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泰國資訊 » 泰國航天器怎麼樣

泰國航天器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2-06-15 19:10:37

⑴ 請問緬甸和越南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有製造像中國神舟飛船的技術嗎

不可能有的,他們連飛機導彈也造不出來,還造這個.再過50年也不可能的.除非他們聯合起來.
載人航天是人類駕駛和乘坐載人航天器在太空中從事各種探測、研究、試驗、生產和軍事應用的往返飛行活動。其目的在於突破地球大氣的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人類的活動范圍從陸地、海洋和大氣層擴展到太空,更廣泛和更深入地認識整個宇宙,並充分利用太空和載人航天器的特殊環境進行各種研究和試驗活動,開發太空極其豐富的資源。
根據飛行和工作方式的不同,載人航天器可分為載人飛船、載人空間站和太空梭三類。載人飛船按乘坐人數分為單人式飛船和多人式飛船,按運行范圍分為衛星式載人飛船和登月載人飛船。載人空間站又稱為軌道站或航天站,可供多名航天員居住和工作。太空梭既可作為載人飛船和空間站進行載人航天活動,又是一種重復使用的運載器。
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和俄羅斯掌握了載人航天技術。前蘇聯於1961年4月12日發射了人類第一艘載人飛船,航天員加加林乘坐飛船繞地球一周並安全返回地面。美國於1962年2月20日發射了第一艘載人飛船。這兩個國家在發射載人飛船之前,都進行過多次無人飛船發射試驗.
目前就是連日本,法國,英國這樣的強國都無法栽人航天,可見其技術含量有多高.
神舟飛船的技術幾乎涉及了當今世界所有的基礎科學和理論技術,需要最先進的理論、試驗、材料、工藝設備和尖端技術的支持,沒有一定的人才儲備和強大的綜合國力是不可能完成的.
我們為共和國在載人航天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倍感驕傲和自豪時,怎能忘記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和以錢學森為代表的老一代科學家,為創建、發展我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所建立的不朽功勛! 也感謝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作出的巨大貢獻!
這些東南亞國家第一經濟跟不上,第二人才儲備不豐富,第三估計也沒有造飛船的動機,所以說爾等小國不可能有中國神舟飛船的技術.當然我們幸福的同時也要再加把勁,把空間技術向更高更深的層次發展.

⑵ 的主要航天任務是什麼

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將以中國人首次漫步太空而載入史冊。其主要任務有哪些?在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中佔有什麼樣的地位和作用?「神七」升空前夕,記者在地處戈壁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采訪了正在組織「神七」任務准備工作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以下簡稱周)。「神七」肩負三大使命 記者:此次「神七」飛行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周:神舟七號飛船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第二步的首次飛行,其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完成「航天員出艙活動飛行任務」,為未來建立空間站奠定技術基礎。「神七」任務肩負著三大使命,即進行我國首次出艙活動,突破出艙活動技術;首次滿載3名航天員,完成3人多天飛行任務;完成一系列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 「神七」任務中安排的科學和技術試驗,包括「天鏈一號」中繼衛星數據傳輸中繼試驗、釋放伴飛小衛星等。其中中繼衛星數據傳輸中繼試驗的目的,就是要建立我國已經在軌運行的「天鏈一號」中繼衛星與飛船、地面間的通信鏈路。這項試驗的成功,將大大提高我國未來中低道軌道航天器的測控覆蓋能力。 此外,還將釋放伴隨飛船軌道艙飛行的小衛星,進行兩顆衛星相對運動的軌道測量、預報和控制,為未來交會對接地面導引、控制積累經驗,推動小衛星技術發展。出艙活動是最大亮點 記者:「神七」任務的出艙活動備受關注。出艙活動在我國載人航天發展戰略中佔有什麼樣的地位和作用? 周:毫無疑問,出艙活動是「神七」任務的最大亮點,神舟七號將進行我國載人航天史上的第一次航天員出艙活動。 我們知道,人在太空中可以發揮自動化機器無法替代的作用。突破了出艙技術,人就可以在飛行器外從事組裝、維修工作,從事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所以,出艙活動是載人航天的一項基本技術。再進一步,就是突破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掌握了發射入軌、安全返回、出艙活動和交會對接這些技術,我們就可以從事更大規模和可持續的載人航天活動。發射時間為何定在9月下旬 記者:神舟飛船前兩次發射都是在10月中旬,這次「神七」任務的發射窗口為什麼選在9月下旬? 周:選定發射時間有幾個考慮:一是不能沖擊奧運會,而10月份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又較多,「神七」與這些大事應當稍稍錯開。這是大的方面考慮。 從技術層面來講,「神七」任務中,航天員出艙活動應盡量在陽照面,這樣既有利於確保出艙安全,下傳的圖像也會更加清晰。另外,「神七」返回著陸的時候,也要盡量在白天。「十一」以後,特別是10月中旬以後發射,返回時天就黑了,發射窗口也很窄,不利於發射和回收。此外,在秋分前後發射,對衛星通信也有不利影響。綜合各種因素,特別是任務准備的實際情況,確定發射窗口時間為9月25號到30號,發射窗口前沿是晚上9點10分左右,著陸時間為下午5點40分左右。神舟七號飛船有哪些改進 記者:神舟七號飛船與以往相比,有哪些不同?和國外相比水平怎麼樣? 周:為了出艙活動的需要,神舟七號飛船把軌道艙改成氣閘艙,除此之外,基本與神舟六號是一樣的。具體說來,由於神舟七號的軌道艙取消了以往的留軌功能,所以軌道艙相應取消了原有的留軌飛行用電源、測控、推進、控制等設備。同時,增加了艙內氣體的泄壓、復壓功能和出艙活動支持功能,艙門也進行了擴大和更改,使得軌道艙具有氣閘艙的功能。航天員將著國產艙外服出艙 記者:「神六」任務結束後,當時的總設計師王永志表示,我國將在兩年內發射「神七」。現在已經過去3年了。神舟七號在技術上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周:之所以推遲了1年,原因在於我們下決心研製自己的艙外航天服。艙外航天服是出艙活動的關鍵裝備,技術含量非常高,目前只有美俄兩國能夠獨立研製。我國只用了3年多時間就研製出了我們自己的艙外航天服,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速度,比國際上通常認為合理的研製周期要短得多。全國人民希望中國航天員穿著中國自己的艙外服在太空行走。我們不僅研製出來了,而且其可靠性很高,可以確保安全穩妥、萬無一失。中國人必將在宇宙中飛得更遠 記者:「神七」任務之後,中國航天將從哪些方面進一步突破,讓中國人在宇宙中飛得更遠? 周:完成出艙活動之後,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務的下一個目標將是航天器交會對接,就是使兩個航天器在空間實現交會和機械連接,航天員可以在兩個航天器之間轉移,可以把貨物轉移到在軌運行的航天器里。這樣,我們就具備了運行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的基本技術。 屆時,我國就可以建立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供人長期在軌飛行。飛船可以把人和貨物送上空間站,然後返回地面。這樣,我們就可以實現可持續的、較大規模的載人航天活動。

⑶ 航天技術最先進的是哪國

航天技術最好的還是美國吧!在空間探索方面他比俄羅斯要先進得多!但是目前最安全的載人航天器還是俄羅斯的聯盟號宇宙飛船!中國的神舟號宇宙飛船也是的,到目前的成功率還是100%的(因為次數少啊!)

⑷ NASA自成立以來,都有哪些比較知名的航天器呢

1、水星計劃載人航天飛船

水星計劃載人航天飛船在1961年5月5日完成了全球第1次載人航天飛行的任務,並且讓宇航員在太空之中待了超過一天。

這樣的技術比我們的載人航天飛船,把楊利偉、翟志剛等人送上太空的時間領先了幾十年

此後,水星計劃還陸續發射了多次飛船升空。

此外,阿波羅號還完成了繞月飛行,並且在月球上拍下了在另外一個星球看地球的視覺圖片。至今我們打開微信都能看到對應的圖片創作應用。

⑸ 航天器發射的過程是怎麼樣的 是以大於第一宇宙速度發射 然後減速 軌道半徑變大嗎

這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圓周運動時必須具備的速度,也叫環繞速度.
是航天器的最小發射速度,在太空的最大運行速度.第一宇宙速度發射航天器會沿著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如果超過第一宇宙速度,小於第二宇宙速度則會沿著橢圓軌道運行但不會脫離地球引力范圍.
如果是圓周運動,則距離地球越遠速度越小.(因為航天器在距離地面表面數百公里以上的高空運行,地面對航天器引力比在地面時要小,故其速度也略小於第一宇宙速度.)

⑹ 航空母艦和運載火箭功能是什麼

航空母艦是一種大型水面軍艦。主要用途是軍事作戰。主要依靠軍艦上的艦載飛機升空作戰。實際上就是水上飛機場。是海上流動的後勤保障基地,具有強大的運載能力,遠洋能力,戰場支援能力。是戰略海軍必須擁有的軍艦。是大國、強國的象徵。目前擁有航空母艦的國家有:1、美國。13條,全是核動力。全是巨型。排水量100000噸左右。2、前蘇聯。6條。全是常規動力。排水量4萬噸---6.7萬噸。3、俄羅斯。1條。排水量67000噸。4、英國。4條。排水量2萬噸--4萬噸。5、法國。4條。其中1條是核動力航母。排水量4萬噸--6萬噸。6、義大利。2條。7、西班牙。2條。8、巴西。2條。9、阿根廷。1條。10、泰國。1條。11、印度。4條。
如果包括直升機航母,除上述國家外,世界上有直升機航母的國家還有:12、日本。13、韓國。14、加拿大。
世界上能造核航母的國家只有美國和法國。
我國是五個常任理事國中唯一沒有航空母艦的國家。所以,我國海軍只是近海防禦型海軍。我國不具備大國強國的資格。

運載火箭是一種可控火箭,控制系統是組成運載火箭的主要分系統之一.運載火箭的控制系統由箭上系統和地面系統兩部分組成.其中箭上系統叫飛行控制系統,地面系統稱測試發射控制系統.地面的測試發射控制系統的任務是檢查測試飛行控制系統和其他電氣設備的性能和參數;給運載火箭裝訂飛行程序和數據;進行精確方位瞄準;在運載火箭經檢查測試合格,符合技術要求之後,實施發射點火控制.

箭上的飛行控制系統則用來控制運載火箭飛行中的飛行狀態,運載火箭在飛行中,其飛行狀態可以分解為兩種運動:一是火箭質心的運動,二是火箭繞質心的轉動.飛行控制系統的任務就是控制火箭這兩種運動狀態符合設計所規定的要求.火箭在實際飛行中,常受到來自運載火箭本身和外部環境的各種干擾力和干擾力矩的的影響而偏離預定的飛行狀態.來自火箭本身的有:由於箭體結構製造偏差造成的結構不對稱,結構軸線偏移和質心偏移,發動機製造和安裝偏差造成的推力軸線偏斜,多台發動機工作不同步,液體推進劑在貯箱內晃動,控制設備製造誤差引發的干擾力和干擾力矩.來自外部環境的干擾和干擾力矩主要是風的影響.

⑺ 泰國有沒有發射過衛星啊,航天器之類的

泰國發射了5個衛星。
http://www.thaicom.net/eng/satellite_thaicom1a.aspx

航天工程方面,完全沒有。

⑻ 告訴我一下中國所有的航天基地及各自發射衛星,世界各國相關資料對比統計材料

前 言

人類的活動范圍,經歷了從陸地到海洋,從海洋到大氣層,從大氣層到外層空間的逐步拓展過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出現的航天技術,開辟了人類探索外層空間活動的新時代。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迅速發展,人類航天活動取得了巨大成就,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航天技術已成為當今世界高技術群中對現代社會最具影響的高技術之一,不斷發展和應用航天技術已成為世界各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中華民族在人類發展史上曾創造過燦爛的古代文明。中國最早發明的古代火箭,便是現代火箭的雛形。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獨立自主地開展航天活動,於1970年成功地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迄今,中國在航天技術的一些重要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二十一世紀,中國將從本國國情出發,繼續推進航天事業的發展,為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作出應有的貢獻。

在邁進二十一世紀之際,有必要對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的宗旨原則、發展現狀、未來發展和國際合作等作簡要的介紹 。

一、宗旨原則

中國政府一直把航天事業作為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為了和平目的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使外層空間造福於全人類。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其根本任務是發展經濟,不斷推進國家現代化建設事業。航天活動在維護國家利益、實施國家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決定了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的宗旨和原則。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宗旨是:探索外層空間,擴展對宇宙和地球的認識;和平利用外層空間,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造福全人類;滿足經濟建設、國家安全、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維護國家利益,增強綜合國力。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原則是:

--堅持長期、穩定、持續的發展方針,使航天事業的發展服從和服務於國家整體發展戰略。中國政府高度重視航天事業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在經濟建設、國家安全、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重要作用,將航天事業的發展作為國家整體發展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予以鼓勵和支持。

--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積極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國立足於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航天技術攻關,實現技術突破;同時,重視航天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按照互利互惠的原則,把航天技術自主創新與必要的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有機地結合起來。

--根據國情國力,選擇有限目標,重點突破。中國發展航天事業以滿足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基本需求為目的,選擇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項目,集中力量,重點攻關,在關鍵領域取得突破。

--提高航天活動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重視技術進步的推動作用。中國謀求更加經濟、更加高效的航天發展道路,力求技術先進性和經濟合理性相統一。

--堅持統籌規劃、遠近結合、天地結合、協調發展。中國政府統籌規劃並合理安排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促進航天事業全面、協調的發展。

二、發展現狀

中國航天事業自1956年創建以來,經歷了艱苦創業、配套發展、改革振興和走向世界等幾個重要時期,迄今已達到了相當規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設計、生產和試驗體系;建立了能發射各類衛星和載人飛船的航天器發射中心和由國內各地面站、遠程跟蹤測量船組成的測控網;建立了多種衛星應用系統,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間科學研究系統,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質好、技術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隊伍。

中國航天事業是在基礎工業比較薄弱、科技水平相對落後和特殊的國情、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中國獨立自主地進行航天活動,以較少的投入,在較短的時間里,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國國情和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國在衛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溫燃料火箭技術、捆綁火箭技術以及靜止軌道衛星發射與測控等許多重要技術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在遙感衛星研製及其應用、通信衛星研製及其應用、載人飛船試驗以及空間微重力實驗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空間技術

1.地球衛星。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自主研製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國共研製並發射了47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飛行成功率達90%以上。目前,中國已初步形成了四個衛星系列--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系列、"風雲"氣象衛星系列和"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資源"地球資源衛星系列也即將形成。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衛星回收成功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家。中國的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國際水平。近幾年來,中國研製並發射的6顆通信、地球資源和氣象衛星投入使用後,工作穩定,性能良好,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運載火箭。中國獨立自主地研製了12種不同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適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地球靜止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5100千克,基本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自1985年中國政府正式宣布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投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以來,已將27顆外國製造的衛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中佔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實施了63次發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連續21次發射成功。

3.航天器發射場。中國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個航天器發射場,並圓滿完成了各種運載火箭的飛行試驗和各類人造衛星、試驗飛船的發射任務。中國航天器發射場既可完成國內發射任務,又具有完成為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和開展其他國際航天合作的能力。

4.航天測控。中國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測控網,包括陸地測控站和海上測控船,圓滿完成了從近地軌道衛星到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從衛星到試驗飛船的航天測控任務。中國航天測控網已具備國際聯網共享測控資源的能力,測控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5.載人航天。中國於1992年開始實施載人飛船航天工程,研製了載人飛船和高可靠運載火箭,開展了航天醫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的工程研究,選拔了預備航天員,研製了一批空間遙感和空間科學試驗裝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第一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標志著中國已突破了載人飛船的基本技術,在載人航天領域邁出了重要步伐。

空間應用

1.衛星遙感。中國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期開始利用國內外遙感衛星,開展衛星遙感應用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工作,在氣象、地礦、測繪、農林、水利、海洋、地震和城市建設等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目前,國家遙感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和中國遙感衛星地面接收站等機構,以及國務院有關部委、部分省市和中國科學院的衛星遙感應用研究機構已經建立起來。這些專業機構利用國內外遙感衛星開展了氣象預報、國土普查、作物估產、森林調查、災害監測、環境保護、海洋預報、城市規劃和地圖測繪等多方面、多領域的應用研究工作。特別是衛星氣象地面應用系統的業務化運行,極大地提高了對災害性天氣預報的准確性,使國家和人民群眾的經濟損失有了明顯的減少。

2. 衛星通信。中國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利用國內外通信衛星,發展衛星通信技術,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通信、廣播和教育事業的發展需求。在衛星固定通信業務方面,全國建有數十座大中型衛星通信地球站,聯結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衛星通信話路達2.7萬多條。中國已建成國內衛星公眾通信網,國內衛星通信話路達7萬多條,初步解決了邊遠地區的通信問題。甚小口徑終端(VSAT)通信業務近幾年發展較快,已有國內甚小口徑終端通信業務經營單位30個,服務小站用戶15000個,其中雙向小站用戶超過6300個;同時建立了金融、氣象、交通、石油、水利、民航、電力、衛生和新聞等幾十個部門的80多個專用通信網,甚小口徑終端上萬個。在衛星電視廣播業務方面,中國已建成覆蓋全球的衛星電視廣播系統和覆蓋全國的衛星電視教育系統。中國從1985年開始利用衛星傳送廣播電視節目,目前已形成了佔用33個通信衛星轉發器的衛星傳輸覆蓋網,負責傳送中央、地方電視節目和教育電視節目共計47套,以及中央32路對內、對外廣播節目和近40套地方廣播節目。衛星教育電視廣播開播十多年來,有3000多萬人接受了大、中專教育與培訓。近年來,中國建成了衛星直播試驗平台,通過數字壓縮方式將中央和地方的衛星電視節目傳送到無線廣播電視覆蓋不到的廣大農村地區,使中國廣播電視的覆蓋率有了很大提高。中國現有衛星電視廣播接收站約18.9萬座。在衛星直播試驗平台上,還建立了中國教育衛星寬頻多媒體傳輸網路,面向全國開展遠程教育和信息技術的綜合服務。

3. 衛星導航定位。中國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開始利用國外導航衛星,開展衛星導航定位應用技術開發工作,並在大地測量、船舶導航、飛機導航、地震監測、地質防災監測、森林防火滅火和城市交通管理等許多行業得到了廣泛應用。中國在1992年加入了國際低軌道搜索和營救衛星組織(COSPAS-SARSAT),以後還建立了中國任務控制中心,大大提高了船舶、飛機和車輛遇險報警服務能力。

空間科學

中國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開始利用探空火箭、探空氣球開展了高層大氣探測。在七十年代初期開始利用"實踐"系列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開展了一系列空間探測和研究,獲得了很多寶貴的環境探測資料。近年來,開展了空間天氣預報的研究工作及相應的國際合作。從八十年代末開始利用返回型遙感衛星進行了多種空間科學實驗,在晶體和蛋白質生長、細胞培養、作物育種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中國空間科學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若干創新成果,在空間物理學、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等領域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對外開放的國家級實驗室,建立了空間有效載荷應用中心,具有支持進行空間科學實驗的基本能力。近年來,利用"實踐"系列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對近地空間環境中的帶電粒子及其效應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探測,並首次完成了微重力流體物理兩層流體空間實驗,實現了空間實驗的遙操作。

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和不斷完善,國家通過宏觀調控引導中國航天活動的發展方向,統籌規劃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的發展,推動航天領域中重大技術的研究開發和系統集成,促進航天科技在經濟、科技、文化和國防建設等方面的應用,深化航天科技工業的改革,實現航天事業的持續發展。國家加強法制建設和政策管理,建立航天法規體系,制定航天產業技術政策,保證航天活動有序、規范發展。國家鼓勵科研機構、工業企業、商業企業和高等院校在國家航天政策引導下,發揮各自優勢,積極參與航天活動。國家支持航天科技創新,構建有中國特色的航天創新體系,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推進中國航天技術實現產業化。國家支持公益性航天活動以及具有商業前景的航天研究開發工作,並不斷強化對航天行業的監督。中國國家航天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負責民用衛星管理及相關的政府間國際空間合作的政府機構。

三、未來發展

二十一世紀將是世界航天活動蓬勃發展的新世紀。中國根據國家發展的現實需求和長遠目標,正在制定面向二十一世紀的航天發展戰略和規劃,加快發展航天事業。

發展目標

近期(今後十年或稍後的一個時期)發展目標:

--建立長期穩定運行的衛星對地觀測體系。以氣象衛星系列、資源衛星系列、海洋衛星系列和環境與災害監測小衛星群組成長期穩定運行的衛星對地觀測體系,實現對中國及周邊地區甚至全球的陸地、大氣、海洋的立體觀測和動態監測。

--建立自主經營的衛星廣播通信系統。積極支持商用廣播通信衛星的發展,開發長壽命、高可靠的大容量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和電視直播衛星,初步建成中國衛星通信產業。

--建立自主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分步建立導航定位衛星系列,開發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系統,初步建成中國的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產業。

--全面提高中國運載火箭的整體水平和能力。提高現有"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開發新一代無毒、無污染、高性能和低成本的運載火箭,建成新一代運載火箭型譜化系列,增強參與國際商業發射服務的能力。

--實現載人航天飛行,建立初步配套的載人航天工程研製試驗體系。

--建立協調配套的全國衛星遙感應用體系。統一規劃和建設各種衛星遙感地面應用系統,建立覆蓋全國的地面衛星遙感數據接收、處理和分發系統,實現資源共享;在對地衛星遙感主要應用領域,形成較完整的業務化應用體系。

--發展空間科學,開展深空探測。建立新型的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加強空間微重力、空間材料科學、空間生命科學、空間環境和空間天文研究;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的預先研究。

遠期(今後二十年或稍後的一個時期)發展目標:

--空間技術和空間應用實現產業化和市場化,空間資源的開發利用滿足經濟建設、國家安全、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廣泛需求,進一步增強綜合國力。

--按照國家整體規劃,建成多種功能和多種軌道的、由多種衛星系統組成的空間基礎設施;建成天地協調配套的衛星地面應用系統,形成完整、連續、長期穩定運行的天地一體化網路系統。

--建立中國的載人航天體系,開展一定規模的載人空間科學研究和技術試驗。

--空間科學取得眾多成果,在世界空間科學領域佔有較重要的地位,開展有特色的深空探測和研究。

發展思路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思路是:

--促進空間技術及應用實現產業化。引導和鼓勵航天科技企業制度創新和技術創

新,建立面向國內外市場的運行機制,以通信衛星和衛星通信、運載火箭為重點,分步實施,推進空間技術及應用產業化進程。

--合理部署各種航天活動。統籌規劃,協調發展空間技術、空間應用與空間科學。採用"優先安排"、"積極支持"、"適度發展"和"跟蹤研究"四種不同方式部署航天活動三個領域的各項工作,以實現中國航天事業的全面、協調發展。

--加強預先研究和技術基礎建設。集中力量攻克重大關鍵技術,掌握核心技術,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同時加強航天活動三個領域的技術基礎建設,擴大國際空間合作,繼續保持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勢頭。

--加速航天科技隊伍建設,構築航天人才優勢。發展航天教育,培養航天人才,採取特殊政策,加速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年輕的航天科技隊伍。普及航天知識,宣傳航天事業,動員社會各界力量支持航天事業的發展。

--加強科學管理,提高質量和效益。針對航天活動投資大、風險大、技術密集、系統復雜等特點,運用系統工程等現代管理手段,加強科學管理,提高系統質量,降低系統風險,提高綜合效益。

四、國際合作

中國一貫支持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各種活動,主張在平等互利、取長補短、共同發展的基礎上,增進和加強空間領域的國際合作。

指導原則

中國政府認為,國際空間合作應遵循1996年第五十一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的《關於開展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的國際合作,促進所有國家的福利和利益,並特別要考慮到發展中國家的需要的宣言》("國際空間合作宣言")中提出的基本原則。中國政府在開展國際空間合作中,一貫堅持以下指導原則:

--國際空間合作應以和平開發和利用空間資源,為全人類謀取福利為宗旨。

--國際空間合作應在平等互利、優勢互補、取長補短、共同發展以及公認的國際法原則的基礎上進行。

--國際空間合作的優先目標是共同提高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航天能力,享受航天技術的惠益。

--國際空間合作應採取必要措施保護空間環境和空間資源。

--支持加強聯合國外空委員會的作用,支持聯合國的外空應用方案。

基本政策

中國政府在開展國際空間合作中採取以下基本政策:

--堅持獨立自主的方針,根據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以及國內外航天科技的市場需求,開展積極、務實的國際空間合作。

--支持聯合國系統內開展的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多邊國際合作。

--重視亞太地區的區域性空間合作,支持世界其他區域性空間合作。

--重視與發達的空間國家的空間合作,同時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空間合作。

--鼓勵和支持國內外科研機構、工業企業和高等院校,在國家有關政策和法規的指導下,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國際空間交流與合作。

主要活動

中國在空間領域的國際合作始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二十多年來,中國開展了雙邊合作、區域合作、多邊合作以及商業發射服務等多種形式的國際空間合作,取得了廣泛的成果。

1.雙邊合作。1985年以來,中國先後與美國、義大利、德國、英國、法國、日本、瑞典、阿根廷、巴西、俄羅斯、烏克蘭、智利等十多個國家簽訂了政府間、政府部門間空間科學技術及應用合作協定、議定書或備忘錄,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雙邊合作的形式多種多樣,從制定互利的空間計劃、互派專家學者、組織研討會,到共同研製衛星或衛星部件、進行衛星搭載服務、提供商業發射服務等等。

1993年,中國與德國合資成立了華德宇航技術公司。1995年中國與德國、法國的宇航公司簽訂了"鑫諾一號"衛星的研製生產合同,並於1998年發射成功。這是中國與歐洲宇航界的首次衛星合作。

中國與巴西開展的地球資源衛星合作進展順利。1999年10月14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中巴地球資源衛星。中巴雙方除了整星合作外,在衛星技術、衛星應用以及衛星零部件等方面也開展了多項合作。中巴在空間領域的合作是發展中國家之間在高科技領域進行"南南合作"的典範。

2. 區域合作。中國十分重視亞太地區的區域性空間合作。1992年,中國與泰國、巴基斯坦等國聯合倡導並發起了"亞太地區空間技術與應用多邊合作研討會"。在此區域合作的推動下,中國、伊朗、韓國、蒙古、巴基斯坦和泰國等六國政府於1998年4月在曼谷簽署了《關於多任務小衛星項目及有關活動合作的諒解備忘錄》;除簽字國外,其他亞太國家也可以加入。該合作項目的確定,促進了亞太區域空間技術和應用的發展。

3. 多邊合作。1980年6月,中國首次派出觀察員代表團參加了聯合國外空委員會第二十三屆會議,同年11月3日,聯合國正式接納中國為該委員會成員國。此後,中國參加了歷屆聯合國外空委員會及其下屬的科技和法律小組委員會屆會。中國於1983年和1988年先後加入了聯合國制定的《外空條約》、《營救協定》、《責任公約》和《登記公約》,並嚴格履行有關責任和義務。

中國支持和參與了聯合國空間應用方案的實施。1988年以來,中國每年都向發展中國家提供一定數額、為期一年的長期培訓獎學金。1994年,中國政府與聯合國亞太經社會合作在北京召開了首屆亞太區域"空間應用促進可持續發展部長級會議",並發表了具有深遠影響的《北京宣言》。1999年9月,中國政府與聯合國和歐空局合作,在北京舉辦了"空間應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研討會"。2000年7月至8月,中國政府有關部門與聯合國外空司和亞太經社會合作,在北京舉辦了"亞太地區空間技術與應用衛星技術短期培訓班",來自亞太地區十個發展中國家的學員參加了培訓。

空間碎片問題是人類進一步開展航天活動所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中國有關部門十分重視空間碎片問題,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與有關國家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工作。1995年6月,中國國家航天局正式加入了"機構間空間碎片協調委員會"。中國將繼續與各國共同探討緩減空間碎片的途徑和辦法,積極推進這一領域的國際合作。

中國還參加了諸如"國際對地觀測委員會"、"世界天氣監測"、"聯合國減災十年"、"國際日地能量計劃"等多邊合作項目。

4. 商業發射服務。自1985年中國政府宣布"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投放國際市場,承攬國際衛星發射服務業務以來,至2000年10月,先後為巴基斯坦、澳大利亞、瑞典、美國、菲律賓、巴西等國家及中國用戶成功地發射了27顆國外製造的衛星。"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進入國際衛星發射服務市場,是對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的有益補充,也為國外用戶提供了新的選擇。

優先領域

中國政府繼續支持在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等領域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將優先開展以下幾方面的國際合作:

--積極推動亞太地區空間技術與應用多邊合作,利用空間技術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以及環境和災害監測。

--支持中國航天企業在平等、公平、互利的原則下積極參與國際航天商業發射服

務。

--支持利用中國成熟的空間技術和空間應用技術,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與發展中國家開展合作,為合作國家提供服務。

--支持開展地球環境監測、空間環境探測、微重力科學、空間物理和空間天文等研究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特別是微重力流體物理、空間材料科學、空間生命科學與空間生物技術等研究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199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3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2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1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67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19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41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2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796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