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西班牙人用的錢是什麼

西班牙人用的錢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5-23 07:26:27

❶ 西班牙留學的小費文化

西班牙隨著教育的權威性,逐漸吸引了很多海外留學生,在去西班牙留學之前,86這里先為大家介紹一下當地的一些風俗習慣,不如說給消費。 您在國內有給小費的習慣嗎?那您曾聽說在西班牙,當地人有給小費的文化嗎?

其實,大概只要是學習過西班牙語一段時間的人,或是曾去過西班牙旅遊的朋友,應該都曾看過或聽說過西班牙人有給小費的習慣。但是,到底要給多少錢才不算失禮呢?還有,所有的地方都要給小費嗎?或配培是在什麼特定地點才需要給小費呢?

按慣例來說,西班牙人在消費後會習慣留個5~15%左右的小費。但是,因為給小費並不是什麼硬性規定,所以給小費的習慣其實也就因人而異了,通常是高興就給的多,不高興就給的少,或者高興就會給,不高興就不會給,反雀敗正又不犯法。

西班牙當地人經常會有習慣在餐廳、小酒吧、咖啡店等,甚至是搭計程車後留下一點小費。而我們最常看到的方式,並不是"給多少錢",而是"留下多少錢"。換句話說,就是把找回給你的零錢(全部或部份)直接留在店家。

同樣地,若是搭計程車後想給小費,也是如此,例如總車費是4.5歐元,您給他五歐元,然後就跟司機說"quedate con el cambio", 即零錢不用給我了(直譯:零錢你就留著吧!) 。

當然,如果您給他的是一張10歐元,可以在司機找回給你錢的里抽走5歐元,然後直接把零錢留在他手上。有時候若是遇到自己提著大行李到車站、機場的情況,通常也會按行李件數給小費,大約每件是25~40céntimos(分)。

有關給消費這一問題,就為大培歲唯家介紹到這里了,希望大家在去任何一個國家之前,一定要好好調查研究好當地的風俗習慣,以免影響自己的正常生活。

❷ 想知道各國壓歲錢的習俗急!!

派"紅包"是華人新年的一種習俗,華人喜愛紅色,因為紅色象徵活力、愉快與好運。

派發紅包給未成年的晚輩(根據華人的觀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願和好運帶給他們。紅包里的錢,只是要讓孩子們開心,其主要意義是在紅紙,因為它象徵好運。因此,在分派紅包的長輩面前打開紅包,是不禮貌的做法。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凶為吉。清人吳曼雲《壓歲錢》的詩中雲:"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系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慣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❸ 58塊錢是什麼意思啊,58元 我明白是什麼意思,58塊錢我不明白是什麼意思了,塊錢 和元有什麼區別

這個..其實這個純屬地方的方言而已.....只是某些地方才有這樣是說法"塊錢"

外國銀幣進入中國時,老百姓要給這種新型貨幣一個稱呼,因為它是圓的,不是國內的銀幣那樣鑄成元寶形、錁子形,於是人們便約定俗成稱之為「銀圓」。

銀圓剛進入中國時,也是按中國的傳統習慣稱量交換的,但人們漸漸發現,這些銀圓,每枚的重量都一致的,而且含純銀度也是一樣的,也就沒了稱量的必要了,只要計數就行,於是銀圓開始計數流通。由於外國銀幣都是圓形塊狀,所以用「枚」、「塊」、「餅」、「圓」等來稱呼。

「圓」這個量詞,是從名詞「銀圓」中來的。我們古人在造量詞時,多從名詞中引申出來,比如從名詞「擔子」中引申出量詞「擔」,從名詞「尺子」中引申出量詞「尺」,「圓」也是如此。

於是,「圓」這個貨幣單位漸漸形成,乾隆十年前後,對外國銀幣稱「圓」已經十分流行了。因為老白姓也喜歡用「塊」這個量詞,用久了自然在民間形成了固定的稱呼,所以直到今天我們依然把一圓錢叫成一塊錢。

❹ 香港貨幣史:港元的誕生,被殖民的產物

格物·資本 seek for capital丨專注於資本的極致探索 【格物·貨幣】是格物資本旗下內容大類目之一 「 」港幣」內容系列從屬於【格物·貨幣】 本文為「 」港幣」系列 第 一 部分 格物者說:1841年英軍對香港的殖民入侵,徹底改變了香港的貨幣史進程,使得香港貨幣史從中國貨幣史中分流而出,獨成一支,自成特色。 在1841年英軍佔領香港島之前,香港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統一於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政權,因而,香港流通的貨幣,和內地是一樣的,貨幣體系是一體化的。當時清王朝推行的是「 」銀兩本位制」(白銀為本位幣,無固定的形制或重量,銀錠、銀塊、銀或碎銀皆可,按「 」兩」稱重使用,「 」兩」既是重量單位,也是貨幣單位),同時以銅錢為輔助貨幣(銅錢為圓形方孔,由朝廷規定重量和成色標准,一枚銅錢即一文錢,「 」文」是貨幣單位)。因而,香港主要的流通貨幣也是銀兩和銅錢,銀兩和銅錢的比價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銀、銅的市價而波動的。 1840年,中英因鴉片貿易爭端(英國商人對華大量輸出鴉片,荼譽枯汪毒中國民眾,清 *** 派遣林則徐前往廣東開展禁煙運動,引發英國商人不滿),爆發第一次鴉片戰爭。在雙方交戰中,英軍於1841年1月26日佔領了香港島。這次戰爭最終以清軍戰敗妥協而告終,1842年8月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之後,英國又通過不平等條約佔領了九龍和新界(1860年《北京條約》、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使得整個香港地區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1841年英軍對香港的霸佔,不僅改變了香港的 *** 屬性,也改變了香港的貨幣史歷程。殖民者的入侵,打破了香港內嵌於整個中國版圖的一體化局面,使得香港貨幣史從中國貨幣史中分流而出,獨成一支,衍生出了「 」港元」。 被殖民初期:幣制混亂的銀本位 在1841年1月英軍佔領香港島之時,香港島的貨幣流通主要分兩大類:中國(清朝)的銀兩和銅錢,在流通中佔主體;各種外國銀元,在流通中佔次要。慶仔 由於香港島比鄰廣州,而廣州又是清朝對外通商的重要港口,因而香港島的經濟和貨幣也自然深受外貿港口的影響,當時的外國貨幣(銀元)從廣州進入中國內地,有一部分就流入了香港島。這些外國銀元中,包括西班牙銀元( 「 」本洋」),墨西哥銀元(「 」鷹洋」),東印度公司盧比銀元(英國東印度公司統治印度期間所發行的印度貨幣),還有日本、美國的銀元。 ▼圖:香港被殖民初期的主要流通貨幣。當時清朝將外國人稱為洋人,因而外國的貨幣被稱為「 」洋錢」,墨西哥「 」鷹洋」和西班牙「 」本洋」正是中國人對外國貨幣的稱呼。墨西哥在獨立前是西班牙的殖民地,為西班牙人鑄造銀元,1824年墨西哥獨立建立共和國,於是開始自行鑄造銀元,即墨西哥銀元。「 」鷹洋」和「 」本洋」在重量和成色上都是一樣的,只是幣面圖案不一樣。圖片來源於網路,經過整理。 雖然被殖民初期,香港島幣制處於混亂無序狀態,不過依然是保持銀本位制(無論是銀兩還是銀元,都是白銀鑄幣,所以都是銀本位)。 英軍佔領香港島後,試圖想把英國的敗稿貨幣制度「 」復制」到香港。當時英國駐華商務總監Charles Elliot宣布,以英鎊金幣為法定貨幣,取代其他各種貨幣,廢除原先已實行了數個世紀的銀本位(1816年英國正式實行金本位制,英國的貨幣流通以金幣為本位幣,英鎊即指英國金幣,並非指英鎊紙幣,Charles Elliot試圖以英國金幣取代香港島其他金屬鑄幣,以「 」英鎊/Pound」來統一貨幣單位)。更多閱讀:英格蘭貨幣史:漫漫長途走向金本位 不過,這項命令實際無法推行,因為香港島的當地居民本身就是中國人,他們與廣州的經濟聯系密切,他們已長期習慣使用白銀交易,而且香港島也不可能與內地切斷經濟聯系、自我封閉。因而,Elliot試圖以英鎊金幣,取代白銀的做法,根本無法推行。所以,白銀繼續主導著香港島的貨幣流通。 鑒於英鎊金本位在香港島「 」復制推行」失敗,1842年3月和4月,英方對華的全權代表Henry Pottinger先後兩次發布公告宣布:凡是當時在香港島流通的貨幣(包括清朝銀兩和銅錢、各種外國銀元),都為香港島的法定紙幣,都可繼續流通;一切港英 *** 賬目款項及商業貿易均以墨西哥銀元(鷹洋)為支付標准;不過,港英 *** 在財會記賬時仍用「 」英鎊/Pound」為貨幣單位記賬,且規定,1 Pound =5枚墨西哥銀元,1枚墨西哥銀元=2.25枚印度盧比銀元=1200枚中國銅錢,記賬時,無論銀兩還是銀元,都需要折算為Pound。 ▼圖:Henry Pottinger,中文名:璞鼎查。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方的主要負責人和指揮者,也是迫使中方簽署《南京條約》的英方代表,在香港島被佔領初期,他是英國對華的全權代表,他於1843年6月正式成為香港首任總督,1844年5月離任。圖片來源:WIKI網路。 1842年8月《南京條約》簽訂後,香港島正式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兩個月後,Henry Pottinger宣布香港島開埠通商,使香港島成為一個貿易港(主要是轉口貿易,英國對華貿易的中轉站)。開埠通商後,外商湧入,外國貨幣也大量流入香港島。形制固定、有標准重量和成色的銀元,相比於無固定的形制或重量的銀兩,不僅易於攜帶、也易於鑒定成色、衡量價值,使用起來明顯更加方便,因而十分受歡迎。很快,外國銀元就在香港島普及開來,並占據貨幣流通的主體。 外國銀元中,最受歡迎的是墨西哥銀元(鷹洋),因其成色穩定可靠、規格形制重量統一、容易辨認真偽,還易於折算為銀兩、也易於折算為「 」Pound」記賬,而且,港英 *** 還將其作為一切港英 *** 賬目款項及商業貿易的支付標准。墨西哥銀元逐漸成為公認的最受歡迎、最受信任的銀元,也成為香港島被殖民初期事實上的本位貨幣。 1845年5月時,英維多利亞女王又頒發公告,試圖再次將英國的貨幣制度「 」復制」到香港去,但同樣又遭到失敗,香港居民依然習慣用外國銀元,尤其是墨西哥銀元。 港元的誕生 在港英 *** 堅持以「 」Pound」記賬二十多年後,最終於1862年7月1日宣布,不再以「 」Pound」為記賬單位,改用銀元的「 」圓」作為貨幣單位記賬。這標志著,港英 *** 完全放棄了在香港推行英國的貨幣制度,並正式確立了以墨西哥銀元為主、以「 」圓」為貨幣單位的銀元本位制。 緊接著1863年,港英 *** 又宣布,墨西哥銀元為唯一可用於向 *** 繳納款項的貨幣。不過,當時墨西哥銀元出現了供求不足的情況(香港與內地貿易活動增加,都需以墨西哥銀元交易結算),其幣值一度走高。 時任香港總督羅便臣對此也早有察覺,於是決定從1863年開始港英 *** 自己發行金屬鑄幣,以滿足貨幣供應,香港本土的貨幣史由此開端(此前的各種金屬鑄幣,均不是在香港本土發行的,都是外來貨幣)。 ▼圖:Hercules George Robert Robinson,中文名:羅便臣爵士。在1859年9月出任第五任香港總督,時年僅三十五歲,成為香港被殖民史上最年輕的總督,1865年3月任滿離港。圖片來源: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UK。 根據羅便臣的決定,港英 *** 自己發行的貨幣有:基本單位貨幣(「 」香港壹圓」銀元,即面額1元)和輔幣(面額小於1元的金屬鑄幣,有銀幣和銅幣)。 由於當時香港還沒有自己的鑄幣廠,因而港英 *** 先委託英國倫敦的皇家鑄幣廠(the Royal Mint),鑄造了「 」香港一文」銅幣、「 」香港一仙」銅幣和「 」香港一毫」銀幣三種輔幣。 1864年香港開始建立自己的造幣廠,廠址位於銅鑼灣加寧街,到1866年5月完工,開始鑄幣。這家造幣廠維持了20個月後被迫倒閉(1868年4月關閉),在運行生產期間,該造幣廠先後鑄造了「 」香港五仙」、「 」 香港一毫」、「 」 香港貳毫」、」 香港五毫」、「 」 香港壹圓」共五種銀幣,總計2018054枚,並還鑄造有「 」香港一文」、「 」 香港一仙」銅幣。 ▼圖:1863-1868年間港英 *** 自行鑄造(或委託鑄造)的金屬鑄幣,是最早的一批港幣。每枚鑄幣上都刻有中文面額和對應的英文面額, 「 」壹圓」對應「 」one Dollar」, 「 」一仙」對應「 」one cent」,「 」一毫」對應「 」ten cents」,「 」一文」對應「 」one mil」,兌換關系為:1圓=10毫=100仙=1000文。圖片來源於網路,經過整理。 以上這些是最早的一批港幣,標志著港幣的問世。同時,香港本土的貨幣單位正式形成「 」圓、毫、仙、文」四級十進制 ,「 」圓」為基本貨幣單位,「 」毫、仙、文」均為輔助貨幣單位。另外,「 」香港壹圓」是基本單位貨幣(本位幣),由白銀鑄造,「 」圓」對應「 」Dollar」,港元即「 」Hong Kong Dollar」,這一稱呼源自於英國人對墨西哥銀元的稱呼「 」Mexican dollar」,而「 」Mexican dollar」又源自「 」Spanish dollar」(墨西哥曾是西班牙殖民地,西班牙銀元在17和18世紀時在全球通行,對許多被殖民地區的幣制都有影響),所以,「 」港元」名稱及其貨幣單位「 」圓」,都是從外國銀元中引用過來的,並非本土自創,也未受「 」英鎊/Pound」影響。 至此,香港本土的獨立貨幣體系正式成型,「 」港元」一詞也正是開始使用,香港本土以「 」圓」為貨幣單位的銀元本位制時代開啟。 香港的造幣廠倒閉後,香港本土不再生產港幣,隨後幾年市場的港幣供應處於斷絕狀態,為了解決此問題,港英 *** 採取了多種措施:1872年,港英 *** 授權匯豐銀行發行面值「 」壹圓」的紙鈔(與「 」香港壹圓」銀幣等值,可兌換),試圖以紙鈔代替銀幣流通;同年,港英 *** 委託英國伯明罕希頓父子公司,為香港鑄造各種金屬輔幣(面額「 」壹圓」以下);1873和1874年又分別引進美國和日本的遠東貿易銀元。 ▼圖:1872年由香港上海匯理銀行(即匯豐銀行)發行的面值為「 」one dollar」(壹圓,「 」員」通「 」圓」)的港鈔,此後一直到1935年,匯豐銀行一直在發行「 」壹圓」港鈔。圖片來源:AntiqueMoney. 到1895年時,英國在印度鑄造了遠東貿易銀元(British Trade Dollar),港英 *** 隨即將其引入香港,並將其列為香港的法定貨幣。香港造幣廠倒閉後,「 」香港壹圓」銀幣沒有新的供應來源,逐漸在流通中消失,而英國貿易銀元被引入後,其重要性明顯上升。在1895-1935年期間,英國貿易銀元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幾乎是「 」香港壹圓」銀幣的替代品。 由於「 」壹圓」紙鈔的發行、各種金屬輔幣持續鑄造供應、再加上英國貿易銀元的持續流入,港英 *** 決定不再依賴外國金屬鑄幣。1912年,港英 *** 頒布法令,除英國貿易銀元依然作為香港的法定貨幣流通之外,禁止輸入和使用各種外國金屬鑄幣。此後,香港的貨幣流通,只有三類:匯豐銀行「 」壹圓」紙鈔、英國貿易銀元、各種金屬輔幣(銀、銅、合金),直到1935年幣制改革才有新變化。 香港的紙鈔 香港本土最早的紙鈔,並非匯豐銀行自1872年始發的「 」壹圓」紙鈔,而是1846年由東藩匯理銀行印刷發行的一批紙鈔。 東藩匯理銀行(Oriental Bank)的前身是1842年在印度孟買成立的西印度銀行(Bank of Western India),是一家英資銀行。1845年,西印度銀行將總部遷至英國倫敦,並改名為「 」The Oriental Bank」,同年並在香港等地設立分行。 東藩匯理銀行作為一家私營商業銀行,是香港歷史上的第一家銀行,也是首家在香港發行紙鈔的銀行。1846年,東藩匯理銀行在香港發行了最早的一批紙鈔,面值有「 」five dollars」(5圓)、「 」 twenty-five dollars」(25圓)、「 」 fifty dollars」(50圓)、「 」 one hundred dollars」(100圓)四種面值,香港本土紙幣由此拉開序幕。 當時東藩匯理銀行發行紙鈔,是該行自身的商業行為,並沒有獲得港英 *** 的授權或法律認可(港英 *** 採取自由放任的態度),因而該行的紙鈔並不是法定貨幣(非強制流通,可拒收)。東藩匯理銀行以吸收儲戶銀元作為准備金,並等值發行紙鈔,紙鈔實際上是一種銀元存款票據,代替銀元流通(相當於銀元代用券);紙鈔的持有者,隨時可憑此向該行兌換等值的銀元,若該行無法兌現或倒閉,則紙鈔持有者只能自認損失。 1851年8月,東藩匯理銀行獲得了英王頒發的「 」皇家特許狀」(Royal charter),取得發行紙鈔的特權,這意味著該行發行的紙鈔,實際上獲得了港英 *** 的認可,該行發行的紙鈔實際成為香港的法定貨幣(名義上仍非法定貨幣)。從此以後,東藩匯理銀行紙鈔,被廣泛流通使用,成為香港商貿活動及日常生活中的通行貨幣,而且,紙鈔的發行,也有效解決了一段時期內金屬鑄幣供應不足的問題(1863年港英 *** 才開始發行自己的金屬鑄幣)。 ▼圖:1866年香港的東藩匯理銀行發行的 「 」Five Dollars」(五圓,「 」員」通「 」圓」)港鈔,持有者可向東藩匯理銀行等值兌換為五圓香港銀元。圖片來源:香港金管局官網。 東藩匯理銀行進入香港之後,陸續又有其他商業銀行在香港成立,由於港英 *** 的放任自由態度,各家銀行也各自發行自己的紙鈔,同樣也是以銀元為准備金,紙鈔持有者可向對應的發鈔行兌換銀元。 在1845年到1895年間,香港共有八家商業銀行發行過紙鈔,港英 *** 對這些銀行發鈔的基本要求是:銀行發行紙鈔的面額必須是5圓或5的倍數;但匯豐銀行於1872年始發的「 」壹圓」紙鈔除外(因獲香港總督的特別授權)。另外,對於獲得授權的銀行,要求其發鈔額不得超過其實收股本額,並須至少有相等於發鈔額1/3的白銀庫存為准備金。 ▼圖:1845-1895年間,香港發行過紙鈔的銀行。這八家銀行中,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有授權的銀行,即獲得「 」皇家特許狀」或者由港英 *** 專門法例授權的銀行。另一類是無授權銀行,這類銀行發鈔沒任何限制要求。制圖丨格物·資本。 1895年港英 *** 頒布《發行銀行鈔票條例》,明確規定:只有獲得英國 *** 皇家特許狀的銀行,或由港英 *** 專門法例授權的銀行,才有權發行鈔票。因而,在該條例頒布後,有權發鈔的銀行就只有兩家銀行了——渣打銀行和匯豐銀行,其餘的要麼早已關閉,要麼早已停止發鈔,或被禁止發鈔(中華匯理銀行)。 後來1911年12月,港英 *** 又專門頒布了《有利銀行發行鈔票條例》,重新授予有利銀行發鈔權,於是,發鈔銀行又變成三家:有利、渣打、匯豐。緊接著1913年8月,港英 *** 又頒布了《外國鈔票條例》,規定「 」凡非匯豐銀行、渣打銀行、有利銀行發行的鈔票,一律禁止流通」,以此保護這三家商業銀行在香港的發鈔壟斷權。 1895年後發行的鈔票,依然沿用以前慣例,面值必須是5圓或5的倍數(匯豐銀行「 」壹圓」紙鈔除外);同時,有利、渣打、匯豐三家發鈔行,其發鈔額不得超過其實收股本額;渣打和匯豐銀行須至少有相等於發鈔額1/3的白銀庫存為准備金,而有利銀行則須以100%的白銀庫存為發鈔准備金。 ▼圖:印度新金山中國渣打銀行(即渣打銀行)於1911年發行的「 」ten dollars」(拾圓)港鈔。圖片來源:AntiqueMoney. ▼圖:1921年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發行的「 」ten dollars」(拾圓)港鈔。圖片來源:AntiqueMoney. ▼圖:1924年香港有利銀行發行的「 」Fifty Dollars」(伍拾圓)港鈔。圖片來源:AntiqueMoney. 盡管這三家銀行都是私營商業銀行,但毫無疑問,其發行的港鈔事實已成為香港的法定貨幣(名義上仍非法定貨幣),通行於市面。 另外,隨著香港商貿的發展,金屬鑄幣供應明顯跟不上貨幣需求的擴張,銀行的紙鈔發行量也逐步增加,尤其是在1895年《發行銀行鈔票條例》頒布後,發鈔量急劇增加。據史料記載,香港流通中的紙鈔在1867年為140萬港元,到1881年時為370萬港元,1895年時又增至700萬港元,1934年時達15400萬港元(1935年幣制改革之前)。 總結而言,從1841年香港島被侵佔到1935年香港幣制改革,這近一百年裡,香港的貨幣體系經歷了幾大明顯變化或有一些明顯特徵: 一,帶有鮮明的被殖民特徵,早期外國銀元通行,中國(清朝)的銀兩和銅錢被排擠,港英 *** 後根據外國銀元來確立了香港本土的銀元本位制,「 」港元」名稱和其貨幣單位「 」圓」都來源於外國銀幣; 二,並未受宗主國英國的貨幣制度——英鎊金本位的影響,而且當時國際上金本位是主流(歐美等主要國家均實行金本位),香港卻依然保留著銀本位,這取決於香港與(清朝)內地的緊密經貿聯系,內地的銀本位對香港產生了強大的同化力; 三,香港本土紙鈔(1846年)早於本土金屬鑄幣而產生(1863年),且在1935年幣制改革之前,各銀行發行的港鈔,均是以銀元為本位(可隨時兌現銀元),即便這些紙鈔在名義上並非法定貨幣,但依然暢行流通,履行著貨幣的功能; 四,從1846到1935年間,港鈔一直都由多家商業銀行分散發行,並非由港英 *** 發行,港英 *** 只是指導者和監督者,這種發行習慣一直影響至今,目前港鈔的發行權依然是分散的,由三家商業銀行(匯豐銀行、渣打銀行和中國銀行)和香港金管局共同負責發行,這和現代全球普遍推行的「 」中央銀行獨家壟斷發鈔權」相比,顯得獨樹一幟、尤為特別。 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 《香港貨幣(1841-1997)》,武為群,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2 香港貨幣發行制度的演變,黃小慧,南方金融,1984年第4期 香港貨幣-貨幣的演變,香港金融管理局官網 殖民時期香港貨幣:發行主體多錢幣流通混亂,中國錢幣博物館,2016/5/6 香港印鈔史(一),余鴻建,大中華印藝網,印藝第299期(2008年11月) Oriental Bank Corporation – HK』s first note issuing institution 1847,Hugh Farmer,instrialhistoryhk.org ,2015/12/20 版權聲明 本頭條號「 」格物資本」發布的所有原創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稿、圖片、漫畫、音頻、視頻等,其版權均歸屬於本號及其運營者(運營者已實名制),未經授權,不得擅自轉載、修改或發布。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❺ 秘魯紙幣簡介-

秘魯的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公元11世紀,印第安人開始定居在庫斯科,農業和手工業高度發展消談。13世紀,屬於奇楚亞的印加部落自庫斯科盆地向外擴張,1438年佔領整個秘魯和附近一些地區,建立以庫斯科為首府的印加帝國。1531年,弗朗西斯科·皮薩羅率西班牙遠征隊入侵,翌年11月16日在卡哈馬卡誘俘了印加國王阿塔瓦爾帕,勒索大量財寶後背信棄義地將他處死。1533年,秘魯淪為西班牙殖民地。

1542年,西班牙王室在利馬設總督府,建立秘魯總督區,成為西班牙在南美殖民統治的中心。當時秘魯商業發達,商人操縱著大部分南美的進出口貿易,西班牙人從南美掠奪的貴重金屬及其他物資均從秘魯運出。殖民者在秘魯大肆侵佔土地,強制推行「米塔制」,迫使印第安人到礦場從事奴役性勞動,致使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為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印第安人舉行過多次起義,其中規模較大的有1535年的曼科起義、1742年的胡安·桑托斯起義和1780 1781年的圖帕克·阿馬魯起義。

1821年7月28日宣布獨立,建立秘魯共和國。

1951年-1966年之間發行了幾版紙幣,面值分別是5、10、100、500索爾,圖案都是一樣的,版別不一樣,顏色不一樣。

10索爾(1966年版)

正面:手持矛和盾牌的自由女神坐像

背面:國徽、面額、紋飾印刷:ABNC

1968年,發行了新一版紙幣,面值分別是5、10、50、100、200、500、1000索爾。1969-1977年之間不斷再版,下面就介紹一下這套錢幣中的幾個低面值紙幣,高面值紙幣市面很難見到了。

5索爾

正面:印加帝國第九代國王帕查庫蒂克 Pachacutec 1438-1471。他建造了舉世聞名的馬丘比丘城。左面圖案是印加王朝出土的日用陶器。中間是國徽圖案。

背面:印加文化遺址——沙克沙華孟要塞 (Sacsahuaman),是當時的拿棗碰印加帝國建造的一些巨大的紀念碑,在庫斯科附近的SACSAHUAMAN要塞,用巨大的尺寸極為精確的多邊形石塊拼接在一起構成建築。

印加文明,11-16世紀土著人印第安人創建的王朝,帝國頂峰時期的版圖曾經涵蓋了整個南美洲西部。包括現在的秘魯、厄瓜多、哥倫比亞、波利維亞、智利和阿根廷。是美洲三大文明之一。源於印加文明的土豆和玉米,仍為現代人受益。古首都是庫斯科(Cusco),被譽為印加文明的搖籃。

國徽簡介

秘魯國徽中心圖案為盾徽。盾面左上方是一隻南美駱馬,為該國國獸,代表國家的動物資源,也是秘魯民族的象徵之一;右上方是一棵金雞納樹,代表該國的植物資源;下半部為一隻象徵豐饒的羊角,代表該國的自然資源和礦藏。盾徽上端為一個綠枝葉環;兩側各有兩面秘魯國旗。

10索爾

正面圖案為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維加(西班牙語:Inca Garcilaso de la Vega;1539年4月12日-1616年4月23日)麥士蒂索人,作家,擁有西班牙人與印加人的血統。西班牙「新體詩」的第一位偉大詩人。門多薩和古斯曼家族的後裔。加爾西拉索·德·拉·維加 1503 年出生於托萊多,受過貴族教育,通曉希臘語、拉丁語、義大利語和法語。1520年擔任查理五世的宮廷侍衛。1523年被封為聖地亞哥騎士。參加過遠征義大利、奧地利、突尼西亞等地的戰爭。1530年隨女王去法國,游歷巴黎等地。後因婚姻問題違背朝廷意志而失寵,被放逐到歐洲一個島上。

背面圖案是的的喀喀湖,是南美洲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最高的淡水湖之一。位於玻利維亞和秘魯兩國交界的科亞奧高原上,被稱為「高原明珠」。面積有8,330平方公里,湖海拔3,812米,水深平均100米,最深處可達256米。其中2/5在秘魯境內。湖為群山環抱,景色秀麗,湖岸蜿蜒曲折,形成許岩空多半島和港灣。秘魯境內有45條河流注入此湖,僅有東南角的德薩瓜德羅河為湖的出口。的的喀喀湖是南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印第安人稱為聖湖。阿依馬拉族認為,他們世代崇拜的創造太陽和天空星辰的神祗也來自湖底。在湖中及沿岸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從遠古起,印第安人用香蒲編成小舟或筏子,下湖捕魚。湖中還有幾十個印第安人烏羅族居住的「漂浮島」,它們是用香蒲在湖面堆集而成的人工島,島上的居民都以捕魚為生。湖岸的印第安人從遠古起使用鳥糞肥種植玉米、土豆等農作物。他們在雕刻、建築、冶金、制陶方面都達到很高水平。

50索爾

正面:秘魯印第安革命家圖帕克·阿馬魯二世 Tupac Amaru II 1740-1781。出生於秘魯廷塔省蘇里馬納村一個印第安人家庭,父親是家鄉附近3個村的酋長。父親死後,他的哥哥克萊門特繼任了酋長的職位。圖帕克·阿馬魯二世是拉丁美洲民族解放運動的先驅,是秘魯印第安人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起義的領袖者。早期對西班牙殖民者抱有幻想,後來受美國獨立運動影響,領導印第安人起來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從者眾多,後來因叛徒告密,被捕,被西班牙殖民者四馬分屍。兩個世紀以來,圖帕克·阿馬魯二世的名字和業績在秘魯以至拉丁美洲印第安人民中間世代傳頌,婦孺皆知。他所發動的1780年11月4日大起義嚴重動搖了西班牙在秘魯的殖民統治,揭開了拉美獨立戰的序幕。

左面圖案是兩個工人在手工鍛造鋼鐵工具。

背面:秘魯的一個 歷史 文化小鎮 Tinta 的一處教堂景觀。

1976-1987年間,為了應對國內的通過膨脹,又發行了新版大面值紙幣,分別是1000、5000、10000、50000、100000索爾。

1986年,進行了幣值改革,廢除了貨幣單位索爾(Soles de oro),換成了蒂爾(Intis),1蒂爾 100索爾,發行了新的貨幣,面值分別是10、50、100、500、1000、5000、5000、10000、50000、100000蒂爾。

10蒂爾

正面是秘魯作家裡卡多.帕爾馬,里卡多·帕爾馬Ricardo Palma(1833—1919) 秘魯浪漫主義作家、學者。一生在動盪年代中度過,未受到系統正規教育。先後當過法庭書記員、會計、圖書館員等。1860年因參加政治斗爭流亡到智利。1863年回到利馬,參加反對西班牙的革命運動。。1868年在巴爾塔政府中任職。1872年辭去政府工作,專心著作。1884年受命重建被智利軍隊摧毀的國家圖書館,任國立圖書館館長,直到1912年退休。以50年時間寫成了7卷集巨著《秘魯傳說》。

背面是秘魯農業耕種、收割的畫面。

50蒂爾

正面圖案為是尼古拉斯·皮耶羅拉 Nicolas de Pierola (1839-1913),1883-1885任秘魯總統,曾參加過1879年的南美太平洋戰爭。

背面是油田生產場景。

100蒂爾

正面圖案為拉蒙·卡斯蒂利亞(Ramón Castilla,1797年8月31日 - 1867年5月25日),全名拉蒙·卡斯蒂利亞·馬克薩多(Ramón Castilla y Marquesado)。秘魯軍人,國務活動家,出任過四屆秘魯總統。他是秘魯 歷史 上最著名的軍事領袖和民族解放者,指揮軍隊使得秘魯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他在多明戈·涅托死後短期出任總統(1844年),後在1845年至1851年、1855年至1862年兩次出任總統,1863年再次短期出任總統。

背面是秘魯紡織廠女工工作的場景。

500蒂爾

秘魯印第安革命家圖帕克·阿馬魯二世 Tupac Amaru II 1740-1781。叛徒告密,起義失敗後,被西班牙統治者四馬分屍。

背面是秘魯最高山峰瓦斯卡蘭山,是秘魯中西部安第斯山脈山峰,海拔6768米,山頂終年積雪。這里登山運動和 旅遊 業發達。畫面中是登山運動員在登山。秘魯的地形是安第斯山脈縱觀南北,山體佔全國面值三分之一,全境從西向東分三個區域,西部沿海區是狹長的乾旱地帶,是熱帶沙漠區,氣候乾燥溫和,有斷續分布的平原,灌溉農業發達,城市人口集中,中部山地高原區主要是安第斯山中段,平均海拔4300米,亞馬遜河發源地。東部是亞馬遜的熱帶雨林,屬於亞馬遜的上游流域,是山麓地帶與沖積平原,終年高溫多雨森林遍地,地廣人稀,是秘魯新開發的石油產區。

1000蒂爾

正面人物為M. Caceres(他在秘魯 歷史 上是個重要人物,一支反政府武裝就以他名字命名)

背面圖案為秘魯Chan-chan遺址及發掘出的文物。

昌昌古城是南美洲古印第安文明中奇穆王國的都城,位於秘魯北部從11世紀起存在了約500年,1470被印加帝國征服後衰落。昌昌古城是美洲最大的泥土建築群。最具特色的是其 歷史 建築及建築上的裝飾浮雕圖案。這些或連續出現的符號化圖案多取材於自然界或當地的動物,造型簡約,卻頗為形象非常獨特。城牆和房屋用粘土、砂礫和貝殼粉末建成,極為牢固。城內許多房屋的牆壁上都裝飾有壁畫,題材多取自於生活中常見的樹木、鳥獸、蟲魚等。很多牆上還飾有以捕魚為內容的浮雕。

奇穆文化約存在於11 15世紀間,分布在秘魯北部廣大地區,農業生產發達,有大規模的灌溉網。昌昌古城是美洲最大的泥土建築,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古城遺址。「昌昌」在奇穆語中代表「太陽」的意思。

16世紀西班牙殖民統治者侵佔了這里,大肆掠奪並對該城進行了破壞,昔日繁華的昌昌古城,變成我們今天所見到的一片荒漠、殘垣斷壁。

5000蒂爾

正面圖案為近代民族英雄弗朗西斯科博洛涅西(Francisco Bolognesi)上校。1816年生於利馬,本在阿雷基帕市的聖傑羅姆大學神學院做研究,後來加入了秘魯軍隊,在太平洋戰爭中,為保衛秘魯國犧牲在智利的阿里卡(Arica)戰役上。在利馬廣場中央有1925年為他立碑鑄像。利馬在1928年也專門修建了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博洛涅西廣場(Plaza Bolognesi)。

背面是礦工在地下礦洞里挖礦。

5000蒂爾

正面圖案為秘魯海軍上將Miguel Grau,他在太平洋戰爭中以一己之力跟智利海軍耗了大半年,最後犧牲在智利,是秘魯人民心目中最偉大的民族英雄,2000年他被評為「El peruano del milenio(一千年來最偉大的秘魯人)」

背面圖案是三個漁民在漁船上整理漁網,為捕魚做准備。

10000蒂爾

正面:秘魯詩人塞薩爾·巴列霍 Cesar Vallejo (1892~1938),秘魯現代詩人,生於安第斯山區,父母皆有印第安人血統。一生貧困,且思想激進。他是秘魯最重要的詩人,也是拉美現代詩最偉大的先驅之一。他的詩既狂野原始,又溫柔美麗;既真摯可觸摸,又具有濃烈的超現實主義色彩。而在多年之後,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巴列霍是比聶魯達更偉大的西班牙語詩人。

背面:巴列霍的出生地——秘魯北部山區的聖地亞哥·德·丘科Santiago de Chuco街景。

50000蒂爾

正面圖案為維克托·勞爾·阿亞·德拉托雷Víctor Raúl Haya de la Torre (1895-1979),秘魯政治領袖,曾任秘魯總統。出生於秘魯北部城市特魯希略。1913年考入特魯希略國立大學,學習文學。在大學時期結識了秘魯詩人塞薩爾·巴列霍(César Vallejo)。後就讀於利馬的聖馬科斯國立大學。思想進步,對當下時事多有不滿,致力於改革,並成立了Universidades Populares Gonzalez Prada組織,為之後組建人民黨奠定了基礎。1923年,他因對政府提出不當的言論,被奧古斯托·萊基亞·薩爾塞多政府流放,1924年5月7日在墨西哥城組建了秘魯人民黨。1931年,他回到秘魯競選總統。同年遭到15個月的判刑,他的政黨被強行解散。1945年,他推舉布斯塔曼特·伊·里韋羅為總統候選人,參加競選獲勝。然而在1948年10月部分黨員在卡亞俄策動海軍起義失敗,人民黨再次遭到解散,重新轉入地下。同年11月,曼努埃爾·阿圖羅·奧德里亞·阿莫雷蒂政變後,他前往利馬的哥倫比亞大使館尋求庇護,之後流亡哥倫比亞,直到1954年回國。他的政黨於1956年才恢復合法地位。1962年他宣布競選總統,獲得了微弱的勝利。但是軍政府重新在1963年舉行選舉,他在競選中落敗。1979年在他臨終前,參加了制憲會議,簽署了秘魯新憲法。

背面是議會會議室。

❻ 西班牙人親朋好友之間有借錢的嗎

西班牙人也會向親朋好友借錢。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西班牙人首選融資產品為個人貸款,有47%的消費者選擇,其次是旅行社的報基宴中價,46%的人會選擇,信用卡,則是25%,還有9%的人祥野會向朋友和家人借錢。西班牙帝國又稱西班牙殖民帝國,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全搏山球帝國和殖民帝國之一,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帝國之一,西班牙帝國被認為是第一個日不落帝國。

❼ 西班牙人傳統如何賺錢

傳統的西班牙人主要靠著酒吧賺錢。
西班牙是世界上人均擁有酒吧最多的國家,平均每129個人就擁有一個酒吧,酒吧已漸漸成為很多旅西華人開店首選。
西班牙一個小酒吧只需三五萬,甚至更少的錢就可以開門經營。

❽ 世界上還有哪些國家有發壓歲錢或紅包的習慣。

壓歲錢,牽系著一顆顆童心,也蘊藏著天下父母殷殷之心。中國內地:讓人歡喜讓人憂的壓歲錢
過年給孩子壓歲錢,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壓歲錢從最初的只是類似錢幣的吉祥物,到現在的流通貨幣,數量也一路水漲船高。城市裡的孩子每年壓歲錢就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少則三、五百,多則成千上萬。孩子們高興了,大人們去擔憂了。給得多了,自己承受不起;給得少了,落人口舌。壓歲錢,某種程度上已經演變為成人交際的砝碼。
不僅如此,對自己孩子收到的壓歲錢,家長也是心驚膽戰,該不該回收?收了怕孩子不高興,年節失睦;不收又怕孩子大手大腳亂花,得不償失。壓歲錢,憑添了父母多少煩惱。
澳門:年初一發「利市」,大人小孩都有份
澳門人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的,臘月二十八日在粵語中諧言「易發」,商家老闆大都在這歲晚之時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而到大年初一這天,澳門人講究「利市」,「利市」即紅包,這天老闆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給「利市」。「利市」純粹是以示吉利。

台灣地區:年齡不同,給法各異
台灣地區,年夜飯吃過之後,便是長輩們給子孫贈送"壓歲錢"的時候,給法頗具特色:年齡大的孩子,其"壓歲錢"是用紅紙預先包好遞到他們手裡的;而年幼孩子的"壓歲錢",則是大人們事先用紅線繩纏好並系成一個小套環,套在他們頸項上的。形式不同,寓意一樣,都是希望兒孫們在新的一年裡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日本:小學生人均壓歲錢2.5萬日元
日本小學館出版社1月15日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今年新年日本小學生收到的壓歲錢平均為25,293日元(約合人民幣1634元)較去年增加了766日元。此項調查已進行了5次,而今年是首次突破2.5萬日元大關。在關於壓歲錢用途的多項選擇中,回答「購買游戲軟體」的比例高達39%,連續4年位居第一。

新加坡:最吝嗇的壓歲錢
在新加坡過年極其輕松,人情往來、賀歲拜年、請客送禮都十分簡單。上門拜年,多是兩個柑桔象徵吉利,也發壓歲錢,但是新加坡家長給孩子派發 「紅包」,數量多而分量輕。他們給的對象是孩子加未婚的男女青年。不論是有親情關系的孩子和青年男女,還是沒有親情關系的孩子和青年男女,只要在節日里問候、來往都給「紅包」。
然而,打開「紅包」抽出的是一張貳元票面的新幣、或兩張貳元票面的新幣,最多是十元。節後,孩子們互問的是你拿了多少個「紅包」,而不問你拿了多少壓歲錢。新加坡人說:「紅包」的作用只在於給孩子節日的氣氛,增加家庭的溫馨,是區別其它節日的一項內容。」

韓國:不發紅包發「白」包
韓國把春節叫「舊正」,與新年稱「新正」相對應。大年初一,舉行了鄭重庄嚴的「祭禮」,吃完大年初一的第一頓「歲餐」(韓國把新年期間的任何食物都叫「歲餐」)——「米糕片湯」之後,就要開始舉行「歲拜」,家中晚輩此時要向父母長輩拜年磕頭,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祝福父母健康長壽。此時長輩要把包好的「壓歲錢」給晚輩。和許多國家習慣送「紅包」,認為紅色代表喜慶吉祥不同,韓國壓歲錢用白紙包,因為古代的韓國人崇尚太陽和純潔的白色,認為白色象徵潔凈、清晰,這也正是韓國艱朴、清純的白表文化的表現之一。

義大利:女妖帶來壓歲錢
義大利人在除夕的夜晚要把家裡不需要的物品扔到院子里或乾脆扔到野外去,據說這樣會在新的一年裡給家裡帶來幸福。此外,人們總在這時給孩子們講關於女妖的童話故事,說女妖偷偷地從煙囪鑽進屋裡,給孩子們送來了壓歲錢和禮物,然後放在他們的鞋子里。在這里,女妖行使著聖誕老人的職責。

法國:趁著清醒發壓歲錢
法國的新年本來是每年4月1日,直到1564年,國王查理九世才把它改作1月1日。1月1日一大早,父母就會趁著自己還沒有醉酒,清醒地時候給孩子發「壓歲錢」,以表示對子女的關愛。因為到了這天晚上,法國人要合家團聚,圍桌痛飲香檳酒,按照傳統,這一夜每個家庭都要喝掉所有的藏酒,以避免來年有厄運;所有的人都應該喝得酩酊大醉,這樣新一年才會有新開始。

朝鮮:壓歲錢發給稻草人
朝鮮人在新年時,家家戶戶貼對聯和年畫。有的人家在門上貼上壽星或仙女的畫像,祈求上天保佑,驅走鬼魅,賜給幸福。元旦黎明,人們把一些鈔票塞進了除夕預先紮好的稻草人中,扔到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惡,迎接吉祥福星。黃昏,人們又將全家人一年中脫落的頭發燒掉,祝願家人四季平安。元旦日少女們頭戴一種麻制的帽子,稱為「福巾」,身穿帶花紋的五色綵衣,進行盪鞦韆比賽。她們以一處樹花為目標,看誰先踢到或咬到為勝。也有在高處掛上銅鈴的,以先碰響者為冠軍。

希臘:壓歲錢藏在蛋糕里
在每年的一月一日,是希臘民間傳統的年節。元旦,家家戶戶都要做一個大蛋糕來慶祝。做蛋糕時,主人會把壓歲錢(通常是一枚銀幣)放入其中,誰吃到了它,就意味著誰是那一年最幸運的人。

蘇格蘭:壓歲錢丟門口
蘇格蘭人在元旦前夕,家家戶戶門前都會放著一些金錢,沒人看守,盜賊和乞丐在這天晚上,看見了也不動分毫。因為當地風俗,新年前夕,先把金錢放在門外,翌日新年降臨,大清早打開門時,就看見門口有金錢,取其「一見發財」之意。

西班牙:人人攜枚壓歲錢
西班牙人在新年前夕,所有家庭成員都團聚在一起,以音樂和游戲相慶賀。午夜來臨,十二點的鍾聲剛開始敲第一響,大家便爭著吃葡萄。加果能按鍾聲吃下 12顆,便象徵著新年的每個月都一切如意。元旦這天,最忌孩子們罵人、打架和哭啼,認為這些現象是不祥之兆。所以,元旦之日大人總是盡量滿足孩子們的一切要求。同時,這天不論大人小孩人人身上必攜一枚金幣或銅幣以示吉祥。

❾ 為什麼古代東西方都用銀做貨幣

根據古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的記載,呂底亞人「是我們所知當中第一個鑄造
、使用金幣和銀幣的民族,他們可以說是最早的零售商」。呂底亞是公元前700
年位於小亞西亞西部一個富庶的古王國,距離希臘愛琴海大約二百英里遠。呂
底亞處於各文明地區的東西交通要道上,繁榮的貿易和商業活動對簡易兌換流
通的金幣產生了自然要求,而且呂底亞位於盛產沖積砂金的佩克托勒斯河岸,
黃金供應基本面良好。

呂底亞的末代皇帝克羅伊斯制定的新幣史塔特對後世影響久遠。史塔特由二
十四克拉純金構成,還可以細分成三分之一、六分之一和十二分之一等更小的
單位,因此促成了金衡盎司的發展。而且,克羅伊斯採用了金銀復本位制度,
銀幣用於交易數額較小的場合,成為以後的貨幣歷史主流。另外,呂底亞人發
明了我們今天掛在口上的「試金石」,它是種黑石頭,金匠把金器在黑石上劃
出條痕,然後把條痕與一組二十四支由含有不同金、銀、銅等組合的試金針劃
痕加以比較。若是符合第二十四支試金針所劃出的條痕,就表示這個金器是純
金的。

黃金作為貨幣的轉變在社會學上有重要的意義,它促成了黃金的大眾化。因
為,它的使用和擁有不再是君王的特或空權。
到了羅馬帝國,雖然國力強大、疆土廣袤,每年黃金產量至少五噸以上,但奢
侈愛炫耀的羅馬人仍面臨黃金嚴重短缺,他們不得不面臨今後許多國家都會遭
遇的三種解決方案:

第一,忍受貨幣供應不足,承受蕭條通縮的痛苦;第二,從其他地區輸入黃
金,不管是掠奪還是交易;第三,用同量的金屬鑄成更多的錢幣,也就是貨幣
貶值。

羅馬帝國的暴君尼祿是第一個採取貨幣貶值的皇帝。盡管尼祿可以把自己的
母親和妻子殺害,但在做貶值這件事上還是小心翼翼。只是到了公元260年加
列努斯皇帝登基,物價每年上漲9%以上,而在之前的350年間,羅馬帝國的物
價平均上漲才0.4%。這樣,貨幣當然大大貶值,當時小面額的羅馬銀、銅貨
基本沒什麼價值,金幣則是在勉強維持。
直至公元306年著名的君士坦丁大帝即位後,開始發行拜占庭金幣,重達
4.55克,純度98%,以一盎司300 美元計算,相當於今天的42.66美元,但購
買力要比現在大得多。拜占庭金幣以不變的重量和純度持續發行了七百年,是
歷史上發行期最長的金幣。

雖然君士坦丁大帝利用將基督教奉為國教的名義,將帝國各地的無數神殿中
幾百年的金銀財寶充公,其中的談純大部分用來打造他的皇冠。不過,比起「裝飾
」來說,作為黃金的另一項功能的錢幣,已在羅馬帝國時期顯得清晰和更為重
要。

拜占庭金幣,在當時就被人形容為「從地球的一端到另一端,無論哪裡都可
以流通。它受含團咐到所有的人、所有國王的崇敬,因為沒有一個王國的貨幣可以比
得上它」。在今天看來,它可謂「中世紀美元」。貨幣史家羅培茲甚至認為:
「拜占庭金幣的穩定性與價值更勝美元。它不只是一塊黃金而已。它也是一個
象徵、一個信仰,是神聖的皇帝派去民間的信差,是上帝的選民派去其他國家
的大使」。

1453年奧斯曼人攻陷君土坦丁堡。拜占庭金幣隨之消失,它留下一個疑問:
「為了維持一個穩定而又值錢的貨幣不惜犧牲一切,這樣值得嗎?」或者說,
金融的穩定固然得到許多人稱許,但它從來都不是一條必然會通向經濟繁榮之
路。那麼最適宜的道路在哪兒?這個疑問困擾了後來的西班牙人、英國人和美
國人,至今眾說紛紜。

❿ 古代中國用白銀,外國也用白銀怎麼那麼巧

古代中國用銅錢,宋朝時四川地區用鐵錢,戰國鋒唯時期楚國用過金幣。中國大量使用白銀是在明朝開始的,在對外大宗貿易時,中國人喜歡要銀子,西方人尤其是西班牙人只好大量開采銀穗培美洲白銀。大量的白銀流入中國使中國人有能力用白銀做流通貨幣。歐洲族手人喜歡的是金子,不然加勒比海盜里的阿茲特克金幣就是說這件事的。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82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2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51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96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53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06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62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56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82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