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西班牙發現銀礦是什麼時候

西班牙發現銀礦是什麼時候

發布時間: 2023-02-11 13:26:47

A. 明朝末年,為什麼會陷入經濟危機

許多人認為明朝之所以會滅亡,是因為明末的時候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危機。事實上也正是如此,明朝末年的經濟危機是壓垮明朝最後一根稻草。造成明朝末年經濟危機的原因其實有很多,這里稍微提一些比較重要的原因。

三、白銀危機

說這個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確一件事,明朝不是白銀生產國,但是明朝卻選擇了白銀作為官方貨幣。這個是很要命的,失去了貨幣發行權,國家對於社會的經濟幾乎沒有任何控制。萬曆時期開了海禁,白銀源源不斷地從國外流入國內,明朝才得以喘息。

而到了崇禎時期,歐美那邊發生了變化,西班牙也發現了自己白銀流失嚴重,於是開始限制白銀的外流,明朝白銀流入迅速減少,經濟危機出現。由於白銀的減少,整個中央財政直接崩潰,無法給官員發放俸祿,更別提給軍隊發放餉銀了。崇禎十七年的時候,國庫裡面僅僅只剩下4200兩白銀。

B. 我想了解一下玻利維亞的波托西

分類: 地區 >> 海外地區
問題描述:

玻利維亞的波托西,是世界上的最高的城市,我想再多我解一下有關這個城市的一些背景知識?

解析:

波托西 玻利維亞西南邊境省。南鄰阿根廷,西界智利。面積11.8萬平方公里。人口96.7萬(1990)。首府波托西。地處東科迪勒拉山脈和普納高原,平均海拔3,700米以上,地表多岩石。氣候乾燥寒冷,年平均氣溫10℃,年降水量380毫米。礦藏豐富,礦業為經濟基礎。 1545年在波托西附近的里科山發現巨大銀礦而發展成為世界重要銀產地。從十九世紀末至今,以開采錫礦為主,還開采鉛、鋅、銅、鉍、金、銀、鎢等。西部烏尤尼鹽沼開采大量固體鹽。農業以種植穀物、馬鈴薯、豆類為主;山地放牧綿羊。鐵路通阿根廷和智利。②玻利維亞西南部城市,波托西省首府。位於玻利維亞高原東部波托西山麓。海拔4,020米,年平均氣溫10℃,年降水量170毫米,是世界上降水最少、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人口10.3萬(1982)。1545年在里科山發現銀礦後建城。十七世紀上半葉人口曾達16萬,為西半球最大城市,銀產量幾達世界半數。後因銀礦枯竭而衰落,又隨錫的大量開采而逐漸恢復。全國重要礦業城市。有錫、鉛、銅、銀、鋅、鎂、金、鎢、汞等采礦業和冶金業,還有食品、電器、傢具、製鞋、製革等工廠。交通樞紐,鐵路東通蘇克雷,西通智利的安托法加斯塔;有飛機場。有古老教堂、修道院、博物館及大學(1892年建)。

波托西銀都,位於玻利維亞西南部的波托西省,曾經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銀礦,鼎盛時期,其白銀產量佔全世界白銀產量的一半。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波托西銀都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波托西位於玻利維亞西南都,距首都蘇克雷西南不遠,海拔402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城市之一,也是中世紀南美最大的銀礦所在地。西班牙人征服美洲之前,波托西僅為一小村落。1545年西班牙殖民者在附近的塞羅里科發現銀礦後建城,波托西得到了迅速發展。17世紀50年代它曾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城市。據記載,當時波托西有6000多座煉銀土爐。由於濫采粗煉,致使表層富礦迅速枯竭,白銀產量急劇下跌。西班牙國王菲利浦二世急令總督佛朗西斯科·托勒多採取措施重振波托西。托勒多採用了當時已在墨西哥使用的銀礦石加工工藝技術。為滿足水力粉碎機的需要,托勒多派遣眾多工人在高處挖了22個人工湖蓄水。當時安裝的130台水力粉碎機至今仍有20餘台保存完好。新方法和新工藝需求大量的勞動力,總督托勒多採取了印加帝國傳統的"米塔"勞役制,即奴隸輪流服勞役,經過一段時間可獲得自由人的權利的制度。波托西銀礦生產迅速得到恢復,城市也重新日漸繁榮。自發現銀礦的1545年至17世紀下半葉,共有1.6萬噸的白銀被運往西班牙。西班牙還在波托西設立了先進的皇家造幣廠。l7世紀到18世紀,波托西的銀產量占據了全世界產量的一半。西班牙殖民者曾毫不掩飾地說:用波托西開採的白銀可任波托西和西班牙本土之間建起一座橫跨大西洋的大橋。■波托西地處安第斯山脈富礦帶,雖然銀礦目前己經枯竭,但錫礦的開采仍便它保持了繁榮。 建城初始,波托西只有幾座小教堂和一些住宅。隨著城市的發展,輕易暴富的前景和希望吸引了大批移民者。一面是一艘艘滿載白銀的艦船駛向西班牙本土,一面是一浪接一浪的移民熱潮。大家都懷著夢想而來,可是只有極少數人實現了致富的夢想,大多數人仍然窮困。富裕了的礦主開始在波托西大興土木。17世紀下半葉,波托西城出現了一種新的建築風格,即被稱為"梅斯蒂索"的印第安與西班開風格混合型建築。這種建築風格的獨特之處主要表現在稱為"所羅門圓柱"上。1691年聖特列薩教堂的門廊首先採用這種建築形式。1931年間按當時的設計方法重建的聖貝納爾特教堂,也是"梅斯蒂索。樣式的傑作。波托西采銀工藝 采礦依靠強迫印第安人勞動,用美洲駝將礦石運下山來。礦石用錘子打碎碾成粉末。然後加入汞提取銀。左圖中可以看見給大錘輸送動力的輪子,輪子的轉動依靠上方水管中流下來的水的推力,水來自雨水和融化的雪水積存而成的水庫。 波托西城的西班牙皇家造幣廠外表 1825年左右,波托西的銀礦瀕於枯竭,這座城市的人們陷入了恐慌。成為鬼城的命運籠罩在波托西的頭上。幸運的是,人們發現了波托西的錫礦也具有開採的價值,波托西這座城市的生命延續了下來。

C. 最早的出現的銀元是西班牙銀元嗎銀元是如何流入中國的

西班牙銀元,又被稱為加羅拉銀元,就是人們口中俗稱的本洋。他的產生時間是1535年間到1821年。西班牙銀元最早流入我國時間是16世紀末。

西班牙在於當時清政府進行貿易往來時,通過銀元作為貨幣,由於銀元規格統一、難以仿造便受到了我國人們的喜愛,在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的殖民地程度不斷地加深,隨之銀元的使用程度也大大加深。



D. 大航海簡史(二)加勒比海盜

加勒比海位於南北美洲之間,其西部是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國家,包括哥斯大黎加、尼加拉瓜、宏都拉斯、瓜地馬拉、貝里斯、及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等。其名稱來自小安的列斯群島上的土著居民『加勒比人』,意為「勇敢者」或是「堂堂正正的人」。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內海,加勒比海曾與墨西哥灣一同被並稱為「美洲地中海」,海洋學上稱中美海。而加勒比海盜的來歷要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開始說起。

公元1492年,西班牙人通過長期斗爭,將穆斯林勢力從伊比利亞半島上趕走,結束了穆斯林對西班牙長達七百多年的統治,西班牙才開始成為一個獨立王國。同年,哥倫布在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世的支持下,率領87名水手分乘聖瑪麗亞號(130噸)、平塔號(90噸)、尼尼亞號(60噸)三艘船,從位於西班牙西南角的巴羅斯港(即今天的塞維利亞)出發,經過七十多天的艱苦航行終於到達了加勒比海東部的小島巴貝多,揭開了大航海時代的序幕。

隨後,西班牙和葡萄牙成為率先進行航海的國家。兩個國家在教皇的斡旋下簽訂了《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以西經46°、東經142°為界瓜分了整個世界。從此葡萄牙開始活躍於亞非地區,而包括加勒比海在內的幾乎整個美洲(除巴西少部分外)地區成為了西班牙的勢力范圍。

在簽訂完《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後,西班牙的殖民地迅速擴張到加勒比海附近的中美洲地區,大批西班牙人來到美洲尋找財富,他們在美洲開辟了大量種植園和礦山,並驅使從非洲等地運來的奴隸創造了巨大的財富。西班牙人在南美洲的南安第斯山脈發現了銀礦後,將他們開采出來先通過南美洲西側的海路運往巴拿馬城,然後再用羊駝(即『草泥馬』)或騾馬沿陸路穿過巴拿馬地峽(當時還沒有開鑿出運河)轉運到中美洲東側的迪奧斯港裝載上船,然後途徑加勒比海地區運回歐洲。加勒比海地區作為從美洲載滿財寶的西班牙商船返回歐洲的必經航道,也成為了當時全球最大的財富運輸路線。

據統計,僅西班牙在安第斯山脈的銀礦開采出的白銀就多達四十億兩(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中國明朝一年的財政收入也才幾百萬兩白銀)。再加上種植園經濟和在美洲獲取的其它財富讓西班牙一躍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使其他歐洲國家眼紅不已。

當時一些後起的歐洲國家如荷蘭、法國和英國等急於擴張和掠奪新大陸的財富,然而各國皇室的財政又無法像西班牙和葡萄牙一樣支撐其建造艦隊進行航海活動。於是各國政府開始支持民間針對他國船隻進行海盜活動,由國王向一些海盜頒發『私掠許可證』,允許其針對與本國為敵的其他國家的船隻進行「合法」地的海盜行為,被稱為『私掠許可制度』。這些由國家授權的海盜還有一個比較光榮的稱謂『私掠船主』。他們只需從奪取的戰利品只需要繳納10%-15%給本國的皇室,剩下的財產則可以由自己支配,其所有權受到本國法律的支持。私掠許可證聽起來有點強盜邏輯。例如,一個荷蘭商人的貨物在德國被偷,而他不能通過合法或外交手段來獲得對於他損失的補償,就能得到一封荷蘭政府授權的私掠許可證,這樣的許可證允許他可以俘獲德國商船來彌補損失。事實上,後來各國政府使用這些許可證作為國家工具來加強海軍,可以使本國在不增加預算情況下,憑空多出一支能攻擊敵國商船的海上力量。因為按規定,被俘獲的船隻必須被帶往海軍部,以確認它們是合法的獵物,而非中立國家的財產。

這個時期的海盜使用的武器主要是短火槍和水手彎刀。短火槍攜帶和使用都非常方便,是海盜的最愛;水手彎刀比一般的刀劍略短,刀身呈弧狀,利於近戰劈砍,是海盜們的主要武器。除此之外,他們還配有利於狹小空間作戰的匕首、登船時用來砍斷索具和網的登船斧、較短火槍而言射程更遠威力更大的火槍……海盜船上則裝備了大炮,可以發射單顆大鐵球,也可以同時發射多顆小炮彈,另外還可以發射專門用來對付敵人桅桿的鐵鏈彈——用長鐵鏈連接的兩顆大鐵球。

有了私掠許可證後,各國的海盜紛紛湧入加勒比海地區公開掠奪西班牙等國家的商船。當西班牙滿載財寶的商船從中美洲出發,准備穿過加勒比海返回歐洲時,早已埋伏在附近的海盜就會一擁而上,將商船上的財物劫掠一空。這些海盜大大削弱了西班牙在加勒比海地區的勢力,對西班牙造成了極其嚴重的損失。其中對西班牙的打擊最為沉痛的海盜來自英國。

英國人的勢力進入美洲比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法國人、荷蘭人都要晚。但是英國如果想要在加勒比海附近擴張自己的勢力,客觀上必須要與加勒比海勢力最強大的西班牙進行爭斗。公元1558年,英國都鐸王朝的女皇伊麗莎白一世即位。她在位期間,信仰新教的英國與信仰天主教的西班牙關系逐漸惡化。伊麗莎白一世在位期間為了擴展英國的海上勢力,同時也為了打擊敵人西班牙在美洲的勢力而積極鼓勵民間的海盜活動。正是她在位期間,英國率先頒布了私掠許可政制度。她正是藉助了海盜弗朗西斯·德雷克的力量在1588年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使英國獲得了擴展海上力量的機會。

弗朗西斯·德雷克(Francis Drake),在公元1540年出生於德文郡英國南部的德文郡一個貧苦農民家中。他在公元1567年至1577年的十年間組織船隊三次到達美洲進行探險航行,掠奪西班牙的財寶,並在其間成為了第一位完成環球航行的英國海員。德雷克在伊麗莎白一世的支持下對西班牙的商船進行大肆掠奪,帶回了數以噸計的黃金白銀,充盈了女王的金庫。更重要的是德雷克為英國的航海貿易開辟了一條新航路。

那個年代還沒有開鑿出巴拿馬運河,當時的人們尚認為南美洲南端的火地島和南邊的大陸是連成一片的,而從大西洋進入太平洋之的唯一海上通道是位於南美洲南端的麥哲倫海峽。這條充滿風暴和暗礁的狹長通道是麥哲倫1519年進行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時發現的。之後,西班牙便派重兵把守住了這處咽喉要道。而德雷克在航行時卻發現在南美洲的南端並不與最南邊的大陸相連,其間還有一片寬闊的海域聯結太平洋和大西洋。數個世紀後,南極洲才被發現,而南美洲和南極洲之間的海峽被命名為『德雷克海峽』。自從德雷克發現這片海域後,太平洋便再也不是西班牙獨占的海域了。做為一個探險家德雷克的業績到此為止,但是他的傳奇故事並未結束。

公元1587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處死了親西班牙的蘇格蘭女王瑪麗,導致西班牙對英國宣戰。當時的英國集全國之力也只能拼湊出一支僅由三四十艘戰艦,數千士兵的海軍,而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則擁有一支由130多艘戰艦,3萬多兵員組成的無敵艦隊。由於兩國海上力量相差懸殊,英國女王傾向於妥協,並派遣使者與西班牙談判。當英國迫於西班牙強大的軍力,在談判中節節退讓時,47歲的德雷克帶領著數艘海盜船偷襲了西班牙艦隊的基地,位於西班牙南面的加的斯港。德雷克的偷襲催毀了30多艘西班牙的艦只,其中包括兩艘一千多噸的主力艦,使兩國談判破裂,而西班牙做戰爭准備的時間至少延遲了一年,為英國贏得了時間。

次年夏天,西班牙的一百多艘龐大的戰艦載著三萬名士兵集結在大西洋面上。英軍則派遣一百多艘噸位相對小的船隻和一萬名士兵迎戰,德雷克被任命為其中一支分艦隊的指揮。英國的艦隊雖然噸位小,火力相比較弱,但是機動靈活,射程要遠。另外英國在多年的海盜實戰活動中積累了豐富的海戰經驗,最終利用靈活的戰術打敗了無敵艦隊。當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返回西班牙各港口時,只剩下四十多艘殘破不堪的戰船了。

這次戰爭讓英國獲取了短暫的主動權,然而並未改變西班牙的霸主地位。西班牙經過一年的休整,於次年在『科倫納-里斯本』海戰中打敗英國重獲大西洋的霸權,一直到公元1639年唐斯海戰被荷蘭艦隊擊敗後,荷蘭才取代西班牙成為海上霸主。

弗朗西斯·德雷克之後,在加勒比海域最著名的海盜是被稱為『黑鬍子』的愛德華·蒂奇。他在公元1680年出生英國的布里斯托爾。當時的英國仍與海上競爭對手西班牙處於交戰狀態,於是英國政府依舊默許被稱為『私掠船』的武裝民船的活動,而年輕的黑鬍子在一艘私掠船上當了水手。

公元1713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束。根據《烏得勒支條約》,作為戰敗國的西班牙不僅將直布羅陀海峽割讓給英國,還使英國獲得了販賣奴隸的壟斷權,英國才真正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海上霸主。總而言之,英國就是靠著一群海盜起家而成為海上霸主的,曾有人戲說:全英國就是一大群海盜,伊麗莎白就是最大的海盜頭子。

然而在英國成為海上霸主後,『三角貿易』隨即開始興起,英國商人在三角貿易中獲取了巨大的利潤。而那些英國的私掠船在西班牙的海上力量衰弱後,轉而開始對本國進行『三角貿易』的商船下手。當時英國的女王安妮下令禁止『私掠船』進攻本國商船時才發現這群貪婪的海盜已經失去了控制,成為了阻礙英國通過全球貿易發展經濟的一個大麻煩。英國的皇家海軍開始變成了海盜的死敵。黑鬍子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開始了他極具傳奇色彩的海盜生涯。

公元1716年,『黑鬍子』開始跟隨著名的海盜霍尼戈爾德船長當海盜。兩年後,霍尼戈爾德船長成功地搶掠了一艘從非洲到美洲販賣奴隸和運送珠寶,配備了36門火炮的的荷蘭三桅帆船,並將其轉送給了愛德華·蒂奇。蒂奇將這艘戰鬥力極強的大商船重新命名為「安妮女王復仇號」,從此另起爐灶。然而就在同年,黑鬍子就被英國皇家海軍擊斃,他的頭顱被砍下來掛在桅桿上示眾。

『黑鬍子』愛德華·蒂奇最為著名的是他的一身裝扮。相傳他有一臉濃密的鬍子,有時會編成小辮。在每次搶掠前,他都會在帽子下面插上兩根點燃的導火線,讓每個看到他的人都以為自己面對著一個隨時要爆炸的火葯桶,而他『亡命徒』般的性格則更為出名。當時的海盜們總是想盡一切辦法避開大英帝國強大的皇家海軍,不與之發生沖突。而黑鬍子曾公然的向皇家海軍進攻,還命令將自己的旗艦撞向海軍的戰艦,他的這些行為讓人印象非常十分深刻。

『黑鬍子』另一個讓其十分出名的是他的殘忍性格,據說他最大嗜好是將人折磨致死。他喜歡將被劫船隻上的旅客雙手捆住,蒙住雙眼,然後用利劍威逼著他們一個個從船舷的木板上跳進大海,直到所有旅客全部死光(被稱為『走木板』)。黑鬍子不但濫殺無辜,就連跟隨他賣命的手下也不放過。據說,每當搶掠到一批財寶需要埋藏時,他都帶著一個自己不喜歡的水手一同前往。然後,當埋到半截時,他就從背後突然襲擊殺死這名水手,將他的屍體和財寶一起埋下。

然而,這些傳說都有值得懷疑的地方,尤其是當時的海盜船長的權力是受到諸多限制的。按照海盜的規則,重大決定往往都是通過舉手錶決的。海盜的船長很容易被廢除,他們除了可以多分到一些戰利品,並沒有什麼其他的特別待遇。事實上他們僅有的一點點權力,就是在交戰的時候,才可以法號施令,不受約束。

英國為了爭奪霸權,發明了『私掠許可制度』,創造了一大批海盜。而然當英國成為海上霸主後,則開始逐步消滅他們。英國政府於1856年正是終止『私掠許可證』的使用,當時許多國家在巴黎簽訂了聲明。美國則因為當時缺少強大的海軍,依然需要依靠私掠來壯大海上力量,因此較遲簽訂該條約。隨著工業時代的來臨,各國海軍實力大大加強,海岸巡邏也更為嚴密,海盜們再也沒有了往日的輝煌,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幾乎銷聲匿跡,而加勒比海盜的故事也隨之成為傳說。

下一章

E. 白銀的采礦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哪個朝代

夏朝吧,
金銀開采不算

F. 世界著名銀礦 曾占白銀產量一半

銀是一種貴金屬,它在古代就已經被人們當做貨幣使用,而要產生大量銀物質,肯定需要開采銀礦的,世界上最大的銀礦你想了解一下么?曾有800萬人為此喪命,它就是波托西銀都,波托西銀都位於玻利維亞南部,它曾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銀礦,在鼎盛時期,其白銀的產量佔全世界白銀產量的一半

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西班牙人在征服美洲之前,波托西亞僅僅是一個小村落,1545年西班牙殖民者在附近的賽羅里科發現了銀礦,並在此地建城,強行徵集當地的土著居民勞工,驅使他們從事嚴酷的銀礦開采作業,波托西整座城市變成了一台巨大的銀幣製造機,並將所有的白銀運回西班牙國內

在建城初始,波托西只有幾座小教堂和一些住宅,但隨著城市的發展,大批的移民者心懷一夜暴富的夢想前來,可是只有極少數的人實現了致富的願望,大多數人依然貧窮

一面是滿載著白銀的一艘艘駛向西班牙的艦船,一面是一波又一波的移民熱潮,由於當時的濫采粗煉,導致銀礦表層迅速枯竭,白銀產量急劇下跌!

G. 急求,有關貨幣問題

首先必須說明的是現在已經沒有國家採用金本位貨幣體系。紙幣並不是紙本位的貨幣體系,所以防偽技術才具備一定的意義。與你的問題有關的,應該是歷史上大的銀礦的發現和提煉銀技術的發展對當時的銀幣貨幣體系的影響。
十六世紀西班牙人在秘魯的波托西發現的銀礦,那時的世界處於流動性缺乏的狀態。銀礦為西班牙王室帶來財富,也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
由於世界經濟的發展對流動性的需求,美國一直採用金銀雙本位貨幣體系,目的是彌補黃金的不足。但是由於銀礦的大量開發加上世界經濟的動盪,金和銀之間的比價產生劇烈的波動。為此,美國財政部按照國會通過的《白銀法案》在歷史上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白銀收購,強行拉高白銀對黃金的比價。1934年第二次白銀收購甚至導致當時中國的通貨緊縮。最終,也許美國人最終明白本位金屬的數量對貨幣發行的局限,最終放棄了銀本位,後來乾脆放棄了金本位。
你的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實物貨幣或稱現鈔的非正常發行對貨幣體系的影響。有一位朋友提出過一個很極端的問題,很有意思,你可以參考一下:http://..com/question/237377144.html
問題的本質在於現在的電子金融體系已經形成了某種超越,使實體貨幣(或現鈔)的意義變得非常有限。而目前世界貨幣體系究竟是以什麼為本位的,這可是個大問題。

H. 哥倫布是什麼時候發現美洲大陸的銀礦的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受西班牙女王派遣,帶著給印度君主和中國皇帝的國書,率領三艘百十來噸的帆船組成的船隊從帕洛斯角出發西行,開始第一次遠航。經七十晝夜的艱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終於發現了陸地(屬於中美洲加勒比海中的巴哈馬群島,他為它命名為聖薩爾瓦多)

I. 古代白銀產量很低,遍及中國的白銀是哪裡來的

(圖)絲綢之路

中國的生絲、瓷器等商品,經由澳門、菲律賓的馬尼拉等中轉港,運往歐洲,而歐洲殖民者從美洲掠奪到的大量白銀,由馬尼拉大帆船源源不斷地運到馬尼拉,陸續流入中國。由今天墨西哥西海岸的阿爾普爾科,到菲律賓的馬尼拉,再到中國的澳門,構成了16、17世紀的「太平洋絲綢之路」。

太平洋絲綢之路,給中國輸入了大量的白銀。然而,在進入中國後,白銀便在這里沉澱下來。1621 年一位葡萄牙商人談道:「白銀在全世界游盪,直至流入中國。它留在那裡,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對這一說法的一種解釋是,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的中國,需要大量的貨幣;另一種解釋是,中國人把白銀用於置田買地,或者儲藏起來。美國學者弗蘭克在其《白銀資本》一書中認為,17、18 世紀全世界白銀產量的三分之一乃至二分之一流入了中國。大量的白銀流轉的數字表明,15—18 世紀的中國,依然是世界的經濟中心。

15世紀末期的地理大發現,讓16世紀進入一個全球化時代。亞洲、歐洲、美洲之間,開始實現密切的往來:交往的主要通道是海洋,而交流的主要媒介則是白銀。16世紀始,世界各地的商人們,都在使用源自美洲的西班牙銀幣作為標準的交換媒介。奧斯曼帝國、明代中國和印度,都用大量白銀來支撐他們各自的通貨體系。從此,原本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中國深深地捲入了世界經濟體系之中。

然而,在同時期的非洲,仍然是以貝殼作為貨幣,而俄國一直到彼得大帝時代,仍然以毛皮作為貨幣。但是,富庶不代表先進。著名經濟史家吳承明先生評價彭慕蘭《大分流》時說:「18世紀,中國與西方比,無論在國富或民富上都勝一籌,至少旗鼓相當。但是,富的不一定先進,往往更保守。中國在科技和制度,尤其法律與經濟制度改革上,已落後於西方了。」



▌摘自華夏版五卷本《中國通史》,卜憲群總撰稿、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撰稿,華夏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授權合作稿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4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9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1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3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85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02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0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