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西班牙如何取得經濟奇跡

西班牙如何取得經濟奇跡

發布時間: 2023-08-27 18:24:02

⑴ 從貿易經濟的角度分析葡萄牙西班牙大國崛起的原因,詳細點

沒有經濟的支持,就不可能擁有大國地位。
先說西班牙好了,15世紀西班牙迅速崛起,到16世紀的最後30年,
它都可謂歐洲首強。首先,西班牙在歐洲擴大自己的領土(包括
法國和義大利)。同時,由於地理大發現,它在海外擴張,獲得
了大量真金白銀。自1545年,它在墨西哥和秘魯的銀礦平均每年
生產300噸白銀。它的金幣(doubloon)在整個歐洲流通。
塞維利亞和畢爾巴鄂壟斷著同美洲有著豐厚利潤的生意(這是16
世紀初的情況)。費迪南和伊莎貝拉大力扶持製造業,為吸引意
大利和弗蘭德的工匠西班牙還從1484年起,對他們免稅達10年之
久。造紙與紡織業也發展得很好,尤其是後者,在16世紀上半期
僅托萊就有16000台織機。在農業上,摩爾人作出了很大貢獻(雖
然他們遭到驅逐),摩爾人用科學地方式照料土地,巧妙地運用
灌溉技術來應對西班牙的乾燥氣候,這使得西班牙的農業在16世
紀的大部分中十分興旺。當然它高原出產的烈酒也很受歡迎,還
有亞麻和葡萄。
這樣西班牙的貿易發展得很好(至少在初期),為它經濟繁榮,
以及政治活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另外從反面來看,隨著
西班牙後期(16世紀後期到1703)經濟的衰退,它也不再是歐洲
首強。可見,貿易經濟的發展對國家崛起所起的推動作用,不過
這一切在相當程度上也取決於國家的貿易制度,以及國民對貿易
的態度。
葡萄牙和西班牙一樣,憑借著海上貿易「發家致富」,建立殖民
地(巴西);甚至與中國做生意(1517年),他們在日本也受到
友好對待。
相對和平的環境+良好的貿易制度+樂於探險的辛勤的國民+歷史
機遇+相對開明的君主=貿易經濟的發展———→國家的崛起
有不足之處,還請指出,謝謝

⑵ 西班牙歷史的共和時代

西班牙共和國在希達果事件(Hidalgo affair)之後,阿馬德奧公開宣稱西班牙人民是不可治理的,並遜位離開了這個國家。王位虛懸時期,由激進派和共和黨人組成的政府宣布了成立西班牙共和國。
共和國馬上就面臨著危機四伏的局面——卡洛斯派是其中最直接的威脅,他們在1872年選舉中的慘淡表現之後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暴動;而第一國際亦號召發動社會主義革命;起義和動盪局面席捲納瓦拉和加泰羅尼亞地區;此外共和國亦為羅馬天主教會所反對。 雖然前女王伊莎貝拉二世仍然在世,但是她已經意識到了自己可能會再次引起國內的分裂,於是在1870年她放棄了王位轉而支持她的兒子阿方索,後者正式加冕為西班牙的阿方索十二世(1875-1885)。在西班牙第一共和國的騷亂局面之後,西班牙人更樂於接受波旁王朝統治下的秩序的回歸。當時正在國內抵抗卡洛斯派暴動的共和軍在馬丁內茲·坎波斯准將的帶領下於1874-1875年冬季向阿方索效忠。共和派政府被解散,隨後在1874年新年前夕,阿方索任命他所信任的顧問安東尼奧·卡諾瓦斯·德爾·卡斯蒂洛(Antonio Cánovas del Castillo)為首相。阿方索主動出擊,有力的鎮壓了卡洛斯派,並很快的贏得了大部分西班牙國民的支持。
西班牙很快就恢復了秩序,帕拉希德斯·門托·薩迦斯塔所領導的自由派和安東尼奧·卡諾瓦斯·德爾·卡斯蒂洛所領導的保守派輪流執掌政權。在阿方索十二世統治期間,西班牙的政局得到了改善,經濟也獲得了部分的恢復。1885年,阿方索去世;之後卡諾瓦斯·德爾·卡斯蒂洛又於1897年被刺殺,政局再次動盪不安。
1868年開始的十年戰爭中古巴開始反抗西班牙的殖民統治,這導致了西班牙的新世界殖民地上廢奴主義盛行。美國對該島和島上的人民很感興趣,遂使得局勢愈加惡化。美國緬因號戰艦的爆炸引發了1898年的美西戰爭,西班牙遭遇到了災難性的失敗。最終古巴獲得了獨立,而西班牙則失去了它在新世界的最後一塊殖民地——它將波多黎各連同太平洋上的關島和菲律賓以20萬美元割讓給了美國。1899年,西班牙將其在太平洋上僅剩的幾個島嶼——北馬里亞納群島、加羅林群島和帛琉賣給了德國,至此,西班牙的殖民地只剩下了非洲的西屬摩洛哥、西屬撒哈拉和西屬幾內亞。
災難性的1898年催生了98一代,這批人由要求新政府變革的政治家和知識分子組成。無政府主義運動和法西斯主義運動在二十世紀初的西班牙盛行。1909年,加泰羅尼亞地區的一場叛亂被殘酷鎮壓。
西班牙在一戰中的中立地位使其可以向戰爭雙方提供其所需的物資,造就了西班牙這個時期經濟的繁榮。但是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的爆發和戰後經濟的減速給西班牙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使這個國家負債累累。1919年,一次大規模的工人罷工活動被鎮壓。
對西屬摩洛哥摩爾人的虐待最終導致了1921年爆發的起義,其後西班牙失去了其在北非的殖民地,只剩下休達和梅利利亞兩塊飛地。為了逃避責任,阿方索十三世決定支持米格爾·普里莫·德·里韋拉(Primo de Rivera) 將軍的獨裁(1923-1930),這標志著西班牙君主立憲時期的結束。
1925-1927年間,在法國的協助下,西班牙收復了摩洛哥。由於知識分子和內地軍隊的力量,共和國逐漸成為了西班牙社會的第一政治選擇。1930年,國王接受了普里莫·德·里韋拉辭職,由Damasco成立了新的政府。出於對國王支持獨裁活動的反感,在1931年4月的市政選舉中,城市居民投票給了共和派政黨。國王在未遜位的情況下逃離西班牙,共和國隨之建立。 1931年4月14日,西班牙第二共和國成立。由尼賽托·阿卡拉-扎莫拉和曼努埃爾·阿扎那領導的中左翼聯盟組建了共和國的第一屆政府。雖然政府成員起草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如軍事改革,農業改革,經濟改革等等,但普里莫·德·里韋拉政權遺留下來的經濟混亂問題和巨額債務,以及乖張多變的執政聯盟導致了政局持續的動盪不安。1933年,右翼的西班牙自治權利同盟(CEDA)執掌政權;1934年10月,爆發了大規模工人武裝起義,緊張局勢在阿斯圖里亞斯和加泰羅尼亞地區達到定點,最後起義被CEDA政府強力鎮壓下去。這又在西班牙全境引發了大規模政治運動,無政府主義、保守主義、法西斯主義和卡洛斯派死灰復燃,同時長槍黨也已經出現。
在第二共和國時期,婦女首次獲得了普選投票權。同時共和國向巴斯克自治區和加泰羅尼亞地區下放了相當大的自治權。 20世紀30年代,西班牙政壇呈兩極分化的局面,左翼與右翼針鋒相對。左翼熱衷於階級斗爭、土地革命、推行地區自治和打擊教會以及保皇黨勢力。而右翼政黨——其中右翼天主教聯盟西班牙自治權利同盟(CEDA)為最大黨——則對所有議題都持反對意見。1936年,人民陣線中的左翼聯盟獲得選舉勝利。但是這個由中左翼所主導的聯盟卻被兩方面的力量所削弱了:一方面是以無政府主義的全國工人聯盟(Confederación Nacional de Trabajo,CNT)和伊比利亞無政府主義聯盟(Federación Anarquista Ibérica,FAI)為代表的革命團體;另一方面是以長槍黨和卡洛斯派為代表的反民主的極右翼團體。前些年的政治暴力又重新出現了:槍戰取代了罷工,無地勞動者開始強占土地,教會官員被殺,教堂被焚毀,等等。同時,右翼軍事組織和僱傭槍手開始大批刺殺左翼活動分子。共和民主制下,各個政治派別之間從未達成和平所必須的一致意見和相互信任。最終,整個國家滑入內戰的深淵。右翼和軍隊高層開始策劃一場政變,並將長槍黨政客何塞·卡爾沃·賽特羅被共和派政府警察槍殺一事作為起事信號。
1936年7月17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 將軍率領摩洛哥的殖民地軍隊攻入西班牙本土,同時由Sanjurjo將軍率領的另一支軍隊從納瓦拉向南攻擊。各地的部隊都被調動起來接管政府機構。佛朗哥意欲立即攫取權力,但是遭到了如馬德里、巴塞羅那、巴倫西亞和巴斯克自治區等地區共和黨人的有效抵抗,這意味著西班牙即將面臨一場漫長的內戰。不久之後,西班牙南部和西部都處於民族主義者的控制之下,他們的正規軍非洲兵團是戰爭雙方職業兵的最大來源。戰爭雙方都擁有國外的援助,民族主義者從納粹德國、義大利和葡萄牙得到了援助;而共和派則獲得了蘇聯,墨西哥和由志願者組成的國際縱隊的支持。
戰爭初期共和派對阿爾卡扎的圍困是戰爭的轉折點,民族主義者長期堅守之後等來了佛朗哥的援軍,圍困被解,民族主義者獲勝。盡管民族主義者在1936年11月發動了突襲,共和派還是成功的守住了馬德里,1937年前者又在加拉瑪(Jarama)和瓜達拉哈拉地區發動攻擊,皆以失敗告終。但是不久民族主義者又開始攻擊共和派的陣地,切斷了馬德里的補給,並在馬德里東面發動攻擊。北方的巴斯克自治區於1937年後期陷落,不久阿拉貢前線也崩潰了。民族主義者對格爾尼卡城的轟炸可能是戰爭期間最著名的事件,該事件是後來畢加索的名作《格爾尼卡》的靈感來源。此時的西班牙戰場成為了納粹德國空軍禿鷹軍團的武器實驗場。1938年7-11月間的埃布羅河戰役是共和派試圖扭轉局勢的最後一擊,最終以失敗告終,巴塞羅那在1939年初落入民族主義者的手中。戰爭很快就要結束了。1939年3月,共和派的其餘陣地全線崩潰,馬德里也最終陷落。
西班牙內戰造成了30萬至100萬人的死亡,共和國消亡了,佛朗哥則離其獨裁者的夢想又近了一步。佛朗哥將所有的右翼政黨整合為改組後的長槍黨,並禁止了左翼和共和政黨以及工會的活動。
戰爭期間雙方都是殘酷無情的,平民被屠殺或監禁的情況隨處可見。戰後的1939年至1943年,成千上萬的共和派遭到了監禁,高達15萬1000人被處死。許多共和派遭到了流放,直到佛朗哥時期結束之後才回到國內。 西班牙在一戰和二戰中都保持中立,但在內戰期間仍然遭受了戰火之苦。佛朗哥執政期間,西班牙在經濟和文化上基本與外部世界隔絕,但是隨著經濟的復甦,它邁出了追趕其鄰國的步伐。佛朗哥時期,西班牙曾積極尋求從英國手裡收回直布羅陀海峽,並在聯合國中尋找支持。60年代,西班牙開始對直布羅陀地區施加限制措施,並最終於1969年關閉了國境線,並直至1985年才重新開放。
西班牙在摩洛哥的統治至1967年宣告終結。雖然在1957-1958年的伊夫尼戰爭中獲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但是西班牙仍逐漸地放棄了非洲的殖民地。1968年,它同意西屬幾內亞獨立成為赤道幾內亞;1969年,它又將位於摩洛哥內的飛地伊夫尼割讓給了摩洛哥。佛朗哥統治後期開始實行一定程度上的經濟和政治自由化,催生了西班牙奇跡,其中就包括了旅遊業的繁榮。1975年11月20日,佛朗哥逝世,國家統治權被交予胡安·卡洛斯一世,佛朗哥時期結束。
佛朗哥逝世前幾個月,西班牙的政府陷入了癱瘓狀態,從而使得摩洛哥國王哈桑二世從中獲益,他發動了「綠色進軍」,迫使西班牙放棄了其最後一塊殖民地——西撒哈拉。

⑶ 西班牙的經濟發展程度在歐洲是什麼水平呢主要有哪些支柱產業

全世界范圍內西班牙屬於發達國家,但在歐洲來說就是個拖後腿的,笨豬四國之一,主要靠旅遊和農業,工業不行

⑷ 500年間葡萄牙西班牙迅速崛起,對比於中國,其原因是什麼

大國崛起之一--海洋時代(葡萄牙、西班牙)

【導 語】

公元1500年前後的地理大發現,拉開了不同國家相互對話和相互競爭的歷史大幕,由此,大國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標。

五百年來,在人類現代化進程的大舞台上,相繼出現了九個世界性大國,它們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和美國。

大國興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經驗教訓,啟迪著今天,也影響著未來……

【 序 】

絕大多數歷史學家認為:公元1500年前後是人類歷史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從那個時候開始,人類的歷史才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史。在此之前,人類生活在相互隔絕而又各自獨立的幾塊陸地上,沒有哪一塊大陸上的人能確切地知道,地球究竟是方的還是圓的,而幾乎每一塊陸地上的人都認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

公元1500年前後,中國正處在明朝統治之下。鄭和的船隊七下西洋,但不是為了開拓貿易,而是為了宣揚皇帝的德威。鄭和死後,中國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

阿拉伯和印度的商人與歐、亞、非大陸繼續著商業往來,但他們的活動范圍基本上局限在印度洋沿岸。

這是當時歐洲人筆下的世界,已知的三塊大陸——歐洲、亞洲和非洲,分別由三個信奉基督教的國王統治,其他地方都是混沌未開。

但就在公元1400年以後的兩百年間,歐洲繪圖人筆下的幾大塊陸地宛如正在成長的胚胎,逐漸由模糊的團狀,演變成我們今天所熟悉的清晰可見的模樣。

正是從那個時候起,割裂的世界開始連接在一起,經由地理大發現而引發的國家競爭,拉開了不同的文明間相互聯系、相互注視,同時也相互對抗和爭斗的歷史大幕。

不可思議的是,開啟人類這一歷史大幕的,並不是當時歐洲的經濟和文化中心,而是偏居在歐洲大陸西南角上兩個面積不大的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五百年前,他們相繼成為稱雄全球的霸主,勢力范圍遍及歐洲、亞洲、非洲和美洲。

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推動小小的伊比利亞半島征服海洋、進而主宰世界長達一個多世紀呢?

第一集 海洋時代

征服是從被征服開始的。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11世紀的兩千多年中,伊比利亞半島上戰火連綿不斷,這塊土地曾先後被羅馬人、日耳曼人和摩爾人征服。正如一個個奮不顧身的鬥牛士,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一刻也沒有停止同入侵者的抗爭,直到今天,我們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那種彷彿根植於基因中的追求刺激、喜歡冒險的豪情。

漫長的兩千多年,眼淚、創痛和犧牲終於換來了寶貴的自由。

公元1143年,一個獨立的君主制國家葡萄牙,在光復領土的戰爭中應運而生,並且得到了羅馬教皇的承認,這是歐洲大陸上出現的第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

葡萄牙歷史學家 J·H·薩拉依瓦:
12和13世紀葡萄牙的特點是,它不是一個封建割據的國家,而是人民的王國,葡萄牙的國王不僅受到貴族、也就是他的臣屬的支持,而且得到百姓的擁戴。

強大的王權使葡萄牙人有了強烈的民族歸屬感,但實現國家的強盛卻還有很長一段路程。葡萄牙只有不到十萬平方公里的發展空間,資源十分匱乏,東面近鄰的綿綿戰火,又不斷侵擾著這塊貧瘠的土地,獨立之後的葡萄牙王國在經歷了兩個世紀之後,也依然是危機四伏、風雨飄搖。

這個率先建立的民族國家究竟能夠持續多久?強大的君主制將會給它帶來什麼?葡萄牙民族的未來在哪裡?一直靠近海捕撈謀生的人們,不得不把目光投向被稱作「死亡綠海」的大西洋。

這個船型的紀念碑,是1960年葡萄牙政府為紀念「航海家恩里克」逝世五百周年而建的,碑的正面寫著:「獻給恩里克和發現海上之路的英雄」。正是海上之路使葡萄牙擺脫了貧窮和落後的境遇,正是在恩里克的帶領下,葡萄牙啟動了征服大海的行程。

恩里克出生在1394年,是葡萄牙國王若昂一世的第三個兒子。

當時的歐洲正從蒙昧的中世紀走出,發軔於義大利的文藝復興如星星之火逐步燎原,科學和人文的思想一點、一點地照亮了歐洲的天空。

就在恩里克王子12歲的時候,1406年,一本塵封了一千兩百多年的書籍的出版,引發了一場地理知識和觀念的革命,這就是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的著作——《地理學指南》。

原葡萄牙航海紀念委員會主席 若爾金·麥哲倫:
這本書和希臘其他學者的許多作品一樣,在當時一度被世人遺忘。其間,在亞洲,這本書並沒有被遺忘。而在西歐,一直到1406年才在義大利被關注,從15世紀末期開始被印刷出版,才得到較為廣泛的流傳。

盡管從今天看,托勒密繪制的世界地圖謬誤百出,比如,非洲和南極緊緊相連,除歐洲、亞洲、非洲以外,世界是一片漫無邊際的海洋,赤道沒有動植物生存等等,但在當時,它比起那些虛無縹緲的神話和道聽途說的游記,仍然提供了許多較為可靠的地理信息。

世界真的是托勒密描繪的這個樣子嗎?大西洋真的無法航行嗎?巨大的問號折磨著歐洲大陸,也燃燒著痴迷於地理學和航海戰略的恩里克王子。

與此同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大變故又把葡萄牙推向了歷史的前台,撬動歷史的主角就是這些今天看起來毫不起眼的胡椒粒。

今天,連歐洲人自己也很難理解,他們的祖先為什麼會對香料如此依賴!

西班牙皇家國際戰略研究所 研究員 卡洛斯·馬拉穆德:

在當時,14、15世紀的時候,保存食物的方法主要是依賴香料,因為當時沒有冰箱。所以歐洲人對於香料的需求十分急迫,香料在歐洲市場的價格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是,利潤豐厚的香料貿易,先是被阿拉伯商人壟斷,接著,商路又被突然崛起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阻斷。歐洲急於擺脫困境,不論是神聖的宗教,還是世俗的商業,都希望能找到強有力的措施來扭轉這種局面。在陸地上的軍事突圍失敗之後,焦躁不安的歐洲人開始到海洋尋求出路。

歐洲人如何才能成功呢?

薩格里什,葡萄牙最南端的一個小漁村,直到今天,這里仍然荒涼無比。

根據葡萄牙編年史的記載,15世紀時,在恩里克王子的主持下,這里曾經建立過人類歷史上第一所國立航海學校,曾經有過為航海而建的天文台和圖書館,這座建於15世紀的燈塔,經歷了近六百年的風霜雪雨,依然驕傲地矗立著。

葡萄牙宗教學 教授 娜塔麗亞·科雷雅·格德斯:
根據當時史料的記載,尤其是傳記作家費爾南·洛佩斯的記載,堂·恩里克王子是一個非常慎重、果斷的人,他非常清楚他需要什麼,善於同其身邊的出色幕僚相處。

我們無從知道看起來面容古板的恩里克王子是因為具有雄才大略而包容,還是因為包容而具有了雄才大略。義大利人、阿拉伯人、猶太人、摩爾人,不同種族、甚至不同信仰的專家、學者,聚集在他的麾下。他們改進了中國指南針,把只配備一幅四角風帆的傳統歐洲海船,改造成配備兩幅或三幅大三角帆的多桅快速帆船,正是這些20多米長、60到80噸重的三角帆船最終成就了葡萄牙探險者的雄心;他們還成立了一個由數學家組成的委員會,把數學、天文學的理論應用在航海上,使航海成為一門真正意義上的科學。

葡萄牙歷史學家 J·H·薩拉依瓦:
航海發現是首先在葡萄牙作為國家計劃的,是一個全國計劃,是一個由一個王子主持的計劃。這使得葡萄牙的航海大發現不像那些商人為貿易所進行的孤立探險,而是一個兩百年來有規劃、有系統組織的任務和策略。

通過二十多年理論和實踐的探索,原來神秘莫測、令人望而生畏的大西洋逐漸顯露出一些規律。葡萄牙人終於向南出發了。

每個到葡萄牙游覽的客人,羅卡角是必然的選擇,這里是歐洲的「天涯海角」,是遠航的水手們對陸地的最後記憶。

剛剛進入秋天,冰冷的海風已經吹打得遊人無法立足!

千百年來,這塊伸入海水的巨石就像一個孤獨的老人,無奈地守望著波濤洶涌的大西洋,守望著歐洲的夢魘。直到16世紀,葡萄牙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詩人卡蒙斯在搏擊大海的征程中創作了史詩《葡萄牙人之歌》,羅卡角才一掃往日荒涼、失落的陰霾,一躍而成為歐洲人開拓新世界的支點。

「陸地在這里結束,海洋從這里開始。」

一天天,一年年,有的人回來了,有的人消失了。

公元1443年,在恩里克王子的指揮下,從羅卡角出發的葡萄牙航海家穿越了西非海岸的博哈多爾角。在此之前,這里是已知世界的盡頭。

為了這一天,恩里克王子和他的船隊已經奮鬥了21年。

與中國鄭和的混合艦隊相比,葡萄牙人的兩三條帆船微不足道,但是,憑著愛冒險的天性、對財富的渴望以及強大的宗教熱情,葡萄牙人終於沖破了中世紀歐洲航海界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極限。

葡萄牙波爾圖大學 副校長 路易斯·亞當·達·豐塞卡:
隨著海外擴張的繼續推進,人們到達了越來越多的海域,於是形成了對「大海洋」、即今天的大西洋的全新認識,過去人們認為,「大海洋」僅僅是一個沿海狹長的海域,現在他們發現,這個大海洋比他們想像的大得多,它同時向南、向西無限地延伸。

隨著葡萄牙人沿著非洲西海岸,一路向南,源源不斷的黃金、象牙以及非洲胡椒湧入里斯本,充滿了葡萄牙的國庫。

幸運的是,就在葡萄牙大張旗鼓地進行海洋探索並從中獲利的近一個世紀里,歐洲的其他地區還在中世紀的封閉中明爭暗鬥:

英格蘭和法蘭西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貴族之間戰爭不斷;

德意志土地上大大小小的幾百個邦國在進行著遠交近攻的游戲;

義大利的城邦正享受著傳統貿易帶來的最後一段美好時光;

而葡萄牙的鄰國西班牙還在為光復國土而戰。

到1460年,被葡萄牙繪在地圖上的非洲西海岸已經達到了4000公里。就在這一年,恩里克去世了,這個終生未婚、在薩格里什苦修了45年的聖徒又回到了父母的身邊。

雖然恩里克一生從未親自出海遠航,卻無愧於「航海家」的稱謂,因為歐洲航海界所有載入史冊的偉大發現,都是以他傾一生之力組織實施的航海計劃作為起點的。

公元1487年7月,恩里克去世27年之後,葡萄牙航海事業的繼承者若昂二世國王,派迪亞士率三艘帆船繼續沿大西洋南下。

航行半年後,船隊突然遭遇了一次罕見的風暴,在被風暴裹挾、被動地向東南方漂泊了13個晝夜之後,迪亞士命令船隊掉頭北上,這時,他意外地發現:船隊已經繞過了非洲的最南端。為紀念這次九死一生的傳奇經歷,迪亞士給這個海角取名「風暴角」。

但若昂二世卻鄭重地將這個名字改為「好望角」。現在,只要再努一把力,葡萄牙人就能到達夢寐以求的東方。商路即將打通,意味著財富的香料貿易很快就要掌握在葡萄牙的手中了。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葡萄牙遭遇了一個強大的對手,那就是剛剛統一的鄰國西班牙。那麼,西班牙人將憑借什麼和葡萄牙競爭呢?

格拉納達是今天西班牙境內最具有伊斯蘭風情的城市,伊斯蘭建築的經典之作阿爾漢布拉宮,經過了幾個世紀的火災兵難,仍然優雅端莊。

五百多年前,西班牙光復運動的最後一仗就在這里進行。1490年春天,西班牙的伊莎貝爾女王率領十萬大軍包圍了格拉納達。

西班牙軍事史學家 胡利奧·佩尼亞蘭達·阿爾瓦爾:
西班牙王國的重建,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收復失地的戰爭,這場戰爭持續了整整八個世紀。到15世紀,格拉納達王國還處於穆斯林信徒摩爾人的統治之下。

在格拉納達對面的這座石頭城堡里,伊莎貝爾女王親自督戰。這位女王平素一身潔白,每天要沐浴更衣四次,美貌曾驚艷歐洲王室。但此次她發下重誓:不奪取格拉納達決不脫下自己的戰袍。

1492年1月2日,在西班牙軍隊的猛烈攻擊下,摩爾人棄城投降。長達八個世紀的戰爭宣告結束。伊莎貝爾女王親吻了格拉納達的土地,與她的丈夫費爾南德國王一起進入阿爾漢布拉宮。

而就在西班牙的統一剛剛完成的時候,歷史給西班牙送來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

隨著女王進入格拉納達的隊伍中,有一位等待女王召見的熱那亞人,他就是後來名動天下的克里斯托夫·哥倫布。

從當時已經普遍傳播的地圓學說中,哥倫布產生了一個想法,那就是:向西走也能到達東方。哥倫布相信,他的航海計劃能很快將歐洲人帶到東方,但是,在此前的六年中,哥倫布在葡萄牙卻一直遭受冷遇。

西班牙古鐵雷斯·梅利亞多學院 副院長 費爾南德·阿梅利戈·古埃爾沃阿蘭戈:
若昂二世沒有接受哥倫布的建議,是因為葡萄牙的航海策略主要是越過好望角,經過非洲再向東,尋求新的航路到達亞洲,從而和印度進行貿易。

航海知識豐富的葡萄牙專家們認為:向西航行到達東方的實際距離,將遠遠超過哥倫布的預測。但正是葡萄牙專家這個正確的判斷,使葡萄牙王國喪失了一次歷史的機遇。

1492年1月,剛剛完成統一大業的伊莎貝爾女王第三次召見了哥倫布。

葡萄牙依靠海權的迅速崛起,讓整個歐洲嫉妒得紅了眼,但財力、物力和人才的缺乏使所有的國王、貴族、商人們望而卻步。雄心勃勃的伊莎貝爾女王用23年的時間締造了統一的西班牙,現在,她開始成為西班牙遠洋探險的總贊助人。

西班牙古鐵雷斯·梅利亞多學院 教授 索尼亞·阿爾達·梅西亞斯:
只有統一的國家才有足夠的實力和決心,來資助哥倫布這樣一場偉大的航行,這也充分展示了當時歐洲封建強國的力量和決心。

哥倫布與西班牙王室的談判進行了三個月。

出生在布商家庭的哥倫布,從小就耳濡目染討價還價的商業行為,在葡萄牙的八年航海經歷又給了他提高價碼的理由,哥倫布理直氣壯地為自己爭取足夠的權益。

而女王也並不認為與一個普通百姓坐下來討論利益分配的問題有什麼不妥。

西班牙國家遠程教育大學 主講教授 卡洛斯·馬丁內斯·蕭:
對於殖民地的佔領,雖然是由探險者完成的,但是其基礎在於同王室簽訂的合同和條約,這就好像在合唱中當頭的是領唱一樣,得到的殖民地由探險者進行殖民,但是殖民地的主權還是屬於王室的。

1492年4月17日,雙方簽訂協議,國家的意志同航海家的願望最終結合在了一起。

哥倫布被任命為發現地的統帥,可以獲得發現地所得一切財富和商品的十分之一並一概免稅;對於以後駛往這一屬地的船隻,哥倫布可以收取其利潤的八分之一。

8月3日,帶著女王授予的海軍大元帥的任命狀,哥倫布登上甲板,對女王資助給他的三艘帆船下達了出航的命令。

向西。再向西。帆船駛入了大西洋的腹地。

為了減少船員們因離開陸地太遠而產生的恐懼,哥倫布偷偷調整計程工具,每天都少報一些航行里數。但即便如此,兩個月後,一無所獲的船隊依然走到了崩潰的邊緣。

10月10日,不安和激憤的船員們聲稱繼續西行就將叛亂。激烈爭論後,哥倫布提議:再走三天,三天後如果還看不見陸地,船隊就返航。

西班牙國家遠程教育大學主講教授 卡洛斯·馬丁內斯·蕭:
他這么做無疑是十分明智的,因為僅僅在這次騷亂三天之後,曾經反對他的水手就在桅桿上高喊:「陸地!」這一天是1492年10月12日。

英雄就在這一刻誕生了!

哥倫布和他的船員看到的陸地,就是今天位於北美洲的巴哈馬群島,從那一天起,割裂的世界開始連接在一起。

雖然哥倫布至死都認為他到達了印度,但事實上,他到達的既不是中國,也不是印度,而是一塊歐洲人從來都不知曉的新大陸。

因為哥倫布的誤判,這塊土地上的原住民擁有了一個同他們毫不相乾的名字——印第安人,直到今天,我們還感覺他們彷彿是亞洲的遠方親戚。

就在哥倫布出發的這一年,人類最早的地球儀製作完成了,在這個地球儀上,屬於美洲大陸的這個位置還是一片大海。

西班牙人成功的消息震動了整個歐洲。這一天——10月12日,後來被定為西班牙的國慶日。

歡迎儀式十分熱烈,伊莎貝爾女王兌現了向哥倫布允諾的所有物質和精神獎勵,哥倫布在六個印第安人的簇擁下,舉著五彩斑斕的鸚鵡招搖過市。

但最早看到哥倫布凱旋的並不是西班牙女王伊莎貝爾,而是曾經拒絕了哥倫布的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哥倫布返航時首先到達里斯本,若昂二世專門接見了他。

半信半疑的若昂二世拿來一碗干豆子,讓哥倫布帶來的印第安人在桌子上擺出新世界的模樣。這個地理游戲後來讓他暗自捶胸頓足:「見識短淺的人啊,我為什麼讓這樣重要的大事溜走了呢?」

一切已經無可挽回,未知世界才剛剛浮出海平面,競爭就已經擺在兩個毗鄰的航海大國面前,誰將擁有未來世界的發現權呢?

葡萄牙歷史學家 J·H·薩拉依瓦:
在那個時代,關於大海的理論認為,大海不是開放的,人們都認為大海屬於它的發現者,毫無疑問,是葡萄牙人發現了它。

經過近一年時間的談判,1494年6月7日,在羅馬教皇的主持下,葡萄牙和西班牙在里斯本郊外的這個小鎮簽署條約:在地球上劃一條線,然後像切西瓜一樣把地球一分兩半。葡萄牙拿走了東方,西班牙把美洲抱在了懷里。

從當時繪制的這幅油畫上看,討價還價的過程異常激烈,但事實上,精確的計算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無論是葡萄牙人還是西班牙人,與歐洲以外的大陸才剛剛有了一點點接觸,還沒有人准確地知道這個地球究竟有多大。

西班牙古鐵雷斯·梅利亞多學院 院長 伊西德羅·塞甫爾維達·穆尼奧茲:
這個條約在西方文明中產生的意義在於確立了大國瓜分殖民地的先例,這一趨勢在後來的柏林條約中達到了頂峰,歐洲各國坐在一起將全世界已知和未知的地方全都加以分配,形成了當今世界格局的雛形。我們可以說西方世界開始全球擴張始於這個條約。

游戲規則已經制定,接下來的事情就是看誰的行動更迅速了。

1498年5月,經過四年的生死考驗,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率領的船隊終於抵達印度的卡利卡特港,這也正是七十年前鄭和下西洋時,展示天國德威的地方。

與鄭和不同,葡萄牙人這次帶來的不只是友好的問候,當印度人問他們到來的目的時,達·伽馬很簡練地回答說:「基督徒,香料」。這正是葡萄牙孜孜以求的目的,經過近一個世紀的艱難探索,恩里克王子的願望終於變成了現實,歐洲航海家幾十年知識和勇氣的積累開始轉化為耀眼的財富。

面對葡萄牙在東方的成功,西班牙再次出發。

1519年9月20日,又一個被葡萄牙冷落的航海家麥哲倫,帶著5艘船和265名船員,開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繞地球的航行。

這無疑是一次劃時代的壯舉,它的意義甚至可以和人類離開地球登上月球相比,所不同的是,當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小心翼翼地邁出那一步的時候,他知道全世界至少有七億人正在為他喝彩。

但450年前的麥哲倫卻沒有那麼幸運。在歷經1080個日夜、17000公里航程之後,1521年9月5日,就在這個宏偉的教堂里,18位環繞地球的倖存者手擎點亮的蠟燭,為在這次史詩般的偉大航行中死去的勇士祈禱,其中包括他們在菲律賓被殺的船長麥哲倫。

18盞燭光是那麼微弱,但它照亮的卻是人類文明的進程!

現在展現在西歐人眼前的,已不是一個半球的四分之一,而是整個地球了。

地球飛快地旋轉,制圖員夜以繼日地辛勤工作,仍然滿足不了人們對修訂版地圖的需求,地圖在潮濕和未著色的時候就被取走,航海家開辟的新航線成為了歐洲控制世界的鐵鏈。

在堅船利炮的猛烈攻擊下,一個個海上交通戰略要點相繼成為葡萄牙的囊中之物,正是利用從大西洋到印度洋的50多個據點,葡萄牙壟斷了半個地球的商船航線。在16世紀初的前五年中,葡萄牙的香料交易量從22萬英鎊迅速上升到230萬英鎊,成為當時的海上貿易第一強國。

與葡萄牙在東方的收獲相比,西班牙在美洲大陸上的掠奪更加直接。

據統計,從1502年到1660年,西班牙從美洲得到18600噸注冊白銀和200噸注冊黃金,到16世紀末,世界金銀總產量中有83%被西班牙佔有。

與歐洲人的擴張相伴隨的,卻是美洲兩大文明中心的悲歌。到1570年,戰爭屠殺和歐洲傳來的流行病,使墨西哥地區的人口從2500萬下降到265萬,秘魯的人口由900萬下降到了130萬。美洲大陸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從那以後急劇減少了90%。

葡萄牙新里斯本大學 教授 安東尼奧·曼努埃爾·埃斯帕尼亞·歐西門:
當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王室聯合起來時,就是在葡萄牙的菲利普一世或者是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統治期間,據說菲利普王國的太陽從來不降落,因為葡萄牙和西班牙國王的版圖到達了整個世界,從墨西哥到菲律賓、中國、印度和非洲。

在歐洲,西班牙統治著近一半的天主教世界;在亞洲,它征服了菲律賓;而除巴西以外的美洲都歸西班牙所有。葡萄牙的殖民地遍布非洲、巴西以及環大西洋、印度洋航線的島嶼。

伊比利亞半島創造了神話般的奇跡,這奇跡會不會也像神話故事那樣,見首不見尾,縹緲不定,來去匆匆呢?

這是馬德里惟一一個以國家名字命名的廣場,西班牙的驕傲——作家塞萬提斯的紀念碑赫然矗立在正中央,每一個走近塞萬提斯的人,都忍不住要用手摸一下騎著瘦馬的堂·吉訶德和緊隨其後的僕人桑丘。

西班牙古鐵雷斯·梅利亞多學院 院長 伊西德羅·塞甫爾維達·穆尼奧茲:
塞萬提斯生前出版了許多書,他的戲劇作品在當時也大受歡迎,但是,他年老時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他所認識的那些大人物都沒有給他足夠的生活資助,以至於他死的時候仍然十分貧困。

塞萬提斯的命運,在有意無意間折射了伊比利亞半島的榮辱興衰。

在強大的王權和狂熱的宗教信仰的支撐下,伊比利亞半島征服了海洋、獲得了世界。但是,像潮水一樣湧入的財富,幾乎都用來支撐為宗教信仰、為殖民擴張而進行的戰爭,而沒有用來發展真正能夠讓國家富強起來的工商業。勢力強大的王公貴族不願意看到工商業的發展導致新興勢力的崛起,他們甚至荒唐地把數以萬計的從事工商業的外國人,從自己的國土上趕走了。

西班牙國家遠程教育大學 主講教授 卡洛斯·馬丁內斯·蕭:
西班牙漸漸習慣了,不去投資本國的工業,而轉身購買國外昂貴的商品,久而久之,國內的工業極度萎縮,而貨幣又急劇貶值,人們卻還沉迷於消費。

原葡萄牙航海紀念委員會主席 若爾金·麥哲倫:
我們知道,一個機構極有可能因為沒有能力做出改變而「死亡」。我也知道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擴張時期就出現了這種情況,就是因為不能做出改變而衰落。

羅卡角的太陽緩緩落下,這是歐洲大陸的最後一抹陽光。

到16世紀下半葉,曾經擁有難以計數的金銀和無比強大的國家機器的伊比利亞半島,在世界性的演出中開始謝幕。流水一般湧入的財富又像水一樣流走了,除了奢侈的社會風氣,沒有留下像樣的產業,老百姓甚至也沒有獲得像樣的衣、食、住、行。

或許,沉醉於中世紀英雄夢想的堂·吉訶德至死都不明白,他的盾牌掩護的是一個舊世界,他的長矛刺向的是一個新世界,其結局只能是不斷重復的無奈和失敗!

世界歷史舞台上的第一場大戲悲劇性地落幕了。下一場,將會是哪一個國家,身披新世界的霞光登場演出呢?

---------------------------------------------------------------------------

還有個問題得明確一下,這段時間中國又幹了些什麼?

中國歷史重要大事年表摘抄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 盟軍攻佔大都 元亡
明初 開始修建明長城
1405年——1433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
1421年 明成祖遷都北京
明朝中後期 資本主義萌芽在江南開始出現
16世紀中期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
1581年 實行一條鞭法
……
未完。網址上還有。

⑸ 西班牙是發達國家嗎

西班牙悶吵塵是發達國家。

西班牙位於歐洲西南部的西班牙,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歐盟和北約成員國。截至2020年10月,經濟總量居歐盟第碰局四位、世界第十四位。主要工業有紡織、鋼鐵、水泥、造船、汽車製造、電力等。農業現代化水平較高,橄欖油產量和葡萄種植面積均居世界第一。

西班牙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是旅遊業。2017年西班牙入境旅遊人數為8178萬人螞禪次,僅次於法國居世界第二,同比增長8.13%,位列世界第二。旅遊總收入佔西國內生產總值的11.2%。

西班牙的經濟產業介紹:

西班牙的服務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包括文教、衛生、商業、旅遊、社會保險、運輸業、金融業等,其中尤以旅遊和金融業較為發達。

西班牙超過30萬家商戶和六成ATM可受理銀聯卡(卡號以62開頭),覆蓋首都馬德里和巴塞羅那的主要商業區,主要包括機場免稅店、品牌專賣店、酒店、餐館等遊客常到的場所,部分旅遊景點的取款機設有中文操作界面。

西班牙農業用地面積占國土面積13.8%,居歐盟第二位。農作物種植種類主要有葡萄、橄欖、柑橘等。畜牧業以豬、牛為主,頭數分別占所有畜類的41.5%和28.1%。豬肉、羊肉產量居歐盟第二位。橄欖的種植面積及橄欖油的產量均居世界首位,全世界50%的橄欖油產自西班牙。葡萄的種植面積居世界首位,達95萬公頃,佔世界總種植面積的13%。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西班牙

⑹ 西班牙是怎麼成為海上霸主歷程

14世紀末改良卡拉維爾式帆船,成為歐洲第一個普及三桅桿帆船的天主教國家
15世紀,先後擴建塞維利亞,馬拉加,阿爾梅里亞,巴倫西亞等港口,港口吞吐量逐漸超過地中海昔日霸主馬賽和熱那亞,僅次於地中海寶盒威尼斯。
15世紀中葉征服摩洛哥,完全控制直布羅陀海峽,成為地中海西側的海上門戶。
16世紀學習土耳其海軍的技術,改良了拉丁帆蓋倫,增加第三層甲板,大量使用甲板炮,和熱那亞人一起打敗威尼斯土耳其聯合海軍。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時期,兩次征服突尼西亞,遏制北非海盜和伊斯蘭教勢力。北方控制荷蘭等低地國家。北方貿易爭奪戰中,利用海軍海上封鎖奧斯陸半年之久,成為第一個使用海上封鎖戰術的國家。
1580年吞並葡萄牙,重組帝國船隻,以阿方索干船塢為生產基地,開建無敵艦隊。8年後與英國的海戰慘敗,海上霸主易主。
1595年加拉加斯港落成成為新大陸第一大港,僅僅8年後被擴建的哈瓦那港代替。
17世紀第一個引入海軍護航體系的國家,保護西班牙往返歐洲與新大陸之間的運金船。
1769年聖特里尼達號在哈瓦那下水,是世界上唯一一艘四甲板超級戰艦。西班牙決心再次恢復海洋霸主的地位。
1805年特拉法爾加海戰,敗給納爾遜,聖特里尼達號被俘虜。之後殖民地喪失,直布羅陀省被英國劃走,西班牙徹底失去海洋爭霸的能力。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9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35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69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06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63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16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72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75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90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