還有其他幾種類型:
大貴族的私人軍隊,這在當時還不少;另一種軍隊是哥薩克,在南方他們的隊伍超過了四萬人,是波蘭常備軍的一個重要補充,因為波蘭給哥薩克注冊的問題也常引起矛盾。只有經過注冊的哥薩克士兵才被軍隊接受領到軍餉,這就引起未注冊者的不滿,注冊者對其中的很多約束也不高興,所以盡管哥薩克長期為波蘭服役,但叛亂卻經常發生。
17世紀初,波蘭的軍隊主要由騎兵跟他們的指揮官組成。波軍的戰術風格顯得很豪放,注重在野戰環境下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而不是在攻堅戰中解決敵人(顯然,因為這個目的騎兵佔了軍隊的多數)。
回19世紀法國胸甲騎兵軍官
帝國胸甲騎兵 1630年
當時的中歐,從荷蘭到波蘭之間的廣袤疆土中,散布著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眾多半獨立聯邦,一直以來聽命於維也納的君王,史稱神聖羅馬帝國。嫡系的士兵為了與地方部隊相區別,在腰部或肩上披一條鮮紅的綬帶,在頭盔或帽子上插一段橡樹枝。他們驕傲的自稱Imperialists,帝國軍。
帝國胸甲騎兵也放棄了笨重的長矛,代之以兩把手槍。此時的鎧甲去除了多餘裝飾的部分,重點加強胸、背和頭部的防護,由於冶煉技術的進步,總體重量反而有所增加。現存最重的鎧甲收藏於奧地利,足有42公斤。這些盔甲表面不再修飾,也不像過去那樣要求密不透風,因為最大的威脅已不再是近身的刀劍,而是日益精確的火槍。
瑞典騎兵 1632年
三十年戰爭開始於1618年,以「擲出窗外事件」為標志(皇帝的欽差被捷克新教徒扔出窗口)。1630年,偉大的古斯塔夫·阿道夫(Gustavas Adolphus)率領15000人的瑞典部隊在波美拉尼亞(Pomerania)登陸,兩年時間內橫掃德境未逢敵手。1632年當他在呂岑戰死後,他的部隊狂熱報仇,贏得了會戰的勝利,那時候已經有十五萬人在瑞典的旗幟下戰斗!
當時的歐洲共有四種典型的騎兵,最重型的是穿四分之三甲的胸甲騎兵,古斯塔夫認為,相較其表現來說,這種騎兵太過昂貴;輕騎兵在與火器的對抗中已顯得力不從心;火繩槍騎兵主要為胸甲騎兵提供火力掩護,數量較少不能獨當一面,價格也較高;倒是龍騎兵,古斯塔夫認為這種騎馬的步兵有更大的潛力。
於是瑞典騎兵部隊就兩種騎兵組成:龍騎兵取代了火繩槍騎兵,提供延伸的火力掩護;輕騎兵則成為突擊的主力,裝備劍和手槍。當然也有少數的瑞典貴族穿著胸甲,但不足以引起整支部隊的面貌。
這樣,瑞典騎兵就是所謂的中型騎兵,他們穿簡單的胸甲,戴一頂壺盔。裝備兩把手槍,使用的直劍也比別國的長。他們沖鋒時規定用佩劍,第一列的騎兵才允許使用火器,最後一列騎兵作為預備隊。每個騎兵營由8個連組成,每連125人。實際上,每個營總是從4個連到8個連不等。
瑞典騎兵部隊中最好的士兵來自芬蘭,被稱為Hakkapelis,這個名詞來自他們在戰斗時的呼號(大笑),意思就是"把他們剁成排骨!"
克倫威爾鐵騎軍(國會軍) 1645年
在英國內戰中,西北的省份大致擁護國王,而東南方商業和製造業發達的省份則站在國會一邊。1644年的冬天,已經被任命為騎兵總指揮的克倫威爾開始重組他的部隊。騎馬的火繩槍兵,或者說馬上的長槍手差不多完全被裁撤了。他們的打扮與保皇黨騎兵相差不大,皮衣外面罩著胸甲,戴壺形的頭盔。使用單面開刃的長劍,有時用傳統的戰斧。裝備手槍,偶爾有軍官扛著一桿長長的馬槍。
鐵騎軍最大的優點就是紀律嚴明,這個綽號(Ironside)是魯普特親王送給克倫威爾的,後來成了他部隊的稱號。倒不是指士兵穿的鐵甲,而是指他們的堅定頑強。在單打獨斗中這些人也許不是正規騎士的對手,但作為一個整體卻行動得更有
❽ 馬刀用什麼鋼材好用大馬士革鋼可以嗎
全長大於40cm的長刀均建議用韌性強的鋼材。高錳鋼、中碳鋼甚至復合夾包鋼。
大馬士革花紋鋼屬於折疊鍛打鋼,也可以理解為特級復雜的復合夾包鋼,韌性和保持度出色,當然是上乘的材料。
但國內有這耐心和功夫做大馬鋼人太少了,除非資深手工刀匠定製,保守估計長刀價格最次不低於6000元。
如果是網購成品,九成半是電蝕工藝處理的廉價不銹鋼,莫上當!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