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的丁托河是什麼
⑴ 火星上為什麼有生命
火星生命的形成和消失
來源:《飛碟探索》
現在的火星表面受到致命的紫外線輻射, 而且可能覆蓋著一層過氧化物和超氧化物。如果類地球生物散落到火星表面,幾分鍾之內便會化為灰燼。 從美國發射的兩艘「海盜」號登陸艙發回的數據表明:火星表面不存在有機物。 但是分析一塊最新形成的隕石發現,大約1.5億年以前至少在火星地表下面存在有機物。在最近200萬年的時間里,火星表面的狀況可能未發生過改變。
我們對地球生命的起因尚未弄清,更不用說火星上的生命了。盡管如此,假設火星上的確曾有過生命存在,我們就可以對其命運做若干推測,這將有助於將來探尋火星上已滅絕或尚存的生命。地球微生物已經占據了地球上的每一寸土地, 從最冷最乾的南極岩石表面到溫泉和熱液出口(此處微生物能在113℃高溫下生存)。 因此,如果火星上出現過生命,則應有大量供此類生命生存的棲息地。
生命遷移
我們還不清楚火星上的生命是怎麼形成的, 但它可能出現在諸如熱液出口或火星上的海洋這樣有穩定水源並能提供某種形式能量的地方。在火星的歷史進程中,熱液中心的成分可能通過斷層和斷面的交匯處相互聯系。例如,其體積相當於覆蓋整個火星10米深的一層水可以最深下滲達0.8千米, 而一層100米的水則可以形成近43千米的含水層。 含水層內物質可以通過熱液傳遞產生運動。含水層本身受熱時,水產生密度反差,浮力驅使水流動,於是便形成上述運動。現在地球上主要有兩種地方存在熱液對流,第一種與岩漿活動和噴發有關,主要位於各板塊邊緣。第二種則在深海海底, 此處海洋地殼中保存的熱量驅使大量海水以相當低的溫度環流。
早期火星可能缺少構造板塊和海洋板塊,所以除地殼中的低溫水對流之外,由噴發和碰撞生熱引起的岩漿活動可能是熱液對流的源動力。岩漿侵入1000立方千米范圍引起的環流可持續10萬年之久。由於熱液循環水的不斷滲入,下滲的含水層因此能長期得到補充。
隨著熱液活動的減少,大氣冷卻,范圍不大的河流運動日漸消失。火星上某些群山很年輕,只有10萬年。因此任何火星海洋里或者火星地表之下有流水的地方,都可能有生命賴以生存的物質。
最古老的赫斯伯瑞爾·普朗尼平原位於赤道以南約20°, 可能是最後凍結的地方之一,因此可能留有火星上最高級的有機物的遺跡。
當假設存在的河流匯入海洋時,如果水流豐富而且平穩,生命移居到地表之上就比較容易,於是微生物就可能發展到陸地上。如果水流量不大, 地表下的生命仍有可能發展到地表上。假設能證明陸棲生命的確存在, 則有機物可以選擇在鹽湖或冰層覆蓋的湖泊里生長,這些湖泊便可能成為火星生命的棲息地。
地球上的原始細菌成功地移居含鹽量很高的水中, 甚至鹽分已飽和的半干海洋中。它們是至今仍生活在死海和大鹽湖的僅存有機物。檢查火星風化層內的硫和氯以及是否有硬殼時發現,火星上的鹽湖曾出現過集中的鹽溶解現象,但現在沒有了。
環境惡化影響生命
隨著火星大氣壓力下降,火星環境對所有地表生命更加不利。 研究人員伊姆雷·弗里德曼、克里斯·麥基和大衛·韋恩威廉斯概述了火星上的水的四個時代。 其中三個時代已經在今天的南極發現了類似的棲息地。 在英國星際協會探尋火星上生命的專題座談會報告集中,韋恩威廉斯有一篇論文概述的這四個時代是:
第一時代:有大量的水。無論是在四面臨海的陸地,還是在溫泉或深層地表下都有大量的水,這可能是生命起源的必備條件。 火星上可能出現的流水泛濫是南極的季節性解凍河流,這些河流很適合光合藻青菌的生長。
第二時代:水的存在僅限於冰下湖泊。在南極干谷可以發現冰下湖泊,湖泊上覆蓋的冰常年不化,但冰層下的流水中生長著細菌群。這種湖泊的溫度對生命起源而言可能太冷,因此需要熱起來。所以生命需要遷出這種環境,要麼一旦環境惡化將被扼殺。
第三時代:水只限於南極干谷等地多孔岩石中的水分。在這種環境下,微生物瀕臨滅絕邊緣。這些有機物已經盡可能忍受乾燥。在熱力定律起作用之前, 生物的進化和適應只能到此為止。
第四時代:沙漠化的火星表面。火星表面完全不適合生命存在。
當火星地表水越來越少時, 可能有能忍受低溫和潮濕的地表有機物經過自然淘汰生存下來。當近地表變得不適合居住時, 只有地下深層的有機物可能在化學合成的自給自足的系統里生存著。溫度低於0℃時熱液在火星表面各處滲透, 但這種滲透並不一定均勻。因此,火星上某些地方可能先凍結,然後再是其他地方。
冰層可能有效地阻礙了地表上與地表下有機物之間垂直和水平的移動。火星上可能缺少板塊結構,因此可能形成兩個互不相乾的水域。
不同水源與假定的生命形式之間可能在空間和時間上分布均不相同, 這種可能性令人興奮。火星上各地凍結時間不同,估計是從兩極逐漸發展到赤道,這就保護了處於不同發展階段,從原細胞到單細胞生命的有機物。 從現在的火星上可以找到這種跡象。
找尋火星上的微體化石和多分子化石
火星上的生命是否能在熱液系統中延續至今只能由直接取樣來確定。但是, 生命延續時間越長, 越有希望在廣袤的外空間找到留有生命棲息遺跡的化石或生物化學標記。我們該去哪裡找這些分子呢?邁克·羅素和他在格拉斯哥大學的同事指出:生命可能產生於一個極不均衡,與熱液對流有關並受之驅動的化學系統中。
即使地球大氣中的氧足夠供給更多物種生存, 很多適溫細菌仍被迫生活在熱泉和潛流中。聯繫到這一點,就能幫助我們尋找火星上的生物化石。例如,邁克·羅素指出,從斷層中可望找到亞硫酸鹽鎂磷鈣鋁石,其長1千米左右,寬約10米, 形成於古熱泉或潛流中。火星上峽谷、河床和冰水扇形地貌的存在就是曾有過水流的最好的跡象。而且很可能在火星歷史上的第一個百萬年內,河床底的碎石間仍有水流過。在早期大氣中,水被二氧化碳炭化,或從深層岩漿中直接析出。當水滲入或自流到內陸海或湖時,可能與鎂鐵質岩屑發生化學反應。
一些科學家推測,火星上現存的有機化合物遺跡可能為我們提供線索,看看哪些化合物組合能形成生命,哪些不能。 同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阿莫斯實驗室工作的特薩·卡納瓦雷蒂和羅可·曼西內利提出: 如果火星上許多年以前存在氨基酸之類的有機物,那麼表面氧化層下面的有機物遺跡就仍能保留到今天。 只有當氨基酸在含水或凍結的表面沉積層中時才能保留外消旋作用。所有陸棲生命的新陳代謝都採用一種氨基酸異構體。如果沒有這種異構體, 就很難確定這種氨基酸是非生物源還是生物源。
此外,根據對火星上氨基酸外消旋的推測,傑弗里·巴德指出: 火星上的核酸也可能在與氨基酸類似的條件下保存下來。但是,實際數據顯示,作為核酸支柱的核糖壽命極短,在4℃條件下只能存活44年。因此,在發現氨基酸的地方有望發現以核糖為基礎的遺傳信息,甚至它們原來就是共同存在的,當然可能性極小。
NASA阿莫斯實驗室的克里斯·麥基和旺達·戴維斯推測,某些冰下湖泊在惡劣氣候下仍保存下來,這里更可能有氨基酸保留到今天。
結 論
我們認為早期火星的氣候與早期地球的氣候有某些相似之處, 因此我們更加關注火星上也可能曾有過生命這一設想。曾有過很多理論解釋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但沒有一條理論得到證實。火星的地質為我們提供了難得的研究取證機會。如果火星上出現生命是源於熱液作用,那麼火星上更可能有多個生命發源中心。而且由於水覆蓋面積不大,這些中心在空間上可能互相隔離,因此會出現不同種系的生命。
⑵ 火星上有水嗎
火星上有水嗎?如果有水,那麼水又在哪裡呢?
從1964年到1967年,美國對火星發射了「水手號」和「海盜號」兩個系列共8個探測器。1971年11月,「水手」9號對火星全部表面進行了高解析度的照相,發現了火星上有寬闊而彎曲的河床。不過,這些河床與轟動一時的運河完全是兩回事。這些乾涸的河床,最長的約1,500公里,寬達60公里或更多。主要的大河床分布在赤道地區,大河床和它的支流系統結合,形成脈絡分明的水道系統,還可以觀測到呈淚滴狀的島、沙洲和辮形花紋,支流幾乎全部朝著下坡方向流去。科學家們分析,只有像水那樣的少粘滯性流體才能造成這種河床,這是天然河床,絕不是「火星人」的運河。
那麼,火星上的河水流到哪裡去了呢?這便成了當代「火星河之謎」。
今天的火星表面溫度很低,大部分水作為地下冰存在於極冠之中。極稀薄的大氣,使得冰在溫度足夠高時只能直接升華為水蒸氣,自由流動的河水是無法存在的。
火星河床說明,過去的火星肯定與今日的火星大不相同。有一種假說認為,在火星歷史的早期,頻繁的火山活動噴出了大量氣體,這些濃厚的原始大氣曾經使火星表面溫暖如春,造成了冰雪融化、河水滔滔的景色。後來火山活動減少,火山氣體逐漸分解,火星大氣變得稀薄、乾燥、寒冷,從此,河水乾涸,火星成為一個荒涼的世界。
另一種假說認為,在火星的早期歷史,自轉軸的傾斜度比現在更大,因而兩極的極冠融化,大量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大量的水蒸發並凝成雨滴在赤道地區落下,形成河流。
還有很多關於火星河流消失的假說,但這並不是最終的目的,科學家們最關心的是:水到底哪裡去了?是什麼使火星有這么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