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itt是干什麼的
Ⅰ 凱美納葯干什麼
產品介紹
備受關注的肺癌分子靶向新葯鹽酸埃克替尼(凱美納)一直被視為亞洲第一個小分子靶向葯物。在2011年我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小分子靶向抗癌新葯凱美納(鹽酸埃克替尼)療效得到證實,並於6月初獲得SFDA新葯證書。在2011年8月12日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十一五重大新葯專項新聞發布會上,凱美納被衛生部部長陳竺稱為民生領域的「兩彈一星」。新葯鹽酸埃克替尼是以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激酶為靶標的新一代靶向抗癌葯,完全由我國科學工作者和腫瘤臨床專家自主原創,經歷8年時間研製而成,其第一個適應症是晚期非小細胞肺癌。
2葯品名稱
通用名稱:鹽酸埃克替尼片
商品名稱:凱美納(Conmana)
英文名稱:Icotinib Hydrochloride Tablets
3成份
本品主要成份為鹽酸埃克替尼,其化學名稱:
4-((3-ethynylphenyl)amino)-6,7-benzo-12-crown-4-quinazoline。
4葯理毒理
臨床前研究顯示,埃克替尼是一種高效特異性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TKI)。在對85種激酶的篩查中,埃克替尼可強有力地選擇性抑制EGFR及其3個突變體,但對剩餘81種激酶均無明顯的抑製作用。
近期的兩項Ⅰ/Ⅱa期臨床試驗對於埃克替尼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療效及安全性進行了研究。該葯與國外目前已上市的兩個葯吉非特尼和鹽酸厄洛替尼相比,在化學結構、分子作用機理、療效等方面類似,但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基於對健康志願者Ⅰ期研究獲得的葯代動力學參數,該研究進行了2項獨立(BID和TID)的Ⅰ/Ⅱa期臨床試驗。共納入109例18~75歲、既往接受過含鉑類化療並進展的局部晚期或轉移的NSCLC患者,在對這些患者進行Ⅰ期劑量遞增試驗的同時,對每個劑量組的8~12例患者進行葯代動力學研究。對其中4個安全性好且有效的劑量組進行擴大入組的Ⅱa期研究,並按照RECIST標准,對所有入組患者進行療效和安全性評估。結果顯示,在入組的109例患者中,最高治療劑量雖遞增至每日750 mg qd (250 mg tid),但仍未觀測到劑量限制性毒性(DLT),因此該研究未觀察到埃克替尼的MTD;最常見的葯物相關不良事件(AE)為皮疹、腹瀉、ALT和(或)AST升高、惡心,所有不良事件一般較輕微(1級或2級),僅在高劑量組觀察到少數3級皮疹。101例完成至少一個周期(28天)的治療,其中100 mg tid(25例)、125 mg tid(24例)、150 mg tid (12例)和150 mg bid (20例)4個劑量組安全性較好且具有顯著抗腫瘤活性。 這4個劑量組共入選87例患者,其中3例(3.45%,ITT)獲得完全緩解(CR),26例(29.9%,ITT)獲得部分緩解(PR),36例(41.4%,ITT)疾病穩定(SD),16例(8.4%,ITT)疾病進展(PD),總有效率(ORR)為33.3%(29例,ITT),疾病控制率(DCR)為74.7% (65例,ITT)。葯代動力學分析顯示,埃克替尼適於每日2~3次口服給葯。
對於晚期NSCLC患者,埃克替尼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其特性與另外兩種EGFR-TKI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類似,安全性相似甚至可能更具優勢。
5臨床試驗
2010年9月17日,在2010CSCO年會上報告了三期臨床試驗。全國有27家知名腫瘤醫院參與研究,採用隨機、雙盲雙模擬、陽性葯物平行對照的研究設計,以吉非替尼作為對照葯,"頭對頭"地研究觀察經過化療失敗晚期肺癌病人的療效和安全性。研究共計劃入組400例,最終入組399例,其中研究組200例,對照組199例。
研究表明,鹽酸埃克替尼在療效方面,不遜於吉非替尼,埃克替尼組的無疾病進展期中位數為137天,吉非替尼組的102天;疾病進展時間中位數,埃克替尼組的154天,吉非替尼組的109天。
在安全性方面,埃克替尼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0.5%,吉非替尼為70.4%,兩組皮疹發生率分別為40.0%和49.2%、腹瀉發生率分別是18.5%和27.6%。
初步的研究提示,埃克替尼的療效、毒性與吉非替尼相似,且毒性方面可能更優,但給葯方面則需每日多次口服。
TCCG詢問有關參加臨床試驗的醫師,多人認為療效較好。看來有前途!只希望進一步擴大臨床試驗規模和樣本數,明確在不同人群中的療效。這是當今腫瘤學個體化治療時代所要走的正路!
6適應症
於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二線治療。
7用法用量
125mg/次,3次/日。
8不良反應
皮疹、腹瀉、ALT和(或)AST升高、惡心。
9規格
125mg/片
10批准文號
國葯准字H20110061
Ⅱ 西班牙什麼時候擁有航母的
西班牙航空母艦「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航空母艦根據美國制海艦的設計改進而成。可搭載垂直/短距起降飛機和直升機,成為西方又一型現代輕型航空母艦。
1990年,該艦進行部分改裝,對島式上層建築作了改進,使主要艙室布置更加合理,為停機坪上的直升機設置了保護裝置;另外對居住條件進行了改進,使艦上可增住6名軍官和50名技術人員。
該艦在開工的第一年,美國曾為其提供1.5億美元的貸款,它的造價估計約2.75億美元。
滿載排水量:17188噸
艦長:195.9米
艦寬:24.3米
吃水:9.4米
動力裝置:常規動力,2座燃氣輪機,單軸推進。
功率:34.1兆瓦(4.64萬馬力)
航速:26節
續航力:6500海里/20節。
主要武器裝備:4座20毫米近戰武器系統。
搭載飛機:垂直/短距起降飛機12架,直升機16架。
人員:艦員555人,司令部和航空人員208人
中部飛行甲板和島式上層建築
火炮:4座巴贊(Bazán)「梅羅卡」(Meroka)2A 12管20毫米近防炮,仰角85o,發射率3600發/分,射程2公里 2座萊茵麥托(Rheinmetall)37毫米禮炮
對抗措施:假目標:4座洛拉爾·海柯爾(Loral Hycor)SRBOC Mk36 6管發射器,可發射紅外曳光彈和箔條彈,射程2.2海里;SLQ25「水精」,拖明魚雷誘餌;艦體和槳葉降噪
電子支援/對抗:(Elettronica Nettunel),截獲和干擾
作戰數據系統:NTDS指揮系統,11、14號數據鏈,馬可尼-馬特拉SCOT 3衛星通信系統
武器控制:4部塞萊尼亞(Selenia)指揮儀,用於「梅羅卡」炮;拉德麥克(Radamec)2000系列
雷達:對空搜索:休斯(Hughes)SPS52C/D,3座標,E/F波段,240海里
對海搜索:ISC卡迪恩(Cardion)SPS55,I/J波段
飛機控制:ITT SPN35A,J波段
火控:4部斯佩里(Sperry)VPS 2,I波段,用於「梅羅卡」炮;RTN 11L/X,I/J波段,導彈警告;塞萊尼亞RAN 12L,I/J波段,目標指示
戰術空中導航:URN25
載機:6-12架AV-8B「鬥牛士」(Bravo)垂直/短跑起降戰斗機,6-10架SH-3「海王」(Sea King)直升機,2-4架AB212反潛/預警直升機,2架SH-60B「海鷹」(Sea Hawk)直升機
具有12o升角的躍飛甲板前部
阿斯圖里亞斯王子號(Principe de Asturias),西班牙海軍艦隊旗艦,1988年開始服役。
輕型航母,戰時最多載機37架(基本為「鷂」式垂直起降機和「海王」直升機)。
作為西班牙海軍現役唯一一艘航母,國產化達70%的「阿斯圖里亞斯王子號」是西班牙人心中的驕傲。
-----------------
西班牙航空母艦「迷宮」號,原先是美國二次大戰期間建造的輕型航空母艦「卡伯特」
號,1967年,它被租借給西班牙海軍,更名為「迷宮」號,1973年賣給了西班牙。1988
年,「迷宮」號又被當作一件禮物贈送給美國。
1941年12月以前,美國政府預見到太平洋戰爭將會爆發,而在約克城級航母的第3艘
艦「大黃蜂」號(CV-8)服役(1941年10月)與埃塞克斯級航母的第二批艦服役(1943年
末至1944年初)之間在航母建造上存在著一個空白。為了加速航空母艦的建造,美國政府
決定把當時已經開工和即將開工建造的一批克利夫蘭級輕巡洋艦立即改建為獨立級輕型航空
母艦。獨立級航母共建造9艘,「卡伯特」號是其中的第7艘艦。「卡伯特」號是在珍珠港
事件以前作為克利夫蘭級的「威爾明頓」號輕巡洋艦(CL-79)始建的。1942年1月7日,
紐約造船公司奉命將「威爾明頓」號等正在建造中的輕巡洋艦改建成航空母艦,艦號為CV-
28;6月23日,更名為「卡伯特」號;1943年4月4日下水,同年7月15日又改為輕型航
空母艦,艦號為CVL-28;7月24日服役。第一任艦長為M.F.休費爾海軍上校。
「卡伯特」號建造時的標准排水量為10662噸,滿載排水量14750噸;艦長為189。74
米(全長),飛行甲板長165。81米;艦寬21。79米,飛行甲板寬22。25米;吃水(平
均)6。4米。動力裝置:4部蒸汽輪機,4台鍋爐,4軸,10萬馬力;航速31節,續航力
1。3萬海里(15節時);搭載飛機30架。武備:2門127毫米炮,16門40毫米炮,10門
20毫米火炮。編制人數1569人。
「卡伯特」號在改建過程中遇到了許多技術性問題。由於艦體寬度小,其機庫和飛行甲
板和面積均受到極大限制。飛行甲板是無裝甲的木板結構。艦首處設有2部H2型彈射器,
艦尾設有8根阻攔索。艦載機航空大隊原先配備45架飛機;後來減為30架,組成3個航空
中隊,其中1個戰斗機中隊(裝備F6F惡婦式戰斗機),1個魚雷轟炸機中隊(裝備TBM復
仇式魚雷機)和1個轟炸機中隊(裝備A-24無畏式俯沖轟炸機)。在太平洋戰爭後期,
「卡伯特」號及其姐妹艦常被用作飛機運輸艦,每艘艦的機庫可容納40架飛機;此外,飛
行甲板上還可停放60~70架飛機,具體載機數量通常要視機種而定。「卡伯特」號建成後所
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沒有足夠有經驗的艦員來操縱它。艦上,60%以上的艦員是後備役
人員,而且其中很多人是第一次乘艦出海。
經過3個月緊張的訓練之後,「卡伯特」號於1943年11月8從羅得島匡塞特角駛出,
前往太平洋;12月2日,駛抵珍珠港。1944年1月15日,「卡伯特」號駛離珍珠港,前往
馬朱羅島,編入了第58航母特混編隊,開始參加太平洋上的戰斗。
1944年,「卡伯特」號參加了南太平洋的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等
兩棲登陸作戰役中的每一次主要作戰行動。
「卡伯特」號第一次參戰是攻擊日軍在南太平洋的堡壘島嶼~特魯克島。「卡伯特」號
航母的艦載機轟擊了日本艦隊。然而,在一次反擊中,它所在的特混編隊中的一艘航母「勇
猛」號被魚雷擊中致傷,「卡伯特」號遂奉命將「勇猛」號護送回珍珠港。
「卡伯特」號第二次大的作戰行動是1944年6月19日參加歷史上最著名的海空戰斗
「馬里亞納火雞大捕殺」,這是菲律賓海戰最激烈的一天。這一天,在395架被擊落的日機
中,就有52架是被「卡伯特」號的艦載機擊落的。它的艦載戰斗機中隊因此而贏得了「肉
斧中隊」的綽號。「肉斧中隊」迄今一直保持了人均擊落10架敵機的美國海軍空戰的最高
記錄。
1944年,「卡伯特」號還參加了太平洋上一次最富有戲劇性的作戰活動。這年10月,
日本在南太平洋依然擁有一支力量強大的艦隊。當時的美國海軍第3艦隊司令哈爾西海軍上
將希望將日軍的這支南太平洋艦隊引誘出來,以期在一鎰決戰中將其全殲。為此,他決定進
行「釣魚」,並使用了太平洋戰爭中最大的一次「誘餌」:受傷致殘的巡洋艦「堪培拉」號
和「休斯頓」號、5艘驅逐艦以及「卡伯特」號航母。這2艘受傷的巡洋艦被拖著,由「卡
伯特」號和5艘驅逐艦進行護航。哈爾西認為,日本人非常渴望一次作戰勝利,以激勵日本
人的作戰情緒和增強日本天皇繼續「聖戰」的決心,而且美國人的上述「誘餌」也確實相當
誘人;因而,日本人上鉤的可能性極大。不過,日本人不知道的是,美國的主力艦隊正殺氣
騰騰地位於水天線「恭候」日本艦隊的到來。
然而,哈爾西將軍沒有料到的是「卡伯特」號艦載機航空大隊高超的作戰技能。日軍派
出一個由70架飛機組成的機群對哈爾西海軍的「誘餌」編隊實施了攻擊,「卡伯特」號航
母的「肉斧中隊」的架戰斗隊立即起飛迎戰。在不到15分鍾的時間內,「肉斧中隊」擊落
日機27架,而自己無一架損失。就在這次戰斗中,「肉斧中隊」的3名飛行員成為空中英
雄。
日本艦隊遭到美國「誘餌」的痛擊之後,掉頭逃竄。盡管哈爾西全殲敵艦的如意算盤被
打亂,他依然欣喜地向「卡伯特」號的全體人員發出了「任務完成得非常出色」的賀電。
1944年10月24日~25日的萊特灣海戰,被認為是海戰史上最大的海戰。在這次海戰
中,「卡伯特」號的艦載機參加了擊沉日本超級戰級戰列艦「武藏」號的攻擊行動。1944
年10月24日,「卡伯特」號的復仇者式魚雷機駕駛員霍華德。
斯基德莫爾海軍上尉,在他的飛機著火、一名機組人員負傷的情況下,駕機沖向已被打
得千瘡百孔的「武藏」號戰列艦,並最終將它擊沉。
1944年秋,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節節失利;為了扭轉其慘局,便發動了「神風隊」自
殺攻擊。11月25日,「卡伯特」號在3分鍾內就被2架日本自殺飛機撞中。在這次日軍的
自殺攻擊中,「卡伯特」號死35人,傷67人,整個艦體被打上96個洞,機庫和飛行甲板
均遭到嚴重破壞。盡管這樣,「卡伯特」號仍堅守在戰斗陣位上。當時,美國著名的戰地記
者歐尼。派爾恰好在該艦上隨艦采訪。他被「卡伯特」號的頑強戰斗意志和艦員的英勇犧牲
精神所感動,遂為「卡伯特」號起了一個「鐵女人」的綽號。
二次大戰中,「卡伯特」號最後一次主要戰斗是參加擊沉日本超級戰列艦「大和」號的
行動。1945年4月7日,「卡伯特」號的艦載機與第58特混編隊的其他艦載機一起在日本
九州西南海域對日本「大和」號超級戰列艦連續發動了五次攻擊。僅「卡伯斯」號的艦載機
所投擲的魚雷就有4枚擊中「大和」號。「大和」號中彈累累,發生了爆炸,最終沉入海
底。
「卡伯特」號在太平洋戰爭中,共擊落日機360架,炸沉和炸傷日艦265艘,摧毀了日
軍在太平洋上的大量海岸設施。
為此,它先後榮獲了9枚戰役銅星紀念章和一次總統傳令單位集體嘉獎。
1945年8月太平洋戰爭結束後,「卡伯特」號返回美國。1947年2月11日,「卡伯
斯」號在費城退出現役,編入海軍後備役;1948年10月27日,它又重新入役,擔負海軍
航空兵後備役訓練任務;1955年1月21日,它再次退出現役;1959年5月15日,改為輔
助飛機運輸艦(AVT-3)。
1965年至1967年,「卡伯特」號在費城造船廠進行了現代化改裝,並於1967年8月
30日租借給西班牙海軍(為期5年),改名為「迷宮」號;1973年12月5日,又賣給了西
班牙,成為西班牙海軍唯一的一艘航空母艦。在西班牙海軍服役22年的歲月里,「迷宮」
號航母一直擔任艦隊的旗艦,為西班牙的海防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它在反潛巡邏方面出
色的服務得到了西班牙國王和北約組織的贊賞。1970年10月,西班牙政府在美國的協助下
開始新建一艘名為「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的航空母艦,用以取代老邁的「迷宮」號。
「卡伯特」號/「迷宮」號航空母艦在二次大戰以後和西班牙海軍服役期間,曾進行過
整個和改裝,其性能、設備和武備都有一些變化。現在,「迷宮」號的標准排水量為13000
噸,滿載排水量16416噸。武備:22門40毫米炮(1座四聯裝,9座雙聯裝);艦載飛
機:自1976年起,「迷宮」號除載有通常編制的20架「海王」反潛直升機外,還載有4~6
架AV-8A「鬥牛士」飛機。雷達設備:SPS-6和SPS-40對空搜索雷達,SPS-8測高雷達,以
及2部導航雷達。自70年代末,還裝備了三座標搜索雷達。編制人數:1112人。
1989年,西班牙新建航母「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正式交付海軍使用,「迷宮」號便
退出了現役。早在1987年,一位美國年輕學者丹佛。馬利坎在得知「迷宮」號將退役時,
便萌生了用「迷宮」號航母在美國新奧爾良建立戰艦博物館的念頭,並為此專門寫了一篇碩
士論文。馬利坎多次風塵僕僕地去西班牙進行交涉,與有關機構進行了無數次的電話聯系,
並與美國各級政府機關進行多次協商。在馬利均等人和「卡伯特」號/「迷宮」號航母基金
會的不懈努力下,新奧爾良人獲得「迷宮」號航母的夙願終於1989年8月5日得以實現。
當時,爭要「迷宮」號航母的,除新奧爾良外,還有美國其他8個城市,而新奧爾良則獨占
鰲頭。
「迷宮」號海~空博物館建在新奧爾良附近的河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