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什麼冷武器最好
1. 在冷兵器時代,最具有殺傷力的是什麼兵器
在冷兵器時代,到底是什麼冷兵器的殺傷力最強呢?冷兵器時代,殺傷力最強的武器是強弩。
而且在古代的時候,到底是什麼武器殺傷力更強,其實也可以看看各個朝代對於武器的禁用情況。在任何朝代,其實都有違禁或者說管制刀具一說,但各個朝代的違禁武器規定並不相同。但在所有的朝代之中,基本都有兩種武器是被嚴格管控的,這就是弓弩與甲胄。
甲胄是專門用於作戰的防禦性武器,在日常幾個人的交鋒之中,甲胄反而會影響到人的靈活性,會束手束腳的。但甲胄畢竟是防禦性武器,沒有什麼殺傷力。
而弓弩是一種可以遠程殺傷的武器,正因為其在冷兵器之中射程遠,可以長久持握而不用擊發,而且可以使用機械或者畜力上弦,使得其威力要遠比弓更強。
在被稱為武力衰弱的宋代,之所以可以兩宋對抗北方強大的國家上百年,被稱為護國神器的神臂弩功不可沒。
2. 歷史上有哪五種防身冷兵器,不僅易於隱藏,甚至可能比槍械還好用的
1.鎖定鐮刀
鎖定鐮刀是古代日本最流行和致命的武器之一。它是長鏈和鐮刀的結合,重物或鐵球附著在鏈條的一端 。
5.左手匕首是一把非常罕見的劍,只能由貴族成員擁有。 把手上方有一個護手板,雕刻著精美的圖案,鑲嵌著鑽石。 劍體窄,中間位置厚,兩邊薄,刀刃極其鋒利。因為它體積小,攜帶方便,是一種非常好的自衛武器。
3. 哪種冷兵器最好用
畫戟是傳統十八般兵器中的一種,它是有矛和戈組合演變而來,可刺可鉤,可削可砍,變化多端,威猛無鑄,堪稱是冷兵器之王。
唐時薛仁貴,祖上是南朝名將薛安都,一身家傳武藝,善使一柄銀剪戟。唐太宗親征高麗,薛仁貴因勇猛嶄露頭角,得以守衛玄武門,後來征西突厥、高麗、吐蕃、鐵勒九姓,一生東征西討,戰功赫赫。年近七旬征突厥,敵人見之未戰而狼狽逃竄。薛仁貴成了大唐敵人眼中的凶神惡煞,唐軍傳唱道,「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4. 世界冷兵器匕首排名是什麼
1、STRIDER MANTRACK 1 BIG
數據:刃長:6.5英寸 /刃厚:4/16 英寸刀主介紹:STRIDER創辦人之一,也是一位刀具設計師與刀匠——Mike Strider按自己的用刀習慣而設計的作品。設計原型取自MT,創造出極其完美的矛形刀尖,具有可怕的穿刺力與強大的切割力。此刀手柄非常長,或許看似比例失調,但此刀的重心在刀頸處,兩側重量非常平衡。長手柄可以讓你用任何手形使用刀而不會覺得手柄短,非常適合手型較大或戴手套的人使用
2、STRIDER AJAX – MANTRACK 2
數據:刃長:8英寸 /刃厚:4/16 英寸刀主介紹:STRIDER創辦人之一,也是一位刀具設計師與此相關刀匠——Mike Strider的個人手工作品。同MT、MANTRACK一脈相承,採用非常傳統而實用的矛形刀尖,具有可怕的穿刺力與強大的切割力。刀頸與護手的設計具有非常鮮明的個人風格,並且整體刀身加長加寬,具有了實質上的劈砍力。連背刃都極其鋒利,是一支頂級的戰鬥武器
3、COOL STEEL KUKRI(大白狗腿)
數據:刃長:12英寸 / 刃厚:5/16 英寸刀主介紹:COOL STEEL公司的著名刀款,設計原型取自尼泊爾庫爾客族的傳統戰斗砍彎刀。外凸的刀尖與超長的切割線,使刀身落點很好控制,非常合適的重型戰斗砍刀。難能可貴的是7毫米厚的刀身,能配合出一流的刀刃鋒利度,是一支用於肢解的優良工具。
4、STRIDER D9(G10手柄)
數據:刃長:7.5英寸 /刃厚:4/16 英寸刀主介紹:STRIDER創辦人之一,也是一位刀具設計師與刀匠——DUANE DWYER的個人手工作品。設計原型取自M9刺刀,具有強壯的刀尖與飽滿的切割線。是一把極具殺傷力的獵刀型戰斗刀。目前手柄有傘繩和G10兩種材料。
5、BUCK&STRIDER 888
數據:刃長:4英寸 / 刃厚:3/16 英寸刀主介紹:老牌大廠BUCK和後起之秀STRIDER合作的第一款直刀。外形象一款廚刀,但在這憨厚的外表下隱藏著可怕的殺氣。888飽滿的切割線,及短小厚實的刀身與手柄,能隱蔽而快速地出刀,干凈利落地結果敵人,是CQB類小直刀的典範。此把編號為58號的888,測試中就表現出了優異的鋒利度。
6、SILVER KNIGHT
數據:刃長:120毫米 / 刃厚:4.5毫米刀主介紹:刀界怪才STEVEN RYAN的設計,由武器公司KNIGHT槍械監制。超強壯的一體鎖與停止銷,碩大的刀身與可怕的鋒利度,舒適的握持感,以及那具有標志性的用於拆卸M16步槍用的六角螺孔,造就了這支具有純正戰斗血統的折刀。使用它的唯一用途與目的就是,讓敵人在刀鋒下痛苦的死.
7、STRIDER GB
數據:刃長4英寸 / 刃厚3/16英寸刀主介紹:STRIDER嘗試的第一款折刀。是為飛行員設計的工具刀。這款GB是TANTO刀尖的型號。可能是第一次嘗試,所以在強度方面設計並不是非常完美,不能勝任切割鋼板和撬門等高強度作業。但要用於格鬥卻綽綽有餘了,強韌的刀尖足以戳破防彈衣等護具,所以,GB可以說是一款可以放在衣兜里的,重型戰斗折刀。
8、MAD DOG PANTHER
數據:刃長:10英寸 / 刃厚:4/16 英寸刀主介紹:MDK的設計師與製作者,Kevin McClung,是一位前FBI人員。他設計製作的這把刀有「攻擊刀之王」的美稱。G11材料的手柄,造型非常貼合手形。厚鉻塗層,超級堅硬耐腐蝕耐磨損。長假刃使刀身輕盈而不失強度。局部熱處理使刀身與刀刃硬度相差近HRC10度(刀刃硬度62-63 HRC, 刀背硬度50-54 HRC) ,一流的刀刃硬度和一流的刀身韌性。此款刀手工極其對稱整齊,整體重量配置地非常均衡,細節部分也是無可挑剔。
9、STRIDER D9(傘繩手柄)
數據:刃長:7.5英寸 /刃厚:4/16 英寸刀主介紹:STRIDER創辦人之一,也是一位刀具設計師與刀匠——DUANE DWYER的個人手工作品。設計原型取自M9刺刀,具有強壯的刀尖與飽滿的切割線。是一把極具殺傷力的獵刀型戰斗刀。目前手柄有傘繩和G10兩種材料。
10、STRIDER MSC7.5
數據:刃長:7.5英寸 /刃厚:4/16 英寸刀主介紹:STRIDER創辦人之一,也是一位刀具設計師與此相關刀匠——MiCK Strider的個人手工作品。同MT、MANTRACK一脈相承,採用非常傳統而實用的矛形刀尖,具有可怕的穿刺力與強大的切割力。是一把極具殺傷力的矛型戰斗刀。護手與握柄改造得更符合人體工學,使用更順手
5. 古代的冷兵器——槍,現代的熱兵器——槍,兩種截然不同的兵器,為什麼名字相似度100%
古代槍指長槍,現代槍指各種槍支
長槍
槍矛,中國古代兵器之一,武術長器械。屬於一種長柄的刺擊兵器。由古代兵器矛演變而來。槍的長度約相當於人體直立,手臂伸直向上的高度。槍桿的粗細,根據使用者性別、年齡而異。槍纓的長度不短於20厘米。槍法以攔、拿、扎為主,這是槍術的基本動作。扎槍要平正迅速,直出直入,力達槍尖,做到槍扎一線,出槍似潛龍出水,入(縮、收)槍如猛虎入洞。扎槍又有上平、中平、下平之分,以中平為要法,故有「中平槍,槍中王,當中一點最難擋」的說法。單扎、對扎的訓練是基本功,也具有健身與表演的效果。攔、拿槍法,是擋撥防禦之法,動作繞圈不宜大,防對方兵乘虛而入。此外,還有崩、點、穿、劈、圈、挑、撥等,都是槍術常用方法,要求纏繞圓轉,勁力適當,方法正確。練槍時,身法要求靈活多變,活動范圍大,步法要輕靈、快速、穩健,故有「開步如風,偷步如釘」之說。腰腿、臂腕之力與槍要合為一體,並要勁透槍尖。槍術在十八般武藝中比較難學,不易掌握,俗說:「年拳,月棒,久練槍」。槍的套路內容也十分豐富,如楊家槍、犁花槍、六合槍、四平槍、鎖口槍、五虎斷門槍等等。
長槍之物,由來最古,車戰時代,將士利用長兵,弓矢之外,惟以矛為最適宜,故矛有丈八之稱,槍之來,實始於此;惜當時雖為戰斗之具,惟無一定使用之法;兩陣相對,不過藉此兵器,遙相擊刺而已。相傳槍實傳自苗蠻,槍譜載:西方有武吃氏者,民以勇悍著,不論男女,都嫻武藝,藝精者王,群眾慴服,莫敢有違;故武吃氏之族,小兒五六歲,即令習武,孱弱不能軍者,父母棄之,里人不與伍;其族尤以長槍法著,槍長七尺至八尺,金其鋒而以木為柄,舞動時,寒星點點,銀光皪皪,潑水不能入,用以臨敵,矢石所不能摧,此有槍法之始也。按西方疑指西域,武吃氏之族,不得其考矣。至於此法於何時傳入中原,則又各異其說,亦不必深究。總之槍法之起於武吃氏也,可以無疑。
槍和矛一樣,是古代戰場上使用最廣的長形刺兵,漢代長兵器,側重戟、矛。後漢已有載錄,但是刀刃銳長,還未脫離矛頭形式。因為長矛使用不便,晉代開始逐漸流行用槍,當時所用的青銅矛頭,體制也較以前略小,已與後世的鐵槍頭相類了。唐代善槍者甚多,《五代史·王彥章傳》說:「彥章為人饒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鐵槍,騎而馳突,奮疾如飛,而他人莫能舉也,軍中號王鐵槍。宋代以後,矛在基本上就被槍所代替了,宋曾公亮的《武經總要》就列舉了十八種宋代長桿鐵槍,其中有:搗馬突槍、雙鉤槍、環子槍、單勾槍、拐槍、拐突槍、錐槍等。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極善使槍,至今尚有岳家槍法。
在以槍為主要裝備的部隊中,最有名的要屬明代的秦良玉統率的白桿兵。白桿兵一律使用白蠟樹(即小葉枔)作柄的長槍,故此的名秦良玉是中國戰史上的第一位女將軍。她率領的白桿兵,在鎮壓楊應龍之亂和抗禦後金(後來的清)以及評定奢崇明之亂和張獻忠之亂中,屢立戰功,被傳為佳話。
火槍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槍」始終是「兵」手中最基本的戰鬥武器。沿著它們產生、發展、演化的足跡,人們可以清晰地火繩槍看到人類戰爭一幕幕悲壯的發展歷史。
步槍的老祖宗是火門槍,從第一支火門槍誕生到現在,步槍變更了九大種類,即火門槍、火繩槍、轉輪打火槍、燧發槍、擊發槍、連珠槍、半自動步槍、自動步槍和突擊步槍,而未來則可能最終被理想單兵戰鬥武器所取代。
後裝槍出世前的火器
公元1132年,中國南宋的軍事家陳規發明了一種火槍,這是世界軍事史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它可稱為現代管形火器的鼻祖。到了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壽春府人創造了一種突火槍,該槍用巨竹做槍筒,發射子窠(內裝黑火葯、瓷片、碎鐵、石子等)。燃放時,膛口噴火焰,子窠飛出散開殺傷對陣的敵人,這是現代霰彈槍的真正起源。
公元13世紀,中國的火葯和金屬管形火器傳入歐洲,火槍得到了較快的發展。15世紀初,西班牙人研製出了火繩槍。後來,被明王朝仿製,稱之為鳥銃,直到公元1525年,義大利人芬奇發明了燧發槍,將火繩點火改為燧石點火,才逐漸克服了氣候的影響,且簡化了射擊程序,提高了射擊精度,可隨時發射。
後裝槍的發明是19世紀槍械的一次重大變革,它結束了步槍出世500年都是從膛口用探條把彈丸裝進槍膛內的歷史,被有些史書稱之為「開辟了輕武器和步兵戰術的新紀元」。
自動原理發明前的步槍
1860年,美國首先開創了連珠槍的先河。該槍也是一種單發步槍,但無需從外部一發發地裝彈,而是依靠彈倉存貯彈葯,用手扳動槍機即可重新推彈入膛,能接連射擊若干次,射擊速度比手動單發步槍快得多。在1877年的俄、土大戰中,土耳其軍隊用3萬支連珠槍快速射擊,使俄軍陣亡逾3萬人。然而真正使連珠槍發揚光大,在槍械中獨領風騷數十年的是德國人保羅·毛瑟。他發明了第一支槍機直動式步槍,成為現代步槍的基礎。毛瑟槍被世界各國廣泛採用,中國也是最早採用和仿製毛瑟步槍的國家之一。
馬克沁被稱為自動機槍鼻祖,在輕武器領域開辟了一個新時代。在索姆河戰役中,德軍運用馬克泌機槍的密集火力,一天內殲滅英軍6萬餘人。馬克沁自動原理的發明,為其它自動武器的研究擴展了思路。
不斷更新的自動步槍
第一支半自動步槍是蒙德拉貢(墨西哥的一位將軍)設計的。而真正標志著槍機直動式步槍時代的結束和自動步槍時代到來的半自動步槍,是美國人約翰· 坎特厄斯·加蘭德研製的 M1加蘭德步槍。該槍經歷了30個春秋才被美軍方承認而列裝,成為第一支被列裝的步槍,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卡賓槍,實際上也屬於步槍系列。它的槍管較短,重量較輕,可以說是因騎兵的需要而誕生,所以有人又叫它騎槍或馬槍。
俄國的 M1916費德洛夫自動步槍,據資料介紹是世界上出現最早的自動步槍之一。而美國勃朗寧自動步槍的一大功勞,就是在半個世紀後,它啟發了人們發明一種符合現代戰爭要求的單兵輕機槍或班用自動武器。
StG44,1944年命名為突擊步槍,這是世界上第一支真正的突擊步槍。之後,蘇聯AK47卡拉什尼科夫突擊步槍也脫穎而出,而 AK47步槍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德國的StG44。
形形色色的突擊步槍
突擊步槍以其火力猛、重量輕、體積小等特點備受世界各國青睞。目前世界上採用小口徑突擊步槍的國家已達到90多個,其中各具特色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突擊步槍有:美國的柯爾特 M16A2型突擊步槍、俄羅斯的 AN-94突擊步槍、以色列的 TAR-21突擊步槍、比利時的 F2000突擊步槍和南非的 CR21無托突擊步槍等。其中 M16A2型突擊步槍以火力密度大、精確度高聞名遐邇,在確定北約標准彈的武器對比評審中大出風頭,它除裝備美國軍隊外,現已銷往世界50多個國家。俄式 AN-94突擊步槍外表採用了引人注目的含玻璃纖維的後托,使用雙排可卸式30發盒式彈匣,能實現2發點射,有效地增強了彈葯的利用率,且在立姿實施2 發點射時,其射擊精度比 AK74突擊步槍高13倍。以色列TAR-21突擊步槍採用無托的總體布局,而且可以靈活地更換各種不同長度的槍管,實現不同需求,從而自成槍族。 F2000突擊步槍具有單獨的火控系統,據稱它甚至能與美國的理想單兵作戰武器(OICW)一比高低。
總之,步槍的演變從來沒有停止,突擊步槍的接班武器是理想單兵戰鬥武器,但理想單兵戰鬥武器欲完全取代突擊步槍還尚需時日,因有許多關鍵技術要突破。
槍炮革新對十九世紀陸軍發展的作用
十九世紀,影響陸戰很有意義的最早的技術改革是發明和應用火帽。幾世紀以來,在戰場上使用手中火器時的射擊動作本身,是所有動作中最不可靠的。火帽出現後,就消滅了這種現象。燧發槍大約每射擊七發子彈,要瞎火一發。火帽的應用,就使瞎火子彈降為低於每兩百發出現一發。
然而,更為革命性的改進是圓柱錐形子彈,這使高度精確的遠射程來福槍最終替代了精度差、射程近的滑堂槍,成為基本的步兵武器。在發明新子彈之前,來福槍的射擊速度比滑膛槍慢,因為裝彈很困難。由於火葯氣體對鉛彈彈底凹部發生作用,使彈丸具有膨脹的特性。子彈形體小,便於裝填,但射擊後體積膨脹,緊嵌入槍管來福線中,獲得最大轉速以提高了精度和增大了射程。
如要使滑膛槍與來福槍射擊效果相當,在200步距離處射擊,前者需費相當於後者二倍的子彈,300步處五倍,400步處至少十倍。超過400步射擊距離,滑膛槍已完全失效,而來福槍在800碼處還可射擊軍隊隊形等大目標。在1000碼處,彈丸還具有足夠的末端能量,可穿透四英寸厚的軟質松木板。
在1850-1860年之間發明的來福槍和圓錐形子彈與任何先後的新武器技術發展相比,都具有最深刻的直接革命性影響,即使20世紀出現的高爆彈、飛機、坦克對當代產生的影響都比不上當時的來福槍。主要理由是:因為輕武器與火炮和冷兵器相比,它的殺傷力突然提高了,除了山頭或者山瘠擋住視線是個限制外,等於每個握有來福槍的步兵有了一門具有同樣有效射程和最大威力的火炮。況且,炮兵人員更易受步兵火力殺傷。
早期火器的另一特點是後膛裝填,此法當時久已廢棄,19世紀的科學技術讓它在古時無所作為的困境中解脫了出來。傳統上,後膛武器的困難在於金屬部分裝填接合不嚴密,燃燒火葯產生氣體和火焰從後膛的縫隙中噴射出來。為了與19世紀後膛武器的發展相適應,終於發明了金屬彈葯筒,它連結彈丸、火葯和火帽於一體。這種子彈用特製銅和其它軟金屬製成,爆炸受熱後就會膨脹,能有效封閉向後逃逸的氣體。後膛裝填法使步槍手能夠快速裝彈,免得在敵力火下站立或暴露。
19世紀的新冶金學、化學和彈道學,是在火炮、尤其在重武器的發展中最終獲得了輝煌效果的,至於要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那是20世紀的事了。義大利的卡韋利於1846年製造第一門「線膛炮」,也是後膛裝填,用的是盤旋的六角炮膛以代替旋轉的來福線。
1859年的義大利戰爭中,證明拿破崙三世的線膛炮在射程和精度方面絕對優於奧地利的滑膛炮,但多數軍隊直到該世紀70年代才不再依賴滑膛炮。主要因為滑膛炮比試驗中的火炮造價便宜,更加可靠。實際上,由於戰場上新炮的有效射程受炮手視力限制,製造這種新炮並不真正合算,除非觀察距離能大幅度增加。在美國內戰中,線膛炮、滑膛炮,南北雙方都用過,雙方都同樣喜好前裝滑青銅"拿破崙"炮。這種便於使用的火炮,實際上是在歐洲早已過時,在美國壽命也不長的12磅級榴炮。青銅性質較軟,這一直是個嚴重缺點。人們將新的冶金技術結合膛內彈道學進行研究,才有可能利用了鋼的堅硬和耐久的優越性。
來福槍本身既不是新冶金學又不是新彈道學的產物,因為靠來福線增加精度和射程的原理早已眾所周知。但是十九世紀線膛武器的發展大大得益於上述兩門知識的增長。隨著技術的改進,又有了金屬加工機械,就能空前提高鏜孔精度,並在身管中刻劃來福線。幾世紀以來,製造手槍常常是熟練軍械匠的任務,每一件武器他都是作為個人產品生產的,往往是一件藝術品。造槍的基本金屬材料是鍛鐵,所用工藝通常是在芯管周圍綁扎或焊接鐵條。十九世紀,在紐約雷明頓槍炮廠,第一次用鑄鐵孔,製造出帶來福線的身管。生產裝備線也是雷明頓槍炮廠第一家發展的,它的基礎是該世紀早期伊萊·惠特尼和其他人創導的零部件通用互換原則。人們運用彈道科學,設法對這個時期的新線膛武器進行了系統的試驗,從而迅速積累並總結了對於彈丸性狀等各方面的知識。
隨著作戰武器經歷了深刻的技術革命,射程增加,精度提高,射速加快,顯然在編制、戰術和後勤支援方面也需要作相應改革。在拿破崙發展了軍、師編制之後,在編制和戰術方面,如果說不是倒退的話,起碼經歷了相當長的停滯時期。1815年至1845年之間著名的一場沖突--即俄土戰爭(1828-1829)中,所使用的陳舊步兵戰術就是明顯例子。俄國人放棄了拿破崙的集中兵力的戰術和戰略原則,同樣,法國和英國部隊仍然堅持閱兵的操練而損害了戰斗訓練。
編制和戰術適應武器的變化較為緩慢,大部分原因在於新武器要求戰場兵力配置分散,而職業軍人卻害怕一旦分散會失去控制,這是可以理解的。當然,問題在於如果士兵分散到讓敵人難以發現,自己的司令自然也一樣很難觀察到他們。如果中層指揮官未能改變戰術機動動作以適應清楚而容易識別的友軍的部署,那麼和友鄰協同也非常困難甚至令人惱火。因此,要求戰術跟上武器的發展,就要涉及到工業革命的另一個范疇,即電和電子。
在那時的軍事專業文獻里和各國軍事指揮部門的上層圈子裡,對於新武器發展的討論相當透徹,有時甚至很激烈。但主要由於擔心戰場失去控制,該世紀中葉大部分職業軍人不同意改變基本的編制和戰術,騎兵的作用因此未受影響。
這時期,歐美作戰各國的大多數軍隊,旅、團都不是戰術基本單位,而師是便於管理和機動的標准建制。"師"這個詞用得不嚴格,一般按中世紀習慣是指部分戰線,或者指一支大於旅、然而在規模還是模糊的步兵或炮兵部隊。
英國和美國有保持師一級的法律和條例。在戰時,團或多或少還可任意編成旅或師,到戰事結束,就又解散。和平時期的參謀人員,不能按擴編需要保留那麼多,所以在戰時,參謀軍官擔任嚴峻的任務往往缺少實踐機會。
但在上述軍隊里,和平時期也有保持師和軍的建制的,它們的編制和參謀人員從現代標准看還很幼稚。普魯士雖然主要集中精力於軍一級編制,但在參謀總部的建設方面也已跨出了很大的步子。其他各國軍隊和指揮作戰,認為那是司令官和戰爭委員會的特權。司令官只要求下級指揮官提供建議,而不要求參謀人員提供意見。如普魯士新任總參謀長赫穆特·馮·毛奇1864年所說,這種做法在普魯士司令官中也無一例外。
從理論上講,在一切現有或預期要建立的軍隊中,師是個合成軍隊單位,主要包括步兵、炮兵、騎兵,有時還有編制的或臨時配屬的工程兵支援部隊。一般情況是一個師包括兩個旅。戰斗支援問題各國不一樣,甚至各師之間也不一樣。在法國和其他大多數歐洲國家,一個作戰師的實力通常不多於5000人,不少於2500人。然而在俄國和普魯士,師的實力達12000人,甚至更多。因此,實力數字不大可靠,就是在有些國家裡勉力按文件或編制配足了兵員的部隊,也會迅速減員,從而低於規定的編制數,原因是生病、開小差、掉隊和戰斗傷亡。這時期最重要的沖突對抗是美國、黑西哥戰爭(1864-1848),克里米亞戰爭(1854-1856),美國內戰(1861-1865),奧普戰爭(1866)和普法戰爭(1870-1871)。
歐洲對墨西哥戰爭其實未加註意,它的主要軍事意義在於當時人數不多的美國陸軍軍官具有罕見的高度軍事素養,決定性地擊敗了一支規模大得多的墨西哥軍隊。
克里米亞戰爭的大部分經驗教訓都是反面的。在武器裝備、編制和戰術方面沒有劇烈的變革,甚至連溫和的變革也沒有。事實上,雙方的戰術水平一般都很糟糕。當時幾乎沒有察覺到野戰築城對武器的防禦還仍有成效,這一點在塞瓦斯托波爾包圍戰中表現了出來,該戰役歷時12個月,英、法用2587門炮共發射2381042發炮彈,消耗大,戰果較小,與當時軍事上的要求不相符合,只引起了內行人一陣短暫的興趣。
6. 最能代表美國的冷兵器是什麼(短兵長刃型)
最能代表美國特點的冷兵器 無疑是博伊刀。
博伊刀,不只是一種刀。
賦予它這個名字的吉姆•博伊,
作為一個傳奇人物,一個愛國者,一個魯莽的冒險家,一個多才多藝的暴徒,
當他最後一手握著博伊刀一手握著手槍戰死在阿拉莫的時候,
博伊就不再是一種刀,而是一種精神。
我們很難理解美國人對西部英雄的情結。
那時的美國還很弱小,墨西哥的軍隊就有美國的四倍之多。
邊城的英烈們用槍和博伊刀,在無法無天的荒漠開拓了一片片疆土。
也許他們的動機非常現實,甚至並不高尚,
但他們的勇氣至今令人靈魂顫抖。
博伊刀,
在英雄與惡棍的血交相澆鑄之下,
也有了一種異樣的美感。
簡單而直接的解決方式,
以及無法阻擋的憤怒,
這是博伊刀那流暢而鋒利的刀身告訴我們的暴力美學。。
如果說日本刀是謹守法度的武士魂的寄宿之地,
那麼博伊刀則是無法無天的惡徒們的催命死神。
7. 16世紀北半球最好的裝備是啥,包括各種武器和載具
16世紀?西班牙和荷蘭產的火繩槍是最優質的,德意志產的冷兵器品質好,義大利諸城邦的火炮技術很不錯,例如12磅的長炮。 胸甲和馬克西米連式全身甲,給騎士和步兵提供保護
8. 萬劍被稱為冷兵器時代,那現代被稱作什麼時代
現在就是熱兵器時代。
冷兵器主要是說以刀劍為主要作戰武器的時代,大概是在1820年以前吧!熱兵器時代主要是指以槍炮為主做戰武器大概1820年後就是熱兵器時代。
熱兵器又名火器,古時也稱神機,與冷兵器相對。指一種利用推進燃料快速燃燒後產生的高壓氣體推進發射物的射擊武器。傳統的推進燃料為黑火葯或無煙炸葯。
1、概述
熱兵器又名火器,古時也稱神機,與冷兵器相對。指一種利用推進燃料快速燃燒後產生的高壓氣體推進發射物的射擊武器。傳統的推進燃料為黑火葯或無煙炸葯。
所有依靠火葯或類似化學反應提供能量,以起到傷害作用的(如火葯推動子彈);或者直接利用火、化學、激光等攜帶的能量傷人的(如火焰噴射器),都是熱兵器。
熱兵器時代下,裝備先進火器的軍隊,在和冷兵器的文明進行作戰時,基本佔有戰場的絕對優勢。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向英法聯軍沖鋒時(按冷兵器作戰的戰術對付槍炮,僧親王沒有死真是造化,毛同志發明的游擊戰術,在如今器不如人時代或許是最好的辦法),完全暴露在英法軍隊的炮火之軍,那完全是一場血腥屠殺,蒙古騎兵驍勇善戰,但已經無法和現代裝備的敵人爭鋒了,最後幾乎是全軍覆沒(三萬多騎兵,最後只剩下幾個人)。
2、發展史
公元1132年,中國南宋的軍事家陳規發明了一種火槍,這是世界軍事史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它可稱為現代管形火器的鼻祖。到了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壽春府人創造了一種突火槍,該槍用巨竹做槍筒,發射子窠(內裝黑火葯、瓷片、碎鐵、石子等)。燃放時,膛口噴火焰,子窠飛出散開殺傷對陣的敵人,這是現代霰彈槍的真正起源。
公元13世紀,中國的火葯和金屬管形火器傳入歐洲,火槍得到了較快的發展。15世紀初,西班牙人研製出了火繩槍。後來,被明王朝仿製,稱之為鳥銃,直到公元1525年,義大利人芬奇發明了燧發槍,將火繩點火改為燧石點火,才逐漸克服了氣候的影響,且簡化了射擊程序,提高了射擊精度,可隨時發射。
後裝槍的發明是19世紀槍械的一次重大變革,它結束了步槍出世500年都是從膛口用探條把彈丸裝進槍膛內的歷史,被有些史書稱之為「開辟了輕武器和步兵戰術的新紀元」。
自動原理發明前的步槍
1860年,美國首先開創了連珠槍的先河。該槍也是一種單發步槍,但無需從外部一發發地裝彈,而是依靠彈倉存貯彈葯,用手扳動槍機即可重新推彈入膛,能接連射擊若干次,射擊速度比手動單發步槍快得多。在1877年的俄、土大戰中,土耳其軍隊用3萬支連珠槍快速射擊,使俄軍陣亡逾3萬人。然而真正使連珠槍發揚光大,在槍械中獨領風騷數十年的是德國人保羅·毛瑟。他發明了第一支槍機直動式步槍,成為現代步槍的基礎。毛瑟槍被世界各國廣泛採用,中國也是最早採用和仿製毛瑟步槍的國家之一。
馬克沁被稱為自動機槍鼻祖,在輕武器領域開辟了一個新時代。在索姆河戰役中,德軍運用馬克泌機槍的密集火力,一天內殲滅英軍6萬餘人。馬克沁自動原理的發明,為其它自動武器的研究擴展了思路。
不斷更新的自動步槍
第一支半自動步槍是蒙德拉貢(墨西哥的一位將軍)設計的。而真正標志著槍機直動式步槍時代的結束和自動步槍時代到來的半自動步槍,是美國人約翰· 坎特厄斯·加蘭德研製的M1加蘭德步槍。該槍經歷了30個春秋才被美軍方承認而列裝,成為第一支被列裝的步槍,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卡賓槍,實際上也屬於步槍系列。它的槍管較短,重量較輕,可以說是因騎兵的需要而誕生,所以有人又叫它騎槍或馬槍。
俄國的 M1916費德洛夫自動步槍,據資料介紹是世界上出現最早的自動步槍之一。而美國勃朗寧自動步槍的一大功勞,就是在半個世紀後,它啟發了人們發明一種符合現代戰爭要求的單兵輕機槍或班用自動武器。
StG44,1944年命名為突擊步槍,這是世界上第一支真正的突擊步槍。之後,蘇聯AK47卡拉什尼科夫突擊步槍也脫穎而出,而AK47步槍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德國的 StG44。
形形色色的突擊步槍
突擊步槍以其火力猛、重量輕、體積小等特點備受世界各國青睞。目前世界上採用小口徑突擊步槍的國家已達到90多個,其中各具特色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突擊步槍有:美國的柯爾特M16A2型突擊步槍、俄羅斯的 AN-94突擊步槍、以色列的TAR-21突擊步槍、比利時的F2000突擊步槍和南非的 CR21無托突擊步槍等。其中 M16A2型突擊步槍以火力密度大、精確度高聞名遐邇,在確定北約標准彈的武器對比評審中大出風頭,它除裝備美國軍隊外,現已銷往世界50多個國家。俄式 AN-94突擊步槍外表採用了引人注目的含玻璃纖維的後托,使用雙排可卸式30發盒式彈匣,能實現2發點射,有效地增強了彈葯的利用率,且在立姿實施2 發點射時,其射擊精度比AK74突擊步槍高13倍。以色列TAR-21突擊步槍採用無托的總體布局,而且可以靈活地更換各種不同長度的槍管,實現不同需求,從而自成槍族。 F2000突擊步槍具有單獨的火控系統,據稱它甚至能與美國的理想單兵作戰武器(OICW)一比高低。
總之,步槍的演變從來沒有停止,突擊步槍的接班武器是理想單兵戰鬥武器,但理想單兵戰鬥武器欲完全取代突擊步槍還尚需時日,因有許多關鍵技術要突破。
冷兵器時代,指由遠古時兵器由生產工具分化出來,也就是兵器發明開始,到火葯發明並廣泛使用於戰爭的這段時期。為何從兵器分化之後才開始計算,不再往前追溯呢其實是可以再追溯的,只是在那一段漫長而且久遠的歲月里,原始人類的社群之間,是否曾經發生過戰爭?如果有,他們的戰爭是單挑式的,還是群體式的?使用的工具是棍棒、獸骨、還是石頭?這些事情實難考證,所以並不適合用來作為冷兵器年代的開始時間。用兵器分化發明的時間則不然,兵器的發明本身即代表了戰爭的發生,故以此時間點來作切分,合理可行。至於兵器是何時發明的?部分學者認為,中國的兵器是由蚩尤或黃帝所發明,距今約有四千六百多年。在考古的證據上,雖然無法確知兵器是何時發明的,但是至少可以確定,兵器由生活或生產工具中分化出來的時間,距今至少已有四千六百多年:考古證據顯示,弓箭的出現距今至少有二萬年前,但是直到距今約四千六百年的新石器時代,才出現人被箭殺傷的證據──被骨鏃射中的人骨。由此,我們可以對冷兵器時代的開始,有一個大略的時間概念。
1、冷兵器的分類
按用途可分為進攻性兵器和防護裝具,進攻性兵器中又可分為格鬥、遠射和衛體三類;按作戰使用可分為步戰兵器、車戰兵器、騎戰兵器、水戰兵器和攻守城器械等。按結構形制可分為短兵器、長兵器、拋射兵器、系兵器、護體裝具、器械、兵車、戰船等。許多冷兵器是復合材料製成並兼有兩種以上的用途、性質的。因以其主要材料和用途、性質劃分類別。
2、歷史和發展
冷兵器出現於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由耕作、狩獵等勞動工具演變而成,隨著戰爭及生產水平的發展,經歷了由低級到高級,由單一到多樣,由龐雜到統一的發展完善過程。世界各國、各地R冷兵器的發展過程各有特點,但基本可歸結為冷兵器、黑火葯時代、近代兵器時代、現代兵器時代和熱核兵器時代。其中石木兵器時代延續的時間最長。銅兵器時代和鐵兵器時代是冷兵器的鼎盛時代,冷兵器與火器並用時代是冷兵器逐漸衰落的時代,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冷兵器更為精良,使用更為合理。冷兵器的性能,基本都是以近戰殺傷為主,在冷兵器時代,兵器只有量的提高,沒有質的突變。火器時代開始後,冷兵器已不是作戰的主要兵器,但由於它的特殊作用以及在各國、各地區的發展迸程不同,冷兵器一直延用至今。
9. 什麼冷武器最好使最強求推薦
最好用的冷兵器依次是:
第一名:槍。由矛演變而來,靈活好用,學起來難度較大,但一旦學成便可獨步武林,有「百兵之王」之稱。
第二名:刀。歷史悠久,簡單易學,靈活好用,使用者眾多。
第三名:劍。短而利,身份尊貴,是驍勇將士的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