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核武怎麼樣
❶ 擁有核武器的9個國家中,最窮的巴基斯坦是如何獲得核武器的
核武器象徵著一個國家的實力,其研發製造成都非常困難,巴基斯坦經濟是比較落後的,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有點弱蘆者搭,那麼該國是怎麼擁有核武器的呢?
1947年巴基斯坦雖然是獲得了獨立,但是次年就爆發了印巴戰爭。作為宿敵,巴基斯坦無法靠現有實力對抗,只能是將目光放在核武器上,他們決定發展自己的核武器力量,從而制衡印度。雖然有著重重困難,但是他們沒有放棄。
時間來到1992年2月,巴方外交秘書長表示:「巴基斯坦擁有核武器能力」。1994年,巴基斯坦前總理表示:「巴基斯坦已經擁有原子彈」。1998年,作為回應印度的5次核試驗,巴方於5月28日和30日進行了6次核試驗。從那之後,巴基斯坦成為國際公認的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❷ 核彈真的能毀滅地球嗎
這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所指的毀滅不是說把地球炸得四分五裂成為碎片,而是指生存環境受到毀滅性破壞。
表面轟炸,不是地心引爆,那沒有任何核彈可以炸開地球;就算蘇俄製造的那顆巨無霸大伊萬也不行,只說它對生命體的殺傷力,理論上有那麼恐怖。
其實別說核武器,就是常規炸彈,如果達到即告的當量,它爆炸後也可以毀滅地球生存環境返渣嫌;假如把地球上所有的核彈都引爆,那理論上 核武器的威力是可以製造核冬天,就是在地表揚起萬米厚的灰塵和高輻射污染。半年不見太陽,人類和動植物就會滅亡……(僅僅是理論,因為這這種推演是不確定的)
不過據估計,全球核武器總當量應該在100億噸TNT內,這個能量的熱度只能融化南極洲幾百平方公里冰蓋——僅僅是南極總冰量的幾萬分之一。
據現有實驗資料分析,用核彈想把地球核平也是不可能的,因為地球核實驗上爆炸過最大當量的那刻蘇聯5000萬噸級的氫彈,也沒有把試驗地新地島核平,對症的地球而言,微乎其微。
人類目前的能力是可以製成毀滅地球生態的核彈的,比如千億噸級、萬億噸級或更大的氫彈,但制這樣的龐然大物會消耗人類很大的精力與財富,只存在理論層面上。就是真的造出來了,由於重量體積巨大,也運不動,只能原地引爆。。設想一下:一個經濟發達的大國,傾其國力,花費幾十年時間。終於造成了一顆萬億噸級以上的氫彈。
腦子發熱了,直接在自家引爆;這就像一顆巨大的隕石撞擊在地表上,爆炸會持續幾十分鍾或幾小時。
沖擊波和熱浪在幾天內席捲全球,四大洋同時發生巨大的海嘯,全球發生巨烈地震,地球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物種被毀滅,但我們也可以設想,在全世界幾十億人中,很少一部分遠離暴炸中心。並由於地球地理位置獨特,以及個別人的身體素質,以及其他的幸運因素,活下來,是有可能的。
就算幾十億人只剩下幾百人,那麼再過一萬年,地球文明會再度產生。
核彈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強的大規模殺傷武器,蘇聯時代研製的沙皇炸彈,英文稱為Tsar Bomba是 歷史 上最強的核彈。當然,最強核彈也必然是氫彈,氫彈的工作機制與原子彈不同,前者還需要後者來引爆。沙皇炸彈的當量達到了1億噸TNT,按照設計要求,沙皇炸彈在4公里的高度爆漏手炸,半徑1000公里內都可以感受到強大的核彈爆炸沖擊波和光,在100公里內的居民需要全部撤離。如果沙皇炸彈被成功引爆,那麼世界上將有四分之一的地區受到核威懾的污染,慶幸的是,沙皇炸彈沒有引爆。
論當量,沙皇炸彈是廣島原子彈的6500倍,半徑1000公里都可以感受到核爆的威力,一旦引爆那將是生態災難。核彈毀滅地球的方式也正式這樣,沖擊波摧毀城市建築,當然不能完全摧毀,接下里的放射性沾染才是最恐怖的,可導致大量人口損失,投放到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就造成數萬人當場死亡,如果是1億噸TNT的超級核彈,那麼摧毀一個城市群不是問題。接下來出現的核冬天更是將倖存的人類扼殺,沒有植被、沒有陽光,糧食減產,放射性污染,每一個都可以致命。
因此美蘇之間簽署了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的條約,雙方都把核彈頭控制在5000枚以下,不然毀滅地球的將是人類自己。冷戰期間也出現多起核彈危機事件,幸好最後都化解了,沒有造成核事故或者摧毀城市的問梁碼題。
假設全球各地開始核戰,目標就是毀滅這顆星球,那就得幾百枚。發射爆炸後海,陸,空全輻射,暴露的動植物,人類基本死光。臭氧層撕破,太陽輻射讓地表二次輻射。核塵埃使陸上生物面臨一片漆黑,溫度驟然降低,形成核冬天,這種局面100年至少幾十年。當然,變異的蠍子和蟑螂依然快活如神仙。人類會分為兩組。一組進入地下掩體,必須有充足的自循環能力才能挺過至少100年。一組進入宇宙空間,在太陽系臨近星球等待,不過也需要具有很強的自循環能力(目前看來地球上沒什麼國傢具備這種完全的防禦和逃避能力)。摩柯婆羅多史料記載在3000年前貌似核戰毀城的做法,其教訓相當深刻。如今比較環保的方法是採用超級病毒模式,20克超級病毒可以很環保地殺死50億人。另外,包括基因武器,更加隱秘,製作第三代以後絕育的樣本很容易!然後摻雜在各種人類的食物中,種植作物中,防不勝防!總結:當人類的人文修為達不到控制和引領 科技 能量向有益於整體人類發展的方向時,人類整體的崩塌滅絕速度會加快。人類必須正直,站直了別趴下,否則就是滅絕。
用一段網路資料加一句不知道誰說的名言回答這個問題。
希克蘇魯伯隕石坑(Chicxulub Crater)是一個在墨西哥猶加敦或稱尤卡坦半島發現的隕石坑撞擊遺跡,是目前地球最大的隕石坑;希克蘇魯伯是一座位於其上的村莊。隕石坑體地表不可見。距推測,隕石坑整體略呈橢圓形,平均直徑約有180公里;造成坑洞的隕石,直徑推測約有10公里,撞擊後完全蒸發,釋出高達5.0 10^23焦耳的能量,相當於120萬億噸黃色炸葯,足以引發大海嘯,並使大量灰塵進入大氣層,完全遮蓋陽光、改變全球氣候,造成核子冬天。
綜上,地球上曾有過的最大撞擊,240萬顆大伊萬能量的災難。再看現在的地球,高度發達的文明,萬物生長的世界,曾經的災難除了那個巨大的隕石坑,可還有一點其他的影響?最引以為傲的武器在大自然面前根本不值得一提,人類面對浩瀚的宇宙,要學會謙遜。
真正的事實來說,核彈的確毀滅不了地球,把地球全表炸翻過皮都難能辦到。但是人們常說地球被核武器毀滅,原來是這么個意思,現以上古人類全圓是所依靠地球來生存的。核武器能使地球上所有表面.徹底的被破壞,被殺死滅絕,水徹底變質。土埌惡板死結,核菌毒化。生物生命不復存在,更無談再生。這就足夠證明:地球巳徹底被毀滅了.誰說不是呢?!
我注意到有人說人類迄今最大的5000萬噸級氫彈也連個新地島也沒炸平。的確,單件核武器的爆炸威力要將地球炸毀是不可能的,但別忘了人類製造核武器考慮了很多實戰需要,包括成本、摧毀典型目標的需要等,從沒有人從摧毀地球的角度去考慮過。當然,即使只在理論上瘋狂地設想用盡可能多的核裝葯,追求盡可能高的爆炸當量,比如億噸、十億噸,也很難從物理上摧毀整個地球。
探討這個問題時,還有一個純理論假設是人類在核軍備競賽最高峰時擁有的全部核彈頭如果同時起爆,其實這反而會嚴重降低核爆炸的威力,因為每枚核彈頭爆炸時的殺傷效應(對摧毀地球這類岩土目標來說主要靠沖擊波)呈球形向四周快速擴展,但同時爆炸的彈頭產生的沖擊波會相互碰撞,從而抵消掉威力。這種情況在核戰爭計劃中大量使用核彈頭時都有考慮,不能太密集地使用。
但是,核武器摧毀地球的可能是現實存在的,這是20世紀80年代以羅馬俱樂部為主的一批有良知的科學家最早研究的結果。他們認為,在爆發大規模核戰爭(這在冷戰時期是完全可能的)時,由於在地球大范圍內使用成千枚核彈頭,爆炸產生的塵埃雲將彌漫在地球上空,形成濃密的雲層,很長時間無法散去,從而使地球得不到足夠的陽光,生物圈的自然循環被打破,以人類為首的高等生物首先面臨滅絕危險。這一理論叫「核冬天」。
當然,近幾十年對生物圈、大氣物理學、遠古氣候災變等領域的研究,非常懷疑這種結果。但有一點,地球一定要炸成碎片才叫毀滅嗎?一定要人類滅絕才叫毀滅嗎?世界主要國家的人口、物質文明基本被毀,已經足夠可怕了,設想這種問題的意義不在物理上的刨根問底,而在警醒人類的瘋狂不是嗎。
迷彩虎軍事為您回答。隨著第三次 科技 革命的興起,讓人類文明好像來到了一個無所不能的超級時代。其中原子能的掌握和核武器的暴兵,更讓很多人對於人類的文明彌漫著一種迷之自信。更有甚者說出了什麼全球各國擁有的核武器可以讓地球毀滅好幾十次的駭人言論。
欸!全球核武毀滅不了地球?怎麼可能。來虎哥這就給大家慢慢道來。就拿人類到目前為止造出最喪心病狂的核武器就要屬蘇聯人在60年代搞出來的5000萬噸TNT當量的「大伊萬」了,那麼咱們且看看它炸出個啥。這個5000萬噸的大伊萬也不過在地面上留下了也給3公里左右的坑。咱們的思維再放寬些。六千萬年前那次讓恐龍滅絕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當時那顆直徑10公里的星星在懟向地球那一瞬間釋放了相當於150萬枚大伊萬的能量。就這,也只也不過把3公里的小坑換成了180公里的大坑,歸根結底還不就是個坑,這里毀滅地球還差得老遠了。
虎哥再次表示千萬不要再說「地球毀滅」了!截止目前人類一共都進行了2000多次核試驗,也沒見地球怎麼樣,人類那點當量小炮仗就連地球媽媽的角質層都傷不了。但是,核武器這個小炮仗畢竟還是人類目前為止毀滅力最強的武器,誰也不希望看到核戰爆發的那一天,所以說還是和平永遠都是比核平更好的選擇。
不可能,核彈最多是滅掉地球上的生物,地球本身屁事都沒,一個小彗星砸上去都活到現在,核彈威力再強也摧毀不了地核,地核不毀,表面炸的再稀爛也終究會慢慢在引力的作用下慢慢在聚集回來…
核彈毀滅不了地球,地球表面是受核輻射影響,會把植被消滅一部分,但水資源一旦被人類飲用,病毒會侵入人類體內,孕婦生下嬰兒會變異,成畸形樣子。
核彈可以毀滅人類,但無法毀滅地球。地球一旦萬物有新生力量,定會復生成長。遭受核輻射的植被也被未感染的植被所覆蓋,地球還是恢復到原來模樣,大地還是喜氣洋洋之景象。
地球一旦沒有人,也就是滅亡絕種了,人類在地球上就永遠消失了。只能恢復到原始 社會 ,再由古猿演變進化成人類了。又經過萬年千年才有人類蹤跡活動, 歷史 又改寫了。
核彈的威力是能毀滅全人類,但毀滅不了地球上任何生物。
核彈只會毀滅人類 社會 ,對地球的影響很小,
最多改變地球的表面形貌,多些大坑而已,人類估計就很少能熬過核冬天了。
現在世界上核彈的儲量也不足萬枚,核彈的爆炸能量和地球自然災害釋放的能量比起來還是弱爆了,火山,地震,颶風這些自然界釋放出的能量,都是人類難以想像的。
例如去年肆虐的颶風哈維和艾瑪,給美國造成千億美元的損失,每場颶風行進中釋放的能量相當於時刻有千萬頓當量的核彈在爆炸。同樣的還有火山地震,釋放的能量也是成千上萬枚核彈具有的能量。
人類還處於比較低級的文明程度,離操控自然,玩轉地球還有很長的距離。現有的核武器即使同時釋放,也不足以對地球造成根本性的毀滅,但是人類和其他生物肯定就遭殃了。
簡單的例子,就是億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威力可謂巨大,釋放的能量也是千萬乃至上億個核彈的級別,地球也安然無恙,最終的結果只是恐龍這些大型動物都滅絕了,其他保存下來的生物,照樣發展成我們現在這個樣子。 量子實驗室,專注科學問題,歡迎評論和關注。
❸ 世界已經引爆了2475枚核彈,為何僅有2枚進行了實用
世界上雖然已經引爆了這么多檔模枚核彈,但是那些核彈所使用的地方都是在各個國家的無人區。只有兩枚進行了使用,是因為當時美國第一次使用低估了原子彈所帶來的危害和它所產生的威力。所以才會到現在為止,雖然這么多國家擁行卜緩有了核武器,但是都不敢輕易的去應用。
核武器僅僅是爆炸威力的話,也不會讓這么多大國家到迄今為止只有廣島和長崎那兩枚原子彈被實際運用。還因為在廣島長崎投放的兩枚原子彈所帶有的輻射效果,到期經為止仍然沒有被消除。如果大范圍的運用那世界上,將不會,有沒有被污染的地方可供人類居住。
❹ 在整個龐大的北美洲,有哪些國家擁有核武器
就一個,美國
北美洲雖然有二十多個國家,但大國就三個: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其他的多是彈丸小國無力支付研究和維持核武的龐大開支。
美國當然有核武這不用說,墨西哥雖然是個地理上的大國,經濟上卻不是,加上美國的壓力,所以長期以來沒有開發過核武。
至於加拿大,一度算是准有核國家,為什麼是准呢,因衡念為加拿大雖然有相當程度的核技術,也有一定的資金,但是長期以來對外政策不是跟著英國走就是跟著美國走,很少有單獨面對外來武力威脅的局面,加上維持核武庫的開支不菲,故加拿大並沒有自己研發和清團維持核武的打算,只將自己的核技術應用於能源領域。
但是在冷戰期咐正困間,為了與美國共同對抗蘇聯,加拿大和美國曾進行了核武方面的合作,其主要內容是訂購美國生產的核武(只買成品不買技術),並允許美國將美國自己的核武部署在加拿大境內。按照加拿大方最初的要求,是要加方掌控在加的核武,但是由於美國施加壓力和加拿大國內政局變化,最終變成了美國掌控所有在加拿大境內的核武器,所以加拿大隻是名義上擁有核武,實際控制權在美國手裡。
❺ 墨西哥和澳大利亞具有核武器嗎
沒有!這兩個國家都是無核國家。目前世界上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有幾個幾種:
1、合法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根據《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第九條第三款規定:本條約所稱有核武器國家系指在一九六七年一月一日前製造並爆炸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裝置的國家。):
中國、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
2、雖然已經擁有核武器,但是根據《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不合法有核武器的國家。
印度、巴基斯坦、朝鮮、以色列
3、曾經有核武器,現在因為各種原因放棄核武器的國家
南非、烏克蘭、前蘇聯加盟共和國
4、其他可能或有核能力的國家或地區
4.1努力發展核武器的國家,現在還沒有研製成功的國家——伊朗
4.2有製造核武器能力,也有濃縮鈾,但是沒造核武器的國家——日本
4.3相傳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沙特。有消息稱,巴基斯坦給了沙特核彈頭,中國賣給了沙特東風3導彈,所以沙特擁有核打擊能力。
4.4台灣,進行過相關研究,被美國制止
❻ 墨西哥有核技術嗎,比現在有沒有,將來會不會有
您好。目前是沒有的
1,擁有核武器的國家8個(括弧內為第一次核爆時間):
美(45.7)、俄(49.8)、英(52.10)、法(60.2)、中(64.10)、以色列(60年代末)、巴基斯坦(72)、印度(74);
2,有3個是前蘇聯分出來的白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蘇聯分裂前這3個地方就已經庫存了一些核彈頭和核技術人員,有重新製造核彈頭的條件。但這3國都已經向國際原子能機構公開承諾退還俄羅斯核武器,宣布為無核國家(他們認為這樣更安全)。
3,絕對有能力生產核彈頭的國家有2個:
日本:一方面堅持無核三原則(不擁有、不製造、不運進),另一方面秘密進行准備。世人普遍認為,日本是准有核國家,一年內就可生產出核武器,並一躍成為世界第三核大國。
德國:德國是最早擁有核技術的國家,戰敗後被美國人搶先研製出核彈。現在有25座核電站,德國要想擁有核武器是易如反掌的事。
4,有核計劃,有核技術,有生產核武器潛力的「核門檻」國家(地區)有44個之多:
巴西、南非、利比亞、阿爾及利亞、阿根廷、加拿大、伊朗、朝鮮、韓國、中國台灣、利比亞等等。
5,美國在西歐7個國家部署境內部署了不少核武器,如在法國、英國、德國、土耳其、義大利、荷蘭、比利時。
❼ 核武器介紹
核武器 nuclear weapon
利用能自持進行核裂變或聚變反應釋放的能量,產生爆炸作用,並具有大規模殺傷破壞效應的武器的總稱。其中主要利用鈾235(厬U) 或鈈239(厱Pu)等重原子核的裂變鏈式反應原理製成的裂變武器,通常稱為原子彈;主要利用重氫(娝H,氘)或超重氫(婤H,氚)等輕原子核的熱核反應原理製成的熱核武器或聚變武器,通常稱為氫彈。
煤、石油等礦物燃料燃燒時釋放的能量,來自碳、氫、氧的化合反應。 一般化學炸葯如梯恩梯(TNT)爆炸時釋放的能量,來自化合物的分解反應。在這些化學反應里,碳、氫、氧、氮等原子核都沒有變化,只是各個原子之間的組合狀態有了變化。核反應與塵銷化學反應則不一樣。在核裂變或核聚變反應里,參與反應的原子核都轉變成其他原子核,原子也發生了變化。因此,人們習慣上稱這類武器為原子武器。但實質上是原子核的反應與轉變,所以稱核武器更為確切。
核武器爆炸時釋放的能量,比只裝化學炸葯的常規武器要大得多。 例如,1千克鈾全部裂變釋放的能量約8×1013焦耳,比1千克梯恩梯炸葯爆炸釋放的能量4.19×106焦耳約大2000萬倍。因此,核武器爆炸釋放的總能量,即其威力的大小,常用釋放相同能量的梯恩梯炸葯量來表示,稱為梯恩梯當量。美、蘇等國裝備的各種核武器的梯恩梯當量,小的僅1000噸,陪鬧甚至更低;大的達1000萬噸,甚至更高。
核武器爆炸,不僅釋放的能量派亂游巨大,而且核反應過程非常迅速,微秒級的時間內即可完成。因此,在核武器爆炸周圍不大的范圍內形成極高的溫度,加熱並壓縮周圍空氣使之急速膨脹,產生高壓沖擊波。地面和空中核爆炸,還會在周圍空氣中形成火球,發出很強的光輻射。核反應還產生各種射線和放射性物質碎片;向外輻射的強脈沖射線與周圍物質相互作用,造成電流的增長和消失過程,其結果又產生電磁脈沖。這些不同於化學炸葯爆炸的特徵,使核武器具備特有的強沖擊波、光輻射、早期核輻射、放射性沾染和核電磁脈沖等殺傷破壞作用。核武器的出現,對現代戰爭的戰略戰術產生了重大影響。
核武器系統,一般由核戰斗部、投射工具和指揮控制系統等部分構成,核戰斗部是其主要構成部分。核戰斗部亦稱核彈頭,並常與核裝置、核武器這兩個名稱相互代替使用。 實際上,核裝置是指核裝料、 其他材料、起爆炸葯與雷管等組合成的整體,可用於核試驗,但通常還不能用作可靠的武器;核武器則指包括核戰斗部在內的整個核武器系統。
簡史 核武器的出現,是20世紀40年代前後科學技術重大發展的結果。1939年初,德國化學家O.哈恩和物理化學家F.斯特拉斯曼發表了鈾原子核裂變現象的論文。幾個星期內,許多國家的科學家驗證了這一發現,並進一步提出有可能創造這種裂變反應自持進行的條件,從而開辟了利用這一新能源為人類創造財富的廣闊前景。但是,同歷史上許多科學技術新發現一樣,核能的開發也被首先用於軍事目的,即製造威力巨大的原子彈,其進程受到當時社會與政治條件的影響和制約。從1939年起,由於法西斯德國擴大侵略戰爭,歐洲許多國家開展科研工作日益困難。 同年9月初,丹麥物理學家N.H.D.玻爾和他的合作者J.A.惠勒從理論上闡述了核裂變反應過程,並指出能引起這一反應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鈾235。 正當這一有指導意義的研究成果發表時,英、法兩國向德國宣戰。1940年夏,德軍佔領法國。法國物理學家J.-F.約里奧-居里領導的一部分科學家被迫移居國外。英國曾制訂計劃進行這一領域的研究,但由於戰爭影響,人力物力短缺,後來也只能採取與美國合作的辦法,派出以物理學家J.查德威克為首的科學家小組,赴美國參加由理論物理學家J.R.奧本海默領導的原子彈研製工作。
在美國,從歐洲遷來的匈牙利物理學家齊拉德·萊奧首先考慮到,一旦法西斯德國掌握原子彈技術可能帶來嚴重後果。經他和另幾位從歐洲移居美國的科學家奔走推動,於1939年8月由物理學家A.愛因斯坦寫信給美國第32屆總統F.D.羅斯福,建議研製原子彈,才引起美國政府的注意。但開始只撥給經費6000美元,直到1941年12月日本襲擊珍珠港後,才擴大規模,到1942年8月發展成代號為「曼哈頓工程區」的龐大計劃,直接動用的人力約60萬人,投資20多億美元。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製成 3顆原子彈,使美國成為第一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製造原子彈,既要解決武器研製中的一系列科學技術問題,還要能生產出必需的核裝料鈾235、鈈239。天然鈾中同位素鈾235的豐度僅0.72%,按原子彈設計要求必須提高到90%以上。當時美國經過多種途徑探索研究與比較後,採取了電磁分離、氣體擴散和熱擴散三種方法生產這種高濃鈾。供一顆「槍法」原子彈用的幾十千克高濃鈾,是靠電磁分離法生產的。建設電磁分離工廠的費用約3億美元(磁鐵的導電線圈是用從國庫借來的白銀製造的,其價值尚未計入)。鈈239要在反應堆內用中子輻照鈾238的方法製取。 供兩顆「內爆法」原子彈用的幾十千克鈈239,是用3座石墨慢化、水冷卻型天然鈾反應堆及與之配套的化學分離工廠生產的。以上事例可以說明當時的工程規模。由於美國的工業技術設施與建設未受到戰爭的直接威脅,又掌握了必需的資源,集中了一批國內外的科技人才,使它能夠較快地實現原子彈研製計劃。
德國的科學技術,當時本處於領先地位。1942年以前,德國在核技術領域的水平與美、英大致相當,但後來落伍了。美國的第一座試驗性石墨反應堆,在物理學家E.費密領導下,1942年12月建成並達到臨界;而德國採用的是重水反應堆,生產鈈239,到1945年初才建成一座不大的次臨界裝置。為生產高濃鈾,德國曾著重於高速離心機的研製,由於空襲和電力、物資缺乏等原因,進展很緩慢。其次,A.希特勒迫害科學家,以及有的科學家持不合作態度,是這方面工作進展不快的另一原因。更主要的是,德國法西斯頭目過分自信,認為戰爭可以很快結束,不需要花氣力去研製尚無必成把握的原子彈,先是不予支持,後來再抓已困難重重,研製工作終於失敗。
1945年5月德國投降後,美國有不少知道「曼哈頓工程區」內幕的人士,包括以物理學家J.弗蘭克為首的一大批從事這一工作的科學家,反對用原子彈轟炸日本城市。當時,日本侵略軍受到中國人民長期抗戰的有力打擊,實力大大削弱。美、英在太平洋地區的進攻,又幾乎全部摧毀日本海軍,海上封鎖使日本國內的物資供應極為匱泛。在日本失敗已成定局的情況下,美國仍於8月6日、9日先後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僅有的兩顆原子彈。
蘇聯在1941年6月遭受德軍入侵前,也進行過研製原子彈的工作。鈾原子核的自發裂變,是在這一時期內由蘇聯物理學家Г.Н.弗廖羅夫和Κ.А.佩特扎克發現的。衛國戰爭爆發後,研製工作被迫中斷,直到1943年初才在物理學家И.В.庫爾恰托夫的組織領導下逐漸恢復,並在戰後加速進行。1949年8月,蘇聯進行了原子彈試驗。1950年1月,美國總統H.S.杜魯門下令加速研製氫彈。1952年11月,美國進行了以液態氘為熱核燃料的氫彈原理試驗,但該實驗裝置非常笨重,不能用作武器。1953年8月,蘇聯進行了以固態氘化鋰6為熱核燃料的氫彈試驗,使氫彈的實用成為可能。 美國於1954年2月進行了類似的氫彈試驗。英國、法國先後在50和60年代也各自進行了原子彈與氫彈試驗。
中國在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基礎工業有了一定的發展,即著手准備研製原子彈。1959年開始起步時,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 同年6月,蘇聯政府撕毀中蘇在1957年10月簽訂的關於國防新技術協定,隨後撤走專家,中國決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實現這一任務。中國首次試驗的原子彈取"596"為代號,就是以此激勵全國軍民大力協同做好這項工作。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子彈試驗成功。經過兩年多,1966年12月28日,小當量的氫彈原理試驗成功;半年之後,於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進行了百萬噸級的氫彈空投試驗。中國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在世界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核武器這兩個發展階段的任務。
現狀和分類 美國對日本投下的兩顆原子彈,是以帶降落傘的核航彈形式,用飛機作為運載工具的。以後,隨著武器技術的發展,已形成多種核武器系統,包括彈道核導彈、 巡航核導彈、 防空核導彈、反導彈核導彈、反潛核火箭、深水核炸彈、核航彈、核炮彈、核地雷等。其中,配有多彈頭的彈道核導彈,以及各種發射方式的巡航核導彈,是美、蘇兩國裝備的主要核武器。
通常將核武器按其作戰使用的不同劃分為兩大類,即用於襲擊敵方戰略目標和防禦己方戰略要地的戰略核武器,和主要在戰場上用於打擊敵方戰鬥力量的戰術核武器。蘇聯還劃分有「戰役戰術核武器」。核武器的分類方法,與地理條件、社會政治因素有關,並不是十分嚴格的。自70年代末以後,美國官方文件很少使用「戰術核武器」,代替它的有「戰區核武器」、「非戰略核武器」等,並把中遠程、中程核導彈也劃歸這一類。
已生產並裝備部隊的核武器,按核戰斗部設計看,主要屬於原子彈和氫彈兩種類型。至於核武器的數量,並無准確的公布數字,有關研究機構的估計數字也不一致。按近幾年的資料綜合分析,到80年代中期,美、蘇兩國總計有核戰斗部50000枚左右,佔全世界總數的95%以上。其梯恩梯當量,總計為120億噸左右。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在德國和日本投下的炸彈,總計約200萬噸梯恩梯,只相當於美國B-52型轟炸機攜載的2枚氫彈的當量。從這一粗略比較可以看出核武器庫貯量的龐大。美蘇兩國進攻性戰略核武器(包括洲際核導彈、潛艇發射的彈道核導彈、巡航核導彈和戰略轟炸機)在數量和當量上比較,美國在投射工具(陸基發射架、潛艇發射管、飛機)總數和梯恩梯當量總值上均少於蘇聯,但在核戰斗部總枚數上多於蘇聯。考慮到核爆炸對面目標的破壞效果同當量大小不是簡單的比例關系,另一種估算辦法是以一定的沖擊波超壓對應的破壞面積來度量核戰斗部的破壞能力,即取核戰斗部當量值(以百萬噸為計算單位)的2/3次方為其「等效百萬噸當量」值(也有按目標特性及其分布和核攻擊規模大小等不同情況,選用小於2/3的其他方次的),再按各種核戰斗部的枚數累計算出總值。按此法估算比較美、蘇兩國的戰略核武器破壞能力,由於當量小於百萬噸的核戰斗部枚數,美國多於蘇聯,兩國的差距並不很大。但自80年代以來,隨著蘇聯在分導式多彈頭導彈核武器上的發展,這一差距也在不斷擴大。而對點(硬)目標(見點目標)的破壞能力,則核武器投射精度起著更重要的作用,由於在這方面美國一直領先,仍處於優勢。
除美、蘇、英、法和中國已掌握核武器外,印度在1974年進行過一次核試驗。一般認為,掌握必要的核技術並具有一定工業基礎及經濟實力的國家,也完全有可能製造原子彈。
研製和試驗 除鈾235、鈈239等核材料的生產外,核戰斗部本身的研製,必須與整個核武器系統的研製程序協調一致。研製過程大致如下:從設想階段開始;經過關鍵技術課題和部件的預先研究或可行性研究,形成包括重量、尺寸、形式、威力、核材料、核試驗要求、研製工期、經費等內容的幾種設計方案;再經過論證比較和評價,選定設計方案,確定戰術技術指標;然後進行型號研究設計、各種模擬試驗;工藝試驗與試制,通過核試驗檢驗設計的合理性,最後達到設計定型、工藝定型與批准生產。進行這些工作,要有專門的科技隊伍,並配備必要的試驗場所,包括核試驗場。武器交付部隊後,研製和生產部門還要提供維護、修理、更換部件等服務工作,按反饋的信息進行必要的改進,並負責其退役處理或更新。
要做好核戰斗部的設計,必須深入了解其反應過程,弄清其必須具備的條件與各種物理參數,掌握其中多種因素的內在聯系與變化規律。為此,要進行原子核物理、中子物理、高溫高壓凝聚態物理、超音速流體力學、爆轟學、計算數學和材料科學等多學科的一系列科學技術問題的研究,而核戰斗部的研製實踐又會反過來帶動和促進這些學科的發展。在研製過程中,以下環節起著重要作用:①要用快速的、大容量電子計算機進行反應過程的理論研究計算,這種計算應盡可能接近實際情況,以便從多種設想或設計方案中找出最優方案,從而節省費用與減少核試驗次數。20世紀40年代以來,推動電子計算機技術迅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是由於核武器研製的需要。②要按照方案或指標要求,反復進行多方面的模擬試驗,包括化學炸葯爆轟試驗,材料與強度試驗,環境條件試驗,控制、 點火與安全試驗等。 這些都是為達到核武器高度可靠和安全所必不可少的。③要進行必要的核試驗。無論是電子計算機上的大量計算,還是相應的模擬試驗,總不能達到百分之百地符合核武器方案的真實情況。特別是氫彈聚變反應所必需的高溫條件,還只能由裂變反應來提供(利用激光或粒子束的慣性約束技術來創造這種模擬試驗條件,直到80年代初仍處於研究階段)。因此,能否達到設計要求,還必須通過核裝置本身的爆炸試驗進行檢驗。當然,核試驗所起的作用並不限於此。正是由於核試驗在核武器研製中起著關鍵作用,美、蘇兩國為限制其他國家研製核武器,於1963年簽訂了一個並不禁止進行地下核試驗的《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條約》,1974年又簽訂了一個仍然適合它們需要的限制地下核試驗當量的條約。
發展趨勢 由於核武器投射工具准確性的提高,自60年代以來,核武器的發展,首先是核戰斗部的重量、尺寸大幅度減小但仍保持一定的威力,也就是比威力(威力與重量的比值)有了顯著提高。例如,美國在長崎投下的原子彈,重量約4.5噸,威力約2萬噸;70年代後期,裝備部隊的「三叉戟」Ⅰ潛地導彈,總重量約1.32噸,共8個分導式子彈頭,每個子彈頭威力為10萬噸,其比威力同長崎投下的原子彈相比,提高135倍左右。威力更大的熱核武器,比威力提高的幅度還更大些。但一般認為,這一方面的發展或許已接近客觀實際所容許的極限。自70年代以來,核武器系統的發展更著重於提高武器的生存能力和命中精度,如美國的「和平衛士/MX」 洲際導彈、「侏儒」小型洲際導彈、「三叉戟」Ⅱ潛地導彈,蘇聯的SS-24、SS-25洲際導彈,都在這些方面有較大的改進和提高。
其次,核戰斗部及其引爆控制安全保險分系統的可靠性,以及適應各種使用與作戰環境的能力,也有所改進和提高。美、蘇兩國還研製了適於戰場使用的各種核武器,如可變當量的核戰斗部,多種運載工具通用的核戰斗部,甚至設想研製當量只有幾噸的微型核武器。特別是在核戰爭環境中如何提高核武器的抗核加固能力,以防止敵方的破壞,更受到普遍重視。此外,由於核武器的大量生產和部署,其安全性也引起了有關各國的關注(見核武器安全)。
核武器的另一發展動向,是通過設計調整其性能,按照不同的需要,增強或削弱其中的某些殺傷破壞因素。「增強輻射武器」與「減少剩餘放射性武器」都屬於這一類。前一種將高能中子輻射所佔份額盡可能增大,使之成為主要殺傷破壞因素,通常稱之為中子彈;後一種將剩餘放射性減到最小,突出沖擊波、光輻射的作用,但這類武器仍屬於熱核武器范疇。至於60年代初曾引起廣泛議論的所謂「純聚變武器」,20多年來雖然做了不少研究工作,例如大功率激光引燃聚變反應的研究,80年代也仍在繼續進行,但還看不出製成這種武器的現實可能性。
核武器的實戰應用,雖仍限於它問世時的兩顆原子彈,但由於40年來核武器本身的發展,以及與它有關的多種投射或運載工具的發展與應用,特別是通過上千次核試驗所積累的知識,人們對其特有的殺傷破壞作用已有較深的認識(見核武器殺傷破壞效應),並探討實戰應用的可能方式。美、蘇兩國都制訂並多次修改了強調核武器重要作用的種種戰略。
有矛必有盾。在不斷改進和提高進攻性戰略核武器性能的同時,美、蘇兩國也一直在尋求能有效地防禦核襲擊的手段和技術。除提高核武器系統的抗核加固能力,採取廣泛構築地下室掩體和民防工程等以減少損失的措施外,對於更有效的偵察、跟蹤、識別、攔截對方核導彈的防禦技術開發研究工作也從未停止過。60年代,美、蘇兩國曾部署以核反核的反導彈系統。1972年 5月,美、蘇兩國簽訂了《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條約》。不久,美國停止「衛兵」反導彈系統的部署。1984年初,美國宣稱已制訂了一項包括核激發定向能武器、高能激光、中性粒子束、非核攔截彈、電磁炮等多層攔截手段的「戰略防禦倡議」。盡管對這種防禦系統的有效性還存在著爭議,但是可以肯定,美、蘇對核優勢的爭奪仍將持續下去。
由於核武器具有巨大的破壞力和獨特的作用,與其說它可能會改變未來全球性戰爭的進程,不如說它對現實國際政治斗爭已經和正在不斷地產生影響。70年代末,美國宣布研製成功中子彈,它最適於戰場使用,理應屬於戰術核武器范疇,但卻受到幾乎是世界范圍的強烈反對。從這一事例也可以看出,核武器所涉及的斗爭的復雜性。
中國政府在爆炸第一顆原子彈時即發表聲明:中國發展核武器,並不是由於相信核武器的萬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國發展核武器,是被迫而為的,是為了防禦,為了打破核大國的核壟斷、核訛詐,為了防止核戰爭,消滅核武器。此後,中國政府又多次鄭重宣布: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中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並就如何防止核戰爭問題一再提出了建議。中國的這些主張已逐漸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的贊同和支持。
參考書目
趙忠堯、何澤慧、楊承宗主編:《原子能的原理和應用》,科學出版社,北京,1965。
托馬斯·B.科克倫等著,柯情山等譯:《核武器手冊》,解放軍出版社,北京,1985。(Thomas B.Cochran,William M.Arkin,and Milton M.Hoenig,Nuclear Weapons Databook,U.S.Nuclear Forces and Capabilities,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Council Inc.,1984.)
貝特朗·戈爾德施密特著,高強、路漢恩譯:《原子競爭1939~1966》,原子能出版社,北京,1984。(Bertrand Goldschmidt,Les Rivali tés Atomiques 1936~1966,Fayard,1967.)
羅伯特·容克著,何緯譯:《比一千個太陽還亮》,原子能出版社,北京,1980。(Robert Jungk,Heller als tausend Sonnen,1956.)
原子彈
atomic bomb
利用鈾-235或鈈-239等重原子核裂變反應,
瞬時釋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又稱裂變彈。原子彈的威力通常為幾百至幾萬噸級梯恩梯當量,有巨大的殺傷破壞力。它可由不同的運載工具攜載而成為核導彈、核航空炸彈、核地雷或核炮彈等,或用作氫彈中的初級(或稱扳機),為點燃輕核引起熱核聚變反應提供必需的能量。
原子彈主要由引爆控制系統、高能炸葯、反射層、由核裝料組成的核部件、中子源和彈殼等部件組成。引爆控制系統用來起爆高能炸葯;高能炸葯是推動、壓縮反射層和核部件的能源 ;反射層由鈹或鈾-238構成 。鈾-238不僅能反射中子,而且密度較大,可以減緩核裝料在釋放能量過程中的膨脹,使鏈式反應維持較長的時間,從而能提高原子彈的爆炸威力。核裝料主要是鈾-235或鈈-239。
為了觸發鏈式反應,必須有中子源提供「點火」中子。核爆炸裝置的中子源可採用:氘氚反應中子源、釙-210-鈹源、鈈-238原子彈爆炸鈹源和鐦-252自發裂變源等。原子彈爆炸產生的高溫高壓以及各種核反應產生的中子、γ射線和裂變碎片,最終形成沖擊波、光輻射、早期核輻射、放射性沾染和電磁脈沖等殺傷破壞因素。原子彈是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迅速應用到軍事上的一個突出例子。1939年10月,美國政府決定研製原子彈,1945年造出了3顆。一顆用於試驗,兩顆投在日本。其他國家爆炸第一顆原子彈的時間是:蘇聯——1949年8月29日;英國——1952年10月3日;法國——1960年2月13日;中國——1964年10月16日;印度——1974年5 月 18日。中國第一次核試驗以塔爆方式進行 ,用的是「內爆法」鈾彈。1965年5月14日第二次核試驗時 ,核裝置用飛機空投 。1966 年10月27日第四次核試驗時,核彈頭由導彈運載。
自1945年原子彈問世以來 ,原子彈技術不斷發展,體積、重量顯著減小,戰術技術性能日益提高。原子彈小型化對於提高核武器的戰術技術性能和用作氫彈的起爆裝置(亦稱「扳機」)具有重要意義。為適應戰場使用的需要,發展了多種低當量和威力可調的核武器。為改進原子彈的性能,發展了加強型原子彈,即在原子彈中添加氘或氚等熱核裝料,利用核裂變釋放的能量點燃氘或氚,發生熱核反應,而反應中所放出的高能中子,又使更多的核裝料裂變,從而使威力增大。這種原子彈與氫彈不同,其熱核裝料釋放的能量只佔總當量的一小部分。高能炸葯的起爆方式和核爆炸裝置結構也在不斷改進,目的是提高炸葯的利用效率和核裝料的壓縮度,從而增大威力,節省核裝料。此外,提高原子彈的突防和生存能力以及安全性能,也日益受到重視。
原子彈的歷史
●二戰期間,科學家西拉德為防止德國人搶先造出原子彈,動員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上書美國總統羅斯福,闡述了研製原子彈對美國安全的重要性。
●1941年12月6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前一天),羅斯福才批准了美國科學研究發展局全力研製原子彈。
●1942年8月,美國制訂了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
●1943年7月,美國成立原子彈研究所。
●1945年3月,美國成立合並秘密的原子能委員會。
●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可德沙漠中進行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試驗。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向日本廣島、長崎投放原子彈。
●1949年,蘇聯成功研製原子彈,英國、法國分別於1952年和1960年爆炸了自己研製的原子彈,1964年,中國也擁有了原子彈。
原子彈分為「槍式」和「收聚式」兩種類型,核武器以其特有的方式產生毀滅性的力量
根據原子彈引發機構的不同,可分為「槍式」原子彈和「收聚式」原子彈。「槍式」原子彈將兩塊半球形的小於臨界體積的裂物質分開一定距離放置,中子源位於中間。在核裝葯的球面上包覆了一層堅固的能反射中子的材料,其作用是將過早跑出來的中子反射回去,以提高鏈式反應的速度。在中子反射層的外面是高速炸葯、傳爆葯和雷管,再將雷管與起爆控制器相連接。起爆控制器自動地起爆炸葯。兩個半球形裂變物質在炸葯的轟擊下迅速壓縮成一個扁球形,達到超臨界狀態。中子源放出大量的中子使鏈式反應迅速進行,並在極短的時間內釋放出極大的能量,這就是殺傷破壞力巨大的原子彈爆炸。「收聚式」原子彈將普通烈性炸葯製成球形裝置,並把小於臨界體積的核裝葯製成小球置於炸葯球中。炸葯同時起爆,將核裝葯小球迅速壓緊並達到超臨界體積,從而引起核爆炸。「收聚式」原子彈的的結構復雜,但核裝葯利用率高。現代原子彈綜合了這兩種引發機構,使核裝葯的利用率提高到80%左右,從而獲得了極大的破壞力。
核武器的殺傷破壞方式主要有光輻射、沖擊波、早期核輻射、電磁脈沖及放射性沾染。光輻射是在核爆炸時釋放出的以每秒30萬千米速度直線傳播的一種輻射光殺傷方式。1枚當量為2萬噸的原子彈在空中爆炸後,距爆心7000米會受到比陽光強13倍的光照射,范圍達2800米。光輻射可使人迅速致盲,並使皮膚大面積灼傷潰爛,物體會燃燒。沖擊波是核爆炸後產生的一種巨大氣流的超壓。一枚3萬噸的原子彈爆炸後,在距爆心投射點800米處,沖擊波的運動速度可達200米/秒。當量為2萬噸的核爆炸,在距爆心投影點650米以內,超壓值大於1000克/厘米2。可把位於該地區域內的所有建築物及人員徹底摧毀。早期核輻射是在核爆炸最初幾十秒鍾放出的中子流和γ射線。1枚當量2萬噸的原子彈爆炸後,距爆心1100米以內人員可遭到極度殺傷,1000噸級中子彈爆炸後,在這個范圍內的人員幾周內會致死,在200米以內的人員則當即致死。電磁脈沖的電場強度在幾千米范圍內可達1萬至10萬伏,不僅能使電子裝備的元器件嚴重受損,還能擊穿絕緣,燒毀電路,沖銷計算機內存,使全部無線電指揮、控制和通信設備失靈。1顆5000萬噸級原子彈爆炸後破壞半徑可達190千米。放射性沾染是蘑菇狀煙雲飄散後所降落的煙塵,對人體可造成照射或皮膚灼傷,以致死亡。1954年2月28日,美國在比基尼島試驗的1500萬噸級氫彈,爆後6小時,沾染區長達257千米,寬64千米。在此范圍內的所有生物都受到致使性沾染,在一段時間內緩慢的死去或終身殘廢。
五核國家核武力量對比
美國:1945年首次核試驗成功。核試驗次數超過1030次。擁有約1.2萬枚核彈頭。導彈射程達13035公里。
俄羅斯:1949年首次核試驗成功。核試驗次數超過715次。擁有約2.8萬枚核彈頭,其中約1.8萬枚將被拆除。導彈射程達10943公里。
英國:1952年首次核試驗成功。共進行45次核試驗。擁有約400枚核彈頭。導彈射程達5310公里。
法國:1960年首次核試驗成功。擁有約510枚核彈頭。導彈射程達5310公里。
從威力上排列,核武器 生化武器,化學武器
核武器的威力主要體現在瞬間的殺傷和持續的核污染上,生化武器已經包含了生物武器。
❽ 各國擁有核武器的順序
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有: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中國、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朝鮮。
除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中國已掌握核武器外,印度在1974年進行過一次核試驗。巴基斯坦也在1998年05月29日首次核試驗成功。以色列和日本雖未公開進行核爆試驗,但以色列是公認的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日本被認為是准核國家。
朝鮮進行過三次核試驗,並且正在向著核武器更小型化方向發展,以便未來能夠實現實戰能力。
除此之外,以色列也被國際社會確認擁有核武,哈薩克作為蘇聯解體後第三大核武器擁有國,因原蘇聯時期核試驗多在哈薩克進行,其國家和人民深受其害,獨立主動放棄核武器,並關閉蘇軍建立的數千座核試驗設施。
另外烏克蘭與南非因和平原因放棄其核武,屬於曾經擁有核武的國家,而關於日本,大多數國家都認為日本是准核國家,因為日本擁有大量核電站並且擁有大量的鈾,而日本已經完全掌握了核武器技術至於製造核武器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1、美國: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可德沙漠中進行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試驗。 1952年11月1日 美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2、蘇聯:1949年8月29日,蘇聯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53年8月21日爆炸了第一顆乾式氫彈裝置
3、森稿英國:1952年10月3日,第一顆原子彈在澳大利亞蒙特貝洛沿海的船上試爆成功,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1957年5月15日爆炸了第一顆實驗氫彈原型。
4、法國:1962年在法屬波利尼西亞的塔西提島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 法國(1968年8月)也擁有了氫彈。
5、中國;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子彈試驗成功。經過兩年多,1966年12月28日,小當量的氫彈原理試驗成功;
6、印度,1998年進行了數次地下核試驗,之後宣稱擁有核武,30到100枚核武器;
巴基斯坦緊接印度後進行了核試驗,也宣稱擁有核武,15到50枚核武器。
7、2006年10月9日,至2013年2月12日,朝鮮共進行了三次核試驗,地點分別位於咸鏡北道的三處核試驗場,為地下核試驗。
以上是公開承認的七國,其它國家拒不承認以色列有。
(8)墨西哥核武怎麼樣擴展閱讀
常見核彈
1、原子彈,以重核鈾或鈈裂變的核彈。原子彈的原理是核裂變鏈式反應——由中子轟擊鈾-235或鈈-239,使其原子核裂開產生能量,包括沖擊波、瞬間核輻射、電磁脈沖干擾、核污染、光輻射等殺傷作用。
2、氫彈(一般指二相彈):氫彈是核裂變加核聚變——由原子彈引爆氫彈,原子彈放出來的高能中子與氘化鋰反應生成氚,氚和氘聚合產生能量。氫彈爆炸實際上是兩次核反應(重核裂變和輕核聚變),兩顆核彈爆炸(原子彈和氫彈),所以說氫彈的威力比原子彈要更加強大。
如裝載同樣多的核燃料,氫彈的威力是原子彈的4倍以上。當然,不能用大當量的原子彈與小當量的氫彈來比較。一般原子彈當量相當於幾千到幾萬噸TNT,二相彈可能達到幾千萬噸TNT當量。
氫鈾彈(三相彈)經過核裂變—核聚變—核裂變三次核反應,它是在氫彈的外層又加一層可裂變的鈾-238,破壞力和殺傷力更大,污染也更加嚴重,即為「臟彈」。也屬於第二代核武器。
3、中子彈(增強輻射彈):以氘和氚聚變原理製作,以高能中子為主要殺傷力的核彈。中子彈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小型氫彈,是核裂變加核聚變——但不是用原子彈引爆,而是用內部的中子源轟擊鈈-239產生裂變,裂變產生的高能中子和高溫促使氘氚混合物聚變。
威力排序:氫鈾彈>;氫彈>;原子彈>;中子彈;
輻射排序:中子彈>;氫鈾彈>;氫彈>;原子彈
污染排序:氫鈾彈>;氫彈>;原子彈>;中子此攔孝彈
4、骯臟彈,骯臟彈是作為一個術語代指具有放射性、非核武器的武器。它裝填著放射性材料,爆炸的時候將放射性物質拋射散布,造成相當於核放射性塵埃的污染,造成災難性的生態破壞衡凱。
5、鈷核彈,鈷核彈的原理是在彈殼使用鈷元素。核融合釋放的中子會令鈷變成鈷-60,一種會在長期(約五年內)釋放強烈伽_射線的同位素,目的是維持長時期的強放射污染。除了使用鈷外,亦可使用金造成維持數天污染,或用鋅及鉈造成維持數月的污染。
6、中子彈,中子彈是小型的熱核武器。武器內的X射線反射鏡及彈殼以鉻或鎳製成,讓核融合中產生的中子離開彈體。高能量的中子流比其他放射更具穿透能力。
7、沖擊波彈,MK15核子彈,它是一種小型氫彈,採用了慢化吸收中子技術,減少中子活化,削弱其爆炸後輻射的作用,部隊可以迅速進入爆炸區投入戰斗,是一種戰術核彈。
8、射線彈,原理類似一座無防護層的裂變反應堆,所以不會發生一般意義上的爆炸,只放出大量伽瑪射線;盡管各種效應不大,也不會使人立刻死去,雖然能造成持久的放射線,但不一定會污染土地,能有效迫使敵人離開。
9、核電磁彈,經過改造的核彈,減弱了沖擊波與核輻射效應,增強了電磁脈沖效應(利用康普頓散射、光電效應等原理),利用在大氣層以上的核爆炸,產生大量定向或不定向的強電磁脈沖,基本上對人體無害,但可使電器(或金屬)急速升溫燒毀。
10、貧化鈾彈
貧化鈾彈又稱衰變鈾彈或者是耗弱鈾彈。是指彈體使用以核能發電所產生出的核廢料貧化鈾為主原料的合金所製作出的彈頭。 由於在實戰、演習、射擊訓練時,貧化鈾粉末會擴散到自然環境中,而貧化鈾是具有化學毒性的重金屬,同時也是放射性物質,所以使用貧化鈾彈的正當性也引起爭議。
❾ 墨西哥和澳大利亞具有核武器嗎
墨西哥和澳大利亞都是小國家,且有英聯邦和北美防空部的核保護傘
❿ 墨西哥有能力製造核彈嗎
有。1945年7月16日5時30分,美國在新墨西哥閉培攔州離阿拉木郭多50英里的一片廣闊荒蕪地區成功進行了首次核試驗,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說明美國墨西哥中春是有能力製造核彈的。核轎胡彈是指利用爆炸性核反應釋放出的巨大能量對目標造成殺傷破壞作用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