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西班牙模式終於死等於多少

西班牙模式終於死等於多少

發布時間: 2023-08-11 19:25:49

㈠ 西班牙的歷史概況

西班牙歷史開始於伊比利亞史前期,其間經歷了第一個全球性帝國——西班牙帝國的崛起和衰落,及至現今作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及歐盟成員國的現狀。

現代人類在大約3萬5000年前即已經進入了伊比利亞半島。這時期被稱為原始時期。在其後的數千年裡又有數波入侵者和殖民者紛至沓來,公元711年,柏柏爾人和阿拉伯人的軍隊入侵並征服了幾乎整個伊比利亞半島。在接下來的750年裡,獨立的穆斯林國家相繼建立。

1492年,在卡斯蒂利亞王國和阿拉貢王國聯合的基礎上成立了西班牙王國。同年,克里斯托弗·哥倫布首次揚帆出海尋找新大陸,揭開了西班牙帝國興盛的序幕。

18世紀,西班牙又開始了一個新的王朝—波旁王朝,18世紀和19世紀之交的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在全歐洲引起了混亂,法國最終占據了歐洲大陸包括西班牙的大部分區域。這又引發了一場成功的、但又是毀滅性的獨立戰爭,這場戰爭最終拖垮了這個國家,造成的政權的空缺又引起了西班牙美洲大陸殖民地的相繼獨立。

20世紀初,西班牙的政局越來越動盪,最後在1936年,爆發了血腥的內戰。內戰最後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領導的民族主義獨裁登台而告終結,他一直控制著西班牙政府直到1975年。在60年代和70年代經歷了經濟的快速增長。

現代西班牙顯示了在受歡迎的胡安·卡洛斯國王領導下、作為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健康、現代、民主的發展趨向,是歐洲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地區之一。西班牙是歐盟成員國,並舉辦了1992年夏季奧運會及1982年世界盃。

總的來說,可分為:原始時期、羅馬時代、西哥特統治、穆斯林佔領期、帝國時代、共和時代、民主過渡期、近現歷史八個歷史階段。

(1)西班牙模式終於死等於多少擴展閱讀:

2005年7月3日,西班牙成為繼荷蘭和比利時後,第三個舉國實行合法同性婚姻的國家,比加拿大早了17天。這表明了西班牙社會價值觀和社會風俗日漸走向自由化。

現今的西班牙是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由17個行政區組成,包括:安達盧西亞、阿拉貢、阿斯圖里亞斯、巴利阿里群島、加那利群島、卡斯蒂利亞-萊昂、坎塔布里亞、卡斯蒂利亞-拉曼恰、加泰羅尼亞、埃斯特雷馬杜拉、加利西亞、拉里奧哈、馬德里自治區、穆爾西亞自治區、巴斯克自治區、巴倫西亞自治區和納瓦拉,以及兩個自治城市休達和梅利利亞。

㈡ 西班牙瘟疫死了多少人

西班牙流感當年造成2500萬至4000萬人死亡,死亡率為5%。

疫情的爆發是全人類的災難,而這些笑話不過是網友們的苦樂,因為沒有人願意過這樣被疫情病毒扼殺的生活。據史料記載,許多流行病不僅在近代爆發,在近代以前也曾爆發過。

比如天花病毒,歐洲的黑死病,瘧疾等。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即使醫學技術日新月異,也無法阻止病毒的傳播。就在104年前,一種病毒殺死了2000萬人,卻神秘消失了。

㈢ 「大國博弈」西班牙的5萬游擊隊,為何能困住拿破崙的25萬大軍呢

前言:

上文我們說到,法國大革命開啟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戰爭形態,即我們所說的「全民戰爭模式」,這使得它能夠很好的對其他歐洲國家形成降維打擊。此外,再加上軍事天才拿破崙的參與,從而使這種戰爭模式的力量得以放大到極致,從而促使法國成為歐洲的真正霸主。

但是我們也說了,如果等到這種全民戰爭模式擴散到其他國家之後,那就意味著法國的這種優勢也就沒有了。而這其中最典型的便是西班牙了。

法蘭西第一帝國極盛時期的歐洲

最好的一個辦法是,通過善良溫和的統治,爭取到被佔領土地上的民心,讓更多的百姓認同自己。這樣一來,游擊隊也就失去了百姓支持這一土壤了。第二個辦法就只能是奮力一戰,但是在面對游擊戰根本不可能獲勝,只能是收獲一塊潰瘍,並在不斷的流血中消耗自己的力量,最終只有放棄已經佔領的地區,撒腿走人了!

總結:

法國大革命開啟了現代國際秩序當中一系列基本的政治與戰爭邏輯。所以,以至於不理解法國大革命,就很難完整的理解現代世界的秩序形式。但是話說回來,法國大革命雖然開啟了一種全新戰爭形態,即「全民戰爭模式」,這也對其他國家實現了降維打擊,但是如果當別的國家形成這樣相同能力的話,那麼法國的這種優勢也就沒有了!再加上遇到西班牙這么一塊難啃的骨頭,法國的這一整套邏輯,更是無處施展,並最終走向失敗!

值得一提的是,1815年的維也納和會,就是歐洲終於把法國按倒之後,重新來安排戰後秩序的。

㈣ 我記得有段時間西班牙把葡萄牙吞並了,滅國了,是啥時候

1581年4月,葡萄牙議會在托馬爾召開王位繼承會議。在會議上,葡萄牙王公大臣宣誓擁戴腓力二世為葡萄牙國王。7月,腓力二世到達里斯本。從此,葡萄牙本土歸屬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但直屬卡斯蒂利亞王國。
1578年,葡萄牙國王塞巴斯蒂昂一世戰死於非洲馬哈贊河之戰。由於他當時很年輕,還沒有結婚,也沒有私生子,於是葡萄牙的王位的繼承權成了大問題。當時的西班牙對葡萄牙早就垂涎已久,非常希望趁葡萄牙王位群龍無首之際,吞並掉葡萄牙。(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媽媽是葡萄牙公主,所以他有葡萄牙王位的繼承權)
因此,塞巴斯蒂昂一世死後,葡萄牙的貴族反復商議,最終決定推舉從前的攝政王、也就是塞巴斯蒂安的叔爺爺、紅衣主教恩里克繼任國王。
葡萄牙王位問題雖然暫時解決了,但是由於恩里克國王是主教身份,他不可能結婚,也不能有子嗣,所以他在葡萄牙王位上,也就是充當一個過渡角色而已,葡萄牙的王位繼承問題其實並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1580年1月,68歲的恩里克一世病死。他這一死,葡萄牙王位的爭奪戰正式開始。
一開始,有資格競爭葡萄牙王位的候選人有三個,分別是:布拉干薩公爵卡塔麗娜、路易斯親王的私生子安東尼奧,以及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前兩位是葡萄牙人,後面那位是葡萄牙王室的外甥。
在關於到底由誰繼位的問題上,當時的葡萄牙議會分為了三派:大多數貴族和高級僧侶以及官僚、大商人支持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一少部分貴族支持布拉干薩公爵;平民百姓支持安東尼奧。
後來,攝於哈布斯堡王朝的強大,王位競選人之一的布拉干薩公爵宣布退出,公開支持腓力二世繼位。因此葡萄牙王位基本屬於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了。
為此,廣大葡萄牙平民表示了強烈反對,他們希望讓安東尼奧繼位。於是,平民們在沒有合法手續的情況下,就單方面宣布安東尼奧為葡萄牙國王,以此同腓力二世抗衡。
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於1580年6月決定出兵葡萄牙。葡萄牙王位繼承戰爭,至此正式開始。
葡萄牙貴族支持腓力二世,主要是因為當時葡萄牙的海外殖民地受到了英法等國的威脅。由於當時西班牙實力強大,是一個很好的靠山,所以葡萄牙人的上層人士普遍希望跟西班牙合並。同理,西班牙吞並葡萄牙後,英法也是基於西葡如果合並,以後就不方便欺負葡萄牙了。因而才會組成聯合艦隊干涉葡萄牙的王位繼承戰爭。
但當時西班牙如日中天,英法荷三國聯軍根本不是對手。
1582年,聖克魯斯侯爵指揮的艦隊在蓬塔德爾加達海戰打敗了支持安東尼奧的法國、英國、荷蘭組成的聯合艦隊後,葡萄牙王位糾紛正式終結,伊比利亞聯盟成立,葡萄牙也正式並入西班牙。
兼並葡萄牙,並打敗英法荷的干涉後,腓力二世的戰略優勢已無可匹敵,世界所有24個時區都有他的領地。西班牙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
但是,西班牙的好運並不長久。由於西班牙在1588年的英西海戰當中,被英國擊敗,其無敵艦隊也全軍覆沒,動搖了西班牙霸主地位。因此,西葡聯盟的穩定性也受到了很大的動搖。
此後五十年時間,西班牙越來越衰弱,英國越來越強,英國逐漸取代了西班牙,成為了歐洲的新霸主。
1640年,葡萄牙人掀起恢復戰爭,英國和法國公開支持葡萄牙獨立,西班牙無力抵抗英法的干涉,只得同意葡萄牙獨立。至此之後,西葡兩國再無合並。

㈤ 湯姆索亞歷險記中西班牙人是怎麼死的啊

西班牙人在試圖逃跑時被淹死了,在第32章。

原文

湯姆聽說哈克病了,星期五去看他,可是人家不讓他進卧室,星期六和星期天也沒能進去。之後天天都能進去,但不準他提歷險的事情或談什麼使人激動的話題;道格拉斯寡婦呆在卧室里監督湯姆,防止他亂講亂說。湯姆在家中聽到了卡第夫山事件,還知道人們後來在渡口附近的河裡發現了那個「衣衫襤褸」的人的屍體,他也許是想逃跑,結果卻被淹死了。

《湯姆•索亞歷險記》是美國著名小說家馬克•吐溫的代表作,發表於1876年。小說主人公湯姆•索亞天真活潑,富於幻想和冒險,不堪忍受束縛個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業。小說通過主人公的冒險經歷,對美國虛偽庸俗的社會習俗、偽善的宗教儀式和刻板陳腐的學校教育進行了諷刺和批判,以歡快的筆調描寫了少年兒童自由活潑的心靈。《湯姆•索亞歷險記》以其濃厚的深具地方特色的幽默和對人物敏銳觀察,一躍成為最偉大的兒童文學作品,也是一首美國「黃金時代」的田園牧歌。本書的姊妹篇是《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

㈥ 資本主義國家國別史 英 法 美 日 俄 意 德 西班牙

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史

一、工場手工業時期(16-19世紀初)

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徵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封建自然經濟走向瓦解,資本主義制度在一些國家內開始確

立。

經濟上:

(1)14-15世紀,歐洲生產技術的提高,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的形成直接促進了資本主義萌芽。貨幣

地租的出現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農村中發展起來。

(2)新航路開辟,引起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商業革命」使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歐洲貿易中心轉移,「價格革命」促進了歐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成長。

政治上:

在荷、英、法、美等國,新的階級力量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要求當權發展資本主義,這樣,這些國家先後爆發革命或戰爭,這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由於資本主義的發展不充分,還未對封建自然經濟形成優勢,反映在早期資產階級革命上,就是革命過程的曲折與反復,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較少。

思想上:在資本主義萌芽階段,出現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矛頭指向封建社會,在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出現了啟蒙思想,在反動教權主義的同時,還批判專制主義,啟蒙運動不僅解放了思想,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而且為資產階級提供了一整套政治設想。

二、蒸汽機時代(19世紀初-70年代)

基本特徵:

在工業革命推動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資本主義制度在歐美許多國家和亞洲的日本確立,資本主義世界

體系初步形成。資本主義經濟戰勝封建自然經濟。確立了世界經濟的統治地位。

經濟上:

18世紀60年代開始於英國的工業革命,標志著資本主義工業開始從手工工場階段向大機器生產過渡,1840

年前後機器製造業的建立,標志著英國工業革命的完成,19世紀初期工業革命已在世界范圍內展開。19世紀中期,法、美完成工業革命。19世紀中期以後,俄、日也開始了工業革命。

政治上:

(1)歐洲封建君主們在聯合打敗拿破崙後,瘋狂進行反攻打算,殘酷鎮壓各種革命活動,歐洲大陸一片

黑暗。隨著工業革命在世界范圍內擴展,為工業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的確良848年革命摧毀了維也納會議確立的反動秩序,並為新的資產階級政治運動的到來打下了基礎。

(2)19世紀60、70年代,隨著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和工業資產階級的壯大,它們希望進一步清除

發展道路上的障礙,促進資本主義更快發展。因此,歐美各國分別通過不同的方式為資本主義發展進一步障礙,亞洲的日本也經過明治維新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至此,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起來。

思想上:

(1)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亞當斯密的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理論,因為適合了工業資本主義

發展的需要,逐漸流行起來。自由主義取代重商主義成為主要的經濟思想。

(2)工業革命的深入,也使得資本主義制度制度的各種弊端暴露,工人運動興起,馬克思、恩格斯在吸

取了人類優秀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革命實踐,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

鎮壓工人運動:

資產階級在繼續反封建的同時,其階級的反動性日益增長。

殖民擴張:

對原料和市場的強烈需求,促使資本主義國家更加積極地對外擴張。其中,英國和俄國表現最為突出。擴

張加劇了列強之間的矛盾,克里米亞戰爭是這一矛盾的突出表現。資本主義列強的擴張,一方面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沖擊了這些落後地區的社會體制。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三、電氣化時代(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這一時代是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擴展和深化的過程。具體分為兩個階段。

1.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階段特徵: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世界歷史進入電氣時代,資本主義經濟出現了飛躍式的發展,壟斷資本主義形成,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壟斷對資本主義國家的內政外交產生巨大影響,對內壟斷組織干涉國家的政治、經濟生活,對外要求從經濟上瓜分世界,加緊侵略擴張。

經濟上:

(1)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下,到19世紀晚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壟斷組織。以科學技術為先導,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手段,以壟斷為生產組織形式,從此成為一種經濟模式。

(2)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加劇。美國和德國是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它們更多地採用新技術、新設備,壟斷經濟發達,再加上其它有利的條件,經濟發展步伐最快,超過英國和法國。英國和法國由於技術設備落後,資本大量輸出,過早地偏離發展工業經濟為主的道路,走向資本輸出為主的道路,因而經濟發展緩下來,日本通過對內大力發展工商業,扶植壟斷經濟,對外竭力進行侵略擴張,使經濟迅速崛起,成為亞洲強國。俄國在1861年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之後,資本主義經濟雖然有較大的發展,但由於封建殘余勢力的束縛,仍遠遠落後於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政治上:

(1)壟斷資產階級越來越多地干涉國家的政治、經濟生活。資本主義國家逐漸成為壟斷組織利益的代表者。

(2)由於國情不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上出現了兩種類型:

第一類是走政治民主道路國家,以英、美、法三國為典型;第二類是走專制主義道路的國家,以俄、日、德三國為典型,這是帝國主義政治發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現。

思想上:

政治、經濟領域里的巨大變化,反映在思想領域,原來支配資產階級思想界的自由主義思潮日漸衰微:社會主義思潮中出現了馬克思主義和修正主義的分裂,在雙方的斗爭中,馬克思主義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並在斗爭中得到豐富和發展,形成了列寧主義。

殖民擴張上: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乃到壟斷的形成,資本輸出和瓜分世界成為這一時期帝國主義的共同要求。20世紀初,整個世界被帝國主義在經濟上、領土上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也最終形成了)。這表明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確立。在爭奪世界霸權和殖民地的斗爭中,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加劇,最終導致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2.兩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1945)

基本特徵:

一戰後初期,歐洲各國普遍出現經濟衰退、政局動盪的現象。到了2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了相對和平發展的局面,各國經濟開始復甦、繁榮。但好景不長,30年代經濟大危機的出現,使各國開始面臨更嚴重的政治危機,紛紛尋找出路,原有的國際體系開始崩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經濟上:

(1)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戰爭破壞嚴重,英、法經濟凋敝、衰退,德、意經濟處於崩潰邊緣,但美、日兩國從一戰中受益拓寬了海外市場,由戰前的債務國變為債權國,實力大增,國際經濟力量結構發生變化。英國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英鎊的地位發生動搖,美國逐漸掌握了世界經濟霸權,紐約成為世界金融中心。

(2)在美國「金元「幫助下,西歐經濟在戰後迅速恢復。資本主義國家在1924年後,進入一個相對穩定和短暫的經濟繁榮時期。(3)1929年-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一場空前規模的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為了克服危機,美、英、法等國採取的方法是在維護自由資本主義制度前提下的國家干預,其中尤以美國的羅斯福新政為典型。德、日在經濟危機的打擊下,走上法西斯道路,大力發展軍事工業及相關的民用工業,實行國民經濟軍事化,同時發動對外戰爭,轉嫁危機。

政治上:

(1)戰後初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革命運動一度高漲,到20年代中期資本主義國家出現相對穩定的局面。

(2)經濟大危機後,英、美、法堅持走資產階級民主政治道路;德、日則建立法西斯專政,形成了歐亞戰爭策源地。在法西斯侵略面前,英、美、法推行了縱容侵略的「綏靖」政策,導致了二戰的爆發。

(3)法西斯的侵略擴張嚴重威脅了世界和平,也損害了英、美等國的利益,它們對法西斯的態度由縱容到反擊,世界反法西斯聰明建立,反法西斯力量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四、電子信息時代(1905- )

基本特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普遍經歷了「恢復-繁榮-滯脹-穩定發展」等四個時期,西歐和日本的崛起,動搖了美國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出現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正式形成與發展,帝國主義推行霸權政策和新殖民政策,是二戰以來資本主義政治發展的主要表現。

經濟上:

(1)二戰結束到50年代初,西方各國依靠美國的援助,迅速恢復生產。50年代初到7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利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新成果,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使經濟經歷了一段高速發展時期,被稱為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其中,日本和聯邦德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尤為突出。但是,由於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的基本矛盾並未解決,70至80年代,西方國家發生嚴重的世界性經濟危機,資本主義經濟陷入生產停滯和通貨膨脹交織的「滯脹」狀態。

(2)1944年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1947年在美國的倡導下又成立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這既是戰後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開端,也成為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權地位確立的標志。60年代末,美國的經濟地位由於日本、歐共體的崛起而發生嚴重動搖。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美國的經濟霸權地位喪失,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呈現多極化趨勢。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區域集團化和世界經濟的全球一體化趨勢在迅速增強。

(3)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殖民體系全面崩潰之後,依然在不平等的國際經濟舊秩序的基礎上,利用科技和資本優勢,變相掠奪剝削第三世界國家,加強經濟的滲透和控制。

政治上:

(1)「二戰」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起來,國家和政府的職能進一步加強,它的本質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發展,它為適應生產力而產生,又進一步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但是它沒有也不可能根除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2)「二戰」後初期,歐洲力量嚴重削弱,美國經濟軍事實力增強,確立了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地位,西歐、日本惟美國馬首是瞻。70年代以來,美國霸主地位嚴重動搖,形成美、日、西歐三足鼎立局面。

(3)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全面對抗,形成了「冷戰」局面。隨著蘇東劇變,冷戰局面結束,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

一、英國:新航路開辟後引起商業革命,商業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到大西洋沿岸,英國處於有利的位置,貿易發達,促使英國工場手工業發達,特別是制呢業(羊毛加工業:英當時民族工業),羊毛需求量大增,出現圈地運動(實質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農村中的擴展過程,變地主和農民土地所有制為資本主義大土地所有制,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原料、市場等),產生了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的新貴族。都鐸王朝時期推行重商主義,對外爭奪海上霸權。英國出現清教徒運動。由於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引發了1640年—1688年的資產階級革命(新議會的召開:資產階級提出政治要求),內戰,建立共和國,護國主制,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說明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是曲折的,1688年「光榮革命」,資產階級革命完成:確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治地位。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標志世界近代史的開端。1689年議會頒布《權議法案》為限制王權提供法律保障,在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資本主義制度確立(最終是在工業革命後)。

18中期打敗法國,奪取法國許多殖民地,成為「日不落帝國」,確立海上霸權地位(第一軍事強國,市場最廣)。推動了第一次工業革命,1840年前後工業革命完成(標志是機器製造業),19世紀中期英國處於「世界工廠」地位(第一經濟大國),倫敦為世界金融中心。是以英國為中心世界政治格局。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於有廣闊殖民地(被稱為「殖民帝國主義」),壟斷程度比美、德要低,相對消極採用新科技,對外進行資本輸出,工業產值被美、德趕超為第三位,喪失了工業壟斷地位。同德國在殖民地問題矛盾尖銳(一戰前歐洲主要矛盾),同法、俄成為協約國,參加一戰,成為戰勝國,但也受到打擊,由債權國變為債務國。帶著繼續擴張殖民地的野心參加巴黎和會並成為操縱者之一,奪取了德國在海外的殖民地。聯合法、日打破美妄圖控制國聯來稱霸世界的野心,同法國控制國聯(依然是政治大國)。參加華盛頓會議同美打破日本獨佔中國局面。但根據《五國條約》美國造艦噸位同英國相同,獲得了與英相等的制海權,自18世紀以來海上霸權地位被打破。也受到經濟危機的沖擊。二戰前為維護既得利益,對法西斯侵略推行綏靖政策(首相為張伯倫),二戰中參加反法西斯戰爭(首相為丘吉爾),大事有敦刻爾克撤退,不列顛之戰,參加反法西斯同盟,阿拉曼戰役,諾曼底登陸,進攻德國,參加開羅、德黑蘭、雅爾塔、波茨坦四次國際會議。

二戰後由於戰爭打擊,殖民體系崩潰,雖然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由於綜合國力遠落於美國,在國際事務中唯美馬首是瞻,在經濟上依賴美國馬歇爾計劃,金融中心完全由倫敦轉到紐約,淪為一個二流資本主義國家,參加北約,50年代—70年代經濟迅速發展,參加歐共體。

英國的興衰給我們的啟示:(1)必須重視科技,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走科技興國戰略。(2)在國際事務中,不要企圖控制世界,盡可能避免戰爭,走和平發展道路。(3)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以提高國家的國際地位。

美國:印第安人開發了北美。新航路開辟後,歐洲列強西、荷、英、法等到北美殖民掠奪,經過激烈爭奪英排擠荷、法,建立了十三塊殖民地。隨著移民增加,經濟的發展,英語為通用語言,美利堅民族形成。英國殖民統治阻礙北美資本主義的發展,北美民族獨立運動發展,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1775年萊剋星頓槍聲,打響北美獨立革命第一槍,大陸會議(機構)在費城(政治中心)召開,組織大陸軍,華盛頓為司令,1776年頒布《獨立宣言》宣布美利堅合眾國誕生,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為北美獨立革命的轉折點,1781年打敗英國,這既是民族解放運動又是資產階級革命(近代史上第一個獲得獨立的國家)1789年成立聯邦政府,通過了1789年憲法(進步性:以三權分立確立美政治體制,有利於避免獨裁的出現,總統與議員由選舉產生。局限性:印第安人與部分黑人沒有選舉權,有種族歧視)。

19世紀上半期推行「門羅主義」的外交政策,企圖控制整個美洲。利用歐洲反法聯盟同法作戰之機及對墨西哥戰爭等採取多種手段使美國領土擴張到太平洋沿岸地區,美國開始了西進運動(實質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擴展),推動了美國迅速發展。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而黑人奴隸的存在阻礙了它的發展(是美內戰的根本原因,南北雙方矛盾的焦點為奴隸制度的存廢問題),最終引發了內戰(1861—1865年),林肯總統頒布《宅地法》以法律形式確立西進運動中獲得的土地權,推動西部的開發,提供廣闊的市場和原料;還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為美資本主義發展掃除障礙:解決自由勞動力),推動美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被稱為美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這時期第二次科技革命的運用,積極採用新科技,歐亞移民湧入,吸收資本、資源豐富,市場廣闊,遠離歐亞、戰爭沒有,1894年工業產值躍居世界第一位,壟斷程度最高,被稱為「托拉斯帝國主義」,。推行「大棒」、「金元」外交政策,一戰初期實行「中立」政策,大發戰爭橫財,1917年為奪取世界霸權參加一戰,成為戰勝國。

一戰後參加巴黎和會,成為操縱者之一,企圖以強大的經濟實力來稱霸世界,提出設國聯,遭到英法抵制,企圖未能得逞,沒有參加國聯。後同日本在亞太地區矛盾尖銳,倡導召開華盛頓會議,通過了《五國條約》取得了同英相等制海權,開始成為海上強國,通過《九國公約》重新提出「門戶開放」打破日本獨霸中國局面,是華盛頓會議的最大受益者,加劇了美日矛盾。一戰後美由債務國為債權國,推行「金元外交」.出現了「柯立芝繁榮」。1929—1933年爆發經濟危機,羅斯福總統推行「新政」:國家政府幹預經濟(宏觀調控,但不是實行國有制),開創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先河(實質是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調整生產關系)。二戰前對法西斯侵略實行「不幹涉」的「中立」政策。二戰初期支持反法西斯戰爭, 羅斯福與丘吉爾發表<<大西洋憲章>>表示反對法西斯, 援助反法西斯國家。1941、12、7,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太平洋艦隊所在地),美捲入戰爭,二戰擴大到最大范圍。19美、中、蘇、英等在美召開會議,簽署《聯合國家宣言》組織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在中途島海戰中打敗日本,成為太平洋戰場的轉折點,且派軍赴歐、非作戰,1944年聯合英諾曼底登陸,加速德國法西斯滅亡。參加了開羅、德黑蘭、雅爾塔、波茨坦等會議。

二戰後初期憑借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確立了資本主義世界霸權地位;同蘇兩分天下的雅爾塔體系;世界金融中心為紐約,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貨幣體制代替了以英磅為中心的資本主義貨幣體制,特點各國貨幣同美元掛鉤;1947年倡導成立關貿總協定,企圖控制世界市場;一度操縱聯合國;推行霸權政策(條件:軍事、經濟實力,表現:對蘇等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冷戰政策: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成立北約。力圖控制資本主義國家:馬歇爾計劃、成立北約、分裂德國並扶植西德、獨占日本,妄圖控制「中間地帶」亞、非、拉地區:幫助蔣介石挑起內戰,後把第七艦隊開到台灣海峽,發動侵朝、侵越戰爭:即對亞洲實行熱戰)。

五十年代中期後直到八十年代同蘇爭霸,第一階段既緊張又緩和,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說明優勢在美國方面(當時蘇領導人為赫魯曉夫),六七十年代蘇攻(如1979年出兵阿富汗直到1989年撤兵:力圖影響海灣地區、印度洋沿岸)美守(由於越南戰爭、經濟危機,要求裁軍,從越南撤軍,改善同中國關系: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當時蘇領導人為勃烈日涅夫)。八十年代美里根總統重新強硬政策:里根主義、「星球大戰」計劃,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實行全面收縮政策(從東歐、阿富汗撤兵)。在六七十年代,隨西歐、日本經濟實力的增長,同美展開激烈競爭,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美資本主義霸權地位動搖;美、西歐、日本三足鼎立。

80年代以後,通過實行一些措施,逐漸扭轉經濟頹勢。1982年,美國經濟開始復甦。此後經濟開始持續增長,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顯著降低。90年代經過改革,美國經濟增長加快,呈現繁榮景象。此間,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成為經濟的主導產業。

進入九十年代隨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由兩極向多極化發展,目前是「一超多強」,是世界惟一的超級大國。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啟示:重視科技,走科技興國戰略;一個國家在國際中的地位取決於經濟實力,所以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兩次大戰初期都未捲入,大發戰爭橫財,本土未受到戰爭損失,所以要在和平中發展。

日本:

日本首先遭到美國的入侵。幕府統治危機,出現了以中下級武士為代表的改革派領導了武裝倒幕運動,取得了勝利(經驗:為改革掃除了障礙)。通過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擺脫了民族,成為亞洲第一個獲得民族獨立的國家,也是亞洲強國。19世紀八十年代出現工業革命高潮,在政府的扶植下,日本產生壟斷組織向帝國主義過渡(帶軍事封建性)。

對外侵略:對朝鮮戰爭,對中國甲午中日戰爭(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巨額賠款,加速日本經濟的發展。1904到1905年的日俄戰爭(打敗俄國、佔領朝鮮和中國東北),參加一戰,期間獨霸中國,一戰後由債務國變為債權國,成為列強之一。華盛頓會議上通過《五國海軍軍備條約》日本邁入海上強國之列,《九國公約》使中國又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

20年代為了擺脫經濟危機,日本軍國主義者(軍部)得到重用,法西斯勢力抬頭。發動了對中國的「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1936年廣田弘毅上台,二戰的亞洲策源地形成了。1937年發動「七七」事變全面的侵華戰爭爆發了。1936年與德國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1940年與德意結成軍事侵略同盟。日本在東亞的擴張損害了美英等在華利益,宣布對日禁運,日本企圖奪取東南亞,於是在1941年偷襲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戰爭。中途島海戰是西洋戰場的轉折點。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

二戰後,美國單獨佔領日本,進行社會改革,廢除生產關系中封建落後因素,利用國民經濟非軍事化、國防費用小,制定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引進先進科學技術,重視教育,接受美國大批訂貨,60年代末日本已經是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80年代以後,日本加大了發展高科技產業,推動經濟穩定增長。1987年,日本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美國,一度躍居資本主義大國之首。日本憑借經濟實力,力圖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和亞太地區的經濟發展中發揮主導作用。它對這一地區的援助、投資、貿易等都占據重要的地位。

啟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積極採用高新科技,善於學習外來先進文化,重視教育,必須走和平發展道路。

法國:

新航路的開辟後,「商業革命」促進法國資本主義發展,進行宗教改革(胡格諾教),路易十四改革(重商主義政策)成為歐洲大陸最強大的國家,積極進行海外殖民活動,與英國爭奪殖民霸權斗爭中失敗,次於英國。但資本主義發展水平較高。法國是一個典型的封建專制主義國家(主權強大,專制,等級制度,宗教專制,關卡林立)波旁王朝專制統治阻礙法國的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啟蒙運動的發展(矛頭直接向封建主義,提出自由、平等、人權、法制),為法國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

法國大革命:標志――1789年攻佔巴士底獄,頒布《人權宣言》,體現反封建專制和等級制度的進步性。遭到英、俄、普、奧反法聯盟的干涉。1792年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年雅各賓派上台,把土地分成小塊賣給農民,不利於工業革命的推廣,實行恐怖政策。1799年拿破崙上台,1804年建立法蘭法第一帝國,頒布《民法典》,確立了資本主義立法規范。拿破崙帝國的軍事行活動同反法聯盟的斗爭,具有衛國戰爭、鞏固革命成果性質,後期體現侵略性,同時又具有傳播法國大革命的精神的進步性。1814年反法聯盟打敗法國,波旁王朝復辟。

19世紀初期,工業革命迅速發展,工業產值僅次於英國,但諸多因素不利經濟發展。

1870年普法戰爭戰敗,1871年工人起義建立巴黎公社(無產階級政權性質)第二次工業革命,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由第二位下降到第四位。被稱為「高利貸帝國主義」。

同英俄結成「三國協約」參加一戰,是戰勝國,但是損失慘重,由債權國變為債務國。是巴黎和會的操縱者之一,主張全面遏制德國,與英一起操縱國聯。對法西斯的侵略同英國推行綏靖政策,1940年被德國打敗。二戰後,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靠美國的經濟援助經濟恢復。參加北約,參加歐共體,歐聯盟。

德國

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德國的統一問題提上日程,由普魯士來完成,鐵血宰相俾斯麥領導,相繼打敗丹麥、奧地利、法國,1871年完成統一,推動德國工業革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由於積極採用科技,經濟迅速發展,經濟實力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一戰前英德矛盾是主要矛盾,結成三國同盟,參加一戰,是戰敗國。

在巴黎和會上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對德國進行嚴懲。在道威斯計劃下迅速成為歐洲經濟大國,《洛迦諾公約》的簽訂成為政治大國。由於經濟危機的打擊,納粹黨的欺騙煽動,法西斯希特勒上台推行對外侵略,對內鎮壓、屠殺猶太人的政策。挑起二戰,為戰敗國。

二戰後,被美、蘇、英、法分區佔領,紐綸堡審判,徹底消滅德國法西斯主義。1948年分裂為東、西德。西德參加北約,在美國的援助下經濟恢復。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義;實行非軍事化;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進行宏觀管理,強調經濟按市場規律運轉;注意發展科技教育;尤其重要是聯邦德國人民普遍具有較高的勞動素質,辛勤勞動。經濟發展速度最快創造了「經濟奇跡」,50年代經濟發展進入繁榮時期,成為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第一。參加歐共體,1990年東西德和平統一,參加歐聯盟,在國際舞台發揮越來越重大作用。

啟示:必須重視科技,不斷調整經濟發展戰略,重視教育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必須勤勞,走和平發展道路。

蘇聯

1922年蘇聯成立後,制定新經濟政策,蘇聯經濟逐漸恢復,在此基礎上,開始推行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從1928年起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經濟迅速發展,到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時,工業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1936年蘇聯新憲法通過,標志著蘇聯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和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形成。由於二戰經濟發展一度中斷,但在戰爭中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僅次於美國,而且為戰勝法西斯作出巨大貢獻,控制了東歐許多國家和地區。二戰後初期,成為惟一可以同美國相抗衡的力量,確立了同美國兩分天下的雅爾塔體系,建立了以蘇聯為首的華約,形成了美蘇兩極格局。1949年原子彈試爆成功,打破美國的核壟斷。赫魯曉夫上台後憑借其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調整起對外政策,同美爭霸,企

㈦ 西班牙的法西斯統治是如何結束的

1975年11月20日,西班牙終身攝政王、法西斯軍人獨裁者佛朗哥在馬德里病故。
佛朗哥生於1892年12月4日。1907年入步兵學院學習,3年後畢業。畢業後一直在軍隊中服務。1935年升為陸軍總參謀長。1 936年7月,發動反對人民陣線政府的武裝叛亂。在德意法西斯的支持下,於1939年3月,推翻共和政府。佛朗哥自任國家元首,只允許法西斯長槍黨一黨合法存在,實行獨裁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派遣「藍色師團」配合德國進攻蘇聯。戰後,為擺脫孤立窘境,作出一些形式上的讓步。1947年,宣布西班牙為君主國,佛朗哥為終身攝政王,掌全權。1975年11月,佛朗哥死後,前國王阿方索十三世之孫胡安-卡洛斯一世繼承王位。

㈧ 世界各國的旅遊發展模式有哪些類型

一是旅遊資源條件好,靠近主要客源國,但經濟單一,以旅遊業為主體。二是旅遊行政管理機構地位高,許可權較大。三是外國公司在旅遊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三、旅遊經濟發展模式比較
首先,從旅遊學的角度比較。不同的旅遊經濟發展模式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表現為不同旅遊類別發展先後順序上的差異。
其次,從經濟學的角度比較,由市場力量推動的延伸型旅遊經濟發展模式是建立在社會經濟較高發展水平基礎之上的,旅遊業的形成和發展是由居民的消費需求推動的。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65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0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69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77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3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9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41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497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62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