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冰層多少米
⑴ 南極的海拔加上冰層高度,是不是比青藏高原還高
南極洲和青藏高原都是地球上的高原,它們都擁有大量的冰雪覆蓋,但是它們的高度是不同的。
首神搜先,我們來看一下南極洲的高度。南極洲位於南極圈內,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散歲方之一,也是最高的洲。南極洲的平均海拔高度約為2,500米,而冰層的厚度平均為2,000米左右。也就是說,南極洲的高度主要由冰層高度構成,而不是海拔高度。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青藏高原的高度。青藏高原位於中國西藏和青海地區,是亞游掘歷洲大陸上的一片高原。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高度約為4,500米,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則達到了8,848米。青藏高原的高度主要由海拔高度構成,而不是冰層高度。
因此,回答以上問題,南極洲的海拔加上冰層高度的總高度會比青藏高原還低。南極洲的海拔高度僅為2,500米左右,再加上約2,000米的冰層高度,總高度約為4,500米左右,而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高度已經達到了4,500米,甚至高於南極洲的總高度。
⑵ 七大洲的地理范圍、地形特徵、河流分布、氣候特徵
1、亞洲
地理范圍:
亞洲絕大部分地區位於北半球和東半球。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和黑海。烏拉爾山脈以東及大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
地形:
高原、山地面積廣大;地勢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集中在中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邊緣地區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形復雜多樣,起伏很大,既有世界最高的喜馬拉雅山脈,又有世界最低的窪地死海和遼闊的平原。
河流:
亞洲有許多大河,大都源於中部高山地帶,呈放射狀向四面奔流。流入太平洋的河流有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湄公河等;流入印度洋的有印度河、恆河、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等;流入北冰洋的有葉尼塞河、勒拿河等。
內流河主要分布於亞洲中西部乾旱地區,有錫爾河、阿姆河、伊犁河、塔里木河、約旦河等。亞洲落差最大的瀑布是印度西南沿海施臘巴提河上的焦格瀑布,落差253米。
氣候:
亞洲大陸跨寒、溫、熱三帶。主要特徵是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典型和大陸性顯著。東亞東南半部是濕潤的溫帶和亞熱帶季風區,東南亞和南亞是濕潤的熱帶季風區。中亞、西亞和東亞內陸為乾旱地區。
2、非洲
地理范圍:
非洲大陸東至哈豐角,南至厄加勒斯角,西至維德角,北至吉蘭角。
地形:
非洲地形以高原為主,地面起伏不大,被稱為「高原大陸」。平均海拔600米以上,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西北部分布有阿特拉斯山脈,東南部有德拉肯斯山脈。
河流:
非洲的外流區域約佔全洲面積的68.2%。大西洋外流水系多為源遠流長的大河,有尼羅河、剛果河、尼日河、塞內加爾河、沃爾特河、奧蘭治河等。尼羅河全長6671千米,是世界最長的河流。
氣候:
非洲有「熱帶大陸」之稱,其氣候特點是高溫、少雨、乾燥,氣候帶分布呈南北對稱狀。赤道橫貫中央,氣候一般從赤道隨緯度增加而降低。全洲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的地帶約佔全洲面積95%,有將近一半的地區有著炎熱的暖季和溫暖的涼季。
3、歐洲
地理范圍:
歐洲大陸東至極地烏拉爾山脈(66°10′E,67°46′N),南至馬羅基角(西經5度36分,北緯36度),西至羅卡角(9°31′W,38°47′N),北至諾爾辰角(27°42′E,71°08′N)。
地形:
歐洲地形以平原為主,平原面積約佔全洲總面積的2/3,主要平原有東歐平原、中歐平原(波德平原)、西歐平原;地勢起伏不大,平均海拔在300米左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洲;冰川地形廣布;山脈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
河流:
歐洲流經數國的大河有萊茵河、多瑙河、易北河、奧德河等。此外主要河流還有法國境內的塞納河、盧瓦爾河、加隆河等、俄國境內的窩瓦河、第聶伯河、烏拉爾河、英國境內的泰晤士河、義大利境內的波河等。
氣候:
歐洲大部分為溫帶海洋性氣候,也有地中海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極地氣候和高原山地氣候等氣候。其中溫帶海洋性氣候最為典型。歐洲是世界面積排行第六的大洲,面積為1017萬平方公里。
4、北美洲
地理范圍:
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臨北冰洋,南以巴拿馬運河為界與南美洲相分,東北面隔丹麥海峽與歐洲相望,地理位置優越。
大陸東至聖查爾斯角,南至馬里亞托角,西至威爾士王子角,北至布西亞半島的穆奇森角。
地形:
北美洲地形明顯地分為三個南北縱列帶,即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為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緩的高地。
河流:
北美洲的外流區域約佔全洲面積的88%,其中屬大西洋流域的面積約佔全洲的48%,屬太平洋流域的約佔20%。除聖勞倫斯河外,所有大河都發源於落基山脈。落基山脈以東的河流分別流入大西洋和北冰洋,以西的河流注入太平洋。
內流區域約佔全洲面積的12%,主要分布在美國西部大盆地及格陵蘭島。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大的河流,按長度為世界第四大河。其次為馬更些河、育空河、聖勞倫斯河和格蘭德河等。
氣候:
北美洲地跨熱帶、溫帶、寒帶,氣候復雜多樣。以溫帶大陸性氣候和亞寒帶針葉林氣候為主。
5、南美洲
地理范圍:
南美洲東至布朗庫角,南至弗羅厄德角,西至帕里尼亞斯角,北至加伊納斯角。面積約1784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2%。
地形:
南美洲地勢西高東低,也可分為三大地形區:西部為高大山系,東部是廣闊的沖積平原和波狀起伏的高原(呈相間交錯分布)。
河流:
南美洲水系以科迪勒拉山系的安第斯山為分水嶺,東西分屬於大西洋水系以及太平洋水系。太平洋水系源短流急,且多獨流入海。大西洋水系的河流大多源遠流長、支流眾多、水量豐富、流域面積廣。其中,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流域面積最廣、流量最大的河流。
氣候:
南美洲大部分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氣候特點是溫暖濕潤,以熱帶為主,大陸性不顯著。全洲除山地外,冬季最冷月的平均氣溫均在0℃以上,佔大陸主要部分的熱帶地區,平均氣溫超過20℃。
南美洲西部則有呈帶狀分布的熱帶沙漠氣候和地中海氣候,安第斯山脈則為高山氣候,在南美洲東南部則有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
6、大洋洲
地理范圍:
大洋洲跨南北兩半球,從南緯47°到北緯30°,橫跨東西半球,從東經110°到西經160°,東西距離1萬多千米,南北距離8000多千米
地形:
澳大利亞大陸也可分為三個地形區:東部山地,大分水嶺縱貫南北,海拔約800~1000米,東坡較陡,西坡平緩;西部高原,是一片低矮廣闊的高原;中部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最低處是埃爾湖(-12米)。地面河流很少,但地下水豐富,形成世界著名的大自流井盆地。
河流:
大洋洲河流顯得十分稀少,河流短小且水量較少,雨季水量暴漲,旱季有時會斷流,大多不利於航行。主要河流有澳大利亞的墨累河及支流達令河和馬蘭比吉河、羅珀河、吉爾伯特河、弗林德斯河、紐西蘭的克魯薩河、曼伯拉莫河等。
氣候:
大洋洲陸地面積不大,但有眾多的島嶼,散布在遼闊的太平洋海域上,南北所跨緯度因而各地氣候差異明顯,類型多樣。
7、南極洲
地理范圍:
南極洲分東南極洲和西南極洲兩部分。東南極洲從西經30°向東延伸到東經170°,包括科茨地、毛德皇後地、恩德比地、威爾克斯地、喬治五世海岸、維多利亞地、南極高原和南極點。
地形:
第一,南極洲是世界上最高的洲,平均海拔2350米;第二,地表大部分覆蓋著很厚的冰層,冰層平均厚度有2000多米;第三,冰層下面有各種不同地形,在羅斯海與威德爾海之間有一條低地,把大陸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是高原,西部分布著一系列褶皺山脈。
氣候:
南極洲的氣候特點是酷寒、多烈風、降水稀少。南極洲是地球上最乾燥的大陸,幾乎所有降水都是雪和冰雹。
(2)墨西哥冰層多少米擴展閱讀
七大洲的人文情況為:
1、亞洲: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9.4%,是世界第一大洲。共有48個國家和地區。人口 41.643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60%,居世界第一位。
2、非洲:面積約30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2%,是世界第二大洲。共有56個國家和地區。人口10.325億,佔世界總人口的12.3%,居世界第二位。
3、北美洲:面積約2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6.2%,是世界第三大洲。共有37個國家和地區。人口5.287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8.1%,居世界第四位。
4、南美洲:面積約18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2%,是世界第四大洲。共有13個國家和地區。人口3.02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5.6%,居世界第五位。
5、南極洲:面積1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總面積的9.4%,是世界第五大洲。南極洲僅有一些來自其它大陸的科學考察人員和捕鯨隊,無定居居民。
6、歐洲:面積約10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8%,僅大於大洋洲,是世界第六大洲。共有37個國家和地區。人口7.4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0.4%,居世界第三位。
7、大洋洲:面積約9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是世界上面積最小的一個洲。共有24個國家和地區。人口2900萬,約佔世界總人口的0.5%,是除南極洲外,人口最少的大洲。
⑶ 海洋科普知識
海洋(SEA)是地球上最廣闊的水體的總稱,海洋的中心部分稱作洋,邊緣部分稱作海,彼此溝通組成統余蘆一的水體。
地球表面被各大陸地分隔為彼此相通的廣大水域稱為海洋,其總面積約為3.6億平方公里,約佔地球表面積的71%,平均水深約3795米。海洋中含有十三億五千多萬立方千米的水,約佔地球上總水量的97%,而可用於人類飲用只佔2%。
(3)墨西哥冰層多少米擴展閱讀:
一、洋流分布:
各大洋洋流的分布和流動的方向雖然很復雜,但還是有規律可循的。
(1)在赤道至南北緯40°或60°之間,形成一低緯度環流,其流向在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南半球成逆時針方向。每個環流的西部都是暖流,東部都是屬於寒流。
(2)在北緯40°或60°以北形成一高緯環流。其環流方向為逆時針方向,環流西部為寒流,東部為暖流。
(3)赤道以北的北印度洋,因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屬季風洋流。冬季吹東北季風,表層海水向西流,洋流呈反時針方向流動;夏季吹西南季風,表層海水向東流,洋流呈順時針方向流動。
(4)東西方向流動的洋流,除南半球的西風漂流外,都具暖流性質。
洋流對大陸沿岸氣候有很大影響,寒流經過的地區對氣候有降溫、減濕的影響;而暖流則對沿途氣候有增溫、增濕的作用。
(5)目前已查明,世界大洋表面有三個隆起區域:澳大利亞東北部,隆起區域高76米;北大西洋隆起區域高68米;阿非利加東南部,隆起區域高48米.
(6)世界大洋三個較大凹陷區域:印度洋(印度半島以南),凹陷深度為112米;加勒比海,凹陷深度為64米;加利福尼亞以西,凹陷深度豎絕帶為56米。此外,在巴西沿海和維德角群島附近區域,也有隆起和凹陷15米左右的幾個區域。
二、海洋形成原因:
海里的水總是依照有規律的明確形式流動,循環不息,稱為洋流。其中比較有名的是墨西哥灣流,最狹窄處也寬達50里,流動時速可達4公里每小時,沿北美洲海岸北上,橫過北大西洋,調節北歐的氣候。北太平洋海流是一道類似的暖流,從熱帶流向北流,提高北美洲西岸的氣溫。
盛行風是使海流運動不息的主要力量。海水密宏舉度不同,也是海流成因之一。冷水的密度比暖水高,因此冷水下沉,暖水上升。基於同樣原理,兩極附近的冷水也下沉,在海面以下向赤道流去。抵達赤道時,這股水流便上升,代替隨著表面海流流向兩極的暖水。
島嶼與大陸的海岸,對海流也有影響,不是使海流轉向,就是把海流分成支流。不過一般來說,主要的海流都是沿著各個海洋盆地四周環流的。由於地球自轉影響,北半球的海流以順時針方向流動,南半球的流動方向則相反。
⑷ 世界上最冷的地方在那裡
由於南極大陸的冰蓋厚度深達幾百至幾千米,而且氣候極其寒冷,成冰過程中無融化現象,因而,冰川學家在研究南極大陸冰蓋的年齡及其形成的歷史過程時,採用了鑽取冰岩芯樣品的方法來測定冰川的年齡和形成過程。 他們發現,從冰川的冰岩芯樣品中,不僅能測定冰川的年齡及其形成過程,還可以得到相應歷史年代的氣溫和降水資料,以及相應年代的二氧化碳等大氣化學成分含量,開辟了恢復古氣候液畢薯和古環境的新的道路。
記載表明,從南極大陸冰蓋獲取的冰岩芯樣品,至今已超過2 000米,獲得了15萬年以前的古氣候和古環境資料。
怎樣從冰岩芯中獲取古氣候和古環境資料呢?
首先,談談怎樣獲取冰齡的資料。南極大陸冰蓋是由積雪本身的重量長年擠壓而成,稱作重力冰。在南極地區,由於氣溫低,積雪不融化,每年的積雪形成一層層沉積物,年覆一年,從底部至上逐漸形成一層層的冰層,越向上年代越新。冬季氣溫低,雪粒細而緊密;夏季氣溫高,雪粒粗而疏鬆;因而,冬夏季積雪形成的冰層之間具有顯著的層理結構差異,宛如樹乾的年輪一樣,用這種直觀的方法只可辨認約90米厚的冰層,代表近500年的冰沉積。
要測定100米以上深度的冰層年齡,必須採用氧同位素方法。
所謂氧的同位素,即同屬氧元素(O)但具有不同質量數的氧原子,如160,170和180就是氧的三種同位素。氧元素符號左上角的數就是它的質量數,顯然,180的質量大於160。180不易蒸發,160易蒸發。因而,在夏天高溫時,水中所含160減少,故180/160的值增加;冬天低溫時,180/160的值減小。據此,測定冰岩芯中各冰層的180/160值的變化,即可確定冰層的年齡,其比值的每一起伏為一年。
有了冰層的冰齡資料,再進一步確定各冰齡的氣溫和降水,便有了歷史氣候的最基本資料了。
原則上,可以根據各年冰層厚度來確定當年降水量。其條件是,必須選取風速很小地區的冰岩芯資料才能排除風吹雪的影響。如在南極內數笑陸區域,由於風速小,冰芯資料最理想。
用冰岩芯提取古代氣溫資料的方法,可通過如下途徑來進行。
首先,實際測定一鬧者組現代南極冰蓋上某點的氣溫以及相應時間降雪中180/160的值,得到南極地區氣溫與180/160值關系的曲線;之後,把過去某一年冰層中180/160值與上述曲線比較,即可知道當年的氣溫。
原蘇聯科學家利用這種方法,測定了南極東方站0~2 038米的冰岩芯樣,從中提取了15萬年以來全球氣溫的變化資料。獲取古環境資料的方法可根據不同的大氣化學成分而定。
二氧化碳與氣候的密切關系,早為世界關注。因此,獲取二氧化碳歷史資料的問題首先得以提到日程。
在南極地區降雪堆積並擠壓成冰層的過程中,總會保留下冰間空穴,保存著當年的空氣。在分析冰岩芯樣品時,分析冰芯中滯留氧泡的大氣化學成分,即可測得其二氧化碳的含量。有了上述測定冰齡的前提,二氧化碳的歷史演變資料即可得到。
依照同樣方法,還可分析得到諸如甲烷、氮等氣體的歷史資料。
從冰岩芯樣品中還可分析其他各種元素成分的歷史資料,如硫,砷,氟,鉀……這些都是研究環境變化的重要依據。同鑽取冰岩芯樣品分析古氣候和古環境資料的思路一樣,從南極地區的湖底沉積中鑽取岩芯,也可得到古氣候和古環境的歷史資料。
南極自然環境
南極洲,位於南極點四周,為冰雪覆蓋的大陸,周圍島嶼星羅棋布。南極洲的面積,包括南極大陸及其島嶼面積共約1 400萬平方千米,佔世界陸地面積的10%,與美國和墨西哥面積之和相當,是中國陸地面積的1.45倍,是澳大利亞陸地面積的2倍,為世界第五大陸。
南極洲四周圍繞著多風暴且易結冰的南大洋,為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延伸,面積約3 800萬平方千米,為方便研究,被稱為世界第五大洋。
南極洲距離南美洲最近,中間隔著只有970千米的德雷克海峽。距離澳大利亞約有3 500千米;距離非洲約有4 000千米;與中國北京的距離約有12 000千米。
南極洲是由岡瓦納大陸分離解體而成,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陸,平均海拔2 350米。橫貫南極山脈將南極大陸分成東西兩部分。這兩部分在地理和地質上差別很大。東南極洲是一塊很古老的大陸,據科學家推算,已有幾億年的歷史。它的中心位於難接近點,從任何海邊到難接近點的距離都很遠。
南極洲有藏量豐富的礦物資源,目前已經發現的就有220多種,包括煤、鐵、銅、鉛、鋅、鋁、金、銀、石墨、金剛石和石油等。還有具有重要戰略價值的釷、鈈和鈾等稀有礦藏。據科學家估計,在羅斯海、威德爾海和別林斯高晉海蘊藏著150億桶的石油和3萬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南極洲煤的蘊藏量大約有5 000億噸。在東南極洲的維多利亞地以南煤的蘊藏量極為豐富,煤田面積達2萬平方千米。
在南極大陸的岩石或陡坡上惟一發現到的植物是最低等的植物,它們面北朝著太陽生長。生物學家在大陸的邊緣及附近的島嶼,已經發現約400種不同的苔蘚植物。在南極洲最溫暖的南設得蘭群島以外和南極半島的北部,也發現了兩種粉紅色的顯花植物。在夏天解凍的池塘里,還發現了200種淡水藻類。在雪地上也有藻類生長。
南極地區的動物主要有鯨、海豹和企鵝。它們從陸地周圍的海水中覓取食物。在20世紀50年代,南極海域的捕鯨量曾達到世界捕鯨量的70%左右。所捕獲的最大藍鯨,身長37.8米,為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大的動物。南極海域生產名貴毛皮的海豹慘遭捕殺,現有6種海豹。生活在南極地區的企鵝有4種,即帝企鵝、阿德利企鵝、金圖企鵝和帽帶企鵝。帽帶企鵝大部分分布在南極半島。帝企鵝體型最大,高約122厘米,重達41千克;阿德利企鵝是南極洲最常見的鳥類,高約48厘米,重約5千克。南極洲的許多島上也有其他種類的鳥,包括雪鳥、信天翁、海鷗、賊鷗和燕鷗。南極洲還有一些不會飛的昆蟲。在南極點的483千米范圍內發現有粉紅色的小蟲生長。南極海域的特色之一是浮游生物如甲殼動物豐富,其中磷蝦的蘊藏量就有10億~50億噸。有些科學家認為,如果每年捕獲1億~1.5億噸,不會影響南大洋的生態平衡。
南極大陸的98%被冰雪覆蓋著。經過科學家多年的測量計算,南極冰蓋的總體積為2 800萬立方千米,平均厚度為2 000米,最大厚度為4 800米。最厚的冰蓋位於東南極洲的澳大利亞凱西站以東510千米處。南極大陸常年被冰雪覆蓋著,使得南極大陸,特別是東南極洲形成一個穹狀的高原,平均高度為2 350米,成為地球上最高的大陸,比包括青藏高原在內的亞洲大陸的平均高度要高2.5倍。但是如果不計這巨大的冰蓋,南極大陸的平均高度僅有410米,比整個地球上陸地的平均高度要低得多。南極洲的冰和雪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庫,全球90%的冰雪儲存在這里,占整個地球表面淡水儲量的72%。南極洲有眾多的冰川。其中,蘭伯特冰川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川,這條冰川充填在一條長400千米、寬64千米、最大深度為2 500米的巨大斷陷谷地中。它以每年平均350米的流速流注入海。南極洲四周的冰障有10多座。在羅斯冰架臨海的羅斯冰障長達900千米。平均高出海面50米,是南極洲最大的一座冰障。據專家測定,冰障在不斷地移動,羅斯冰障的前端一般每天移動3米,最快達4米。在南極大陸的毛德皇後地和阿黛利地的冰舌,向海中伸出100多千米,寬度達50多千米,高度20~30米。由於海冰從海岸向大洋延伸,南極大陸面積冬季和夏季相差甚大。科學家測定,在格林尼治子午線上,夏季南極大陸的直徑為3 600千米,而冬季可達5 400千米。
移動的島嶼
在南極周圍的海洋——南大洋中,漂浮著數以萬計的冰山,其體積之大,數量之多,遠遠超乎人們的想像。
冰山和浮冰不同,浮冰是海水凍成的海冰,冰山卻是從南極冰蓋分離出來的。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冰山從陸緣冰的邊緣分裂出來,成為南極海域獨具特色的象徵。據統計,南大洋的冰山大約有218 300座,平均每個冰山重10萬噸。
南大洋的冰山一般長幾百米,高出海面幾十米。大的冰山長度達到170千米。有的台狀冰山高出水面達到450米。1956年美國人觀測到一座罕見的大冰山,長333千米,寬96千米。這樣巨大的冰山,難道還不是移動的島嶼嗎?實際上,它的面積遠遠超過了大洋中的一些小島。像1987年10月初,羅斯冰架斷裂出一座冰山,長140千米,寬約40千米,高出水面225米,它的面積達到6 400平方千米。
冰山,在海上看起來似乎是靜止的,實際上它在移動,隨著海流的方向移動。由於南大洋的冰山體積大,海面溫度低,一般壽命可以維持10年左右才會慢慢消融,而北冰洋的冰山平均壽命僅有2~4年。
南大洋飄泊的大量冰山,雖然美麗壯觀,給大洋增色不少,但是對於航行在海上的船隻來說,冰山始終是可怕的威脅。尤其是在大霧迷漫、能見度很差的天氣,或者是夜航期間,船隻必須小心翼翼地避開冰山。現代化的考察船和其他船隻,配備了雷達裝置,能夠及時發現冰山,因而減少了和冰山相撞的危險。
白色的沙漠
南極是世界上最乾燥的大陸。
不同於撒哈拉大沙漠高溫少雨的典型熱帶沙漠氣候,南極大陸的乾旱卻是因為低溫寒冷造成的。據觀測記錄,整個南極大陸的年平均降水量只有55毫米。降雨量的多少從沿海向內陸呈明顯下降的趨勢。沿海地區,冷暖氣流的交匯,降水量較多,每年可達300~400毫米,但這些降水量較多的地區都處在南極大陸的邊緣。南極大陸由於覆蓋廣袤的冰原,它的上空常年為高壓冷氣團控制,從海洋上吹來的暖濕氣流根本無法進入南極內陸,而且在寒冷冰原上空的冷空氣異常乾燥,含有的水蒸氣極少,所以越往南極內陸,降水的機會越少。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0毫米,南極點附近只有5毫米,幾乎沒有降水現象。
由於氣候寒冷,南極大陸降下來少量的水,也不是液態的雨水,而是紛紛揚揚的雪花或雪粒。除了南極半島北端以及較低緯度的一些島嶼,在暖季有降雨現象,整個南極大陸實際上看不見降雨。到南極大陸進行科學考察的科學家,最明顯的感覺是空氣乾燥,在最初的頭幾個星期,差不多所有的人嘴唇都會乾裂。
正因為如此,人們把南極大陸稱作白色的沙漠。
極度的乾燥,使各國科學站對防火視為性命攸關的大事。因為他們知道,乾燥,加上風大,哪怕有一點點小火星,都會釀成難以挽回的大禍。澳大利亞在南極大陸東部瀕臨紐康姆灣的凱西站,就曾在一場大火中毀於一旦。
為了防禦可能發生的火災,各國科學站的房屋都注意保持一定的間隔,對易燃物品如木料、油桶的存放尤其小心。中國南極長城站的各棟房屋之間都保持相當距離,貯存燃料的油庫特意建在距離站區很遠的海濱高地,這都是預防火災的措施。此外,各國都十分重視建築材料的防火性能,中國在南極建成的第一個科學站——長城站,室內的天花板、四面的牆壁採用的是石膏板,室內地板、房門和地毯也經過防火處理,目的都是為了杜絕火災事故。有「南極第一城」之稱的美國麥克默多基地對防止火災也很重視,不僅對每個新來乍到的人反復進行防火教育,基地還有一支專職的消防隊,所有的電話機上都標有火警的電話號碼,以防萬一。
南極的各國科學站如此重視防止火災,不是沒有原因的,這不僅是因為南極是地球的風極,大風的天氣會容易釀成火災,而且南極是世界上最乾燥的大陸,又缺乏水源,一旦著火,必定造成可怕的災難。
殺人風
在南極考察隊員中流傳一句:南極的冷不一定能凍死人,南極的風能殺人。
南極被稱作世界的「風極」,有人稱南極是「暴風雪的故鄉」。而寒冷的南極冰蓋則是孕育暴風的產床,它像一台製造冷風的機器,每時每刻都用冰雪的軀體冷卻空氣,孕育風暴。由於南極大陸是中部隆起向四周傾斜的高原,一但沉重的冷空氣沿著南極高原光滑的表面向四周俯沖下來,頓時狂風大作,天昏地暗,一場可怕的極地風暴便大施淫威了。這時,雪冰夾帶著沙子從滑溜溜的冰坡鋪天蓋地滾來,簡直像一道無形的瀑布,像一股飛奔而來的洪流,人在暴風中不過像迅猛流水中的一片葉子和一粒石子,休想站住腳。日本的一位考察隊員就在暴風雪中被吹得卡在冰柱中失去了生命。
那麼南極的風究竟有多大呢?
我們通常所說的12級台風,風速達到32.6米/秒,可南極的狂風常常超過12級台風。在南極半島、羅斯島和南極大陸內部,風速常常達到55.6米/秒以上,有時甚至達到83.3米/秒!
在南極的各國科學站,都經常遇到暴風襲擊的情景。尤其是寒冷而黑暗的冬季,呼嘯的狂風,將房屋摧毀,推倒通訊鐵塔,捲走車輛,甚至將一座科學站變成一片廢墟的事時有發生。
因此,為了考察人員的安全,南極各國科學站都有嚴格規定,大風時絕對禁止外出,一切室外活動都是不能允許的。平時外出一定要兩人結組同行,並給每人一個登山包,裡面裝高頻電話、食品、鴨絨睡袋、海綿墊、鐵鏟等物品,以維持個人的生存。在各國南極科學考察站周圍,都建有大小不一的「避難所」。里邊備有食品、飲料、燃料、通訊設備、小型發電機、取暖爐、睡袋等日常生活必需品。在外考察的科學家一旦碰上突如其來的暴風雪,一時又趕不回站的,均可就近躲進避難所。避難所的門是不上鎖的,也不分國籍,「南極人」可以進任何國家的避難所食宿,離去時只需留字致謝。
為了保障考察人員不致迷失方向,科學站的主要建築物之間的道路上,必須埋設標樁,拉上粗粗的繩子。遇上暴風雪時,隊員們可以扶著繩索行走,以防被暴風雪颳走。所以南極考察隊員把這些繩索叫做「南極救命繩」。
奇寒
南極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堪稱「世界寒極」。南極點附近的平均氣溫為-49°C,寒季時可達-80°C。
南極沒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只有暖季和寒季之別。即使是11月到次年3月的暖季,南極內陸的月平均溫度也在-34°C~-20°C之間。至於每年4月到10月的寒季,南極內陸的氣溫一般在-40°C~-70°C之間。
如此寒冷的天氣對人類和一切生命都是可怕的威脅。在南極,因寒冷而凍傷致殘的事例是經常發生的。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為南極考察隊員專門編寫的《南極生存指南》特別警告:「如今的南極作業,面部凍傷(組織凍傷)是最常見的,而手、腳和其他暴露皮膚的部位也會凍傷。」
南極為什麼會這樣寒冷呢?這是由於南極冰蓋猶如一面巨型反射鏡,把太陽輻射的熱量的90%反射回宇宙空間的緣故。在南極的寒季,太陽幾乎很少露面,南極的大地吸收的熱量微乎其微,但是到了暖季,雖然太陽終日在地平線上徘徊,可是,雪白的冰蓋表面又拒絕接受太陽的熱量,結果南極終年是九天寒徹、大地封凍的荒涼景象。
《南極條約》和保護南極條約體系
《南極條約》是由美國、蘇聯、英國、法國、日本、比利時、挪威、紐西蘭、澳大利亞、阿根廷、智利和南非等12個國家於1959年12月1日在華盛頓簽訂的,1961年6月23日生效。該條約共14條,主要內容是南極的利用只限於和平目的,禁止進行一切軍事活動和任何核爆炸或處理放射性廢物等。我國於1983年5月9日加入南極條約組織,1983年10月7日被接納為協商國。
《南極條約》的簽署,對緩和有關國家對南極的領土紛爭,促進各國在南極考察方面的合作,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了保護南極的資源和生態環境,南極條約協商國又於1964、1972、1980年先後簽訂了《保護南極動植物議定措施》、《南極海豹保護公約》和《南極生物資源保護公約》。1988年6月又通過了《南極礦產資源活動管理公約》的最後文件。《南極條約》和上述公約以及歷次南極條約協商國通過的140餘項建議措施,被稱為南極條約體系。
⑸ 南極冰川下隱藏著的巨大空洞,裡面有什麼東西呢
南極冰川下隱藏著的巨大空洞,裡面有什麼東西呢?
在南極冰川下面,巨大的空洞裡面,有大量的單細胞生命。南極大陸無疑是地球上最神秘的地方之一整個南極大陸幾乎完全被冰川所覆蓋。冰層平均厚達1880米,許多地方的厚度甚至超過了4000米。之前人們認為南北兩極除了位置不同之外是沒有太大區別的,但科學家們經過研究後發現,兩者之間天差地別。在北極的冰層下是夜太海洋,而南極的冰層之下則是一個超級大陸。
同時,科學還發現了大量具有瑪雅特色的手工藝品,從這點我們可以看出,瑪雅人其實有建造地下城市的能力,雖然不知道瑪雅人是使用何種方法挖掘地下隧道的,但這條位於墨西哥恰帕斯州的阿加爾塔地下走廊一度被人們視為通往地心城市的入口。
因為至今仍有一群神秘的印第安人守衛在那裡不孝神悶允許任何人接近。神秘的南極洲還有帶科學家去探索相信不久的將來南極洲的神秘面紗最終將會被揭開。
⑹ 各大洲的地理環境特點
亞洲:
1.氣候:整體上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東亞(亞熱帶、溫帶季風氣候顯著
東南亞(熱帶雨林氣候與熱帶季風氣候)
南亞(熱帶季風氣候顯著)
中亞(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西亞(溫帶大陸性氣候,熱帶沙漠氣候 地中海氣候)
北亞(溫帶大陸性氣候與亞寒帶針葉林氣候為主,也包括苔原氣候、冰原氣候)
2.地理特點:中部高,四周低
3.跨配氏猛熱帶、溫帶、寒帶
4.亞洲跨東西半球,跨南北半球,緯度多在15°S-90°N 經度多在30°E向東至160°W
5.地形:中部多高原,山地,四周多丘陵 平原,山地高原為主
6.面積:4400萬平方公里
7.東為太平洋,南為印度洋,西接歐洲,非洲,地中海,北為北冰洋
非洲:
1.氣候:分布最廣的氣候是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也比較廣
2.地理特點:東南高,西北低
3.跨熱帶,溫帶
4.在東半球 跨南北半球, 緯度大概為40°S-30°N 經度大概為20°W-50°E
5.地形以高原為主(衣索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南非高原)
6.面積3000萬平方公里
7.東為印度洋 西為大西洋
歐洲:
1.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西歐溫帶海洋性氣候顯著,南歐地中海氣候顯著
2.地理特點,南北部高,中部低,歐洲山脈多為東西走向且主要分布在北部,南部 如斯堪的納維亞山脈 阿爾卑斯山脈
3.跨溫帶 寒帶
4.處於東半球 北半球 緯度大概為30°N-90°N 經度大概為20°W-60°E
5.地形以平原為主(西歐平原 波德平原,東歐平原)
6.面積1000萬平方公里
7.西為大西洋,北為北冰洋
北美洲:
1.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北部亞寒帶針葉林氣候也比較廣
2.地理特點,地形南北三大縱列分布 依次為高大山脈、高原(落基山脈 墨西哥高原), 中部平原, 東部低緩山地、高原(阿巴拉契亞山脈 拉布拉多高原)
3.跨溫帶 寒帶
4.處於西半球 北半球 緯度大概為10°N-90°N 經度大概為70°W-160°W
5.地形以平培橋原為主(中央大平原)
6.面積2400萬平方公里
7.東為大西洋,西為太平洋,北為北冰洋
南美洲:
1.氣候:熱帶雨林氣候為主 熱帶草原氣候也比較廣
2.地理特點,西部高 東部低 具體是 西部為安第斯山脈 東部為高原平原交錯分布(亞馬孫平原 巴西高原)
3.跨熱帶 溫帶
4.處於西半球 跨南北半球 緯度大概為10°N-90°S 經度大概為40°W-80°W
5.地形以平原為主
6.面積1800萬平方公里
7.東為大西洋,西為太平洋
大洋洲:
1.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為主 熱帶沙漠氣候也比較廣
2.地理特點,東西部高 中部低 具體是 西部多低緩高原 中部為大自流盆地(也叫中部大平原) 東部為大分水嶺(山地)
3.跨熱帶 溫帶
4.跨東西半球 跨南北半球 緯度大概為50°S-10°N 經度大概為90°E-150°W
5.地形以平原為主
6.面積800萬平方公里
7.東為太平洋,西為印度洋
南極洲:
1.氣候:幾乎都核改為冰原氣候
2.地理特點,海拔最高的陸地,中部高 四周低
3.大多在南極圈內 即寒帶
4.跨東西半球 在南半球 緯度大概為60°S-90°S 經度大概為360°即跨所有經度
5.地形以高原為主
6.面積1400萬平方公里
7.北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http://wapiknow..com/question/101335722.html?lm=3&tn=ikreply&ssid=0&from=2001a&uid=bd_1292366513_373&pu=usm%400%2Csz%40240_320%2Cgt%40500018_nokia_5630xm_0_2&bd_page_typ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