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汽車閃光點在哪裡
⑴ 歐洲幾個主要國家的人的性格特點
法國 在博物館和教堂不要用帶有閃光燈的相機拍照。女士優先的禮儀起源於法國,旅行中要注意為女性讓道、開門、讓座,上下車讓女性先行。巴黎女子很少穿牛仔褲,大多數巴黎女郎的上班褲裝都是寬松有致的,她們排斥緊綳在腿上的褲子,認為破壞秀腿那純潔細膩的美。
德國 。德國人守紀律,講整潔;守時間,喜清靜;待人誠懇,注重禮儀。
瑞士 與瑞士人共餐,通常在開始時互相敬酒一次,之後則不需頻頻敬酒,各自隨意飲用即可。用餐過程中,不宜直接用嘴去吹涼過熱、過燙的菜餚或湯,更不能在咀嚼食物、使用餐具時發出聲。
英國 英國人最忌諱別人談論男人的工資和女人的年齡,就連他家的傢具值多少錢也不該問的,這些都是他個人生活的秘密,決不允許別人過問。在英國,請千萬記住不能像國內一樣,問人家「你去哪兒」,「吃飯了嗎?」等問題,他們討厭別人過問他們的個人生活。並且英國人,凡事都須循規蹈矩,他們的汽車行使方向和歐洲其他國家正好相反。在英國旅遊,切記不要當眾打噴嚏,翹二郎腿;不要從梯子下面走過,或在屋子裡撐傘。在談話時,不要以皇室的家事作為笑料。
西班牙 女同胞上街需要戴耳環,若沒有戴耳環,則就像一個正常人沒有穿衣服一樣,被人笑話。西班牙人強調個人信譽,寧願受點損失也不願公開承認失誤。如果無意中幫助了他們而使他們免受損失,那麼你便永久地贏得了友誼和信任。
荷蘭 荷蘭人,曾是歐洲最正統的民族,愛清潔、講秩序、做生意時希望你在到達荷蘭前就事先約定。性格坦率,開誠布公。爬樓梯或搭升降電扶梯的時候,女性通常跟在男性的後面。
俄羅斯 在俄羅斯,被視為光明象徵的向日葵最受人們喜愛,她被稱為太陽花,並被定為國花,拜訪俄羅斯人時,送給女士的鮮花宜為單數。在數目方面,俄羅斯人最偏愛7 ,認為它是成功、美滿的預兆。對於13 與星期五,他們則十分忌諱。俄羅斯人非常崇拜鹽和馬,主張「左主凶,右主吉」。
葡萄牙 葡萄牙人重視禮節,通常在禮貌性寒暄之後都會互相交換名片,但不太守時. 與葡萄牙人洽談生意,勿讓葡萄牙友人有被推銷產品的壓力。通常葡萄牙人喜歡在舊式、氣氛庄嚴、親切的咖啡屋洽談生意,花費不多但效果好。 葡萄牙人,很像希臘人,隨和,喜歡社交。盡管天氣熱也穿著西裝,和他們談判時,應上衣整潔,並在工作和社交場合戴上領帶。
丹麥 丹麥人,喜歡桑拿浴和飲酒,且酒較昂貴。商務活動中倘若招待一場桑拿浴或多帶幾瓶蘇格蘭威士忌酒,便可增加談資和作為最佳饋贈。
希臘 希臘人,愛午睡,為亞熱帶氣候所致。說午安時可包括深更半夜,最後分別才道晚安。希臘人做生意方法比較傳統,討價還價到處可見。如招手一類友好的手勢,在希臘卻意味著「下地獄」,希臘人表示告別,是把手背朝向對方招手。
奧地利 奧地利人,不喜歡在新年期間食用蝦類。因為蝦會倒著行走,象徵不吉利,若吃了蝦,新的一年生意就難以進取。
愛爾蘭 愛爾蘭人,忌用紅、白、藍色組(英國國旗色),這是由於政治、歷史原因所致。另外愛爾蘭的法律禁止愛爾蘭人離婚。
義大利 義大利人,比德國人少一些刻板,比法國人多一些熱情。但在處理商務時通常不動感情。做出決策較慢,並不是為了同同事商量,而是不願倉促表態。
盧森堡 盧森堡人,日爾曼人的後裔。由於國家小,多數人中午駕車回家吃飯,午間不辦公。
⑵ 外國異域風情資料
西西里島
開放分類: 地理、地域、地區、島嶼、地中海
目錄
• • 魅力寶島
• • 千年變遷
• • 文化寶庫
• • 旅遊勝地
• • 醇厚民俗
•
魅力寶島
西西里島是地中海最大和人口最稠密的島,它屬於義大利,位於亞平寧半島的西南。東與亞平寧半島僅隔寬3公里的墨西拿海峽。公元前八世紀至前六世紀希臘人在島東岸建立殖民地。公元前241年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省。以後歷經汪達爾、拜占庭、諾爾曼人等統治,1442年並入西西里王國,不久又分裂,改受西班牙統治,1861年並入義大利王國。1946年5月起西西里島獲得自治權。
西西里島的面積為2.5萬平方公里,人口為500萬。
西西里島以及其周圍屬義大利的島嶼一起組成西西里地區。其首府是巴勒莫(75萬人口)。其它重要城市有卡塔尼亞(40萬人口)、墨西拿(27萬人口)、錫拉庫薩(11萬人口)、特拉帕尼(10萬人口)、卡爾塔尼塞塔(8萬人口)、阿格里真托(6萬人口)和拉古薩(6萬人口)等。主要港口為巴勒莫、卡塔尼亞與墨西拿。西西里島與亞平寧半島之間的海峽叫墨西拿海峽。
境內多山地和丘陵,沿海有平原。多地震。地中海式氣候,北部、西部較濕潤,南部較乾燥。西西里島最高的山是埃特納火山(3,323米),它也是歐洲最大、最活躍的火山。墨西拿北部的斯特朗博利島上的斯特朗博利火山也是一座活火山。 農業以小麥、蔬菜、葡萄、棉花為主,並多柑橘、檸檬等亞熱帶果品。西海岸漁業發達,產沙丁魚和金槍魚。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此發現石油和天然氣,從而促進了地區工業的發展,還有硫黃等礦藏和鹽場。
大多數西西里人說義大利語的西西里方言。有時這個方言也被認作是一個獨立的語言。少數人說阿爾巴尼亞語或希臘語。 大多數人信天主教。
西西里島屬地中海氣候,春秋溫暖,夏季炎熱,冬季潮濕。
首府:巴勒莫。整個地區分九個省。
西西里島周圍的島嶼有烏斯蒂卡島、利帕里群島、潘泰萊里亞島、埃加迪群島、佩拉傑群島。
農業:小麥、玉米、橄欖、葡萄酒和水果;工業:汽車工業;旅遊業。
人口過度密集、浪費、貪污、環境污染、缺水和國際性的非法組織(黑手黨)。
千年變遷
前8世紀——希臘人來到西西里島。
前550年至前450年——迦太基佔領西西里島西部。
前415年至前413年——錫拉庫薩戰勝雅典。
前264年至前241年——第一次布匿戰爭,羅馬佔領西西里島西部。
前227年——在西西里島西部第一個羅馬的省被建立。
前218年至前201年——第二次布匿戰爭,西西里島完全被羅馬佔領。
前136年至前132年——第一次西西里奴隸起義。
前104年至前101年——第二次西西里奴隸起義。
440年——汪達人來到西西里島。
535年——拜占庭佔領西西里島。
827年——阿拉伯人來到西西里島。
902年——阿拉伯人的統治結束。
1091年——諾爾曼人開始統治西西里島。
1139年——西西里島成為王國。
1265年——安茹王族。
1282年——阿拉貢王族。
1412年——西班牙統治西西里島。
1713年——薩伏依王族。
1720年——奧地利統治西西里島。
1735年——西西里島重歸西班牙。
1816年——波旁王族。
1861年3月14日——西西里島歸義大利王國。
1943年7月10日——美國和英國聯軍在西西里島登陸。
1946年5月15日——西西里島獲得自治權。
1946年6月18日——義大利共和國建立。
1982年——巴勒莫總督被謀殺。黑手黨問題受到重視。
1986年——黑手黨科薩諾斯特拉成員被大審。
文化寶庫
「如果不去西西里,就像沒有到過義大利:因為在西西里你才能找到義大利的美麗之源」這是格斯在1787年4月13日到達巴勒莫時寫下的句子,這是他為尋找西方文化的根源第一次來到義大利。的確如此,這個地中海上最大的島嶼,也是義大利面積最大的省份,的確是一塊巧妙的土地,這里迷人的自然風景與人文風景非常的和諧地融合為一體,自然有從古至今曾經居住在這里的人們為證:這里曾經居住過希臘人、古羅馬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諾曼人、施瓦本人、西班牙人等,他們的文化已然印證在這里了。
從地圖上看,西西里島(Sicily)是義大利那隻伸向地中海的皮靴上的足球。它位於地中海的中心,遼闊而富饒,氣候溫暖風景秀麗,盛產柑橘、檸檬和油橄欖。無論是東海岸,還是西海岸,到處是果實累累的橘林、檸檬園和大片大片的橄欖樹林。由於其發展農林業的良好自然環境,歷史上被稱為「金盆地」。
富饒的土地歷來都免不了遭受列強的踐踏。西西里島最初的統治者是西西里人和色堪人。公元前8世紀,希臘人建立了重要的殖民地,保存至今的廟宇和劇場遺址成為島上最著名的景點。羅馬把這里當做帝國的第一個省份。阿拉伯人帶來豐富物產:柑橘、檸檬、甜瓜。開心果,以及新型麥種。諾爾曼人的影響可以從城堡、大教堂和藍眼睛後代身上體現出來。而長達數世紀的時間里,西班牙和奧地利貴族正是從建在巴勒莫的宮殿出發開始島上探險的。本世紀初,黑手黨成為這一系列征服者、統治者名單上的最後一個。
旅遊勝地
西西里島范圍廣大,但有三處是最好的移動據點,一是首府帕勒摩,往近郊的Monreale或Segesto遺跡都很方便;二是卡塔尼亞(Catania),有南意米蘭之稱,義大利作曲家貝里尼出身此地,且北有陶爾迷(Taormina)小山城,南有薩拉庫撒(Siracusa);三是阿格利真托(Agrigento),神殿之谷絕對值得一訪,有諸神的居所的美稱。
帕勒摩(Palermo)是西西里島的第一大城,也是個地形險要的天然良港,歌德來此時曾稱贊帕勒摩是「世界上最優美的海岬」。 隨著統治者改朝換代,帕勒摩歷經多種不同宗教、文化的洗禮,因此市區建築呈現截然不同的風貌。曾有一位地理學家這樣形容帕勒摩:「凡見過這個城市的人,都會忍不住回頭多看一眼。」這里的古跡建築雖然沒有金碧輝煌的傲人外觀,但都已經與巴勒莫的公園綠地、市街廣場融為一體,因此絲毫不顯得突兀。
帕勒摩市區很大,主要的景點都集中在火車站往西北方向的區域,兩條最主要的大街向北延伸,東是羅馬街(Via Roma)、西是馬克達街(Via Maqueda);而從四角區向西的艾瑪紐大道(Corso Vittorio Emanuele),則通往大教堂及王宮這兩個最重要的景點。
阿格利真托(Agrigento)是「諸神的居所」,希臘抒情詩人品達爾(Pindaros)曾稱贊阿格利真托是人間最美的城市! 城市的規模早在公元前581年就已建立。公元五世紀起先後被迦太基人、羅馬人佔領,後來又歷經拜占庭、阿拉伯王國統治,但後來阿格利真托的重要性被西西里島東岸的城市所取代,昔日繁華忙碌不再,只留下許多神廟的遺跡。這些神廟是今日阿格利真托最重要的觀光資源。
阿格利真托可游覽的景點很集中,最重要的神殿之谷(Valle dei Templi)距離市中心及火車站約三公里,而餐廳、購物區則都在火車站廣場旁斜坡上不遠。兩個區域之間可以步行,也可以搭乘巴士,車程只要十分鍾。 阿格利真托往南七公里有個很受當地人歡迎的聖雷歐海灘(San Leone),可以游泳及進行水上活動,一到夏天總是人潮洶涌,搭乘巴士約半小時可到達。
屢次從火山浩劫中重建的卡他尼亞(Catania),是西西里島重要的工商大城,經濟繁榮,有南義米蘭之稱。義大利作曲家貝里尼出身此地,更增添它的旅遊價值。卡他尼亞的火車站在市區的東南角,沿威瑪努二世街(Via Vittorio Emanuele II)西行,便是市區最重要的大教堂廣場(Piazza del Duomo)。從教堂廣場向北延伸好幾公里長的艾特街(Via Etnea),是市區最主要的街道,所以餐廳、商店都集結於此。
小鎮陶爾迷(Taormina)也是西西里島的一個重要景點。這里一面是懸崖,一面臨大海,城市建築在層層山石之上,形成它那上接青天,下臨大海,巋然聳立的氣勢。夜晚,遠遠望去,它的點點燈火和天上的繁星完全連成一片,使人分不清哪是天上,哪是人間。陶爾迷那一向以火山和海濱浴場著名,這里氣候常年如春,風光旖旎,山城不僅有古希臘、羅馬的古跡,而且有現代化的旅遊設施。全城15000人口,全部依靠旅遊業為生。一個小小的城鎮就有100家旅館,上萬張床位。為旅遊者服務的餐館,咖啡店、各種商店。。。。。。更是布滿了大街小巷,生意非常興隆。走在街上,時常可以見到這樣的景象:市民聚集在金色陽光下沐浴的廣場上;青少年嘻笑著從街這頭兒溜到那頭兒,然後像回遊的魚群一樣又從那頭溜到這頭。60歲以上的老人們三五成群圍坐在一起,穿著仔細熨燙過的材衫,戴著羊毛絨帽子。
醇厚民俗
在陶爾迷可以吃到口味不錯的海鮮料理,而且有一些餐廳提供旅客套餐,對於觀光客而言是比較劃算的。 通常,套餐包含一道義大利面、一道主菜(海鮮、牛肉或是雞肉),還有口感不錯的麵包,至於飲料就要另外點了,不收Table費及服務費,大多數的餐廳都接受信用卡。
與中國人相同,西西里人十分重視「根」的概念。他們的根深植於對家鄉滿懷的激情與熱愛中:陰郁的暴雨雲里時隱時現著易變的群山;盛開的檸檬和橘樹林香氣襲人;如茵草坡上,撒滿片片雪絨般細小的野花。人們頑強地保持著歷經變革沿襲下來的宗教傳統,而一切西西里人傳統的核心便是家庭觀念。年輕人遠走他鄉,並不疏離家庭。他們認為,家庭成員應該親密無間,哪怕不住在一起。單槍匹馬行事的風格在西西里人看來是奇怪而不可思議的。
復活節前的「聖周」儀式是西西里島隆重的節日。老老少少全加入到和戲劇演出的熱潮中,紀念耶穌的死亡和復活。儀式從聖星期五下午5點開始,空氣涼爽,樹影婆娑。扛著棺木的男子沿那條窄窄的石徑緩緩走近,葬禮的哀歌從隨行樂中沉沉升起。抬棺者們眼中滿含淚水。「耶穌的死對我們來說是重大的時刻,抬起棺木,我們就找到了表達痛苦的方式」。夜色漸重,氣溫也有些寒冷。戴著帽子的男人們點燃火炬——五顏六色的用電池充電的燈籠。隊伍上山後返回城裡,一聲鼓響,儀式結束。瞬時間,高懸在陽台四周的霓虹燈串瞬間將廣場照得通明。
西西里島盛產葡萄,葡萄園處處可見,但大多數葡萄酒卻名不見經傳。60年代末,盧齊奧的父親朱貪佩伯爵著手改進葡萄品種和發酵技術來釀造「好酒」。現在,在盧齊奧和他31歲的兒子帶領下,庄園每年出產240萬瓶各類葡萄酒,其中1/3出口。1991年,他的「加登內」酒被評為「義大利最佳白葡萄酒」。
來西西里,千萬別錯過了這里的木偶戲。首府帕勒摩((Palermo)有許多木偶劇場。舞台上燈光,布景都很講究,木偶比我國一般木偶戲的木偶大些,服裝都比較漂亮。古代武士們的滿身盔甲都是用亮晶晶的金屬薄片綴成,配上色彩鮮艷的戰袍,顯得既威武又華麗。劇場沒有樂隊,劇中所有歌曲和配樂伴奏,都是由磁帶錄音放送的,效果很好,簡直就像真人在當場演唱一樣。
木偶用提線操縱,動作自然、流暢,表演者皆具有高超的技術。木偶是西西里島的旅遊紀念品,在商店和攤頭都可以買到。它們製作得都很精美,造型各式各樣。其中尤以頂盔貫甲的古代武士最多。他們頭盔上綴著各種顏色的羽毛或絨纓,手裡拿著寶劍、盾牌,在商店和攤頭上長長地排成幾排,五彩繽紛,閃閃發光,確實相當好看。如果去西西里島,千萬別忘記帶一個小木偶回來啊。(義大利在線)
⑶ 一萬兩千年前的ATELANTIS到底在哪裡
亞特蘭蒂斯,又譯阿特蘭蒂斯,在帕拉圖的著作和希臘神話等出現的一個神秘地區,一個人類至今無法解答的迷。這個沒有準確的地點,所以樓主,還是不要找了,如果想了解,可看以下:
基本信息
亞特蘭蒂斯[1](Atlantis,Ατλαντι?),又譯阿特蘭蒂斯,在梵蒂岡城國保存的古代墨西哥著作抄本(即《梵蒂岡城國古抄本》)和存留至今的墨西哥合眾國的印第安文明的作品中,也有過類似的敘述:「地球上曾先後出現過四代人類。第一代人類是一代巨人,他們毀滅於飢餓。第二代人類毀滅於巨大的火災。第三代人類就是猿人,他們毀滅於自相殘殺。後來又出現了第四代人類,即處於「太陽與水」階段的人類,處於這一階段的人類文明毀滅於巨浪滔天的大洪災。在梵蒂岡圖書館中迄今保存的另一批古代手稿中,對大洪水之前曾存在的人類文明也有所談及。 現代科學發現,在大洪災之前,地球上或許真地存在過一片大陸,這片大陸上已有高度的文明,在一次全球性的災難中,這片大陸沉沒在大西洋中。而近一個世紀以來,考古學家在大西洋底找到的史前文明的遺跡,似乎在印證著這個假說。在民間的說法中,人們把這片陸地叫做「大西洲」,把孕育著史前文明的那個國度叫做「大西國」。其實,科學界早就給這片神秘消失的大陸命名了,那就是沿用了柏拉圖提出的名字:亞特蘭蒂斯。
相關特徵
城市構造: 亞特蘭蒂斯的建築成同心圓狀,互相用艦只分隔開。隨著越來越深入,身份限制也越嚴格。 在圓環內圈是最重要的廟宇和保留地。城市的建築美妙地讓人感受到了音樂的韻味。鍍金的圓屋頂,由於風力和溫度的不同,會發出和諧的聲音。通常是三個音節。對於亞特蘭蒂斯來說,三是它的重要特徵之一,就是線條會重復三次,建築群由三組類似的建築組成,三個金字塔組成的塔群。城市的每一層的街道都呈對角線分布,從海濱一角到另一角,在地下還有很多錯綜復雜的地下長廊。 亞特蘭蒂斯(亦名大西洲、阿特蘭提斯)首府是波賽多尼亞(亦名海神市)。可以說它代表了大西洲的精粹,是文化,藝術和工藝水平的集合體現。這是一座紀念碑樣的城市,是其他國家的典範,是顯示亞特蘭蒂斯的偉大所在。 亞特蘭蒂斯的綜覽。是傳說中的這個城市的經典模式,由一系列浮於海上的同心圓連接成。可以看到,它是如何一層層由低到高排列向中心的。中心部分是大本營,直徑接近2.5公里。 接兩個同心圓層的海洋通道的景觀,從城市內部朝外看去,可以看到城市的另一層。亞特蘭蒂斯的內海區域。而右邊有座燈塔。兩座金屬雕塑支撐著巨大的燈。背景是天空中的三輛飛車。中心城市的一些庄嚴建築。階梯的最高處,雕塑頭上的翅膀顯而易見。在亞特蘭蒂斯的藝術中那代表了生生不息。城市的整體設計極盡可能的體現了各種藝術的巔峰。階梯通向一座綜合院校。 金子是最常用的建築材料。城市中心最輝煌的建築有天文意義。那些金碧輝煌的建築在風中會發出和諧的音調。城市的中心地帶。鍍金的音樂圓頂是天象館和其他一些公眾建築。並非所有人都有權進入中心城市到處布滿了巨大的山洞。這是支撐的柱子。仔細看可以看到緊貼入口是金牛座的標志,以及男人和公牛。 這塊祖母綠被精細的雕刻成透明,城市的主要法典寫在上面。翻譯成不同的語言和土語。祖母綠被安放在一個地下房間嚴密看守著,那是亞特蘭蒂斯最神聖的地方。 離開城市不遠的山谷中掩埋著亞特蘭蒂斯的國王。這是個很深的山谷,專用作墓地。那些墓碑上記錄了人的一生。在這里,不僅埋葬著官員也有藝術家。山谷在山的上面,還有很多已經絕種史前動物。 文明: 當時亞特蘭蒂斯的生活非常奢華,因為根本無需用勞力賺取生活,一切都是自動化的,百姓享盡便利。一些邊緣歷史學家大膽猜測,說他們因為過度享樂而遠離精神,違背上帝。大多數人面貌非常俊美,衣服由珠寶點綴,人們跳舞、聚會、服用迷幻葯物。亞特蘭蒂斯人用腦高達90%,跟動物可輕易溝通,不但製造機器人,也通過基因工程創生半人半獸的「卡美拉」,例如美人魚。整個城市都是機械管理,人不需專門讀書,知識可以從特殊裝置中吸取,十五、六歲小孩的智慧就已超過現在的高等學者。獨角獸也是他們基因改造出來的。 在亞特蘭蒂斯史前超文明中,最令人注目的科學成就就是能源系統。 凱西在這方面留下了十分詳盡的催眠透視記錄。能源系統的中心是磁歐石。它是六面體(橫斷面是六角形)的巨大圓柱體狀的玻璃樣物質,它能吸收陽光,將其轉變為能源。它被設置在波塞迪亞(亞特蘭提斯的首都)太陽宮的中央能源所內,創造出20世紀人類尚未了解的「宇宙能源」,將它集中、增強,以不可直視的強光向世界傳播。 亞特蘭蒂斯人不只有將那光線發展成動力能源的文明,同時他們也能使人體再生及返老還童,這一切致使亞特蘭蒂斯人無憂無慮、快快樂樂地生活於那個天堂里。 而這超文明卻在公元前16000年時突然沉入海底,以磁歐石為中心的能源系統發生爆炸,使地球的地基搖動,巨大的大陸就陸沉了,只剩下遷移到別處的人們,而亞特蘭蒂斯人則消失了。可是,亞特蘭蒂斯並非真的就此消失,因為這個大陸承擔著不可思議的命運。凱西的催眠透視如此預言:「亞特蘭蒂斯被水淹沒的地域,是在佛羅里達外海比米尼島附近,人們將會很快在海下世代沉積的泥沙下發現寺院。」「在北大西洋上的佛羅里達比米尼島的附近,將重新浮出亞特蘭提斯,它的一部分會在1968年至1969年之間被發現」凱西在1940年時做下的此預言,當時沒有一個人相信。 不過,就在1968年,確實在比米尼島附近海底發現了兩座石造建築。這就是今天被稱為「比米尼大牆」的海下遺跡。1969年7月,人們又在北比米尼發現了古代希臘樣式的裝飾用
大西國的地理位置之爭: 大西洲位置圖前面說過,大西國,也就是亞特蘭蒂斯,是一塊島嶼。最先提到亞特蘭蒂斯的柏拉圖對它的敘述可以歸納為這樣幾句話: 在昔日被人稱為「海格力斯擎天柱」的直布羅陀海峽的海面上,即在西班牙和摩洛哥海岸之間,橫展著一塊陸地,叫做亞特蘭蒂斯。它由一個大島和一系列小島組成。亞特蘭蒂斯人把首都設在陸地的東南海岸波塞多尼亞,那裡有為該國締造者建立的寺院、王宮、壯麗的建築物。 從柏拉圖以後,有關大西國的書數以千計,其中大部分純屬空論。不過,有一些書籍是有科學根據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真正的科學發現使大西國這塊消失了的陸地逐漸擺脫了神話的色彩,成了歷史中更引人入勝的事實。 立志探索大西國奧秘的嚴肅的研究者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同大西國的地理位置有關。1675年,瑞典人魯布德克認為這個被水淹沒的陸地就在他的國家裡。另有一些人說它在今天的巴勒斯坦的位置上。德國人博克認為南非一帶是大西國的地方,而法國人德利爾·德薩爾則提出高加索就是從前的大西國。後來,177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時期成為巴黎市長的巴伊曾斷言,大西國在現在的斯匹次卑爾根群島。 1855年,雅克布·克魯格自認為解決了這個問題,說大西國就是北美洲。然而這種觀點遭到貝利烏的反對,後者在1874年發表的著作《大西國人》中說,大西國這塊陸地的位置應該在目前的北非這個地方。他的這個觀點受到了大家的重視,於1893年被德國人克內泰爾多次援引,並得到了他的發展。後來,這一觀點還啟發了皮埃爾·伯努瓦,給了他寫出《大西國》這部著名小說的靈感。到了1926年,博查特說得更為確切,說大西國就在突尼西亞的鹽湖地帶。他的說法博得了阿爾貝特·赫爾曼的支持,此人於1927年說,博查特的假設使他完全信服。1929年,巴托利和拉特埃宣布說,大西國不在別的什麼地方,就是希臘共和國!還有一些理論認為大西國在西班牙南部,在非洲西海岸,在西爾特,在大洋洲,甚至有人還說在南太平洋…… 這最後一種假設是1946年由伯德探險隊的考古學家們提出來的,他們在南美洲的西邊太平洋底發現了一片陸地。可50年代初,一位名叫於爾根·施帕努特的年輕牧師聲稱,他在赫爾戈蘭島附近北海水域發現了消失陸地的遺跡。 若相信柏拉圖的記述,那麼大西國應該是沉沒於直布羅陀海峽的外側,亦即這座夢幻中的大陸是沉入大西洋。可是,若無視柏拉圖的記述的話,那麼大西國應該也有可能處於大西洋以外的地域。有人統計過,那大概有1700餘處。而其中最有可能的是地中海的克里特島和愛琴海的桑多里尼島。 1900年,英國的考古學家亞瑟·艾邦斯,在荷馬視為豐饒島嶼的克里特島上著手挖掘,而他們果真也挖掘到與猜想相符的米諾亞王大宮殿。 這座宮殿面積為4000平方公尺,是棟3層樓的建築物。內部除了有石柱支撐的天花板和樓梯之外,還有巨大的武器庫、戰車庫、糧食倉庫、國王的寶車,及塞滿了記載著文字的粘土板的古文室等等。極富變化的各個大廳中都用壁畫、彩色的浮雕裝飾著。毫無疑問,這里就是米諾亞文明的中心地。 可是,克里特島雖被岩石所埋沒,但並未沉沒於海中。1967年,希臘共和國考古學家史匹利頓·馬利那托斯挖掘出了可解決此矛盾現象的新遺跡。那就是位於克里特島往北約120公里處的桑多里尼島。 雖然今天的桑多里尼島只不過是個由3座小島所組成的火山島,可是在以前它是個直徑達18公里以上的圓形島嶼。原來的桑多里尼島因公元前1490年左右火山的一場大爆發,使得島的中央部位炸毀,所以才變成今日的3座小島。從厚達50公尺以上的火山灰下所發現的亞克若提利遺跡,確實與克里特島相同,全都有雄偉壯觀的石造建築物、壁畫、壺等等,而且也殘留著米諾亞文明的痕跡。可是,它是否就是大西國,卻還有許多值得爭議之處。 至今,地理爭議點最多的為如下幾處。 克里特說 亞特蘭蒂斯在克里特島。 因為英國考古學家埃文斯於二次世界大戰前發現了位於克里特島上的大規模遺跡,而且再加上北方的一個圓環狀小島「席拉島(又名聖多里尼/桑多里尼)」上發現了描繪現在已成為內海的火山口,以前曾經是一個小島的證據,因此有人懷疑席拉島正是亞特蘭提斯傳說的由來,因為據研究,約西元前15世紀(也就是柏拉圖年代的900年前),席拉島上的聖多里尼火山發生了一次大爆發,爆發導致火山口上建立的文明城市被毀滅,也引發了海嘯,這次火山噴發使得原本仰賴貿易的邁錫尼文明受到了重大打擊,就此一蹶不振。 支持此說的人認為,柏拉圖(亦或是他表弟柯里提亞斯或最初聽到這故事的希臘人索隆)把數字弄錯了,因此整個數字誇大了十倍以上,900年變成了9000年,4萬平方哩變成了40萬平方哩,所以才變成了這樣的傳說。 南極說 支持此說的人以考古學家兼作家葛雷姆?漢卡克以及蘭斯?弗列里亞斯為代表。 此說是認為亞特蘭提斯應該是在南極半島,並以「地殼滑動說」來解釋亞特蘭提斯的毀滅,認為亞特蘭提斯不只是受到了火山等等的災難,緊接而來的是嚴寒,從而導致亞特蘭提斯人放棄了自己的故鄉,南極半島隨後也被厚厚的冰層覆蓋。 愛爾蘭說 瑞典地理學家烏爾夫·埃林森於2004年出版的《地理學家眼中的亞特蘭蒂斯:勘探仙境之國》一書中認為,愛爾蘭島即為亞特蘭提斯大陸。主要論點來自於柏拉圖所描述的島國大小及地貌與愛爾蘭島極為相似,並且兩者都有巨石墓葬文化。亞特蘭提斯沉沒的傳說可能來自於公元前6100年,冰河期結束導致海平面上升,淹沒許多沿岸島嶼。長時間的以訛傳訛將小島的沉沒誇大為毀滅性的災難。 科學的證據 第一次提出亞速爾群島和加那利群島是大西國遺跡這個理論的,是一位名叫阿塔那斯·柯切爾的神甫。那是1665年的事。這位聖職人員的看法是正確的,後來幾個世紀的發現都一一證實了他的設想。 1898年夏,有一條船在布雷斯特同科德角之間敷設電纜。突然間海底電纜發生斷裂,船上的工人馬上投入了緊張的搶修工作。出事地點是北緯47°,巴黎以西西經29°40′,在亞速爾群島之前900公里處,那裡的水深達3100米。在打撈的時候,人們奇怪地看到海底具有陸地山脈的特點,其表面除谷底外沒有淤泥,岩石頂端呈鋒利的尖狀。船員們帶回了一塊岩石,這塊「玄武玻璃」一直保存在礦業學院。 「玄武玻璃」引起了一位法國地質學家的極大興趣。這位學者就是皮埃爾·泰爾米埃。這塊玄武岩石在水中一直沒有能變硬,而拿到岸上在空氣中它卻堅硬起來了。因此泰爾米埃得出結論:從3100米深水中采來的這塊石頭曾受到過大氣的壓力,因為在這個地方,過去曾同周圍地區一樣一度露出水面;顯然,不久以前發生的地殼激變(這里的「不久以前」,應該從地質學角度來理解)使這里下陷了3000米;歐洲同美洲之間有過一塊陸地,這塊陸地在激烈的地質變動時不見了。 比米尼大牆 羅伯特·布拉什是個飛機駕駛員,同時,他又是一個酷愛海底考古的人。1967年,他曾飛越過百慕大地區巴哈馬群島中的安德羅斯島和比米尼島。在飛行途中,他發現在水面下幾米深的地方有一個長方形的灰色物體,它的幾何圖形十分完整,布拉什立即意識到這是人類的建築物,於是他拍下了不少照片。過不多久,他把這些照片送到了法國人迪米特里·勒彼科夫手裡。後者原籍為俄國,是專門研究海底攝影的大學者,他發明了許多攝影器材,其中有電子閃光燈。 布拉什的照片引起了勒彼科夫的極大興趣,但沒有使他感到過分的吃驚,因為他自己從飛機上也看到同一海域里有一個約400米長的長方形的東西,另外,他還見到有一些筆直的線條以及圓形和形狀規則的物體。勒彼科夫帶著布拉什的照片找到了在邁阿密科學博物館工作的朋友曼森·瓦倫丁。曼森·瓦倫丁曾是耶魯大學的教授,同時他又是研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前的美洲文化的專家。他看到照片後,毫不猶豫地當即組織了一支探險隊奔赴現場考察。探險隊乘一架水上飛機在安德羅斯島海域上空來回盤旋搜尋。 在巴哈馬群島的大礁帶,水並不太深,因此水面下隱藏的東西比較容易看清。探測隊的隊員們果然找到了羅伯特·布拉什照片上的那個物體:一道30厘米厚的「牆」,周圍積滿了泥沙,看上去是一座長30米、寬25米的建築物的地基。為了仔細觀察這道「牆」,迪米特里·勒彼科夫把自己設計的一個航行器交給了一支專門的小組使用。對比米尼島寫過一部材料十分豐富的著作的皮埃爾·卡納克把這個航行器稱做為「M114E」,這是一架名副其實的潛水飛機,配備有廣角鏡自動攝影機。有了這樣的裝備,探索工作才能夠真正順利地進行了。探測工作持續了好幾個月,不少著名人士參加了這項工作,其中有宇航員埃德加·米切爾和法國潛水員雅克·馬約爾。 探測隊在1968年9月2日出發。隊員們發現水底有一片寬闊的由扁平的、長方形或多邊形石塊鋪成的石板地面,這個地面上的石塊每條邊有5米長,厚度從50厘米到150厘米之間不等,估計每塊石頭有25噸重。整個石板地面長70米,寬10米。皮埃爾·卡納克說,這地面似乎是由「大塊大塊的齊整的岩石用一種類似水泥般的東西膠合起來的」。後來,人們給這個規模宏大的建築物起了個名字:「比米尼大牆」。 迪米特里·勒彼科夫發表於《另一個世界》雜志第6期上的一篇文章談到1968年9月發現的大牆時寫道:「這道牆的正面十分挺拔,牆上面的石塊砌得十分平整,使整個建築牢固平穩。」 「石塊的內側有一些痕跡,據考證那是工具鑿琢留下的。考古學家們吃驚地看到,這么多年來,這些牆竟頂住了海浪的侵蝕和颶風暴雨的襲擊。「隨後,一支新的探測小組又發現上層石塊是蓋在4根柱子上的。從此,考古學家們再也沒有懷疑的餘地了,他們發現的肯定是人的建築物。」 後來,人們又進行了多次探測,證實了原先的設想。1971年,探測者們在東牆腳下開了一些洞,發現下面還有一層石塊,是由6公分的水泥澆砌於第一層岩石下。然而,人類使用水泥的歷史才有多少年?!人們自然而然地想到,這可能是一個我們還不知道的高度文明社會留下的遺跡。 1968年以來,人們不斷地在比米尼島一帶發現巨大的石頭建築群靜卧在大洋底下,像是街道、碼頭、倒塌的城牆、門洞……令人吃驚的是,它們的模樣,與英國南部索爾茲伯里的史前遺跡斯通亨吉石柱和蒂林特巨石城牆十分相像。 今天雖然已經無法考證這些東西始於何年,但是根據一些長在這些建築上的紅樹根的化石,表明它們至少已經有12000年的歷史。這些海底建築結構嚴密,氣勢雄偉,石砌的街道寬闊平坦,路面由一些長方形或正多邊形的石塊排列成各種圖案。 1967年,美國的「阿呂米諾」號潛水艇在佛羅里達、喬治亞、南卡羅來納群島沿岸執行任務時,曾發現一條海底馬路。「阿呂米諾」號裝上兩個特殊的輪子之後,就能像汽車賓士在平坦的馬路上一樣前進。1974年,蘇聯的一艘「勇士號」科學考察船,在直布羅陀海峽的外側的大西洋海底,成功地拍攝了8張海底照片。從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除了腐爛的海草外,有海底山脈、古代城堡的牆壁和石頭階梯……這些照片足以證明,這里曾經是陸地,並且有人類居住過。 同時,美、法科學家在百慕大三角區的西部海域發現了一座巨大的海底金字塔,據測量,它的底邊長300米,高200米,其塔尖距海面100米。研究表明,它比埃及金字塔還要古老。所有這一切均表明,曾經有過一個古代大陸以及文明社會被埋葬在大洋底下。然而這就產生了一個疑問:12000年前,難道人類文明就如此發達了嗎? 在探討這些問題時,學者和探索者們經常提到一個名詞,即亞特蘭蒂斯。 的確,種種跡象表明這些石塊很可能是亞特蘭蒂斯的遺址。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亞特蘭蒂斯的文明該是多麼發達。現在,生物學家、人種學家、地質學家、人類學家以及考古學家都告訴我們:從亞速爾群島到百慕大島,人們在大西洋的這部分海底發現有大片大片的陸地深深地埋在水下,可是這些陸地昔日是露出水面的土地。 失落的大西洲文明: 沿著北緯30°線尋覓,我們不能不提到距今12000年前於「悲慘的一晝夜」間沉沒於大海中的「亞特蘭蒂斯」大陸,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大西洲」。 傳說中沉沒的大西洲,位於大西洋中心附近。大西洲文明的核心是亞特蘭蒂斯大陸,大陸上有宮殿和奉祝守護神——波塞冬(也就是希臘神話中的海神)的壯麗神殿,所有建築物都以當地開鑿的白、黑、紅色的石頭建造,美麗壯觀。 首都波賽多尼亞的四周,建有雙層環狀陸地和三層環狀運河。在兩處環狀陸地上,還有冷泉和溫泉。除此之外,大陸上還建有造船廠、賽馬場、兵舍、體育館和公園等等。 這就是希臘共和國共和國哲學家柏拉圖在他的名著《克里特阿斯》和《提邁奧斯》中所描繪的亞特蘭蒂斯景象。從此之後,這座理想之都,成為眾人心目中永世嚮往的神聖樂土。隨著考古發掘工作的逐步深入,英國學者史考特·艾利歐德指出,亞特蘭蒂斯在當時已經到達人類文明的巔峰期。 很多歷史學家認為亞特蘭蒂斯是一個神話,柏拉圖只不過借它比喻雅典社會的價值觀,但不少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都希望找到,還它一個真面目。 19世紀中期,美國考古學家德奈利經過畢生努力,出版了他的研究成果《亞特蘭蒂斯——太古的世界》,他也因此而被譽為「科學性的亞特蘭蒂斯學之父」。德奈利一共提出了有關亞特蘭蒂斯大陸的13個綱領。 一、遠古時代大西洋中確有大型島嶼,那是大西洋大陸的一部分; 二、柏拉圖所記述的亞特蘭蒂斯故事的真實性不容懷疑; 五、聖經《創世紀》中所描述的「伊甸園」,指的就是亞特蘭蒂斯; 六、古代希臘及北歐傳說中的「神」,就是亞特蘭蒂斯的國王、女王及英雄; 七、埃及和秘魯的神話中,有亞特蘭蒂斯崇拜太陽神的遺跡; 九、歐洲的青銅器技術源自亞特蘭蒂斯; 德奈利的13個綱領,似乎可以回答包括《聖經》記事在內的一大批人類活動的疑問。那麼有關各地人類超文明的記錄也應是可信的了?而且,遠古時人類的相互溝通與交往也是可以被證實的了? 古埃及的許多習俗,都可以在古代墨西哥合眾國找到奇異的「印記」。在瑪雅人的陵墓壁畫中,可以輕易找到與古埃及王陵近似的圖案。這樣的「巧合」不勝枚舉。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這兩個地區的文化和習俗之間,一定存在著某種必然的聯系,這個聯系絕不是簡單的模仿或重復。由於它們相距十分遙遠,我們至今沒有找到他們直接交往的任何有力證據,而且它們還處在不同的歷史時代。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它們之間的一系列「巧合」,更像是遠古時代高度文明遺留下來的「印記」! 僅管人們發現了大量證據證明大西洋海底存在這古大陸,但是目前亞特蘭蒂斯大陸之謎仍未徹底解開。 亞特蘭蒂斯與利莫里亞(姆大陸) :.亞特蘭蒂斯 利莫里亞(傳說中沉入印度洋海底的一塊大陸)文明的崛起和沒落事實上並沒有準確的文獻記載,盡管很多人都走進去尋找這塊神秘的大陸。失落文明的崛起與沉沒——或者僅是毫無理由地出現和消失。如果與亞特蘭蒂斯聯合起來,或者可以推測出發生了什麼事,基於研究員把考古學證據,傳說和理論拼湊起來,有一些是形而上學的渠道。 . 利莫里亞的確實位置不同的研究員和作者的看法都各有不同,盡管它是太平洋上流入美洲的一塊神秘土地,就像大西洋是與大西洲連接,延伸到地中海一樣。無論你相信利莫里亞在哪裡,它總是與圓火花聯系著。這個地區在2004年12月26日發生了海嘯,強烈的地震和火山爆發在沉睡了很多年之後就繼續著。這是古老傳說中的利莫里亞再次向我們重現的警告——因為他們假設這個就是利莫里亞——在大陸形成之前——或者是一群小島——沉入了海洋。 .利莫里亞的命運,同太平洋,姆大陸和凱西說的祖(Zu),或者奧克斯(Oz)一樣,與被提議的亞特蘭蒂斯不同,更加像古老的先知和現代透視者所在我們有生之年所預知的人類命運。傳說都是相同的……一個興旺,先進的文明突然間在到處都出現。它們的起源和沉沒都與災難有關,它們的大陸都沉在「海洋」之下是歸因於自然力量和人類的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