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為什麼叫西方中國
⑴ 為啥義大利西班牙不叫意國西國,而美利堅英吉利法蘭西
簡單
西方國家最初與中國打交道的是英、法、俄等國,這些國家也是主要幾個老牌資本主義強國。那時節,由於我大清王朝初次與他們交涉,並無此方面的翻譯人才,只能找一些民間二把刀翻譯。當別人翻譯美利堅合眾國的時候,實在記不清,也覺得別扭,就記得首字「美」,於是乎乾脆就叫美國。同樣,England就叫英國。俄羅斯就乾脆叫俄國。當然,這跟中國古代慣於取二字地名也有很大影響。至於義大利、西班牙就不用了。隨著鴉片戰爭爆發,中國同西方開始頻繁交流,發現先前的叫法既不符合真實國名,也不符合翻譯水準。所以就摒棄了這種中國式「命名」法。但是已經叫順口的也就隨他去了……
⑵ 西班牙歷史上第一次和中國接觸
西班牙人是西方世界裡的中國人。」這是西班牙哲學家奧爾特加·加塞特的一句名言。很多人不知道,16世紀時,中國曾與西班牙共同引領了史上第一次全球化浪潮。後來,兩國皆從巔峰步入衰微,而今,兩國又都在重新崛起。西班牙外交家路易斯·蒙特斯在美國《全球主義者》在線雜志撰寫長篇文章,回顧中國與西班牙的歷史淵源,並展望兩國在新一輪全球化浪潮中的合作前景。以下為文章節選。中西交往由來已久中國和西班牙都經歷過歷史的衰榮,並同樣一次又一次地在興衰沉浮中挺起脊樑,創造輝煌。引領歷史上第一次全球化浪潮的先驅,正是這兩個古老的國家。「馬尼拉大帆船」的出現,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指16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初,航行於菲律賓與墨西哥之間的貨運船隻,由於帆船上的貨物主要來自中國,以當時風靡全球的中國生絲與絲綢為主,因此墨西哥人直接把這種帆船叫做「中國船」)。「馬尼拉大帆船」是全球經濟中最大的兩個地緣政治實體——中國王朝和西班牙帝國——之間的紐帶,它建起歷史上首個全球經濟網路,這個網路包含了當今這一輪全球化浪潮中的三大支柱:北美、亞洲和歐洲。「全球化」不限於貨物和貨幣的交易,文化交流也是重要方面。早在14世紀,中國和西班牙的接觸就遠遠超越了純粹的經濟領域。一本由西班牙作者寫的有關中國的書,早在1585年就已風靡歐洲,成為暢銷書(註:指1585年羅馬出版的西班牙文著作《大中華帝國史》。作者是西班牙歷史學家岡察雷斯·門多薩)。第一本由中文翻譯成西班牙語的書在1592年已經面世。藝術和文化的交流,在兩國的交流史中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至今仍舊如此。西班牙在16世紀征服了印加帝國之後,把在殖民地找到的大量黃金和白銀投入市場流通,這給當時的全球經濟帶來一場革命。誰也沒想到,西班牙帝國的崛起以及其在新興金融系統內的重要角色,竟給當時明朝的中國帶來了「意外之財」。紙幣從宋朝開始就在中國流通,但在經歷多次財政危機之後,人們對紙幣的信任度日趨降低。到了明代,中國仍然維持著巨大的生產力,只有找到替代貨幣,才能避免經濟崩潰。美洲的白銀,正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從1500至1800年,西班牙統治下的墨西哥和秘魯生產了大約佔世界85%的白銀,其中超過40%流入中國。充足的貨幣流通,使中國經濟穩定。面對挑戰一度衰微「馬尼拉大帆船」在19世紀初完成了它的使命。此後,中國和西班牙同樣從巔峰步入衰微。19世紀,成功爭取獨立的拉丁美洲進入政治不穩定的循環期,經濟方面則向英美霸權靠攏。曾經一度輝煌的「世界中心」西班牙,從一個大帝國一下變成一個被邊緣化的國家。面對這種巨大落差,西班牙經歷了很長一段痛苦的時期,才重新找到自己的價值。在地球的另一端,中國也有著同樣的悲慘遭遇。中國被迫在最不利的條件下,對外國開放其領土和市場。面對嚴峻挑戰,中國和西班牙同樣無所適從。兩國正在重新崛起如今,中國和西班牙正在重新崛起。兩國都在經濟上取得了驕人的成就。這次時來運轉,不僅因為他們在經濟發展上選擇了正確道路,更因為他們都努力建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在這個全球化的年代,中國與西班牙重溫昔日友誼,再續前緣。2007年是中國的「西班牙年」,與此同時,西班牙海外最大的塞萬提斯學院(類似中國的孔子學院)同年在北京成立。更引人注目的是,中國和西班牙都在向美洲進軍。打開任何西班牙著名智庫的網站,您都能找到很多關於中國在拉丁美洲投資的資料和文章。美國輿論常常渲染稱,美國如何把拉丁美洲「輸給了」中國。然而西班牙卻不這么認為,它把中國在拉丁美洲的蓬勃發展,視為一個機遇,認為可以趁此建立對各方皆有利的「三角合作關系」。「全球化」早在英美崛起之前就已經出現了,「馬尼拉大帆船」就是早期全球化的最佳象徵。雖然全球化乃大勢所趨、不可逆轉,但美國的霸權卻只是歷史中的一頁而已。也許,一個具有真正意義的全球化將會實現。在那個世界裡,沒有勝利者和受害者,沒有領導者和追隨者。世界各國將會百花齊放,一同譜寫輝煌
⑶ 西方國傢具體指的是什麼哪些屬於西方
定義
西方世界被認為是歐洲(俄羅斯除外),北美的美國及加拿大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及紐西蘭,即是以白人為主、具基督教文化及西方文化背景的國家,亦有認為信奉天主教為主的拉丁美洲國家也屬於西方世界。
西方世界(英語:Western World),也稱西洋、西方國家(英語:Western Countries)、西方文化區、自由世界,在不同場合和不同時間有不同定義。這些國家文化與文字皆是一脈相承,惟地理上不一定位於西方,例如位於中東的以色列、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西方的概念根源於希臘文明、羅馬帝國及後來的基督教文化,經由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時代及通過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擴張形成當今西方世界。冷戰時期,西方的觀點確立於深受自由主義思想影響,反對共產主義的資本主義國家,形成反共自由陣營,有別於政治經濟方面不同的共產主義國家。
這個詞原本字面意思是一個地理概念,15世紀以來西歐人相對於將看到的西亞、南亞與東亞當作東方。在當代文化含義里,這句西方世界除包括歐洲也包括歐洲殖民時期源自大量歐洲的祖先人口移民至美洲及大洋洲的國家。
西方世界也是古代中國人以中國為中心的一個地理概念,現代用法則與「西方世界」同義,明朝初期以婆羅洲島中間為界,以東稱為東洋,以西稱為西洋,故過去所稱南海之處,明朝稱為東洋、西洋,且暹羅灣之海,稱為「漲海」。
國家
北歐:挪威,丹麥,瑞典,芬蘭,冰島
西歐: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
南歐: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
中歐:德國,奧地利,瑞士
北美:美國,加拿大
澳洲:澳大利亞,紐西蘭
亞洲:日本
除了傳統的東西方國家劃分以外,日本是比較特殊的國家,日本在地理上雖然屬於東方,但是因為政治上實行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所以日本一般被認為是西方國家。
(3)西班牙為什麼叫西方中國擴展閱讀:
歷史
西方文化是由許多古老、偉大的西亞文明所影響,像是腓尼基、蘇美及巴比倫。它起源於地中海盆地及其附近,希臘經常被引用作為它的起源地 。
隨著時間推移,第一波擴張伴隨羅馬帝國的征服並傳播至整個地中海沿岸地區及黑海南方沿岸地區。
第二波的擴張是基督教的傳播,英格蘭基督教化(公元5世紀)、保加利亞基督教化(公元9世紀)、基輔羅斯基督教化(烏克蘭及俄羅斯,公元10世紀)、北歐基督教化(公元12世紀)、立陶宛基督教化(公元14世紀),促使整個歐洲進入西方基督教文化。
歷史學家卡羅爾·奎格利在文明的演進主張西方基督教文化大約誕生於公元500年,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留下文化真空反而帶來新穎思想蓬勃發展,這在古典時代是絕不可能產生。
在西羅馬帝國滅亡至文藝復興之間,西歐經歷第一次大幅衰退,然後適應、調整及再次發展物質、技術和政治。這整個時期大約一千年並被稱為中世紀,它的初期形成黑暗時代,後期促成文藝復興在歷史上反思觀點和自我形象。
由於倖存的東羅馬帝國及基督教堂的各個機構,羅馬帝國時期的知識在中古時期被部分保留。歐洲也極大地擴大透過阿拉伯輸入中國和印度新的技術。文藝復興以來,歐洲發展超越希臘文明、羅馬帝國及伊斯蘭世界的影響,由於商業、科學、工業革命,使西歐殖民帝國在20世紀中期一度統治世界人民廣大地區。
這種擴張也使基督教的傳播擴展至全世界,使基督教成為世界第一大宗教。
東西方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出現了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的兩極對峙格局和冷戰,通常把二者的「關系」叫做東西方「關系」。雖然「陣營」已不復存在,但「西方國家」一詞依然沿用。
除了傳統的東西方國家劃分以外,俄羅斯和日本是比較特殊的兩個大國,兩國在國民性上的相似,都有一種游離於西方世界之外的區別感。
雖然俄羅斯在種族,文化,地理上屬於西方,但是因為其政治制度和國力等原因,所以一直沒有得到西方國家的認同。日本雖然在陣營上聯合西方集團,捲入東西方這個關系,集團的概念。但地理、文化、種族上屬於東方(東亞),經常被人們認為是東方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