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鬥牛如何觀賽
① 西班牙的「鬥牛」文化是怎麼形成的
西班牙鬥牛",起源於西班牙古代宗教活動(殺牛供神祭品)。13世紀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世開始這種祭神活動演變為賽牛表演(真正鬥牛表演則18世紀中葉)。現在西班牙300多鬥牛場(最大的是馬德里的文塔斯鬥牛場,可容納2.5萬人)。每年3月~11月是西班牙鬥牛節,通常以星期日和星期四為鬥牛日(使用體重4千公斤的非洲純種公牛)。
鬥牛的主要流程
一場鬥牛由三個鬥牛士出場,角斗六條公牛,每人兩個回合。在西班牙,所有的鬥牛表演都安排在下午舉行。西班牙人慣有懶散拖沓的習慣,較不準時,唯一準時的事情就是觀看鬥牛比賽。另外,鬥牛時必須陽光普照,鑒於西班牙多數地方的溫帶大陸性氣候,部分地區的地中海式氣候條件,所以只能在每年的三月至十一月之間進行。這三位鬥牛士各有一套助手班子,包括三個花鏢手和兩個騎馬的長矛手。觀眾對每場決戰都很難預料其結果,因為它取決於諸多因素,如鬥牛士的膽略和技巧,但也取決於出場的公牛,一些由著名牧場培養的兇猛公牛直接威脅著鬥牛士的勝利、甚至生命。其實對於鬥牛而言,牛和鬥牛士同樣重要,因為它的受訓練程度和兇猛性關繫到鬥牛士的吉凶,在歷史上再出名的鬥牛士都不免戰死沙場,最後被牛挑死的命運。
整個表演以鬥牛士入場拉開序幕,兩位前導一律十六世紀裝束,騎著馬首先上場。他們徑直向主席就座看台跑去,請求他賜給牛欄的鑰匙。此時全場異常安靜,觀眾靜待這神聖又庄嚴的場面。爾後,樂隊奏起了嘹亮的鬥牛士進行曲,樂曲聲中三位鬥牛士各自率自己的一班人馬分三列同時上場。綢制的鬥牛士服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十分耀眼。他們擺著特有的姿勢繞場一周,隨後來到主席面前向他鞠躬致意,但鬥牛士退場後。主席反手一揮,號角吹響,也就是告示牛欄大門敞開,牛飛奔而出,即鬥牛開始。以上的開始序曲部分各地有所不同,但都大同小異。
整個鬥牛過程包括引逗、長矛穿刺、上花鏢及正式斗殺四個部分。引逗是整個表演的開鑼戲。由於此牛牛野性始發,所以由三個鬥牛士助手負責引逗其全場飛奔,消耗其最初的銳氣。幾個回合過去,騎馬帶甲的長矛手出場,他們用長矛頭刺扎牛背頸部,使其血管刺破,進行放血,同時為主鬥牛士開一個下劍的通道。所騎之馬都用護甲裹住,雙眼蒙上以防膽怯。受刺後的公牛,會越發凶暴猛烈,因此長矛手稍不留神被掀翻刺傷也屢見不鮮。因此需要由三位助手上前引開公牛,也利長矛退場。
長矛手完成任務後,由花鏢手徒步上場,手執一對木桿制、飾以花色羽毛或紙、前端帶有金屬利鉤的花鏢,孤身一人站立場中,並引逗公牛向自己發起沖擊。待公牛沖上來,便迅捷將花鏢刺入背頸部,如果刺中,利鉤會扎在牛頸背上,也起放血作用。由於作出瞄準、前沖、刺入的時間很短,且需判斷牛的沖勢,因此需要其動作干凈利落。但也時常有人只能刺入一鏢,或兩鏢皆不中,即會招來滿場噓聲。但如果一次花鏢手雙鏢均插不中,可以允許其再補刺一次,但再失手,即不會再有這樣的機會。這也會主鬥牛士增加了難度。
最後手持利劍和紅布的主鬥牛士上場,開始表演一些顯示功力的引逗及閃躲動作,如胸部閃躲,即讓牛沖向直線沖向自身時,腿一側滑,牛貼身沖過,另外還有如「貝羅尼卡」,即是以紅布甩向牛的面部,以激怒引逗公牛。貝羅尼卡原是耶穌受難時為其拂面的聖女之名,因其動作的相似性,所以命名。其他還有鬥牛士原地不動,引逗著牛圍著其身體打轉的環體閃躲等等不一而足。
在最後階段,也即最後刺殺階段,也是鬥牛的高潮。鬥牛士以一把帶彎頭利劍瞄準牛的頸部,爾後既引逗牛向其沖來,自己也迎牛而上,沖上前把劍刺向牛的心臟。於是牛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應聲倒地。刺殺是最富有技巧的,鬥牛士須將劍與眼睛齊平,踮腳,手水平下壓,發力,劍入牛身後須抖腕使劍稍微左彎,以沖破心臟主心室,這要求很高的速度、力量和准確性。刺殺動作分為三種:人不動而牛沖過來;這時鬥牛士在瞄準階段等都是靜態的,有利於准備,瞄準和判斷。第二種是人動而牛不動,即在牛處在觀望的時間內,鬥牛士向前沖,邊沖邊瞄準,直至劍入牛身,這時牛也是發力向前頂,借力刺得更深。第三種是人動牛也動,這是最難把握和最高境界的刺殺動作。即鬥牛士沖向牛,逗著牛也從一定距離沖向人,鬥牛士在運動中判斷運動中的牛的部位並准確下手,這是極其復雜和難掌握的,但如果運用得好,則牛的死亡時間最短,漂亮的甚至可能應聲倒地。
如果牛被刺後,已失斗性,但由於劍刺得不夠深或牛足夠強壯,會暫時還不倒地而死,這時鬥牛士或其助手會以十字劍或短劍匕首刺中牛的中樞神經部位,這時牛會立即倒地而死。這時裝束著花飾的騾子車即會出場將牛拖走,鬥牛士會接受觀眾的歡呼致意,也可將帽子拋向觀眾,也接受觀眾的歡呼、掌聲和投來的鮮花,鬥牛士按刺殺水平的由低至高分別享有保留牛耳,保留牛尾,被從正門抬出的榮譽。
② 鬥牛有什麼規則
鬥牛分為西班牙鬥牛和三人籃球賽兩種:
一、西班牙鬥牛:一場鬥牛是由三個鬥牛士出場,一共斗六條公牛,每個人兩回合。
二、三人籃球賽:
1、每隊至多有三名參賽隊員,但每場比賽每隊可以只派兩名隊員上場。
哪漏咐2、比賽開始後不能更換原有隊員,如果擅自更換隊員或有欺騙行為以及其他不良行為,可以取消其比賽資格。
3、一方投籃沒有進球,對方搶到籃板球後,應退到三分線後再進攻。
李純4、如果失敗組在最後的決賽中戰勝了勝利組,休息15分鍾後再進行一場比賽,之後再決出冠軍。
5、每次換發球,發球方應退到6.096米二分線後才能進攻,如果發球方沒有搜掘退到二分線後或者發球時踩線,則這這次的發球不算並且換發球,也不允許沒有退回二分線後直接投籃。
③ 鬥牛有怎樣的基本規則,和什麼樣的傳統習慣
④ 西班牙鬥牛的來歷和規則是什麼
西班牙一年一度的奔牛節的正式名稱叫「聖·費爾明節」,聖·費爾明是西班牙東北部富裕的納瓦拉省省會潘普洛納市的保護神。 奔牛節的真正起源已經不可考證,但據記載,奔牛節在公元1591年時就已經存在,這個活動與西班牙鬥牛傳統有直接關聯。據說當初對潘普洛納人來說,要將6頭高大的公牛從城郊的牛棚趕進城裡的鬥牛場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17世紀時,某些旁觀者突發奇想,斗膽跑到公牛前,將牛激怒,誘使其沖入鬥牛場。後來,這種習俗就演變成了奔牛節。 1923年,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首次來到潘普洛納觀看奔牛並寫成了著名小說《太陽照樣升起》,他在作品中詳細描述了奔牛節自由奔放的狂歡場面,使奔牛節因此聞名全世界。1954年海明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西班牙奔牛節更是名聲大噪。當地居民為了感謝海明威為奔牛節做出的貢獻,特地在鬥牛場的大門口為他豎起了一座雕像。 位於潘普洛納市舊城區的「奔牛之路」其實是一條狹窄的石板街,全長848米。奔牛時,上萬名奔牛愛好者擠滿了街道,6頭重約500公斤的公牛從牛棚沖出後,在4分鍾內以24公里的時速在雜亂的人群中狂奔,時常人仰牛翻,險象叢生,最後以公牛被引進鬥牛場為大功告成。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農耕民族,苗族人民在長期的農耕生活中,對牛結下了特殊的情感,至今苗族乃保持著對牛的敬愛與崇拜心理。苗寨寨門懸掛帶角牛頭。苗家神龕下放有相連牛角,不忘時祭。苗族人民常說牛如同她們的父母,史記:"蚩尤有角,牛首人身。"可見遠古之時,苗族早就是一個崇拜牛的民族了。苗族人民愛鬥牛,以水牛相鬥,並不是戲牛取樂,而是以鬥牛的方式,展示苗家敬牛愛牛拜牛的特性。苗家在對壯碩、威武、雄悍的鬥牛的喜愛中,體驗優勝的美感,而且在這種情感作用下,苗家崇拜的牛在不斷的飼養中,得以實現優選的鬥牛的優養進化。苗家喜愛鬥牛,基本上每個集會節日都有鬥牛活動,每年秋收後,還有特有的鬥牛節。鬥牛有幾種,一種是耕牛兼鬥牛,這種牛比較雄健、耕作時節耕田犁地,節日拉去鬥打;一種是專業鬥牛,這種牛是根據各種條件精選出來的,平常不耕作,為一個寨子或一個家族共有,由一個選定的具有豐富養牛經驗的能手飼養,節日期間拉去參賽。苗家人挑選鬥牛,有一定的經驗。如挑選的鬥牛首先要求,身體壯大結實,胸寬頭大角大,前肢高後肢低,身長挺胸收腹;體毛烏黑粗硬。此外牛頭兩角寬實則勁斗,兩角節輪呈兩窄一寬相對排列能打能碰;眼睛圓渾凶惡,鼻孔大耐打。舌尖帶黑斑點打得凶;尾巴根大,尾巴長,尾巴下毛內尾尖又碰又斗;中蹄是整齊半圓,前薄後實便於打鬥時用力;小蹄內靠善打等等。此外還講究牛旋的多少,分布的位置和相互照應的特徵等等。哪個能選到一頭理想的鬥牛;他將感到極大的榮幸 。 鬥牛節到了,主人們在迎賓待客喝酒時,還特意將糯米飯把牛喂飽,鬥牛上陣前有的主人還給牛喂上一、二兩酒,為牛提神壯膽。中午,鬥牛場內外,人們從四面八方牽來幾十及至幾百頭鬥牛,有的鬥牛身上還配有牛鞍,牛鞍上插有五彩小旗。牛鞍兩邊掛滿銅鈴,響聲叮當,有的牛鞍上還插有歷屆鬥牛獲得的獎旗。顯得格外威風,主人也顯得異常光彩。苗族鬥牛有幾種鬥法,一種是斗輸贏搶名次,這種賽法不準人幫, 也不勸斗,以勝敗生死來定名次,一種是議定相鬥時間比輸贏或者到時間勸斗算打平。還有一種配對放斗,或勝敗隨便,或視其情況勸斗。鬥牛時雙方牛主和親友都到鬥牛場上,為其鬥牛吆喝助威和准備到時勸斗;鬥牛由有鬥牛經驗的人牽著在鬥牛場內環繞一大圈或一小圈,使牛亮相,讓牛熟悉環境和對方。然後將兩牛頭相對,牛身對立,在相距約兩米處,同時將牛鼻繩放開。兩牛便相互打鬥,兩邊主客人都在為與自家有關的牛喝彩助威,同時他們也可以從後頭或側面用手推肩頂,給牛助力。四面觀眾也為兩邊鬥牛吆喝助彩,氣氛熱烈。如放碰牛相鬥,兩牛可對直相距十米八米,兩邊同時放手,兩牛便狂奔至中,用頭角猛力相撞,這種碰牛相鬥極為劇烈,常有碰斗致死的。也有碰鬥牛與不碰鬥牛相鬥,碰鬥牛相跑五六米沖過去,不碰鬥牛原地抵觸的斗。雙方牛斗得正酣可相鬥已到議定的時間,需要勸斗時則雙方主人交換各自帶來勸斗用的粗繩,交換人員分別捆住對方牛腳,等待一聲呼喊,雙方同時拉退鬥牛,隔離牽鼻退場。然後第二對、第三對入場競斗。也有鬥牛場上幾對牛分別競斗的,場面氣氛更是熱烈,其間鬥牛主人的親戚朋友還為鬥牛放炮送禮,無論到場鬥牛得斗與否,是輸是贏,主人都得到親友們的禮物,雞、鴨、綢帶等禮品。獲獎的鬥牛:牛王、冠、亞軍或第一、二、三名的鬥牛則格外光彩,牛主人扛著獎旗或者將獎旗掛在鬥牛的兩角上,牛與主人都得到人們極大的欽佩羨慕。鬥牛節期間,看鬥牛的、看熱鬧的、作客飲宴的、談情說愛的, 各有所得,這種節日往往三五天才結束。
⑤ 西班牙人為什麼喜歡鬥牛有什麼歷史原因嗎
鬥牛是西班牙多年來留下來的民族習俗。
"西班牙鬥牛",起源於西班牙古代宗教活動(殺牛供神祭品)。
13世紀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世開始這種祭神活動演變為賽牛表演(真正鬥牛表演則18世紀中葉)。
現在西班牙300多鬥牛場(最大的是馬德里的文塔斯鬥牛場,可容納2.5萬人)。
每年3月~11月是西班牙鬥牛節,通常以星期日和星期四為鬥牛日(使用體重4千公斤的非洲純種公牛)。
鬥牛表演是精彩的,也是殘忍的。
人對牛殘忍,牛對人也殘忍。
西班牙全國每年要殺死大約5萬頭牛,300年鬥牛史中,125名成名的主鬥牛士中有40多位死於牛角之下。
對於鬥牛,國際上有爭論,西班牙也有爭論。
多數人認為,鬥牛是西班牙多年來留下來的民族習俗,不應該被取締。
但也有少數人,尤其是動物保護組織,主張取締鬥牛。
據說,西班牙王室內,有人喜歡看鬥牛,有人就不喜歡。
國王卡洛斯一世和王後就不太喜歡看鬥牛,西班牙前首相阿斯納爾也不喜歡鬥牛,從不涉足鬥牛場。
前不久傳出消息說,西班牙第二大城市巴塞羅那市 *** 正在醞釀制定法令,爭取在「幾年內」讓鬥牛這種血淋淋的娛樂活動徹底消失,但是,動議甫見報端,即遭到當地鬥牛聯盟等組織的強烈反對。
因為鬥牛除了是西班牙的傳統習俗外,還有許多人靠鬥牛為生,取消鬥牛,豈不是要砸掉無數飯碗?看來,鬥了幾百年牛的西班牙人,今後還會繼續與牛較勁。
宗教 96%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國花 石榴花
國慶日 10月12日
西班牙人最喜歡石榴花,認為石榴花是富貴和吉樣的象徵,並尊其為國花。
西班牙人喜歡紅色,視其為吉祥、熱烈的象徵;喜歡黃色,視其為高貴和明朗;喜歡黑色,以黑色象徵庄嚴。
⑥ 西班牙鬥牛規則介紹簡單
西班牙鬥牛規則介紹簡單解釋如下:
西班牙鬥牛比賽中,正式上場的牛必須是4歲半到7歲的健康牛,體重在37到425公斤之間。每場鬥牛出場3名鬥牛士,分6節進行,每節鬥牛一頭,約2分鍾,全場要斗6頭牛。先由小牛開始斗,最後鬥牛士與最大的公牛斗。
並且在進行鬥牛比賽前,被選中的公牛都要在黑暗的牛欄里關上2天,而且不喂任何水和食物。暴躁飢餓的公牛一進場,七八個斗篷手就揮舞紅黃兩面的斗篷挑逗公牛,牛本能地向移動的物體進攻。
並且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公牛會在鬥牛手揮舞旗幟的時候,對鬥牛手發起攻擊,並不是因為旗幟的顏色,鬥牛選用的公牛都是色盲,所以無論鬥牛手拿什麼顏色的布去展現在公牛眼前,鬥牛都是沒有特別的感覺的,只有搖動的物體才能激起它們的鬥志。
⑦ 西班牙鬥牛士的直擊過程
競技場上激烈
略顯喧鬧的開場儀式之後,就是激動人心的表演階段了。此時的場內突然變得寂靜,觀眾都凝神屏息等待公牛的出現。當一個重達四五百公斤的巨大身影被人從柵欄口放出來後,它開始在場內拔足狂奔,塵土飛揚,兩只彎尖的牛角是它致人於死的武器。牛的背脊上插了數片鮮艷的緞帶,也是人攻擊它的標記處。它似乎顯得有些驚慌,突然間面對數萬人的關注讓它略顯不適應,奔跑了幾圈後,它孤零零地停住了,觀眾席間會發出驚呼。確實,面對這樣一個龐然大物,競技場的氣氛被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
在野蠻的公牛登場後,輪到受人尊敬的鬥牛士亮相了。開始階段,是由眾多鬥牛士輪番出擊的,主鬥牛士仍舊是場內的主角,也是全場氛圍的主導者。除了一些常規動作,他還會使用一些冒險刺激的方法。例如,雙膝跪地,手持紅布,讓牛擦身而過,每每場內出現這樣的場景,就會引起一次高分貝的驚呼,而與此同時,主鬥牛士的助手們也輪番用斗篷引逗公牛,目的是消耗公牛的體力,十多分鍾的滿場飛奔,這個大傢伙累得氣喘吁吁。
隨後,場內響起號角聲,兩名手持長矛,披盔戴甲的騎士入場,主鬥牛士積極跑動,將牛的奔跑路線引向長矛手一側,當牛上當向長矛手猛撲過去之時,長矛手利用這股沖力將長矛刺向牛背 ,但他使用的是寬刃長矛,且刺殺之時會略微上挑,不至於使公牛斃命,經過這一番搏殺,血染砂地,公牛的體力幾乎耗盡!
鬥牛士表演的舞台
此時的比賽完全成了鬥牛士表演的舞台,公牛已經滿身傷痕,沖勁大不如前了,這個似乎有些乘牛之危的味道,但西班牙人欣賞的就是鬥牛士的矯健身姿和英武灑脫,他們一手持劍前指,一手托腰提布,在前進過程中微揚手中的紅布,當目光呆滯的公牛向鬥牛士沖來時,鬥牛士一個疾停轉身,揚起的紅布下是撲空的公牛。此時,表演慾望強烈的鬥牛士除了展現自身形態美感以外,不忘竟動作難度提升到最大極限。
幾個回合以後,牛已是強弩之末,鬥牛士看到時機成熟,便從工作人員手中換回一柄稍微短些但更鋒利的寶劍,一手抬腕看劍,瞄準牛身,一手用紅布逗牛前沖,然後鬥牛士的最後一刺,頓時,鮮血直流,牛踉蹌幾步應聲倒地。這致命一擊必須准確命中牛肩胛骨間約3英寸寬的地方,如這一刺位置稍有偏差,碰到牛的骨頭,或者深度未及心臟,牛就不會死,那樣鬥牛士就不得不使用短刀去刺牛的頸。當牛不支倒下,屠牛者將飛奔上前殺死牛,免得它受苦。
競技場上勝利者接受人們的歡呼。如果觀眾對鬥牛士表現滿意,此時會大力揮舞手帕,按古禮要求把牛耳賞給鬥牛英雄。戰死沙場的勇猛鬥牛,在雄壯的號角聲中,被插著紅旗掛著鈴鐺的馬車快速入場拖出場外。一條生命就此終結......血跡在沙地上畫出一道令人永難忘懷、盪氣回腸的記憶。
永恆的美
精緻典雅的藝術造型,狂野不羈的力量顯示。二者既是一對矛盾體,又如此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精緻典雅,讓人體驗到現代人的聰穎與智慧。狂野不羈,秉承了西班牙祖先的勇猛剽悍。這是智慧、膽識、技巧、意志的結晶。鬥牛給了人類強健的體魄,精巧的技藝,冒險的精神,還有鋼鐵的意志!在鬥牛的全過程中,無時無刻不體現著白熱化的、公平的競爭,不崇尚資歷。在鬥牛士優雅的動作中,在他冷傲的眼神中,流露的是體育原始本能的血性一面。
鬥牛是殘酷的競爭
鬥牛的競爭是殘酷的。它的血腥殘忍引來不少爭議。它賜給人們高尚榮譽的同時,伴隨的是更多倍付出的痛苦,甚至生命。它可以讓一位位優秀的鬥牛士成為萬人景仰的富翁,也有權利讓一個原本健全的人喪失自理能力,更有象何塞利托這樣在鬥牛場死去的人!鬥牛的真諦,是建立在那些為這項事業捐軀的人的靈魂之中的,在牛蹄印踏過的血路上,也有無數鬥牛士的血跡。
西班牙人說:每一個成為千萬富翁的優秀鬥牛士背後,都有數百名鬥牛士倒在通向頂峰的路上。鬥牛士需要每刻毫不懈怠,奮力廝殺。要戰勝的不僅有公牛還有他們自己。在稍縱即逝的時刻里把握的不僅僅是戰機,更是命運的時機。在這一瞬間,只有少數人成功了,但這追求過程的本身就是一種更大意義的成功!
⑧ 西班牙鬥牛有什麼基本規則與傳統習慣呢
西班牙鬥牛起源於西班牙古代宗教活動(殺牛供神祭品),13世紀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世開始這種祭神活動,後來演變為賽牛表演(真正鬥牛表演則出現於18世紀中葉)。現在西班牙擁有300多家鬥牛場(最大的是馬德里的文塔斯鬥牛場,可容納2.5萬人)。
每年3月~11月是西班牙鬥牛節,有些時候每天都斗,通常以星期日和星期四為鬥牛日。
鬥牛的西班牙語為toreo、corrida de toros 或 tauromaquia,葡萄牙語為tourada、corrida de touros 或tauromaquia,是一項人與牛斗的運動。參與鬥牛的人稱為鬥牛士,主要流行於西班牙、葡萄牙以及拉丁美洲,更是西班牙的國技。鬥牛的歷史可追溯至史前時代的牛崇拜以及壁畫中。
西班牙鬥牛的起源:
狩獵是人類最古老的生存手段之一,也是西歐中世紀騎士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娛樂和社交活動。貴族騎士作為職業軍人,他們在參加戰爭互相殘殺之餘,平日的主要消遣也多與軍事技能訓練有關,以滿足其好鬥本能並發散過剩的精力。
由於狩獵具備軍事訓練的實戰性,還能滿足騎士們從物質到精神諸多方面的需求,使得他們尤為熱衷。在長達八個世紀的伊比利亞再征服戰爭(Reconquest,公元711-1492年)的間歇中,摩爾人和基督徒騎士們都將伊比利亞土地上的野生動物當做目標,在狩獵中一較長短。
因為鹿和其他溫順的食草動物很容易獵殺,所以赳赳武夫們更偏愛兇猛和更具挑戰性的對手。雖然被逼急了的熊或野豬偶爾對獵手構成威脅,但這樣的刺激經歷可遇而不可求,多數情況下,這些動物還是會選擇逃跑而非迎戰。
直到騎士們與伊比利亞野生的公牛相遇,他們發現這種健美雄壯的野獸,以其獨特的高貴和勇敢,比起逃生寧願選擇戰斗,並且永不退縮,至死方休。
與公牛的搏鬥本質上已不再是你逃我追的狩獵,而是一場狂熱的野性碰撞和交流,是「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最純粹表達。或許起初是一些有創意的貴族想到了活捉公牛飼養起來,避免自己在野外奔波搜尋的辛苦,還可以隨時捕獵、尋找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