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國王多少個孫輩
Ⅰ 現在的西班牙王室是來自哈布斯堡家族還是屬於波旁家族啊
哈布斯堡王朝最後一位西班牙國王查理二世因為沒有子嗣,便立下遺囑,確認法國王儲的次子安茹公爵為其繼承人。1701年,安茹公爵即菲力浦五世加冕成為西班牙國王,波旁王朝正式入主西班牙。此後西班牙王室就是波旁家的了。
Ⅱ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1700年,英、法、荷、奧等國圍繞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展開了激烈的斗爭。然而這 只是表面現象,深層的或最主要的則是諸列強借王位繼承問題進行了一場空前規模的殖 民地大掠奪,並且主要斗爭矛頭指向的是法國。 18世紀初,殖民主義者爭奪殖民地已發展到了瘋狂的程度。法國在印度占據了本地 治里等地;在非洲佔領了馬達加斯加;在北美,除繼續加強在加拿大的殖民統治外,又 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建立了廣大的路易斯安那殖民地。有了這樣多的殖民地,才使得國王 路易十四狂妄起來,在國內大興土木,包括修建富麗堂皇的凡爾賽宮殿、開辟巨大的園 林,以窮奢極欲來顯示他的無限權威;不容法國人有天主教以外的信仰,以實現他夢寐 以求的幻想,即在法國只能有「一個國王,一個法律,一個上帝」。對外方面,路易十 四野心勃勃,力圖擴張領土,其目標是:在法國的東北向外發展,以便取得易於攻守的 天然疆界;把波旁王室的一個王公置於西班牙的王位,以擴大法國的力量並控制西班牙 海外的殖民地。 1700年11月1日,西班牙國王查理二世去世,沒有子嗣承繼王位。按照親屬關系, 既可由哈布斯堡王朝的人繼承,也可以由波旁王朝的人繼承(因查理二世屬於哈布斯堡 王朝旁系,但他又是路易十四的內弟)。由於法國外交的積極活動,查理二世的遺囑要 把王位傳給路易十四的一個孫子安茹腓力普,路易十四興高采烈。因為,當時的西班牙 除其本土外,還有義大利的大部分、西屬尼德蘭(今比利時),以及遍布美洲、亞洲、 非洲的遼闊土地。這就是說,法國得到西班牙王位繼承權,也就意味著可以得到更多的 殖民利益。正因為如此,英國、荷蘭、奧地利以及德意志境內的普魯士群起反對,他們 結成同盟,決定對法作戰。於是,從1701年起,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爆發。 這次戰爭,一方是以封建君主專制的法國為首,有西班牙、巴伐利亞、科隆和其他 幾個德意志國、薩伏依(很快就轉到敵對一方)、巴馬參加的同盟;另一方則是以奧地 利和英國為首,有荷蘭、葡萄牙、勃蘭登堡以及許多德意志小國和義大利小國參加的同 盟。 1701年,法奧未經正式宣戰即在義大利領土上開始軍事行動。1702年5月,英國和 荷蘭(1701年兩國在海牙締結所謂「大同盟」,並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結成同盟) 站到奧地利一方參戰。1702—1704年,在義大利、西班牙和海上都發生過戰斗。陸上的 戰斗行動僅局限於爭奪要塞、實施行軍機動和迂迴運動。野戰很少進行,僅在解除要塞 包圍時才使用。1704年,英軍從海上攻佔了直布羅陀。同年,奧英同盟軍集中主要精力 擊潰法國盟國巴伐利亞。1704年8月13日,薩伏依的葉夫根尼和馬爾波羅公爵統率的.奧 英聯軍(達6萬人)在豪什塔特附近擊潰法巴軍隊(約6萬人),斃俘達2.8萬人,使戰 爭的進程變得有利於自己。1706年9月17日,薩伏依的葉夫根尼統率的奧軍在義大利都 靈附近取得了巨大勝利。戰斗以後,法軍渡過波河,撤回本國。都靈之戰證明,在防禦 戰中以線式戰斗隊形抗擊集中突擊是毫無用處的。1706年,法軍在尼德蘭的拉米利一帶 遭到失敗。 法軍僅僅在西班牙取得了幾個局部性勝利,對整個戰爭進程沒有產生影響。1707年 7月,奧英聯軍開始入侵法國,在包圍土倫長期未克之後返回義大利。西班牙王位繼承 戰爭中最後一次大規模交戰,於1709年7月11日發生在尼德蘭馬爾尊拉凱村附近。1709 年秋季,要塞爭奪戰持續不斷。1710—1714年,交戰雙方持續打消耗戰,都避免決戰。 英奧兩國軍隊在兵力上雖占明顯優勢(聯軍為16萬人,法軍為7.5萬人),但沒有對法 採取積極行動。戰略不果斷的原因在於:當時俄國在北方戰爭(1700—1721年)中獲勝。 英國為了竭力阻撓俄國在歐洲占據主導地位,改變政治方針,不願將法國徹底擊敗,背 著自己的盟國開始與其和談,實際上停止了對法作戰。在英國的影響下,荷蘭、勃蘭登 堡、薩伏依和葡萄牙也都放棄了積極的戰斗行動。 1713年4月11日,以法國和西班牙為一方,以英國、荷蘭、勃蘭登堡、薩伏依和葡 萄牙為另一方,簽訂了《烏得勒支和約》。1714年,奧法又簽訂《拉什塔特和約》。 西班牙王位繼承權爭奪戰,結束了法國在西歐的霸權地位。根據和約,法國將早先 侵佔的西班牙在北美的部分領地劃歸英國,將阿卡迪亞殖民地割讓給英國,英國將它改 名為新斯科舍。法國承認了英國對紐芬蘭和哈德孫灣周圍地區的權利的要求。法國還割 讓一些地方給奧地利和荷蘭,撤回駐洛林的軍隊。哈布斯堡王朝把義大利的大部分領土 (撒丁島、米蘭公國、那不勒斯王國、托斯卡納的一部分)、整個比利時、西屬尼德蘭 和萊茵河地區部分領土(弗賴堡)並入自己的領地。西西里島歸屬薩伏依。英國在西班 牙除得到直布羅陀外,還有梅諾卡島的一部分。根據和約,法國的腓力普雖保有西班牙 王位,但以他和他的後代永不能繼承法國的王位為條件,並規定法西兩國不能合並。同 時由於在戰爭中法國屢遭失敗,國民經濟受到嚴重破壞,財政虧空,民不聊生,國力大 為削弱,盛極一時的法國開始走下坡路了。在路易十五於1715年繼承王位之後,國力進 一步衰竭,年年入不敷出,歲歲國債增加,專制統治最後不得不走向崩潰,巴黎人民越 來越覺醒,一場起義革命正在孕育之中。 這次戰爭是以掠奪殖民地為根本目的,具有空前規模的大沖突,其基本特點是:時 間長、范圍廣、規模大;多數交戰在夏季進行;注重機動作戰,進攻行動的地位更加突 出等。 這些特點,特別是攻勢作戰、機動作戰對世界軍事產生了重大影響。Ⅲ 西班牙國王是什麼人是男是女
西班牙國王費利佩六世(Felipe VI) 1968年1月30日生於馬德里,是西班牙波旁王朝的君主,其父為胡安·卡洛斯一世。2014年6月2日父親胡安·卡洛斯宣布退位,讓位與其子費利佩王子,
2005年5月,36歲的西班牙王儲費利佩與31歲的新娘萊蒂齊亞·奧爾蒂斯結婚。新娘奧爾蒂斯是西班牙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是西班牙首位平民王儲妃。同年11月,王儲夫婦的女兒萊昂諾爾公主出生,萊昂諾爾是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和王後索菲婭的第7個孫子女,也是繼王儲費利佩之後的西班牙王位第二順位繼承人。
Ⅳ 西班牙的歷代國王
1、費爾南多五世(FernandoII;即費爾南多二世)1475年1月15日—1504年11月26日與妻子伊莎貝爾一世共治。
2、伊莎貝爾一世(IsabellaI)1474年12月11日—1504年11月26日與丈夫費爾南多五世共治。
3、胡安娜(Juana)1504年11月16日—1555年4月12日1504年到1506年與丈夫腓力一世共治。1516年到1555年與兒子卡洛斯一世共治。
4、腓力一世(PhilipI)1505年11月26日—1506年9月25日1504年到1506年與妻子胡安娜共治。
5、卡洛斯一世(CarlosI)1516年3月14日—1556年1月16日1516年到1555年與母親胡安娜共治。
6、腓力二世(FelipeII)1556年1月16日—1598年9月13日。
7、腓力三世(FelipeIII)1598年9月13日—1621年3月31日。
8、腓力四世(FelipeIV)1621年3月31日—1665年9月17日。
9、卡洛斯二世(CarlosII)1665年9月17日—1700年11月1日。
10、卡洛斯大公(ArchiqueCarlos;即查理六世)1703年9月12日—1715年7月2日(有爭議覬覦者)。
11、腓力五世(FelipeV)1700年11月16日—1724年1月14日。
12、路易一世(LuisI)1724年1月14日—1724年8月31日。
13、腓力五世(FelipeV)1724年9月6日—1746年7月9日。
14、費爾南多六世(FernandoVI)1746年7月9日—1759年8月10日。
15、卡洛斯三世(CarlosIII)1759年8月10日—1788年12月14日。
16、卡洛斯四世(CarlosIV)1788年12月14日—1808年3月19日。
17、費爾南多七世(FernandoVII)1808年3月19日—1808年5月6日。
18、約瑟夫·波拿巴(JoséI)1808年6月6日—1813年12月11日。
19、費爾南多七世(FernandoVII)1813年12月11日—1833年9月29日。
20、伊莎貝爾二世(IsabelII)1833年9月29日—1868年9月30日1846年到1868年與丈夫弗朗西斯科一世共治。
21、阿瑪迪奧一世(AmadeoI)1870年11月16日—1873年2月11日。
22、阿方索十二世(AlfonsoXII)1874年12月29日—1885年11月25日。
23、阿方索十三世(AlfonsoXIII)1886年5月17日—1931年4月13日。
24、胡安·卡洛斯一世(JuanCarlosI)1975年11月22日—2014年6月19日。
25、費利佩六世(FelipeVI)2014年6月19日—今。
(4)西班牙國王多少個孫輩擴展閱讀
西班牙王室的血統起源於5世紀的西哥特王國,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王室之一。
西班牙王室只計算王室父系血統的情況下,其王室父系祖先RobertofHesbaye(770-807),他的後代為「歐洲第一家族」法國王室卡佩家族的分支波旁家族。
現今國王費利佩六世一世即波旁家族成員,是RobertofHesbaye父系血統的直系後代,在只計算父系血統王室中,世界上現存最長父系王室中排在第二位在日本菊花王朝之後。
西班牙阿拉貢地區出生的「天主教國王」費迪南德二世和卡斯蒂利亞的伊莎貝拉看中了哥倫布征服海洋、探索未知世界的雄心,他們也想藉助哥倫布,讓他為西班牙在海外尋找一個新世界。
於是,他們於1492年資助哥倫布探險。哥倫布不負重託發現了美洲,新世界幾乎無窮無盡的金銀使西班牙暴富起來。擁有了玻利維亞波托西銀礦等巨額財富,西班牙也幾乎擁有了整個世界。
Ⅳ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簡介
1701~1714年英、法、奧地利等國為爭奪西班牙王位及其殖民地和海上霸權的戰爭。
16世紀時,西班牙屬於哈布斯堡王朝統治,和奧地利大公(兼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是宗親,曾是歐洲的殖民強國,但1588年對英國的海戰失利,海上霸權逐漸削弱,但陸上還保持強大的軍事優勢。
1648年在三十年戰爭中對法國和荷蘭戰爭中遭到重創,經濟開始全面下滑,國力衰落,被英國、法國和荷蘭取代了商貿權和制海權。
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卡洛斯二世(1665~1700在位)死後無嗣。卡洛斯二世因為其祖上時常與同宗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皇室通婚,遺傳下了一系列絕症。生前曾立遺囑,將王位傳給自己姐姐瑪利亞·特里薩和波旁王朝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孫子,即自己的侄孫安茹公爵腓力。腓力可以繼承西班牙本土、西屬尼德蘭(今比利時等地)、義大利地區領土和海外殖民地(主要是美洲、非洲和亞洲的領土)。但規定法國和西班牙永遠不得合並為一個國家。
兼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地利大公、波西米亞(今捷克)國王和匈牙利國王的利奧波德一世企圖讓其次子查理大公繼承西班牙的王位。他認為西班牙公主瑪利亞·特里薩在嫁給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時就承諾自己及自己的後代永遠放棄西班牙王位。
1701年路易十四宣布腓力為西班牙國王,稱腓力五世(1700~1746在位),同時侵犯西屬尼德蘭和尼德蘭聯省共和國(荷蘭共和國)。英國不能容忍法國獨霸歐洲,因而與荷蘭結成反法聯盟支持奧地利的查理大公繼承西班牙王位。先後加盟的還有普魯士王國和大部分邦國,還有葡萄牙和義大利地區的薩伏依等。西班牙和巴伐利亞、科隆等邦國等則與法國結盟。同年 3月戰爭爆發,主要戰場在義大利地區、尼德蘭、德意志地區和西班牙。
1703年反法同盟在奧克斯塔特打敗了法、西軍隊。在1706年的都靈戰役和拉米伊戰役及1708年的奧德納爾德戰役中,法西聯軍大敗,法軍被迫退出戰場。
英國於1704年從西班牙佔領了直布羅陀。
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地區也爆發了擁護奧地利查理大公的起義,奧地利的力量伸延到西班牙的巴倫西亞、阿拉貢地區,高爾韋伯爵·馬絮也從葡萄牙進入薩拉曼卡,迫使腓力五世撤出馬德里,查理大公於1706年7月2日進駐馬德里。
1705年,利奧波德一世亡故,其長子約瑟夫一世繼位。
法軍於1707年4月25日在西班牙的阿爾曼薩打敗高爾韋的部隊,佔領了巴倫西亞、穆爾西亞、阿拉貢地區,腓力五世實際上統治了西班牙的廣大地區。
1710年查理大公再次進入馬德里,法國將軍旺多姆公爵和腓力五世的聯軍在比利亞維西奧薩挫敗查理大公的部隊。
1711年戰局又轉為有利於法國。同年奧地利的查理大公因其兄約瑟夫一世亡故而繼承奧地利、波西米亞和匈牙利王位和神聖羅馬帝國皇位,稱查理六世(1711~1740在位)。這使英國和荷蘭改變了態度,怕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勢力過大對己不利,不再支持他獲取西班牙王位的要求,遂於1713年 4月在荷蘭的烏得勒支與法國、西班牙簽訂烏得勒支條約,次年又簽訂《拉施塔特和約》。
腓力五世被承認為西班牙國王,繼承西班牙本土和海外殖民地。但原屬西班牙的西屬尼德蘭(今比利時)和義大利南部受奧地利管轄。從此,西班牙在歐洲的領土損失大半,失去傳統的歐洲大國地位。
1714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束。英國加強了在海上和殖民地的勢力。次年,法王路易十四病死,法國不再稱霸歐洲,財政瀕臨絕境,開始衰落。
Ⅵ 西班牙現在的王室成員都有誰啊
在西班牙,人們不稱王後索菲亞為「殿下」,而是平民色彩較重的「夫人」。國王夫婦共有三個孩子:公主伊蕾娜、克里斯蒂娜和王儲菲力浦。孩子們上學、放學,都是王後親自接送。王後愛好考古和音樂,她還是名出色的護士。王後在馬德里的慈善機構工作,她支持紅十字會,是一家精神障礙者救助組織的成員。
國王一家一般都在馬約卡島的馬里溫特宮度假。1995年夏季,警方在馬約卡島上破獲了一起針對國王的刺殺事件。這起事件是西班牙巴斯克地下組織埃塔(ETA)所為。幸虧馬約卡島上的警察在行動開始前便將殺手抓獲。
國王的兩個女兒均受過高等教育。伊蕾娜公主當了老師,1995年3月18日與一位同齡銀行家海梅·馬里夏拉爾結婚。克里斯蒂娜公主先是學社會學,後又在美國進修語言。因為早在兒時父親便帶她出海航行,她後來成為一名優秀的帆船手。
王儲菲力浦中學畢業後到加拿大萊克菲爾德學院深造。像父親一樣,他接著讀軍事學院,三年後完成了在三個兵種軍事學院的巡迴。1988年開始攻讀法學和經濟學。身高1.97米的王儲自少年時起就跟隨在父親的左右,9歲時被確認為亞斯都里阿斯王子(西班牙西北部地區,歷史上曾是王國)。在一次歡慶儀式上,父親授予他勝利十字勛章,接著意味深長地告誡兒子:「這枚十字勛章既是頒給現在的你,同時也是頒給作為未來國王的你。你必須像王冠所要求的那樣,以自豪和尊嚴來佩帶它。你必須勤奮、勇敢、知人善任。這枚十字勛章要求你和所有西班牙人,特別是年輕一代,永遠去做西班牙要求和期待你去做的事情。」
Ⅶ 世界歷史問題 1868年西班牙王位繼承緣由
這是由於歐洲大陸上的普法爭霸導致的,請看:
普奧戰爭結束以後,普魯士日漸強大,但是,緊靠法國南部的四個小國還仍然沒有被俾期麥統一,而俾斯麥是下決心要統一除奧地利以外的所有德意志的國家。
所以要實現德意志的最後統一,必須統一這個小邦國。可是,俾斯麥知道,這四個小國緊靠法國,法國也早懷有吞並之心,一旦普魯士強行佔領,法國豈會善罷甘休?更何況,法國離德國最近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區,礦產資源豐富,俾斯麥也早就瞄準它們了。
對於正處高峰時期的俾斯麥來說,找個借口與法國打一仗,既統一了南部四小國,又佔領了阿爾薩斯和洛林,這是再合適不過了。可是,與法國開戰的機會遲遲未到,俾斯麥等得手癢癢的。
再說法國一方,當時是拿破崙的侄子路易·拿破崙·波拿巴當皇帝,史稱拿破崙三世。這個人是個政治陰謀家和軍事冒險家。1848年法國革命失敗後,他竊取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的總統大權,又於1851年12月發動政變,恢復帝制,建立了歷史上所說的法蘭西第二帝國。
拿破崙三世是個獨裁、殘暴、狂妄之徒,總希望通過戰爭稱霸歐洲,當時皇後歐仁妮就直言不諱地說:"不發動戰爭,我們的兒子怎麼當皇帝?"
這樣一個人,當然不會坐視普魯士的強大而不顧。他曾露骨地表白,"德意志不該統一,應分成三個部分,南北德國應該對立起來。這樣法國才可以從中漁利。"
不僅拿破崙三世如此,當時法國的另一位大臣梯也爾也哀嘆:"奧地利的失敗意味著法國400年來遭到的最大災難。從此,失去一張阻止德國統一的王牌!"
這樣,普、法雙方各懷鬼胎,開始了明爭暗鬥,都在尋找挑起戰爭的契機。
法國率先一步,普奧戰爭剛結束,三世就派人要求普魯士兌現戰前許下的諾言,要求普魯士同意法國侵佔比利時和盧森堡。並婉言提起德意志南部四小國的領土劃分問題。這無異要從普魯士身上咬去一塊肥肉,"鐵血宰相"俾斯麥當然不會同意。不過他使了個心眼兒,沒有明確予以拒絕,而是要求法國把這事寫成備忘錄,"我好回去給我們國王商量"。法國大使不知是計,就照辦了。
俾斯麥拿到備忘錄,沒有去見皇帝,而是把它送給了同樣想稱霸歐洲的英、俄,試圖挑起英、俄與法國的矛盾。拿破崙三世知道了俾斯麥的做法,火冒三丈,決心與普魯士決一雌雄!
盡管如此,法國並未立刻動武。但接踵而至的西班牙王位繼承人問題,終於使戰爭爆發了。
原來,西班牙女王伊沙貝拉被1868年西班牙革命推翻,女王流亡國外,王位空缺,俾斯麥看到有利可圖,就派人收買了新成立的西班牙臨時政府,提議讓普魯士國王威廉的堂兄利奧波德親王去繼承西班牙王位。俾斯麥的意圖很明顯,普魯士的親王做了西班牙的國王,法國腹背受敵,打起仗來,普魯士前後夾擊。
拿破崙三世也看到了這種危險,隨即就把抗義書遞到了普魯士國王手中,抗議書說,西班牙王位應由西班牙人去坐。否則,法國也可派去一個國王!對此,俾斯麥非常氣憤。同時,法國政府內部議論紛紛,不少人要求普魯士收回成命,否則將把這件事視為戰爭的原因,雙方劍拔弩張。突然,事情卻有了轉機,利奧波德親王在別人勸說下,宣布放棄西班牙國王候選人資格,他說:"本來,只要西班牙人擁戴,我可以去作他們的國王。但我不想為此引發一場歐洲戰爭。"
於是,西班牙王位繼承人問題就告結束。可是,拿破崙三世看到事情這么簡單就完結了,認為普魯士害怕他,所以他得寸進尺,提出更進一步的要求。
他令法國駐柏林大使去面見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要求普魯士作出書面保證,保證今後決不再派任何普魯士國王家庭的人去任西班牙國王。
所以,不是簡單的家族血緣可以認定的,是操控在一些強國的手中的,強國根據自己的國家利益影響歐洲政局,就如同當今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否則西班牙內部的私事為什麼會引起普魯士,法國,英國,俄國,奧地利的爭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