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灣北部有什麼資源
❶ 墨西哥灣的地理
墨西哥灣位於熱帶和亞熱帶,高溫多雨,降水量多。8月份氣溫最高,可達28℃以上;2月氣溫最低,北部約12℃,南部達22℃。冬季常有偏北大風,夏季常遭台風襲擊。降水量多,年平均達1500毫米左右。灣內暖水從佛羅里達海峽流出,成為墨西哥暖流的重要源地。
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和美國的佛羅里達半島環抱海灣灣口,古巴島伸居灣口中部,把灣口分為佛羅里達海峽和尤卡坦海峽,成為墨西哥灣連接大西洋和加勒比海的水道,在航運貿易、戰略上具有重要意義。海灣大陸架較寬,除西側較窄外,一般都在200~280千米。北部和西北部大陸架上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業已開采。海灣表層水溫較高,比同緯度大西洋的水溫高2~3℃,海水鹽度為36~36.9。加勒比海暖流穿過尤卡坦海峽流入墨西哥灣中形成順時針洋流,從佛羅里達海峽流出進入大西洋,成為灣流的起始段。墨西哥灣沿岸有休斯敦、新奧爾良、坦帕、坦皮科、哈瓦那等重要港口。
墨西哥灣地區的氣候有熱帶和亞熱帶之不同。特別應該一提的是幾乎每年都侵襲這一地區且常常是災難性的颶風(熱帶氣旋)。颶風季從6月1日開始,一直延續到11月30日。在此期間,氣象條件和海洋環境都有助於在墨西哥灣的任何地方生成颶風。破壞性特別巨大的颶風有1900年侵襲德克薩斯州加爾維斯敦(Galveston)的颶風和2005年侵襲紐奧良及其附近的颶風。在颶風季的那段時間內,北大西洋生成的颶風也可能穿過墨西哥灣,並且往往在此得到加強。 墨西哥灣的東南部有像河一樣的海流流過,是北大西洋灣流的主要來源;也是使海洋的水流經海灣的主要洋流。加勒比海的水經由猶加敦海峽流入墨西哥灣,海峽的海底形成一個在水面下1.6公里(1哩)的海底山脊(兩個海盆之間的水下脊),這股水流然後沿順時針方向經由佛羅里達海峽流出。被稱作環流(loop kulrents)的曲流水體從主流中脫離出來,也按順時針方向流動,流至灣的東北部。這些環流有著季節性變化和年度變化。墨西哥灣西部的海流模式則輪廓不太分明。那裡的海流都相對較弱,其強度隨季節和地點之不同而變化。灣內大陸棚上和沿海的海水在流向和速度上有著極端的變化,此處海流的季節性變化和年度變化不但受制於主要的環流模式,而且受盛行風向變化的影響。,流入墨西哥灣各河流的陸地流域總面積約為海灣面積的兩倍。灣內各處海水的鹽度差別很大。灣內廣闊水域的鹽度與北大西洋類似,約為36。不過,沿岸海水的鹽度比率,在一年內各個時期變化極大,尤其是在密西西比河口廣大的三角洲附近。每當密西西比河的流量最大之時,遠至離岸30~50公里(20~30哩)的范圍內,其鹽度低達14~20。
海灣表層水溫較高,夏季最熱月為29℃,冬季最冷月為20~24℃,比同緯度大西洋的水溫高2~3℃,這是海灣地處熱帶和副熱帶、深居內陸以及赤道暖流流入的結果。2月海面溫度由北部的18℃(64℉)到猶加敦岸外的24℃(76℉)不等。在夏季,海面溫度曾被測到32℃(90℉)左右,但通常有著和2月幾乎一樣的差異。猶加敦海峽北部附近的水底溫度約為6℃(43℉)。等溫層(恆溫的海水表層)的厚度,隨季節和當地環境以及地點之不同,由1~150公尺(3~500呎)不等。潮差很小,在大多數地方小於2呎;一般說來,只產生全日潮──即每個潮汐日(24小時又50分)為一個高潮期和一個低潮期。墨西哥灣的潮汐,是每天一漲一落的全日潮;潮差一般很小,只有在台風季節,潮水受台風的驅趕,引起海水陡升,成為風暴潮,水位有時高達5米,會對沿岸窪地造成威脅,特別是灣北岸的風暴潮較多。
❷ 墨西哥灣的油氣狀況怎樣
墨西哥灣是世界上最早進行海洋石油勘探和開採的地區之一,1938年美國在離海岸2.4千米處開鑿了第一口油井。1947年11月在離海岸19千米處發現大油田。鑽探和開采設備則居世界首位。屬美國的油、氣田,主要分布在路易斯安那州岸外,其次是得克薩斯州岸外,石油和天然氣產量分別佔全國的1/3和1/2以上;屬墨西哥的油、氣田集中在坎佩切灣,石油產量約佔全國總產量的一半以上。近年鑽探活動已向深水區推進,在深海平原鹽丘中發現了油、氣儲藏。
一、得天獨厚的油氣條件
墨西哥灣盆地是世界第三大含油氣盆地,它呈向西北凸出的弧形,盆地包括美國東南部和墨西哥東部的陸地,總面積約130萬平方千米。在早白堊世阿爾比階—早中新世時期,由於海平面下降,在南大西洋陸坡區,廣泛發育深水扇碎屑岩和濁積岩,其中早白堊世阿爾比階、始新世、漸新世、中新世的大型濁積砂體,其孔隙度高達20%~30%,滲透率可達1達西,是良好的儲層。如坎波斯盆地阿爾巴利拉油田就是一個大的始新世濁積砂體,面積200平方千米,厚150米;馬林油田的漸新世、中新世砂體面積500平方千米,厚30~100米。
墨西哥灣最好的源岩與抬升構造階段有關,由於沉降速率不同,在該階段發育的獨立構造斷塊具有不同的沉積相岩套,在地塹中沉積了自牛津階至提通階時的富有機質缺氧海相碳酸鹽。從與之相關原油的分子特徵中可以鑒定出其含鹽量、氧消耗水平、黏土和碳酸鹽含量的變化。提通階的原油在整個墨西哥灣海岸盆地(從Tampico-Misantla盆地至Campeche Sound盆地)中分布很廣。
海洋碳酸鹽台地發育於凹陷階段,自紐康姆階至中白堊世。在該階段Tampico-Misantla、Veracruz、Campeche Sound、Chiapas-Tabasco、Sierra De Chiapas和Yucatan等地區沉積了巨厚的碳酸鹽序列。碳酸鹽白堊紀岩石含有富油有機物的細脈,也許是細菌的殘余,因此它們可以是油源岩。與這些環境有關的原油出現於Veracruz、Chiapas-Tabaso 和Sierra De Chiapas等地區。
與墨西哥灣的許多地區相似,古近—新近系是三角洲沉積時期。古近—新近系源岩可以產氣、凝析油,可能有某些輕油。古近—新近系原油主要產於Burgos和Macuspana盆地,其分子特徵表明其源於硅質碎屑貧氣沉積環境的再造的陸相高等植物。
墨西哥灣盆地生油亞系統的多樣性可以解釋墨西哥灣海岸盆地的巨大石油潛力。
墨西哥灣盆地是三疊紀時北美和南美板塊分離而形成的被動陸緣盆地,中生代沉積厚度達1000~6000米,新生代沉積厚度為14000~15000米,總厚度達20000米。中侏羅世時墨西哥灣是一個半封閉的海盆,發育了厚度達500~600米的含鹽沉積,在路易斯安那沿岸地區,含鹽沉積厚度為3000~4000米。鹽層經過塑性蠕動,可刺穿不同地層,形成一系列與鹽丘有關的圈閉,地質學家在油氣勘探時,將中侏羅鹽層以上地層稱為鹽上層,其下部為鹽下層。
墨西哥灣盆地從上侏羅統—更新統,海相泥岩普遍發育,並含有豐富的有機質,是良好的烴源岩。盆地內的白堊系(是主要油氣產層)、始新統、漸新統、中新統、上新統和更新統砂岩和碳酸鹽岩,其孔滲條件良好,均可作為油氣儲層。墨西哥灣海底油田,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坎佩切灣和美國得克薩斯州及路易斯安那州沿海。1978年,坎佩切灣石油探明儲量50多億噸,美國所屬墨西哥灣大陸架區石油儲量為20億噸,天然氣儲量3600億立方米。
根據有關國際協議,墨西哥灣分為三個經濟區,分別屬於美國、古巴和墨西哥。它們都對墨西哥地區的石油進行了勘探和開采。
至1991年美國部分的墨西哥灣已發現油氣田5000多個,其中儲量大於5000萬噸的大型油田近80個,原始石油可采儲量98億噸,天然氣為19.11萬億立方米。當時,墨西哥灣石油產量約1.7億噸,天然氣產量3000億立方米,分別佔美國石油和天然氣總產量的31%和48%。墨西哥部分的墨西哥灣發現油田47個,探明石油可采儲量53億噸。
瀕臨墨西哥灣的古巴盡管擁有可觀的油氣資源,但由於石油勘探和開發技術落後,如今每天生產約7.5萬桶原油,只能滿足國內將近一半的需求,另一半從委內瑞拉進口。
二、深海油氣突出
墨西哥灣石油大部分都在深海水域,20世紀90年代末,水深超過300米的海域為深水區。目前,以大於500米為深水,大於1500米則為超深水。深水區油氣資源潛力大,據估計,世界海上44%的油氣資源位於300米以下的水域,其中墨西哥灣深水油氣資源量高達400億~500億桶油當量,約占墨西哥灣大陸架油氣資源量的40%以上,水深大於200米的石油和天然氣產量,在1990年分別占該區總產量的8.7%和3.5%,1997年提高到32.6%和11.9%,2003年64%的石油產量來自深水。所以墨西哥灣深水海域石油開發的潛力相當大。
截至1999年7月,在墨西哥灣已有96個油氣發現位於水深超過300米的海域。由於墨西哥灣深水區的油氣勘探程度相對較低,以及深水鑽井技術提高,近年來連續取得重大發現。2001年在墨西哥灣深水區獲得了17個油氣發現,其中較大的發現有兩個:Thunder Horse North油田,估計儲量為6850萬噸;Sub-Salt Princess油氣田,估計儲量在2740萬噸油當量以上。2002年又發現了Great White、Deimos和Tahiti等深水油氣田。
近年來,美國在墨西哥灣發現了一批與地層圈閉和深海扇有關的深水油氣田(主要為Nakika、Princess、User、Mars、Bratos和Augar等),這些油氣田的儲層為中新統—上新統砂岩,砂岩孔隙度達23%~30%。
2004年,墨西哥灣深水油田開發水深已達2301米。自1999年11月起,墨西哥灣深水區石油產量已超過淺水區,當時在深水區生產的只有30個油氣田,僅占墨西哥灣747個海洋油氣田的4%,但提供的石油產量已超過墨西哥灣總產量的一半。到2004年,在墨西哥灣共有207個深水油氣發現,正在開採的深水油氣田44個,還有16個深水油田正在建設中。
2004年,墨西哥灣深水油氣儲量占整個墨西哥灣油氣儲量的89%,深水石油和天然氣的產量分別占其總量的60%和23%。
三、颶風的影響
2005年的「卡特里娜」颶風使得美國在墨西哥灣的石油和天然氣生產遭到了嚴重破壞。據美國礦業管理局統計,在墨西哥灣,70%石油生產線和一半的輸氣系統受到破壞,依然處於停產狀態,目前只有兩個因颶風關閉的設施重新運轉,將原油輸送到墨西哥灣沿岸和中西部的一些煉油廠。
2008年「古斯塔夫」四級颶風使墨西哥灣地區3/4以上的離岸油氣平台暫停。
由於美國石油產量的31%、天然氣產量的48%來自墨西哥灣地區,這一生產規模的縮減對該國油氣市場帶來一定影響。
四、安全的影響
墨西哥灣僅石油平台就有7000多個,完全改變了該海域的航海路線和漁業捕撈的自然狀況,嚴重地威脅著安全。
1979年6月在墨西哥灣一平台發生的溢油事故,為石油平台問世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石油平台溢油事故。直到1980年2月該油井所在的海域仍被當局宣布為特別危險區。起初石油與天然氣的混合物像噴泉一樣,從油井噴向天空,油柱高60米,一瞬間油、氣柱變成為龐大的熊熊燃燒的火柱。在其後的數月中每天向海空噴射出約4800噸石油,其中的2200噸被當場燃燒掉,2200噸被蒸發到大氣中去,僅有400噸散布在附近海域海面上。並不是像一般人所認為的那樣大部分散布於海面上,只見海面上的石油薄層隨風飄浮,形成1000多千米長的一條石油帶,被人們稱為「黑流」。
海上石油設施增多,鑽井平台、油井等造成的石油泛濫事故與日俱增,平均每年有10萬噸以上的石油溢入海洋中,僅墨西哥灣就有50多起油船與鑽塔相撞事故。圖6-2為某平台與油船相撞圖。
圖6-2某平台與油船相撞圖
❸ 墨西哥灣深水勘探概況是什麼
墨西哥灣是世界深水油氣勘探和開發的「金三角」之一。近半個世紀以來,墨西哥灣已逐漸成為重要的石油天然氣來源地,隨著該地區近岸水域和淺水水域油氣產量的下降,石油公司開始將目光轉向開發分布在水深1000ft(305m)或更深水域的油氣資源。墨西哥灣地區已經成為全球石油工業在深水領域開展油氣勘探開發的焦點。
1975年Shell公司在位於密西西比峽谷水深約313m處發現了Cognac油田,揭開了墨西哥灣深水油氣勘探的序幕。墨西哥灣的Trident油田最大鑽井水深現可達到3272m。截至目前,墨西哥灣深水油氣總儲量約為43.636×108m3。其中美國墨西哥灣深水區為29.256×108m3,墨西哥國墨西哥灣深水區為14.38×108t。
美國墨西哥灣:美國將其轄區內的墨西哥灣盆地按深度分為「淺水區」(<305m)和「深水區」(>305m)兩部分。美國墨西哥灣的大氣田多位於深水區。Thunder Horse油田是1999年發現於墨西哥灣的一個大型深水油田;Tiber油田是位於美國墨西哥灣Keathley峽谷102區塊的「巨型」深水油田,由英國石油公司於2009年9月發現。
1995年墨西哥灣石油原始可采儲量為16.82×108t,天然氣儲量為4.06×1012m3,到1996年美國的新增石油儲量主要來自墨西哥灣油氣區。1999年在墨西哥灣深海區水深1850m處發現了雷馬油田探明儲量為1.03×108t石油和215×103m3天然氣,估計總可采儲量超過1.37×108t油當量。
2001年美國墨西哥灣深水區的年產油量(271×106bbl)首次超過淺水區(252×106bbl),之後淺水區的產油量逐年遞減,而深水區逐年增加。2007年深水區和淺水區的年產油量分別為328×106bbl和140×106bbl,深水區的石油和天然氣產量分別佔美國墨西哥灣總產量的70%和36%。
美國墨西哥灣99%的探明儲量位於中中新世以及更年輕的地層中,油氣總量為621×108bbl(98.739×108m3),其中水深大於1000ft(305m)的深水區油氣當量為184×108bbl(29.256×108m3)。
自1975年以來,美國在墨西哥灣深水區(>305m)共發現285個油田;1995年墨西哥灣共發現899個油氣田;2000—2004年間,墨西哥灣深水區(>305m)共獲得50個油氣發現,包括28個1000m以上的超深水發現;在2000—2007年間總共發現了6個大型油田。2008年的勘探活動獲得了15個新的深水發現,其中有5個新發現位於水深超過1524m(5000ft)的水域。
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在墨西哥灣地區的油氣勘探開發活動更加活躍,鑽井數量持續增加,2001年已達968口。2008年3月10日,美國墨西哥灣區塊的租賃吸引了37億美元的投標資金,有603個區塊獲得了投標,其中69%的區塊位於深水區。之後,在2008年8月和2009年3月的投標活動中,深水區的區塊的比重都超過了70%。
墨西哥國墨西哥灣:相比較美國的墨西哥灣油氣勘探開發活動而言,有關墨西哥在墨西哥灣油氣勘探和儲量的數據較少,這部分的主要內容來自墨西哥能源部2007年和2008年的兩個報告(SENER,2007,2008)。SENER(2007)的報告中將其墨西哥灣轄區>500m的區域統稱為墨西哥灣深水區,而其傳統的Burgos、Tampico-Misantla、Veracruz和Southeast盆地分別包括了陸上和陸架淺水區部分。根據這一劃分方案,SENER(2007)預測墨西哥灣>500m深水區(面積約57.5×104km2)的石油儲量約為300×108bbl,占墨西哥石油總儲量的55%。墨西哥國墨西哥灣主要的大型油田有坎塔雷爾油田(Cantarel1)、Ku-Zaap-Maloob(KUZAMA)油田、Sihil油田等,其中坎塔雷爾油田(Cantarel1)是世界級的巨型油氣田。
美國墨西哥灣深水區油氣儲量和產量變化圖
據墨西哥本國統計,截至2007年底,墨西哥的石油探明儲量為14.38億噸,居世界第16位,天然氣的估計探明儲量為3679億立方米,居世界第35位。2008年,墨西哥能源部為了方便對其轄區海域內油氣勘探開發活動的行政管理,將其產油區(包括陸地和海上部分)分別劃分為北部區域(包括傳統的Sabinas、Burgos和Tampico-Misantla含油氣盆地以及部分海上區域)、南部區域(以Veracruz和Southeast盆地為主)、東北海區(以Cantarell產油區為主)和西南海區(除上述區域海上部分的以外區域)。其中,2007年東北和西南兩個海區生產的原油總量為1099.8×106bbl,約占墨西哥石油總產量的98%。因此,墨西哥在墨西哥灣油氣勘探開發的總趨勢也是由傳統的陸上油田向墨西哥灣深水區進軍。
對墨西哥灣異地鹽下深水砂岩儲層的勘探是北美油氣勘探的一個新領域。鹽下勘探的主要區域為南路易斯安那大陸架,區域上該勘探帶位於一系列的陸內鹽盆地(東得克薩斯、北路易斯安那和密西西比鹽盆地)和得克薩斯—路易斯安那斜坡之間。
對鹽下區帶的鑽探活動始於上個世紀80年代早期,第一口鹽下發現井由Exxon公司在Mississipi峽谷211-1井鑽於1989年底至1990年初,鑽穿了3000ft(990m)的鹽層。Exxon公司報告中的總儲量為1×108bbl甚至更多。該遠景區在4400ft(1300m)深的水下,截止1997年已有超過30口井以鹽下區帶為目標,共有8個發現,其中至少有3個具有商業價值。根據至少25個的重要油田數據信息估計,鹽下區帶潛在的儲量為12×108bbl的油和15×1012ft3的天然氣。
近幾年勘探界已認識到鹽下構造大而簡單,與陸棚比較相似,建立了合理的深水地質模型,採用超深鑽井技術鑽了15口探井,成功率達到33%~50%,於1999年發現了Crazy Horse油田,估計可采儲量為10×108bbl,是迄今墨西哥灣深水勘探最重要的發現。之後又有一批大的發現,估計儲量達15×108bbl。另外,1991年在墨西哥灣中心Atwater峽谷63區塊沒有發現中新世香普蘭統鹽圈閉,1999年在該區塊有效應用三維地震數據後,初步界定為鹽核背斜圈閉。相似鹽核背斜在Green峽谷密西西比扇體褶皺帶區已被證實有油氣存在。2000年第一季度Texaco和Agip合鑽的Champlain井證實,Atwater峽谷63區塊中新世中期發育的優質砂岩中有較好的油氣存在。
❹ 墨西哥盛產什麼
墨西哥盛產:石油、天然氣、鈾礦、煤礦、銀礦,墨西哥自然資源十分豐富,1994年已探明的石油儲量佔世界第6位。銀礦在世界上久負盛名,產量一直居世界之首。鉛、鋅、銅、錳、銻、錫等有色屬也非常豐富。
非金屬礦硫磺、重晶石的藏量佔世界第一。鐵礦的儲量約有6億噸。海岸線長,漁業發展具有潛力。墨西哥盛產咖啡、煙草、甘蔗、橡膠等熱帶和亞熱帶作物,種植有玉米、小麥、棉花、豆類等溫帶作物。在南部恰帕斯州生產桃花心木、紫檀木等50多種優質木材。
高原地帶生長著松柏、冷杉翟渾葉林。北部乾旱地區生長著仙人掌,野生植物資源也非常豐富。
(4)墨西哥灣北部有什麼資源擴展閱讀:
氣候特徵
墨西哥氣候復雜多樣,由於多高原和山地,垂直氣候特點明顯。墨氣候復雜多樣。高原地區終年溫和,平均氣溫10~26℃;西北內陸為大陸性氣候;沿海和東南部平原屬熱帶氣候。
大部分地區分旱(10~4月)、雨(5~9月)兩季,雨季集中了全年75%的降水量。每年最旱月份為2月,降水量僅5毫米,降水最多月份為7月,降水量約170毫米。
❺ 地質成礦條件和資源開發條件2
1.區域地質和地質成礦條件分析
在大地構造上,墨西哥可劃分為南科迪勒拉褶皺帶和墨西哥灣沿岸地斜(灣岸地斜)兩大構造單位。前者構成墨西哥國土的主體,地貌上大多表現為雄偉的山脈與高原;後者自中生代以來長期處於穩定大陸邊緣的構造位置,接受了大量的陸相和海相沉積,在地貌上表現為低平狹長的平原和台地。
(1)南科迪勒拉褶皺帶
南科迪勒拉褶皺帶占據了墨西哥絕大部分國土,賦存有除石油以外的其它多種礦產。這些礦產的形成大多與中、新生代的岩漿作用有關。
主要由第三系火山岩石組成的西馬德雷山脈,以及中央高原均為墨西哥重要的有色金屬分布區,產有銀、鉛-鋅、錫、銻、鎢、鉍、汞等多種礦產,其中有世界聞名的雷亞德安琪爾斯銀礦、瓜那華托銀礦和拉美最大的維楚科銻汞礦等,西北部的索諾拉地區主要分布有銅、金、鉬和石墨,其中拉卡里達德和卡納內阿兩大銅礦位於美國斑岩銅礦帶的南延部分,它們的形成與中、新生代火山岩有關。南馬德雷山脈及巴爾薩斯河谷地區主要產有鐵礦。在下加利福尼亞區。在科阿韋拉、索諾拉等地的一些盆地中,賦存有中生代的煤。特萬特佩克地峽是墨西哥硫磺的主要分布區。
(2)灣岸地斜
范圍大致包括墨西哥灣沿岸平原及尤卡坦半島。墨西哥灣沿岸平原為已知的油氣集中分布區。從北部的薩比納斯盆地到南部的坎佩切盆地,綿延1000多公里,分布著大小幾十個油田。其地層主要為早白堊阿爾布階礁灰岩及第三紀碎屑岩。坎佩切灣海上油田,產層主要為白堊系與古新統白雲岩化灰岩。
墨西哥灣海岸盆地是中新生代的小洋盆地的周邊,基底由古生代變質岩和花崗岩組成。中侏羅統至第三系沉積蓋層最厚15000米。這一墨西哥灣小洋盆地在墨西哥的周邊分為若干個產油區。
2.主要礦產資源開發條件分析
墨西哥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石油、天然氣、鉛-鋅、錳、汞、鐵、鉍、金、鉬、鎘、銻、鎢、鍶(天青石)、硫、石墨、螢石、重晶石、石膏、砷、磷塊岩、硅藻土等。其中,銀儲量居世界第一位;石油、鉍、鎘儲量居世界第四位;鉛、鋅、銅、汞、銻、砷、螢石、鍶(天青石)、錳、重晶石等礦種的儲量也居世界前列。豐富的礦產資源,為墨西哥發展成為世界上重要的礦業生產國提供了良好的資源基礎。
國內資源短缺需要進口的礦產主要是:鋁土礦、鉻、錫、鎳、鋰鹽等。
表5墨西哥主要礦產的儲量及儲量基礎(截至1999年)
續表
(1)能源礦產
石油和天然氣
墨西哥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豐富。已探明的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墨西哥灣沿岸和坎佩切灣。截至1999年底,全國石油剩餘可采儲量為41億噸,合284億桶,佔世界石油剩餘可采儲量的2.7%,列世界第10位;天然氣儲量8500億立方米,佔世界天然氣剩餘可采儲量的0.6%,列世界第25位。在500米等深海線以內的大陸棚(總面積達250萬平方公里)內,尚有180萬平方公里主要為海相沉積層,被認為具有良好的油氣勘查前景。現已探明和在開採的油氣田可分為五大油氣區,它們是:
東北部氣區:范圍包括布爾戈斯盆地和薩比納斯盆地,面積21.1萬平方公里,主要為天然氣田。布爾戈斯盆地為格蘭德河向斜西南翼,北部與美國得克薩斯沿岸區相連。地層向東北傾斜並增厚,發育許多向海灣下降的同生斷層及其伴生的短軸背斜,呈東南向。厚度和滲透性變化大,多呈透鏡狀,如雷諾薩氣田。由於砂岩的變化,油氣不完全受構造控制,各產層有獨立的油水和氣水界面。孔隙度為8.4%~27.7%。產層主要為第三系始、漸新統三角洲相砂岩。在薩比納斯盆地,產層為上株羅統砂岩和下白堊統白雲岩。
坦皮科油區:由塔毛利帕斯台地和契孔特佩克山前拗陷組成,面積6.2萬平方公里。又可分為三個小區:(Ⅰ)北部埃巴諾-帕努科構造區,又稱坦皮科區,產層主要為中、上白堊統灰岩,其次為下白堊砂屑岩和上侏羅鮞狀灰岩。(Ⅱ)黃金港區,產層主要為中白堊灰岩,油田呈弧狀分布,綿延180公里,近海也發現油氣。(Ⅲ)波薩里卡區,產層為中白堊灰岩。
韋臘克魯斯油氣區:是個復向斜盆地,面積3萬平方公里,產油層為中、上白堊統灰岩。
雷福爾馬油區:泛指墨西哥南部的陸上油氣區,面積6萬平方公里。沉積岩在盆地中厚8250米,在隆起處厚4000米。西部的伊斯特莫盆地,侏羅系鹽岩形成許多鹽丘構造,白堊系以碳酸鹽岩為主。在賈耳帕隆起,發育的白堊-侏羅系生物灰岩組成雷佛瑪油區的高產層。第三系主要為碎屑岩,不整合於白堊系之上,在隆起兩側的盆地區,岩性和岩相有差異。在馬庫帕納-坎佩切盆地的東半部,第三系向尤卡坦台地方向漸變為石灰岩為主。伊斯特莫含鹽盆地為鹽丘構造和鹽丘構造形成的油氣田,產層主要是下古新統恩坎托組砂岩,有4個砂岩組。產層主要為下古新統砂岩;中部賈耳帕隆起和韋芒吉洛盆地,是該區主要高產油區,產層為侏羅、白堊系泥質灰岩,生物碎屑岩和白雲岩;雷佛瑪油區包括韋芒吉洛盆地和賈耳帕隆起。賈耳帕隆起為北北西向傾沒的復背斜,在此隆起及其西緣已發現70多個中生代構造,產層主要為侏羅-白堊系礫屑灰岩,砂糖狀白雲岩,裂縫泥質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等,平均厚度100~1200米,儲集空間的形成與礁、白雲岩化、溶蝕作用和鹽丘侵入引起的裂縫等有關,平均孔隙度8.39%~13.28%,滲透率200毫達西以上。生油層為深色泥晶灰岩,上侏羅統生油層有機炭含量0.5%~4%,屬I類乾酪根,厚500~700米。以上白堊統頁岩、泥灰岩和始新統頁岩為蓋層,厚300~600米。油田主要屬短軸背斜圈閉,閉合度大,斷裂發育。油層一般埋深4000米以下。馬庫斯帕納-坎佩切盆地的儲層為第三系砂岩,以背斜油氣田為主。在盆地西南邊緣,構造呈北西向,中部呈北東向,主要產天然氣和凝析油。坎佩切海上油氣區是墨西哥1975年開辟的新油氣區,裂縫、洞穴和孔隙發育。已發現十多個油田,均屬構造圈閉。面積4.8萬平方公里,比雷佛瑪油區大7倍。人工地震發現200多個背斜構造,鑽到的上侏羅統至中新統地層厚3000米以上。上侏羅統主要是泥頁岩,夾碳酸鹽岩和砂岩,中部間夾石膏厚約600米。白堊系主要是白雲岩,裂縫和溶洞發育,厚度400~500米。古新統為白雲質角礫岩,厚200~300米。始-漸新統主要為頁岩,偶夾石灰岩和白雲質角礫岩,厚200~300米。中新統厚600~2600米不等。產層為白堊系和古新統白雲岩化礫屑灰岩、白雲岩和白雲岩。
坎佩切灣海上油氣區:面積4.8萬平方公里,有60個含油前景良好的構造,產層為白堊系和古新統白雲岩化碎屑灰岩。原油探明儲量佔全國儲量的一半。
鈾
全國已探明鈾儲量1萬噸,推測儲量10萬噸。其中回收成本80~130美元/kg鈾的儲量1700噸,≥130美元/kg鈾的1700噸。主要分布在奇瓦瓦、杜蘭戈、索諾拉、新萊昂和塔毛利帕斯州。
已知的鈾礦床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分布在西馬德雷山州火成岩和變質岩中的浸染狀礦床,包括奇瓦瓦中部的佩尼亞布蘭卡(全國最大鈾礦)、索諾拉州的洛斯阿莫萊斯及杜蘭戈州的拉普雷西薩等礦床,鈾賦存在第三紀火山岩與下伏的白堊系灰岩及古生代變質岩的接觸帶中。第二類是分布在沿岸平原的砂岩型礦床,主要有塔毛利帕斯州的拉科馬、布埃納維斯塔及埃爾恰波特等礦床,它們均產於漸新統砂岩中。
(2)貴金屬和有色金屬礦產
銀
墨西哥銀儲量十分豐富。擁有儲量基礎40000噸,佔世界總儲量的13.2%,與加拿大並列,為世界第一位。分布較廣,主要集中在墨西哥高原中部和西馬德雷山脈。
總體來說,西馬德雷山脈火山岩區是墨西哥最重要的銀成礦區,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第三紀火山岩區之一,面積27.5萬km2,其火山岩蓋下部火山岩系平均厚度約1km,時代為古新世一早始新世(拉拉米期),由安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及少量硅質火山岩組成,其上不整合覆蓋平均厚約1km,時代為漸新世-中新世的塊狀硅質熔結凝灰岩(上部火山岩系)。該區內的銀(-金-鉛-鋅)礦床主要與下部火山岩系有關。西馬德雷山脈火山岩區產有帕拉爾、聖巴巴拉、聖弗朗西斯科德爾奧羅、弗雷斯尼略、瓜那華托等著名銀礦床。
銀礦床主要成礦有三種類型:第一類是與中-新生代火山岩、次火山岩有關的淺成熱液銀礦床,主要分布在墨西哥中部;第二類為中深熱液銀-鈷-鎳礦床,主要分布在墨西哥中北部;第三類是交代型鉛-鋅-銀礦床。此外,作為斑岩銅礦副產品回收的銀,也是銀的重要來源。礦物為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組合。
表6墨西哥主要銀礦床一覽表
續表
續表
薩卡特卡斯(Zacatecas)火山岩型銀、鉛、鋅(銅)礦墨西哥的主要銀礦床,位於薩卡特卡斯市郊。銀儲量23236噸,品位120克/噸。礦體產於破火山口北部邊緣同心狀和切向分布的斷裂、破裂帶中。區內有5個脈系:坎特拉、馬卡諾奇、韋塔格朗德、塔霍斯德帕努科和普洛莫薩。成礦與第三紀火山噴發活動中晚期的岩漿熱液活動有關,破火山口構造為流紋岩岩漿活動提供了有利通道。
奈卡(Naica)火山熱液型銀、鉛、鋅、銅(金、)礦位於奇瓦瓦州南部。銀儲量3200噸,品位150~200克/噸;金金屬儲量中型,品位0.34克/噸。浸染狀、塊狀硫化礦,成礦時代第三紀。礦體呈饅頭狀,筒狀產出,含礦岩石是灰岩,礦石為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組合。礦區有11個管狀和50餘個柱狀礦體群,前者長約50米左右,最長達700米,厚1~10米;柱狀體直徑3米,最大處80米。地下開采,年產金40公斤,選廠日處理礦石2500噸。
塔約耳提塔(Tayoltita)火山熱液型銀、鉛、銅(金)礦位於杜蘭哥州西部。銀儲量14339噸,品位373克/噸。金屬儲量1噸,品位0.28克/噸,硫化礦,成礦時代第三紀。脈狀礦體充填在第三紀流紋岩、安山岩中,圍岩蝕變主要是硅化,方鉛礦、黃銅礦為主要金屬礦物。露天開采,年產金0.5噸,選廠日處理礦石2000噸。
聖歐拉里亞(Santa Eulalia)矽卡岩型銀、鉛、鋅礦位於奇瓦瓦東25公里。銀儲量在1萬噸以上,品位125~350克/噸;鉛金屬儲量11.5萬噸,品位2.6%,鋅金屬儲量32.8萬噸,品位7.4%。硫化礦。熱液交代層狀礦床。地下開采。
聖巴巴拉(Santa Barbara)熱液脈型銀、鉛、鋅、銅(金)礦位於奇瓦瓦南400公里。
聖馬莉亞(San Maria)熱液脈型鋅、銅、鉛(銀)礦位於薩卡特卡斯州西部。鋅金屬儲量111.3萬噸,品位5.3%,銅金屬儲量26萬噸,品位1.24%,鉛金屬儲量11.1萬噸,品位0.55%。硫化礦,成礦時代中新世。礦體呈脈狀、不規則狀,賦存於硅化灰岩和花崗岩接觸帶中,平行於花崗閃長岩株,礦脈長達數百米,寬幾厘米到3米。地下開采,日產礦石2400噸,選廠日處理礦石4400噸。
塔斯科(Taxco)熱液脈型銀、鋅、鉛礦位於格雷羅州。銀儲量2130噸,品位163.87克/噸;鋅金屬儲量33.6萬噸,品位4.2%,鉛金屬儲量15萬噸,品位1.9%。硫化礦。礦區有兩種類型:(1)鉛-鋅-石英脈型,脈長幾百米到1000米,寬1.5~10米,深300米。(2)灰岩中的不規則狀交代礦體,礦體寬20米,含鉛鋅較低。地下落頂充填法開采,礦石產量3000噸/日,選廠處理礦石3300噸/日,金屬回收率:銀90%,鉛92%,鋅78%。
雷亞爾德安琪爾斯銀礦位於薩卡特卡斯州東南部薩卡特卡斯城東南61km,構造上處於中央梅薩山脈西緣,靠近西馬德雷山脈火山岩區東南翼。礦床產在白堊系組成的穹窿(或短軸背斜)的軸部附近,平面上呈400×450m的橢圓形。全部礦化產於晚白堊世碳質砂岩和粉砂岩中,岩性單一的地層礦化很少發育,而互層-交互紋層相(單個紋層厚度小於5mm)為礦化提供了有利位置。在與厚3~9cm的砂岩呈交互紋層的粉砂岩中,礦化細脈最為發育,在砂岩層厚度增大時,銀品位大大降低。而在含有交互紋層狀粉砂岩並具有滑動或變形層理的砂岩透鏡體中,存在高品位網脈型礦化。銀以25g/t為邊界品位,以70g/t為工業品位(入選品位)圈出礦體。礦石儲量1億噸。入選礦石含鉛0.95%,鋅1%。該礦擁有銀儲量6375噸,平均品位65~128克/噸;鋅儲量54萬噸,鉛儲量58.8萬噸。1982年投產,目前日采選礦石1.5萬噸,年產銀200噸以上(1997年為219噸),成為墨西哥也是世界最大露天銀礦山。
金
金資源豐富。儲量基礎為340噸(12000000盎司)。大部分為中-新生代銀金礦,其形成多與火山岩、次火山岩有關,如瓜那華托州的托里斯塞德羅斯礦山,奇瓦瓦州的奧坎波礦山都屬此類。此外,還有在卡納內阿銅礦、奈卡鉛鋅礦、弗雷斯尼約銀-鉛-鋅礦中的伴生的金。上述礦床除卡納內阿銅礦外,均為火山熱液型礦床。墨西哥的主要金礦床有:
聖弗朗西斯科德爾奧羅(San Francisco del Oro)火山熱液型銀、鉛、鋅礦位於奇瓦瓦州南部。銀儲量大型,3200噸,鉛、鋅金屬儲量分別為4.89萬噸和4萬噸。金金屬儲量中型,品位0.34克/噸。硫化礦,成礦時代晚於白堊紀。礦體為寬0.5~1米的礦脈群,充填在強烈褶皺的鈣質白堊紀頁岩內,上面覆蓋有火山岩,礦物為方鉛礦、閃鋅礦、黃鐵礦組合。地下充填法開采,年產金0.4噸,選廠日處理礦石3250噸。
奧坎波(Ocampo)火山熱液型金、銀礦位於奇瓦瓦州南部。金儲量中型,品位7.78克/噸。貧硫化礦,成礦時代第三紀。礦體為脈狀,產於安山岩及流紋岩中,圍岩蝕變有硅化、碳酸鹽化,礦物為紫水晶、方解石、銀金礦、輝銀礦、輝銅銀礦組合。至1982年累計產金5.44噸。
托里斯塞德羅斯(Torres-Cedros)火山熱液型金、銀礦位於瓜那華托州。金儲量大型,品位2.27克/噸。銀品位340克/噸。貧硫化礦,成礦時代第三紀。礦化帶長幾公里,賦存在流紋岩內,呈網脈狀產出,圍岩是頁岩、片岩。礦物為銀金礦、自然金、銀的硒化物、硫化物組合。地下開采,年產金0.8噸,累計產金233噸,選廠日處理礦石2000噸。
銅
銅資源豐富。儲量為2700萬噸,主要分布在北部的與美國斑岩銅礦帶毗鄰的索諾拉州。此外,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和米卻肯州也有銅礦分布。
按地質-工業類型,銅礦床分為:①斑岩型銅礦床。②沉積型砂頁岩銅礦床,如下加利福尼亞半島的波萊奧銅礦。③火山岩型黃鐵礦礦床。三種類型中以斑岩型銅礦床為主,它占總儲量的97%。墨西哥主要銅礦床有:
卡納內阿斑岩銅礦位於索諾拉州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斑岩銅礦之一。礦化帶長9.6公里,寬4.1公里,共有12個礦體。成礦時代早第三紀。產於花崗斑岩小岩體內,局部也產於外接觸帶和角礫岩筒中。礦石為細脈-浸染狀構造。主要金屬礦物是黃銅礦、輝銅礦和斑銅礦。在礦體的邊緣有閃鋅礦和方銅礦。礦床氧化帶厚70米,次生富集帶不發育。共有銅金屬儲量1190萬噸,銅品位0.7%,鉬金屬儲量9萬噸(其中3萬噸可回收),鉬品位0.001%。伴生有金。圍岩蝕變有鉀化、絹細化、銀化、青盤岩化。露天開采,剝采比為3∶1,日產礦石3萬噸。
坎波莫拉多(Campo Morado)火山岩型銅、鋅、鉛(金、銀)礦位於格雷羅州伊瓜拉西南70公里。銅金屬儲量18萬噸,品位0.68%,鋅金屬儲量27萬噸,品位3.12%,鉛儲量5萬噸。塊狀、浸染狀硫化礦,成礦時代早白堊世。含礦岩石為長英質火山角礫岩,礦體為透鏡狀。下盤綠泥石蝕變帶具浸染狀金屬硫化物礦化。含礦岩系的上下盤岩石為凝灰質板岩、硬砂岩、安山岩和流紋質凝灰岩。
埃爾阿爾科(El Arco)斑岩型銅礦位於加利福尼亞半島。銅金屬儲量327萬噸,品位0.6%,浸染狀、網脈狀硫化礦,成礦時代白堊紀(107百萬年)。礦體呈網脈狀賦存於二長岩中。圍岩蝕變有鉀化、青磐岩化。
拉韋爾代(La Verde)斑岩型銅、鉬(金、銀)礦位於米卻肯州。銅金屬儲量130萬噸,品位0.69%,金品位0.3g/t,銀4.7g/t。網脈狀硫化礦,成礦時代晚白堊世。礦體屬角礫岩筒型,賦存於石英閃長斑岩中。礦區由兩個礦段組成。圍岩蝕變有鉀化、石英絹雲母化和青磐岩化。已建礦山,日產礦石1.65萬噸。
聖伊西德羅(San Isidro)斑岩型銅(金、銀、鉛、鋅)礦位於米卻肯州。銅金屬儲量15.75萬噸,品位0.45%。網脈狀硫化礦。礦床產於花崗閃長岩中,由兩個礦體組成。圍岩蝕變有硅化、絹雲母化、電氣石化、綠泥石化。
因瓜蘭(Inguaran)斑岩型銅(銀、鎢)礦位於米卻肯州南部。銅金屬儲量26萬噸,品位1.3%~1.5%。硫化礦,成礦時代白堊紀。該礦屬角礫岩筒型。礦體賦存於石英二長斑岩、花崗岩中。圍岩蝕變有硅化、電氣石化、青磐岩化。地下開采,日產礦石2000噸。
鉛-鋅
墨西哥鉛、鋅資源豐富。鉛儲量為100萬噸,儲量基礎為200萬噸,鋅儲量為600萬噸,儲量基礎為800萬噸。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奇瓦州、索諾拉州及中部的薩卡特卡斯州。主要礦床類型為脈型和矽卡岩型礦床。墨西哥的主要鉛-鋅礦床有:
特科洛特(Tecolote)矽卡岩型鋅、銅(鎢、銀)礦位於索諾拉州。銀儲量超過1萬噸,品位125~350克/噸。鋅金屬儲量5.6萬噸,銅金屬儲量1.6萬噸,品位1.82%。硫化礦。礦體呈不規則狀,產於泥質和鈣質建造的接觸帶中。地下開采,年產礦石15萬~30萬噸。
帕拉爾(Parral)熱液脈型鉛、鋅、銅(銀)礦位於奇瓦瓦南。鉛+鋅金屬儲量大型,鉛品位5.8%~3.3%,鋅品位4%~10%。硫化礦,成礦時代第三紀。礦脈呈北東走向,傾向南東,賦存在粘土質灰岩、安山岩中。礦體厚達18米。礦石含銀250g/t。地下充填法開采,年產礦石30萬~50萬噸,選廠日處理礦石1000噸。
銻
銻資源較為豐富。儲量基礎18萬噸。主要分布在聖路易斯波托西、索諾拉、伊達爾戈(錫馬潘銻礦)、格雷羅和瓦哈卡州(洛斯特茹科茲銻礦)。該國有五個較大的礦床,屬汞銻石英脈型及銻鉛鋅多金屬型。按成礦作用及產出特點,有熱液層狀礦床(如聖路易波托西州的聖-何塞銻礦)及熱泉銻汞礦(如維楚科銻汞礦)等類型。
鉬
資源較為豐富。儲量基礎23萬噸,主要分布在索諾拉州,大多集中在大型斑岩銅-鉬礦床以及斑岩礦床中,這些礦床位於亞利桑那斑岩銅礦帶的南延部分,與第三紀淺成中酸性岩漿活動有關。其中的拉卡里達斑岩銅礦是世界上大型產鉬礦山之一。
(3)黑色金屬礦產
鐵礦
資源不太豐富,大多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北部高原一帶,主要礦區有:
杜蘭戈-薩卡特卡斯鐵礦區,其中著名的有杜蘭戈州的塞羅·德梅爾卡多鐵礦;
高原南部和南馬德雷山脈礦區,分布范圍較廣,其中巴爾薩斯河谷的拉斯特魯斯鐵礦儲量1.85億噸,含鐵量高達63%;
北部高原和西北部鐵礦區,主要是分布在科阿韋拉和奇瓦瓦州的一些中小型鐵礦。
這些礦床大多為接觸交代型礦床。賦存在早白堊灰岩與晚白堊世花崗岩侵入體的接觸中。主要礦石礦物有赤鐵礦(奇瓦瓦州拉佩拉鐵礦)和磁鐵礦(拉斯特魯斯鐵礦)等。
錳礦
金屬儲量基礎900萬噸,主要分布在伊達爾戈州(莫蘭戈錳礦)、下加利福尼亞半島(盧西弗錳礦)和哈利斯科州(奧特蘭錳礦)。此外,在奇瓦瓦,杜蘭戈等州出也見有錳礦。
莫蘭戈錳礦為沉積成因,礦體賦存在碳酸鹽岩建造中;奧特蘭和盧西弗錳礦則與火山作用有關,屬火山-沉積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