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與義大利和西班牙關系如何
Ⅰ 西班牙同當時德意志法西斯國家的關系如何
西班牙同當時德意法西斯國家的關系,尤其是同希特勒的納粹德國之間的關系,也是影響其當時政策的重要因素。「我寧可被拔掉三四顆牙齒,也不願再搞這樣的談判。」這是1940年10月23日希特勒為爭取西班牙同佛朗哥在法國和西班牙邊境的昂帶進行談判後,對墨索里尼說過的一句話。這句話不但反映了當時談判的背景,並且也可以看作為二戰時西班牙同軸心國之間關系的一個縮影。
德意法西斯當時之所以干涉西班牙內戰,扶植佛朗哥的法西斯政權,很大原因就是想讓西班牙在日後的戰爭中成為自己的盟友,站到自己一邊。1939年8月,還未取得內戰全國勝利的佛朗哥政權便宣布,如果戰爭爆發,他們將恪守中立。這一聲明,雖然使柏林感到不快,但只是將其看成是佛朗哥在內戰持續期間的權宜之計,並且預計到法西斯的西班牙雖然名義上是中立的,將仍然會給軸心國作出有用的貢獻。
1940年初,德國在歐洲的戰事節節勝利時,西班牙和德國的距離達到了歷史的最小值,西班牙與德意法西斯的結盟只有一步之遙,這在上文已經提過。但兩國最終還是未能結盟,這不能不說是在當時復雜環境下對各自國家利益問題進行博奕的結果。1997年,英國愛丁堡大學歷史教授戴維·斯塔福德經過對丘吉爾在二戰時期信件的研究,發布了他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正是丘吉爾對當時西班牙法西斯政權高級官員和軍官的「金錢外交」,阻止了西班牙倒向軸心國,從而「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方向」。
1940年5月,丘吉爾就任英國首相。當時的國際形勢非常嚴峻:法西斯德國在歐洲大陸節節勝利,而居於重要戰略位置的西班牙,其政府隨時都可能投降納粹。對於英國來說,德國如果控制了位於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那將是一場災難——地中海的戰略運輸線將被封鎖。
但丘吉爾不愧為「二戰名相」,他在分析了佛朗哥政府的內部勢力之後,決定通過收買一些對佛朗哥有影響力的西班牙高級指揮官,以影響當時佛朗哥和西班牙的對外政策。為了實現這個計劃,作為當時英國首相的丘吉爾曾專門從預算中撥出一筆資金用於這項絕密行動:由英國國庫在一家瑞士銀行的紐約分行存入1000萬美元。戴維·斯塔福德教授說:「這筆錢很可觀,但是,鑒於涉及的事情重大,用於收買西班牙軍人就顯得不是很多了。」他在研究庄吉爾當年的信件時發現了這個收買事件。戴維·斯塔福德說:「西班牙同德國聯合在一起可能會改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方向。」
也許,正是丘吉爾這種不拘世俗和釜底抽薪的做法,避免了當時法西斯的西班牙投向軸心國的法西斯聯盟,從而影響了世界歷史發展的走向!
1939年內戰結束後,佛朗哥成為終身元首,他進而取締其他一切政黨,建立法西斯獨裁專政。佛朗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執行「中立」政策,但派遣「藍色」師團配合德軍進攻蘇聯。1947年宣布西班牙為君主國,他為終身攝政王。1969年7月,指定前國王阿方索十三世之孫胡安·卡洛斯在他死後繼承王位。1975年11月20日佛朗哥病死於馬德里。
Ⅱ 西班牙德國關系
西班牙和德國的關系是同盟國,二者均為歐盟成員。
歐洲聯盟,簡稱歐盟(EU),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Brussels),是由歐洲共同體發展而來的,創始成員國有6個,分別為德國、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現擁有27個會員國,正式官方語言有24種。1986年,西班牙、葡萄牙加入歐洲共同體。
歐盟積極開展全方位外交,已同世界近20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了外交關系,與戰略夥伴建有定期首腦會會晤機制。歐盟奉行有效多邊主義,倡導自由貿易,積極引領國際能源及氣候變化合作,強調維護聯合國的地位和作用。
歐盟的起源:
1991年12月11日,歐共體馬斯特里赫特首腦會議通過了建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和「歐洲政治聯盟」的《歐洲聯盟條約》(通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約」)。
1992年2月7日,《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簽訂,設立理事會、委員會、議會,逐步由區域性經濟共同開發轉型為區域政經整合的發展。
1993年11月1日,《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正式生效,歐洲聯盟正式成立,歐洲三大共同體納入歐洲聯盟,這標志著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同時發展共同外交及安全政策,並加強司法及內政事務上的合作。
Ⅲ 德意兩國是怎麼干涉西班牙內戰的
3月,西班牙長槍黨的領袖桑胡爾霍秘密前往柏林,拜謁納粹德國的元首希特勒,請求希特勒支持他的叛亂計劃。
希特勒知道,位於歐洲西南端的西班牙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它扼守從大西洋進入地中海的戰略通道,又與德國的宿敵法國接壤。法西斯在西班牙的勝利,將大大加強法西斯國家在歐洲的戰略優勢,並牽製法國等西方民主國家。他因此慷慨地向桑胡爾霍表示,德國將全力支持他的叛亂,屆時將向他提供包括軍事裝備在內的一切援助。
與此同時,西班牙法西斯分子的代表也來到羅馬,尋求墨索里尼的支持。義大利法西斯的既定目標是建立地中海區域的霸權,墨索里尼認為這是上天賜予他的機會,立即答應幫助西班牙法西斯叛亂。
有了德意法西斯援助的承諾,桑胡爾霍有恃無恐,決定發動叛亂。1936年7月17日,在桑胡爾霍的命令下,駐扎西屬摩洛哥的西班牙殖民軍公開叛亂,武裝對抗共和政府。充滿血腥的西班牙內戰從此開始。叛亂當日,桑胡爾霍乘飛機從葡萄牙回國,飛機失事,桑胡爾霍摔死了,他的副手,法西斯叛軍的二號人物佛朗哥便成了叛軍的首領。
叛亂像一場可怕的瘟疫,迅速從西屬摩洛哥向西班牙國內蔓延。百分之八十的西班牙陸軍參與了叛亂。但是,海軍和空軍仍忠於共和政府,駐扎在西屬摩洛哥的叛軍主力無法渡過直布羅陀海峽回國,分布在國內各據點的叛軍迅速被共和政府的軍隊和武裝工人所分割、包圍。叛軍處境岌岌可危。
佛朗哥連連電告柏林和羅馬,敦促德意迅速採取援助行動,介入西班牙內戰。
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不肯坐視佛朗哥叛軍被共和政府打垮,他們進行了聯系,決定聯手干涉西班牙內戰,援助佛朗哥叛軍。對於決意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希特勒來說,西班牙是德國的戰爭高等學校,不僅可以檢驗德國新式武器的效能,還可以使他的軍隊取得寶貴的實戰經驗。
7月28日,30架德國容克運輸機在西屬摩洛哥機場降落,之後墨索里尼也派來20架運輸機。德意還同時派來運輸艦船。大批西班牙叛軍乘坐德意運輸機和軍艦,返回西班牙。叛軍主力運到西班牙後,西班牙戰場的實力對比開始發生明顯變化,叛軍逐漸佔有優勢,共和政府處於叛軍南北夾擊之中。
1936年11月28日,德國與西班牙叛軍簽訂秘密合作協定。1937年3月20日,義大利也與西班牙叛軍簽訂同樣的協定。從此,德意法西斯開始全力援助西班牙叛軍。在西班牙內戰中,它們共向西班牙叛軍提供了1300架飛機、1000輛坦克和大批武器彈葯,大大加強了叛軍實力。
德意法西斯還派遣大批地面部隊參與西班牙內戰。德國派遣了綽號為「禿鷹軍團」的支援部隊,它以空軍為主,兵力達16000人。義大利派了一支規模更大的部隊去西班牙,總數為73000人,直接與西班牙共和政府作戰。
在德意干涉西班牙內戰之際,英法政府仍推行綏靖政策,它們宣布對西班牙內戰的交戰雙方持中立立場,並實行嚴格的武器禁運。在英法策劃下,歐洲不幹涉西班牙委員會組成,德國和義大利居然堂而皇之地成為這個委員會的成員。由於叛軍可以持續獲得德意法西斯的援助,武器禁運僅僅切斷外部世界對西班牙共和政府的支持。
西班牙人民與法西斯的戰斗得到了世界進步力量和人民的積極支持。1936年10月,第一批來自前蘇聯的援助物資抵達西班牙。在此後的兩年中,前蘇聯為西班牙共和政府提供了648架飛機,347輛坦克,1183門火炮及其他物資,並派出3000名軍事人員,參加保衛西班牙共和國的戰斗。
1936年10月22日,國際縱隊建立,來自54個國家的近4萬名左翼人士加入了這支志願部隊,他們中有中國人民熟悉的加拿大人白求恩、美國作家海明威、法國作家薩特等著名人士。國際縱隊在反擊法西斯叛軍的進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938年10月28日,根據國際不幹涉委員會的決定,國際縱隊離開西班牙。他們在巴塞羅那舉行告別檢閱,無數西班牙人含淚送別。他們知道,在這支隊伍中,有2000名國際主義戰士為了西班牙的自由和獨立,將自己的生命獻給了這片土地。
1938年8月之後,西班牙共和國所獲的國際援助日漸減少,到年底已完全斷絕。與此同時,德國、義大利更加肆無忌憚地援助佛朗哥叛軍。它們的武裝部隊直接參與叛軍對馬德里的圍攻;它們的空軍對共和政府控制下的城鎮進行狂轟濫炸,兇殘地殺害和平居民;它們的軍艦在公海上嚴密封鎖西班牙海峽;義大利公然派遣潛艇,襲擊開往西班牙共和政府控制地區港口的商船,包括外國商船。對此,英法奉行綏靖政策,聽之任之。
1939年1月,叛軍佔領加泰洛尼亞地區,共和政府遭到沉重打擊,處境危急。3月6日,馬德里發生右翼軍人政變,顛覆了人民陣線政府。3月28日,佛朗哥叛軍在德意軍隊的協助下,最終攻佔馬德里。隨後西班牙法西斯在全國建立統治。
Ⅳ 二戰前德國和其它國家有外交嗎
二戰前德國雖然很憋屈,負擔了無法承受的戰爭賠款,並被迫解除了武裝,但是在名義上仍然還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所以德國與大多數國家還是保持著外交關系。
比如德國和中國國民政府之間就存在緊密的合作,在戰前,德國曾派遣技術指導人員對中國國軍部隊進行培訓,並提供了一定的武器裝備,當然,德國當時需要與我國進行貿易,主要就是進口稀有金屬。
德國和英法的關系相對較差,這個主要是因為一戰遺留問題;
德國與奧地利的關系很好,兩國主要民族構成都是日耳曼人,而且近代以來,德奧一向走的很近;
德國和捷克斯諾伐克的關系比較復雜,因為捷克斯諾伐克靠近德國的蘇台德地區,基本居住的都是日耳曼人,這個在後來也成為希特勒領土要求的借口。
德國和同為一戰戰敗國的匈牙利關系也非常好,兩國關系密切,匈牙利日後加入了納粹戰車。
德國和瑞典王國的關系也比較親密,兩國一直保持貿易往來,瑞典王國向德國出口金屬與木材。
德國與丹麥王國的關系也不錯,當然,這絕不會讓希特勒對丹麥手軟。
德國與南美諸國中的阿根廷關系最為密切,阿根廷差點在二戰中加入納粹集團;
德國和日本的關系其實一直一般,戰前德國軍官考察日本後匯報稱日本的軍備和軍事思想非常落後,還停留在一戰水平,二戰時德日聯盟事實上只是出於共同利益的考慮,決無外交關系親密的成分。
德國和蘇聯的關系屬於虛假的和睦,兩個歐陸大國之間一貫保持謹慎的互相提防的態度,由於蘇聯的社會意識形態與整個世界格格不入,除了共產國際陣營,蘇聯基本上沒什麼朋友。
德國和西班牙關系也不錯,西班牙王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關系環境相當的好,與許多國家保持親密關系,所以西班牙內戰時期,滿地都是外國支援部隊,整個西班牙淪為新武器、新戰術試驗室。
德國和義大利的關系不錯,但事實上屬於臨時撮合,主要是兩國元首都奉行法西斯主義路線。
德美兩國基本屬於互相中立的關系,不敵對也不親密,戰前的美國仍然奉行孤立主義政策,除了和英國關系較好,美國基本上只把目光放在他的南美後花園里。
德國和波蘭的關系非常惡劣,同時蘇聯和波蘭的關系也非常惡劣,二戰前的波蘭是個很古怪的國家,這個國家的經濟實力非常有限,戰術思想和軍備相當落後,但是偏偏奉行霸權主義,部隊也比較龐大,波蘭軍閥認為自己具備與德國、蘇聯叫板的實力,奉行聯合英法、抵抗德俄的外交政策,是以二戰開始後迅速為德蘇兩國瓜分,糊塗的國家啊。
總之,戰前德國的國際形式總體良好,最大的仇敵就是法國,其次是英國,再次就是波蘭
Ⅳ 二戰中的德國與義大利關系如何
盟友關系。
希特勒看上義大利做盟友是因為國際政治是國家利益的舞台,是利益的驅使。德意同盟完全是一種馬基雅維利式的政治結合(馬基雅維利主義,即個體利用他人達成個人目標的一種行為傾向),並不是大家所認為的義大利實力差求著希特勒做盟友(起碼在德意簽訂鋼鐵條約是,德意兩國表面實力相差不大),也不是兩者意識形態上是相似。
德意日同盟:
義大利不僅侵佔了阿比西尼亞,而且還和德國一起干涉西班牙內戰,兩個思想上的「瘋子」因為相似的方法,都是法西斯軍國主義思想,他們的貪婪和野心,自然就一拍即合結成了「柏林—羅馬」侵略軸心。
當時的日本正面對資源匱乏的窘境,雖然他們從明治維新後就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但日本高層認為還是得通過戰爭來滿足自己國內的自然資源需求。他們便向全國推行軍國主義思想,各種掠奪和擴張的言論在日本佔了主導第二,日本稱霸亞洲的野心來時顯露。
墨索里尼和希特勒一致認為,德意與英法美爭奪的重點在歐洲極其側翼——非洲地區,出於戰略上的考慮,它們需要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有一個同夥,能使得英法美陷入兩面受敵的狀態,而日本對於德意而言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就這樣,德意日順理成章的勾結在了一起,建立起了「柏林—羅馬—東京」侵略軸心,二戰全面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