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兔唇蝠叫什麼
『壹』 蝙蝠分多少種種類
小蝙蝠亞目
鞘尾蝠科Emballonuridae
鞘尾蝠科Emballonuridae包括近50種中小型蝙蝠,廣布於世界熱帶、亞熱帶地區。鞘尾蝠科的主要特徵是無鼻葉,尾巴部分被尾膜包裹而尾尖突出在尾膜上。鞘尾蝠科的部分成員喉部有可以分泌芳香分泌物的小囊,用以吸引異性。鞘尾蝠科適應多種不同生活環境,但是一般不遠離樹木,主要食昆蟲,有時也食果實作為補充。
鼠尾蝠科Rhinopomatidae
鼠尾蝠科Rhinopomatidae有1屬3種,分布於亞洲南部到非洲北部一帶,為無鼻葉的中小型的蝙蝠。鼠尾蝠科成員最顯著的特徵是有非常長的尾巴,是所有蝙蝠中尾巴最長的,幾乎和身體等長。鼠尾蝠科成員常成群居住在建築物上,在埃及,蝙蝠群大概從金字塔建成之時起就已經將金字塔作為家園了。鼠尾蝠完全為食蟲性,比較適應乾旱和半乾旱的環境。
混合蝠科Craseonycteridae
混合蝠科Craseonycteridae僅以混合蝠Craseonycteris thonglongyai一種為代表。混合蝠於1973年發現於泰國西部,又稱豬鼻蝠、蝴蝶蝠,是已知最小的哺乳動物,體長僅3厘米左右,體重不到2克。混合蝠口鼻部略似豬鼻,沒有鼻葉,耳朵大而有隆起的耳屏,沒有尾巴。混合蝠白天居住在洞穴中,夜間出來捕食葉子上的昆蟲和其它小型無脊椎動物,微小的身體使它們在茂密的樹叢和竹叢間能自由穿梭。
裂顏蝠科Craseonycteridae
裂顏蝠科Craseonycteridae包括十多種分布於非洲和亞洲東南部到西南部的蝙蝠。裂顏蝠以臉側有一對裂縫而得名,這個裂縫科可能是幫助接收聲納的結構。裂顏蝠有鼻葉,耳朵大而有小的耳屏,兩耳在基部相連。裂顏蝠最獨特的地方是尾巴的末端有一個T字形的尾骨,與尾膜相連。裂顏蝠食多種無脊椎動物,既在樹上捕食也在地面捕食,尤其喜歡食蠍子,居住在山洞、樹洞甚至其它動物遺棄的洞穴中。
巨耳蝠科Megadermatidae
巨耳蝠科Megadermatidae是分布於舊大陸熱帶地區的大中型蝙蝠。巨耳蝠由於有似吸血蝠般鋒利的牙齒而又稱假吸血蝠,實際上它們不是吸血性而是食肉性的蝙蝠,而舊大陸沒有真正的吸血蝠,在新大陸有另一種假吸血蝠,實際上也是肉食性蝙蝠。巨耳蝠科成員耳大而在基部相連,耳屏顯著,並有豎直的鼻葉,尾短或無尾。巨耳蝠科成員食性比較廣泛,主食大型昆蟲和小型無脊椎動物,甚至捕食其它的蝙蝠。其中大耳蝠Macroderma gigas或稱澳洲假吸血蝠翼展達50~60厘米,是舊大陸小蝙蝠亞目中體型最大的成員。
菊頭蝠科Rhinolophidae
菊頭蝠科Rhinolophidae是分布於舊大陸的小型到較大型蝙蝠。菊頭蝠因有結構比較復雜的馬蹄形鼻葉而得名,從鼻孔而非從嘴中發出聲納,耳朵較大但沒有耳屏。菊頭蝠主要生活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少數分布於溫帶地區,分布在溫帶地區的菊頭蝠在冬季要冬眠。
蹄蝠科Hipposideridae
蹄蝠科Hipposideridae是個與菊頭蝠科非常相似的科,現多被並入菊頭蝠科,成為僅次於蝙蝠科、狐蝠科和葉口蝠科的第四大科。蹄蝠科分布於舊大陸熱帶、亞熱帶地區,體型從微小到較大。蹄蝠和菊頭蝠一樣有馬蹄形的鼻葉,但是鼻葉上沒有菊頭蝠那樣復雜的結構,耳朵大小中等,和菊頭蝠一樣沒有耳屏。蹄蝠食多種多樣的昆蟲,常在洞穴中結成大群。有些蹄蝠適應在人類的生活居住地區活動,數量非常多,能捕食大量害蟲。
葉口蝠科Phyllostomatidae
葉口蝠科Phyllostomatidae是特產於拉丁美洲的大科,因有發達的鼻葉而得名,和舊大陸的菊頭蝠與蹄蝠相對應。葉口蝠科成員的耳朵大小不一,均有耳屏。葉口蝠科的成員無論從體型還是習性上都非常多樣化,除了小型食蟲性蝙蝠之外,也有體型非常大的肉食性成員、食果實或花蜜的成員甚至吸血的成員。吸血蝠亞科Desmodontinae的3種吸血蝠有時也單列為吸血蝠科Desmodontidae,是蝙蝠乃至陸生脊椎動物中僅有的吸血的成員。吸血蝠常在地面用四肢行走,棲靈活性不亞於髭蝠。葉口蝠科中體型最大的成員是假吸血蝠Vampryum spectrum,比舊大陸的假吸血蝠體型更大,翼展可達1米,是小蝙蝠亞目體型最大的成員,也是新大陸最大的蝙蝠,和舊大陸的假吸血蝠一樣,均可以捕食較大的獵物。葉口蝠科有多種食果實和花蜜的成員,拉丁美洲的不少植物依靠它們來授粉和傳播種子。
兔唇蝠科Noctilionidae
兔唇蝠科Noctilionidae是分布於拉丁美洲的強壯蝙蝠,共兩種。兔唇蝠Noctilio leporinus又稱猛犬蝠,食魚蝠,以食魚著稱,是僅有的以魚為主食的蝙蝠。兔唇蝠口鼻部尖而沒有鼻葉,耳朵大而有小的耳屏,爪子鋒利,可以抓住長達10厘米的小魚,也能用爪子捕捉昆蟲。
妖面蝠科Mormoopidae
妖面蝠科Mormoopidae包括2種妖面蝠和6種裸背蝠,為中小型的蝙蝠,分布於美國亞利桑那州到巴西之間。妖面蝠科沒有鼻葉,但是唇和頰有復雜的皮褶,下唇似盤狀膨大,耳朵很大並有復雜的耳屏。妖面蝠科為食蟲性,其嘴部結構可能有助於捕食昆蟲,喜群居,常在洞穴中結成大群。
髭蝠科Mystacinidae
髭蝠科Mystacinidae僅分布於紐西蘭,原本有兩種,一種已經滅絕。髭蝠Mystacina tuberculata又稱紐西蘭無尾蝠,其主要特徵是嘴上有濃密的觸須,尾部短,耳朵大,耳屏長而狹窄。髭蝠是所有蝙蝠中最常在地面活動的,可以靈活的用四肢在地面行走,捕食地面上的昆蟲,可能也食果實和花蜜。髭蝠科原本認為和蝙蝠科親緣關系比較接近,較新的研究表明其可能和葉口蝠科關系更加接近,或者是和蝙蝠、葉口蝠並列的一大類。
筒耳蝠科Natalidae
筒耳蝠科Natalidae是分布於拉丁美洲的一個小科。筒耳蝠科成員體長僅3~5.5厘米,耳朵大而呈漏斗型,有厚和彎曲得耳屏,兩鼻孔接近,沒有鼻葉。筒耳蝠科四肢和尾均細長,尾被尾膜所包裹。雄蝠額頭上有一個鱗莖狀的分泌腺,其功能不明。筒耳蝠科全部成員均為食蟲性,居住在多岩洞地區。
狂翼蝠科Furipteridae
狂翼蝠科Furipteridae是僅含兩種的小科,分布於中美洲到南美洲西北部。狂翼蝠又稱無拇指蝠,拇指退化而包裹在翼膜中。狂翼蝠沒有鼻葉,耳朵呈漏斗狀,有小的耳屏。狂翼蝠科成員體長約4~6厘米,食蟲性,居住在岩洞中。
盤翼蝠科Thyropteridae
盤翼蝠科Thyropteridae是僅含兩種的小科,分布於拉丁美洲從墨西哥南部到巴西一帶。盤翼蝠科最顯著的特點是拇指和腳踝處各有一個吸盤,這些吸盤可以用來吸附光滑的樹葉和樹干。狂翼蝠沒有鼻葉,耳朵呈漏斗狀並有大的耳屏。盤翼蝠科體長僅3.4~5厘米,棲息於捲曲的樹葉中。
吸盤足蝠科Myzopodidae
吸盤足蝠科Myzopodidae僅包括吸盤足蝠Meaopoda aurita一種,特產於馬達加斯加島,也是蝙蝠中僅有的兩個分布限於一個島的科之一。吸盤足蝠科和盤翼蝠科一樣,拇指和腳側處各有一個吸盤,其生活方式也和盤翼蝠科相似。吸盤足蝠比盤翼蝠體型略大,耳朵和尾巴均長,耳屏方型,和耳朵前緣相融合。
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
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是翼手目最大的一科,多達350種左右,幾乎遍及翼手目的全部范圍。蝙蝠科成員體型從微小到較大,有小到大的耳屏,無鼻葉但有些種類有褶皺,尾巴通常被尾膜包裹。蝙蝠科絕大多數種類為食蟲性,也有一兩種為食魚性。蝙蝠科成員適應多種不同的生存環境,其中分布於較寒冷地區的種類有冬眠或者遷徙的習性,在這些地區,絕大多數翼手目的成員均屬於蝙蝠科。蝙蝠科的一些成員比較適應人類的居民區,在建築物中居住。
犬吻蝠科Molossidae
犬吻蝠科Molossidae是廣布於熱帶、亞熱帶地區的較大的科,少數種類科分布到溫帶地區。犬吻蝠科成員體型從微小到很大,吻寬闊,有些種類嘴唇有褶皺,沒有鼻葉。犬吻蝠科成員尾部較長,部分尾巴露在尾膜之外,略似鼠尾。犬吻蝠科成員翅膀扇動頻率比其它多數蝙蝠更快,飛行迅速。多數種類高度群居性,結成大群居住在岩洞、樹洞甚至建築物中。
『貳』 墨西哥兔唇蝠的生活習性
它們在平靜的水面上飛得又低又慢,幾乎是在水面滑行。它們用回聲定位系統探測可能意味著小魚存在的浪花或露出水面的魚鰭。一旦探測到獵物,這些蝙蝠伸出多爪的腳像兩只大鉤一樣將獵物刺穿。魚很快被叉出水面送進嘴裡。蝙蝠或者在飛行中,或者飛回棲息地吃掉獵物。
在實驗條件下,墨西哥兔唇蝠一個晚上能夠捕獲30~40條小魚。偶爾也吃昆蟲,而且食魚性也被認為是從捕食漂浮在水面的昆蟲進化而來的。墨西哥兔唇蝠常出沒於岩洞,偶爾也光顧樹洞,其棲息地通常有強烈的魚腥味。因此,嗅覺良好的觀察者能以此斷定這類蝙蝠的棲息地所在。
『叄』 會抓魚的蝙蝠多嗎
會!
大足鼠耳蝠
大足鼠耳蝠(Myotis ricketti)――首次發現了的一種食魚蝙蝠,這是我國特有的蝙蝠種類,而且是首次被證實性地發現捕食魚:是繼墨西哥兔唇蝠、索諾拉鼠耳蝠之後被證實的又一種食魚蝙蝠。這在全亞洲是第一次,在全世界是第三次。大足鼠耳蝠食魚特性的發現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它再一次證實動物某一類特殊的生活習性可以在不同地區、各自獨立地起源。
大足鼠耳蝠沒有季節遷飛習性,常集群棲於丘陵或山區、岩洞及城牆石縫內,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南部,包括福建、廣西、浙江、香港、山東、陝西、江蘇、安徽、江西和雲南的部分地區,北京地區是很少見的。大足鼠耳蝠秋末初冬發情,次年6月產仔。幼年個體大約6.9g。成體一般體重20―30g,頭體長60~65mm,前臂長53~58mm。耳較短,向前折轉不達吻尖,耳屏狹小,不及耳長之半。身體被毛短而濃密,背部深褐色,腹毛灰白色。其最典型的形態特徵是後足異常發達,長約20mm,相當於其它以昆蟲為食的鼠耳蝠後足長度的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