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墨西哥灣有多少口油井

墨西哥灣有多少口油井

發布時間: 2023-02-08 08:39:29

A. 美國石油主要分布

美國是世界上已探明石油探明儲量最多的國家之一。截至2004年1月1日,其探明石油儲量為227億桶,在世界上排名第11位。美國全國80%以上的儲量集中於美國的四個州:得克薩斯州(24%)、阿拉斯加州(22%)、路易斯安納州(20%)和加利福尼亞州(19%)。其他產油州還包括新墨西哥州、俄克拉何馬州、懷俄明州、堪薩斯州、密西西比州和北達科他州等。由於80年代末和90年代上半期的過度開采,石油儲量下降較快,美國石油儲量較1990年下降了約20%。

美國是繼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聯邦之後的世界第三大產油國,美國油氣雜志統計數據顯示,2003年美國石油產量為790萬桶/日,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9.2%。其中原油產量為570萬桶 /日,其餘為天然氣液(NGL)。目前產量為過去50年來的最低點,比1985年的1060萬桶/日下降約25%。美國現有大約50萬口產油井,但大多屬於「邊際」井,根據2003年統計,主要產油區域集中在墨西哥灣、得克薩斯州陸地油田、阿拉斯加州北坡、加利福尼亞州、路易斯安納州陸地油田、俄克拉何馬州和懷俄明州。2003年美國新鑽探30151口油氣井,其中油井為5694口,天然氣井為20011口,乾井為4446口。比2002年的鑽井數量25536口上升18%。隨著物探技術和鑽探設備的進步和發展,墨西哥灣深水油田的產量迅速增長,深水油田產量已佔美國墨西哥灣石油產量的三分之二。由於美國大部分的能源資源集中在聯邦政府所屬的領地內,而油氣的勘探開采受到聯邦政府的諸多限制,因此石油產量難以有大幅增長。由於能源投資的低回報,1980年以來石油工業投資大為縮減,導致美國現有的管道運輸、煉廠加工等石油供應基礎設施陳舊老化,產能嚴重不足,與此同時,國內生產成本高於國際水平,環保要求日益苛刻,受此影響,許多煉油廠被迫關閉,有關資料數據顯示,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美國沒有新建一座煉油廠。美國的石油煉制加工行業主要集中於得克薩斯州、路易斯安納州、加利福尼亞州、伊利諾伊州、賓西法尼亞州、新澤西州、華盛頓州、俄亥俄州和印第安納州。根據英國石油公司(BP)統計,美國2002年石油煉制加工能力為1676萬桶/日,占當年世界總煉油能力8390桶/日的 20%左右。

B. 美國石油產業的生產

美國是繼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聯邦之後的世界第三大產油國,美國油氣雜志統計數據顯示,2003年美國石油產量為790萬桶/日,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9.2%。其中原油產量為570萬桶 /日,其餘為天然氣液(NGL)。目前產量為過去50年來的最低點,比1985年的1060萬桶/日下降約25%。美國現有大約50萬口產油井,但大多屬於「邊際」井,根據2003年統計,主要產油區域集中在墨西哥灣、得克薩斯州陸地油田、阿拉斯加州北坡、加利福尼亞州、路易斯安納州陸地油田、俄克拉何馬州和懷俄明州。2003年美國新鑽探30151口油氣井,其中油井為5694口,天然氣井為20011口,乾井為4446口。比2002年的鑽井數量25536口上升18%。隨著物探技術和鑽探設備的進步和發展,墨西哥灣深水油田的產量迅速增長,深水油田產量已佔美國墨西哥灣石油產量的三分之二。由於美國大部分的能源資源集中在聯邦政府所屬的領地內,而油氣的勘探開采受到聯邦政府的諸多限制,因此石油產量難以有大幅增長。由於能源投資的低回報,1980年以來石油工業投資大為縮減,導致美國現有的管道運輸、煉廠加工等石油供應基礎設施陳舊老化,產能嚴重不足,與此同時,國內生產成本高於國際水平,環保要求日益苛刻,受此影響,許多煉油廠被迫關閉,有關資料數據顯示,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美國沒有新建一座煉油廠。美國的石油煉制加工行業主要集中於得克薩斯州、路易斯安納州、加利福尼亞州、伊利諾伊州、賓西法尼亞州、新澤西州、華盛頓州、俄亥俄州和印第安納州。根據英國石油公司(BP)統計,美國2002年石油煉制加工能力為1676萬桶/日,占當年世界總煉油能力8390桶/日的 20%左右。目前美國市場上佔主導地位的油公司主要是埃克森美孚公司、飛利浦大陸石油公司、雪佛龍德士古公司、殼牌石油公司、Frontier Oil, Marathon Oil等公司。美國能源部在其發表的能源政策一文中預測,美國的石油生產在2020年時將從目前的580桶/日水平下降至510萬桶/日,墨西哥灣今後將扮演重要角色,其在國內石油生產中佔有的份額將從目前的27%增至2010年的40%。

C. 海上石油污染的影響和危害

主要指油輪失事和海上油田井噴等事故。近20年來,已發生多起超級油輪事故,如1967年 3月「托利卡尼翁」號油輪在英吉利海峽觸礁失事是一起嚴重的海洋石油污染事故。該輪觸礁後,10天內所載的11.8萬噸原油除一小部分在轟炸沉船時燃燒掉外,其餘全部流入海中,近140公里的海岸受到嚴重污染。受污海域有 25000多隻海鳥死亡,50~90%的鯡魚卵不能孵化,幼魚也瀕於絕跡。為處理這起事故,英、法兩國出動了42艘船,1400多人,使用10萬噸消油劑,兩國為此損失 800多萬美元。相隔11年,1978年超級油輪「阿莫戈·卡迪茲」號在法國西北部布列塔尼半島布列斯特海灣觸礁,22萬噸原油全部泄入海中,是又一次嚴重的油污染事故。
直至目前,最嚴重的海上油田井噴事故是墨西哥灣「Ixtoc-I」油井井噴,該井1979年6月發生井噴,一直到1980年 3月24日才封住,共漏出原油47.6萬噸,使墨西哥灣部分水域受到嚴重污染。
內容
由於世界石油運輸主要依靠海上運輸,而油船在航行中擱淺、碰撞、觸礁、起火爆炸以及船體本身結構破損等造成的溢油事故,在世界各地,每年大約溢出原油20萬噸~40萬噸。
1967年3月下旬,位於英國康沃爾海岸到錫利群島之間的馬溫特海灣,到處都是一片死亡景象。螃蟹、海膽、鰲蝦和各種魚類陳屍海灘,海面上是一大片醬黑粘稠的原油。原來在這個月的18日,一艘美國的超級油輪「托里·卡尼」號不慎碰觸在名叫「七塊石」的暗礁上,8個油槽當即損壞6個,石油大量泄漏出來。為打通航道,最後用飛機炸沉了油船,所載70多萬噸原油全部瀉入大海。
1978年3月下旬,美國巨型油輪「阿莫柯·卡迪茲」號在法國布勒塔尼海岸線外觸礁斷裂為二。兩個星期之內,它往海中漏出的原油達22萬噸,造成歷史上最大的漏油事件,浸污海灘達160千米長,不計其數的魚類死亡。
1989年3月24日,美國9.5萬噸級的「埃克林·瓦爾德茲」號油輪在阿拉斯加州的威廉王子灣觸礁,船體破裂,2.32萬桶的原油泄漏在海上。油膜覆蓋了大約1600平方千米的海水。水上的浮油蔓延達4600平方千米。使1萬只海獺,10萬只海鳥受害。
1991年1月17日開始的海灣戰爭破壞了大批油井,使大量的原油流入海中,形成的原油帶長96千米,寬16千米,漂流的原油估計多達1100萬桶,這是海上石油污染事件中最嚴重的一起。海灣地區有700多口油井在燃燒,每小時噴出1900噸二氧化硫等污染物質,其煙霧擴散到印度,俄羅斯和非洲部分地區,並造成地中海、整個海灣地區以及伊朗部分地區降黑雨。
墨西哥灣擁有282口海底油井,再加固態垃圾的傾倒,嚴重污染了200萬平方千米海域,來自油井的油和其他燃料,在海的表面形成厚厚的凝聚層。由於油的污染,沿海的一些海鳥不再下蛋,即使下蛋,蛋殼也很容易破碎。有毒物質也影響到了像螈魚和其他游入江河產卵的魚類的正常回遊規律,因為它們被受到污染物的海流所包圍。墨西哥海軍打撈出16.1萬種浸在水中的含油物,以及來自墨西哥海灘與港口中的1202噸垃圾。

D. 墨西哥灣的油氣狀況怎樣

墨西哥灣是世界上最早進行海洋石油勘探和開採的地區之一,1938年美國在離海岸2.4千米處開鑿了第一口油井。1947年11月在離海岸19千米處發現大油田。鑽探和開采設備則居世界首位。屬美國的油、氣田,主要分布在路易斯安那州岸外,其次是得克薩斯州岸外,石油和天然氣產量分別佔全國的1/3和1/2以上;屬墨西哥的油、氣田集中在坎佩切灣,石油產量約佔全國總產量的一半以上。近年鑽探活動已向深水區推進,在深海平原鹽丘中發現了油、氣儲藏。

一、得天獨厚的油氣條件

墨西哥灣盆地是世界第三大含油氣盆地,它呈向西北凸出的弧形,盆地包括美國東南部和墨西哥東部的陸地,總面積約130萬平方千米。在早白堊世阿爾比階—早中新世時期,由於海平面下降,在南大西洋陸坡區,廣泛發育深水扇碎屑岩和濁積岩,其中早白堊世阿爾比階、始新世、漸新世、中新世的大型濁積砂體,其孔隙度高達20%~30%,滲透率可達1達西,是良好的儲層。如坎波斯盆地阿爾巴利拉油田就是一個大的始新世濁積砂體,面積200平方千米,厚150米;馬林油田的漸新世、中新世砂體面積500平方千米,厚30~100米。

墨西哥灣最好的源岩與抬升構造階段有關,由於沉降速率不同,在該階段發育的獨立構造斷塊具有不同的沉積相岩套,在地塹中沉積了自牛津階至提通階時的富有機質缺氧海相碳酸鹽。從與之相關原油的分子特徵中可以鑒定出其含鹽量、氧消耗水平、黏土和碳酸鹽含量的變化。提通階的原油在整個墨西哥灣海岸盆地(從Tampico-Misantla盆地至Campeche Sound盆地)中分布很廣。

海洋碳酸鹽台地發育於凹陷階段,自紐康姆階至中白堊世。在該階段Tampico-Misantla、Veracruz、Campeche Sound、Chiapas-Tabasco、Sierra De Chiapas和Yucatan等地區沉積了巨厚的碳酸鹽序列。碳酸鹽白堊紀岩石含有富油有機物的細脈,也許是細菌的殘余,因此它們可以是油源岩。與這些環境有關的原油出現於Veracruz、Chiapas-Tabaso 和Sierra De Chiapas等地區。

與墨西哥灣的許多地區相似,古近—新近系是三角洲沉積時期。古近—新近系源岩可以產氣、凝析油,可能有某些輕油。古近—新近系原油主要產於Burgos和Macuspana盆地,其分子特徵表明其源於硅質碎屑貧氣沉積環境的再造的陸相高等植物。

墨西哥灣盆地生油亞系統的多樣性可以解釋墨西哥灣海岸盆地的巨大石油潛力。

墨西哥灣盆地是三疊紀時北美和南美板塊分離而形成的被動陸緣盆地,中生代沉積厚度達1000~6000米,新生代沉積厚度為14000~15000米,總厚度達20000米。中侏羅世時墨西哥灣是一個半封閉的海盆,發育了厚度達500~600米的含鹽沉積,在路易斯安那沿岸地區,含鹽沉積厚度為3000~4000米。鹽層經過塑性蠕動,可刺穿不同地層,形成一系列與鹽丘有關的圈閉,地質學家在油氣勘探時,將中侏羅鹽層以上地層稱為鹽上層,其下部為鹽下層。

墨西哥灣盆地從上侏羅統—更新統,海相泥岩普遍發育,並含有豐富的有機質,是良好的烴源岩。盆地內的白堊系(是主要油氣產層)、始新統、漸新統、中新統、上新統和更新統砂岩和碳酸鹽岩,其孔滲條件良好,均可作為油氣儲層。墨西哥灣海底油田,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坎佩切灣和美國得克薩斯州及路易斯安那州沿海。1978年,坎佩切灣石油探明儲量50多億噸,美國所屬墨西哥灣大陸架區石油儲量為20億噸,天然氣儲量3600億立方米。

根據有關國際協議,墨西哥灣分為三個經濟區,分別屬於美國、古巴和墨西哥。它們都對墨西哥地區的石油進行了勘探和開采。

至1991年美國部分的墨西哥灣已發現油氣田5000多個,其中儲量大於5000萬噸的大型油田近80個,原始石油可采儲量98億噸,天然氣為19.11萬億立方米。當時,墨西哥灣石油產量約1.7億噸,天然氣產量3000億立方米,分別佔美國石油和天然氣總產量的31%和48%。墨西哥部分的墨西哥灣發現油田47個,探明石油可采儲量53億噸。

瀕臨墨西哥灣的古巴盡管擁有可觀的油氣資源,但由於石油勘探和開發技術落後,如今每天生產約7.5萬桶原油,只能滿足國內將近一半的需求,另一半從委內瑞拉進口。

二、深海油氣突出

墨西哥灣石油大部分都在深海水域,20世紀90年代末,水深超過300米的海域為深水區。目前,以大於500米為深水,大於1500米則為超深水。深水區油氣資源潛力大,據估計,世界海上44%的油氣資源位於300米以下的水域,其中墨西哥灣深水油氣資源量高達400億~500億桶油當量,約占墨西哥灣大陸架油氣資源量的40%以上,水深大於200米的石油和天然氣產量,在1990年分別占該區總產量的8.7%和3.5%,1997年提高到32.6%和11.9%,2003年64%的石油產量來自深水。所以墨西哥灣深水海域石油開發的潛力相當大。

截至1999年7月,在墨西哥灣已有96個油氣發現位於水深超過300米的海域。由於墨西哥灣深水區的油氣勘探程度相對較低,以及深水鑽井技術提高,近年來連續取得重大發現。2001年在墨西哥灣深水區獲得了17個油氣發現,其中較大的發現有兩個:Thunder Horse North油田,估計儲量為6850萬噸;Sub-Salt Princess油氣田,估計儲量在2740萬噸油當量以上。2002年又發現了Great White、Deimos和Tahiti等深水油氣田。

近年來,美國在墨西哥灣發現了一批與地層圈閉和深海扇有關的深水油氣田(主要為Nakika、Princess、User、Mars、Bratos和Augar等),這些油氣田的儲層為中新統—上新統砂岩,砂岩孔隙度達23%~30%。

2004年,墨西哥灣深水油田開發水深已達2301米。自1999年11月起,墨西哥灣深水區石油產量已超過淺水區,當時在深水區生產的只有30個油氣田,僅占墨西哥灣747個海洋油氣田的4%,但提供的石油產量已超過墨西哥灣總產量的一半。到2004年,在墨西哥灣共有207個深水油氣發現,正在開採的深水油氣田44個,還有16個深水油田正在建設中。

2004年,墨西哥灣深水油氣儲量占整個墨西哥灣油氣儲量的89%,深水石油和天然氣的產量分別占其總量的60%和23%。

三、颶風的影響

2005年的「卡特里娜」颶風使得美國在墨西哥灣的石油和天然氣生產遭到了嚴重破壞。據美國礦業管理局統計,在墨西哥灣,70%石油生產線和一半的輸氣系統受到破壞,依然處於停產狀態,目前只有兩個因颶風關閉的設施重新運轉,將原油輸送到墨西哥灣沿岸和中西部的一些煉油廠。

2008年「古斯塔夫」四級颶風使墨西哥灣地區3/4以上的離岸油氣平台暫停。

由於美國石油產量的31%、天然氣產量的48%來自墨西哥灣地區,這一生產規模的縮減對該國油氣市場帶來一定影響。

四、安全的影響

墨西哥灣僅石油平台就有7000多個,完全改變了該海域的航海路線和漁業捕撈的自然狀況,嚴重地威脅著安全。

1979年6月在墨西哥灣一平台發生的溢油事故,為石油平台問世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石油平台溢油事故。直到1980年2月該油井所在的海域仍被當局宣布為特別危險區。起初石油與天然氣的混合物像噴泉一樣,從油井噴向天空,油柱高60米,一瞬間油、氣柱變成為龐大的熊熊燃燒的火柱。在其後的數月中每天向海空噴射出約4800噸石油,其中的2200噸被當場燃燒掉,2200噸被蒸發到大氣中去,僅有400噸散布在附近海域海面上。並不是像一般人所認為的那樣大部分散布於海面上,只見海面上的石油薄層隨風飄浮,形成1000多千米長的一條石油帶,被人們稱為「黑流」。

海上石油設施增多,鑽井平台、油井等造成的石油泛濫事故與日俱增,平均每年有10萬噸以上的石油溢入海洋中,僅墨西哥灣就有50多起油船與鑽塔相撞事故。圖6-2為某平台與油船相撞圖。

圖6-2某平台與油船相撞圖

E. 墨西哥灣深水勘探概況是什麼

墨西哥灣是世界深水油氣勘探和開發的「金三角」之一。近半個世紀以來,墨西哥灣已逐漸成為重要的石油天然氣來源地,隨著該地區近岸水域和淺水水域油氣產量的下降,石油公司開始將目光轉向開發分布在水深1000ft(305m)或更深水域的油氣資源。墨西哥灣地區已經成為全球石油工業在深水領域開展油氣勘探開發的焦點。

1975年Shell公司在位於密西西比峽谷水深約313m處發現了Cognac油田,揭開了墨西哥灣深水油氣勘探的序幕。墨西哥灣的Trident油田最大鑽井水深現可達到3272m。截至目前,墨西哥灣深水油氣總儲量約為43.636×108m3。其中美國墨西哥灣深水區為29.256×108m3,墨西哥國墨西哥灣深水區為14.38×108t。

美國墨西哥灣:美國將其轄區內的墨西哥灣盆地按深度分為「淺水區」(<305m)和「深水區」(>305m)兩部分。美國墨西哥灣的大氣田多位於深水區。Thunder Horse油田是1999年發現於墨西哥灣的一個大型深水油田;Tiber油田是位於美國墨西哥灣Keathley峽谷102區塊的「巨型」深水油田,由英國石油公司於2009年9月發現。

1995年墨西哥灣石油原始可采儲量為16.82×108t,天然氣儲量為4.06×1012m3,到1996年美國的新增石油儲量主要來自墨西哥灣油氣區。1999年在墨西哥灣深海區水深1850m處發現了雷馬油田探明儲量為1.03×108t石油和215×103m3天然氣,估計總可采儲量超過1.37×108t油當量。

2001年美國墨西哥灣深水區的年產油量(271×106bbl)首次超過淺水區(252×106bbl),之後淺水區的產油量逐年遞減,而深水區逐年增加。2007年深水區和淺水區的年產油量分別為328×106bbl和140×106bbl,深水區的石油和天然氣產量分別佔美國墨西哥灣總產量的70%和36%。

美國墨西哥灣99%的探明儲量位於中中新世以及更年輕的地層中,油氣總量為621×108bbl(98.739×108m3),其中水深大於1000ft(305m)的深水區油氣當量為184×108bbl(29.256×108m3)。

自1975年以來,美國在墨西哥灣深水區(>305m)共發現285個油田;1995年墨西哥灣共發現899個油氣田;2000—2004年間,墨西哥灣深水區(>305m)共獲得50個油氣發現,包括28個1000m以上的超深水發現;在2000—2007年間總共發現了6個大型油田。2008年的勘探活動獲得了15個新的深水發現,其中有5個新發現位於水深超過1524m(5000ft)的水域。

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在墨西哥灣地區的油氣勘探開發活動更加活躍,鑽井數量持續增加,2001年已達968口。2008年3月10日,美國墨西哥灣區塊的租賃吸引了37億美元的投標資金,有603個區塊獲得了投標,其中69%的區塊位於深水區。之後,在2008年8月和2009年3月的投標活動中,深水區的區塊的比重都超過了70%。

墨西哥國墨西哥灣:相比較美國的墨西哥灣油氣勘探開發活動而言,有關墨西哥在墨西哥灣油氣勘探和儲量的數據較少,這部分的主要內容來自墨西哥能源部2007年和2008年的兩個報告(SENER,2007,2008)。SENER(2007)的報告中將其墨西哥灣轄區>500m的區域統稱為墨西哥灣深水區,而其傳統的Burgos、Tampico-Misantla、Veracruz和Southeast盆地分別包括了陸上和陸架淺水區部分。根據這一劃分方案,SENER(2007)預測墨西哥灣>500m深水區(面積約57.5×104km2)的石油儲量約為300×108bbl,占墨西哥石油總儲量的55%。墨西哥國墨西哥灣主要的大型油田有坎塔雷爾油田(Cantarel1)、Ku-Zaap-Maloob(KUZAMA)油田、Sihil油田等,其中坎塔雷爾油田(Cantarel1)是世界級的巨型油氣田。

美國墨西哥灣深水區油氣儲量和產量變化圖

據墨西哥本國統計,截至2007年底,墨西哥的石油探明儲量為14.38億噸,居世界第16位,天然氣的估計探明儲量為3679億立方米,居世界第35位。2008年,墨西哥能源部為了方便對其轄區海域內油氣勘探開發活動的行政管理,將其產油區(包括陸地和海上部分)分別劃分為北部區域(包括傳統的Sabinas、Burgos和Tampico-Misantla含油氣盆地以及部分海上區域)、南部區域(以Veracruz和Southeast盆地為主)、東北海區(以Cantarell產油區為主)和西南海區(除上述區域海上部分的以外區域)。其中,2007年東北和西南兩個海區生產的原油總量為1099.8×106bbl,約占墨西哥石油總產量的98%。因此,墨西哥在墨西哥灣油氣勘探開發的總趨勢也是由傳統的陸上油田向墨西哥灣深水區進軍。

對墨西哥灣異地鹽下深水砂岩儲層的勘探是北美油氣勘探的一個新領域。鹽下勘探的主要區域為南路易斯安那大陸架,區域上該勘探帶位於一系列的陸內鹽盆地(東得克薩斯、北路易斯安那和密西西比鹽盆地)和得克薩斯—路易斯安那斜坡之間。

對鹽下區帶的鑽探活動始於上個世紀80年代早期,第一口鹽下發現井由Exxon公司在Mississipi峽谷211-1井鑽於1989年底至1990年初,鑽穿了3000ft(990m)的鹽層。Exxon公司報告中的總儲量為1×108bbl甚至更多。該遠景區在4400ft(1300m)深的水下,截止1997年已有超過30口井以鹽下區帶為目標,共有8個發現,其中至少有3個具有商業價值。根據至少25個的重要油田數據信息估計,鹽下區帶潛在的儲量為12×108bbl的油和15×1012ft3的天然氣。

近幾年勘探界已認識到鹽下構造大而簡單,與陸棚比較相似,建立了合理的深水地質模型,採用超深鑽井技術鑽了15口探井,成功率達到33%~50%,於1999年發現了Crazy Horse油田,估計可采儲量為10×108bbl,是迄今墨西哥灣深水勘探最重要的發現。之後又有一批大的發現,估計儲量達15×108bbl。另外,1991年在墨西哥灣中心Atwater峽谷63區塊沒有發現中新世香普蘭統鹽圈閉,1999年在該區塊有效應用三維地震數據後,初步界定為鹽核背斜圈閉。相似鹽核背斜在Green峽谷密西西比扇體褶皺帶區已被證實有油氣存在。2000年第一季度Texaco和Agip合鑽的Champlain井證實,Atwater峽谷63區塊中新世中期發育的優質砂岩中有較好的油氣存在。

F. 墨西哥石油工業概況是什麼

墨西哥與美國共有一個墨西哥灣,又與美國關系緊密,其油氣開發的進展一定程度上有點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優勢。

一、資源與儲量

墨西哥2007年是世界第六大產油國,油氣資源的80%來自於墨西哥灣,目前日產量約為290萬桶,其中向美國出口約150萬桶。

墨西哥灣的坎塔雷爾油田被視為墨西哥的「掌上明珠」,該油田發現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當時一名漁民抱怨油污毀損了漁網,隨即墨西哥政府發現了這個儲量位列世界第二的「超級油田」。坎塔雷爾油田產量超過墨西哥石油總產量的2/3,坎塔雷爾幾乎等同於「超級便宜」「超級容易開採石油」的代名詞:一口普通的近岸油井,其日產量也就數百桶,而坎塔雷爾的一些油井,其噴涌的原油每日可高達5萬桶,開發這些原油的成本僅為每桶4.2美元。

這個「物美價廉」的時代已成歷史,坎塔雷爾油田目前已進入了枯竭期,其產量在過去數年裡以每年15%的速度遞減。墨西哥石油公司勘探與生產業務負責人卡洛斯·莫拉萊斯·希爾表示,目前典型的坎塔雷爾油井產量已經降至日產約8000桶的水平,坎塔雷爾油田的產量僅占墨西哥全國石油總產量的45%。

產量的下滑,加上墨西哥石油公司擁有的原油儲量日漸縮小,對墨西哥整個國家的石油行業可謂是前所未有的沖擊,墨西哥正面臨著嚴峻的石油改革問題。

二、勘探和生產

2005年,墨西哥原油產量1.87億噸,同比下降1.6%,佔全球產量的4.8%;天然氣產量395億立方米,同比增長6%,佔全球產量的1.4%。原油和天然氣出口量分別為9740萬噸和101億立方米。墨西哥原油生產中輕質和重質原油分別約佔30%和70%,出口原油中輕、重質分別約佔20%和80%。主要出口美國、歐洲和南美等,分別佔78%和10%左右;天然氣通過管道全部輸往美國。墨西哥中東部陸上生產的輕質原油,坎佩切海上油田生產的重質原油,都集中到米納蒂特蘭附近的中心站,經4225千米的輸油管道輸送到國內6座煉廠,以及墨西哥灣的太平洋出口基地。

如圖22-2和圖22-3所示,墨西哥原油產量雖然近幾年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1.5億噸的產量,而且,天然氣的產量增長勢頭很快,2009年達到600億立方米,穩定了墨西哥的油氣資源大國形勢。

圖22-2墨西哥原油產量變化圖

圖22-3墨西哥的天然氣產量變化圖

墨西哥現有的6座煉油廠,2005年總加工能力為146.3萬桶/日,隨著重質油裂化能力的提高,現加工重質油能力佔40%。目前,西半球墨西哥的海上油田規模最大,美國進口的重質油主要來自墨西哥。坎佩切海上油田已達到生產頂峰,後期產量可能急速下降。為此,墨西哥國家石油股份公司努力勘探新區,以維持產量,但其前景未卜。在坎佩切灣深海和陸上廢棄油田的下層深度達2700米的儲層雖有希望,但面臨資金、技術困難,墨西哥國家石油股份公司難保勘探投資。專家指出,墨西哥有必要與深海資源開發經驗豐富的跨國石油公司合資或合作,分散深海勘探風險。目前重油日產量200萬桶以上,10年後日產量有可能減少至50萬桶,為了彌補產量下降,必須努力增加儲量和產量。墨西哥國家石油股份公司的煉油部門期望增加投資,實現加工技術與裝備的現代化。到2012年,實現煉廠現代化,提高油品質量,達到環保要求。最小目標為確保維持運營投資,至少實現一座大型煉廠現代化;除此之外,計劃改造一座小煉廠,引進主要煉制設備、裂化裝置等;更為積極的目標是計劃投資新建兩座較大的煉廠。

G. 50米的井水和1000米的井水能相遇嗎

應該不能:
墨西哥灣,全世界最早進行海上油氣開發的地方。1947年,美國人在這里打的第一口海上油井,水深是6米,而到2000年前後,這里一半的勘探井水深超過了1200米,到目前分布著4000多個鑽井平台的墨西哥灣,已有20多個鑽井平台勘探井,水深在3200米處。按照國際慣例,海上石油開采,通常將小於500米的海域叫做淺海,大於500米,小於1500米的海域叫深水,大於1500米的海域叫做超深水。率先進入超深水區的國家是美國、巴西、挪威等國家。50米: 深井水是沒有一個具體的深度限制的,只是大家的一個通俗的講法,一般深井水是指岩層以下的水,或者大約在二三十米以下的水。也就是和地表水相對的。

H. 美國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的事故經過

美國海岸警衛隊2010年4月24日說,「深水地平線」鑽井平台爆炸沉沒約兩天,海下受損油井開始漏油。這口油井位於海面下1525米處。海下探測器探查顯示,鑽井隔水導管和鑽探管開始漏油,估計漏油量為每天1000桶左右。「我們認為這是一起嚴重的溢出事故,」海岸警衛隊軍官康尼-特雷爾說,「我們正竭力協助清理浮油。」租用鑽井平台的英國石油公司出動飛機和船隻清理海面浮油,但因天氣狀況惡劣,清理工作受阻。
形勢惡化
美國海岸警衛隊2010年4月28日說,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估計,在墨西哥灣沉沒的海上鑽井平台「深水地平線」底部油井每天漏油大約5000桶,5倍於先前估計數量。油井當天繼續漏油,工程人員又發現一處漏油點。為避免浮油漂至美國海岸,美國救災部門「圈油」焚燒,燒掉數千升原油。
新發現漏油點
海岸警衛隊官員瑪麗·蘭德里2010年4月28日在一場新聞發布會上說,租用「深水地平線」的英國石油公司工程人員發現第三處漏油點。蘭德里說:「英國石油公司方面通報,在海底油井處又發現一處漏油點。」海岸警衛隊和救災部門提供的圖表顯示,浮油覆蓋面積長160公里,最寬處72公里。從空中看,浮油稠密區像一隻只觸手,伸向海岸線。
蘭德里介紹,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估計,油井漏油量每天5000桶左右,是先前估計數量的5倍。英國石油公司不認同這一數量。營業部經理道格·薩特爾說,先前日漏油大約1000桶的估計應該是准確的。
漏油處理
為避免浮油漂至美國海岸,救災人員著手試驗燒油。救災人員把數千升泄漏原油圈在欄柵內,移至距離海岸更遠海域,以「可控方式」點燃。海岸警衛隊發言人謝里·本—伊埃紹說,如果當天「燒油」效果良好,救災人員可能實施更大規模「燒油」行動。
當地時間2010年4月28日下午前,浮油「觸角」已伸至距路易斯安那州海岸37公里處海域。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專家查理·亨利預計,浮油可能將於30日晚些時候漂至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地區。路易斯安那州州長博比·金德爾呼籲聯邦政府提供更多援助。金德爾說,路易斯安那州一處沿海野生動物保護區或將首當其沖,受到浮油破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佛羅里達州和阿拉巴馬州已在海岸附近設置數萬米充氣式欄柵,圍成一道防線,防禦浮油「進犯」。
堵漏作業仍在繼續。英國石油公司先前嘗試用水下機器人啟動止漏閘門,未能成功。工程人員定於29日打一口減壓井,以遏制原油泄漏,預計耗資上億美元,工期長達數月。工程人員還考慮建造一個罩式裝置,把浮油罩起來,而後用泵把浮油抽上輪船。 2010年5月29日,被認為能夠在2010年8月以前控制墨西哥灣漏油局面的「滅頂法」宣告失敗。墨西哥灣漏油事件進一步升級,人們對這場災難的評估也愈加悲觀。「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已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生態災難。」美國白宮能源和氣候變化政策顧問卡蘿爾·布勞納在5月30日表示,如果現行所有封堵泄漏油井的方法都無法奏效,原油泄露可能一直持續到8月份減壓井修建完畢後才會停止。
「每天原油泄漏量可能將近80萬加侖,而且這一數字很可能接近100萬。」據美聯社消息,有科學家在考察墨西哥灣井噴情況後表示,墨西哥灣泄露的原油量至少比原先估計多兩倍,最高多五倍。而據美國有線廣播公司稱,每天原油的泄露量達1.2萬至2萬桶。
美國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故2010年6月23日再次惡化:原本用來控制漏油點的水下裝置因發生故障而被拆下修理,滾滾原油在被部分壓制了數周後,重新噴涌而出,繼續污染墨西哥灣廣大海域。 2010年7月15日,監控墨西哥灣海底漏油油井的攝像頭拍攝的視頻截圖顯示,漏油油井裝上新的控油裝置後再無原油漏出的跡象。在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發生近3個月後,英國石油公司15日宣布,新的控油裝置已成功罩住水下漏油點,「再無原油流入墨西哥灣」。
據美國媒體報道,新控油罩封住漏油後,接下來需要觀察此舉是否造成油井其他地方出現漏油點。
英國石油公司管理人員此前曾表示,即使新裝置能完全控制漏油,英國石油公司將繼續打減壓井,因為這是永久性封住漏油油井的最可靠方法。

I. 第一口海上油井是哪個國家打出的

世界上已探明的海上石油儲量佔地球石油總儲量的25.2%,天然氣儲量佔26.1%。海上石油儲量有55%~70%在水深小於200米的大陸架范圍內。1897年,美國最先在加利福尼亞州西海岸用木棧橋打出第一口海上油井。1920年,委內瑞拉在馬拉開波湖利用木製平台鑽井,發現了一個大油田。1922年,前蘇聯在裏海巴庫油田附近用棧橋進行海上鑽探成功。1936年以後,美國又在墨西哥灣的海上開始鑽第一口深井,1938年建成世界上最早的海洋油田。

20世紀40~60年代,隨著焊接技術和鋼鐵工業的發展,相繼出現了鋼質固定平台、坐底式平台、自升式平台等鑽井裝置,使海上油氣開采擴大到30米水深的海域。1950年,出現了移動式海洋鑽井裝置,大大提高了鑽井效率。1951年,沙烏地阿拉伯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油田。

20世紀60年代後,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和造船、機械工業的發展,建成各種大型復雜的海上鑽井、採集、儲輸設施,促進了海上油氣開採的迅速發展。目前世界上有近千座海上石油鑽井平台,遍及世界各大洋。墨西哥灣是世界上鑽井最活躍的近海區域,目前作業的就有19000多口井。在海灣地區作業的近海鑽井船120多艘。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沿岸有鑽機近百座。挪威、巴西等國的海上石油鑽探很興旺,有鑽井平台數十座,還有大量供應船、直升飛機在近海作業。

20世紀80年代時,海上勘探的國家已逾100個,海上產油國超過40個。近20年中,海洋原油產量的比重在世界總產油量中增加了1倍。

J. 世界海洋石油鑽井平台有哪些

一、海洋石油鑽井技術特點

1.作業范圍廣且質量要求高

移動式鑽井平台(船)不是在固定海域作業,應適應移位、不同海域、不同水深、不同方位的作業。移位、就位、生產作業、風暴雨雪等復雜作業工況對鑽井平台(船)提出很高的質量要求。如半潛式鑽井平台工作水深達1500~3500米,而且要適應高海況持續作業、13級風浪時不解脫等高標准要求。

2.使用壽命長,可靠性指標高

高可靠性主要體現在:(1)強度要求高,永久系泊在海上,除了要經受風、浪、流的作用外,還要考慮台風、冰、地震等災害性環境力的作用;(2)疲勞壽命要求高,一般要求25~40年不進塢維修,因此對結構防腐、高應力區結構形式以及焊接工藝等提出了更高要求;(3)建造工藝要求高,為了保證海洋工程的質量,採用了高強度或特殊鋼材(包括Z向鋼材、大厚度板材和管材);(4)生產管理要求高,海洋工程的建造、下水、海上運輸、海上安裝甚為復雜,生產管理明顯地高於常規船舶。

3.安全性要求高

由於海洋石油工程裝置所產生的海損事故十分嚴重,隨著海洋油氣開發向深海區域發展、海上安全與技術規范條款的變化、海上生產和生活水準的提高等因素變化,對海洋油氣開發裝備的安全性能要求大大提高,特別是對包括安全設計與要求、火災與消防及環保設計等HSE的貫徹執行更加嚴格。

4.學科交叉,技術復雜

海洋石油鑽井平台的結構設計與分析涉及了海洋環境、流體動力學、結構力學、土力學、鋼結構、船舶技術等多門學科。因此,只有運用當代造船技術、衛星定位與電子計算機技術、現代機電與液壓技術、現代環保與防腐蝕技術等先進的綜合性科學技術,方能有效解決海洋石油開發在海洋中定位、建立海上固定平台或深海浮動式平台的泊位、浮動狀態的海上鑽井、完井、油氣水分離處理、廢水排放和海上油氣的儲存、輸送等一系列難題。

二、總體歷程

海洋石油鑽井的特點決定了它的難度,隨著技術的進步,鑽井平台也得到快速發展。

海洋石油的勘探開發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海洋鑽井平台作為海洋石油開採的必備裝備,從一開始就與海洋石油的勘探開發同步發展著。1897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Summerland灘的潮汐地帶上首先架起一座76.2米長的木架,把鑽機放在上面打井,這是世界上第一口海上鑽井。那是人類海洋石油開發的開端,也是海洋鑽井平台發展的伊始。圖34-12是海洋石油平台發展歷程簡圖。

縱觀世界海洋鑽井平台的發展歷史,自1887年世界上最早的海上石油勘探開發工作起源以來,直到50多年以後,也就是20世紀40年代末期,海上石油工程才開始有了起色,並發生了較大變化。當時世界范圍內共有3個國家能夠從事海上石油開發工作,所用的平台都是固定式平台,且結構和鑽井方式均比較簡單,平台適應水深的能力只有幾十米。但隨著裝備技術的不斷進步及石油的戰略意義和石油本身帶給人們巨額利潤的誘惑,致使海洋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60年來,尤其是近20年來,以美國、挪威等西方發達國家為代表的海洋勘探開發水平已上升到了一個很高的層次,無論從鑽井平台本身而言,還是從鑽井裝備能力、控制技術及適應性而言,均為海洋油氣勘探開發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一方面鑽井平台的數量劇增,品種多樣;另一方面,適應水深和鑽深的能力越來越強。據統計,目前世界上僅移動式鑽井平台數量已接近700台,最大適應水深能力已超過3000米,鑽井深度已超過12000米。不僅如此,世界范圍內具備從事海洋勘探開發能力的國家和海洋油氣開采量也同樣發生了巨大變化,目前全球范圍內能夠從事海洋勘探開發的國家和地區已達到100多個,所開發的油氣產量已佔全球總油氣產量的35%左右,其發展速度非常迅猛。

圖34-13隨水深增大的鑽井平台的發展

三、詳細歷程

世界現代石油工業最早誕生於美國賓西法尼亞州的泰特斯維爾村。一個名為喬治·比爾斯的人於1855年請美國耶魯大學西利曼教授對石油進行了化學分析,石油通過加熱蒸餾分離成幾部分,每部分都含有碳和氫的成分,其中一種就是高質量的用以發光照明的油。1858年比爾斯請德雷克上校帶人打井,1859年8月27日在鑽至69英尺時,終於獲得了石油。從此,利用鑽井獲取石油、利用蒸餾法煉制煤油的技術真正實現了工業化,現代石油工業誕生了。

隨著人類對石油研究的不斷深入,到了20世紀,石油不僅成為現代社會最重要的能源材料,而且其五花八門的產品已經深入到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被人們稱為「黑色的金子」,「現代工業的血液」,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現代文明的進程。高額的石油利潤極大推動了石油勘探開采活動,除了陸地石油勘探外,對於海洋石油資源的開發也日益深入。

1897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Summerland灘的潮汐地帶上首先架起一座76.2米長的木架,把鑽機放在上面打井,這是世界上第一口海上鑽井。

1897年,在世界上第一口海上鑽井的旁邊,美國人威廉姆斯在同一個地方造了一座與海岸垂直的棧橋,鑽機、井架等放在上面鑽井。由於棧橋與陸地相連,物資供應就方便多了。另外,鑽機在棧橋上可以隨意浮動,從而在一個棧橋上可打許多口井。在海邊搭架子,造棧橋基本上是陸地的延伸,與陸地鑽井沒有差別。

1920年,委內瑞拉搭制了木製平台進行鑽井。

1932年,美國得克薩斯公司造了一條鑽井駁船「Mcbride」,上面放了幾只錨,到路易斯安那Plaquemines地區「Garden」島灣中打井。這是人類第一次「浮船鑽井」,即這個駁船在平靜的海面上漂浮著,用錨固定進行鑽井。但是由於船上裝了許多設備物資器材,在鑽井的時候,該駁船就坐到海底了。從此以後,就一直用這樣的方式進行鑽探。這就是第一艘坐底式鑽井平台。同年,該公司按設計意圖建造了一條坐底式鑽井駁船「Gilliasso」。1933年這艘駁船在路易斯安那州Pelto湖打了「10號井」,鑽井進尺5700英尺。以後的許多年,設計和製造了不同型號的許多坐底式鑽井駁船,如1947年,Johnhayward設計的一條「布勒道20號」,平台支撐件高出駁船20多米,平台上備有動力設備、泵等。它的使用標志著現代海上鑽井業的誕生。

1936年美國為了開發墨西哥灣陸上油田的延續部分,鑽成功第一口海上油井並建造了木製結構生產平台,於1938年成功地開發了世界上第一個海洋油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木製結構平台改為鋼管架平台。

1953年,Cuss財團建造的「Submarex」鑽井船是世界第一條鑽井浮船,它由海軍的一艘巡邏艦改裝建成,在加利福尼亞州近海3000英尺水深處打了一口取心井。1957年,「卡斯一號」鑽井船改裝完畢,長78米,寬12.5米,型深4.5米,吃水3米,總噸位3000噸,用6台錨機和6根鋼纜把船系於浮筒上。用浮船鑽井會帶來一系列問題,由於波浪、潮汐至少給船帶來三種運動,即漂移、搖晃、上下升沉,鑽頭隨時可能離開井底,鑽井液返回漏失,鑽遇高壓油氣大直徑的導管伸縮運動而不能耐高壓等。這樣就把防噴器放到海底。該船首先使用簡易的水下設備,從而把浮船鑽井技術向前推進了一步。浮船鑽井的特點是比較靈活,移位快,能在深水中鑽探,比較經濟。但它的缺點是受風浪海況影響大,穩定性相對較差,給鑽井帶來困難。

1954年,第一條自升式鑽井船「迪龍一號」問世,12個圓柱形樁腿。隨後幾條自升式鑽井平台,皆為多腿式。1956年造的「斯考皮號」平台是第一條三腿式的自升式平台,用電動機驅動小齒輪沿樁腿上的齒條升降船體。1957年製造的「卡斯二號」是帶有沉墊和4條圓柱形樁腿的平台。由於經濟原因,自升式鑽井平台開始興起,濱海鑽井承包商們認識到在40英尺或更深的水中工作,升降系統的造價比坐底式船要低得多。自升式鑽井平台的腿是可以升降的,不鑽井時,把腿升高,平台坐到水面,拖船把平台拖到工區,然後使腿下降伸到海底,再加壓,平台升到一定高度,脫離潮、浪、涌的影響,得以鑽井。

1954年提出張力腿式鑽井平台(TLP)設想,英國北海Hutton油田首次於生產中使用此平台,1983年安裝,1984年投產。

隨著鑽井技術的提高,在一個鑽井平台上可以打許多口井而鑽井平台不必移動,特別是近海的開發井。這樣,固定式平台也有發展。固定式平台就是建立永久性鑽井平台,大都是鋼結構,打樁,然後升出海面;也有些是水泥結構件。

1962年,殼牌石油公司用世界上第一艘「碧水一號」半潛式鑽井船鑽井成功。「碧水一號」原來是一條坐底式平台,工作水深23米。當時為了減少移位時間,該公司在吃水12米的半潛狀態下拖航。在拖航過程中,發現此時平台穩定,可以鑽井,這樣就得到了啟示,後把該平台改裝成半潛式鑽井平台。1964年7月,一條專門設計的半潛式平台「碧水二號」在加利福尼亞州開鑽了。第一條三角形的半潛式平台是1963年完工的「海洋鑽工號」,第二條是1965年完工的「賽德柯135」。

隨著海上鑽井的不斷發展,人類把目光移向更深的海域。半潛式鑽井平台就充分顯示出它的優越性,在海況惡劣的北海,更是稱雄,與之配套的水下鑽井設備也隨之發展,從原來簡單型逐漸趨於完善。半潛式鑽井平台一般都是用錨系定位的,而深海必須使用動力定位。第一條動力定位船是「Cussl」,能在12000英尺水深處工作,獲取600英尺的岩心。以後出現了動力定位船「格洛瑪·挑戰者號」,它於1968年投入工作,一直用於大洋取心鑽井。世界上真正用於海上石油勘探的第一條動力定位船是1971年建成的「賽柯船445」鑽井船,工作水深在動力定位時可達600米以上。

1950—1970年,由於石油鑽采技術的迅速發展,陸地和近海勘探發現大量油氣儲,石油產量劇增,工業發達國家紛紛棄煤用油,加上汽車工業特別是家用汽車迅猛發展,大量耗油促使產油和煉油大增。

1971—1980年,由於中東戰爭等因素,油價攀升至每桶約32美元,促使海洋石油工業大發展,海洋石油鑽井平台的設計建造數量從1975年的304艘增至1985年的772艘。由於油價從1981年開始下跌的延後效應(最低下跌至每桶不足16美元)。

1981—1996年,海洋石油鑽井採油陷入不景氣的低谷,投入海上勘探開發鑽井逐年減少,1996年海洋鑽井平台減至567艘,各石油設備製造廠商也大幅度萎縮或合並,海上新平台建造也較少,多數將舊平台更新改造,用以適應鑽井水深和鑽井深度向深部推進的需求。

1997—2004年,由於世界各國政治經濟的諸多因素、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中東伊拉克對科威特戰爭和相隨而至的兩次美伊戰事等原因,油價又逐漸上升,海上移動式鑽井平台從1996年的56艘增至2002年的670艘。2003—2007年,各年依次為677艘、678艘、673艘、641艘和654艘(參見《世界石油》,2007年10月號),其中超水深的平台驟增,如2006年,世界工作水深不小於1524米(5000英尺)的超深水鑽井平台(船)已111艘(包括83艘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和28艘超深水鑽井船)。

2001年,墨西哥灣鑽井水深達2964米。

2002年,雪佛龍公司鑽井垂深達9210米。

2003年,雪佛龍德士古公司在美國墨西哥灣鑽井工作水深突破3000米。

四、發展趨勢

在海上石油開採的最初階段,由於向海上進軍難度很大,在海上建造平台與在海上鑽井的難度很大,所以最初的海上平台只是靠近海岸、在淺海處、用木頭建造的近海結構物,而進行的也不過是在水深很淺的海域進行簡單的鑽井活動,還未能開始進行油氣的規模開采。

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們對建築材料的掌握更加深入,因此構建海洋鑽井平台的材料由木材變成了鋼材,離海岸的距離也逐漸變遠,從由海岸建築向海洋延伸逐漸轉變為出現在海面上的鑽井平台。

當鑽井平台由近海位置向海洋方向進發時,海洋平台下方海水的深度會發生變化,逐漸增大,特別是達到大陸架的范圍之後。此時海洋鑽井平台就出現了各種類型,如適於較淺深度的穩性較高的重力式平台、便於移動的半浮式平台、在風浪中能夠保持穩定的張力腿式平台。

(1)海洋鑽井平台被少數國家長期壟斷的局面將逐漸被打破。

在海洋鑽井平台技術發展過程中,美國、挪威等西方發達國家由於起步早已積累了一定經驗,尤其是在海洋深水技術開發方面一直處於領先和壟斷地位,但隨著近幾年世界多個國家涉足海洋勘探開發領域,尤其是中國、巴西、韓國、日本等國家的崛起,今後海洋裝備技術將呈現出多渠道、多國化、百花齊放的發展局面。

(2)海洋鑽井平台將向高可靠性、自動化方向發展。

面對風、浪、流等各種復雜的海洋作業環境及海上安全與技術規范條款的要求等,石油裝備的高可靠性是保證海洋油氣能否順利開發的先決條件。同時,為了提高平台作業效率,降低勞動強度及減小手工操作的誤差率,海洋裝備的自動化、智能化控制技術已得到較好的應用。但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尚需對DP3定位系統、自動化管子處理系統以及海洋水下設備下入工具等做進一步研究。

(3)海洋鑽井平台向多功能化方向發展趨勢明顯。

20世紀90年代後期,部分鑽井平台開始向多功能化方向發展。新型的多功能海洋平台不僅具有鑽井功能,同時還具備修井、採油、生活和動力等多種功能。如具有動力定位裝置的FPSO,不僅完全具備上述功能,而且還可以作為穿梭油輪,實現一條船開發一個海上大型油田的目標。多功能半潛式鑽井平台不僅可用作鑽井平台,也可用作生產平台、起重平台、鋪管平台、生活平台以及海上科研基地,甚至可用作導彈發射平台等,適用范圍越來越廣。

(4)海洋鑽井平台向深水領域發展必將成為新的發展方向。

世界主要海洋裝備製造強國均已開始研究並製造大型化的海洋油氣開發裝備,作業水深已由早先的10~25米發展到當今的3000米以上,海洋油氣開發裝備的最大鑽井深度可達12000米。目前,第5代、第6代超深水半潛式平台已成為發展潮流。根據美國權威機構統計分析,2001—2007年全世界投入的海洋油氣開發項目為434個,其中水深大於500米的深水項目佔48%,水深大於1200米的超深水項目達到22%,各大石油公司在深海領域的投資有不斷增加的趨勢,海洋鑽井平台正不斷向深水領域發展。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4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9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1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3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85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02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0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