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殖民歷史看什麼書
① 1700-1868年西班牙詳細歷史,越詳細越好,可加分!
開明專制:波旁王朝統治下的西班牙(18世紀)
來自法國王室的腓力五世是西班牙波旁王朝的第一位國王,他在1715年簽署了Decreto de Nueva Planta法案,終結了原來組成西班牙帝國的各王國的歷史權力和特權,將其統一在卡斯蒂利亞的法令之下——後者的西班牙總議會(Cortes Generales)更樂意於接受國王的旨意。西班牙不僅在文化上,而且在政治上成為了專制主義的法國的追隨者。其後,波旁王朝的斐迪南五世和查理三世繼續統治著西班牙。 在查理三世及其大臣伊斯奎拉克侯爵萊奧波爾多·德·格雷戈里奧等人的統治下,西班牙開始實行開明專制,這在18世紀中期為西班牙帶來了新的繁榮。盡管與法國一同輸了對抗英國的七年戰爭,但是在其後的美國獨立戰爭中西班牙卻奪回了之前失去的大部分領土,國際地位也得到了改善。然而,查理三世的改革精神在其子查理四世的統治時期盪然無存,後者被認為存在智力障礙。在他的妻子的情人曼努埃爾·德·戈多伊(Manuel de Godoy)的操縱下,查理四世廢除了查理三世時期諸多的改革政策。在法國大革命戰爭其間短暫的反對法國大革命之後,西班牙被哄騙加入了與這個鄰國的不穩固的聯盟,從而遭致了英國的封鎖。查理四世優柔寡斷,後來又拒絕加入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的大陸封鎖體系,導致法軍於1808年入侵西班牙,這又最終觸發了西班牙獨立戰爭。 在由於哈布斯堡王室腐朽的統治所導致的西班牙17世紀後半葉的衰弱之後,18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西班牙取得了實質性的發展。但是這種發展無法挽回西班牙相較於歐洲其他發生巨大變革地區,如英國、法國和低地國家,在政治和商業發展上的落伍。因拿破崙的入侵而爆發的混亂又進一步擴大了這條鴻溝。
西班牙獨立戰爭(1808-1814)
西班牙在拿破崙戰爭初期站在法國的對立面,但是西班牙軍隊的戰敗促使查理五世與革命中的法國結盟。之後,在1805年的決定性的特拉法加海戰之中,法西聯合艦隊的主力被消滅殆盡,這又促使西班牙國王重新考慮與法國的結盟。西班牙退出了大陸封鎖體系,而拿破崙和西班牙國王又進一步交惡,最終導致法國入侵西班牙並廢黜了查理四世。西班牙民眾有力的抵抗了法軍的入侵,全國各地的議會均聲明支持查理四世的兒子斐迪南七世。 西班牙遭受到了英國的封鎖,而它的殖民地——它們第一次與母國統治者斷絕音訊——開始與英國獨立進行貿易。其後它們在南美洲擊退了英國的入侵,這進一步鼓勵了殖民地的獨立傾向。最初,殖民地議會宣布支持斐迪南,希望在議會已經起草的自由派憲法的框架下從馬德里獲得更大的自治權。這時的西班牙議會流亡至了加的斯。1812年,加的斯議會創立了第一部現代西班牙憲法——1812年西班牙憲法。 威靈頓公爵指揮下的英國軍隊和拿破崙的軍隊在半島戰爭中展開戰斗,此時約瑟夫·波拿巴被拿破崙在馬德里扶立為西班牙國王。在這場殘酷的戰爭中,出現了西方現代史上的首次游擊戰:法國在西班牙境內的補給線受到了西班牙游擊隊的多次攻擊。伊比利亞半島的戰爭局勢不斷反復,威靈頓花了數年時間堅守位於葡萄牙的堡壘,並在西班牙境內發動了數次戰役。1813年,在決定性的維多利亞戰役中,法軍被擊敗。第二年,斐迪南被重新冊立為西班牙國王。
19世紀的西班牙(1814-1873年)
雖然將法國軍隊趕出西班牙之後,西班牙議會已經宣誓恪守1812年憲法,但是斐迪南七世公開宣稱這個國家太自由了。他回到西班牙後,拒絕了向憲法宣誓,並繼續以其祖先的那種權力專制主義的方式進行統治。 雖然西班牙本土接受了費迪南的這種態度,但是西班牙帝國的新世界部分對此表示了反對。革命爆發了。西班牙由於之前與法國的作戰和國家重建而瀕於破產,甚至無法為士兵發餉,最終被迫於1819年將佛羅里達以50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美國。1820年,一支被派往殖民地(此時的殖民地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受到了來自反叛分子和門羅主義的雙重威脅)的遠征軍在拉斐爾·德爾列戈領導下於加的斯發動起義。全西班牙的軍隊都聲明對這些起義者表示同情。斐迪南被迫接受了自由派的1812年憲法。在自由派得勢期間,斐迪南處於事實上的被軟禁狀態。 自由派統治了三年時間,其後發生了西班牙內戰,這場戰爭為之後一個世紀的西班牙政治定下了一個基調。自由派的政府被當時的歐洲各國看成是大革命時期法國政府的翻版,引起了1822年凡羅拿會議的敵視,法國被授權介入這場戰爭。法國使用其強大的軍事力量——西班牙遠征軍摧垮了自由派政府,斐迪南重掌權力。此時,美洲殖民地已經完全淪陷;1824年,美洲大陸的最後一支西班牙軍隊在南秘魯地區的阿亞庫喬戰役中被擊敗。 接下來的十年內,西班牙局勢動盪不安。由於斐迪南只誕有一名女性繼承人,西班牙王位很有可能由其兄弟卡洛斯王子繼承。此時的斐迪南由於懼怕外國干涉,已經和保守派結盟,他沒有把卡洛斯王子的不同政策作為一種可行的選擇來考慮。斐迪南隨後頒布了1830年國事詔書,使其女兒伊莎貝拉能夠繼承王位,從而破滅了卡洛斯王子的希望。卡洛斯王子逃往葡萄牙,對抗這份詔書。 斐迪南死於1833年,隨後年僅三歲的伊莎貝拉登基為西班牙女王,由此引發了第一次卡洛斯戰爭。卡洛斯率軍侵入西班牙,並獲得了西班牙保守派的支持;伊莎貝拉的母親——兩西西里的瑪利亞·克里斯蒂娜則被推舉為攝政,直至其女兒成年。 年末,叛軍看起來已經接近毀滅邊緣了;瑪利亞·克里斯蒂娜被稱為「克里斯蒂諾軍」("Cristino" forces)的軍隊,已經將叛軍趕出了巴斯克的大部分地區。但是其後卡洛斯任命了巴斯克總督托馬斯·德·祖瑪拉卡里格為他的總司令。祖瑪拉卡里格使叛軍恢復了戰鬥力,至1835年他已經將克里斯蒂諾軍趕至了埃布羅河邊,並將原本士氣低落的叛軍改造成了一支擁有3000多素質較之政府軍更為優秀的士兵的軍隊。 1835年,祖瑪拉卡里格的死改變了卡洛斯派的命運。克里斯蒂諾軍在范蓋拉親王巴爾多梅羅·埃斯帕特羅的有力指揮下,在1836年的勒查納戰役(Battle of Luchana)中獲得勝利,扭轉了戰爭局勢。1939年,一紙《范蓋拉協議》結束了第一次卡洛斯戰爭。 埃斯帕特羅由於戰爭中的表現成為了戰爭英雄,廣受歡迎,被稱為「西班牙的保護者」(Pacifier of Spain)。他要求瑪利亞·克里斯蒂娜進行自由主義改革。但是反對這項主張的瑪利亞·克里斯蒂娜辭去了攝政職位,並讓埃斯帕特羅代替她成為了攝政。但是隨後埃斯帕特羅推行的自由主義改革遭到了溫和派的反對,這位前指揮官的雷霆手段在全國各地引起了零星的暴動,這些暴動最終都被血腥的鎮壓了。埃斯帕特羅在1843年被溫和派的拉蒙·馬里亞·納維茨·坎波斯推翻,後者後來卻被仍認為太過於傾向保守派。這時卡洛斯派又蠢蠢欲動,第二次卡洛斯戰爭隨即於1846年在加泰羅尼亞爆發,但是由於缺乏組織,至1849年卡洛斯派被鎮壓。 成年後,西班牙的伊莎貝拉二世積極參與政府運作,但是在其統治期間卻異常不受歡迎。人們認為她只親近周圍的人,而毫不關心西班牙的普通民眾。1856年,她試圖建立一個置於萊昂帕多·奧唐奈爾領導之下的跨國聯盟——伊比利亞聯盟,此時後者已經進軍至馬德里並解散了由埃斯帕特羅組織的一屆政府。但是伊莎貝拉的計劃最終宣告失敗,她的政治威信以及在民眾中的受歡迎程度都大受打擊。 1860年,伊莎貝拉發動了一場由奧唐奈爾和胡安·普里姆指揮的、針對摩洛哥的戰爭,並取得了勝利。這場戰爭提升了伊莎貝拉在國內的威望。但是,欽查群島戰爭期間的一場企圖重新奪回秘魯和智利的戰役中,西班牙被南美國家所擊敗,遭遇到了災難性的失敗。 1866年,胡安·普里姆領導的一次叛亂被鎮壓。但是很清楚,西班牙人民對伊莎貝拉的統治日漸不滿。1868年,爆發了光榮革命,進步人士弗朗西斯科·塞拉諾和胡安·普里姆聯手發動叛亂,並在阿爾科萊阿戰役中擊敗了伊莎貝拉的軍隊。伊莎貝拉被放逐至巴黎。 之後兩年西班牙又爆發了革命,陷入了無政府狀態。1870年,西班牙議會宣布西班牙將會擁有一位新的國王。事後證明,這個決定在歐洲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由於法國反對德意志霍亨索倫王室的利奧波德親王為王位候選人而發動了普法戰爭。最後,議會選舉義大利薩伏依王朝王子阿馬德奧親王為西班牙國王,並於第二年加冕。 阿馬德奧作為自由黨人,已經向自由主義憲法宣誓。但是他立即就面臨著一個艱巨的任務——整合四分五裂的西班牙政治形態。他為西班牙人之間以及西班牙各政黨之間的相互斗爭所折磨。
西班牙第一共和國時期(1873-1874年)
在希達果事件(Hidalgo affair)之後,阿馬德奧公開宣稱西班牙人民是不可治理的,並遜位離開了這個國家。王位虛懸時期,由激進派和共和黨人組成的政府宣布了成立西班牙共和國。 共和國馬上就面臨著危機四伏的局面——卡洛斯派是其中最直接的威脅,他們在1872年選舉中的慘淡表現之後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暴動;而第一國際亦號召發動社會主義革命;起義和動盪局面席捲納瓦拉和加泰羅尼亞地區;此外共和國亦為羅馬天主教會所反對。
復辟時期的西班牙(1874-1931年)
雖然前女王伊莎貝拉二世仍然在世,但是她已經意識到了自己可能會再次引起國內的分裂,於是在1870年她放棄了王位轉而支持她的兒子阿方索,後者正式加冕為西班牙的阿方索十二世。在西班牙第一共和國的騷亂局面之後,西班牙人更樂於接受波旁王朝統治下的秩序的回歸。當時正在國內抵抗卡洛斯派暴動的共和軍在馬丁內茲·坎波斯准將的帶領下於1874-1875年冬季向阿方索效忠。共和派政府被解散,隨後在1874年新年前夕,阿方索任命他所信任的顧問安東尼奧·卡諾瓦斯·德爾·卡斯蒂洛為首相。阿方索主動出擊,有力的鎮壓了卡洛斯派,並很快的贏得了大部分西班牙國民的支持。 西班牙很快就恢復了秩序,帕拉希德斯·門托·薩迦斯塔所領導的自由派和安東尼奧·卡諾瓦斯·德爾·卡斯蒂洛所領導的保守派輪流執掌政權。在阿方索十二世統治期間,西班牙的政局得到了改善,經濟也獲得了部分的恢復。1885年,阿方索去世;之後卡諾瓦斯·德爾·卡斯蒂洛又於1897年被刺殺,政局再次動盪不安。 1868年開始的十年戰爭中古巴開始反抗西班牙的殖民統治,這導致了西班牙的新世界殖民地上廢奴主義盛行。美國對該島和島上的人民很感興趣,遂使得局勢愈加惡化。美國緬因號戰艦的爆炸引發了1898年的美西戰爭,西班牙遭遇到了災難性的失敗。最終古巴獲得了獨立,而西班牙則失去了它在新世界的最後一塊殖民地——它將波多黎各連同太平洋上的關島和菲律賓以20萬美元割讓給了美國。1899年,西班牙將其在太平洋上僅剩的幾個島嶼——北馬里亞納群島、加羅林群島和帛琉賣給了德國,至此,西班牙的殖民地只剩下了非洲的西屬摩洛哥、西屬撒哈拉和西屬幾內亞。 災難性的1898年催生了98一代,這批人由要求新政府變革的政治家和知識分子組成。無政府主義運動和法西斯主義運動在二十世紀初的西班牙盛行。1909年,加泰羅尼亞地區的一場叛亂被殘酷鎮壓。 西班牙在一戰中的中立地位使其可以向戰爭雙方提供其所需的物資,造就了西班牙這個時期經濟的繁榮。但是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的爆發和戰後經濟的減速給西班牙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使這個國家負債累累。1919年,一次大規模的工人罷工活動被鎮壓。 對西屬摩洛哥摩爾人的虐待最終導致了1921年爆發的起義,其後西班牙失去了其在北非的殖民地,只剩下休達和梅利利亞兩塊飛地。為了逃避責任,阿方索十三世決定支持米格爾·普里莫·德·里韋拉將軍的獨裁,這標志著西班牙君主立憲時期的結束。 1925-1927年間,在法國的協助下,西班牙收復了摩洛哥。但是1930年的政府破產和沸騰的民怨使得國王只能迫使普里莫·德·里韋拉辭職。出於對國王支持獨裁活動的反感,在1931年4月的市政選舉中,城市居民投票給了共和派政黨。國王在未遜位的情況下逃離西班牙,共和國隨之建立。
② 《印加_西班牙的交_》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印加與西班牙的交錯》(網野徹哉)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V-8ykFjPanxISZ7DZ5DIMQ
書名:印加與西班牙的交錯
作者:網野徹哉
譯者:廖怡錚
豆瓣評分:8.1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年份:2018-12-5
頁數:400
內容簡介:印加帝國vs.西班牙帝國──
世界史上前所未見,兩個完全相異的文明正面碰撞,
「印加」如何在帝國滅亡後仍持續保住命脈?
在安地斯山脈上形成的殖民地社會,如何與我們一般認為是主流的「世界史」接軌,最終訣別,脫離西班牙統治,實現了「沒有歷史主體」的歷史化?
位在南美洲安地斯山脈上的印加帝國,留下了包括馬丘比丘在內,無數令人驚嘆的建築遺跡。然而在一五三二年時,西班牙征服者皮薩羅僅靠著不到兩百人的部隊展開奇襲,便擊潰了印加國王阿塔瓦爾帕數萬人的大軍。從此,印加帝國便逐步崩解。
在征服與融合孕育出的、多元的殖民地社會中,上演著各種人群彼此的共生和反叛。西班牙人、印加後裔、土生白人(克里歐優人)、混血的墨斯蒂索人、甚至猶太人與黑人,他們如何在動湯的「新大陸」上生存下去?
如果將「印加」納入世界史的主流之中,那麼印加史就不該隨著帝國的瓦解而畫下句點。只有將帝國的沖突,當成印加與西班牙兩條歷史發展線段的交錯、揉合,才能理解「印加」留給安地斯社會的遺產。
■一部在大西洋兩端,兩個性格相異的帝國,形成全新社會的歷史。
不只聚焦在印加帝國的崩潰,而是從長時間跨距來描述安地斯社會的轉變。
以往書寫印加歷史時的架構,多採取西班牙人入侵後、印加帝國消滅,最終徹底被西班牙征服而畫下句點。然而本書卻將時間斷限一直延續至十九世紀,在長時間的結構中探尋「印加」和安地斯社會的多樣性。
一方面,是夾在大海與雨林之間,獨自發展的印加帝國,形成了獨立於東西方文明之外的社會;這個社會沒有文字、貨幣、鐵器、馬匹、車輪,卻以人與人之間的互惠關系為社會基礎。另一方面,在伊比利半島上經過「收復失地運動」、驅逐伊斯蘭勢力後,西班牙帝國發展出「異端審問」的傳統,競相逐利的西班牙征服者相繼航向大海,渴望能一夜致富。
西班牙的天主教王國發展出的特殊歷史經驗,越過了大西洋,半途安插入崇拜太陽神與自然信仰的安地斯世界,使印加的歷史道路受到扭曲變形,但是,同時在此處也出現了摸索新的可能性、抱著必死決心的生存樣貌。
■同時關注「在地」與「西方」的視角,找出兩個帝國視線的交會之處。
西班牙人真的成功「征服」印加了嗎?帝國相撞的火花中誕生了什麼?
本書論述不單方面從西班牙帝國的西方視角出發,也不純粹站在印加帝國的在地視角。而是認為,要釐清安地斯社會在西方勢力進入後的轉變,必須同時關注兩個帝國以往的歷史發展脈絡,在認識這兩個帝國的社會、統治性質之後,才能真正理解此一帝國「碰撞」造成的深遠影響。
關於「征服」這個同樣的主題,從印加與西班牙雙向的觀點出發,才能看清歷史全貌。當西班牙的傳教士面對印加國王時,手拿著祈禱書,聲稱自己是太陽之子,是來傳遞太陽的話語時,印加國王則主張自己才是太陽之子、唯一的王。
西班牙征服者消滅印加帝國之後,獲得大量的黃金、白銀,且鎮壓了一次又一次發生在安地斯山脈上的叛亂。然而,最終兩個文明在經歷過共生、融合之後,還是走向了訣別。而「印加」所留下的巨石遺跡,仍遺留在山林之中。
■將以往被視為「非世界史主流」的發展,重新納入世界史之中!
印加史在世界史之中有何意義?安地斯社會是全球貿易的關鍵齒輪!
西班牙的菲力普二世國王,在十六世紀後半兼領葡萄牙王國後,完成世界史上首次以全球規模擴張的「天主教王國」,帶來爆發性擴散的人員和物資流動,這個在「世界史主流」之中成長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帝國──西班牙,納入了孤立於「世界史主流」之外、於安地斯山脈孕育出南美史上領土最大的帝國──印加。也種下了在南美洲誕生出「融合=混血」的新文化種子。
大西洋兩端,世界史上完全隔絕的文明相遇,也大幅改變了世界的經濟貿易結構。西班牙人帶著在印加挖掘出的大量銀礦到亞洲貿易,帶動了世界物資的流動。從這個角度說,常常遭現代世界史脈絡遺忘的印加帝國,才是全球貿易之所以能夠展開的關鍵要角。
■即便將帝國最後一位國王處刑,「印加」具有的意涵也不會消逝!
寄託在「印加」之中的理想,最終成為抵抗殖民統治源源不絕的能量。
「印加」(Inca)的原意不是對歷史上古老帝國的稱呼,而是安地斯社會中指稱最高權力者「王」的用詞。西班牙人用此一詞彙稱呼帝國統治的社會、以及核心的民族集團為「印加」。
在西班牙人的攻擊下不堪一擊的印加帝國,在形體瓦解後仍留下了精神上的遺產。圍繞著「印加」意象產生的事物與象徵,沒有隨著帝國一起埋葬,反而頑強地存續至殖民地時代,甚至到十九世紀秘魯獨立時,「印加」仍是支撐民族文化榮耀的思想泉源。
後世生活在安地斯社會的人群,即便血緣上與印加統治者毫無相關,還是憧憬印加帝國的制度與文化,將其視為理想的國家模型。許多抵抗殖民運動的領導者皆主張自己流著印加王權光榮的血液,希望從殖民地的壓迫之中獲得解放,而將未來賭在「印加」這一帝國的存在,於歷史上散發出的強大能量之上。於是,「印加」不斷地被「歷史化」,並且從中建立起國家歷史的主體。
最終,一八二五年時秘魯獨立,與西班牙帝國訣別。雖然古代印加帝國的社會與歷史受到贊賞,是政治家中理想的模型,然而,真實的印第安人的血肉與文化已遭到解體、消失身影,「缺乏主體性的印加歷史化」終於完成。
■《印加與西班牙的交錯》能夠帶給台灣讀者什麼啟示?
台灣該如何真正的「去殖民化」?南美洲借用「印加」去除西班牙殖民的經驗,能提供台灣什麼啟示?從歷史之中該如何建構主體性?
本書的啟示是:
十九世紀脫離殖民、獨立後的南美各國,雖然將「印加」視為國家歷史榮耀的依歸,但因為社會已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狀態,對於真實的印第安人文化反而不感興趣,形成「缺乏主體性的歷史化」。印加對於同樣在歷史中追求「主體性」的台灣來說,是前車之鑒。
作者簡介:作者簡介
網野徹哉
東京大學大學院總合文化研究科教授,專長安地斯社會史、拉丁美洲史。除本書外著有《印第安社會史──生活在安地斯殖民地時代的人們》(みすず書房,2012)。共著有《史料學入門》(岩波,2006)、《世界的歷史18拉丁美洲文明的興亡》(中央公論,2009)、《安地斯世界=LOS ANDES──交涉與創造的力學》(世界思想社,2012)。另著有文章〈女性們的印加〉(《歷史的文法》,東京大學,1997)、〈向著印加的慾望〉(《他者的帝國──印加如何成為帝國?》,世界思想社,2008)。
審定、導讀者簡介
李毓中
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專長西班牙海上發展史、美洲史、早期台灣史。著有《台灣與西班牙關系史料匯編》。
譯者簡介
廖怡錚
台中人。畢業於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台灣史研究所,早稻田大學日本語別科。現居日本。著有碩士論文《傳統與摩登之間──日治時期台灣的珈琲店與女給》;專書《女給時代:1930年代台灣的珈琲店文化》。譯有《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八旗)、《巨龍的胎動》、《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資生堂的文化裝置》等書。
③ 西班牙的近代史
給你一個簡單一點的歷史吧,主要的事情都包含在內了。
從起源到現在的重要歷史事件:
公元前9世紀凱爾特人從中歐遷入。公元前8世紀起,伊比利亞半島先後遭外族入侵,長期受羅馬人、西哥特人和摩爾人的統治。西班牙人為反對外族侵略進行了長期斗爭,1492年取得「光復運動」的勝利,1516年卡斯蒂利亞女王胡安那和王夫腓力一世的兒子查理一世(西班牙文名:卡洛斯)以特拉斯塔馬拉家族的外孫資格繼承卡斯蒂利亞、萊昂、阿拉貢、瓦格納等國的王位,是為卡洛斯一世。建立了歐洲最早的統一中央王權的共主邦聯的國家。 十六世紀是海上強國,以後漸衰。1837年伊莎貝爾二世在通過君主立憲的法案之後將其正式合並為一個國家,決定用西班牙一詞「Espa?a」(腓尼基語,意為「野兔」)命名,自此結束了歷經300多年的共主邦聯模式。
1931年王朝被推翻,成立共和國,1936年成立由人民陣線領導的聯合政府。1936年佛朗哥發動西班牙內戰,於1939年奪取政權,1947年宣布為君主國。
1492年10月,哥倫布發現西印度群島。此後,西班牙逐漸成為海上強國,在歐、美、非、亞均有殖民地。1588年「無敵艦隊」被英國擊潰,開始衰落。1873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建立第一共和國。1874年12月王朝復辟。在1898年的美西戰爭中,失去在美洲和亞太的最後幾塊殖民地——古巴、波多黎各、關島和菲律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1931年4月王朝被推翻,第二共和國建立。1936年2月成立有社會黨和共產黨參加的聯合政府。同年7月佛朗哥發動叛亂,經三年內戰,於1939年4月奪取政權,實行獨裁統治達36年之久。1943年2月與德國締結軍事同盟,參加侵蘇戰爭。1947年7月佛朗哥宣布西班牙為君主國,自任終身國家元首。1966年7月立末代國王阿方索十三世之孫胡安·卡洛斯為承繼人。
1975年11月佛朗哥病死,胡安·卡洛斯一世登基,恢復君主制。1976年7月,國王任命原國民運動秘書長阿·蘇亞雷斯為首相,開始向西方議會民主政治過渡。
史前歷史
在西班牙發現最早的人類考古學遺跡大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萬到五萬年,穴居人類的史前岩畫為我們提供了伊比利亞半島史前文明的生活場景。在西班牙發現的最重要的遺跡包括「黑窟」洞穴和「松林」洞穴,當然還有著名的阿爾塔米拉岩洞。
凱爾特西班牙
最新的理論研究認為伊比利亞人是從北非來到半島的,他們主要定居在地中海沿岸以及更往南的地區,在那裡伊比利亞人創造了許多不同的文化,對於考古學來說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古希臘的歷史中對其中最重要的一支有過記載,希臘人稱他們為「圖爾多人」。他們是伊比利亞人的一個部落,在瓜達爾基維爾河流域建立了文化燦爛的王國。
公元前1200年,來自中北歐的凱爾特人從北部進入半島。金發凱爾特人和深色皮膚的伊比利亞人通婚,並且擴展到整個半島。伊比利亞半島歷史上唯一未被任何外來勢力侵入的地區恐怕就是巴斯克人居住的北部山區。歷史和社會學家至今沒有弄清巴斯克人的起源,她和任何鄰近民族之間找不到親緣關系,卻有人在巴斯克語和日語之間找到了共同點,現在唯一知道的就是巴斯克是一個十分古老的民族。
腓尼基,希臘和迦太基人
公元前1100年,強大的航海民族腓尼基人在半島上建立了殖民地,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加迪爾,也就是今天的加的斯。同時,希臘人則在南方和地中海沿岸確立了自己的統治。
布匿戰爭期間,迦太基人趁機佔領了西班牙的大部分土地,他們留下的著名城市包括卡塔赫納,這個詞正是「新迦太基」的意思。
羅馬人和哥特人
羅馬人在布匿戰爭中打敗了迦太基人之後,也把殖民地擴展到了西班牙,並且很快佔領整個半島,著名的努曼西亞英雄故事就誕生在伊比利亞人抵抗羅馬人入侵的過程中。從此,半島便作為威震海內的羅馬帝國的「西班牙省」而存在。西班牙省在帝國內地位十分重要,兩位羅馬皇帝特拉加諾和阿德里安以及斯多噶學派偉大的哲學家塞內卡都是在這里出生的。西班牙完全吸收了羅馬文化,包括希臘拉丁人和猶太基督教政治、法律、家庭、宗教和習俗,羅馬的語言也在半島上開始使用。梅里達是今天保存古羅馬遺跡最完整的西班牙城市,在塞哥維亞,還可以看到古羅馬的水渠從半空中穿越城市。半島上第一次出現了統一的文明。
公元409年,強悍的哥特蠻族侵入日漸衰頹的羅馬帝國,並於公元419年在伊比利亞半島建立了自己的王國,定都托萊多。但是哥特人沒有對西班牙文明的發展做出多大的貢獻。
穆斯林西班牙和光復戰爭
西哥特人的統治持續到了公元711年。當時五萬穆斯林戰士橫跨直布羅陀海峽,用手中的彎刀戰勝了曾令羅馬人聞風喪膽的哥特武士,贏得了瓜達萊特戰役大捷。四年之後,阿拉伯人席捲整個半島,把她變成了一個埃米爾國,也是龐大的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叫做「安達盧斯國」。我國古代稱之為「綠衣大食」。盡管半島北部地區的抵抗運動從未停止過,公元八世紀到十一世紀穆斯林帝國的勢力仍舊令人驚嘆地不斷鞏固。西班牙在這個時期吸收了燦爛的阿拉伯文化,但是逐漸脫離了大馬士革的中央統治。
阿卜杜拉三世最終把西班牙變成了一個獨立的哈里發王朝。在他的統治下,西班牙迎來了文化上的空前繁榮。城市建設和商品經濟的得到了長足的進步,甚至推動了整個歐洲的發展。阿拉伯人帶來了醫學、數學和天文學方面最先進的知識,並且在西班牙的音樂、美術、文學、建築等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記。阿爾罕布拉宮便是阿拉伯藝術登峰造極之作。同時,阿拉伯語也在西班牙語里留下了許多詞彙。當時最重要的城市有瓦倫西亞、薩拉戈薩、塞維利亞和科爾多瓦。擁有五十萬居民和一座巨型圖書館的科爾多瓦是十世紀西歐最大的城市和文化中心。
然而,到了十一世紀,王族間(39個王子)的不斷內訌使穆斯林帝國分裂敗落,光復運動愈演愈烈。北方的國王們一個接一個地取得勝利。到了十四世紀,在西班牙的穆斯林只剩下了格拉納達最後一個據點,他們又堅持了近一百年,直到「天主教國王」將她也並入了卡斯蒂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