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人可以吃什麼
1. 炒土豆絲和炸薯條有什麼區別
馬鈴薯在今天是一種世界性食物。無論世界哪個角落,都有馬鈴薯製作的特色 美食 。那麼,一個有趣的問題來了:為什麼歐洲人點亮的是炸薯條——
炸薯條。攝影/pilipphoto,來源/Adobe Stock圖蟲創意
而中國人解鎖的是炒土豆絲呢?
炒土豆絲。攝影/曇華碎夢,來源/圖蟲創意
這就要從馬鈴薯在舊大陸引入與發展的歷程說起了。
馬鈴薯起源於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的原住民發現了野生馬鈴薯,並逐漸培育出茄鹼含量較低的栽培品種,經過艱苦的選育,成為一種適應山地環境的高產作物。
1492年,哥倫布船隊來到美洲後,歐洲殖民者發現了這種農作物。但當時他們還看不上這種原住民食物。在當時,歐洲人的食譜里沒有這類圓形塊根食物,覺得這東西看著就不吉利,並把馬鈴薯與結核病、梅毒等出海水手的流行病聯繫到一起,覺得吃馬鈴薯就會得病,甚至會引發戰爭。而且這些安第斯山低地的馬鈴薯栽培種只能適應陰涼的環境,不耐寒,在歐洲動輒大雪滿地的氣候中根本養不活。1551年,西班牙人將馬鈴薯帶給國王,王公貴族看著這種遠方稀有植物,大手一揮,送去當成觀賞植物培育。將近二十年後,馬鈴薯才在溫暖的南部和迦納利群島推廣。1588年前後,馬鈴薯被引入英格蘭,隨後在北大西洋沿岸推廣,在這些地方的沙質土壤中大獲成功。同等面積土地,馬鈴薯的產量轉換成熱量,是小麥、黑麥的2—4倍。
反映歐洲殖民者在美洲發現土豆的漫畫。來源/網路
馬鈴薯的優點自不必說,但它初到歐洲時完全被當成觀賞植物,農民又迷信,害怕吃這個會得梅毒。歐洲在傳統上,除了蘿卜之外,只有歐防風 (parsnip) 等為數不多的塊根類蔬菜。歐防風長得像白色的胡蘿卜,是馬鈴薯傳入之前,歐洲人吃的最多的蔬菜。
歐防風。攝影/Deyan Georgiev,來源/Adobe Stock圖蟲創意
18世紀的英國保守分子說,我們老英格蘭人每天起來,就好一口歐防風,那叫一個地道。吃什麼馬鈴薯啊?馬鈴薯是天主教徒吃的,甭吃了。
吃馬鈴薯在英國一度要遭遇 社會 性死亡。吃這種天主教徒吃的東西,是否意味著里通外國,出賣大英情報?馬鈴薯是《聖經》隻字未提的邪物,來路不正,埋在貧瘠冰冷的爛地里都能膨脹發育。吃馬鈴薯,是否等同於參加巫術,把靈魂賣給魔鬼? 吃這種外觀光滑、曲線飽滿的東西,是否容易想入非非,要行淫亂?看看,歐洲人討厭馬鈴薯,連它的外形也討厭。
直到三十年戰爭 (1618—1648) 爆發,馬鈴薯迎來了它在歐洲推廣的最關鍵契機。這場戰爭的主戰場在德意志地區,反復拉鋸導致人口大量死亡,農業設施遭到毀滅性破壞。這一時期,亞歐大陸也進入小冰河期,英法多次發生飢荒。長得快、產量高、對土壤肥力要求低,還不需要磨坊和牛拉犁的馬鈴薯成為最理想的救荒糧草。
對於馬鈴薯的偏見終於一掃而空。
18世紀末,馬鈴薯終於成為歐洲平民最廣泛的食物來源。
這一時期,歐洲人如何吃馬鈴薯呢?答案出人意料,最廣泛的做法是熬粥或做湯。麵包乃是宗教儀式中都要用到的天神賜糧,盡管馬鈴薯無論在產量還是烹調難度、甚至口感,都要遠遠勝過當年歐洲人常吃的一個月前烤的干硬麵包,但就是很難取代它。馬鈴薯在歐洲那些有吃粥習慣的地區較早地被人接受也就不奇怪了。
前文講了,歐洲人討厭馬鈴薯,連它的外形也討厭,熬成粥就完美解決了這一難題。原先吃燕麥粥,現在吃馬鈴薯粥,做法沒變,而且馬鈴薯煮化之後也看不出形狀,足以讓人們暫時忘記它那可疑的外來背景,心安理得享受著一碗熱氣騰騰又不明所以的糊糊。這些地方缺乏木柴,烤麵包成本很高,當地的麵包甚至不是小麥做的,主要是耐寒的蕎麥,而熬粥只需要一些灌木枝牛糞之類的燃料,比較省事。如在比利牛斯山區,當地人把馬鈴薯煮熟,加到捲心菜湯里,或者加牛奶攪拌。
經濟因素在此時的馬鈴薯食物版圖中尤其明顯。同樣在比利牛斯山區,有一地區盛產鐵礦,當地的主食就是麵包。因為當地礦工的經濟狀況更好些,節假日甚至吃得上白麵包。但周邊地區只好吃馬鈴薯。除了沒有礦產導致經濟狀況不佳之外,還因為相鄰地區的鐵礦帶動了冶鐵業,消耗了周邊地區的海量木材,導致周邊的人連柴火烤麵包都吃不上了,所以只能用灌木枝條煮土豆湯喝。慘遭馬鈴薯瘟疫的愛爾蘭,傳統吃法也多與水煮土豆有關,如champ是加了蔥和黃油調味的土豆泥,colcannon是白菜絲土豆泥,還有牛肉湯燉土豆等。這種水煮馬鈴薯的做法,傳承至今的典型菜式是土豆泥。
反映愛爾蘭「馬鈴薯瘟疫」版畫作品,圖為飢民在攻擊售賣土豆的商店。來源/雜志
今天的炸薯條,有一條更為曲折的演變路徑。炸魚薯條在今天看來乃是「大英國粹」,但這種套餐19世紀才出現在英國。據美國學者任韶堂 (Dan Jurafsky) 的研究,配醋汁的英式炸魚薯條是19世紀中期被猶太人傳入英國,此前的英國烹飪書中,只有炸魚沒有薯條,如這類「猶太人儲存三文魚的烹飪做法」:魚類去頭洗凈、切片,裹粉,浸入蛋液,下油鍋炸至金黃,隔壁小孩都饞哭了。最關鍵的是,配炸魚的是酸黃瓜和油醋汁。
炸魚。攝影/機靈張不懂,來源/圖蟲創意
而這種醋汁配炸魚的猶太 美食 在當時西班牙稱之為ceviche,在阿拉伯語餐譜中則叫做sikbaj,是一道極其古老的菜,詞源可以直接追溯到古巴比倫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最開始是用醋燉肉,在阿拉伯出現了醋燉魚,中世紀的埃及人把魚裹面油炸後再配醋燉煮,傳播到阿拉伯人佔領的西班牙,隨後傳入南歐。當地天主教徒有數不勝數的齋戒,每年超過一百天,齋戒期間一整天不能吃肉蛋奶,但可以吃魚,因此醋燉炸魚迅速流行。而南歐天主教徒西班牙、葡萄牙人為了遠航,醋燉魚變成了冷盤,最終變成了炸魚蘸醋汁,並以外國風味菜的身份進入英國,新的日不落帝國同樣有大量海員水手,這種可以極大延長魚類保質期的做法流行開來。到19世紀中期,英國北部蘇格蘭、愛爾蘭的馬鈴薯飲食也傳入英格蘭,馬鈴薯切成塊,和當地流行的炸魚一同下鍋油炸,最終形成了炸魚薯條的組合。
炸魚薯條組合。攝影/neillangan,來源/Adobe Stock圖蟲創意
在英語里,薯條至今仍被稱為法國油炸品 (French fries) ,可見其原本就是外來食物。也有人翻閱菜譜,在比利時、西班牙等地發現了更古老的油炸馬鈴薯的做法,地中海地區的油炸食物傳統也的確助長了炸土豆的流行。在工業時代,起一個油鍋,用高溫油炸食物,實際上效率很高,很快就能把幾百人份的食物炸好。炸薯條也適應了這種快節奏的工業生活,進一步流行開來。炸薯條、薯片、薯角、薯餅等,也由此走入千家萬戶,給大眾帶來便利的美味,當然也帶來了攝入高熱量食物的 健康 問題。
馬鈴薯到了中國,則是另一番場景。和歐洲不同,中國人的餐桌上從來不缺乏塊根類蔬菜,如芋頭和山葯,所以對馬鈴薯的接受並無心理障礙。馬鈴薯的薯字,古代就指山葯,《廣雅》記載:「藷藇,署預也。」王念孫注釋:「今之山葯也。根大,故謂之藷藇」。藷藇又寫作薯蕷,是山葯的古稱,唐朝時為了避唐代宗李豫的名諱,改名「薯葯」,到宋朝時又為了避宋英宗趙曙的名諱,只得再把「薯」字換掉,變成「山葯」。而芋頭也是先秦時期就有的蔬菜。
所以,較之缺乏塊根蔬菜的歐洲,馬鈴薯在中國傳播的隔閡更小一些。正因為有長棍狀的山葯,馬鈴薯在西北一些地方被稱之為山葯蛋。明末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已經記載馬鈴薯為「土芋,釋名土卵、黃獨、土豆。土芋蔓生,葉如豆葉」。又雲「土卵蔓生,如芋,人以灰汁煮食之,肉白皮黃,可蒸食之」,徐光啟《農政全書》也有類似記載。
《本草綱目》書影。圖源/網路
可見,在明末土豆傳入中國時,土豆有兩種做法:灰汁煮著吃、或是蒸著吃的。前者做法較為黑暗,用灰水煮馬鈴薯,或許可以減輕馬鈴薯中的茄鹼,這種做法隨著品種選育、淘汰,以及儲存條件的進步,逐步不流行了。
到了清初,蒸馬鈴薯一度成為主流吃法。隨著清代人口的爆炸,大量此前不適合開墾的山區也迎來了墾荒者,在這些貧瘠寒冷的山區田地,相比其他美洲作物,馬鈴薯比紅薯更加耐寒、耐鹽鹼,比玉米更耐旱。因此,馬鈴薯成為最好的備荒糧,一些地方「洋芋切片曬干堪以久貯。磨粉和麥蕎可作餅、饃」,但馬鈴薯終究不如紅薯香甜,也不如玉米頂飽,所以產量不如前二者,而且馬鈴薯是適於在高寒地帶生長的作物,用塊根繁殖會逐步退化,在海拔較低、氣候溫和的地方種上1—2年,薯塊就會變小。在做法上,最常見的仍然是整個蒸或烤,要用手掰著吃。
1958年,汪曾祺下放到張家口沙嶺子農業科學研究所勞動,整天研究土豆。他見識到了開花有香味的麻土豆;一個可以當一頓飯的大馬鈴薯「男爵」;有「味極甜脆,可以當水果生吃的」品種;還有「外皮烏紫,薯肉黃如蒸栗,味道也像蒸栗、入口更為細膩」的紫土豆,這是汪曾祺最為喜歡的,曾扛了一袋帶回北京,全家過年吃了好幾天。
在農業科學研究所,汪曾祺讀蘇聯小說,「每每寫戰士在艱苦惡劣的前線戰壕中思念家鄉的烤土豆,馬鈴薯和祖國幾乎成了同義詞。」他自己給農業研究所畫馬鈴薯的圖,「畫完一種薯塊,我就把它放進牛糞火里烤烤,然後吃掉」,當地的「大籠屜蒸新山葯,是待客的美餐」。可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西北地區吃馬鈴薯仍然是以傳統的整個蒸、烤為主。清代吳其浚著《植物名實圖考》稱馬鈴薯為陽芋,認為其「味似芋而甘,似薯而淡,羹臑煨灼,無不宜之。」
烤土豆。攝影/黃光全,來源/圖蟲創意
羹臑煨灼,即煮羹、煮成泥、埋入炭灰烤、火烤,沒有超出汪曾祺的食譜范圍。另外,土豆葉子也可以吃,還「清滑雋永」,恐怕今天很少有人會這樣吃了。道光年間,陝西巡撫楊名颺推廣馬鈴薯種植,並告誡民眾:「食用不盡,並可磨粉,磨法:洗凈切碎,浸泡盆中,帶水置磨內碾爛,用水攪稀,竹篩隔去粗渣,再用羅布濾出細粉,澄去清水,切片曬干,其渣仍可飼豬。」馬鈴薯的高澱粉性質已經為人所知,切碎,泡水,澱粉溶解在水中,而其餘的土豆渣滓拿去喂豬,這是在清中期就已經普及了的。
而土豆絲的普及,則既拜傳統所賜,又與新中國的工業化息息相關。南北朝時期,炒菜就已經出現,明清大為流行。土豆絲要想炒得根根分明,需要用水將土豆絲的澱粉洗掉。此前,馬鈴薯制切碎泡水以獲取澱粉的技術已經推廣,因此用泡過水的土豆絲下鍋猛火快炒,也就是臨門一腳的事,勤勞勇敢的中國勞動人民當然有這個創造力。
隨著新中國煤礦的開發,城鄉居民生火做飯的燃料問題逐步得到解決,猛火快炒也不再只是城裡飯館的專利,漸漸地,大家在家也可以試試炒菜了。再隨著鋼鐵產量的不斷提高,輕薄、導熱快的鐵制炒鍋也進入尋常百姓家,土豆又是很便宜的蔬菜,炒土豆絲也就成為最常見的一道家常菜。
同一顆土豆,卻在地理大發現後,在東西方形成了不同路徑的菜式。一道道佳餚背後,是沉甸甸的 歷史 。
參考資料:
(美)拉里·祖克曼《馬鈴薯 改變世界的平民美饌》
(美)任韶堂:《食物語言學》
END
這兩個雖然材料相同,做是烹飪過程完全不同,一個是菜,一個算是平時的零食吧!不過土豆的做法太多了,這兩個都是非常經典好吃的!
這里分別介紹一下做法,喜歡的親們可以參照!
一、炒土豆絲
【材料】土豆1個,胡蘿卜半根,芹菜1-2棵,生抽,鹽,蔥姜
【製作】
1、胡蘿卜,芹菜洗干凈後胡蘿卜切絲,芹菜切段。
2、土豆去皮後切絲。
3、土豆絲切好後放入清水浸泡一會,用清水清洗干凈後瀝干水分。
4、熱鍋里放適量油,放入切好的蔥姜爆香。
5、先放胡蘿卜絲翻炒,胡蘿卜過油才好吃,所以先炒胡蘿卜。
6、翻炒均勻後放入切好的芹菜絲翻炒均勻。
7、放入土豆絲翻炒均勻。
8、放入少許生抽。
9、放入適量鹽。
10、炒至土豆斷生就可以出鍋了。
二、炸薯條
【材料】土豆1個,鹽少許,玉米油
【製作】
1、土豆去皮洗干凈。
2、切成厚度均勻的長條。
3、用淡鹽水浸泡10分鍾左右,防止氧化並去除澱粉。
4、然後用清水沖洗干凈, 鍋中燒開水,放入切好的土豆條大火煮3-4分鍾,大概七八分熟就可以了。
5、撈出後瀝水,放在蒸屜上晾乾。
6、裝入保鮮袋放冰箱冷凍3-4小時後取出。
7、鍋里放適量玉米油燒至7成熱,放入土豆條,用筷子攪動避免粘連,中火炸至稍微變色後取出。
8、待冷卻後再次放入油鍋中炸至表面金黃取出瀝油。
2. 西班牙人喜歡吃什麼
我們學校那個西班牙人特喜歡赤烤魚,還有中國菜,但是不吃辣。。
3. 西班牙聖誕節吃什麼
聖誕節又名耶誕節,是國際上非常重要的節日,天主教是在12月25日慶祝,而東正教是在1月17日來舉行慶祝,而在西班牙,慶祝聖誕節,是吃什麼東西呢?畢竟咱們屬於善於吃的民族,關心關心西班牙的聖誕節飲食吧,本期聖誕節為你解析。
按照西班牙人的傳統,聖誕節前後幾天,尤其是聖誕大餐之後的甜食,必須吃圖隆糖。這個傳統有四五百年了。傳說西班牙人喜歡吃甜食就是從吃圖隆開始的。查看歷史資料,圖隆糖的歷史更長,但發源地不在西班牙,而是阿拉伯。
一千多年前唯雀阿拉伯人在征服西班牙的戰爭中,所吃的干糧就是圖隆糖,其特點就是攜帶方便,長時間不會變質,高糖高熱量可以抗寒,因此是阿拉伯士兵在戰時必備的食物。阿拉伯士兵稱「我們就是一邊咬著圖隆,一邊打敗西班牙的。」
當阿拉伯人佔領西班牙後,阿拉伯商人便將圖隆糖在西班牙製造和銷售。開始的圖隆糖使用的原料比較簡單,就是杏仁、花生加蜜糖。後來西班牙人吃著吃著也吃上了癮,西班牙商人開始模仿其製造方法,再加上西班牙自己的特產,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和研究,如今的圖隆糖已經形成西班牙自己的風格。
但是為什麼西班牙人只在聖誕前後吃這個糖。有幾個版本的說法,一說是,由於圖隆過甜,為健康原因,只是一年大吃一次;二說是,製造圖隆糖的原料在冬天最豐富,而且冬天氣候寒冷適合生產和攜帶圖隆糖,因此食品廠只在聖誕年末做一次。還一種說法稱,圖隆糖雖然是經過西班牙人的改進已經成為西班牙品牌的食品之一,但是從歷史角度而言,圖隆是西班牙的恥辱,是阿拉伯人侵略西班牙的見證,今天的西班牙終於打敗阿拉伯人是藉助天主教的力量,所以西班牙人一邊吃圖隆,一邊要感謝天主教的幫助,以吃圖隆消腔為紀念西班牙人獲得的自由解放。
您也許還喜歡:德國聖誕節吃什麼:色拉烤肉法國聖誕節吃什麼:鵝肝少不了日本聖誕節吃什麼呢?中國聖誕節吃什麼食物
了解更多星座網路、八字拿山衫姻緣、八字事業、婚姻運勢、財神靈簽、情感合盤、看另一半、八字測算、姓名速配、一生運勢、復合機會,您可以在底部點個贊或者在線咨詢(僅供娛樂):http://www.adxqd.com/xz/
4. 西班牙人喜歡吃什麼
民以食為天,西班牙人也不例外,他們的食品也有自己的特色。首先,在前面我們已經講了,他們吃飯的時間不一樣,另外呢,就是吃的內容了,西餐嘛,就是和中餐不一樣:早餐,年輕人大都不愛吃,上班族一般都在酒吧吃;這里的酒吧也提供早餐,所以更像咱們國內的小吃部。早餐很簡單,一杯牛奶或者咖啡加上一塊點心類的麵包,就可以了。
午餐,午餐實際上可以簡單也可以復雜,要是工作很忙的人,一個BOCADILLO就完事(這是一個長條麵包,裡面夾肉啊火腿啊雞蛋餅或蔬菜的,類似漢堡的東東),要是不忙,可以到餐館點套餐吃---西班牙人比較喜歡在餐館吃而不是在家裡---這里的餐館,菜單都是固定的,菜的品種很少,但是每天的菜單都會變,不是像國人的中餐,想吃什麼點什麼。套餐一般分三個順序,第一道菜呢,通常是有肉丁或者火腿(可不是咱們國家那種火腿腸,是一種叫JAMON的腌制火腿)的湯,蔬菜沙拉(就是蔬菜,配以醋和橄欖油生拌),豆類的菜等,一般是配著被切成小段的長條麵包吃(類似法棍麵包)。第二道是正餐,基本就是魚和各種肉,西班牙人一般喜歡吃豬牛羊肉,還有兔肉,不過一般沒有鹹淡味,需要自己用小鹽瓶子按照自己的口味加。烹飪方式以煮或者燒或者烤為主,量不少,我第一次吃的時候,吃到一半我就要繳械了。第三道是甜點,有時令水果,水果杯(就是各種水果罐頭的拼盤),酸奶(沒有甜味的真正的固體酸奶),冰淇淋等等,吃完這些以後再來杯咖啡,這午餐就算完事。如果您不善於用刀叉,吃的又不快的話,花上您個把鍾頭消滅這頓飯也很有可能。
晚餐,一般比較簡單,不過也有喜歡全家人在家裡聚餐的,那就豐盛多了,具體我也不很了解,大體和午餐一樣。不過我一般晚餐吃的很少,而且在7點來鍾就開動,國人在10點哪有心思吃飯呢。10點鍾我也就吃點水果了事。
晚上是西班牙人的黃金時間,他們一般都喜歡外出,這里單講下酒吧,因為這畢竟是吃的一部分.西班牙人喜歡和親朋好友一起去酒吧,在那裡還能碰見其他的人,比如鄰居等,他們不像國人喜歡在家裡招待賓朋,他們更喜歡去酒吧交流。他們很愛說話,陌生人之間的交談也能像很久沒見面的老朋友一樣。在酒吧里,大家點些啤酒,紅酒或者類似於伏特加等的高度數的酒,再點一些TAPAS(類似於下酒菜的小吃,有橄欖豆等,很別具風味),大家吃吃喝喝的聊著,很盡興。酒吧一般能開到晚上12點左右,然後大家各自回家,在這里酒吧多的很,一條街上能開N家,而且生意興隆,這是因為西班牙的酒吧文化非常的繁榮的緣故。
5. 西班牙人喜歡吃什麼啊
西班牙人愛吃夾生飯
6. 外國人一天吃幾頓飯,一般都吃什麼
早晨睡到11點一天要吃5頓飯 西班牙人
來西班牙生活的外國人,首先要適應的是那裡的作息時間:下午3時吃午飯,晚上9時吃晚飯。這種作息時間何時興起,知道的人已寥寥無幾。經過多方查證,最後記者從一位中學教師那裡找到了答案。
原來,西班牙地處南歐,夏季較長。天氣炎熱,許多工作或活動都在晚間進行。西班牙人特別喜歡納涼晚會。一到夏季(4
月初開始),各種藝術團體在大街小巷搭台演出,晚會時間從凌晨開始直到清晨六七點才結束。盡興而散的人回家睡覺,睡到當天中午十一二點才起來吃早餐。據歷史老師介紹,這個習慣幾百年前就形成了。後來,西班牙國家電視台為了順應人們的習慣,乾脆把每天播出的兩個重要新聞時段定在下午3時和晚上9時。
由於作息時間與眾不同,西班牙人逐漸養成一天進5餐的習慣:早6時吃麵包咖啡,中午12時吃麵包夾香腸喝咖啡,下午3時吃午餐,晚7時喝咖啡吃甜點,晚9時吃晚餐。周末時,晚餐時間可以延遲到晚上11時。
初來西班牙的人十分不習慣這種「古怪」的作息時間。歐洲鄰國曾多次批評西班牙的作息時間,但西班牙人認為這是內政,無須外國干涉。
「古怪」作息時間的最大「受害者」是遊客。慕西班牙美食之名而來的人「受害」最大。記者的一些朋友初次到西班牙,晚上7時就去吃晚飯,沒想到吃了閉門羹,不得不餓著肚子再等上幾小時,或者先去便利店買點麵包充飢。盡管西班牙人的吃飯時間讓人覺得有點不尋常,但每年來西班牙旅遊、度假的還是高達4000多萬人次,這個數字已超出西班牙人口總數。而且,凡是到過西班牙的歐洲其他國家遊客,回國後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本國的進餐時間太早,應該晚兩三個小時,與西班牙接軌,這樣才能盡情享受生活的樂趣
7. 西班牙不可錯過的海鮮美食你知道么
假期玩夠了,就得好好去吃一頓海鮮大餐啦!西班牙不得不嘗試的海鮮有哪些呢?快來看看吧!准備好紙巾擦口水哦!
Erizo de mar 海膽
海膽在西班牙常被用來做高級食材。當然人們也會將它做成醬料或是湯的配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