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的貴族都有哪些
1. 歐洲王室貴族
分類: 教育/科學 >> 科學技術
解析:
德意志王室世系表
法蘭克王國
墨洛溫王朝(481-751)
1克洛維一世(466-511.11.27)(法蘭克王國國王漏櫻481-511)
2克洛塔爾一世(500-561)(法蘭克王國國王511-561)
3希爾佩里克一世(539-584.10)(法蘭克王國國王561-584)
4克洛塔爾二世(584.5-629.10.18)(法蘭克王國國王613-629)
5達格貝爾特一世(605-639.1.19)(法蘭克王國國王623-639)
6克洛維二世(634-657.10)(法蘭克王國國王639-657)
7懶王時代 宮相掌權 丕平家族
1丕平一世(?-640)
2丕平二世(635-714.12.16)
3查理·馬特(688-741.10.22)(註:私生子)
加洛林王朝(751-987)
1丕平三世(714-768.9.24)(法蘭克王國國王751-768)
2查理一世(742.4.2-814.1.28)(法蘭克王國國王,皇帝768-814)
3路易一世(778-840.6.20)(法蘭克王國國王,皇帝814-840)(註:三個兒子簽訂《凡爾登條約》,法蘭克王國分裂,下面是德意志的東法蘭克王國)
4路易二世(804-876.8.28)(東法蘭克國王843-876)
5路易三世(830-882.1.20)(東法蘭克國王876-882)
6查理三世(839-888.1.13)(東、西法蘭克國王,皇帝881-887)(註:西法蘭克的"禿頭"查理為查理二世)
7阿努夫(?-899.12.8)(東法蘭克國王887-899,皇帝896-899)(註:私生子)
8路易四世(893-911.9.24)(東法蘭克國王900-911)
第一帝國——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
法蘭克尼亞王朝(911-918)
康拉德一世(?-918.12.23)(德意志國王912-918)
薩克森王朝(919-1024)
1亨利一世(876-936.7.2)(德意志國王919-936)
2奧托一世(912.11.23-973.5.7)(德意志國王936-973,羅馬帝國皇帝962-973)
3奧托二世(955-983.12.7)(德意志國王961-983,羅馬帝國皇帝967-983)
4奧托三世(980.7-1002.1.23)(德意志國王983-1002,羅馬帝國皇帝996-1002)
5亨利二世(973.5.6-1024.7.13)(德意志國王1002-1024,羅馬帝國皇帝1014-1024)
薩利安王朝1024-1137)
1康拉德二世(?990-1039.6.4)(德意志國王1024-1039,羅馬帝國皇帝1027-1039)
2亨利三世(1017.10.28-1056.10.5)(德意志國王1039-1056,羅馬帝國皇帝1046-1056)
3亨利四世(1050.11.11-1106.8.7)(德意志國王1056-1106,羅馬帝國皇帝1084-1106)
4亨利五世(1089.8.11-1125.5.23)(德意志國王1099-1125,羅馬帝國皇帝1111-1125)
5洛泰爾二世(1075.6-1137.12.3)(德意志國王1125-1137,羅馬帝國皇帝1133-1137)(註:"凡爾登條約"中得到中部王國的洛泰爾擁有皇帝位,稱一世)
霍亨施陶芬王朝(1138-1208,1212-1254)
1康拉德三世(1093-1152.2.15)(德意志國王1138-1152)
2腓特烈一世(1123-1190.6.10)(德意志返遲叢國王1152-1190,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155-1190)
3亨利六世(1165-1197.9.28)(德意志國王1169-1197,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191-1197)
4菲利普(1178-1208.6.21)(德意志國王1197-1208)(註:韋爾夫家族引發內戰,菲利普無旦灶皇帝加冕)
韋爾夫王朝(1198-1215)
奧托四世(1175或1182-1218.5.19)(德意志國王1198-1215,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209-1215)
霍亨施陶芬王朝(續)
1腓特烈二世(1194.12.26-1250.12.13)(德意志國王1212-1250,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220-1250)
2康拉德四世(1228.4.25-1254.5.21)(德意志國王1250-1254)(註:教皇英諾森四世1254年開除康拉德四世教籍,無皇帝加冕)
3空位時期
哈布斯堡王朝(註:此世代只擔任德意志國王,皇帝位為北義大利王國擁有)
1魯道夫一世(1218.5.1-1291.7.15)(德意志國王1273-1291)
2阿道夫(1250-1298.7.2)(德意志國王1292-1298)(註:拿騷伯爵,不屬哈布斯堡系,為德意志貴族推舉以對抗強大的哈布斯堡家族,被阿爾貝特一世處死)
3阿爾貝特一世(1255-1308.5.1)(德意志國王1298-1308)
盧森堡王朝
亨利七世(1269或1274-1313.8.24)(德意志國王1308-1313,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312-1313)
維特爾斯巴赫王朝
路易四世(?1283-1347.10.11)(德意志國王1314-1347,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328-1347)
2 [轉]歐洲王室世系表
盧森堡王朝(續)
1查理四世(1316.5.14-1378.11.29)(德意志國王1346-1378,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355-1378)
2文策爾(1361.2.26-1419.8.16)(波西米亞國王1373-1419,德意志國王1378-1400)(註:阿韋尼翁與羅馬兩教廷內亂,文策爾無皇帝加冕,後被廢黜)
維特爾斯巴赫王朝(續)
魯佩特(1352.5.5-1410.5.18)(德意志國王1400-1410,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403-1410)
盧森堡王朝(續)
西吉斯蒙德(1368.2.15-1437.12.9)(匈牙利國王1387-1437,波西米亞國王1419-1437,德意志國王1410-1437,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433-1437)
哈布斯堡王朝(續)
1阿爾貝特二世(1397.8.16-1439.10.27)(匈牙利國王,波西米亞國王,德意志國王1438-1439)
2腓特烈三世(1415.9.21-1438.8.19)(德意志國王1440-1493,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452-1493)
3馬克西米連一世(1453.3.22-1519.1.12)(德意志國王1486-1519,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493-1419)
4查理五世(1500.2.24-1558.9.21)(西班牙國王1516-1555,德意志國王1519-1555,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520-1555)(註:此後哈布斯堡家族分為西班牙系和奧地利系,以下為奧地利系)
5斐迪南一世(1503.3.10-1564.7.25)(匈牙利國王1526-1563,波西米亞國王1526-1562,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555-1564)
6馬克西米連二世(1527.7.31-1576.10.12)(波西米亞國王1562-1575,匈牙利國王1563-1572,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564-1576)
7魯道夫二世(1552.7.18-1612.1.20)(匈牙利國王1572-1608,波西米亞國王1575-1611,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576-1612)
8馬蒂亞斯(1557.2.24-1619.3.20)(匈牙利國王1608-1618,波西米亞國王1611-1617,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612-1619)
9斐迪南二世(1578.7.9-1637.2.15)(匈牙利國王1618-1625,波西米亞國王1619-1627,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619-1637)
10斐迪南三世(1608.7.13-1657.4.2)(匈牙利國王1625-1655,波西米亞國王1627-1656,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637-1657)
11利奧波德一世(1640.6.9-1705.5.6)(匈牙利國王1655-1687,波西米亞國王1656-1690,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658-1705)
12約瑟夫一世(1678.7.26-1711.4.17)(匈牙利國王1687-1711,波西米亞國王1690-1711,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705-1711)
13查理六世(1685.10.1-1740.10.20)(匈牙利國王,波西米亞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711-1740)
14瑪麗亞·特蕾西亞(1717.5.13-1780.11.29)(奧地利大公,匈牙利、波西米亞女王1740-1780)
弗蘭茨一世(1708.12.8-1765.8.18)(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745-1765)
15查理七世(1679.8.6-1745.1.20)(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742-1745)(註:屬維特爾斯巴赫家族,因特蕾西亞女性無法繼位皇帝而當選)
16約瑟夫二世(1741.3.13-1790.2.20)(匈牙利國王,波西米亞國王1780-1790,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765-1790)
17利奧波德二世(1745.5.5-1792.3.1)(匈牙利國王,波西米亞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790-1792)
18弗蘭茨二世(1768.2.12-1835.3.2)(匈牙利國王,波西米亞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792-1805)(註:神聖羅馬帝國後被拿破崙勒令解散)
第二帝國——德意志帝國
霍亨索倫王朝(註:普魯士王國部分略)
1威廉一世(1792.3.22-1888.3.9)(普魯士國王1861-1888,德意志帝國皇帝1871-1888)
2腓特烈三世(1831.10.18-1888.6.5)(普魯士國王,德意志帝國皇帝1888)
3威廉二世(1859.1.27-1941.6.4)(普魯士國王,德意志帝國皇帝1888-1914)
3法蘭克王國
墨洛溫王朝(481-751)
1克洛維一世(466-511.11.27)(法蘭克王國國王481-511)
2克洛塔爾一世(500-561)(法蘭克王國國王511-561)
3希爾佩里克一世(539-584.10)(法蘭克王國國王561-584)
4克洛塔爾二世(584.5-629.10.18)(法蘭克王國國王613-629)
5達格貝爾特一世(605-639.1.19)(法蘭克王國國王623-639)
6克洛維二世(634-657.10)(法蘭克王國國王639-657)
7懶王時代 宮相掌權 丕平家族
1丕平一世(?-640)
2丕平二世(635-714.12.16)
3查理·馬特(688-741.10.22)(註:私生子)
加洛林王朝(751-987)
1丕平三世(714-768.9.24)(法蘭克王國國王751-768)
2查理一世(742.4.2-814.1.28)(法蘭克王國國王,皇帝768-814)
3路易一世(778-840.6.20)(法蘭克王國國王,皇帝814-840)(註:三個兒子簽訂《凡爾登條約》,法蘭克王國分裂,下面是法蘭西的西法蘭克王國)
4查理二世(823.6.13-877.10.6)(西法蘭克王國843-877)
5路易二世(846-879.4.10)(西法蘭克國王877-879)
6路易三世(863-882.8.5)(西法蘭克國王879-882)
7卡洛曼(?-884.12.12)(西法蘭克國王882-884)
8查理三世(839-888.1.13)(西法蘭克國王882-887,東法蘭克國王,皇帝881-887)(此查理三世為德意志系譜,不算入西法蘭克世系)
9厄德(?-898.1.1)(西法蘭克國王888-898)(註:巴黎伯爵,"強者"羅貝爾之子,卡佩王朝始祖。此後近一百年,王位由卡佩王朝與加洛林王朝爭奪)
10查理三世(879.9.17-929.10.7)(西法蘭克國王898-922)
11羅貝爾一世(865-923.6.15)(西法蘭克國王922-923)
12魯道夫(?-936.1.14)(西法蘭克國王923-936)
13路易四世(921-954.9.10)(西法蘭克國王936-954)
14洛泰爾(941-986.3.2)(西法蘭克國王954-986)
15路易五世(967-987.5.21)(西法蘭克國王986-987)
法蘭西王國
卡佩王朝(987-1328)
1於格·卡佩(938-996.10.14)(法蘭西國王987-996)
2羅貝爾二世(970-1031.7.20)(法蘭西國王996-1031)
3亨利一世(1008-1060.8.2)(法蘭西國王1031-1059)
4腓力一世(1052-1108.7.29)(法蘭西國王1059-1108)
5路易六世(1081-1131.3.1)(法蘭西國王1108-1131)
6路易七世(1120-1180.9.18)(法蘭西國王1131-1180)
7腓力二世(1165.8.21-1223.7.14)(法蘭西國王1179-1223)(註:封"奧古斯都")
8路易八世(1187.9.5-1226.11.8)(法蘭西國王1223-1226)
9路易九世(1214.4.25-1250.8.25)(法蘭西國王1226-1270)
10腓力三世(1245.4.3-1285.10.5)(法蘭西國王1270-1285)
11腓力四世(1268-1314.11.29)(拉瓦納國王1284-1305,法蘭西國王1285-1314)(註:與拉瓦納女王胡安娜(珍妮)聯姻得到西班牙拉瓦納王國)
12路易十世(1289.10.4-1316.6.5)(拉瓦納國王1305-1316,法蘭西國王1314-1316)
13約翰一世(1316.11.15-1316.11.19)(拉瓦納國王,法蘭西國王1316)(註:遺腹子,夭折)
14腓力五世(1293-1322.1.3)(拉瓦納國王,法蘭西國王1316-1322)
15查理四世(1294-1328.2.1)(拉瓦納國王,法蘭西國王1322-1328)
瓦盧瓦王朝(1328-1589)
1腓力六世(1293-1350.8.22)(法蘭西國王1328-1350)(註:百年戰爭中,英格蘭國王自稱的法蘭西國王略)
2約翰二世(1319.4.16-1364.4.8)(法蘭西國王1350-1364)
3查理五世(1338.1.21-1380.9.16)(法蘭西國王1364-1380)
4查理六世(1368.12.3-1422.10.21)(法蘭西國王1380-1422)
5查理七世(1403.2.22-1461.7.22)(法蘭西國王1422-1461)
6路易十一世(1423.7.3-1483.8.30)(法蘭西國王1461-1483)
7查理八世(1470.6.30-1498.4.7)(法蘭西國王1481-1498,那不勒斯國王1485-1498)
瓦盧瓦王朝(奧爾良支)
8路易十二世(1462.6.27-1515.1.1)(法蘭西國王1498-1515)
瓦盧瓦王朝(昂古萊姆支)
9弗朗索瓦一世(1494.9.12-1547.3.31)(法蘭西國王1515-1547)
10亨利二世(1519.3.31-1559.7.10)(法蘭西國王1547-1559)
11弗朗索瓦二世(1544.1.19-1560.12.5)(法蘭西國王1559-1560)
12查理九世(1550.6.27-1574.5.30)(法蘭西國王1560-1574)
13亨利三世(1551.9.19-1589.8.2)(法蘭西國王1574-1589)
波旁王朝(1589-1792)
1亨利四世(1553.12.13-1610.5.14)(拉瓦納國王1562-1610,法蘭西國王1589-1610)(註:拉瓦納王國在亨利遇刺後,比利牛斯以北並入法國)
2路易十三世(1601.9.27-1643.5.14)(法蘭西國王1610-1643)
3路易十四世(1638.9.5-1715.9.1)(法蘭西國王1643-1715)
4路易十五世(1710.2.5-1774.5.10)(法蘭西國王1715-1774)
5路易十六世(1754.8.23-1793.1.21)(法蘭西國王1774-1792)
6路易十七世(1785.3.27-1795.6.8?)(註:掛名國王,由革命政權看管,後夭折)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略
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1814)
1拿破崙一世(1769.8.15-1821.5.5)(皇帝1804-1814)
2拿破崙二世(1811.3.20-1832.7.22)(註:掛名"羅馬人國王")
波旁王朝(復辟)(1814-1830)
1路易十八世(1755.11.17-1824.9.16)(法蘭西國王1814-1824)
2查理十世(1757.10.9-1836.11.6)(法蘭西國王1824-1830)
奧爾良王朝(七月王朝)(1830-1848)
路易·腓力(1773.10.6-1850.8.26)(法蘭西國王1830-1848)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略
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1870)
拿破崙三世(1808.4.20-1873.1.9)(皇帝1852-1870)
西班牙王室世系表
西哥特王朝
1阿拉里克(在位395-410)(註:早期日耳曼軍事首領提倡選舉,不強調血統繼承,因此以下繼承關系中有篡位和非血緣繼承,不再一一標注)
2阿陶爾克(在位410-415)
3西格里克(在位415)
4瓦利亞(在位415-418)
5提奧多里克一世(在位418-451)
6圖里斯曼多(在位451-453)
7提奧多里克二世(在位453-466)
8尤里克(在位466-484)
9阿拉里克二世(在位484-507)(註:阿拉里克二世被法蘭克的克洛維一世處死,西哥特失去南高盧,成為純粹的西班牙國家;期間蘇維匯人在西班牙西北建立小王國)
10傑薩雷克(在位507-511)
11阿馬拉里克(在位511-531)
12提尤底斯(在位531-548)
13提尤底塞羅(在位548-549)
14阿吉拉(在位549-554)(註:伊比利亞東南被拜占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奪取)
15阿坦納吉爾多(在位554-567)
16利尤瓦一世(在位568-573)
17萊奧維希爾德(在位573-586)(註:兼並蘇維匯王國)
18雷卡里德一世(在位586-601)(註:雷卡里德一世宣布西哥特王國放棄阿尼烏異端,改宗天主教)
19利尤瓦二世(在位601-603)
20威特里克(在位603-610)
21岡德馬洛(在位610-612)
22希塞布托(在位612-621)
23雷卡里德二世(在位621)
24蘇印提拉(在位621-631)
25西塞南多(在位631-636)
26辛提拉(在位636-639)
27圖爾加(在位639-642)
28辛達斯文托(在位642-649)
29雷塞斯賓托(在位649-672)
30瓦姆巴(在位672-680)
31伊爾維吉歐(在位680-687)
32伊吉卡(在位687-702)
33威提扎(在位702-710)
34阿提拉(在位710)
35羅德里戈(在位710-711)(註:對 *** 作戰陣亡,西班牙並入 *** 倭馬亞王朝。西哥特殘余進入阿斯圖里亞山區)
*** 倭馬亞王朝(註:正統倭馬亞王朝於750年被阿拔斯王朝取代,倭馬亞王子阿卜杜勒·拉赫曼在伊比利亞重建政權)
安達魯斯埃米爾(總督)
1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在位756-788)
2希沙姆一世(在位788-796)
3阿哈坎姆一世(在位796-822)
4阿卜杜勒·拉赫曼二世(在位822-852)
5 *** 一世(在位852-886)
6阿曼希爾(在位886-888)
7阿卜達拉(在位888-912)
安達魯斯哈里發
8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在位912-961)(註:阿拔斯王朝衰微,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於929年稱哈里發)
9阿哈坎姆二世(在位961-976)
10希沙姆二世(在位979-1009,1010-1013)
11 *** 二世(在位1009,1009-1010)
12蘇萊曼(在位1009,1013-1016)
13阿里·本·哈姆德(在位1016-1018)
14阿卜杜勒·拉赫曼四世(在位1018)
15阿卡希姆·本·哈姆德(在位1018-1021,1023)
16亞哈亞·本·阿里(在位1021-1023,1025-1027)
17阿卜杜勒·拉赫曼五世(在位1023-1024)
18 *** 三世(在位1024-1025)
19希沙姆三世(在位1026-1031)(此後 *** 政權分裂為23個小國,並不斷被基督教世界蠶食,世系不再給出)
北非柏柏爾人政權
穆拉比特王朝(1061-1147)(西班牙訛傳"阿爾摩拉維德王朝")
1伊本·尤素福· 塔什芬(在位1061-1106,死後國家陷入內亂)
穆瓦希德王朝(1130-1269)
1伊本·圖麥爾特(在位1130)
2阿卜杜勒·穆敏(在位1130-1163,推翻穆拉比特在摩洛哥和西班牙的統治)
4 艾卜·尤素福· 葉爾古卜(在位1184-1199)
5 *** ·納賽爾(在位1199-1214,1212年作戰失敗,被逐出伊比利亞)
(詳情請看參考資料)
2. 歐洲中世紀貴族當中的等級排列
歐洲貴族等級排列最早出現於中世紀,在近代的一些國家中仍然繼續沿用。一般以佔有土地的多少來確定分封爵銜之高低,主要可分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這五等。
1、公爵
在貴族中,公爵是第一等級,地位最高。這個爵名的由來有三:一是歐洲氏族社會解體時期,日耳曼部落的軍事首長;二是古代羅馬部落的軍事首長;三是古羅馬時代的邊省將領,後指地方軍政長官,其拉丁文原意為"統帥"。
隨著封建關系的發展,王權的日益強化,公爵成了統治階級中的上層人物。在英國,公爵最初是由十四世紀的英王愛德華三世分封的,被封這公爵的全是王室成員。十五世紀後才打破這慣例,少數非王室人員也被封為公爵。
2、侯爵
侯爵是貴族的第二等級。查理大帝在位時它是指具有特別全權的邊區長官,相當於藩侯,查理曼帝國分裂後,變成了獨立的大封建領主。封建王權加強後,侯爵成為公爵與伯爵之間的爵銜,其地位與其他伯爵相等,十到十四世紀後,才確認侯爵的地位在伯上之上。
3、伯爵
在羅馬帝國時,伯爵是皇帝的侍從,掌管軍、民、財政大權,有時也出任地方官吏,封建制度強化後,伯爵可割據一方,成為世襲的大封建領主。後來,其地位漸次低落,介於侯爵與子爵之間,為貴族的第三等級。
在英國,伯爵之銜歷史最久,在一二三七年黑王子愛德華被封為公爵之前,它是英國最高的爵位。這一爵名,來源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丹麥。
4、子爵
子爵原系法蘭克王國的國家官吏名,最早是由國王查理曼於八世紀時封的,後來傳到歐洲其他大陸國家。起初,子爵是伯爵的副手,後來獨立存在,也可世襲。子爵爵位到十五世紀才傳入英國,博蒙德·約翰於一四四○年第一個被封為英國子爵,其地位在男爵之上。
5、男爵
男爵是貴族爵位中最低的一級。在十一至十二世紀時,它是歐洲君主國國王或大封建主的直接附庸。在英語中,男爵(Baron)一詞,是諾曼人在征服歐洲大陸時引進來的,本義為"只不過是普通的人",後來演變為"強有力的人"。
當時,英國的那些直接從國王那兒得到土地的大佃主,概可稱為男爵,但這並非由國王分封。到了一三八七年理查二世約翰·比徹姆為男爵後,男爵才成為英國貴族的正式爵位。
(2)西班牙的貴族都有哪些擴展閱讀:
貴族制的矛盾沖突
西歐封建等級制度反映的社會的主要矛盾是正在形成中的資產階級和封建統治者之間的矛盾。
比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就是因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了斯圖亞特王朝專制統治的制約,所以逐漸壯大的資產階級為了掃清發展的障礙開始了革命。
在早期的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幾乎都是各國的封建統治制約了本國資產階級的發展。
3. 外國有哪些貴族
外國貴族八大姓氏:
1、von(馮或范)這個一般都是出現在人名當中的,在西方人眼裡一個姓氏有帶有von的人必定是貴族的後代,尤其是德國或者奧地利的人名的姓氏中。
2、羅素,羅素家族歷代公爵的姓都以羅素來代替姓,以此表示貴族家族的特徵。第五伯爵在1694年提升為公爵,現在的貝德福公爵是羅素家族15代公爵安德魯·拉塞爾。
3、卡文迪許,第一世德文希爾公爵威廉的姓就是卡文迪許,此後都以卡文迪許帶代替家族姓。卡文迪許出生於英國一個貴族家庭,父親是德文希爾公爵二世的第五個兒子,父親去世後留下了很大一筆遺產,之後他的總資產超過了140萬英鎊,成為當時英國大富豪之一。
4、卡佩,家族姓氏以創建者雨果·卡佩的姓而得名,家族前身叫做羅貝爾家族是法蘭克貴族,起源於東法蘭克王國。關於家族是怎樣保持自己王位,主要說法就是卡佩家族的領地有點小,也稍弱點,所以無力控制各地方貴族。
5、坎貝爾,英國世襲貴族,第一任伯爵科林·坎貝爾,蘇阿蓋爾公爵也是格蘭歷史上擁有重要地位的坎貝爾部落首領,領導全球350多萬坎貝爾人,並負責管理這家族財產,包含了森林、土地、旅遊、城堡、礦資源等。
6、霍華德,霍華德家族都是歷代諾福克公爵,英國貴族,阿倫德爾伯爵1485年約翰·霍華被授予德第一代諾福克公爵。此後霍華德就代替了家族的姓氏,其兒子托馬斯也姓霍華德,英格蘭亨利七世和亨利八世在位期間名門貴族,也是第二代諾福克公爵。
7、Don是西班牙語笑簡詞彙,常被翻譯為「堂」或「唐」,起源於拉丁語dominus,是英語master大師的意思,一般加在西班牙語中在人名前面加上Don,歷史上就是貴族的一種象徵,也是對貴族的一種尊稱。
8、「德」這個也是法國的法國貴族姓氏的代表。存留至今的法國貴族有:德?卡斯德伊伯爵家族,德·格賽-布里薩克侯爵家族,德·羅什福爾-西利埃克斯家族。
(3)西班牙的貴族都有哪些擴展閱讀:
貴族制度
最初的貴族由封建社會的軍事貴族發展而來的。起初,騎士宣誓效忠自己的領主並為作戰以換取土地。封建社會軍事技術革命中,滑膛槍的發明逐漸解除了貴族對軍隊的私有控制。
一個人的貴族身份可以源自繼承,也可以源於戰功。「貴族」這一稱號最普遍和嚴格的涵義中,「傑出」的特質是具有繼承性的。比如說,除非被明確剝奪了貴族特權,貴族的合法繼承人 依然是貴族。在這方面,「貴族」不同於「英國貴族」:後者只由家族的單一成員繼承。
aristocrat 和aristocracy是碰祥褲對位列貴族的人或家族的不太正式的稱呼。它們缺乏可區分性,比如在世襲金字塔頂端的小圈子裡游盪的英國貴族年輕的兄弟姐妹(甚至也許是兒童自封的VIP),也被認為是aristocrats,「藍血」是貴族出身的英國式表達。
它可能是指那個圈子裡人的纖弱的、蒼白的皮膚——藍色的血管更容易透過皮膚看到,也可能是對上層社會普遍存在的銀中毒的描述。銀中毒會導致永久性的皮膚變藍,由過量攝入銀元素引起,銀在當時曾經被廣泛應用作餐具和葯物元素。
在現代貴族佔主導宴晌地位的國家,資產階級逐漸成長為權利階級;富有的城市商人往往比鄉村小貴族更具影響力。在法國,有影響力的高級資產階級,從國王處獲得貴族頭銜。
參考資料:網路--貴族
4. 西班牙王室中的「藍血貴族」到底是什麼
人們常用「藍血」來修飾歐洲貴族,「藍血貴族」源自西班牙王室。古老的西班牙人認為貴族身上流淌著藍色的血液。那時古老的卡斯蒂利亞貴族宣稱自己的血統最為高貴、純正。貴族常自豪地挽起袖管,展示自己雪白小臂上清晰可見的藍色靜脈血管,稱之為藍血。
其實造成「藍血」的真正原因和貴族的生活習慣也有密切的關系,比如銀器。歐洲貴族十分喜歡用各種銀器,餐具、盛水器皿、盥洗用具、宗教禮器等,一定程度造成了這些人「銀中毒」,這樣的人皮膚十分白皙、細嫩,導致靜脈血管都依稀可見,看上去像是藍色的血。
5. 西班牙貴族十大姓氏右和左是什麼
西班牙貴族十大姓氏右和左是一、Cumberbatch;二、德;三、Don;四、de;五、霍華德;六、坎貝爾;七、卡佩;八、卡文迪許;九、羅素;十、馮姓。
Cumberbatch這個姓氏在國外一般很少見,網上記載的資料幾乎都沒有,但也不能不是貴族姓。最早的記錄是在12世紀omberbatch是Cheshire省里的一個鎮,所以原來的Comberbach就是貴族的代表,Cumberbatch姓氏的人一般都是地主、將軍這類的人物。
6. 歐洲貴族十大姓氏都是什麼
歐洲貴族十大姓氏是von、霍華德、和賣坎貝爾、卡佩、羅素、唐(don)、Cumberbatch、卡文迪許、德(de)。
3、「德」(de)是法國貴族或舊家的標志,如法國著名寓言詩人讓·德·拉封丹就是貴族家庭出身。「堂」(Don,一譯唐)是西班牙貴族姓氏的標志,如拜倫《唐·璜》中的主人公唐·璜。
7. 西班牙公爵的權利地位包括什麼
公爵是西班牙貴族制度除皇室以外的最高位階,分為皇室公爵和非皇室公爵。目前在西班牙共有155個公爵頭銜隸屬於超過100個不同家族。同時所有的西班牙公爵和其配偶同時享有「元勛」的稱謂。
在一個高度民主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同他們的君主一樣,西班牙的貴族頭銜並沒有帶給他們更多的特權。主要的特權便是在公共場合有獨特的稱謂。除卻部分古老的公爵頭銜還保有一些獵奇的特權(例如阿爾巴公爵可以騎馬進教堂等),現行的公爵沒有任何財政或者權利上的優待,同等於普通公民。更甚,作為貴族需要支付額外的費用用於頭銜的繼承和認證。其實到了現代,貴族頭銜基本上已經是榮譽的象徵,在西班牙有產業的貴族或許還保有私人的土地和產業,有很多貴族空有頭銜其實已經落魄,生活的水平可能還不如其他的普通公民。
8. 誰知道西班牙貴族的姓氏都有哪些
皇室大致就是:
Carlos , Fernando , Alfonso , Francisco.
España現任國王叫Juan.Carlos 也被稱做卡洛斯一世.
前任國王是Alfonso二世,再之前還有Fernando三世,Francisco二世.
過去España在姓名中會加入貴族標志,一般姓名中出現「de」的多是貴族,現在基本不是這樣了,在姓名里出現「de」其實就是介詞,名字和姓是用這個來連接的~但是在以前是等級分明的~
Español一般來說都是前一、二節為名字,倒數第二節是爸爸的姓,最後一節是媽媽的姓。男人的姓名多以「o」結尾,女人的姓名多以「a」結尾。
不過現在的España基本沒什麼特別的貴族姓了~~
9. 跪求古代歐洲貴族稱號
【歐洲貴族稱號】
皇帝(Caesar, emperor, imperator, kaiser, the King of Kings)、
王(王Rex, king, monarch, roi)、
公爵(ke)、侯爵(marchese, margrave, marquis)、
伯爵(Graf, comte,conte, count, earl)、子爵(vicomte, viscount)、
男爵(baron, baronage, baronial)、
勛爵 (Lord, lord)、騎士/士爵/爵士(knight,sir) 要全名的話例如,英國女王唯一的女兒安妮公主的全名是:Anne Elizabeth Alice Louise安妮伊麗莎白愛麗絲露易絲
女王的全名是:ELIZABETH II Alexandra Mary伊麗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
英國王儲的全名:Charles Philip Arthur George查爾斯飛利浦亞瑟喬治
威廉王子的全名:William Arthur Philip Louis
威廉亞瑟飛利浦路易斯
丹麥女王的全名是:MARGRETHE II Alexandrine Thorhilr Ingrid瑪格麗特二世亞歷山德里娜莎希多英格麗德
丹麥王儲的全名是:Frederik André Henrik Christian
弗雷德里克安德烈亨利克克里斯蒂安
瑞典國王的全名是:CARL XVI GUSTAF Folke Hubertus卡爾古斯塔夫福柯胡波特斯
瑞典王儲的全名是:Victoria Ingrid Alice Désirée維多利亞英格麗愛麗絲德斯麗
比利時國王的全名是:ALBERT II Felix Humbert Theodor Christian Eugène Marie阿爾伯特菲利克斯胡波特西奧多克里斯蒂安歐仁瑪麗
比利時王儲的全名:Philippe Leopold Louis Marie 飛利浦利奧波德路易斯瑪麗
10. 查理五世的哈布斯堡王朝,盛世霸業的背後是一地雞毛!
16世紀初,查理五世(即卡洛斯一世)通過繼承一躍成為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班牙國王與尼德蘭的君主,締造了強大的「 」哈布斯堡王朝」。他曾經說過一句名言「 」在朕的國土上太陽永不落下」,是他創造了鼎盛時期的西班牙,使其稱霸歐洲。在我看來,查理五世的確在軍事擴張方面有著非凡的作為,但在內政治理上卻是乏善可陳。長期的戰爭使得西班牙人民不堪重負,經濟嚴重衰退,留給兒子費利浦二世一個空空如也的國庫,而他在的德意志的統治更是咐遲喊一地雞毛,在新教與天主教之間進退失據,德意志諸侯依然強大,皇權依然衰微。 哈布斯堡家族聯姻的產物 查理五世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儲腓力一世與卡斯蒂利亞女王胡安娜的兒子,西班牙雙王斐迪南二世與伊莎貝拉一世的外孫,完全是哈布斯堡家族廣泛聯姻的結果。他即位為卡斯蒂利亞國王的時候,她的母親也就是女王胡安娜還沒有死,盡管他一度被認為是篡位者,但最終還是有驚無險地取得了卡斯蒂利亞與阿拉貢權貴們的承認,成為名正言順的西班牙國王,也使得這個國家真正開始走向統一。 西班牙人民的期望 盡管查理五世出生於烏德勒支(位於今日的荷蘭境內),接受的是法國式的教育,根本不懂西班牙語,對西班牙的國情也是一無所知。但西班牙人民最初對他還是抱有著極高的期望。為何會形成如此有趣的現象呢?這是因為自伊莎貝拉女王死後,西班牙地方貴族的政治特權與中央王權之間進行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博弈,影響了西班牙經濟與社會生活的穩定。他們希望查理五世可以建立起一個穩定的中央集權國家,鼓勵經濟發展,讓老百姓可以安居樂業。 任人唯親,揮霍財富 不過,現實很快就狠狠打了西班牙人民一巴掌,查理五世成為西班牙國王以後,非但遲遲不來馬德里主政,反而為了實現建立大基督教帝國的野心,積極擴充軍隊,變本加厲地剝削老百姓,根本沒有把精力放在安撫人民,鼓勵經濟發展方面。此外,他還違背了自己登基時的諾言,任用佛蘭德人擔任西班牙王國的大臣,他們對內飛揚跋扈,獨斷專行,激起了人民、貴族與王室之間的激烈矛盾。查理五世甚至還放任國有資產外流的行為,他的親信和大臣們將財富源源不斷的從西班牙運往弗蘭德。國王的倒行衡野逆施很快引起了西班牙國內各階層的強烈 *** 。1518年西班牙僧侶階層對腐朽荒唐的佛蘭德人實在忍無可忍,對他們公開進行指責,並要求佛蘭德人辭職,重新組織 *** 。卡斯蒂利亞的議員們也紛紛表示王國不能回到帝國時代。但查理五世對此都置若罔聞,因為這些反對他的聲音雖然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但沒有任何實際的威脅。1520年5月,他任命紅衣主教烏特勒支處理西班牙事務,自己坐船前往德意志的亞琛參加教皇為他舉行的加冕典禮。旦此當然這次「 」愉快的旅行」依然由西班牙人民買單,國王為此加征了間接稅和商業稅,這引起了資產階級和貴族們的強烈不滿。 西班牙公社的起義 查理五世對西班牙內政的冷漠態度引發了城市的公社起義,布爾戈斯、塞戈維亞和瓜達拉哈拉率先發生了暴動,沒過多久起義的戰火蔓延到了全國。公社起義的代表德帕迪利亞率眾沖進了托爾德西里亞斯找到了被軟禁在那裡的「 」瘋女」胡安娜(查理五世的母親),控訴佛蘭德人的惡行,請求她復出主政,得到了後者的支持。托萊多市率先成立了特別市 *** 洪達,在18個起義城市中有14個城市都加入了進來。此時起義軍的勢力達到頂峰,他們以胡安娜的名義行使 *** 的職能和議會的權力,並宣布王室不允許額外征稅,貴族的土地不能免稅,也不能擔任城市中的任何官職。 起義失敗 然而公社起義者的主張不僅威脅到了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還可能瓜分貴族們的蛋糕,這是貴族、教會和廷臣所不能容忍的。俗話說兩害相侵取其輕,貴族們不願意自己的利益受損,於是調轉槍頭選擇站在了查理五世這一邊。而查理五世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選擇向貴族們做出有條件的妥協,委派兩名軍中的將領返回西班牙協助烏特勒支管理朝政。一時間形勢發生了反轉,先是布爾戈斯宣布退出洪達,國王的軍隊又將起義者趕出了托爾德西里亞斯,各個城市組織的自衛軍很快被瓦解,1522年2月最後一隻起義軍宣布投降,查理五世終於消除了後顧之憂。 民不聊生 公社起義的爆發並沒有讓查理五世認識到自己在內政治理上的不足,他依然我行我素的執行著窮兵黷武的政策。而對於西班牙人民來說,日子也變得更為艱難。16世紀初,西班牙的高級貴族(指公爵、伯爵、侯爵等)大概有30家左右,而到了16世紀末這樣的貴族增加到了60個,比如恩里克、阿爾瓦雷斯托萊多等家族。這些貴族不僅享有非常高的社會地位,還擁有許多經濟特權,比如免稅權。此外像騎士、紳士團、封建領主這樣的普通貴族也呈幾何級數的增加,在布爾戈斯,這些普通貴族居然佔到了城市總人口的四分之一。貴族的增加意味著什麼?眾所周知,一個社會的財富總量是有限的,貴族人數持續增長也就意味著底層群眾的負擔越來越重,貴族獲得免稅權的同時,老百姓必然要多加賦稅,來滿足查理五世持續不斷的軍事行動。 買官賣爵 此外,查理五世為了支持哈布斯堡王朝的軍事擴張,採用買賣官職和爵位的辦法來集中財富,已經形成一套成熟的體系。買賣官爵的收入幾乎已經成為國家財政收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以金錢購得官職的人為了進一步平步青雲會變本加厲的剝削老百姓,由此形成了惡性循環,也給國家經濟帶來了嚴重的損害。 德意志統治的一地雞毛 查理五世在西班牙的統治尚且擁有軍事擴張的光輝與促使伊比利亞半島統一的功績,盡管他曾因公社起義而陷入困境,但在利益的驅使下使得貴族們意外的站在了他這一邊。不過德意志的情況則與西班牙大相徑庭,秉持地方分離主義公爵們壓根兒不可能與獨裁的查理五世成為利益共同體,德意志王權的加強必然是以犧牲地方權力為代價。不客氣的說他在德意志地區的統治就是一地雞毛。 新教的反擊 查理五世登上神聖羅馬帝國皇位的時候,恰逢路德新教改革正盛之時。他本有希望藉此機會削弱地方公爵們的勢力,但卻錯過了最佳的的時機。與之前幾任神聖羅馬皇帝一樣,查理五世也將目標集中到了義大利,為此調動一切可利用的資源發動了曠日持久的西法戰爭。而在幾乎同時舉行的紐倫堡帝國會議上,薩克森選侯支持下的新教福音派集團在會上公然藐視教皇,拒不執行《沃爾姆斯敕令》(內容是宣布馬丁路德不受法律保護,禁止出版他的著作)。1525年,也就是查理五世在帕維亞戰役中俘虜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的這一年,普魯士宗教騎士團國家宣布世俗化,以路德新教作為領地的宗教。1526年,以薩克森選侯和黑森伯爵為首的諸侯們組成了同情路德新教的組織托爾高聯盟,通過了一些有利於新教發展的法令。 查理五世的掙扎 1529年,查理五世在義大利戰場上取得對法作戰的暫時勝利,他在同年的斯派耶爾帝國會議上重申了《沃爾姆斯敕令》的重要性,宣布嚴格禁止宗教改革,對於新教徒決不寬容。但諸侯們並不買賬,薩克森選侯、勃蘭登堡選侯、黑森伯爵以及紐倫堡、斯特拉斯堡等14個城市共同擬定了一份《奧格斯堡告白》上疏給查理五世表示堅決反對。而此時土耳其大舉入侵維也納正好幫了他們大忙,查理五世需要新舊兩教團結起來,一致對外,最終並沒有堅持自己的決定。 進退失據 1546年,查理五世終於在戰勝了法國,將重心重新轉移到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問題上,但為時已晚,不僅新教集團的諸侯們反對他,甚至連天主教集團的盟友也不歡迎他。這是一個讓人很費解的現象,查理五世本人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又一直在帝國會議上主張天主教統治的合法性,為何會失去天主教集團的信任呢?原來在查理五世支持天主教的原因並不是出自信仰,而是渴望重新確立德意志皇帝在帝國甚至歐洲范圍內那至高無上的皇權。他在貝爾米格戰役戰役中擊敗了新教諸侯聯軍,佔領了整個薩克森地區。但出人意料的是,他並沒有將薩克森選侯的位置授予給天主教諸侯,而是給予了與自己結盟的新教徒,薩克森阿伯丁家族的莫里斯。最令人可笑的是,正是這個莫里斯第一個跳出來反對查理五世的中央集權計劃。 黯然退位 1552年,新教的諸侯聯軍猛攻南德地區,查理五世被迫逃亡,建立德意志中央集權帝國的計劃就此化為泡影,他不得不放棄之前在馬爾卡爾登戰役獲勝時所得到的一切,使得《奧格斯堡宗教協定》成為一紙空文。1556年,查理五世退位,並將自己的帝國一分為二,把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弟弟斐迪南,西班牙和義大利的領土則交給了自己的兒子費利浦。至此哈布斯堡家族也分裂為西班牙和奧地利兩個支系。 總評: 如何評價查理五世的「 」日不落帝國」?我的評價是「 」盛世霸業的背後是一地雞毛」。我們必須得佩服查理五世在軍事擴張方面的成就以及在統一西班牙問題上所做出的貢獻,但除此以外我對這位皇帝並沒有任何的好感,無論在西班牙還是德意志,他在內政治理方面都庸庸碌碌,毫無建樹。無數本應該擁有美滿家庭、幸福生活的老百姓以家破人亡為代價成就了他的宏圖霸業,他限制自由,買賣官爵,通過增加苛捐雜稅來滿足自己膨脹到無法收拾的野心,以犧牲人民幸福為代價的霸業註定只是曇花一現,甚至要為此付出更為昂貴的代價。 如果說查理五世的西班牙帝國尚有讓人佩服之處,那麼他在德意志的統治完全可以用「 」失敗」兩個字來總結。他並不是什麼善男信女,他也不會傻到為了天主教的正統地位賠上自己的老本,一切都是為了讓自己在歐洲樹立至高無上的皇權而已,不過他既沒有節制住新教的發展,也讓天主教諸侯們看清了他的真實意圖,可以說他的黯然退位宣告了自己在德意志統治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