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蘇聯為什麼打擊西班牙

蘇聯為什麼打擊西班牙

發布時間: 2023-02-07 20:48:20

1. 為什麼會發生西班牙內戰西班牙內戰爆發的歷史背景是什麼呢

西班牙內戰,這是西班牙第二共和國的一場內戰,共和國總統曼努埃爾·阿扎尼亞的共和政府軍和左翼人民陣線聯盟與西班牙國民軍和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為中心的長槍黨等右翼團體作戰;反法西斯人民陣線和共和國政府得到了蘇聯、墨西哥和美國的援助,而佛朗哥的國民軍得到了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和葡萄牙的支持。由於西班牙意識形態的沖突以及軸心國集團與共產主義勢力之間的代理戰爭,西班牙內戰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奏。

1936年7月17日,在北非的摩洛哥的西班牙軍隊發生了軍事叛變。西非叛軍從摩洛哥出發進攻伊比利亞半島,叛變很快蔓延到西班牙。1936年7月18日,西班牙內戰爆發。

2. 西班牙為什麼發生了內戰導火索是什麼

西班牙內戰
1936~1939年西班牙法西斯軍人發動的反對共和政府的軍事叛亂。1936年2月16日,西班牙舉行大選,人民陣線獲勝,成立聯合政府。議會選舉M.阿薩尼亞·伊·迪亞斯為共和國總統。人民陣線聯合政府成立後,進行一系列改革。1936年7月18日,西班牙軍官F.佛朗哥發動武裝叛亂。10月1日,叛軍在布爾戈斯成立政府,開始了西班牙內戰。

http://ke..com/view/103212.htm

3. 二戰時期的蘇聯和西班牙

差。二戰前的西班牙內戰,蘇聯支持原政府軍,甚至曾直接派兵參戰。結果佛朗哥領導的叛軍得勝,佛朗哥一直敵視蘇聯。

4. 蘇聯參與西班牙內戰的秘史

1936年至1939年,西班牙共和國爆發了規模空前的內戰,並由此攪動了整個世界。俄羅斯《獨立軍事評論》指出,蘇聯情報機關在伊比利亞半島這場戰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利用西班牙內戰這一天賜良機,蘇聯積極在西班牙人和國際縱隊戰士中招募間諜,開辟立足點,並藉此在歐洲和美洲擴充諜報網。

內戰爆發以後,西班牙共和政府遭到周邊各國的經濟封鎖,糧食、燃料和武器皆十分短缺,急需國際社會的大力援助。蘇聯紅軍情報局十分清楚,若不能及時得到強大的國際援助,在法西斯德國、義大利和叛軍的內外夾攻下,西班牙共和軍難以支撐。

斯大林親自下令

1936年9月,根據蘇共中央政治局的指示,對西班牙共和國的軍事援助計劃開始著手制定。蘇聯兩個對外情報機構參與了計劃的草擬,它們一個是屬於軍隊系統的總參情報局,一個是具有濃重政治色彩的內務人民委員部外事局。9月14日,這兩個局的局長謝苗·烏里茨基和阿布拉姆·斯盧茨基分別在此計劃上簽了字。蘇聯情報部門特殊的「X」行動開始了。斯大林親自下令,將對西班牙的整個援助計劃交由軍事情報機關具體落實,並在那裡成立了一個「X」特別處。

「X」行動

1937年3月13日,烏里茨基呈報了向「X」國提供軍援的詳細說明,傳閱的范圍為蘇聯軍事和政治高層領導。「X」行動的基本內容是,向西班牙共和軍提供軍事技術援助,挑選並派遣軍事顧問和專家,幫助西班牙共和軍制定作戰計劃,在蘇聯軍校培訓西班牙空軍飛行員、坦克手和炮兵,並督導蘇聯志願者直接參與作戰。

在西班牙內戰爆發之初,共和軍的作戰能力和裝備都很差,幾乎沒有自己的戰斗機,故而西班牙共和軍需要補充的武器數量不少。「X」軍援行動內容龐雜,不僅援助內容多,而且行動持續時間長,紅軍情報局為此投入了極大的精力。在1937至1938年期間,正遇上席捲蘇聯的大清洗高潮,軍事情報局許多人員還未來得及完成此行動,就無辜地遭到逮捕,少量留守人員承擔了巨大而繁重的工作。

在整個 「X」行動期間,蘇聯向西班牙共和軍交付的物資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數據統計,蘇聯軍援總量如下:227架飛機、206輛坦克、60輛裝甲車、196門中口徑火炮、340支德國產火箭筒、3600挺重機槍、3150挺輕機槍、16萬枝步槍、12萬枚手榴彈,外加數萬發炮彈和幾百萬發子彈。

神秘的格里申將軍

別爾津是蘇聯派往西班牙的第一位總軍事顧問。為什麼蘇聯高層沒有選擇有豐富作戰經驗的部隊指揮員,而是偏偏選中了他呢?從目前公開的檔案找不到答案,但卻可以做出一定的推測。在1936年9月29日,政治局會議將對西班牙的軍事援助行動定名為「X」行動,說明此次行動具有很強的秘密性質,會上同時對老特工別爾津做出任命也就順理成章了。

出於保密和安全需要,別爾津到西班牙後使用了化名,人稱「格里申」將軍。即便是蘇聯派遣到那裡的作戰人員,也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真名實姓。

在西班牙內戰期間,蘇聯總參情報局和內務人民委員部的特工十分活躍,除去純情報任務以外,他們還開展敵後破壞活動:炸毀敵軍橋梁,破壞敵方通信線路,組織大規模游擊戰,並在巴塞羅那和巴倫西亞創辦了兩所特工學校。

蘇聯所付出的代價

蘇聯曾打算向西班牙派遣正規軍,但後來這個想法遭到了否決,轉而決定只派軍事顧問、專家和志願者。

蘇聯顧問進入西班牙的主要途徑有兩個,陸路經由法國領土進入,水路經地中海抵達卡塔赫納港,只有少量蘇聯軍事專家繞經巴爾乾和非洲。為了掩蓋真實身份,這些顧問全部持其他國家的假護照,有些顧問甚至冒充他國駐巴塞羅那的外交官或商務代表。

蘇聯在西班牙的軍事人員體系包括幾個層次,最高一層為總軍事顧問;下一個層次的顧問在共和軍總參謀部各部門擔任要職。第三個層次為各方面軍司令的私人顧問,先後有19位蘇聯顧問擔任過這種角色。在同一層次上,各方面軍司令部有蘇聯顧問,師、團級指揮員也配備了顧問。在馬德里、巴倫西亞、巴塞羅那等七座城市,蘇聯武器專家還深入到兵工廠,幫助共和軍製造槍械,並對蘇聯殲擊機的組裝提供指導。第四個層次為基本作戰人員,由蘇聯志願者組成。蘇聯的志願者並非普通的平民百姓,而都是些從軍隊中精挑細選的軍事人員,包括飛行員、坦克兵和水兵。

1936年9月,蘇聯飛行員的第1轟炸機大隊在西班牙上空首次亮相,直接參加了馬德里的戰斗。同年10月,蘇聯提供的30架高速轟炸機進入西班牙,此而使在西班牙作戰的蘇聯飛行員達到300人。

據目前俄羅斯保存的資料,在西班牙內戰期間,蘇聯派遣了772名志願飛行員、351名坦克手、100名炮兵、77名水兵、166個通信兵、141位工程師和技師,外加204名西班牙語翻譯。

為對西班牙履行 「國際主義義務」,蘇聯付出了重大的代價,在差不多4000名輪流參戰的軍事人員中,犧牲人數超過200人。不過這場戰爭也鍛陳了隊伍,59人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許多人後來都成了著名的蘇聯軍事領導人。不過令人遺憾的是,不少參戰人員回國後卻遭到了殘酷清洗。(據《先鋒國家歷史》彭華/編譯)
^_^

5. 蘇聯為什麼西班牙內戰中援助西班牙

德、意和蘇聯都參加了不幹涉委員會。

但德、意根本無視不幹涉協定,通過葡萄牙轉運站繼續大規模向叛軍提供軍事援助。

在此情況下,蘇聯被迫宣布,基於西方國家粗暴地撕毀了以前達成的協議,蘇聯將根據公認的國際法准則向合法的西班牙政府出售武器並提供貸款。

英、法控制的不幹涉委員會對德、意大規模武裝干涉西班牙的事實不聞不問,裝聾作啞,相反卻指控蘇聯破壞不幹涉協議,甚至說「有些國家比德意更應該受責備」。

美國沒有參加不幹涉委員會,但卻支持英法奉行的不幹涉政策。

1936年8月,羅斯福總統宣布美國絕不幹涉西班牙爭端。

1937年1月6日,美國國會通過決議,禁止向「在西班牙交戰的各方」出售武器,並禁止以志願者身份援助西班牙政府軍的美國人前往西班牙。

但卻不禁止叛亂分子從美國購置汽油,也不禁止德意兩國從美國購置武器彈葯和各種軍事物資。

德意是西班牙叛軍的主要武器供應者,這樣,美國的軍火便通過德、意源源運到叛軍手中。

美國的禁運政策,實際上只禁止西班牙政府從美國獲得武器。

英、法、美等國政府對德、意法西斯武裝干涉西班牙採取綏靖政策不是偶然的。

第一,它們同德意一樣都仇視共產主義,擔心人民陣線獲得勝利會導致西班牙「赤化」,並進而影響本國和歐洲的穩定。

1936年11月,美國駐法大使布利特會見法國外長德爾博斯時一致認為,如果佛朗哥得不到德、意的迅速援助,「西班牙將很快落入共產黨人手裡,葡萄牙不久也會步其後塵」。

當德國宣傳部長戈培爾把德、意的武裝干涉說成是消除西班牙的「共產主義疫區」時,英法美官方內心持贊同態度,因而想借刀殺人,利用德、意法西斯出面扼殺西班牙的革命力量。

第二,英法等國雖然力量雄厚,但內部矛盾重重,和平主義和保守思想斗爭十分嚴重,在法西斯國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咄咄逼人攻勢面前,一味採取守勢。

它們幻想能用犧牲西班牙的辦法來滿足法西斯的慾望,維持歐洲的現有秩序。

第三,它們知道社會主義蘇聯不會坐視德、意撲滅西班牙人民陣線,因而,想用縱容德意武裝干涉西班牙的辦法,來促使德、意同蘇聯相鬥,從而達到禍水東引的目的。

這就是坐山觀虎鬥的策略。

同英、法、美政府的態度相反,國際無產階級和各國進步人士都堅決反對德意法西斯的侵略行徑,鮮明地站在西班牙共和國一邊。

當時,被封鎖的西班牙共和國在糧食、武器等方面都遇到極大困難。

蘇聯人民發揮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精神,節衣縮食,捐款捐物支援西班牙人民。

1936年9月,第一艘蘇聯輪船「涅瓦號」滿載糧食和物資抵達阿利坎特港,受到西班牙人民的熱烈歡迎。

阿利坎特市的男女老幼湧向碼頭,熱淚盈眶,高呼「萬歲」。

隨後,裝載武器的蘇聯船隻也陸續到達。

從1936年10月1日到1937年8月1日,蘇聯向西班牙共和國提供飛機496架、坦克332輛、裝甲車60輛、火炮714門、機槍12804挺、步槍337793支。

蘇聯雖未派成建制的軍隊直接參戰,但派去了大批飛行員、坦克手、教官和參謀人員。

蘇聯人民捐款5600萬盧布,蘇聯政府向西班牙政府提供8500萬美元貸款。

還收容了數千名西班牙難童,讓他們在蘇聯居住和受教育。

同蘇聯一樣,世界各大洲也都展開了聲援西班牙人民的群眾運動。

巴黎、倫敦、紐約和其他許多城市的民主力量,通過各種形式要求給西班牙人民陣線提供援助。

西班牙大使館收到了幾千宗捐款和援助品。

墨西哥政府公開站在西班牙政府一邊,向它提供了230萬美元軍火和物資。

阿根廷人民募集了5000萬法郎的捐款以及大批糧食和衣服,還裝備了19所野戰醫院。

巴西人民捐獻了30萬公斤咖啡。

古巴人民捐贈了400萬法郎。

烏拉圭工人捐獻了一天的工資。

智利人民捐贈了大批糧食和衣物。

為了協調行動,還在巴黎成立了援助西班牙國際委員會。

在戰爭的頭兩年,國際委員會僅從17個國家就募集到8億法郎。

具有正義感的各種不同政治派別的人們都站出來保衛西班牙人民陣線。

這是強大的國際反法西斯戰線。

著名的國際縱隊的組成更是國際反法西斯戰線的最高表現。

根據共產國際的號召,來自全世界54個國家的4萬多名反法西斯戰士,跋山涉水,奔赴西班牙,組成國際縱隊,與西班牙人民並肩戰斗。

他們當中很多人是沖破本國政府的阻撓,躲過反動勢力的搜捕,冒著種種危險才秘密到達西班牙的。

盡管他們國家不同、語言不同、職業不同、生活習慣不同,但是共同的一點就是對法西斯的仇恨和對西班牙人民的同情。
參加國際縱隊的都是共產黨人。在這種情況之下,蘇聯的干預也是正常的了。

6. 對於西班牙內戰蘇聯是如何對待的

斯大林領導下的社會主義蘇聯,堅定地站在西班牙人民一邊,譴責德意法西斯的侵略行徑,深刻地揭露了英法美等國「不幹涉政策」的實質,全力支援西班牙共和國政府和人民的正義斗爭,給西班牙人民提供了包括坦克和飛機在內的大量援助。共產國際也號召各國工人階級聯合起來,支援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爭。

7. 西班牙內戰中,受強大蘇聯支持的共和派,為何會遭遇慘敗

因為當時的共和派,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開始的共和派還是占優勢的一方,不過後來德國和義大利加強了對叛軍的支援,已經英國等國不插手和自身出現了內亂,所以哪怕有蘇聯做靠山也無法阻止叛軍的崛起。

國際縱隊的退出,對共和派也是巨大的打擊。當英國方面通過了所謂的撤軍計劃的時候,共和派心都涼了半截,國際縱隊可是有著一萬人,那可不是一個小數目了,是一個巨大的戰力。但是英國看著這邊的戰場太多於威脅了,很多人都是有去無回,就叫他們回去了。

8. 請教西班牙內戰共和政府的失敗原因

1、西班牙共和國政府力量消弱
第一,西班牙共和國政府內部分裂。
共和政府在馬德里保衛戰勝利後進行了改革,雖然有了明顯的進展,但卻是治標不治本的,沒有適應時勢的要求。許多措施沒有得到人民的支持,反而出現了混亂狀態,比如,大多數的社會民主黨和無政府主義者反對「爭取勝利的八項條件」,拉爾哥·卡瓦列羅的追隨者們反對共產黨人提出的民主土地改革。由此可見共和政府內部並不是團結的,甚至出現了離心現象。
第二,共和國政府控制區域縮小、軍事力量銳減。
1938年初,國家的疆土已有百分之六十落在了法西斯分子手中。與此同時,面對共和政府不斷惡化的局勢,一些人們產生了投降的念頭,雖然共和政府企圖扭轉這種局面,但自身的力量越來越小,已無力扭轉大的趨勢。到1939年2月9日,共和國只剩下約佔全國領土四分之一、人口約一千萬的中南部地區了。共和國的武裝力量共約七十萬人,而且軍隊裝備也不良。在10月30日發生了埃布羅河戰役,這次戰役使共和政府和叛軍都受到了重大削弱,但叛軍可以從德意兩國得到武器的補充,而共和政府得到蘇聯援助的物資卻被卡在了加泰羅尼亞。
第三,國際縱隊撤出。
1938年7月初,倫敦不幹涉委員會通過了所謂「召回外國志願軍的計劃」。共和國表示同意撤出一萬名國際縱隊隊員,這個數目占當時在共和軍中全部外國人的百分之八十,這一計劃又削弱了共和政府的力量。應該說,國際縱隊幫助共和政府取得了多次戰役的勝利,但瓜達拉哈拉戰役在成為國際縱隊輝煌勝利的同時也成為了國際縱隊輝煌的轉折點。志願加入國際縱隊的人在早期達到一個高峰後日漸減少,組建國際縱隊的最初六個月,總共招募了1、8萬人,而後面的六個月里,到達訓練營的國際縱隊新兵只有6464名。最主要的是國際縱隊傷亡率非常的高,使人們不敢再報名參加。尤其隨著佛朗哥主力的回師,埃布羅河南岸很快變成了雙方的絞肉機,短短兩個月里,渡過埃布羅河的7000名國際志願者的傷亡率達到了75%。於是西班牙共和國領導人涅格林在國際聯盟宣布單方面撤出所有外國戰斗部隊。1938年10月,國際縱隊開始陸續撤出西班牙。在整個戰爭期間,國際縱隊志願軍的總數達三萬五千人。其中法國派往共和制西班牙的志願軍約九千人,波蘭――五千人,義大利――約三千五百人,美國――二千八百人,英國――二千人。參加國際縱隊作戰的還有一千加拿大人,一千二百匈牙利人,一千二百南斯拉夫人,三千德國人和二千奧地利人。國際縱隊的撤出,使共和政府的戰斗更加艱難,力量更加分散。
第四,蘇聯的撤退。
在內戰初期,蘇聯積極支持共和政府,在財力方面,在1936年蘇聯政府就支援共和政府300多萬美元,人力方面,蘇聯向西班牙派了大量的軍事顧問、專家和志願者,幫助共和政府制定作戰計劃和參加作戰,據記載,1936年10月,在西班牙作戰的蘇聯飛行員已經達到300人,專家也至少有387名,這些飛行員都表現非常英勇,殲擊機飛行員切爾內赫擊落德國一架戰斗機。[8]物力方面,數據統計,蘇聯向西班牙共和軍交付的屋子總量有:227架飛機、206輛坦克、60輛裝甲車、196門中口徑火炮、340枚德國造火箭筒、3600挺重機槍、3150挺輕機槍、16萬支步槍、12萬枚手榴彈以及數萬發炮彈和幾百萬發子彈。[9]
蘇聯在內戰之初積極支持共和政府,他是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使集體安全政策得以實現,英法可以加入到人民陣線一方,但英法竟然採取了「不幹涉」政策,不予蘇聯在內戰中共進退,這就使得蘇聯害怕英法與法西斯國家形成反蘇聯盟,所以蘇聯不得不另謀出路。為了避免英法與德意法西斯相互勾結,蘇聯放棄了一貫倡導的集體安全政策,開始推行個體安全政策。所以,在1938年以後蘇聯逐漸減少了對西班牙共和國的支持,並撤回軍事顧問與志願軍。
在1938年――1939年這一年中,共和政府內部出現了分歧,控制的區域越來越小,與叛軍的軍事對比上也大不如從前,而國際縱隊和蘇聯的撤退更加消弱了共和國政府的力量,這也預示著共和政府的失敗。
2、德意干涉的加強及對佛朗哥叛軍的支持
早在1936年11月,德國就建立了「康多爾」軍團,此軍團擁有強大的防空設施、機械化部隊、坦克和裝甲車。它的全體戰斗人員超過六千人,而空軍在剛建立時就已有八個轟炸機和驅逐機大隊、一個水上飛機大隊。
馬德里保衛戰佛朗哥叛軍失敗後,德國和義大利加強了對叛軍的援助,在叛軍佔領的整個地區瘋狂的動員和訓練新的武裝力量。在1937年初,叛亂分子已擁有一直相當強大的、裝備精良的正規軍隊。1937年3月初,義大利的正規軍佔領了馬拉加。德國軍艦炮轟了共和制西班牙的沿海一帶。3月8日,德意開始對馬德里進行又一次進攻,在德國飛機、坦克和炮隊的支援下,有五萬義大利軍被調到這里。4月26日,德國飛行員對蓋爾尼卡進行了連續數小時的轟炸,使蓋爾尼卡變成了一片廢墟。
在共和政府國內外局勢急劇惡化的情況下,佛朗哥的裝備和有生力量在不斷的增長,在加泰羅尼亞,只有三萬七千支步槍的不足十二萬名的共和軍士兵,對抗者差不多三十萬佛朗哥分子、義大利人、德國人和摩洛哥人的軍隊。每一架共和國飛機要對付十五至二十架法西斯飛機。
在德意的積極支持下,佛朗哥叛軍於3月28日攻陷了馬德里。德意對叛軍的支持可以說對整個戰爭的進程起了重大影響,當叛軍陷入困境的時候德意的支持無疑是雪中送炭,在1938年以後加大對叛軍的支持,加速了戰爭結束的進程。
在整個戰爭中,義大利共派出官兵73000人左右,還提供給叛軍700多架飛機、700多輛坦克以及火炮、機關槍等等。軍援的總值約120―140億里爾,等於義大利一年軍事預算的兩倍。(關於義大利和德國對佛朗哥的軍事援助,各種統計數字相差很大。義大利出兵的數字多至15萬,少至5萬。對德國投入兵力的估計,多至5萬,少至5000―6000人。)沒有義大利和德國的支援,叛亂分子是絕對不可能獲勝的。
3、英法美「不幹涉」與中立政策對西班牙的影響
第一,截斷了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的武器來源,消弱了抵抗力量
英法美在西班牙內戰初期採取的「不幹涉」 和中立政策,其實質就是「綏靖政策」推行的一種方式,其目標是以犧牲別國的利益安撫侵略者,保全自身利益,以換取和平和安全。但是這一政策的實行損害西班牙共和國的利益,尤其是「不幹涉」委員會的成立,要求各參加國實行武器禁運政策,這樣就截斷了西班牙共和國得到武器的途徑,蘇聯支援共和政府的武器不能到達作戰前線,致使共和國士兵的裝備在戰爭後期顯得較為落後,武器也出現了短缺現象,作戰比較困難。而佛朗哥叛軍則可以從德意兩國得到武器,內戰後期,德意對叛軍的支持力度加大,英法美等國則聽之任之,任由德意的張狂行為。美國雖然沒有加入「不幹涉」委員會,但它也實行了「不幹涉」政策,在戰爭中,叛軍所需的石油75%以上是美國石油公司提供的。比如在1938年7月25日的埃布羅河戰役,雖然叛軍傷亡達8萬多人,但是,在12月底進攻加泰羅尼亞時,叛軍加上意、德侵略軍,約有34萬人,裝備著飛機、坦克、大炮等重型武器,而共和國的軍隊只有12萬人。[12]在1939年1月,共和國軍隊在得不到不記得情況下,加泰羅尼亞全境陷落。所以英法美的「不幹涉」政策變相的削弱了共和政府的力量。
第二,大漲了德意及西班牙叛軍的士氣
英法等國對德意法西斯國家採取了姑息縱容的綏靖政策,使德意更加肆無忌憚的公開支援佛朗哥叛軍,由於英法美的默認,法西斯國家的氣焰更加囂張。這時歐洲的一些小國家開始坐立不安,他們害怕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於是開始尋找自己的出路,就比如芬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及利亞等國就投入了德意法西斯的懷抱,無形之中就壯大了法西斯陣營的力量。而由於英法美的「不幹涉」政策,使它們與蘇聯之間更加不信任,進而不能夠團結在一起,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嚴重的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總之,英法美企圖利用德國仇恨社會主義蘇聯的心理,讓德國的侵略矛頭指向蘇聯,但卻恰恰助長了法西斯的侵略氣焰,「不幹涉」政策成為了變相的「干涉」政策,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使西班牙共和政府在得不到援助的情況下節節敗退,最終政權落入了佛朗哥手裡。

9. 有關於西班牙內戰的問題

1,西班牙在戰爭初期是猶豫不決的,但是最後保持了中立,作為盟軍來說,一個中立國比一個敵對國好得多,所以,盟軍並沒有進攻西班牙。西班牙中立的意義尤其重大,因為正是有了它的中立,盟軍在直布羅陀的要塞才能保住。若非如此的話,軸心國可以輕易控制北非,甚至封鎖地中海,佔領埃及,控制蘇伊士運河。所以,對盟軍來說,西班牙是一定要保持中立的。

2,「法西斯政權」這個概念是戰後才形成的,按照最狹義的觀念,只有墨索里尼政府才使法西斯政權,希特勒政府是納粹。到很久以後,獨裁政府才被稱為法西斯政府,所以盟軍當時並不認為西班牙政府是需要和希特勒/墨索里尼一樣被打倒的。

3,戰後,國際局勢急轉直下,華沙條約/北大西洋公約的簽訂是冷戰雙方的集團得以形成,但是西班牙在戰後並沒有加入華沙條約,所以西方也沒有理由去對付這個政權。

10. 二戰中西班牙不是中立國嗎,為什麼1937年會遭到德國空軍轟炸

1936年西班牙爆發了內戰。西班牙以弗朗哥為首的右翼武裝和以左翼組成的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發生了戰爭。之後德國,義大利等法西斯國家就對這場內戰進行了武裝干涉,派部隊幫助弗朗哥叛軍對共和國軍進攻。這其中就包括了著名的德國空軍「禿鷹軍團」,轟炸格爾尼卡就是他們乾的,因為這個城市處在共和國軍的重要運輸線,

另外蘇聯為首的國際左翼力量也派出了志願軍參戰幫助共和國政府。即著名的「國際縱隊」。但最後共和國軍還是戰敗了。弗朗哥統治了西班牙,並在二戰開始後宣布中立。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4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9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1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3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85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02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0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