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利維亞為什麼驅逐西班牙大使
㈠ 玻利瓦爾
玻利瓦爾有人名、地名、貨幣名和雪茄名。西蒙·玻利瓦爾(Simón Bolívar,1783—1830) 南美洲北部地區民族獨立戰爭中最為重要的領導人,也是整個拉丁美洲反抗殖民統治的革命運動中最為傑出的領袖。為了永遠紀念這位功勛卓越的革命者,他被授予了「解放者」(el libertador)的光榮稱號。美洲有很多城市以「玻利瓦爾」為名字來紀念他。
玻利瓦爾,19世紀拉丁美洲獨立運動最傑出的領袖之一。他領導了1810—1830年期間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秘魯等地的獨立戰爭,建立了聯合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的大哥倫比亞共和國及秘魯、玻利維亞等國家,是南美共和制度的奠基者。
玻利瓦爾在1799—1803年之間曾去西班牙學習哲學、歷史和文學,游歷了法國、義大利的許多地方,親眼看到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社會的改革和變化,深受鼓舞。在歐洲,玻利瓦爾遇到了他的老師羅德里格斯。老師鼓勵他積極投身到爭取美洲解放的革命中去,並對他說:已經到了把西班牙人趕出美洲的時候了,你應該去完成這件事。
玻利瓦爾當即向老師表示:「我准備把自己的生命貢獻給這個事業。我以自己的人性和生命宣誓,在我沒有打碎西班牙束縛著我的祖國的枷鎖以前,我的手將要不停地打擊敵人,我的心也不會安靜。」這些誓言成玻利瓦爾堅定不移的奮斗目標。從此以後,他返回祖國,投身於為獨立和自由而斗爭的洪流。
玻利瓦爾全名為「西蒙·胡塞·德·拉·桑迪西瑪·特里尼達·玻利瓦爾·帕拉修斯·伊·布蘭科」(Simón José Antonio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 Bolívar Palacios y Blanco),出生於委內瑞拉的加拉加斯,父母是土生的西班牙血統貴族。1799年他的父母雙亡,他前往西班牙學習,在西班牙結婚,諧同妻子於1803年回家鄉,但妻子染病去世。1804年他又回到歐洲,成為拿破崙的隨從官。
玻利瓦爾於1783年出生在委內瑞拉加斯市的一個西班牙血統的貴族家庭,九歲時成了孤兒。在他成長期間,法國啟蒙運動的思想和理想深深地影響著他。他讀過約翰·洛克、盧梭、伏爾泰和孟德斯鳩等哲學家的著作。他非常欽佩拿破崙的才能和勛業,但他對拿破崙稱帝反應十分強烈,鄙視其個人野心,並引以為戒,他以後雖然創造了很大的功業,面對人民的擁護,決不稱帝,終身認為對他最好的稱號就是「解放者」,這個稱號比任何帝王都高貴。青年時玻利瓦爾訪問過幾個歐洲國家。1805年在羅馬阿旺丁山頂上他立下了著名的誓言:只要祖國一天不從西班牙統治下獲得解放,他就要奮斗一天。1808年拿破崙·波拿巴入侵西班牙,任命他的胞弟為西班牙政府首腦。拿破崙通過解除西班牙皇家的政治實權,給南美殖民地獲得自己的政治獨立奮起斗爭提供了良好的時機。
1810年委內瑞拉的西班牙總督被解職,從此開始了反對西班牙統治委內瑞拉的革命。1811年做出了正式的獨立宣言,同年玻利瓦爾成為革命軍的一員將領。但是西班牙軍隊翌年又控制了委內瑞拉。革命領袖弗朗西斯科·米蘭達被投入獄中,玻利瓦爾逃往國外。隨後的歲月中爆發了一系列的戰爭,繼短暫的勝利而來的是慘痛的失敗。但是玻利瓦爾從未動搖過自己的決心。
1819年出現了轉折點,玻利瓦爾率領他的由平民組成的小部軍隊,跨河流、越平原,穿過安第斯山上陡峭的狹路,對哥倫比亞的西班牙軍隊發起了進攻。在那裡他贏得了具有決定意義的波亞卡戰役(1819年8月7日);使戰爭出現了真正的轉折點。委內瑞拉於1821年獲得解放,厄瓜多於1822年獲得解放。與此同時阿根廷愛國主義者何塞·聖馬丁使阿根廷和智利在西班牙的統治下獲得了自由,秘魯獲得了解放。兩位救星於1822年夏在厄瓜多的瓜亞基爾相會。會談的第二天與第三天,是在絕密的情況下進行的,沒有任何第三者參與,只有這兩位享譽南美的「南北巨子」。因此,會談內容也只有他們兩個知道。可是,會談結束後,玻利瓦爾未作任何透露,以後也未作任何回憶,而聖馬丁也同樣緘口不言。他的軍隊全部從南美撤出,去法國隱居,所以,這次秘密會談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個永遠解不開的謎。推斷是由於聖馬丁不願與野心勃勃的玻利瓦爾進行權力斗爭(這樣只能對西班牙人有利),於是決定辭去他的軍事統帥職務。到1824年玻利瓦爾的部隊已經解放了今日的秘魯。
1825年徹底殲滅了駐守在上秘魯(今日的玻利維亞)的西班牙軍隊。玻利瓦爾余年的生涯不免有些遜色。美國的榜樣對他的印象頗深,他渴望建立一個新南美洲民族聯邦政府。事
玻利瓦爾實上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和厄瓜多已經形成了一個大哥倫比亞共和國,玻利瓦爾任共和國總統。可惜在南美的離心趨勢要比在北美的離心趨勢大得多。1826年玻利瓦爾召開泛美會議時,只有四個國家參加了會議。確實再沒有更多的國家加入大哥倫比亞共和國,而這個共和國本身也很快就開始土崩瓦解。於是內戰爆發了。1828年出現了一起暗殺玻利瓦爾的陰謀。1830年委內瑞拉和厄瓜多脫離了共和國。玻利瓦爾認識到自己是和平的累贅後,於1830年4月宣布辭職。他被迫離開了故土委內瑞拉,到達了哥倫比亞的卡塔赫納,,一直到於1830年12月病逝。
㈡ 面積南美第五,卻被智利欺壓,曾經的玻利維亞為何那麼「軟」
玻利維亞是公元1538年西班牙在南美地區所建立的一個殖民地,不過在1825年在民族英雄玻利瓦爾的帶領下經過當地人的斗爭成功獨立。在南美洲來說,獨立後的玻利維亞也算是個大國,面積足足有109.8萬平方公里,位居南美第五。
而智利之所以能打贏,一方面則是自身正處鼎盛階段;一方面則是在於它有英國的支持。
1、智利自1818年獨立後,也曾一度與玻利維亞一樣陷入混亂之中。但它的具體國情還是與玻利維亞有所不同的,智利的政權始終是在白人地主手中。而自從1831年保守黨上台執政後,開始採取措施,在保障大地主階級利益的前提下相應的緩和階級矛盾,智利國內秩序愈發的穩定。
穩定後的智利,開始對外開放,它不斷的利用本土資源來引入英美外資,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當時的智利一度成為世界最重要的產銅國之一。除此之外,它還藉助外資,開始興辦鐵路,開始的鐵路只是運輸礦產,到了後來就什麼都運了,久而久之智利國內的基礎設施與軍事武器也愈發的像英美靠攏。
這與玻利維亞就形成了諸多鮮明對比——玻利維亞地區爭端不斷,甚至因為境內多高原,造成大批人口沒有融入這個國家體系,而智利國內穩定,不僅有強大的凝聚力可以極大限度的融入人力進行戰爭,還能夠依靠著流暢的鐵路網最大化的運輸物資;除此之外,盡管一直有向歐洲購買軍火,但大批玻利維亞軍隊依舊是沒有火器,大多拿著原始的弓箭就上了戰場,這又如何是裝備精良的智利的對手呢?
2、英國站出來了,也是一個大因素。當英國站出來的時候,玻利維亞又豈有不輸之理呢?而當時英國之所以站隊智利,主要是因為自身利益受到了玻利維亞的侵犯。
——自從阿塔卡馬地區開采硝石之後,閑不住的英國就屁顛屁顛的跑過來挖寶了,並且在當地還成立了不少礦產公司。而玻利維亞由於國內一直戰亂不斷,軍方出於軍費需要,加大了對英國企業的稅率,在英國表示不滿後,玻利維亞更是強硬的沒收了其全部資產,這就自然會引起英國的惱怒了。
而就光憑有英國的支持,我們退一步講,即便是玻利維亞國內沒有矛盾,也依舊不會是智利的對手。
㈢ 玻利瓦爾在拉美獨立運動中的主要事跡
先後領導軍隊從西班牙殖民統治中解放了委中滾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巴拿馬、秘魯和玻利維亞,並促進民主意識形態在這些國家的發展。玻利維亞就是為了紀念西蒙·玻利瓦爾而得名。
玻利瓦爾參與建立了大哥倫比亞共和國,並於1819年至1830年擔任該國總統。他與聖馬丁遙相呼應,為南美洲脫離西班牙帝國的統治,爭取獨立發揮了關鍵作用。玻利瓦爾是19世紀解放南美大陸的英雄人物,是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的先驅。
總體評價
玻利瓦爾一生戎馬倥傯,為推翻西班牙殖民統治耗盡心血。他身經百戰,解放了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秘魯和玻利維亞5個國家,在民族解放運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他不僅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家,也是卓越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主張民族平等,廢除奴隸制,給廣大黑人、印第安人和吵培悄所有貧苦人民以自由平等和權利。他倡導拉美團結合作,聯合各族人民共同砸碎殖民枷鎖。玻利瓦爾的思想和主張是委內瑞拉和拉美人民的寶貴財富,至今仍鼓舞著拉美升渣人民團結起來維護國家獨立和主權的斗爭。
㈣ 玻利維亞獨立的過程是怎樣的
獨立前,玻利維亞是西屬殖民地,在汪羨拉普拉塔總督轄區。玻利維亞是第一個為爭取自由拿起武器的南美國家。
1809年5月25日,拿破崙入侵西班牙的第2年,玻利困春拍維亞人民在丘薩卡發動了起義,在南美洲第一次爆發了為自由而進行的戰斗。同年7月16日,拉巴斯的一部分居民也發動起義,宣稱「用自己的鮮血和財產保衛國家的獨立」森困並組成了15人保衛委員會。不幸的是,這兩個地區的起義很快被西班牙政府軍擊潰。
南美人民反抗西班牙的統治始終是共同戰斗的,為了驅逐西班牙軍隊,獲得徹底解放,拉普拉塔地區獨立運動的領導率起義軍轉戰南北,先後解放了阿根廷、智利和秘魯。1824年,玻利瓦爾將軍在秘魯大敗西班牙殖民軍以後,命令他的部屬蘇克雷將軍率哥倫比亞軍隊進入玻利維亞。
1825年初,蘇克雷把西班牙人驅逐出去,於1825年8月6日宣告上秘魯為獨立國家,並命名為玻利維亞以紀念解放者玻利瓦爾。
㈤ 關於巴拉圭的知識
(我提供的網址上還有一些,由於字數要求就選了一點)
紙上談巴拉圭歷史
巴拉圭,這個從地理位置上看,南美大陸最封閉的小國,立國已經193年,是拉丁美洲獨立運動浪潮中從西班牙殖民地省份直接轉變過來的國家。這個國家在南美諸國中,有不少與眾不同的特點,這些特點也造就了巴拉圭獨特的歷史軌跡。
巴拉圭是南美諸國中唯一的印第安人成分、地位較高的國家,瓜拉尼人早在葡萄牙冒險家加西亞(Aleixo Garcia)的小分隊1524年第一次踏足巴拉圭河口之前,就已經作為一個剽悍善戰的民族威脅著印加帝國的東部邊境。只不過,瓜拉尼人是熱帶叢林里的戰士,文化上也沒有發展到印加帝國的高度,抽象的財富概念在瓜拉尼人的意識中幾乎是空白,翻越高聳陡峭的安第斯山脈,征服氣候寒冷的秘魯高原,對瓜拉尼的戰士來說缺乏誘惑力。
換個角度來看,在帝國的印加武士眼裡,安第斯山脈險要的山谷隘口、東麓的濕熱氣候和野蠻難馴的瓜拉尼部族,正如20世紀30年代美孚石油公司用金錢武裝起來的玻利維亞軍隊所要面對的一樣,是那麼令人生畏和難以逾越。
今天的巴拉圭人口中,擁有瓜拉尼血統的梅斯提索人(Mestizo)已經佔到90%以上,瓜拉尼語成為國家的第二國語(與秘魯把克丘亞語提升到第二國語的人為保護措施不同,瓜拉尼語的地位是與雀枯生俱來的。)。而瓜拉尼人的性格,以及瓜拉尼人面對新的文化的反應,構成了巴拉圭歷史的基調背後的影子。
一、 獨立以前的巴拉圭
巴拉圭,在西班牙王國將近300年的殖民統治中,是以一個不引人注意的內陸省份存在的。這種不引人注意的特性,即使在巴拉圭獨立之後,直到今天也依然頑固地保持。相對其他省,巴拉圭省的瓜拉尼印第安人,恐怕是最少能感受到西班牙人的統治和征斂壓力的。
拉丁的巴拉圭歷史,是從葡萄牙冒險家加西亞到達巴拉圭河口開始的。加西亞在這里初步取得了瓜拉尼酋長們的信任,徵募了2000多戰士,在查科地區的印加帝國東境劫掠一番。我缺乏更詳細的資料,難以了解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加西亞與瓜拉尼戰士之間的內訌,最終加西亞的小分隊全部葬身於瓜拉尼武士之手。
但從加西亞的經歷看來,瓜拉尼人是可以與歐洲人合作的民族。因此,陸續到來的西班牙人可以安然在巴拉圭建立居留地,沒有遇到太多反抗地把以亞松森為中心的地區變成西班牙美洲的巴拉圭省。在巴拉圭獨立之前,僅僅在十六世紀70年代,一個自稱為奧貝拉阿—太陽光的瓜拉尼預言家,掀起聖戰,短暫地挑戰過天主教會在瓜拉尼社會的滲透。
在印加帝國、阿茲特克人之外的印第安原始社會中,全民尚武且能夠擁有強大的戰鬥力的民族,多半也是服從權威、恪守紀律的民族。這一點我無法親身考察,現有的資料也無法證明這一點。但瓜拉尼人作為迄今南美大陸上最剽悍善戰的民族,卻能在將近200年的國家歷史中,順從於每一個漫長的獨裁統治,似乎能說明一點問題。
獨立前的巴拉圭頃蔽洞歷史中,最鮮明的一頁,就是耶穌會歸化區長達兩個世紀的存在。羅耀拉創建耶穌會的思想中,帶有樸素的空想社會主義色彩的修行社會理想,終於在瓜拉尼社會找到了契合之點。1588年,耶穌會教士進入巴拉圭東南部,順利地建立起了30多個歸化區。大批瓜拉尼人遷移到歸化區內,以天主教修行活動為綱,形成了封閉孤立的自給自足的社會。每個歸化區都按照統一的規劃建設,正方形的社區,每條道路都是筆直的。每個房子都建了統一樣式的門廊,即使是雨天走遍全城,也不會淋到雨。所有在歸化區生活的瓜拉尼人和耶穌會僧侶,土地共有,財產共有。他們一起工作,共進三餐,按時彌撒。產物平均分配,接濟貧弱老苦。
這樣一個社會,悄悄地,與世無爭地存在了兩個世紀。很難說是瓜拉尼人的性格適合這種紀律森嚴有序的社會,還是這樣封閉有序的社會造就巴拉圭人的性格。即使是在耶穌會歸化區與西班牙的巴拉圭省殖民當局之並塌間發生政治沖突後,不事武備的耶穌會歸化區,竟然可以在1725年~1735年間與亞松森的克里奧爾民兵斗爭了10年,在1750年~1761年間與外援不斷的西班牙軍隊進行了11年戰爭,歸化區能集結起的瓜拉尼人的力量已經初見端倪。
耶穌會歸化區的國中之國在政治上失敗後,各個歸化區日漸荒廢,湮沒在叢林中。今天已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耶穌會歸化區,桑蒂西馬-特立尼達(La Santisima Trinidad)的巴洛克風格建築,精美的瓜拉尼雕刻,以及赫蘇斯-德塔巴蘭格(Jesus de Tavarangue)三大拱門濃厚的西班牙天主教風味,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人去探詢兩個多世紀以前天主教共產主義夢想。但是在今天的巴拉圭人的精神世界裡,還保存著多少歸化區式的理念和夢想呢?
二、 巴拉圭孤獨的獨立
巴拉圭的獨立,雖然是緊隨拉美獨立運動的風雲際會,但卻凸現出孤獨和封閉的一面。拉美的考迪羅主義,在巴拉圭也明顯地可見,但從歷史的脈絡追溯上去,巴拉圭就是一個孤獨的巨大的考迪羅。無論是弗朗西亞、老洛佩斯、小洛佩斯,還是馬里尼戈、斯特羅斯納,都更象是獨佔了所有權威於一身的巨大的考迪羅。
也許是這個國家太小,沒有充裕的土地和庄園,去構建類似其他拉丁美洲國家那樣的庄園主政治結構。也許又是瓜拉尼文化中權威主義的根深蒂固,使得這個國家只存在政治思想上的反對派,而缺乏以經濟為基礎的政治反對派。但這還是不能說明問題,巴拉圭的第一個移民首領伊拉拉,一個沒有瓜拉尼文化影響的外來者,就可以保持20年的統治地位,西班牙任命的歷任省長的權力,都形同虛設。
安特基拉·卡斯特羅,和他的夥伴蒙波,在1721年到1735年間,進行了第一次孤獨的獨立嘗試。其孤獨之處,沒有外部世界的呼應,排斥一切其他的政治力量,天主教會、西班牙省長、耶穌會歸化區、瓜拉尼人,即使是短暫獨立而建立的社會,竟然也是照搬耶穌會歸化區模式的自治公社(Comuneros),權威之下的平均主義、孤立主義社團。
巴拉圭真正的獨立是在自治公社失敗後75年,看上去這次運動不是那麼孤立,布宜諾斯艾利斯獨立了,聖馬丁將軍也將要回到阿根廷開始他偉大的事業了。但是,在巴拉圭省所發生的事件,與聖馬丁將軍的事業背道而馳。貝爾格拉諾將軍(熟悉英阿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的朋友可能會記得,被擊沉的阿根廷主力軍艦就是貝爾格拉諾將軍號。)率領的軍隊,在巴拉圭省遇到的不是歡迎拉普拉塔聯合省革命軍的鮮花,而是巴拉圭人沉重的一擊。固然這一擊有代表西班牙國王的省長貝拉斯科對西班牙王室的忠誠的成分,巴拉圭人的孤立建國的強烈自我封閉的慾望也不容忽視。
1811年1月,巴拉圭人擊敗貝爾格拉諾將軍率領的拉普拉塔聯合省軍隊。5月14日,巴拉圭人驅逐省長貝拉斯科,組織了「洪他」(委員會)。6月,巴拉圭省議會宣布脫離西班牙統治,成立獨立的巴拉圭共和國。1813年10月通過共和國第一部憲法。
三、 巴拉圭的獨裁者們
巴拉圭流亡作家羅亞·巴斯托斯對自己祖國的獨裁政治,講過這樣的話:「我們生活的世界一直被一種無法醫治的絕症所侵襲,這個絕症叫做『人』。」。確實,縱觀巴拉圭獨立以來200年的歷史,可以概括地說,就是由這幾個『人』的名字構成:弗郎西亞(Jose Gaspar Roderiguez de Francia 統治期1814~1840年)、老洛佩斯(Carlos Antonio Lopez 統治期1840~1862年)、小洛佩斯(Francisco Solano Lopez 統治期1862~1870年)、馬里尼戈(Higinio Marinigo 統治期1940~1948年)、斯特羅斯納(Alfredo Stroessner 統治期1954~1989年)。
提到獨裁者,多半都會和殘暴獨斷、個人崇拜、秘密警察、政治迫害、任人唯親,,,這些詞語聯想到一起。而拉丁美洲的獨裁者們,我十幾年前第一次讀到馬爾克斯在諾貝爾頒獎禮上的演講辭,對他們超越想像力的獨裁風格就有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深刻印象,甚至可以說,他們不可思議的歷史事跡引起我一剎那強烈的興趣,正是我今天下筆做這些文章的,漫長時光之前若隱若現的源頭。
我再復述一下馬爾克斯被翻譯成中文的原話:「曾3次對墨西哥實行獨裁統治的安東尼奧·洛佩斯·德·聖安納為了埋葬他那條所謂的糕點戰爭中失掉的右腿,他下令舉行了極為豪華的葬禮。······薩爾瓦多通神的暴君馬克西米利亞諾·埃爾南德斯·馬丁內斯將軍在一次野蠻的屠殺中竟然剿滅了三萬農民。而為了查驗食物是否被下了毒,他還發明一種擺錘,而下令將所有公共照明燈具用紅紙罩起來,以防猩紅熱傳染流行。立在特古西加爾巴大廣場的佛朗西斯科·莫拉桑將軍的紀念像實際上是在巴黎一家舊塑像倉庫里買來的奈伊元帥的塑像。」
自編巴拉圭歷史大事年表
巴拉圭歷史大事年表
(主要參考《拉丁美洲史稿》李春暉,商務印書館)
1524年,葡萄牙人加西亞(Aleixo Garcia)和幾名同伴,到達巴拉圭河口,與瓜拉尼族結成聯盟,率2000瓜拉尼戰士,通過查科地區,侵擾印加帝國邊境地區。返回巴拉圭後,被瓜拉尼人殺死。
1526年,西班牙人塞瓦斯蒂安·卡波特率遠征隊進入巴拉圭河地區,一度到達亞松森。
1535年,門多薩被西班牙國王卡洛斯I派遣進駐拉普拉塔和巴拉圭地區。門多薩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登陸後,命令阿約拉斯(Juan de Ayolas)率遠程隊去巴拉圭。
1537年8月,遠征隊成員伊拉拉(Martinez de Irala)在亞松森建立了第一個居留地。從此,亞松森附近地區,逐漸成為西班牙殖民地。
1537年9月,伊拉拉被任命為亞松森第一個統治者。
1544年,第一次革命,亞松森的克列奧爾人發動起義,驅逐西班牙任命的亞松森的省長巴卡(Alvar Nunes Caleza Vaca)。
1556年,伊拉拉死,其統治結束。同年,天主教會在亞松森設立第一個主教區。
十六世紀七十年代,瓜拉尼人中出現預言家,自稱奧貝拉阿—太陽光,發動了短暫的聖戰。
1588年,耶穌會教士進入巴拉圭,在巴拉圭東南部深入印第安部落傳教。此後,建立了一個包括30個歸化區,人口超過10萬的耶穌會統治區,存在了兩個世紀。
十七世紀,巴拉圭劃歸秘魯總督管轄。
1721年,亞松森的土生白人,醞釀反抗西班牙統治的運動,是1721年~1735年起義的開端。
1725年,發動政變,撤消了西班牙的省長,由土生白人安特基拉·卡斯特羅(Jose Antequera Y Castro)執掌政權。新政府取消耶穌會統治區,驅逐耶穌會教士。
1731年,土生白人民兵被秘魯總督的軍隊擊敗,安特基拉·卡斯特羅被擒。7月5日在利馬被處決。
1732年2月,2000名巴拉圭起義者洗劫了耶穌會神學院,關押了主教。
1733年,安特基拉·卡斯特羅的朋友和同道者蒙波,領導亞松森土生白人發動新的起義,殺死西班牙的省長,在亞松森成立「自治公社」(Comuneros)。
1735年,自治公社被秘魯總督的軍隊擊敗而告失敗。
1750年~1761年,秘魯總督區與耶穌會統治區進行了長期沖突和戰爭;
1761年,耶穌會被驅逐出巴拉圭。巴拉圭全境處於西班牙殖民統治。
十八世紀後期,巴拉圭從秘魯總督區分離出來,移歸拉普拉塔總督區管轄。
1810年5月,布宜諾斯艾利斯宣布獨立,要求原拉普拉塔總督區各省加入,遭巴拉圭省拒絕。布宜諾斯艾利斯政府派遣貝爾格蘭諾率軍進駐巴拉圭。
1811年1月,巴拉圭擊敗貝爾格蘭諾的軍隊。
1811年5月14日,亞松森起義者驅逐了與王黨有聯系的省長貝拉斯科(Velasco),組織了「洪他」。「洪他」由弗朗西亞(Jose Gaspar Roderiguez de Francia 1766-1840年)主持。
1811年6月,議會正式宣布脫離西班牙統治,成立獨立的巴拉圭共和國。
1813年10月,通過第一部憲法。
1814年5月,弗朗西亞通過國會任命,成為獨裁統治者。
1816年,弗朗西亞被任命為終身統治者。
1840年,弗朗西亞去世。
1841年,老洛佩斯(Carlos Antonio Lopez 1790-1862年)開始執政。
1842年~1844年,解放黑奴。
1845年,出版了巴拉圭第一份報紙。小洛佩斯(Francisco Solano Lopez 1826-1870年)被任命為陸軍統帥。
1853年,巴拉圭獲得美國及其他歐洲強國的承認。小洛佩斯赴英國、西班牙、義大利和法國購買軍火。
1858年,開始修築亞松森到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鐵路。
1859年,美國海軍侵入巴拉圭。
1862年,老洛佩斯去世。小洛佩斯上台執政。
1864年,巴西對烏拉圭發動戰爭,巴西軍隊侵入烏拉圭。
1864年11月12日,小洛佩斯政府向巴西正式宣戰。
1865年4月,阿根廷政府向巴拉圭宣戰。5月10日,巴西、阿根廷、烏拉圭3國,在英國駐阿根廷大使愛德華·桑頓策劃下簽署三方協議,組成同盟共同對巴拉圭作戰。
1870年3月,小洛佩斯在科拉密林深處的戰斗中陣亡。巴拉圭戰敗,簽定停戰條約,割讓55000平方英里領土給巴西和阿根廷。
1870年11月25日,巴拉圭議會頒布了第二部憲法。憲法規定國會由眾參兩院組成,總統、副總統、國會議員間接方式選出,任期四年。
1871年10月,根據新憲法選舉出的第一屆總統霍貝拉諾斯(Salvador Jovellanos)就任。
1874年11月,第二屆總統希爾(Juan Bautista Gil)就任。
1876年,巴西軍隊根據1870年停戰條約,從巴拉圭撤退。
1877年4月,希爾總統被刺殺身亡。
1881~1909年,發生了7次政變。
1887年7月,德國移民組成的萊比錫公司,在亞松森東北210公里處建立「新日爾曼區」。
1892年,在亞松森建立了第一所大學。
1893年,空想社會主義者蘭內(William Lane)組織了「澳洲合作協會」,計劃在巴拉圭建立名為「新澳洲」(New Australia)的烏托邦社會。巴拉圭政府支持此項目,並將比利亞里卡(Villarrica)鄰近45萬英畝土地撥給該組織。該計劃不到2年失敗。
1906年,義大利移民在亞松森以南的蘭巴雷和安戈斯圖拉之間,建立了「新義大利」區。
1912年,沙累(Eardo Schaerer)當選為總統,是1870年以來唯一做到四年任滿的總統。
1913年,亞松森至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鐵路完成。
1922年,美孚石油公司在格蘭查科發現石油。
1924~1928年,阿亞拉(Eligio Ayala)總統執政期間,巴拉圭經濟發展較大。
1928年,巴拉圭與玻利維亞為爭奪格蘭查科油田發生沖突。
1932~1935年,格蘭查科戰爭。巴拉圭方指揮官是埃斯蒂加里比亞上校(Colonel Estigarribia),玻利維亞方指揮官是德國軍官奎特(General Kundt)。巴拉圭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1933年,巴拉圭共產黨成立。
1934年5月30日,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參議員休伊·朗發表演講,揭露格蘭查科戰爭實質上是新澤西美孚石油公司和殼牌石油公司為爭奪查科地區的石油開采權而挑起的戰爭,兩家公司分別資助玻利維亞軍隊和巴拉圭軍隊。郎用「罪犯、作惡分子、本國的兇手、外國的兇手、國際陰謀者、貪得無厭的強盜和竊賊的窩、破壞者和小偷的老巢」等字眼形容美孚石油公司。(《瓜拉尼亞》雜志轉載,布宜諾斯艾利斯,1934年11月)
1936年初,國家陣線組成。
1936年2月17日,陸軍發動政變,推翻自由黨人阿亞拉(Eusebio Ayala)政府,格蘭查科戰爭中的一名將軍拉斐爾·佛朗哥上校(Colonel Rafael Franco)組成臨時政府。
1937年8月13日,陸軍和海軍發動政變,佛朗哥辭職,派瓦(Dr.Felix Paiva)執政。
1938年7月,巴拉圭與玻利維亞簽定和約,巴拉圭獲得格蘭查科爭議土地的3/4,玻利維亞僅得到由科倫巴伸進巴西的一條走廊地帶。
1939年4月30日,全國大選,自由黨領袖,格蘭查科戰爭的指揮官埃斯蒂加里比亞(Jose Felix Estigarribia)當選為總統。
1939年,巴拉圭勞工聯合會成立。
1940年,埃斯蒂加里比亞宣布實行獨裁。8月4日,頒布第三部憲法。憲法規定:總統直接選舉選出,任期五年,可以連選連任;國會改為一院制;國家一切軍事行政大權,集中總統一身。內閣成員和最高法院法官都由總統提名。年內,埃斯蒂加里比亞死於飛機爆炸中。馬里尼戈(Higinio Marinigo)上台。
1942年,馬里尼戈政府下令解散自由黨。
1945年2月,馬里尼戈政府向軸心國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