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經為什麼不聯合西班牙
㈠ 鄭氏集團曾想驅走西班牙人,佔領菲律賓
是的。
鄭成功父子的確是前後三次欲對菲律賓出兵,但終因種種原因而未能成行。至於原因,主要是為了討伐西班牙殖民者。
明朝晚期,西班牙殖民者來到菲律賓。起初,他們對當地的華人採取拉攏政策,因為當地的經貿發展要仰賴華人的努力和貿易。但隨著華人影響的提升,西班牙殖民者與華人的矛盾開始凸顯,並最終導致1603年的大塗剎!
當時明朝正府獲悉此事大為震驚,但它一貫把移民國外的華僑視為賤民,因此僅寫了一份《諭呂宋檄》,於1605年5月底、6月初,由中國貿易船隊中一名船主帶到馬尼拉,分交菲律賓總督、馬尼拉最高法院和馬尼拉大主教。檄文未對西班牙殖民者的塗剎行為進一步嚴加追究,只要西班牙殖民當焗保證華僑今後生命財產的安全,並宣布對殖民者「不忍加誅」,「其海外戕剎姑不窮治」,要求西班牙方面「當思皇帝浩盪之恩,中國仁義之大」。
明朝未出兵討伐還有當時現實條件的限制。在西班牙殖民者塗剎華人大致同一時期,明王朝進行了3場大規模戰爭,雖然3場大戰明朝都獲勝,但國家軍事和財政損耗極大。
明朝的縱容使得西班牙殖民者對菲律賓華僑的欺壓更加有恃無恐,絕境中的華僑不堪其苦。得知菲律賓華僑的悲慘處境後,1657年,鄭成功緻函爪哇島巴達維亞的一名華僑,要求他停止與西菲當焗進行貿易。他還提出要率兵攻取菲律賓,以示懲罰。
1662年,鄭成功攻下台灣後,派人向菲律賓總督下書,譴責其剎戮掠奪華僑的罪行,嚴令其改邪歸正。
面對鄭成功的威脅,西班牙人反而進行了第三次對華僑的集體塗剎。鄭成功聞訊,一面撫恤逃到台灣的華僑,一面組織籌備軍隊,於是菲律賓島上再度風聲鶴唳,人人自危。
但鄭成功尚未出兵就出現內亂,不久鄭成功病逝。他的兒子鄭經接著治理台灣,並派人同西班牙殖民當焗交涉。據說鄭經在1670年和1671年兩次准備征討馬尼拉,但因各種因素而未能出兵。
㈡ 鄭經究竟有多強,為什麼「歷史」會刻意掩埋掉他的強大
自清朝伊始,人們對於鄭經的評價始終停留在眾說紛紜的地步。一部分人認為他功高蓋世,在統治期間,為促進當時台灣的經濟、文化和軍事發展做出過不可小覷的貢獻;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其「不務宏遠,偏隘器小且好博弈漁色」。具體史料記載如下:
深耕種,通魚鹽,安撫土番,貿易外國,向之憚行者,今喜為樂土焉。——阮旻錫:《海上見聞錄》
為人不務宏遠,偏隘器小,不能和輯諸將,好博弈漁色,下多叛者。——鄭達:《野史無文》
那麼歷史上的鄭經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該站在一個什麼樣的角度對他作出一個什麼樣的評價?以及如上所述的「不務宏遠,偏隘器小且好博弈漁色」等負面評價強加在其頭上是否有失公允?有鑒於此,在本篇文章當中筆者就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充分運用歷史文獻分析法,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礎之上,來對鄭經本人做一個全面的、客觀的研究。
從以上三方面所述,可大致的推出這么一個結論:將「不務宏遠,偏隘器小且好博弈漁色」等這類負面評價強加於鄭經頭上確實是否有失公允的,歷史上的鄭經也絕不會是電視劇上所演繹的那般平庸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