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熙德的兩把劍怎麼樣
Ⅰ 西班牙有沒有熙德這個民族英雄
熙德之歌》(這部史詩的全名是《我的熙德之歌》。(POEMA DE MIO CID)。「熙德」源於阿拉伯文,是對男子的尊稱。「我的熙德」即「我的主人」或「我的先生」。)是西班牙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部史詩。它本是一部游唱詩,作者是誰,已無從查考。有的文學史研究家認為是教士所作,有的認為是游唱歌手的作品。盛行於十二世紀的游唱詩均是一些不知姓名的游唱歌手創作的。他們生活貧困,四處飄泊,或在街頭廣場,或在酒肆旅店,或在貴族府第賣藝度日。當時西班牙民眾都不識字,他們為了娛樂,同時,也為了得到一些歷史知識,很愛聽游唱詩人演唱或朗誦。《熙德之歌》是迄今保留最完整的一部游唱詩,寫作時間一般認為在一一四〇—一一五七年之間,全詩長達3700多行,是根據歷史事實寫成的。熙德是西班牙著名的民族英雄,原名羅德里戈·魯伊·地亞斯,公元一〇四〇年左右生於比瓦爾村,父親是比瓦爾的貴族。由於他英勇善戰,贏得摩爾人的尊敬,稱他為「熙德」(阿拉伯語對男子的尊稱)。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方索六世因熙德對摩爾人作戰功勛卓著,將自己的堂妹希梅娜許配他為妻。 一〇八〇年,熙德因未經阿方索國王的同意,擅自對托萊多伊斯蘭王國發起進攻,引起國王強烈不滿,於次年受流放國外的處分。熙德被迫率領一部分親友和追隨者離開卡斯蒂利亞,到占據薩拉戈薩的摩爾國王的軍隊中效力,並成為國王的保護人,後來脫離了摩爾國王。由於他驍勇、慷慨大方、寬宏大量,許多卡斯蒂利亞和周圍各王國的勇士慕名前來投奔,熙德的勢力迅速壯大,並不斷地與摩爾人作戰,屢戰屢勝。一〇九四年,熙德攻下了巴倫西亞及其周圍地區,成為這一地區實際上的統治者。一〇九九年,熙德在巴倫西亞去世,他的妻子希梅娜攜其遺體回卡斯蒂利亞。 《熙德之歌》便是根據羅德里戈·魯伊·地亞斯的生平事跡經過藝術加工創作的。全詩分三部分(三歌)。熙德受國王阿方索的派遣,去塞維利亞徵收摩爾國王的貢品,回到卡斯蒂利亞,嫉妒他的朝臣誣告他侵吞貢品,引起國王的憤怒,下令流放熙德,限他九日內離開卡斯蒂利亞。熙德不得已率領少數親友和自願與他一起流放的隨從去德卡德尼亞修道院,與在那兒避難的妻子和兩個女兒告別。由於國王下令剝奪了熙德的家產,他和手下人一路上的食宿都成了問題。民眾雖然喜愛他,但國王傳令,嚴禁他們讓熙德的人留宿,誰也不敢違抗王命。為了生存下去,並壯大自己,熙德在限期內離開卡斯蒂利亞國境後,便開始與摩爾人作戰,奪取戰利品。在每次交戰中,熙德總能以少勝多,戰勝強敵,因此,名聲越來越大,許多卡斯蒂利亞和周圍王國的武士都慕名前去投奔。熙德接著和巴塞羅那的伯爵作戰,生擒了伯爵,但三天後,又將他釋放。 攻佔巴倫西亞後,熙德從繳獲的眾多戰利品中精選百匹駿馬和其他的珍貴物品派部將阿爾瓦爾·發涅斯去給國王阿方索送禮,請求國王恩准他的妻女去巴倫西亞團聚。發涅斯完成了使命,將熙德妻女帶回巴倫西亞。熙德戰勝了侵犯巴倫西亞的摩洛哥國王的大軍後,再次派發涅斯給國王送去兩百匹良馬。 熙德在歷次戰役中均獲勝,繳獲了許多戰利品,名揚四方,消息傳到了卡斯蒂利亞,朝臣們均十分敬仰他。這時,朝中有兩個貴族子弟——卡里翁伯爵的後代費爾南多和迭哥貪圖熙德的財物和名聲,央請國王做媒,想娶熙德的兩個女兒。國王答應了,他約熙德在塔霍河畔會面,當眾贊揚了熙德,並寬恕了他。熙德本來不同意將女兒嫁給卡里翁兩公子,但國王已答應,不好推卻,只是不願親自主持婚禮,由國王指定的代表發涅斯主婚。 卡里翁兩公子既貪財又膽怯,熙德手下的人都瞧不起他們,常常嘲弄他們。兩公子懷恨在心,妄圖報復。他們請求將妻子帶回卡里翁,熙德同意,並贈送他們兩柄名劍和許多金銀財物。熙德當時還沒有識破女婿們的陰險用心,但分別時一種不祥的徵兆使他提高了警惕,決定派自己的侄子費萊斯·穆涅斯護送。 兩公子早有預謀,當一行人到了科爾佩斯橡樹林時,便命費萊斯·穆涅斯及隨從們先行,他們將自己的妻子剝去外衣,打得昏死過去,然後將她們遺棄在林中,讓野獸吞食。幸虧費萊斯·穆涅斯識破了他們的陰謀,悄悄返回,及時營救了他的兩個堂姐妹。熙德獲悉後,一面派人接回自己的女兒,一面向國王控訴,請他主持公道。國王在當時的京城托萊多(卡斯蒂利亞王國原來建都於布爾戈斯城,1087年遷都托萊多。)召集貴族和著名的法學家,召開御前會議,親自主持庭審。熙德當眾揭露卡里翁兩公子的罪行,並要還了他贈送給他們的財物,最後,向兩公子挑戰決斗,以報仇雪恥。這時,納瓦拉和阿拉貢兩王國的王子派使者來向熙德的女兒求婚,國王同意她們再嫁。 決斗在卡里翁進行,結果是熙德手下的三名將士將卡里翁兩公子和他們的兄長擊敗,卡里翁公子一家人承認失敗,熙德終於替自己報了仇。全詩以熙德女兒盛大的婚禮告終。 《熙德之歌》將主人公熙德作為傑出的民族英雄來加以歌頌,這充分反映了人民大眾的感情和願望。眾所周知,自從公元七一一年摩爾人大舉入侵西班牙後,西班牙人民長期遭受異族的侵略、壓迫和統治,西班牙民眾和侵略者摩爾人之間的矛盾成了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擺脫異族的欺壓,爭取獨立自由,收復國土,統一祖國是西班牙人民的共同願望。作為一名封建騎士,熙德遠非完美無瑕(如他曾幾次在摩爾國王的軍隊中服役;他也參與過諸侯之間的混戰等),但英勇地抗擊異族入侵,並取得輝煌的戰果這一點畢竟是他一生事跡的主流,因而,人民大眾將他看成英雄,看成是民族解放意願的體現者,從而在人民中間出現諸多關於熙德的傳說。《熙德之歌》的作者融合了這些民間傳說,突出了他英勇戰斗、抗擊異族入侵、收復國土的一面,將他塑造成反擊侵略者的堅強戰士和體現卡斯蒂利亞人民傳統的忠勇精神的民族英雄。 《熙德之歌》在描繪主人公與國王阿方索的關系方面也體現了人民大眾的思想感情。熙德是個忠臣,盡管遭到國王不公正的待遇——將他流放,但他對君王始終忠貞不貳;後來佔領了巴倫西亞,成了實際上的一方之主後,他仍然對阿方索忠心耿耿,俯首稱臣。從歷史的眼光看,熙德的忠誠完全和民眾的願望一致,因為在民眾的眼裡,國王是驅逐異族入侵者、統一祖國的領頭人,只有諸侯藩臣忠於國王,君臣團結,才能戰勝敵人。事實上,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方索在領導民眾抗擊摩爾人,收復國土方面確實起過積極的作用。因此,他們竭力頌揚忠於國王的臣屬,而對竊據一方,飛揚跋扈的封建貴族則深惡痛絕。另外,以阿爾瓦爾·發涅斯為代表的熙德手下的一大批部屬對熙德的一片忠心,也同樣體現了這種關系。史詩的作者還將忠勇雙全的英雄人物熙德和以卡里翁兩公子為代表的某些封建貴族的丑惡行為進行了鮮明的對比:熙德的忠勇、正直、慷慨、寬宏的性格受到了充分的贊揚,而卡里翁兩公子等人的怯懦貪婪、奸詐殘暴受到了無情的揶揄和揭露。
Ⅱ 法國戲劇作品《熙德》主要講述了什麼內容
五幕詩體戲劇《熙德》(1637)取材於西班牙劇作家卡斯特羅的《熙德的青年時代》,描寫11世紀時貴族青年唐羅狄克與施曼娜的愛情經歷。
羅狄克與施曼娜是一對非常般配的戀人,他們兩人的父親都是為國家建立過赫赫戰功,並被國王倚重的朝廷大臣,然而,因為國王選擇了羅狄克的父親擔任太師,致使施曼娜的父親心存妒忌,言語之間,兩個大臣動了怒氣,施曼娜傲慢的父親竟然給了羅狄克老邁的父親一個巴掌,由此引發了兩個家族間的榮譽之戰。
這件事給兩個年輕人的婚姻蒙上了一層陰影。羅狄克覺得對父親和愛人都欠著同樣的恩情,要成全愛情就得犧牲榮譽,要替父報仇,就得失去愛人。這樣的選擇使他非常痛苦。最後他還是選擇了為父親雪恥,與施曼娜的父親展開決斗,用劍將其刺死。而如此以來,不僅增加了自己的痛苦,也把施曼娜拖入了愛情與榮譽的艱難選擇中。深愛羅狄克的施曼娜心事重重,她說,「我的愛情同我的憤恨對立,我仇人的骨子裡藏著我的情人」。而公主也正暗戀著羅狄克,從情感出發,她希望在復仇事件發生後,羅狄克與施曼娜根本無法相容,這樣就能成全自己的愛情;而從理智出發,她又為兩個情投意合之人的分手而感到惋惜。一個心中暗戀施曼娜的騎士,決心此時挺身而出,為其父報仇,以贏得施曼娜的愛情。羅狄克在完成了家族的復仇使命之後,來到施曼娜身邊,他懇求自己的戀人親手殺死自己,這樣他的心就坦然了。施曼娜對羅狄克說,「你殺了我的父親,顯出你配得上我;我也要殺你,好顯出我也配得上你。」
按照西班牙人的道德觀念,施曼娜只能向國王告發羅狄克,並請求國王懲治他的殺人罪行。國王聞知此事,非常吃驚,他為失去施曼娜的父親這樣一位重臣而遺憾。為了家族的榮譽,施曼娜只能把羅狄克往絕境上推,可是她心中的愛情又讓她下定決心,在羅狄克被處死之後,她要隨他而去,決不多活半個時辰。
這時。摩爾人來攻打西班牙,匆忙間羅狄克帶著騎士隊伍去打擊敵人,結果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首戰告捷的羅狄克受到了國王的嘉許,封他為「熙德」,即君主之意。原來還顧忌門第不合的公主,此時心中暗喜,因為公主嫁給君主,是當時順理成章的事。可是她實在不願損害這兩個人深切的情感,她最終戰勝自己,要成全這一對有情人。施曼娜仍然不放過羅狄克,要國王治罪於他。國王最後決定,讓暗戀施曼娜的騎士與羅狄克決斗,獲勝的一方即娶施曼娜為妻,而施曼娜從此則不再追究往事。
羅狄克見施曼娜對自己決不寬容,決心在決斗中只求一死已遂其心願。施曼娜說服羅狄克不可以甘心受死,應當維護名譽。羅狄克在決斗中本來可以將那個騎士殺死,但卻手下留情,兩人和解。而施曼娜卻顧及父親新喪,不肯立即成婚,羅狄克決定出發去遠征摩爾人,為他的戀人爭取更大的榮譽。
顯然,這部劇作反映了法國古典主義戲劇的藝術特徵,高乃依憑著自己的理性,表現了在感情與理性發生矛盾時,其心中的理想人物所應當做出的行為選擇,塑造了所謂「高貴者」的形象。1637年,當此劇在巴黎上演時,卻引發了一場強烈的振動,以首相黎賽留為首的王權利益維護者,攻擊《熙德》沒有嚴格遵守「三一律」這一古典主義戲劇的創作法則。在強大的壓力下,高乃依只得表示屈服。
Ⅲ 熙德的有關資料
熙德是西班牙著名的民族英雄,原名羅德里戈·魯伊·地亞斯,公元一〇四〇年左右生於比瓦爾村,父親是比瓦爾的貴族。由於他英勇善戰,贏得摩爾人的尊敬,稱他為「熙德」(阿拉伯語對男子的尊稱)。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方索六世因熙德對摩爾人作戰功勛卓著,將自己的堂妹希梅娜許配他為妻。 一〇八〇年,熙德因未經阿方索國王的同意,擅自對托萊多伊斯蘭王國發起進攻,引起國王強烈不滿,於次年受流放國外的處分。熙德被迫率領一部分親友和追隨者離開卡斯蒂利亞,到占據薩拉戈薩的摩爾國王的軍隊中效力,並成為國王的保護人,後來脫離了摩爾國王。由於他驍勇、慷慨大方、寬宏大量,許多卡斯蒂利亞和周圍各王國的勇士慕名前來投奔,熙德的勢力迅速壯大,並不斷地與摩爾人作戰,屢戰屢勝。一〇九四年,熙德攻下了巴倫西亞及其周圍地區,成為這一地區實際上的統治者。一〇九九年,熙德在巴倫西亞去世,他的妻子希梅娜攜其遺體回卡斯蒂利亞。 《熙德之歌》便是根據羅德里戈·魯伊·地亞斯的生平事跡經過藝術加工創作的。全詩分三部分(三歌)。熙德受國王阿方索的派遣,去塞維利亞徵收摩爾國王的貢品,回到卡斯蒂利亞,嫉妒他的朝臣誣告他侵吞貢品,引起國王的憤怒,下令流放熙德,限他九日內離開卡斯蒂利亞。熙德不得已率領少數親友和自願與他一起流放的隨從去德卡德尼亞修道院,與在那兒避難的妻子和兩個女兒告別。由於國王下令剝奪了熙德的家產,他和手下人一路上的食宿都成了問題。民眾雖然喜愛他,但國王傳令,嚴禁他們讓熙德的人留宿,誰也不敢違抗王命。為了生存下去,並壯大自己,熙德在限期內離開卡斯蒂利亞國境後,便開始與摩爾人作戰,奪取戰利品。在每次交戰中,熙德總能以少勝多,戰勝強敵,因此,名聲越來越大,許多卡斯蒂利亞和周圍王國的武士都慕名前去投奔。熙德接著和巴塞羅那的伯爵作戰,生擒了伯爵,但三天後,又將他釋放。 攻佔巴倫西亞後,熙德從繳獲的眾多戰利品中精選百匹駿馬和其他的珍貴物品派部將阿爾瓦爾·發涅斯去給國王阿方索送禮,請求國王恩准他的妻女去巴倫西亞團聚。發涅斯完成了使命,將熙德妻女帶回巴倫西亞。熙德戰勝了侵犯巴倫西亞的摩洛哥國王的大軍後,再次派發涅斯給國王送去兩百匹良馬。 熙德在歷次戰役中均獲勝,繳獲了許多戰利品,名揚四方,消息傳到了卡斯蒂利亞,朝臣們均十分敬仰他。這時,朝中有兩個貴族子弟——卡里翁伯爵的後代費爾南多和迭哥貪圖熙德的財物和名聲,央請國王做媒,想娶熙德的兩個女兒。國王答應了,他約熙德在塔霍河畔會面,當眾贊揚了熙德,並寬恕了他。熙德本來不同意將女兒嫁給卡里翁兩公子,但國王已答應,不好推卻,只是不願親自主持婚禮,由國王指定的代表發涅斯主婚。 卡里翁兩公子既貪財又膽怯,熙德手下的人都瞧不起他們,常常嘲弄他們。兩公子懷恨在心,妄圖報復。他們請求將妻子帶回卡里翁,熙德同意,並贈送他們兩柄名劍和許多金銀財物。熙德當時還沒有識破女婿們的陰險用心,但分別時一種不祥的徵兆使他提高了警惕,決定派自己的侄子費萊斯·穆涅斯護送。 兩公子早有預謀,當一行人到了科爾佩斯橡樹林時,便命費萊斯·穆涅斯及隨從們先行,他們將自己的妻子剝去外衣,打得昏死過去,然後將她們遺棄在林中,讓野獸吞食。幸虧費萊斯·穆涅斯識破了他們的陰謀,悄悄返回,及時營救了他的兩個堂姐妹。熙德獲悉後,一面派人接回自己的女兒,一面向國王控訴,請他主持公道。國王在當時的京城托萊多(卡斯蒂利亞王國原來建都於布爾戈斯城,1087年遷都托萊多。)召集貴族和著名的法學家,召開御前會議,親自主持庭審。熙德當眾揭露卡里翁兩公子的罪行,並要還了他贈送給他們的財物,最後,向兩公子挑戰決斗,以報仇雪恥。這時,納瓦拉和阿拉貢兩王國的王子派使者來向熙德的女兒求婚,國王同意她們再嫁。 決斗在卡里翁進行,結果是熙德手下的三名將士將卡里翁兩公子和他們的兄長擊敗,卡里翁公子一家人承認失敗,熙德終於替自己報了仇。全詩以熙德女兒盛大的婚禮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