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泰國資訊 » 泰國放鞭炮是什麼意思

泰國放鞭炮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2-06-24 17:59:41

1. 放鞭炮是什麼意思

放鞭炮是中國的傳統習俗。在現在多適用於一些重大節日烘托氣氛,尤其是春節的時候,人們都會放鞭炮慶祝春節。

我們一般的人都認為放鞭炮可以創造一種喜慶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然而,如果我們追溯爆竹的起源,就會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變的歷史。

相傳古時候有一種怪物被人們稱為年獸,人們為了驅趕年獸,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聲使其遠遁的辦法。這里所說的動物,名叫「山臊」。古人說其可令人寒熱,是使人得寒熱病的鬼魅,嚇跑山臊,即驅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人們很早就起來放鞭炮,相傳此舉是為了驅逐「山魈」。山魈,據說是古時深山裡的一種凶惡的獨角鬼怪,但是它最怕聲響,人們就用燒竹子的爆破聲來嚇跑它。有了火葯後,人們就用火葯裝入竹筒,做成爆竹,後用紙制筒,也稱爆仗或炮仗。到現代,人們已不相信什麼「山魈」了,但還是習慣在春節放鞭炮,藉以歡慶節日,振奮精神。所以,從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聲總是連綿不斷。

2. 放鞭炮的寓意

春節自古以來就有著放鞭炮的傳統。放鞭炮,讓春節更加熱鬧。有這濃濃的年味,還遇著寓意著人們新年的美好嚮往。相傳。遠古的時候。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再封新舊歲之交便出來糟踏莊稼傷害人畜。百姓叫苦,連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裡了,為非作歹。被一家門口。晾的大紅衣被嚇跑了。到另外一處又被被燈光嚇得抱頭鼠竄。於是人們就掌握了年的害怕聲音怕紅光怕火光的弱點。只年歲末。歲首就在家門貼紅蓮放鞭炮。在院子里頭燒柴,呵。魯旺火用菜刀剁菜剁肉發出聲音。鎖過年大家都放鞭炮。為了驅趕那個怪獸。

3. 鞭炮有什麼寓意

鞭炮的寓意為驅散邪氣,驅逐穢氣,新年伊始人們總是放鞭炮趕跑那一年不順的心鏡,不順的污濁,讓來年清新

4. 過年為什麼要貼對聯,放鞭炮,除夕為什麼要守歲

回答:

1、貼對聯。春聯,起源於桃符。"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

五代時,西蜀的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

明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城,觀賞笑樂,他還親自題春聯。他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代寫。朱元璋就特地為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聯意貼切、幽默。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後春聯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2、放鞭炮。自古以來就有著放鞭炮的傳統,放鞭炮,讓春節更加熱鬧,有著濃濃的年味,放鞭炮有著辭舊迎新之說,寓意對新的一年的美好嚮往。

相傳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舊歲之交,便出來糟踏壯稼,傷害人畜,百姓叫苦連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莊里為非作歹,被一家門口晾的大紅衣服嚇跑了。到了另一處,又被燈光嚇得抱頭鼠竄。於是人們掌握了「年」怕聲音、怕紅色、怕火光的弱點。每至年末歲首,人們就在家門口貼紅聯、放鞭炮、掛紅燈,院子里燒柴禾、攏旺火,用菜刀剁菜肉,發出聲音。所以過年大家都要放鞭炮。

春節放鞭炮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放爆竹是一個漢族傳統民俗,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相傳是為了驅趕一種叫年的怪獸。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鞭炮,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這聲聲爆竹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3、除夕守歲。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論男女老少,都會燈火通明,聚在一起守歲。因此,守歲是春節的習俗之一。

守歲最早在西晉就有記載,百姓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在日本、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受中國的影響,均有除夕守歲之說。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除夕晚上,與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這是炎黃子孫至今仍很重視的年俗。待第一聲雞啼之後,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均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然後走親串友,相互道賀祝福。此時的神州大地,處處閃光溢彩,從初一到十五,人們一直沉浸在歡樂、祥和、文明的節日氣氛中。

拓展材料

關於守歲的傳說:守歲熬年

相傳,遠古洪荒時代,有一種叫「年」的凶惡怪獸,它生性兇殘,喜食肉類,從飛禽走獸,到鱗介蟲豸,以至於人類,一天換一種口味。

「年」的口味活動規律,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就要吃一次人,而且都是在天黑後來人間,雞鳴破曉時分離開。人們就把「年」肆虐的這一夜,視做關口來熬,這也就是「年關」的來歷。每到這天晚上,家家戶戶就把家門關好,雞鴨鵝圈好,牛羊豬拴牢,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人們喝酒、吃飯,這就是「年夜飯」。

因這頓飯凶吉未卜,故置辦得很豐盛,全家老小圍在一起,表示和睦團圓;吃飯前還要先祭祀祖先,祈求祖先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除夕熬年守歲的習俗就這樣慢慢形成了。

5. 過年的時候放鞭炮是什麼意思呢

人們在過年的時候放鞭炮是認為鞭炮能驅邪避瘟,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相傳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舊歲之交,便出來糟踏壯稼,傷害人畜,百姓叫苦連天。年獸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經常趁人不備襲擊。人們為了驅趕年獸,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聲使其遠遁的辦法。古人認為年獸可令人寒熱,是使人得寒熱病的鬼魅,嚇跑它,即驅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現代,人們已不相信和害怕年獸了,但還是習慣在春節放鞭炮,藉以創造一種喜慶氣氛,振奮精神。所以,從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聲總是連綿不斷。

6. 放鞭炮的寓意

放鞭炮是年文化中富有代表性的一種傳統形式,它寄託了人們對於新的一年的美好嚮往。人們常在過年的時候燒爆竹,而爆竹又有驅魔、辟邪、消災的寓意,所以在後來的傳說里,「年」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惡魔,而家家戶戶的爆竹聲,就是為了驅趕「年」這種怪物。

春秋時期,點爆竹形成習俗,晉文公時,介子推帶著老母親躲進深山,而重耳為了讓他出山,選擇燒山,山上長有竹子,燒山之時竹子啪啪作響,後來點爆竹又多了紀念介子推的意義在裡面。

人們熟悉的有火葯的炮仗,或是鞭炮,則是到宋代時出現的,將芒硝、硫磺等礦物質依照一定比例製成火葯,用紙或者竹葉將火葯包起來,就成了鞭炮。

雖然形式變了,但是聲音則是很像。過年的時候點爆竹,也有了祈求吉祥、生活紅火和表達過年喜悅的心情。此後,放鞭炮這種形式從過年延續到其他的場合,比如婚喪嫁娶。而在放鞭炮以外,還有喝屠蘇酒的習俗,在正月初一這天喝。

(6)泰國放鞭炮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注意以下的注意事項。

1、遠離易爆物品。

放鞭炮時應該遠離易燃易爆物品,比如柴草堆,煤氣罐等,一旦發生危險後果將不堪設想。

2、放置穩當後再燃放。

在燃放鞭炮時,應該將鞭炮高高掛起或者放置在安全的空地上。同時要注意周圍是否有人,有人的話千萬不能放。在放鞭炮時,千萬不能用手拿著放,否則鞭炮在極短的時間內容易燃爆,後果不堪設想。鞭炮通常用香條點燃,很少用打火機、火柴點燃,使用明火應特別注意。

3、人群遠離。

燃放鞭炮時,人應該盡量遠離,不可因為好奇而湊近。鞭炮聲過響的話,還應該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

7. 放炮是什麼意思

1、使炮彈發射出去。

2、點燃引火線,使爆竹爆炸。

3、用火葯爆破岩石、礦石等:~開山。

4、密閉的物體爆裂:車胎~。

5、比喻發表激烈抨擊的言論:發言要慎重,不能亂~。

放鞭炮注意事項:

1、小孩子要在父母的看護下放鞭炮。很多小孩子圖熱鬧喜歡放鞭炮,但是年齡太小的孩子不宜燃放,一個是因為他們來不及躲閃很危險,另外他們掌握不好火源也是比較危險的,即使是大一點的孩子也要在父母的看護下燃放,這樣才安全。

2、遠離易燃易爆物品。在燃放鞭炮的時候要遠離易燃易爆物品,比如柴草堆,煤氣罐等,一旦發生危險後果將不堪設想。

3、安全放置後再燃放。然後鞭炮的時候要將鞭炮掛起來或者放置的安全的空地上,注意周圍沒有人群再燃放,而不是逞能用手拿著去燃放,有一些鞭炮會在極短的時間內點爆的,用手拿著實在是太危險了。

4、盡量遠離。然後鞭炮的時候盡量遠離,不要因為好奇或者逞能而靠的太近,對於特別響的鞭炮要注意捂住耳朵保護自己的聽力。

5、過一會再走近。鞭炮點燃之後可能會存在暫時沒有爆炸的鞭炮,要過一會再走近,不要立刻走近,最好過15分鍾之後再走近檢查情況。

8. 放鞭炮的寓意是什麼

放鞭炮是年文化中富有代表性的一種傳統形式,它寄託了人們對於新的一年的美好嚮往。人們常在過年的時候燒爆竹,而爆竹又有驅魔、辟邪、消災的寓意,所以在後來的傳說里,「年」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惡魔,而家家戶戶的爆竹聲,就是為了驅趕「年」這種怪物。

春秋時期,點爆竹形成習俗,晉文公時,介子推帶著老母親躲進深山,而重耳為了讓他出山,選擇燒山,山上長有竹子,燒山之時竹子啪啪作響,後來點爆竹又多了紀念介子推的意義在裡面。

人們熟悉的有火葯的炮仗,或是鞭炮,則是到宋代時出現的,將芒硝、硫磺等礦物質依照一定比例製成火葯,用紙或者竹葉將火葯包起來,就成了鞭炮。

雖然形式變了,但是聲音則是很像。過年的時候點爆竹,也有了祈求吉祥、生活紅火和表達過年喜悅的心情。此後,放鞭炮這種形式從過年延續到其他的場合,比如婚喪嫁娶。而在放鞭炮以外,還有喝屠蘇酒的習俗,在正月初一這天喝。

(8)泰國放鞭炮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這種源於農耕社會,頗有象徵意義的文化表現形式,在城市快速發展、人群愈加密集的今天,正顯示出越來越多的問題:火災、空氣污染、突發事故……再加上為此投入的宣傳防護、治理善後成本,綜合考量起來,鞭炮聲響背後的社會成本並不低。正是基於這些原因,如今,全國有近700個城市禁放或限放煙花爆竹。

這種傳統和現實的糾結,正說明對待煙花爆竹問題,不能簡單化處理,需要統籌兼顧方方面面的因素。簡單的一刀切,往往會引起民意反彈。因此,在加強管理、確保安全的同時,也應採取更為精細化的管理方式,凝聚更多文明共識,積極引導人們依法、文明、安全燃放煙花爆竹。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不僅僅是環衛大爺,在醫院中焦急治理傷員的醫生護士,被群眾一次次求助喚去的片區民警、消防員等等,他們又何嘗不想早點回家與家人團聚?但為了工作需要,為了公眾利益,他們往往只能選擇堅守崗位。

如果人們有節制地燃放煙花爆竹,多一點安全意識,少一些不當行為,他們的工作壓力或許就能減輕一些。即便很多人不會因此提前下班,起碼他們工作的精神負擔會小一些,心情也會更愉悅。中國人講究一個「情」字,自己過得開心,也讓別人舒心,不正是佳節應有的氛圍嗎?

事實上,文化傳統的延續,從來不是一成不變地照搬照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根據時代發展做出合乎社會需求的調整,才是對文化的最好傳承。理性地購買和燃放煙花爆竹,是對公民責任意識的考驗,也是涵養公共文明的必經之路。但願「環衛大爺求少放鞭炮」的場景,能帶來更多的心靈觸動,引發更多的文明選擇。

9. 全球各地的新年習俗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准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也有來年節節高之意。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吃年夜飯、包餃子,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春節的習俗多種多樣。因為相傳年獸怕紅色,怕火光和怕響聲,所以人們便有貼春聯、放鞭炮、敲鑼打鼓等習俗。 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習俗都不相同。
過年要掛的紅燈籠臘八:農歷臘月初八,是漢族傳統的節日臘八節,作為「新年」即將到來的信號。傳統上,這一天要喝臘八粥,製作臘八蒜。
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爺上天。
拜神、送神、燒香、燃燭、掛燈籠。
拜祖先,上墳。
用柚子葉來洗澡。
大掃除。一般在年廿八進行,即新年前2天至3天,該日要把家裡打掃干凈,迎接春節。廣東俗語稱「年廿八,洗邋遢」。
貼上揮春、春聯、年畫,一些農村還要貼窗花。
倒貼福字:剛識字的小孩子會說「福倒了」,大人們說「沒倒」,小孩子會執拗的說「倒了!福倒了」,這么說代表福到了,很吉利。
守歲:傳說如果兒女守歲的話,其父母會長歲。
有些地方有賣懶的習俗,即「賣掉懶惰」,例如把面團放在椅子上,叫小孩坐上去,黏住屁股,象徵讀書時不會離開座位。
放鞭炮(炮仗)。
放煙花。
互相拜年。華南地區的一些傳統是初一後輩到長輩處拜年,通常是回男家。初二則回女家拜年,開年,年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若有親朋好友尚未互相拜年,便會在年初四繼續。
發紅包(壓歲錢)。
踩高蹺。
買年花。
敲鑼打鼓。
闔家團聚。出門在外學習工作的人要回家與父母團聚,一起過年。參見春運、恐歸族
年初三不拜年,香港習俗。年初三又名赤口,傳統上人們盡量不往人家拜年,免生口角。在香港,很多善男信女會到沙田車公廟祈福,轉轉風車,意喻轉出好運,祈求新的一年行好運,老少平安。
不買鞋。廣東民間習俗,指農歷一月不應購買鞋(因為「鞋」與廣東話的「唉」聲相似)。 吉祥話。春節期間,民眾見面都要說恭賀話。例如:恭喜發財、年年有餘、歲歲平安、步步高升、大吉大利。
不動刀。中國大陸的一些農村和城市,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動刀或剪刀的習俗。
不洗澡,不打掃。一些傳統中,大年初一不能洗澡或洗頭,也不能打掃,以免洗走或掃走運氣。 除舊迎新。添置一些新衣裳。
年初五迎財神,傳說財神會在這一天下凡送福。這一活動在中國南方非常盛行,90年代以來,某些大城市初五凌晨燃放的煙花爆竹規模已不下於除夕。
中國大陸
北方地區 除夕晚上傳統上和好餃子面切好餃子餡為初一包餃子做准備,因為初一不可動刀。自80年代起,除夕晚上觀看大陸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成了許多家庭的傳統。因為其節目質量下降以及其他娛樂節目增多,現在也有許多家庭到餐館過年。
初一:早晨包餃子。傳統上北京(基本上是北方地區的傳統)老人初一是不出門的,親友、同事互相拜年。長江流域一帶有年初一早餐吃湯圓的習俗,寓意團團圓圓,甜甜蜜蜜。
初二:要祭財神,要喝「元寶湯」(餛飩)。北方一般習慣是回娘家拜年團聚。
初三:祭祖,一般父母一方已經去世的已婚女性,會在這一天回娘家祭祖,並順帶拜年。跟清明的「上墳」不同,祭祖只是祭拜祖宗牌位。但在河北等地的農村,這一天同樣是要上墳的。一般都要帶上點心、酒等祭品給已故祖先進行祭祀,並且放鞭炮讓祖先「過年」。一般上墳只允許兒女等進行,嫁入本家的外姓人則不參與祭祖。
初四:一般新婚或者父母均健在的已婚女性,會在這一天回娘家拜年
初五:窮日,在中國北方,這一天一般沒有人出門拜年,因為這一天是「黑道日」,一般從春節開始直到這一天才能把家裡的垃圾掃出門,然後放鞭炮慶祝;有一副對聯「一腳踢出窮鬼去,雙手迎進財神來」即為對此風俗的描述。一般只有一些年輕人會在這一天舉行朋友或同學聚會。亦稱「破五」,是要在家包餃子吃。
初六:開市
初七:過人勝節
初八:祭星。現在北京的各個廟會活動通常從初一開始,到初七或者初八結束。
香港
農村有「飄色」活動。
初一前:到各區花墟,年宵市場購買年花或賀年物品。
年廿八:大掃除。
年三十晚:吃團年飯,去廟宇上頭炷香。
初一:在廟宇上完頭炷香、花車巡遊匯演、賀歲杯足球賽初賽、煙火晚會
初二:維多利亞港賀歲煙花匯演
初三:賀歲賽馬、到沙田車公廟祈褔
初四:賀歲杯足球賽(決賽)
十五:元宵節,很多公園會有掛花燈,猜燈謎等活動,吸引不少民眾遊逛。也會吃湯丸像征團圓。
其他活動:至大埔林村許願樹參觀及祈福;往車公廟祈福;往黃大仙祠祈福;往圓玄學院拜太歲及看年花。(一般是在年初三)
至於拜年,除了初三因為是「赤口」,傳統指容易生口角外,一般會在初一至初五間任意進行,此外,若農歷年假撞正周日,基督及天主教會會於禮堂進行宗教活動。
關於過春節,在中國大陸(北方)還有這樣的民俗: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開始,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大年三十熬一宿的說法。
新年
革命化的春節
文化大革命時,北京政府要求群眾「移風易俗」,「過一個革命化、戰斗化的春節」。春節之際要抓革命、促生產,大幹到臘月二十八,大年三十不歇腳,除夕吃憶苦飯,初一早上就出工。
少數民族習俗
雲南白族朋友過年時,要進行「放高升」的慶祝活動,即是在整棵的大竹子的竹節里裝上火葯,點燃以後可以將整個竹子崩上高空數十丈。有的地區還進行「拋綉球」的活動。 東北的鄂倫春族,在初一的早晨,在家族中依輩份大小互相斟酒,晚輩給長輩叩頭,平輩互相請安。初二、初三舉行賽馬活動。正月十五全家人一起品嘗美味佳餚。正月十六的早上,鄂倫春族人會進行互相抹黑臉的活動。晚輩給長輩抹黑臉之前要先叩頭。
台灣
冬至:台灣本地舊俗,冬至已開始有年節氣氛,當天祭祖,稱為祭冬,部分宗親組織也會於當天集會聚餐。當天可以打開祖宗牌位清理,所以許多家族亦藉由此日檢視神主,抄錄資料作為族譜依據。 尾禡:俗寫為「尾牙」,於農歷十二月十六日祭祀土地公,各公司行號則藉此聚餐,酬謝員工辛勞。早期尾牙聚餐有避開雞頭之習俗,避免有開除的暗示。近年來,台灣大企業尾牙聚餐則聘請影視歌星演出,並有高額獎金、股票摸彩,成為台灣媒體矚目焦點。
送神:農歷十二月廿四日清早祭祀送神,焚燒雲馬紙為神只坐騎,返天過年,依例會准備果實甜湯。送神之後,方能打掃神明廳,清理神案、神像、祖宗牌位、香爐、除去舊門神,准備換新。香爐中的香灰須於當日重新篩濾過,門神則隨送神焚燒金紙時焚去。而台灣本地舊日傳說,送神之後,廿五日天神會下凡代替上天述職神只巡視,所以當日不可當天曝曬褻衣。
除夕:依農歷十二月大小月,台灣話稱為二九暝或三十暝。過年前數日,各家便開始蒸年糕,年糕有甜咸之分,稱為甜粿、咸粿。甜粿以糯米作成,亦有添加紅豆者,俗諺稱「吃甜甜,好過年」;咸粿則以在來米製成,如前一年家中曾有喪事者則不做年糕,由親友鄰朋致贈。通常台灣民間都在除夕當天或前一、二日更換春聯、門神,隨時代演進,亦有不貼春聯,只貼「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賀春厘」等賀語紅紙者。除夕當天需祭拜地基主,又稱「拜門口」,而後祭祀神明及祭祖。祭神後,會於神明像上貼上春花;祭祖之後,則會擺上發糕及米飯各一,插上紙作的紅花,稱為「飯春仔」。當晚則圍爐,並吃長年菜。所謂長年菜一般是帶根的菠菜,也有用芥菜者。依舊俗,農業社會中一年的欠債,須於除夕前還清。所以台灣俗諺中調侃手頭經常窘迫的人為「天天二九暝」。
初一:出門拜年,稱為「行春」,一般而言都會依農民歷決定出行方向及開門、關門的時辰。當天台灣人通常會前往廟宇、佛寺燒香,祈求新年吉祥。
初二:為回娘家之日,依舊俗,初二之前,已出嫁之女子不得回娘家,據稱會分掉娘家之福。然隨時代進步,近年來台灣婦女團體努力推展女兒回家過年的新觀念。
初三:為老鼠娶妻之日,當天依例需早睡。
初四:接神之日,慣例選在近傍晚之時,俗諺有「送神早,接神晚」之說。接神之後,當年生肖沖犯太歲者,則安上太歲符,現今台灣諸多廟宇亦設有太歲廳,供奉值年星君,供信徒登記祭祀。
初五:開市,各行各業開張營業。
初九:傳說為道教玉皇大帝聖誕,稱為「天公生」,當天凌晨或者初八夜晚子時後,各家便開始祭祀,一夜之中,各地鞭炮聲連綿不斷。
十五:元宵節,台灣元宵舉行觀光燈會已成風尚,每年依生肖製成巨型主燈,成為焦點。各地尚有台北縣平溪放天燈、野柳王爺洗港祭儀、苗栗市苗栗蹦龍、台東市炸玄壇爺(炸寒單爺)、台南縣鹽水蜂炮等活動。
台灣年俗念謠: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佮飽,初四接神,初五隔開,初六挹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請囝婿,十二查某囝轉來拜,十三食泔糜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暝。」
馬來西亞、新加坡
初一前:購買賀年物品,俗稱「辦年貨」。
年三十晚:吃團年飯。
初一:到廟宇上頭香、出門拜年。
初二:出門拜年,回娘家之日。
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若有親朋好友尚未互相拜年,便會在年初四繼續。
初九:天公生,當天凌晨或者初八夜晚子時後,各家便開始祭祀。
十五:元宵節。新馬一帶的元宵節和七夕一樣被稱為「中國情人節」,慶祝方式也有所不同:未婚女性會結伴到河邊拋柑祈求姻緣(男性則拋香蕉),而且普遍上沒有提燈籠或賞燈等習俗。

10. 泰國廟宇不流行放鞭炮,為何普吉島查龍寺,逢年過節都會放鞭炮

每個地方的風俗不是一樣的。就算泰國廟宇不興放鞭炮,但是普吉島的查龍寺便是允許放鞭炮的寺廟之一了。

龍寺面積不大卻格外清靜,雖然影響力遠不及大皇宮,玉佛寺,但這座寺廟遠離喧囂,著實佛界的一片清靜世界,更多的是虔誠的聆聽梵音的人們,還有在這會遇到穿當地服裝在寺內拍寫真及婚紗照的人,相片里金燦燦的泰式建築和藍藍的天空絕對配一臉。

廟內靠近舍利塔的位置有個不是很顯眼的白色建築,外面有個紅色的牌子有泰文和中文寫著老師祖廟這幾個字。這就是查龍寺的特點了。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196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31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23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08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64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16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38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26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793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