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泰國資訊 » 泰國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有什麼節日

泰國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有什麼節日

發布時間: 2022-07-15 15:52:51

① 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的重要節日

1、景頗族

民族傳統節日主要有目腦縱歌節、能仙節、新米節等,其中最盛大、隆重的節日為目腦縱歌。

民族概況:

1、景頗族

景頗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5個支系語言分屬景頗語支和緬語支,文字有景頗文和載瓦文兩種,均為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2、阿昌族

阿昌族是雲南特有的、人口較少的7個少數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阿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語支待定,有梁河方言和戶撒方言兩種方言,兼通漢語、傣語等其他民族的語言或方言,無本民族文字,使用漢字。

3、德昂族

德昂族,也稱「崩龍族」,是中緬交界地區的山地少數民族,民族語言屬於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分為「布雷」、「汝買」、「若進」三種方言,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因長期與傣、漢、景頗等民族相處,許多人通傣語、漢語和景頗語。

② 傣族 景頗族 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資料

傣族,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hù)族佤族自治縣和臨滄地區,散居於雲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通常喜歡聚居在大河流域、壩區和熱帶地區。 根據2006年全國人口普查,中國傣族人口有126萬,絕大多數的傣族都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1]。 國內科考資料表明:傣族與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關,傣族先民出自我國雲南西南傣族聚居區,東南亞各國傣族都來源於此。中國傣族與緬甸的撣(傣)族、寮國的主體民族佬族和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為同一民族。總人口6000萬以上。歷史上傣族以雲南南部、泰國北部和緬甸東部為核心建有傣族國家——妙香國。後經歷史演變,這個國家已不復存在,傣族散居於我國西南一帶和中南半島各個國家。在印度的東北阿薩姆邦亦有一部分傣族. 景頗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芒馬、崗房以及耿馬、瀾滄等縣。 景頗族有景頗和載瓦兩種方言,彼此通話困難。景頗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景頗語文。景頗族有豐富、優美的口頭文學流傳,包括反映民族起源、遷徙歷史的敘事長詩及神話、故事、寓言、諺語、謎語等。 景頗族主要從事農業。景頗地區盛產珍貴的木材和各種葯材。經濟作物有橡膠、油桐、茶葉、咖啡等。景頗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習俗 景頗族家庭中尚保留幼子繼承製,幼子地位高於長子,長子婚後另立門戶,幼子卻留在家中贍養父母,財產也主要由幼子繼承。 景頗族坦誠好客,一直保留著「吃白飯」的待客習慣。即在日常交往中,無論走到那一寨、那一家,都可坐下來吃飯,並可以不付任何報酬。對於任何一個不相識的人,主人都必須招待飯菜。民間普遍認為:讓客人餓著肚子走,是最不體面的事。 無論婚嫁、過節集會,走親串戚,景頗族人都要提一隻籃子,內裝水酒、熟雞蛋、糯米飯團,民間稱「送禮籃」,主人接過禮籃後,要向隨從的客人一一敬酒,最後才能自己喝,並清點禮物,然後再把籃子還給客人,以表示禮物如數收到。 很多地區平時進餐仍然沿襲無論男女長幼均把飯菜分份進餐,無需桌椅、餐具,飯菜都用芭蕉葉包好,進食時人手一份。忌把葉包反。無論喝酒喝湯,都是就地砍一截竹筒,筒口斜削一刀,隨用隨去。 食俗 景頗族閑時一日三餐,忙時一日兩餐。主食大米,喜食干飯和竹筒飯。所種植的蔬菜大都是不需精耕細作的瓜、豆、青采、洋芋(土豆)等,輔以竹筍、水芹、野蒜等。 肉食以豬肉和雞肉居多,農閑時進行漁獵,如捕獵野豬、麂子、山羊、野牛、野雞、鳥雀,捕撈魚蟹、田螺。 景頗族飲酒多是自製的低度酒,稱水酒,成年男女更喜燒酒。 景頗族喝酒十分注重禮節,熟人相遇互相敬酒,不是接過來就喝,而是先倒回對方的酒筒里一點再喝。大家共飲一杯酒時,每個人喝一口後都用手揩一下自己喝過的地方,再轉給別人,如有老人在場,先讓老人喝。 典型食品主要有:竹筒烤魚、撒皮、舂鱔魚、砂鍋燉竹鼠。 節慶 「目瑙縱歌」,是雲南省德宏景頗族群眾性的歌舞活動,也是景頗族人民祝頌吉祥幸福、歡度豐收的傳統節日。「目腦」是景頗語的音譯,意即「大夥跳舞」,一般在農歷正月十五之後舉行,為期2-3天,每逢「目腦縱歌」節,儀式往往從清晨到夜晚,甚至通宵狂歡。每次目腦都要殺牛祭祀,然後牛肉大家分食,並伴以歌舞活動,參加者多時成千上萬。 此外,還要祭「能尚」宸廟,祭「能尚」每年兩次。一次在春播,祭品比較隆重,屆時要殺牛、豬、雞等,以慶賀豐收。 景頗也過「吃新谷」節,「吃新谷」都選在農歷八月的一個龍日,屆時把新谷炒干、舂成米,與老米合在一起做飯,以喻老米、新米接續不斷。吃新飯時,要把飯菜和酒灑到地里一部分,獻給地鬼,然後全家共餐。 阿昌族熱情好客,尊老愛幼,有許多優良的傳統禮儀。有客來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飯禮讓上座,如客人年輕,輩分小可推辭坐邊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禮讓就接受。 阿昌族待客有勸飯習俗,無論會喝酒、喝茶否,忌諱客人不接受;遇勸飯時,無論已飽否都應伸雙手捧碗相接;雙手接遞或起身行禮,視為恭敬。通常勸飯是象徵性的,通過勸飯講情說意,乃至唱勸飯山歌抒情,表示歡迎客人才是真正的緣由。 阿昌族解除婚約婚誓,須退回盟誓的相片及頭發。忌燒毀相片、頭發,否則認為照片及頭發燒毀後,人會大病乃至會瘋。 阿昌族同姓忌婚配。有招婿入門習俗,上門男子須改名隨女方姓。婚禮舉行3天。在婚禮中新娘、新郎逐桌去敬糖茶,客人喝畢放少許錢幣於杯中。 阿昌族男女青年結婚的婚宴上,首先要請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並擺上一盤用豬腦拌制的冷盤,酒宴後舅舅要送新娘一條約4.5千克的帶豬尾巴的後腿,稱為外家肉,表示新娘要永遠不忘娘家的養育之恩。 阿昌族歷史上曾有搶婚和逃婚和習俗。搶婚一般由以下兩種原因引起:一是男女深戀,但女方父母不同意,兩人只好商定由男方來搶婚,造成既成事實後,迫使女方父母同意;二是訂下婚約後姑娘反悔,男方不甘心,只好強搶,迫使姑娘就範。逃婚一般發生在雙方父母都不同意的情況下,戀人只好雙雙逃走,以此爭取婚姻的自由。 上述習俗由於時代的變遷和觀念的變化,現已基本絕跡。 阿昌族結婚按長幼順序進行,如長子未婚,次子和次女也不能結婚,姐姐未嫁,妹妹和弟弟也不能先於姐姐結婚。如弟妹先於哥姐結婚,則要舉行"跨越禮"和給哥姐一些錢,以對哥姐表示道歉和尊敬。 阿昌族的小夥子在娶親的時候,要請兩個手腳麻利,動作敏捷的陪郎幫著撐雨傘。因為當新郎要進姑娘家的堂屋時,新娘寨子的年輕姑娘們都要從廊檐兩旁向他潑清水,如果新郎被淋濕了,就會被人看不起;如果新郎滴水未沾,連陪郎也會得意驕傲。 據說,這傘是保護新郎免遭傷害的工具。在很久以前,有個阿昌族的小妹妹叫臘咪,在她六七歲時父母雙亡,靠著哥哥過日子。十六歲時,兩個哥哥分家,她便跟大哥在一起生活。 有一天,外寨一家叫臘納的來向臘咪的哥哥提親。因為要娶臘咪的這個小夥子平時嬌生慣養,脾氣不好,甚至連開銷都不會算。為了能娶到臘咪,臘納家的財禮給得十分豐厚,兄弟倆一算,除了辦嫁妝外還能剩下一些用,也就爽快地答應了。 臘咪看不上這個小夥子,她喜歡一個叫臘舍的年輕人。一次對歌後,倆人交換了定情物,並約定了下次見面的日子。臘咪的兩個哥哥知道臘舍把妹妹拐走了,而且臘舍家也送齊了財禮,心裡很不情願。兩個嫂子見臘咪找了這樣一個標致能乾的小夥子也很嫉妒,就火上澆油,於是兄弟倆就想害死臘舍。 認親的那天,天還很早,臘舍就到了臘咪的寨子。但臘咪的兩個哥哥不讓他進門,說"臘舍是晚上把人領走的,天黑了才能讓他進家門。" 好容易等到天黑下來,臘舍的夥伴放著鞭炮,吹著嗩吶,熱熱鬧鬧地進了臘咪家,臘舍高高興興地走上坷頭,正想拱手作揖,突然幾盆冷水從廊檐兩旁劈頭蓋腦地潑下來,只見眼前閃來兩條白光,臘舍一聲慘叫就倒下了。臘咪聽到這個消息後便把自己勒死了。 後來,人們為了保障新郎的人身安全,就在新郎到達新娘家門口時撐起傘來遮住新郎,叫做:傘護新郎保全身。因此,這種特殊用處的傘實際是阿昌族新郎的護身符。 德昂族 De』ang nationality 中國的少數民族。(見彩圖)自稱達昂。又分若買、涼、布雷等支系,漢語統稱崩龍。1985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改稱為德昂族。散居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五縣一鎮及保山、臨滄、思茅地區所轄各縣。潞西縣三合山和鎮康縣軍弄等地是德昂族的聚居區。人口為12295人(1982)。使用德昂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操佈雷、若買、納盎3種方言。無文字。 族源 崩龍稱謂,最早見於清王昶《征緬紀聞》。漢晉時的濮人、隋唐時的茫蠻、撲子蠻、望苴子蠻是今德昂、佤、布朗等族的先民。他們先後臣服於漢、晉等王朝及唐宋時期之南詔、大理國。元以後,他們的先民又淪為傣族土司的屬民。 反帝反封建斗爭 19世紀初,德昂族人民反抗芒市傣族土司的壓迫和統治,提出「官家不公平,殺死官家解不平」的口號,聯合傣族人民爆發了持續數年的大規模武裝起義,最後由於芒市土司得到清政府和漢族地主的支持,起義被鎮壓下去了。近代以來,德昂族與景頗族等族人民曾共同抗擊英帝國主義對中國雲南西部地區的侵略。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軍從緬甸侵入中國的德宏地區,當時淪陷區的德昂族人民參加了漢、傣等族人民組織的一支二千餘人的游擊隊,用銅炮槍、長刀及弩弓,同日本侵略軍進行了多次斗爭。抗日戰爭勝利後,德昂族人民各村組織自衛隊,反抗國民黨統治。解放軍進入雲南後,德昂族人民積極協助解放軍殲滅逃竄之國民黨軍隊,迎來了德昂族的解放。 社會經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德昂族屬傣族封建土司統治,頭人多世襲或由土司任免。頭人稱達崗(漢族稱為總伙頭),相當於鄉長,管轄數村。每村設達吉崗一人(漢族稱為伙頭),並設達朴隆、達基格等頭人,協助達吉崗處理村內一切事務,為土司攤派款項和貢物。屬景頗族山官(見景頗族山官制)直接管轄的德昂族,還要向山官繳納一定數量的保頭稅、官工、官谷等,同時,要向國民黨政府繳納苛捐雜稅。 德昂族的家庭,在20世紀初,還保留著父系大家庭公社的特徵:每個大家庭由三至四代有血緣關系的若干小家庭組成,共居一長房,過著集體勞動、共同消費的生活。隨後,由於土地私有制的逐漸確立,個體經濟的發展,外來商品貨幣的沖擊,高利貸、僱工和實物地租的出現,促使大家庭日趨瓦解,而建立起個體小家庭。 文化和風俗習慣 德昂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男女婚前享有戀愛自由,姑娘選擇對象有一定自主權,但最後要徵得父母同意。結婚時,男家要給女方一定聘禮。若夫妻不睦,男方提出離婚,只要出幾斤米、幾元錢,請村寨頭人祭神樹後,即可通知女方回娘家。女方提出離婚,要賠償男方聘禮。新中國成立後已發生變化。 德昂族民間有著絢麗多彩的刺綉和雕刻藝術,有揭露反動統治者罪惡,歌頌勞動人民的愛情等內容的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如反映男女愛情悲劇的《蘆笙哀調》、《幫工調》,笛音哀婉凄惻,非常感人。樂器受附近傣族、景頗族和佤族影響,也使用鋩鑼和象腳鼓。管弦樂器有葫蘆笙、笛、小三弦、小四弦等。木鼓是本民族獨特的一種頭部寬、腳部窄的短鼓。舞蹈以木鼓伴奏,稱木鼓舞。 不同支系的婦女有不同的服飾,從其統裙橫線條紋的顏色來識別。她們上著開襟短衫,頭纏包頭,戴銀器及彩色玻璃珠,束腰箍,紮裹腿。男子著黑布圓領大面襟,纏黑色或白色包頭。少年喜帶大耳墜和銀項圈。 住房分竹樓和土屋兩種。竹樓亦稱干欄,樓上住人,樓下關牲畜。靠壩區村寨,多居土木結構的茅屋,廂房關牲畜,堆放柴草和安置腳碓。 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做擺、燒白柴等,大多帶有宗教色彩。

希望採納

③ 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和漢族資料

1、傣族

傣族(羅馬字母:Dai),又稱泰族(泰文:ไทย,羅馬字母:Thai)、撣族(羅馬字母:Shan)等,民族語言為傣語(泰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過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是泰國、寮國的主體民族,占泰國總人口的40%,傣族還是緬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的少數民族。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26萬餘人 。

2、景頗族

景頗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5個支系語言分屬景頗語支和緬語支,文字有景頗文和載瓦文兩種,均為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有「景頗」、「載瓦」、「勒赤」、「浪峨」、「波拉」5個支系,。

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與緬甸克欽邦接壤地區。緬甸境內的大部分克欽族支系與中國境內的景頗族、傈僳族也有極深的淵源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景頗族總人口數為147828人。

3、阿昌族

阿昌族是雲南特有的、人口較少的7個少數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阿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語支待定,有梁河方言和戶撒方言兩種方言,兼通漢語、傣語等其他民族的語言或方言,無本民族文字,使用漢字。

阿昌族主要分布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戶撒阿昌族鄉、梁河縣囊宋阿昌族鄉、九保阿昌族鄉,其餘分布於潞西、盈江、騰沖、龍陵、雲龍等縣。此外,在鄰國緬甸也有部分阿昌族分布。

阿昌族製造的鐵器極負盛名,以「戶撒刀」著稱於世。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阿昌族總人口數為39555人。

4、德昂族

德昂族,也稱「崩龍族」,是中緬交界地區的山地少數民族,民族語言屬於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

分為「布雷」、「汝買」、「若進」三種方言,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因長期與傣、漢、景頗等民族相處,許多人通傣語、漢語和景頗語。

德昂族主要居住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緬甸聯邦共和國交界地區,是一個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分布范圍非常廣,中國一側在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德宏、保山、臨滄等3個地州9個縣市,緬甸一側在撣邦、克欽邦等地。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德昂族總人口數為20556人 。

5、漢族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 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

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等諸多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漢族宗教的主要傳統觀念。

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漢族歷來以勤勞、富於創造精神著稱。漢族歷史上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兼營家庭副業,是一種典型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

漢族的農業生產在歷史上素來發達,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細作著稱於世,漢族的手工業也有相當高的發展水平。

漢族還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截止2009年,漢族人口約為13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9%,分布於世界各地。

在中國大陸,漢族占總人口的92%;在台灣,漢族占總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門,漢族分別占總人口的95%和97%。中國兩岸三地外,漢族在東南亞、北美洲和西歐也有較多分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傣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景頗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阿昌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德昂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漢族

④ 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這幾個民族有哪些 特點

1、景頗族的特點:

(1)景頗族是一個以農業為生計的民族,糧食作物以水稻、旱谷、玉米、小麥、粟米為主,經濟作物有甘蔗、油菜、八角、草果、香茅草等。

(2)景頗族多數居住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半山腰或山間的小平地,少數居住在壩區邊緣地帶。一般村寨規模大多在40至60戶之間,上百戶的村寨屈指可數。村寨一般依山而建,面向壩子和河谷,靠壩一端,稱為「寨腳」,靠山一端稱為「寨頭」。

(3)景頗族主食以大米為主,竹筒飯、雞肉稀飯是景頗人喜愛的特色主食。菜餚以辣著稱,品種除園地中種植的瓜、豆、芋頭、青白菜之外,從山林中採集的野菜、野果也是餐桌上的家常菜。烹飪方式包括舂、燒、烤、煮、蒸、拌、揉等幾種類型。

(4)景頗族服飾風格獨特。男子服飾以黑、白為主色,老年男子服飾各支系相同,均著黑色對襟短衣和黑色寬管長褲,戴黑色包頭。

(4)泰國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有什麼節日擴展閱讀

景頗族的歷史

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唐代,其先民以尋傳蠻、高黎貢人見諸於漢文史籍,自元、明、清至新中國成立前,又先後出現了峨昌、遮些、野人等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經民族識別,確認為景頗族。

景頗族的先民與古代的氐、羌有關,以前居住在康藏高原南部山區,7-9世紀沿橫斷山脈南遷。東部景頗在瀾滄江以東,金沙江地區;西部景頗在瀾滄江以西至緬甸境內。

15-16世紀,由於戰爭大量的東部族人大規模西遷;16世紀後大量移居德宏地區,多與德昂、阿昌、傈僳、漢等民族雜居。現在的景頗族中景頗支、浪峨支、瓦支、喇期支原先是同一民族的不同部落。

景頗族主要有五個支系,即景頗、載瓦、勒期、浪峨(浪速)、波拉。多數地區不同支系的人雜住在一起。景頗支系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載瓦等四個支系的語言比較接近,同屬藏緬語族緬語支。

文字有景頗文和載瓦文兩種,系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前者創制於19世紀末,後者創制於1957年。

⑤ 有誰知道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這幾個民族都穿什麼服飾

1、傣族: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傣族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男子文身的習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驅邪護身、裝飾身體。

(5)泰國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有什麼節日擴展閱讀:

為什麼少數民族的服裝都很鮮艷華麗

如果你打開電視,剛好聽見「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這句經典歌詞,那與之相伴的歌舞場面大概能提醒你:它絕不僅僅是一個象徵性的比喻,其具象的靈感或許正是來源於如花朵般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

其實,今天的少數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會穿著華麗的民族服飾。與漢族相仿,他們也更青睞適合當代生活節奏的現代時裝,在一些大城市尤其如此。

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南寧市,壯族占其常住人口的一半,它的街頭與漢族聚居區並無明顯差別。如果摘掉頭頂的帽子,一般人也未必分得清維吾爾族大叔和江蘇農村的漢族大叔。即便在少有的一些傳統民族服飾保留相對完整的地區,當地居民穿著的民族服裝也完全不會五彩斑斕。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見到了華麗的民族服裝,那多半是旅遊業從業人員穿著他們的工作服,當然,也可能是漢族遊客正在拍照。僅僅在幾十年前,大部分少數民族的日常服裝比今天還要樸素得多。

素色的棉麻和毛皮往往是民族服裝的主要原料,甚至樹皮、草繩也會被加以利用,像如今那樣占滿高對比度色盤、從頭到腳都是反光面料的民族服飾並不多見。

⑥ 傣族 德昂族 景頗族 阿昌族的風俗習慣

1、傣族風俗習慣

服飾:傣族男子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著長褲,多戴白布、水紅布或藍布包頭。

婦女服飾因地而異,西雙版納傣族婦女上穿緊身內衣,套大襟或對襟圓領窄袖衫,下著花色筒裙,將長發挽於頭頂,上插弓形發梳,或戴花頭巾;

德宏傣族婦女婚前穿白色或淺藍色大襟短衫、長褲,束小圍腰,婚後穿對襟短衫配黑或花色筒裙,青年婦女多束發於頭頂。

飲食:主食以大米為主,喜食酸辣、好吃魚蝦等特產,愛喝酒,喜嚼檳榔。

行土葬、火葬和水葬,以土葬為主。

主要節日有潑水節(傣歷新年)、關門節、開門節等。

禁忌: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發進村寨。進寨家竹樓,要將鞋脫在門外,在屋內走路要輕。不得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越火塘,忌移動火塘三腳架,不許用腳踏火。

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禁止在家裡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等。

2、德昂族風俗習慣

服飾:男子多穿藍黑色大襟短上衣和寬大短褲,過去有文身習慣。女子多穿藏青色或黑色對襟短上衣和長裙;姑娘成年後,在腰部佩帶五六圈甚至二三十圈寬窄不等,漆成紅、黑、黃、綠諸色並刻有各種花紋圖案的藤篾「腰箍」。

飲食:主食有大米、玉米,嗜飲濃茶,喜吃竹筍。

普遍行土葬,對患傳染病或其他非正常死亡者則行火葬。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和一些祭祀活動等。

禁忌:忌拍摸男子的肩頭和婦女的包頭、衣物。不能手拉手贈物。客人不得從後門出入。不許用腳碰或跨越火塘。借宿時,即便客人是夫妻也不得同居一室。

被子頭尾不能顛倒蓋,不許坐在帽子、上衣和枕頭上。不能直接喊有子女者的名字,須以其子女的名字稱其為某某的父親或母親。除晚上談情說愛時或節日外,禁止隨意吹蘆笙。禁止砍伐供奉的大青樹。刀子不能放在鍋、碗和穀米上面。

3、景頗族風俗習慣

服飾:男子多穿黑色對襟短衣,褲腿短而寬;婦女多穿衣領周圍綴滿銀泡、銀鏈的大襟短上衣和用紅毛線編織的艷麗筒裙,戴毛線護腿。

飲食:以大米為主食,常飲自釀水酒,喜嚼用草煙、蘆子、熟石灰等配成的「沙枝」。

有對歌結交的習俗。正常死亡行土葬,否則行火葬。

禁忌:忌諱騎馬進寨。進門先拖鞋,進屋後不應久立,要按位置就座。婦女不得托下巴而坐,不能蹺二郎腿。不許在長輩面前開玩笑,做怪動作,亂翻動包頭。不許外人觸摸身邊佩掛的刀槍。

4、阿昌族風俗習慣

服飾:男子多穿藍、白、黑色對襟上衣、黑色長褲。已婚女子穿裙子和窄袖對襟上衣,未婚則穿長褲;每逢節日,婦女都要佩戴銀飾。

飲食:以大米為主食,輔以薯類、蔬菜、肉類等,嗜酸性食品,普遍有嚼檳榔的習慣。

青年男女戀愛、社交自由,若成婚需經父母同意,家中無子,可招婿上門,所生孩子隨母姓。一般行土葬,非正常死亡者須火葬。節日有潑水節、開門節、關門節、會街節等。

5、布依族風俗習慣

服飾:男子多穿對襟短褂、長褲,包頭巾;婦女大多穿右衽大襟衣,下著長褲或百褶裙,戴各種銀質首飾。

飲食:以大米、玉米為主,逢年過節喜吃糯米糍粑,腌酸菜比較有名。

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盛行「趕表」習俗。行土葬。除過春節、端陽節、中秋節以外,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六月二十四等富有本民族特色的節日。

禁忌:忌諱外來夫婦在主人家中同宿。主人不得從客人面前經過,須從其背後繞行。有的地方還禁止搬動或用腳碰火塘上的三腳架。

⑦ 傣族 景頗族 阿昌族 德昂族 白族 納西族的資料!

1、傣族(羅馬字母:Dai),又稱泰族(泰文:ไทย,羅馬字母:Thai)、撣族(羅馬字母:Shan)等,民族語言為傣語(泰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過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是泰國、寮國的主體民族,占泰國總人口的40%,傣族還是緬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的少數民族。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26萬餘人 。

傳統節日:

傣族的節日,多與宗教活動有關。主要節日有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等。

關門節,傣語「毫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9月15日(公歷7月中旬)。開門節,傣語稱「翁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12月15日(公歷10月中旬)。

在這兩個節日當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舉行盛大的賧佛活動,向佛像佛爺敬獻美食、鮮花和錢幣,在佛爺佛像前念經、滴水,以求佛賜福於人。從關門節到開門節的3個月內,是「關門」的時間,為一年中宗教活動最頻繁的時期。

禮佛,聽佛爺講經,7天一小賧。晚上要放火花、爆竹、高升(孔明燈),舉行「趕擺」。關門期間,男女青年可以談情說愛,但不能結婚,不能外出;待「開門」後方能結婚和外出。

傣歷年——潑水節是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或「楞賀桑勘」,意為六月新年。時間在傣歷6月下旬或7月初(公歷4月中旬)。約在農歷清明後十日舉行,它象徵著「最美好的日子」。

節期一般是3天。頭兩天是送舊,最後一天是迎新。節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裝到佛寺賧佛,並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圍塔而坐,聆聽佛爺念經。之後,婦女們各挑一擔水為佛像「洗塵」。佛寺禮畢,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潑水祝福。

接著成群結隊四處遊行,潑灑行人以示祝福。西雙版納每年過潑水節的時候,傣族群眾都要在瀾滄江舉行聲勢浩大的龍舟賽,賽後就將龍船拆散放進佛寺的竹樓里保管,待第二年潑水節到來之前,再把拆散的龍船拼裝起來,拼裝龍舟就稱之為「旱黑」 。

2、景頗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5個支系語言分屬景頗語支和緬語支,文字有景頗文和載瓦文兩種,均為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有「景頗」、「載瓦」、「勒赤」、「浪峨」、「波拉」5個支系,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與緬甸克欽邦接壤地區。緬甸境內的大部分克欽族支系與中國境內的景頗族、傈僳族也有極深的淵源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景頗族總人口數為147828人 。

傳統節日:

民族傳統節日主要有目腦縱歌節、能仙節、新米節等,其中最盛大、隆重的節日為目腦縱歌。

目腦縱歌是景頗族祭祀天神「木代」的傳統祭典活動。「木代」是景頗族超自然信仰中最大的天神,代表著財富和幸福,能夠給人予保佑,是只有山官家才擁有祭祀權力的神。祭祀「木代」的目腦是山官顯示威望和權勢的象徵,舉行次數越多、規模越大,山官在百姓中的威望就愈高。

過去,目腦主要為祭祀、慶祝豐收、慶祝戰爭或拉事 的勝利而舉行。舉行目腦時,山官統轄之下的村寨須籌集豬、牛等祭品進行供奉,犧牲和耗費十分巨大,因此祭祀「木代」的目腦並不普遍,一個山官轄區一般數年或數十年才舉行一次。

目腦以大型的群眾性歌舞活動形式呈現,內含祈求木代及其他諸神保佑轄區居民五穀豐登、人畜平安的意蘊。因此,山官舉行目腦之際,百姓均踴躍參與。

3、阿昌族是雲南特有的、人口較少的7個少數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阿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語支待定,有梁河方言和戶撒方言兩種方言,兼通漢語、傣語等其他民族的語言或方言,無本民族文字,使用漢字。

阿昌族主要分布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戶撒阿昌族鄉、梁河縣囊宋阿昌族鄉、九保阿昌族鄉,其餘分布於潞西、盈江、騰沖、龍陵、雲龍等縣。此外,在鄰國緬甸也有部分阿昌族分布。

阿昌族製造的鐵器極負盛名,以「戶撒刀」著稱於世。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阿昌族總人口數為39555人。

傳統節日:

阿昌族各地節日眾多。從阿昌族的民族節日里可看到受漢、傣等民族文化及佛教文化的影響。戶撒阿昌族的節日比較多,有趕擺、潑水節、進窪、出窪、燒白柴、火把節、換黃單、過新年、澆水花等,這些節日與小乘佛教信仰有關。其中,「做擺」活動近年來規模越來越大,也是各村寨及阿昌族與傣族民間交往的重要方式。

阿昌族最隆重的民族節日是「阿露窩羅節」。它是根據阿昌族人民的意願,將原梁河地區阿昌族紀念傳說中的人類始祖遮帕麻與遮米麻的民族宗教節日「窩羅節」與隴川戶臘撒一帶阿昌族傳統的小乘佛教「會街節」統一起來的節日,「阿露窩羅節」於每年公歷3月20日—21日舉行,節日標志為青龍、白象。

從1994年3月20日開始,每屆節期,各地阿昌族歡慶節日,各村寨、各支系互派代表,共祝佳節。節日內容豐富多彩,阿昌族不僅向前來參加活動的賓朋展示他們的人才、歌舞、服飾,還舉行各種聯誼比賽活動,早已突破了宗教的局限,朝著傳承民族文化,加強經濟交流,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方向發展 。

4、德昂族,也稱「崩龍族」,是中緬交界地區的山地少數民族,民族語言屬於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分為「布雷」、「汝買」、「若進」三種方言,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因長期與傣、漢、景頗等民族相處,許多人通傣語、漢語和景頗語。

德昂族主要居住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緬甸聯邦共和國交界地區,是一個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分布范圍非常廣,中國一側在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德宏、保山、臨滄等3個地州9個縣市,緬甸一側在撣邦、克欽邦等地。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德昂族總人口數為20556人 。

傳統節日:

德昂族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做擺、燒白柴等。

潑水節(當地人稱「澆花水」)是德昂族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時間在每年清明節後的第七天。節日一共有三天。儀式開始這天,德昂群眾都穿上節日的盛裝,背上從井裡打來的清水,帶上自己准備好的各種食物,手捧一束束鮮花,匯集到本寨的佛寺(奘房)去過節。

儀式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長老主持,並致祝詞。致罷祝詞,男青年們敲響了象腳鼓,跳起了象腳鼓舞。女青年合著鼓聲,跳起了「堆沙舞」。其他人手捧竹水筒,舉過頂,依次往雕龍畫經的水槽里倒水,為象徵佛祖化身的佛像沖浴,意即緬懷先輩的恩德,預祝來年風調雨順。

5、白族是中國第15大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貴州、湖南等省,其中以雲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慶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有本民族語言,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漢文自古以來一直為白族群眾通用。白族在藝術方面獨樹一幟,其建築、雕刻、繪畫藝術名揚古今中外。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與周邊的各民族相互往來,創建了燦爛的經濟文化。

白族是一個聚居程度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馬三大支系,受漢文化影響較深。

傳統節日:

三月街,又名「觀音市」,是白族盛大的節日和佳期。農歷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

火把節,農歷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舉行。

繞三靈,農歷四月下旬,為期三四天。

石寶山歌會,農歷七月末的在石寶山石鍾寺舉行三天。

6、納西族(Naxi minority)是中國56個民族之一,為雲南特有民族之一,絕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麗江市,其餘分布在雲南其他縣市和四川鹽源、鹽邊、木里等縣,也有少數分布在西藏芒康縣。

納西族有本民族語言,納西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 。納西族在藝術方面獨樹一幟,其詩文、繪畫、雕塑、樂舞藝術名揚古今中外。

納西族中家族組織普遍存在,是一個聚居程度較高的民族,瀘沽湖地區納日人(摩梭人)的親族組織保持著比較古老的特徵 ,納西文化受漢文化影響較深。

傳統節日:

祭天,是納西族東巴教最大的儀式之一,也是納西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在正月間舉行。新年,農歷正月的過年在納西語中叫「由本吉正」,又叫「庫市」,意為「新年」。過節期間,納西民間要舉行一系列傳統的辭舊迎新活動。

棒棒會, 農歷正月十五,是納西族傳統節日,民間稱之為「棒棒會」。「棒棒會」標志著春節節慶的結束,春耕生產的開始。

三朵節,「三朵」是納西全民族信仰的民族保護神,又稱為「阿普三朵」,意為「祖先(或爺爺)三朵」。相傳他屬羊,是個戰神。

每年農歷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四鄉民眾到三朵閣來燒香拜神;納西人凡出遠門都要到三朵閣祭拜,求三朵神保佑。出征的戰士更是要祭拜三朵神;各地納西人在每年大年初一祭祀三朵神。從1987年起,每年農歷2月8日的「三朵節」成為法定的納西族民族節日。

⑧ 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分別是哪個省的哪個地區

1、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和孟連兩個自治縣。其餘的散居在景東、景谷、普洱、瀾滄、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個縣。

2、景頗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境內的隴川、盈江、潞西、瑞麗、梁河等5個縣、市,與德昂、傈僳、阿昌、漢等民族交錯雜居於山區;部分散居於耿馬、騰沖、瀘水、孟連、昌寧、勐海、隆陽等縣(區)。

3、阿昌族是雲南省特有的、人口較少的7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戶撒阿昌族鄉、梁河縣囊宋阿昌族鄉、九保阿昌族鄉,其餘分布於潞西、盈江、騰沖、龍陵、雲龍等縣。

4、德昂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比較集中的分布在雲南省保山地區的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市、瑞麗市、盈江縣、隴川縣、梁河縣,臨滄地區的永德縣、鎮康縣、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其中潞西市的三台山德昂族鄉和臨滄市鎮康縣的軍弄鄉是德昂族居住比較集中的地區。

(8)泰國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有什麼節日擴展閱讀:

(1)傣族村寨多分布在群山環抱的河谷平壩地區。比較大的壩子有景洪、勐籠、勐遮、勐罕、勐海、芒市、隴川、干崖、勐卯、遮放等。

傣族按分布地區有傣泐、傣那、傣雅、傣綳、傣端等自稱。西雙版納等地自稱「傣泐」,德宏等地自稱「傣那」,紅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稱「傣雅」,瑞麗、隴川、耿馬邊境一線的自稱「傣綳」,瀾滄芒景、芒那的為傣綳支系。

(2)景頗族聚居的山區,一般海拔1500米左右,大部分緯度偏南,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山青水秀、樹木蔥蘢。這里良好的植被造就了天然的綠色水庫,山有多高水有多長,座座青山有溪流,條條山箐有小河,為發展農業提供了有利的灌溉條件。

景頗族包括景頗、載瓦、勒期、浪峨、波拉5個支系。支系的名稱也是各支系的自稱和支系語言的名稱。其中,「景頗」既是支系名稱也是民族名稱。各支系有自稱和對其他支系的他稱,與景頗族雜居的漢、傣等民族對景頗族各支系也有不同的稱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統稱為景頗族。

(3)阿昌族在古代漢文獻中,曾被稱為「峨昌」、「莪昌」、「娥昌」或「萼昌」,現在通稱「阿昌」。阿昌族還有不同的自稱,戶撒地區阿昌族自稱為「蒙撒」、「傣撒」、「蒙撒撣」、「襯撒」;梁河地區阿昌族則自稱為「漢撒」、「阿昌」、「峨昌」。

阿昌族的先民很早就居住在滇西北的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流域一帶,後來一部分遷至怒江西岸,即古代稱作「尋傳」的地區,再逐漸南移,約於13世紀定居於現在的隴川縣戶撒壩子,另一部分則沿雲龍、保山、騰沖遷徙,最後定居於梁河地區。

(4)德昂族是一個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分布范圍非常廣,雖然德昂族只有1萬多人,卻分布在雲南省3個地州9個縣市。除潞西市的三台山和鎮康縣的軍賽兩地外,其他德昂族與景頗、漢、傈僳、佤等民族分寨而居,其中有少數村寨間雜在壩區傣族村落之間。

德昂族由於居住分散,自稱他稱很多。居住在德宏地區的德昂族自稱「德昂」,鎮康、耿馬的德昂族則自稱「尼昂」或「納昂」,此外,還有「崩龍」、「昂」、「冷」、「梁」、「布雷」、「納安諾買」等稱呼。新中國成立後進行民族識別,沿用了「崩龍」這個名稱。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1985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崩龍族」正式改名為「德昂族」。

⑨ 傣族丶景頗族、阿昌族丶德昂族、漢族。

傣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與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關,與緬甸的撣族、寮國的主體民族佬族和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印度阿薩姆阿豪姆人有歷史和文化淵源,語言和習俗也與上述民族接近。在泰國與寮國稱傣泐族。傣族是一個跨境民族,與緬甸的撣(傣)族、寮國的主體民族佬族,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印度的阿薩姆邦的阿洪傣都有著淵源關系。全球傣(泰、撣)總人口6000萬以上。大部分傣族自稱為「傣」、「泰」,他稱為「撣」、「阿薩」。

景頗族,中國雲南世居少數民族之一,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近代文獻多稱為"山頭"、又分別稱為"大山"、"小山"、"茶山"、"浪速",自稱"景頗"、"載瓦"、"喇期"、"浪峨"。
景頗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芒馬、古浪、崗房以及耿馬、瀾滄等縣。
緬甸有克欽邦,克欽族即中國景頗族。只是名字不同而已。

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國雲南省和貴州省。主要居住在德宏州的隴川縣戶撒和梁河縣九保、囊宋三個阿昌族鄉。潞西縣江東鄉高埂田和盈江、瑞麗有少量居住。此外,在貴陽市、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的漕澗、舊州等地,保山地區騰沖縣和龍陵縣也有部分居住。
使用阿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無文字,慣用漢文和傣文。

德昂族(Deang ethnicity),也稱為"崩龍族",是中緬交界地區的山地少數民族。德昂族主要居住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緬甸聯邦共和國交界地區,中國一側在雲南德宏、保山、臨滄等地,緬甸一側在撣邦、克欽邦等地,與傣族、景頗族、佤族等民族雜錯而居。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漢族是主體民族,約佔全國人口92%。還有55個少數民族。
漢族是外族對華夏族的稱呼。稱謂始於漢代,並沿用至今。漢族是經過長期歷史發展。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多次民族遷徙和融合,使漢族不斷得以發展興旺,逐漸成為中國人口最多、經濟文化最發達的民族。漢族是數個現代國家的主體族群,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族群,在中國各地皆有分布。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100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42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435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02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066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726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640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225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693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