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鑒別泰國菩提木
1. 椴木為什麼叫菩提木
「菩提」英文名「Linden」學名「Tilia europaea」 別名「段樹」、「西洋菩提」、「西洋椴樹」科屬名為「椴樹科椴樹屬」,原產於地中海沿岸,目前亞熱帶也多所種植。歐洲、印度,香港、雲南、中南半島、泰國北部均可看見其蹤跡。菩提又稱椴樹,是屬於椴木科的高大樹種,又稱「西洋菩提」或西洋椴樹。但是在中國卻有相同「中文名」但英文名、學名卻大不相同,那就是「菩提樹」學名「Ficus religiosa」,是一種「桑科榕屬」也稱為「無花果屬」 植物與『菩提』 英文名「Linden」 學名「Tilia europaea」其實是不同的植物品種。所以當人們在稱呼「菩提」時,一定要確認是何種「科屬名」提。德國柏林的菩提樹下大街,德語為「Unter den Linden」,實際上德語的「Linde」是椴樹而非菩提樹,但是中文卻誤翻為菩提樹。歐洲音樂家「舒伯特」 著名的歌曲中「菩提樹」其實也是Linden,都與我們所稱的菩提樹是不相同的,因為已經錯誤百年以上了,大家也都將錯就錯,不以為意。目前台灣椴樹並不常見,但是「菩提樹」 學名「Ficus religiosa」倒是普遍種植於校園或道路兩旁,要分辨「Tilia europaea」還是「Ficus religiosa」可以透過葉子來判別「Tilia europaea」的葉子有明顯的「鋸齒狀」,但是另一種無「鋸齒狀」呈現平滑弧度。
以上摘自某台灣網站,又及台獨分子真是有病,這簡單的一段知識點里都要蹦躂兩下
2. 做傢具的木材種類、如何辨別
眼下,適用於傢具、裝飾的樹種主要有:水曲柳、東北榆、柳桉、樟木、椴木、樺木、色木、柚木、山毛櫸、櫻桃木、紫檀、柏木、紅豆杉、紅松、柞木、黃菠蘿、核桃楸、木荷、花梨木、紅木、苦楝、香椿、酸棗等。為了准確識別樹種,恰如其分地用材,必須充分了解一些常用木材的性能特徵。
水曲柳:其樹質略硬、紋理直、結構粗、花紋美麗、耐腐、耐水性較好,易加工但不易乾燥,韌性大,膠接、油漆、著色性能均好,具有良好的裝飾性能,是目前傢具、室內裝飾用得較多的木材。
柳桉:其材質輕重適中,紋理直或斜而交錯,結構略粗,易於加工,膠接性能良好。乾燥過程中稍有翹曲和開裂現象。
楊木:我國北方常用的木材,其質細軟,性穩,價廉易得。常做為榆木傢具的附料和大漆傢具的胎骨在古傢具上使用。這是所說的楊木亦稱「小葉楊」,常有段子般的光澤,故亦稱「緞楊」,不是本世紀中才引進的那種蘇聯楊、大葉楊、胡楊等。楊木常有「騷味」,,比樺木輕軟。樺木則有微香,常有極細褐黑色的水浸線。這是二者的差別。
核桃楸:其木材有光澤,紋理直或斜,結構略粗,乾燥速度慢,但不易翹曲,木材韌性好,易加工,切削麵光滑。彎曲、油漆、膠接性能良好,釘著力強。
黃菠蘿:其木材有光澤,紋理直,結構粗,年輪明顯均勻,材質松軟、易乾燥,加工性能良好,材色花紋均很美觀,油漆和膠接性能良好,釘著力中等,不易劈裂;耐腐性好,是高級傢具、膠合板用材。
柞木:其木材比重大,質地堅硬、收縮大、強度高。結構緻密,不易鋸解,切削麵光滑,易開裂、翹曲變形,不易乾燥。耐濕、耐磨損,不易膠接,著色性能良好。目前裝飾木地板用得較多。
香樟:其木材具有香氣,能防腐、防蟲。材質略輕,不易變形,加工容易,切面光滑,有光澤,耐久性能好,膠接性能好。油漆後色澤美麗。
白樺:其材質略重而硬,結構細致、力學強度大、富有彈性。乾燥過程中易發生翹曲及乾裂,膠接性能好,切削麵光滑。耐腐性較差,油漆性能良好。
樺木:產東北華北,木質細膩淡白微黃,纖維抗剪力差,易「齊茬斷」。其根部及節結處多花紋。古人常用其做門芯等裝飾。其樹皮柔韌美麗。蒲人對此極有感情,常鑲嵌刀鞘弓背等處。唯其木多汁,成材後多變形,故絕少見全部用樺木製成的桌椅
杉木:其材質輕軟,易乾燥,收縮小,不翹裂,耐久性能好、易加工,切面較粗、強度中強、易劈裂,膠接性能好,是南方各省傢具、裝修用得最為普遍的中檔木材。
榆木:花紋美麗,結構粗,加工性、塗飾、膠合性好,乾燥性差,易開裂翹曲。
櫸木:材質堅硬,紋理直,結構細、耐磨有光澤乾燥時不易變形,加工、塗飾、膠合性較好。
樟木:在我國江南各省都有,而台灣福建盛產。樹徑較大,材幅寬,花紋美,尤其是有著濃烈的香味,可使諸蟲遠避。我國的樟木箱名揚中外,其中有衣箱、躺箱(朝服箱)、頂箱櫃等諸品種。唯桌椅幾案類北京居多。舊木器行內將樟木依形態分為數種,如紅樟、虎皮樟、黃樟、花梨樟、豆瓣樟、白樟、船板樟等。
核桃木:山西呂梁、太行二山盛產核桃。核桃木為晉做傢具的上乘用材該木經水磨燙蠟後。會有硬木般的光澤,其質細膩無性,易於雕刻,色澤灰淡柔和。其製品明清都有,大都為上乘之作。可用可藏。其木質特點只有細密似針尖狀棕眼並有淺黃細絲般的年輪。重量與榆木等。
楸木:民間稱不結果之核桃木為楸,楸木棕眼排列平淡無華,色暗質松軟少光澤,但其收縮性小,正可做門芯桌面芯等用。常與高麗木、核桃木搭配使用。楸木比核桃木重量輕,色深,質松,棕眼大而分散,
楠木:是一種高檔木材,其色淺橙黃略灰,紋理淡雅文靜,質地溫潤柔和,無收縮性,遇雨有陣陣幽香。南方諸省均產,唯四川產為最好。明代宮廷曾大量伐用。現北京故宮及京城上乘古建多為楠木構築。楠木不腐不蛀有幽香,皇家藏書樓,金漆寶座,室內裝修等多為楠木製作。如文淵閣、樂壽堂、太和殿、長陵等重要建築都有楠木裝修及傢具,並常與紫檀配合使用。可惜今人多不識之,常以拜物心理視之,覺得質不堅不重,色不深不亮,故而棄之。行內人視其質地有如下稱呼:金絲楠、豆瓣楠、香楠、龍膽楠。另外,在山西等地民間,常稱紅木黃梨等硬木為「南木」,原意應為自南方的木材。乍聽起來卻極易與此「楠木」混同,不可不知。
楓木:重量適中,結構細,加工容易,切削麵光滑,塗飾、膠合性較好,乾燥時有翹曲現象。
樟木:重量適中,結構細,有香氣,乾燥時不易變形,加工、塗飾、膠合性較好。
柳木:材質適中,結構略粗,加工容易,膠接與塗飾性能良好。乾燥時稍有開裂和翹曲。以柳木製作的膠合板稱為菲律賓板。
花梨木:材質堅硬,紋理余,結構中等,耐腐配,不易乾燥,切削麵光滑,塗飾、膠合性較好。
紫檀(紅木):材質堅硬,紋理余,結構粗,耐久性強,有光澤,切削麵光滑。
人造板,常用的有三合板、五合板、纖維板、刨花板、空心板等。因各種人造板的組合結構不同,可克服木材的脹縮、翹曲、開裂等缺點,故在傢具中使用,具有很多的優越性。
紅松:材質輕軟,強度適中,乾燥性好,耐水、耐腐,加工、塗飾、著色、膠結性好。
白松:材質輕軟,富有彈性,結構細致均勻,乾燥性好,耐水、耐腐,加工、塗飾、著色膠結性好。白松比紅松強度高。
柏木:柏木有香味可以入葯,柏子可以安神補心。柏木色黃、質細、氣馥、耐水,多節疤,故民間多用其做「柏木筲」。上好的棺木也用柏木,取其耐腐。
泡桐:材質甚輕軟,結構粗,切水電面不光滑,乾燥性好,不翹裂。.
椴木:材質略輕軟,結構略細,有絲絹光澤,不易開裂,加工、塗飾、著色、膠結性好。不耐腐、乾燥時稍有翹曲。
核桃楸木其木材有光澤,紋理直或斜,結構略粗,乾燥速度慢,但不易翹曲,木材韌性好,易加工,切削麵光滑。彎曲、油漆、膠接性能良好,釘著力強。
黑胡桃木(學名:Juglans regia,L‧)
外觀黑胡桃心材茶褐色,有時具黑或紫色條紋。黑胡桃木之顏色視所生長地區而有不同。所以稱為黑胡桃之原因,並非指其木材為黑色,而系由於其果實外殼為黑色之故,實際上木材為淡灰褐色至濃深紫褐色。故黑胡桃木常略稱為胡桃木。性質黑胡桃木之木理變化萬千,形成各種不同花紋, 為人所喜愛。其木質重而硬,耐沖撞磨擦;耐腐朽,容易乾燥,少變形;易施工,易於膠合。木質堅硬適於製造近代式傢具之雕刻部份,又其收縮率甚小故能耐多變化之氣候,而無虞發生裂縫。可施以任何塗裝方法,其它木材均不及黑胡桃木能吸收油質塗裝,此即為其多用於製造近代式傢具之另一原因。用途.最適於製造傢具及室內裝修。施以傳統式塗裝之黑胡桃木,只須以中性肥皂及水洗滌,以蠟擦亮即可保持本來外觀;施以油質塗裝者,可每年塗抹煮沸之亞麻仁油二次。
柚木(學名:Tectona glandis,L‧)
柚木顏色自蜜色至褐色,久而轉濃,材質堅致耐久,心材頗似櫸材,而色稍濃。膨脹收縮為所有木材中最少之一。 能抵抗海陸動物之侵蝕,且不致腐蝕鐵類,因收縮率小,故不易漏水。因柚木具高度耐腐性,在各種氣候下不易變形,易於施工等多種優點。故適於製造船鑒,而作船隻甲板。現已成為著名於世界之高級木材。 斯堪的那維亞及東方型式傢具多使用柚木製造。
黑心木蓮
M.fordiana (hensl) oliv,常綠喬木,高可達25米,枝下高15米,胸徑80厘米左右,最大可達140厘米。主產於緬甸西北部海拔800-1800米的常綠闊葉林中,樹齡120年以上。在雲南木材市場的常用商品名稱中有黑心蓮、黑心木蓮、黑心楠之稱。因其加工成品近似柚木,故在上海、廣州、北京一帶木材市場中被冠名為"金絲柚"。
木材材造:
木材散孔,心材金黃色至灰黃褐色,與邊材區別明顯,邊材淺黃白色,生產輪略明顯,輪間呈淺色細線。管孔略多,甚小至略小,放大鏡下明顯;大小一致,分布頗均勻,散生,侵填體內未見。軸面薄壁組織量少,肉眼下略見輪界狀。木射線數目中等,極細至略細,放大鏡下可見至明晰,此管孔小,徑切面上有極細微的射線斑紋。
木材性質:
木材光澤強,無特殊氣味和滋味,木材耐腐,抗蟲蛀;紋理直,結構甚細,均勻。硬度及強度中等(氣干密度0.5kg/cm3),乾燥速度中等,干縮小,不變形,切削容易,切面光滑,油漆後的光亮性良好,效果接近柚木。
木材明清時期為宮廷建築首選用材,現為優質傢具用材,適宜做膠合板,室內裝修如門、窗、地板、工藝美術用品、雕刻等。
澳大利亞紅桉木材材性:有油脂,具光澤,紋理交錯;重量重,強度高;干縮小(1mm),材質穩定。加工容易,刨面光滑;膠接、油漆及釘釘性能好,耐腐,乾燥。氣干密度1.13g/cm3,比東南亞紅柳桉優越得多,板面顏色赤紅,有澳大利亞紅木之稱.
木材用途:紅木傢具、地板、木皮,木線條,樓梯,室內裝飾,工藝品,音響,鋼琴製造等.
澳大利亞藍桉和塔斯馬尼亞像木都屬於硬雜木,也是像木的一種。
心材灰黃,淺褐色,從邊材到心材漸變,管也肉眼可見,氣干密度0.65-0.8g/cm3,紋理清晰,穩定性好
美國闊葉木
美國橡木
東部各地區廣泛分布。橡木是東部闊葉木林樹種之中,品種數目最多的樹木。紅橡樹的數目比白橡樹更多。紅橡樹有許多品種,其中大約有八種是商用樹木。
紅橡木的白木質為白色至淺棕色,心材粉紅棕色。紅橡木的外觀通常與白橡木相似,但是因木髓射線較細,可見圖形較少。紅橡木絕大部份為直紋,紋理粗糙。紅橡樹因秋天時樹葉變紅而得其名稱。
紅橡木的機械加工性能良好其釘子及螺釘固定性能良好;染色及拋光後能獲得良好表面;乾燥緩慢且易開裂及翹曲;收縮率大,性能易變化。
紅橡木堅硬沉重,具有中等抗彎曲強度及剛性,斷裂強度高,具有極好的抗蒸汽彎曲性能。南方紅橡生長比北方紅橡迅速,且木質較硬及較重。
是最廣泛使用的木材品種。
出口: 板材及薄木片供應充足,但數量不及白橡木。紅橡木通常按產地分類,並分別以北方紅橡及南方紅橡出售。
美國白楊
木質為白色,摻入淺棕色的心材,白木質與心材之間顏色相差不大。這種木材紋理精細均勻,直木紋。
鑽釘時不容易開裂,機械加工容易,切割表面略有絨毛而 糊不清,車削、鏜及砂磨性能良好。能吸收油漆及染料,產生良好的飾面,但是表面模糊的部位需要護理。收縮率低至中,尺寸穩定性良好。白楊是一種真正的白楊木,其特性及性質與揚木及歐洲白楊類似。 白楊重量輕、質地軟,具有較低的抗彎曲強度及剛性和中等的抗震力。
供應有限,厚材稀少。
因市場需求量小,出口量有限。
傢具部件(抽屜側邊)、門、模製部件、畫框、室內細木工製品、玩具、廚具、火柴 (美國)、重要的專業用途包括桑拿浴室板條(因其傳熱性能差)及筷子。
美國椴木
其它名稱:菩提木、美洲白木、美洲椴木的白木質部份通常頗大,呈奶白色,逐漸並入淡至棕紅色的心材,有時會有較深的條紋。這種木材具有精細均勻紋理及模糊的直紋。
椴木機械加工性良好,容易用手工工具加工,因此是一種上乘的雕刻材料。釘子、螺釘及膠水固定性能尚好。經砂磨、染色及拋光能獲得良好的平滑表面。乾燥尚算快速,且變形小、老化程度低。乾燥時收縮率頗大,但尺寸穩定性良好。
椴木重量輕,質地軟,強度比較低,屬於抗蒸汽彎曲能力不良的一類木材。
適合雕刻品、車製品、傢具、圖案製作、模製品、室內細木工製品、樂器。重要的專業用途為軟百葉簾。
美國3毛櫸
美國櫸木的白木質呈紅色調白色,心材則為淺棕紅至深棕紅色。與歐洲櫸木比較,美國櫸木顏色略為偏深,且一致性略差。這種木材通常為直紋,紋理緊密均勻。
美國櫸木易用大多數手工及機械工具加工,具有良好的釘子及膠水固定性能,可經染色及拋光獲得良好表面。乾燥尚算快速,但極易出現翹曲、開裂及表面裂紋。收縮率大,性能變化適中。
美國櫸木屬沉重、堅硬、強度大、抗震能力強、極適合進行蒸汽彎曲的一類木材。
美國: 幾乎限於低級產品。
出口: 極有限,因需求少,且歐洲櫸木供應充足。
適合傢具、門、地板、室內細木工製品、鑲面板、刷子柄及車製品。因其無味無嗅,極適合製成食品容器。
美國櫻桃木
其它名稱:美洲黑櫻
美國東部各個地區,主要商業林分布於賓夕凡尼亞州、弗吉尼亞州、西弗吉尼亞州及紐約州。
櫻桃木的心材顏色由艷紅色至棕紅色,日曬後顏色變深。相反,其白木質呈奶白色。櫻桃木具有細致均勻直紋,紋理平滑,天生含有棕色樹心斑點和細小的樹膠窩。
櫻桃木機械加工容易,釘子及膠水固定性能良好,砂磨、染色及拋光後產生極佳的平滑表面。櫻桃木乾燥尚算快速,乾燥時收縮量頗大,但是烘乾後尺寸穩定。
櫻桃木密度中等,具有良好的木材彎曲性能,較低的剛性,中等的強度及抗震動能力。
櫻桃木屬心材具抗腐力木材。其白木質會受常見傢具甲蟲蛀食,心材具中等的抗防腐處理劑滲透力。
適合傢具及箱櫃製造、高級細木工製品、廚櫃、模製品、鑲板、地板、門、船舶內部裝飾、樂器、車製品及雕刻品。
3. 印度菩提木是什麼樹種
菩提樹(Ficus religiosa L.),是一種桑科榕屬的植物。大型喬木,幼時附生於其他樹上,高達15-25米,胸徑30-50厘米;樹皮灰色,葉革質,三角狀卵形,榕果球形至扁球形,成熟時紅色,雄花,癭花和雌花生於同一榕果內壁;子房光滑,球形。花柱纖細,柱頭狹窄。花期3- 4月,果期5-6月。 分布於日本、馬來西亞、泰國、越南、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坦及印度。是印度國樹。中國唐朝初年,禪宗六祖慧能寫了一首關於菩提樹的詩,流傳甚廣,「菩提本無樹」這一詩句,成為佛家理論「四大皆空」的經典名句。
4. 泰國買的菩提木手串真的還是假的
假的
5. 椴木為什麼叫菩提木
「菩提」英文名「Linden」學名「Tilia europaea」 別名「段樹」、「西洋菩提」、「西洋椴樹」科屬名為「椴樹科椴樹屬」,原產於地中海沿岸,目前亞熱帶也多所種植。歐洲、印度,香港、雲南、中南半島、泰國北部均可看見其蹤跡。菩提又稱椴樹,是屬於椴木科的高大樹種,又稱「西洋菩提」或西洋椴樹。但是在中國卻有相同「中文名」但英文名、學名卻大不相同,那就是「菩提樹」學名「Ficus religiosa」,是一種「桑科榕屬」也稱為「無花果屬」 植物與『菩提』 英文名「Linden」 學名「Tilia europaea」其實是不同的植物品種。所以當人們在稱呼「菩提」時,一定要確認是何種「科屬名」提。德國柏林的菩提樹下大街,德語為「Unter den Linden」,實際上德語的「Linde」是椴樹而非菩提樹,但是中文卻誤翻為菩提樹。歐洲音樂家「舒伯特」 著名的歌曲中「菩提樹」其實也是Linden,都與我們所稱的菩提樹是不相同的,因為已經錯誤百年以上了,大家也都將錯就錯,不以為意。目前台灣椴樹並不常見,但是「菩提樹」 學名「Ficus religiosa」倒是普遍種植於校園或道路兩旁,要分辨「Tilia europaea」還是「Ficus religiosa」可以透過葉子來判別「Tilia europaea」的葉子有明顯的「鋸齒狀」,但是另一種無「鋸齒狀」呈現平滑弧度。
6. 我想知道各國的飲食
法國:食不厭精的藝術 法國人對菜餚的要求很高,講究選料嚴格,加工精細,花樣繁復,保持原味和合理營養。菜式崇尚精美,講究款式搭配、顏色組合,講究飲食環境與就餐氛圍,對「吃」的里里外外都追求美感和意境。法式鵝肝是與魚仔醬、松露齊名的世界三大美食珍品之一,是法國的傳統名菜,在歐美其他國家的菜譜上極為少見。鵝肝的精妙之處在於它入口即化、柔嫩細致、唇齒留香、餘味無窮的感覺,可以勾起人味蕾的無限慾望。此外,法國人十分喜愛吃乳酪,乳酪品種多樣。法式菜還比較講究吃半熟或生食,牛排、羊腿以半熟鮮嫩為特點,如取材於羊羔的名菜--法式紅酒小羊排,嫩滑鮮美。 法式菜餚重視調味,調味品種類多樣。擅長用酒來調味,什麼樣的菜選用什麼酒都有嚴格的規定,如清湯用葡萄酒、海鮮用白蘭地酒、甜品用各式甜酒或白蘭地等。配料中酒類和香料是兩大要素,無論是菜或點心,聞起來香味濃郁,品起來醇厚宜人。佳餚配美酒是法餐的特色。如果說法國人喝酒比喝水多,並不是玩笑話。 義大利:美味情繞Pasta 義大利美食與法國菜齊名,是當今西餐的主流。義大利的美食就像它的文化一樣高貴、典雅、味道獨特。 精美可口的義大利麵食、乳酪、火腿和葡萄酒是世界各國美食家追求的極致。義大利人善用米飯、面條做菜,而不是作為主食。在中國最有知名度的義大利美食就是匹薩和義大利面。匹薩薄薄的餅配上肉末、蔬菜經過烤箱一番烘烤,薄餅香和蔬菜香融為一體,光聞香味足以讓人垂涎三尺。義大利面更是有著千奇百怪的形狀:通心、螺旋、貝殼以及有餡的小包等。紅色面在面中混入紅甜椒或甜椒根;黃色面在面中混入番紅花蕊或南瓜;綠色面是混入菠菜,甚至還有堪稱最具視覺震撼的黑色面,所有的顏色皆來自自然食材,而不是色素。義大利面搭配千變萬化的沙司,再加上海鮮、牛肉、蔬菜,或者單純配上香料,使得麵食都可以有上百種口味。常見的一款義大利面中,橄欖油是不可或缺的美味因子,蔬果可以增加面的視覺美感,配上香濃的芝士或者濃湯,香味襲人,讓人忍不住叫好,這才是義大利美食的難忘滋味。 西班牙:美味也濃烈 提起西班牙,那節奏明快、風格獨具的弗拉門科舞曲便在耳畔響起,風光旖旎的西班牙,東面及東南面瀕臨地中海,這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得西班牙人酷愛各種海鮮食品。 西班牙盛產土豆、番茄、辣椒、橄欖。在西式餐點中,它的食品烹制從表面看起來也許沒有什麼明顯的特色,但西班牙美食匯集了西式南北菜餚的烹制方法,其菜餚品種繁多,口味獨特。有名的西班牙炸魷魚是用油酥面將菠菜、羊肉、奶酷做成的餡包起來,再放進烤箱烘烤,外焦里嫩,口味清香,是一種風味獨特的餐前下酒小菜。小蝦球用鮮蝦仁、洋蔥、鮮蛋黃、奶油、各式香料等打成餡,製成圓餅狀,在油中煎制而成,吃時佐以蒜蓉,口感清爽,是佐酒的美味佳餚。 說到主食,西班牙人最喜愛吃的就屬海鮮飯了。用鮮蝦、魷魚、雞肉、西班牙香腸,配上洋蔥、蒜蓉、番茄汁、藏紅花等燜制而成的海鮮飯清香四溢,色彩豐富。靠近鍋底的有一點焦,又脆又有嚼頭,像鍋巴,上面的香糯溫軟,加上海鮮的特有鮮味,堪稱西餐中一絕。而在夏季的餐桌上,以各種蔬菜及香料、碎冰打成的湯汁,用番茄汁再加以調和而成的湯汁、涼湯,是西班牙人最鍾愛的清涼湯品。除了這些用特殊方法烹制而成的特色佳餚外,水果、甜食也是西班牙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如蘋果卷、杏仁蛋糕等,花樣品種極多。 俄羅斯:汁濃味厚的慢餐 俄式菜餚在西餐中影響較大,沙皇俄國時代的上層人士非常崇拜法國,不僅以講法語為榮,而且飲食和烹飪技術也主要學習法國。但經過多年的演變,特別是俄國地帶,食物講究熱量高的品種,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烹調特色。俄國人喜食熱食,愛吃魚肉、肉末、雞蛋和蔬菜製成的小包子和肉餅等,各式小吃頗有盛名。 俄式菜餚口味較重,喜歡用油,製作方法較為簡單。口味以酸、甜、辣、咸為主,酸黃瓜、酸白菜往往是飯店或家庭餐桌上的必備食品。烹調方法以烤、熏腌為特色。俄羅斯廚師對每一道菜品都嚴格把關,精益求精,如果有哪一道菜缺少某種調料,寧可不賣也絕不擺上顧客的餐桌。 傳統的俄式西餐,從選材到製作工藝都應該可以達到「慢餐」的要求。而定期的歌舞伴宴,無論如何都會讓人放慢進餐的速度,味覺、視覺、聽覺的全方位享受,給「慢吞吞」找個絕好的理由。雖然俄式西餐口味與菜品上與法餐大相徑庭,但在用餐程序上的繁復程度上俄餐絕不比法餐遜色,客人到了這里不自覺地就放慢了速度。 德國:一絲不苟的美味 與烹飪技術舉世聞名的中國相比,德國的飲食不免人覺單調乏味,這同德國人呆板、拘泥的性格一樣不討人喜歡。但是清煮、白燉加烤制,在德國的高廚手中,也變化出百般花樣來。 一提到德國的地道菜式,香腸可謂是德國菜餚的代表作,不下百種的德國香腸吸引了世界各地美食家的目光。德國各個地區都以其特製的香腸自居,格丁根及雷根斯堡香腸自中世紀以來已享福盛名;而圖林根的紅腸和紐倫堡手指般的烤腸亦廣受歡迎。卡塞爾人則偏愛其家鄉的肝肉腸。咖喱腸是由柏林人所發明的,吃的時候將腸切成薄片,加上茄汁後再灑一層薄薄的咖喱粉,確實其味無窮。只要蘸上相配的芥醬,便可享受到每一種香腸的獨特風味。德國菜與現代快餐也有著不解之緣--現在風靡全球的快餐"漢堡包",就是從德式的漢堡肉扒演變而成的。 吃香腸必有麵包與之相配,在麵包的生產方面德國也可稱得上是質量和數量的世界冠軍。在德國,麵包有用精粉做的,也有用黑麥、燕麥、精粉與雜糧摻加和在一起的混合面做的。德國每天出爐的芳香撲鼻的小麵包、角形小麵包、"8"字形烘餅和長麵包就有1200多種,此外,還有300多種其他不同種類的麵包。麵包是德國人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主食。 英國:那些媽媽的味道 英國菜確實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Simple"(即簡單)。簡而言之,其製作方式只有兩種:放火烤箱烤,或者放火鍋里煮。口味上喜愛清淡、酥香,做菜時什麼調味品都不放,吃的時候再依個人愛好放些鹽、胡椒或芥茉、辣醬油之類。菜餚油少、清淡,選料注重海鮮及各式蔬菜,菜量要求少而精。烹調講究鮮嫩,口味清淡,連調味時也較少用酒。這種質朴的烹飪方式,有家庭美餚之稱,就好像是媽媽手下的美味。 在許多國家,早餐只是小吃而不是正餐,但傳統的英國早餐卻十分豐富。有些人開始先吃麥片粥是用粗燕麥片做的(正宗的蘇格蘭風味),那就既可口又經濟並富有營養。麥片粥之後通常是煮熟的一道菜,例如火腿加雞蛋,香腸加火腿,有時是熏魚或腌鯡。約克郡火腿也是早餐的特色食品。之後便是塗上黃油和果醬的土司,有時或許還有些水果。 傳統的英國正餐以烹調簡單的普通食品為主。英國人喜歡炸雞、炸魚、炸薯條、薯泥等食物。如果是煮食,他們會用慢火久燉,類似中國人的紅燒肉。英國人的餡餅最為人稱道,餡的種類有牛肉,羊肉,雞肉等,可以說是一種老少皆宜的家庭烹調。英式腰子牛肉飯、鄉村燉牛肉、愛爾蘭燴羊肉、英式牧羊肉泥都是地道的英國菜式。而藍桑果、黑柵桃在英國,則是很受歡迎的甜點。近年來,英國人的飲食習慣已超過了地域的范圍,許多家庭坐下來用餐時,桌上食品的原料或製作法往往可能來自印度中國或者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地方。 美國:營養快捷更甚美味 提起美式飲食,中國人大概不以為然:不就是漢堡包、炸薯條、軟飲料之類的快餐食品嗎?實際上美國的飲食文化也挺豐富多彩的。傳統意義上的美式食品,包括了歐式主食,如以小麥麵粉做的麵包、意粉和糕點、奶類製品、家禽、豬肉、牛肉和海產品。傳統美式食品還引入了原產於美洲大陸或後來引種到歐洲的農產品,如馬鈴薯、玉米、南瓜、西葫蘆、番薯和花生等。來自歐洲和亞洲的移民為美式食品加入了更多的變化與風味。自此,美式烹飪不僅用傳統的方法來烹調這些外來菜式,繼承了英式菜簡單、清淡的特點,更對這些菜式進行改良,將美國本土風味融入其中。 由於農產品產地的不同和當地移民生活習慣的差異,美國南部地區的家庭式烹飪方法,與北部新英格蘭地區或中西部的煮食方法都有所不同。路易斯安那州以法式卡真風味而聞名,威斯康星州的啤酒、乳酪和香腸頗受歡迎;新墨西哥州有獨特的德州風味;而三藩市則有融合了亞洲、美式和傳統的歐式烹飪方法的大陸菜式。美國人一般對辣味不感興趣,喜歡鐵扒類的菜餚,喜歡吃各種新鮮蔬菜和各式水果。美式牛扒最好是三成至五成熟。外面一層肉剛熟,火候向里逐漸遞減,最裡面幾乎是生的,從熟透的肉色到嫩紅,過渡自然。蘸點盤子里調好的醬汁,清爽香滑。
韓國飲食的主要特點:高蛋白、多蔬菜、喜清淡、忌油膩,味覺以涼辣為主。韓國人自古以來把米飯當做主食。菜餚以燉煮和烤制為主,基本上不做炒菜。韓國人喜歡吃面條、牛肉、雞肉和狗肉,不喜歡吃饅頭、羊肉和鴨肉。
韓國人普遍愛吃涼拌菜。涼拌菜是把蔬菜直接切好或用開水焯過後,加上佐料拌成的。還有生拌魚肉、魚蝦醬等菜餚。生拌魚肉,是把生肉、生魚等切成片,加上作料和切成絲的蘿卜、梨等,再澆上加醋的醬或辣醬拌成。
湯也是用餐時必不可少的部分,它通常用蔬菜、山菜、肉類、大醬、咸鹽、味素等各種原料烹調而成。
韓國人愛吃辣椒,家常菜里幾乎全放辣椒。韓國人有一日四餐的飲食習慣,分別安排在早上、中午、傍晚、夜晚。韓國人就餐用勺和筷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飯碗和湯碗,其他所有的菜則擺在飯桌中間供大家享用。韓國人使用飯碗也很有講究,分男用、女用和兒童用。韓國人注意節儉,無論是自己食用還是招待窮人,都盡可能把飯菜吃光用凈。
日本飲食文化介紹
說到飲食,不僅是以大米為主食、蔬菜、魚與肉為副食的日本式餐點,而且西歐中國餐點一般也很普及,在日本可以品嘗到豐富多樣的餐食。日本是一個優質水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家,衛生設施也很完善,所以自來水在日本的任何地方都可以飲用。現代的日本文化更是多彩多姿。女孩子們在學習自古以來的日本傳統文化,如茶道、花道的同時,也跳迪斯科。觀覽市區、古老寺院和高層建築相鄰而建的情景並不稀奇。故而現代的日本文化是結合了古老的、新興的、西洋的和東洋的文化而形成。
日本人普遍愛食用生魚,因而蓋著生魚片的壽司是日本國內最流行的食物。
日本料理非常講究保持食物的原味,不提倡加入過多調料,以清淡為主。對菜餚的色面尤其有著很高的要求,不但使用各式各樣非常精緻的盛器來裝食物,對食物的形狀、排列、顏色搭配也都有很細膩的考慮。看著那一道道精細得有如風景畫一般的日式料理,初到日本的遊客往往不忍破壞那份美麗。
飲食習慣
日本的冷麵是放在竹製盤上,用筷子夾起一口的數量放在冷湯里進食。有些餐館沒有附上湯匙,日本人習慣拿起來喝湯。
夜生活
日本人習慣下班後三五成群地去喝酒。在大都市內的娛樂中心區,到處都有酒吧、的士高及夜總會。
日本的酒類
啤 酒:日本人最喜歡喝啤酒,無論是生啤酒或是瓶裝的都受歡迎在夏天,部分百貨公司更高有露天啤酒館,吸引大量遊客。
日本清酒:清酒可以熱喝或冷喝,無論那一種清酒,都是日本菜餚的最佳搭配。酒味可口甜美,容易喝過量而醉。
威 士 忌:日本人喜愛喝威士忌加冰加水稱(Mizuwari)
燒 酒:這種酒是用蕃薯、大麥、蔗糖等材料製成,經過濾後的酒精,與伏特加有些類似。
泰國美食國際知名。無論是口味辛辣的還是較為清淡的,和諧是每道菜所遵循的指導原則。泰式烹調實質上是由有幾百年歷史的東方和西方影響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泰國飲食。泰國美食的特點要根據廚師、就餐人、場合和烹飪地點情況而定,以滿足所有人的胃口。泰國烹飪最初反映了水上生活方式的特點。水生動物、植物和草葯是主要的配料。避免用大塊的肉。後來的影響使得泰國飲食中也使用相當大塊的肉。
泰國飲食文化介紹
因為有佛教背景,所以泰國人避免使用大塊動物的肉。大塊的肉被切碎,再拌上草葯和香料。泰國傳統的烹飪方法是蒸煮、烘焙或燒烤。由於受到中國影響,引入了煎、炒和炸的方法。自17世紀以來,烹飪方法一直受到葡萄牙、荷蘭、法國和日本的影響。在17世紀後期,葡萄牙傳教士在南美洲習慣了紅辣椒的味道,於是在泰國菜中引入了紅辣椒。
泰國人非常擅長「暹羅-伊勢」的外國烹飪方法,並替換一些成分。印度飲食中使用的酥油被椰子油取代,椰子汁代替了其他乳製品。減少使用過於強烈的純香料,增加了新鮮的草葯,比如檸檬草和高良姜。最後,在泰國咖喱中使用較少的香料,而增加新鮮草葯的使用量。通常人們都知道泰國咖喱的辣味很強烈,但持續時間短,而其他咖喱,由於香料味道強烈,辣味會持續很長時間。泰國菜上菜不是按照一定的順序,而是一次上齊,這樣用餐的人就可以盡情享受各種味道相互補充,相互結合。
完整的泰餐應該包括一份湯,一份有調味品的咖喱菜,魚和蔬菜。加香料的色拉可以代替咖喱菜。湯也可以是辛辣的,但是咖喱應該被不辣的菜取代。每道菜和整頓餐都必須在口味和材質上協調。
泰餐也SPA
泰國的SPA業正在形成一個獨特、清新和具有活力的泰式風格,一個真正時尚的健康大餐。
古老的健康食品通常是指盤子里的生菜和胡蘿卜,現在他們已經走進了SPA健康菜系的行列。但是,今天泰國SPA菜系的大廚們又在花園里找到了許多新鮮的蔬菜、水果和香草並將他們加工使之出現在餐桌上。
泰餐是世界上最好的菜系之一,在質量和製作方式上也是亞洲最具有創新風格的菜系。現在,那些健康的食品正在取代泰國傳統的烹飪方式,賓客們可以期待一些很特別的食品。
對那些難得一試的SPA菜系,健康食品的領軍人物安德魯揭開了一個神話:不像素食那樣利用一些原料烹飪成「魚」和「肉」類食品。不論怎樣,健康食品往往是與很多蔬菜結合用來平衡人體蛋白質的需求。廚師們的創新是將蔬菜、水果和香草烹飪成帶有魚、肉等美味的健康食品。
SPA菜系是健康的、營養的,它讓烹飪的降低脂肪、降低鹽份和降低糖份三個基礎因素融入簡單和健康。
SPA菜系就是要選擇有機的原材料,比如:用水果和蔬菜做原料烹飪菜餚來取代那些用味精、蘇達和食色來改變原料本身的味道和顏色的不健康食品。取而代之的健康、營養用料,比如:純橄欖油、蘋果汁、香草和海鹽都可以給菜式提味並還有醫葯功效。
食品的前期准備工作是很重要的,油炸和使用微波爐是絕對禁止的。應主要用烘烤、煎扒、蒸煮的烹調方式來烹飪食品。
有了以上主要方針,對泰國SPA業的迅速發展就不覺驚訝了,廚師們對SPA菜系的理解有著他們自己獨到的見解。
泰餐的構成
可能是餐前開胃菜、伴菜、配菜,和/或點心,包括春卷、烤肉條、有草葯的爆米花糕,體現了泰國人有趣和富有創造力的性格。
沙拉
重要的是各種味道的協調和草葯口味。主要的味道是酸、甜和咸。根據肉的質地和場合不同,辛辣的程度也不同。
普通菜
一道又甜又酸的菜,一份松軟的煎蛋和一道炒菜就是完整的一餐。
蘸醬
蘸醬有些復雜。伴上蔬菜和肉,可以作為一頓飯的主菜。當蘸醬做的很稀時,可以作為沙拉設計。特殊的簡單的蘸醬是由紅辣椒、大蒜、干蝦、酸橙汁、魚露、糖和蝦醬做成的。
湯
平均每人一頓飯要有一份湯和米飯。傳統的泰式湯很獨特,因為它比其他食物有更多的口味和材料。
咖喱
多數非泰國咖喱由粉狀或干香料構成,然而泰國咖喱的主要成分是新鮮的草葯。簡單的咖喱醬包括干辣椒、蔥和蝦醬。較為復雜的咖喱包括大蒜、高良姜、胡荽根、檸檬草、kaffir酸橙皮和胡椒子。
單個菜餚
本身就是完整的一頓飯,包括米飯和面條,如Khaoh Pat和泰式炒飯。
甜點
如果沒有泰式甜點,這頓飯是不完整的。飯後甜點都很甜,在吃完具有強烈的香料和草葯味道的飯後,這些甜點特別受歡迎。
泰餐的吃法和點菜方法
泰餐使用叉和匙。即使只有一道菜,比如肉炒飯或烤鴨飯,都切成很小的片或塊,這就避免使用餐刀。匙用來把食物送到嘴裡。
吃泰國菜最好是兩個人或多人集體用餐,這主要是由於用餐的人數越多,點的菜越多。一般說來,兩個人用餐,除自己的米飯外,點三個菜,三個人用餐點四個菜,等等。用餐者從共享的菜餚中選擇自己需要的,一般加到自己的米飯上。湯和米飯一起享用。不單獨點湯,要和其他菜餚一起享用。也不單獨點辛辣的菜餚。辛辣的菜餚要用口味清淡的菜餚「中和」一下,以免太辣產生不適。
理想的泰餐是辣、甜、酸的和諧混合,同時色、香、味俱佳。典型的泰餐應該包括一份湯(或許是苦瓜塞滿切碎的豬肉),一份蒸的菜(咖喱醬貽貝),一份炒菜(魚和姜)、一份熱色拉(牛肉片配生菜、洋蔥、紅辣椒、薄荷和檸檬汁)以及用來蘸食物的各種各樣的調味料。餐後是甜點和/或新鮮水果,比如芒果、榴槤、木菠蘿、番木瓜、葡萄或甜瓜。
新加坡飲食文化
海鮮
新加坡附近熱水域的海產豐富,品質鮮美,龍蝦,螃蟹,蝦,貽貝、墨魚及各種海產品都是上桌的好菜,海鮮的受到歡迎也使一些餐廳只專賣各種海鮮。一般而言,東海岸一帶的海鮮餐廳收費較市區的許多餐館便宜。菜色中最受歡迎的可說是辣椒蟹,這是將肥美的螃蟹連肉帶殼加上茄汁及辣椒一起拌炒,口味令人回味無窮。
馬來西亞飲食文化
馬來西亞的多元社會,在食物等方面同樣表露無遺。這里匯集了中國、印度、西方、馬來西亞本土民族的食物,使得各種風味的美食琳琅滿目,任君選擇。
飲食
馬來西亞人民的主要食物是米飯,但面類也相當普遍。華人食物從街邊小攤子到酒店中菜館,從小食到昂貴的酒席,不一而足,任君選擇。小食方面有釀豆腐、蝦面、炒猓條、加厘面、清湯粉、薄餅、海南雞飯、瓦煲雞飯、餛飩面、香港點心、肉骨茶、檳城辣沙等,種類繁多。
馬來人的食物以辣為主,其中較出名的食物有椰漿飯、香噴噴的沙爹(雞肉、牛肉及羊肉串)、馬來糕點、竹筒飯、黃姜飯等。
印度人的食物也以辣為主味,最普遍的莫過於其拉茶及各類煎餅。其他印度食物還有查巴迪(capati)、打拜(tapai)、多屑(tosei)等。印度人的香蕉飯也是有名的。
除此之外,在馬來西亞也有不少西餐廳及快餐店。年青人最喜歡上的快餐店有肯德基家鄉雞、麥當勞快餐店、皮薩屋等等。
文化
馬來西亞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及習俗。馬來人有馬來武術、他們稱之為"希拉"(silat),是馬來社會的一門傳統藝術。
他們的舞蹈也有相當悠久的歷史。其中較出名的有從阿拉伯傳入的扎賓舞(tarianZapin),它所用的樂器包括阿拉伯六弦琵琶、小鼓和小提琴。納吉舞則是從馬六甲王朝流傳下來的。最出名的納吉舞叫作約吉南巴(jogetlambak)。其他馬來舞蹈還有蘇馬紹舞(Sumazau)、蝶舞、燭燭舞、宮廷舞及扇舞等。
在音樂方面,馬來音樂是從馬六甲王朝時代流傳下來的。它可分為兩種,即民間音樂及宮廷音樂。其中著名的傳統音樂有:
加薩(Ghazal)
它深受柔佛州人民的喜愛,所使用的樂器包括受手風琴、單面鼓(kompang)、小提琴、六玄琵琶(gambus)和鼓。
馬來民謠東當沙央(DondangSayang)
這音樂在馬六甲非常出名,使用的樂器有小提琴與單面鼓(rebana)。
哈得拉(Hadrah)
這是以敲擊單面鼓伴奏的歌唱,歌詞通常歌頌上天的偉大、勸告及稱贊等。
達普士(Dabus)
這音樂在吡靂相當著名,是一種以歌唱與音樂伴奏的舞蹈,所使用的樂器有銅鑼、小鼓和大鼓等。
另外,馬來人的雕刻與手工藝術也有相當悠久的傳統。他們喜用森林裡的硬木如龍腦木(cengal)、菩提木(meranti)和軟木(nyatah)來雕刻花紋及各種植物圖案,用它們來裝設牆壁、走廊、門柱、窗口和傢具。
在馬來人當中,又以吉蘭丹的馬來人的手工最好,他們所制的風箏及巴迪布,優美亮麗,是許多遊客的紀念品首選。馬來人的詩歌稱為班頓(Pantun)。
華人
馬來西亞的華人,基本上繼承了中國華人的傳統文化,在音樂上傳承了華樂、在舞蹈上延繼了中華許多傳統舞蹈,包括舞獅、舞龍等。武術上傳入了太極拳、氣功、詠春拳術、洪拳等。在這樣的基礎上,馬來西亞華人又開創了新的傳統藝術,其中最著名的是廿四節令鼓。
華人也保留了許多節日的習俗,如中秋節時作燈籠、提燈籠,端午節時裹粽子賽龍舟、祭神時演大戲酬神、冬至吃湯圓、清明節掃墓、過年守歲放鞭炮迎財神等習俗。
在生活的文化上,華人的待人處事方面仍深受儒釋道的巨大影響
緬甸飲食文化
緬甸緬族人喜食椰漿飯及攔有姜黃粉、椰絲、蝦松的糯米飯;每餐必食一種叫「雅比」的魚蝦醬;菜餚喜放咖喱。緬甸克欽族人喜吃獸肉,他們習慣用火烤食,烤熟後撒上鹽、用手撕食。緬甸克倫族人,無論男女老幼都吸煙斗。酒列是日常必備之物,任何儀式上,人們都要以酒助興。緬甸人一般早晨愛吃西餐,午、晚喜食中餐;餐台喜歡備有辣椒油和辣椒醬等調味品。他們用餐習慣一人一把匙和一個湯盤,他們不習慣用碗。用餐「工具」是右手,抓食取飯靈巧方便。他們樂於菜齊後一起上桌用餐。
緬甸人在飲食嗜好上有如下特點:
①注重:講究菜餚要豐盛,注重菜品要質精量小。
②口味:一般口味不喜太咸,愛食甜、酸、辣味。
③主食:以米飯為主,對水餃、蒸餃、餡餅、烤餅、燒麥等也很感興趣。
④副食:喜歡吃雞、魚、蝦、鴨、雞蛋及各種蔬菜;調味愛用蕃茄醬、蝦醬油、辣椒油、辣椒醬和咖喱粉等。
⑤製法:對烤、炸、爆、煎、燒、醬、拌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餚偏愛。
⑥中餐:喜愛中國的川菜。
⑦菜譜:很欣賞大拼盤、素雞、吉利魚條、姜芽鴨片、煎釀明蝦、炸脆皮雞、棒棒雞、奶油菜花、炸板蝦等風味菜餚。
⑧水酒:愛喝啤酒、汽水、桔子水等;飯後有喝咖啡或熱茶的習慣,不過他們愛喝的是怪味茶(即有茶葉拌黃豆粉、蝦米松、蝦醬油、洋蔥頭末、炒熟的辣椒籽等,攪拌後沖成怪味茶飲用)。
⑨果品:愛吃香蕉、椰子、芒果、木瓜、柑桔、菠蘿等水果;乾果喜歡核桃仁等。
因境內種族的多元,仰光市的餐飲也呈現包羅萬象的特色,尤其以撣族、緬族、中國和印度的影響最為顯著。當地食物的精髓包括以咖哩烹調的魚、肉和蔬菜以及葫蘆湯等。緬甸料理的特色為比較油和咸但較不辛辣。
·爽口香脆炸素菜:把胡蘆瓜切段及豆芽蘸炸漿入油鑊炸,前者炸起來十分爽口;豆芽則以脆口取勝,蘸自家調制的辣醬,酸甜又香口。
·茶葉沙律:緬甸的沙律沒有沙律醬,而用清香茶葉去提香,拌菜絲、蝦 米、緬甸珍珠豆(花生),蠶豆,用來佐酒或茶俱佳。
·魚粉湯:把魚拆肉,以香茅和姜去調味,除去俗稱的「泥臭味」,再用炒香的馬豆熬湯,米粉盡收魚湯的鮮味之餘,伴菜有入口香而爽的香·蕉樹芯、炸制, 魚湯底濃到化不開。
·咖喱蟹:主要以咖喱粉調味,拌洋提香,辣度可隨口味增多減少,肉蟹味濃郁又香口。
·緬甸大蝦:緬甸運來的大蝦以多膏見稱,烹調以姜油、蒜及咖喱粉,芫荽味很香,身長而肉嫩,入口如吃龍蝦肉。
7. 我想知道就是 怎麼能根據個人的生活習慣 來 滿足 個人飲食 畢竟 是要到 一個陌生的國家哦
法國:食不厭精的藝術 法國人對菜餚的要求很高,講究選料嚴格,加工精細,花樣繁復,保持原味和合理營養。菜式崇尚精美,講究款式搭配、顏色組合,講究飲食環境與就餐氛圍,對「吃」的里里外外都追求美感和意境。法式鵝肝是與魚仔醬、松露齊名的世界三大美食珍品之一,是法國的傳統名菜,在歐美其他國家的菜譜上極為少見。鵝肝的精妙之處在於它入口即化、柔嫩細致、唇齒留香、餘味無窮的感覺,可以勾起人味蕾的無限慾望。此外,法國人十分喜愛吃乳酪,乳酪品種多樣。法式菜還比較講究吃半熟或生食,牛排、羊腿以半熟鮮嫩為特點,如取材於羊羔的名菜--法式紅酒小羊排,嫩滑鮮美。 法式菜餚重視調味,調味品種類多樣。擅長用酒來調味,什麼樣的菜選用什麼酒都有嚴格的規定,如清湯用葡萄酒、海鮮用白蘭地酒、甜品用各式甜酒或白蘭地等。配料中酒類和香料是兩大要素,無論是菜或點心,聞起來香味濃郁,品起來醇厚宜人。佳餚配美酒是法餐的特色。如果說法國人喝酒比喝水多,並不是玩笑話。 義大利:美味情繞Pasta 義大利美食與法國菜齊名,是當今西餐的主流。義大利的美食就像它的文化一樣高貴、典雅、味道獨特。 精美可口的義大利麵食、乳酪、火腿和葡萄酒是世界各國美食家追求的極致。義大利人善用米飯、面條做菜,而不是作為主食。在中國最有知名度的義大利美食就是匹薩和義大利面。匹薩薄薄的餅配上肉末、蔬菜經過烤箱一番烘烤,薄餅香和蔬菜香融為一體,光聞香味足以讓人垂涎三尺。義大利面更是有著千奇百怪的形狀:通心、螺旋、貝殼以及有餡的小包等。紅色面在面中混入紅甜椒或甜椒根;黃色面在面中混入番紅花蕊或南瓜;綠色面是混入菠菜,甚至還有堪稱最具視覺震撼的黑色面,所有的顏色皆來自自然食材,而不是色素。義大利面搭配千變萬化的沙司,再加上海鮮、牛肉、蔬菜,或者單純配上香料,使得麵食都可以有上百種口味。常見的一款義大利面中,橄欖油是不可或缺的美味因子,蔬果可以增加面的視覺美感,配上香濃的芝士或者濃湯,香味襲人,讓人忍不住叫好,這才是義大利美食的難忘滋味。 西班牙:美味也濃烈 提起西班牙,那節奏明快、風格獨具的弗拉門科舞曲便在耳畔響起,風光旖旎的西班牙,東面及東南面瀕臨地中海,這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得西班牙人酷愛各種海鮮食品。 西班牙盛產土豆、番茄、辣椒、橄欖。在西式餐點中,它的食品烹制從表面看起來也許沒有什麼明顯的特色,但西班牙美食匯集了西式南北菜餚的烹制方法,其菜餚品種繁多,口味獨特。有名的西班牙炸魷魚是用油酥面將菠菜、羊肉、奶酷做成的餡包起來,再放進烤箱烘烤,外焦里嫩,口味清香,是一種風味獨特的餐前下酒小菜。小蝦球用鮮蝦仁、洋蔥、鮮蛋黃、奶油、各式香料等打成餡,製成圓餅狀,在油中煎制而成,吃時佐以蒜蓉,口感清爽,是佐酒的美味佳餚。 說到主食,西班牙人最喜愛吃的就屬海鮮飯了。用鮮蝦、魷魚、雞肉、西班牙香腸,配上洋蔥、蒜蓉、番茄汁、藏紅花等燜制而成的海鮮飯清香四溢,色彩豐富。靠近鍋底的有一點焦,又脆又有嚼頭,像鍋巴,上面的香糯溫軟,加上海鮮的特有鮮味,堪稱西餐中一絕。而在夏季的餐桌上,以各種蔬菜及香料、碎冰打成的湯汁,用番茄汁再加以調和而成的湯汁、涼湯,是西班牙人最鍾愛的清涼湯品。除了這些用特殊方法烹制而成的特色佳餚外,水果、甜食也是西班牙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如蘋果卷、杏仁蛋糕等,花樣品種極多。 俄羅斯:汁濃味厚的慢餐 俄式菜餚在西餐中影響較大,沙皇俄國時代的上層人士非常崇拜法國,不僅以講法語為榮,而且飲食和烹飪技術也主要學習法國。但經過多年的演變,特別是俄國地帶,食物講究熱量高的品種,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烹調特色。俄國人喜食熱食,愛吃魚肉、肉末、雞蛋和蔬菜製成的小包子和肉餅等,各式小吃頗有盛名。 俄式菜餚口味較重,喜歡用油,製作方法較為簡單。口味以酸、甜、辣、咸為主,酸黃瓜、酸白菜往往是飯店或家庭餐桌上的必備食品。烹調方法以烤、熏腌為特色。俄羅斯廚師對每一道菜品都嚴格把關,精益求精,如果有哪一道菜缺少某種調料,寧可不賣也絕不擺上顧客的餐桌。 傳統的俄式西餐,從選材到製作工藝都應該可以達到「慢餐」的要求。而定期的歌舞伴宴,無論如何都會讓人放慢進餐的速度,味覺、視覺、聽覺的全方位享受,給「慢吞吞」找個絕好的理由。雖然俄式西餐口味與菜品上與法餐大相徑庭,但在用餐程序上的繁復程度上俄餐絕不比法餐遜色,客人到了這里不自覺地就放慢了速度。 德國:一絲不苟的美味 與烹飪技術舉世聞名的中國相比,德國的飲食不免人覺單調乏味,這同德國人呆板、拘泥的性格一樣不討人喜歡。但是清煮、白燉加烤制,在德國的高廚手中,也變化出百般花樣來。 一提到德國的地道菜式,香腸可謂是德國菜餚的代表作,不下百種的德國香腸吸引了世界各地美食家的目光。德國各個地區都以其特製的香腸自居,格丁根及雷根斯堡香腸自中世紀以來已享福盛名;而圖林根的紅腸和紐倫堡手指般的烤腸亦廣受歡迎。卡塞爾人則偏愛其家鄉的肝肉腸。咖喱腸是由柏林人所發明的,吃的時候將腸切成薄片,加上茄汁後再灑一層薄薄的咖喱粉,確實其味無窮。只要蘸上相配的芥醬,便可享受到每一種香腸的獨特風味。德國菜與現代快餐也有著不解之緣--現在風靡全球的快餐"漢堡包",就是從德式的漢堡肉扒演變而成的。 吃香腸必有麵包與之相配,在麵包的生產方面德國也可稱得上是質量和數量的世界冠軍。在德國,麵包有用精粉做的,也有用黑麥、燕麥、精粉與雜糧摻加和在一起的混合面做的。德國每天出爐的芳香撲鼻的小麵包、角形小麵包、"8"字形烘餅和長麵包就有1200多種,此外,還有300多種其他不同種類的麵包。麵包是德國人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主食。 英國:那些媽媽的味道 英國菜確實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Simple"(即簡單)。簡而言之,其製作方式只有兩種:放火烤箱烤,或者放火鍋里煮。口味上喜愛清淡、酥香,做菜時什麼調味品都不放,吃的時候再依個人愛好放些鹽、胡椒或芥茉、辣醬油之類。菜餚油少、清淡,選料注重海鮮及各式蔬菜,菜量要求少而精。烹調講究鮮嫩,口味清淡,連調味時也較少用酒。這種質朴的烹飪方式,有家庭美餚之稱,就好像是媽媽手下的美味。 在許多國家,早餐只是小吃而不是正餐,但傳統的英國早餐卻十分豐富。有些人開始先吃麥片粥是用粗燕麥片做的(正宗的蘇格蘭風味),那就既可口又經濟並富有營養。麥片粥之後通常是煮熟的一道菜,例如火腿加雞蛋,香腸加火腿,有時是熏魚或腌鯡。約克郡火腿也是早餐的特色食品。之後便是塗上黃油和果醬的土司,有時或許還有些水果。 傳統的英國正餐以烹調簡單的普通食品為主。英國人喜歡炸雞、炸魚、炸薯條、薯泥等食物。如果是煮食,他們會用慢火久燉,類似中國人的紅燒肉。英國人的餡餅最為人稱道,餡的種類有牛肉,羊肉,雞肉等,可以說是一種老少皆宜的家庭烹調。英式腰子牛肉飯、鄉村燉牛肉、愛爾蘭燴羊肉、英式牧羊肉泥都是地道的英國菜式。而藍桑果、黑柵桃在英國,則是很受歡迎的甜點。近年來,英國人的飲食習慣已超過了地域的范圍,許多家庭坐下來用餐時,桌上食品的原料或製作法往往可能來自印度中國或者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地方。 美國:營養快捷更甚美味 提起美式飲食,中國人大概不以為然:不就是漢堡包、炸薯條、軟飲料之類的快餐食品嗎?實際上美國的飲食文化也挺豐富多彩的。傳統意義上的美式食品,包括了歐式主食,如以小麥麵粉做的麵包、意粉和糕點、奶類製品、家禽、豬肉、牛肉和海產品。傳統美式食品還引入了原產於美洲大陸或後來引種到歐洲的農產品,如馬鈴薯、玉米、南瓜、西葫蘆、番薯和花生等。來自歐洲和亞洲的移民為美式食品加入了更多的變化與風味。自此,美式烹飪不僅用傳統的方法來烹調這些外來菜式,繼承了英式菜簡單、清淡的特點,更對這些菜式進行改良,將美國本土風味融入其中。 由於農產品產地的不同和當地移民生活習慣的差異,美國南部地區的家庭式烹飪方法,與北部新英格蘭地區或中西部的煮食方法都有所不同。路易斯安那州以法式卡真風味而聞名,威斯康星州的啤酒、乳酪和香腸頗受歡迎;新墨西哥州有獨特的德州風味;而三藩市則有融合了亞洲、美式和傳統的歐式烹飪方法的大陸菜式。美國人一般對辣味不感興趣,喜歡鐵扒類的菜餚,喜歡吃各種新鮮蔬菜和各式水果。美式牛扒最好是三成至五成熟。外面一層肉剛熟,火候向里逐漸遞減,最裡面幾乎是生的,從熟透的肉色到嫩紅,過渡自然。蘸點盤子里調好的醬汁,清爽香滑。
韓國飲食的主要特點:高蛋白、多蔬菜、喜清淡、忌油膩,味覺以涼辣為主。韓國人自古以來把米飯當做主食。菜餚以燉煮和烤制為主,基本上不做炒菜。韓國人喜歡吃面條、牛肉、雞肉和狗肉,不喜歡吃饅頭、羊肉和鴨肉。
韓國人普遍愛吃涼拌菜。涼拌菜是把蔬菜直接切好或用開水焯過後,加上佐料拌成的。還有生拌魚肉、魚蝦醬等菜餚。生拌魚肉,是把生肉、生魚等切成片,加上作料和切成絲的蘿卜、梨等,再澆上加醋的醬或辣醬拌成。
湯也是用餐時必不可少的部分,它通常用蔬菜、山菜、肉類、大醬、咸鹽、味素等各種原料烹調而成。
韓國人愛吃辣椒,家常菜里幾乎全放辣椒。韓國人有一日四餐的飲食習慣,分別安排在早上、中午、傍晚、夜晚。韓國人就餐用勺和筷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飯碗和湯碗,其他所有的菜則擺在飯桌中間供大家享用。韓國人使用飯碗也很有講究,分男用、女用和兒童用。韓國人注意節儉,無論是自己食用還是招待窮人,都盡可能把飯菜吃光用凈。
日本飲食文化介紹
說到飲食,不僅是以大米為主食、蔬菜、魚與肉為副食的日本式餐點,而且西歐中國餐點一般也很普及,在日本可以品嘗到豐富多樣的餐食。日本是一個優質水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家,衛生設施也很完善,所以自來水在日本的任何地方都可以飲用。現代的日本文化更是多彩多姿。女孩子們在學習自古以來的日本傳統文化,如茶道、花道的同時,也跳迪斯科。觀覽市區、古老寺院和高層建築相鄰而建的情景並不稀奇。故而現代的日本文化是結合了古老的、新興的、西洋的和東洋的文化而形成。
日本人普遍愛食用生魚,因而蓋著生魚片的壽司是日本國內最流行的食物。
日本料理非常講究保持食物的原味,不提倡加入過多調料,以清淡為主。對菜餚的色面尤其有著很高的要求,不但使用各式各樣非常精緻的盛器來裝食物,對食物的形狀、排列、顏色搭配也都有很細膩的考慮。看著那一道道精細得有如風景畫一般的日式料理,初到日本的遊客往往不忍破壞那份美麗。
飲食習慣
日本的冷麵是放在竹製盤上,用筷子夾起一口的數量放在冷湯里進食。有些餐館沒有附上湯匙,日本人習慣拿起來喝湯。
夜生活
日本人習慣下班後三五成群地去喝酒。在大都市內的娛樂中心區,到處都有酒吧、的士高及夜總會。
日本的酒類
啤 酒:日本人最喜歡喝啤酒,無論是生啤酒或是瓶裝的都受歡迎在夏天,部分百貨公司更高有露天啤酒館,吸引大量遊客。
日本清酒:清酒可以熱喝或冷喝,無論那一種清酒,都是日本菜餚的最佳搭配。酒味可口甜美,容易喝過量而醉。
威 士 忌:日本人喜愛喝威士忌加冰加水稱(Mizuwari)
燒 酒:這種酒是用蕃薯、大麥、蔗糖等材料製成,經過濾後的酒精,與伏特加有些類似。
泰國美食國際知名。無論是口味辛辣的還是較為清淡的,和諧是每道菜所遵循的指導原則。泰式烹調實質上是由有幾百年歷史的東方和西方影響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泰國飲食。泰國美食的特點要根據廚師、就餐人、場合和烹飪地點情況而定,以滿足所有人的胃口。泰國烹飪最初反映了水上生活方式的特點。水生動物、植物和草葯是主要的配料。避免用大塊的肉。後來的影響使得泰國飲食中也使用相當大塊的肉。
泰國飲食文化介紹
因為有佛教背景,所以泰國人避免使用大塊動物的肉。大塊的肉被切碎,再拌上草葯和香料。泰國傳統的烹飪方法是蒸煮、烘焙或燒烤。由於受到中國影響,引入了煎、炒和炸的方法。自17世紀以來,烹飪方法一直受到葡萄牙、荷蘭、法國和日本的影響。在17世紀後期,葡萄牙傳教士在南美洲習慣了紅辣椒的味道,於是在泰國菜中引入了紅辣椒。
泰國人非常擅長「暹羅-伊勢」的外國烹飪方法,並替換一些成分。印度飲食中使用的酥油被椰子油取代,椰子汁代替了其他乳製品。減少使用過於強烈的純香料,增加了新鮮的草葯,比如檸檬草和高良姜。最後,在泰國咖喱中使用較少的香料,而增加新鮮草葯的使用量。通常人們都知道泰國咖喱的辣味很強烈,但持續時間短,而其他咖喱,由於香料味道強烈,辣味會持續很長時間。泰國菜上菜不是按照一定的順序,而是一次上齊,這樣用餐的人就可以盡情享受各種味道相互補充,相互結合。
完整的泰餐應該包括一份湯,一份有調味品的咖喱菜,魚和蔬菜。加香料的色拉可以代替咖喱菜。湯也可以是辛辣的,但是咖喱應該被不辣的菜取代。每道菜和整頓餐都必須在口味和材質上協調。
泰餐也SPA
泰國的SPA業正在形成一個獨特、清新和具有活力的泰式風格,一個真正時尚的健康大餐。
古老的健康食品通常是指盤子里的生菜和胡蘿卜,現在他們已經走進了SPA健康菜系的行列。但是,今天泰國SPA菜系的大廚們又在花園里找到了許多新鮮的蔬菜、水果和香草並將他們加工使之出現在餐桌上。
泰餐是世界上最好的菜系之一,在質量和製作方式上也是亞洲最具有創新風格的菜系。現在,那些健康的食品正在取代泰國傳統的烹飪方式,賓客們可以期待一些很特別的食品。
對那些難得一試的SPA菜系,健康食品的領軍人物安德魯揭開了一個神話:不像素食那樣利用一些原料烹飪成「魚」和「肉」類食品。不論怎樣,健康食品往往是與很多蔬菜結合用來平衡人體蛋白質的需求。廚師們的創新是將蔬菜、水果和香草烹飪成帶有魚、肉等美味的健康食品。
SPA菜系是健康的、營養的,它讓烹飪的降低脂肪、降低鹽份和降低糖份三個基礎因素融入簡單和健康。
SPA菜系就是要選擇有機的原材料,比如:用水果和蔬菜做原料烹飪菜餚來取代那些用味精、蘇達和食色來改變原料本身的味道和顏色的不健康食品。取而代之的健康、營養用料,比如:純橄欖油、蘋果汁、香草和海鹽都可以給菜式提味並還有醫葯功效。
食品的前期准備工作是很重要的,油炸和使用微波爐是絕對禁止的。應主要用烘烤、煎扒、蒸煮的烹調方式來烹飪食品。
有了以上主要方針,對泰國SPA業的迅速發展就不覺驚訝了,廚師們對SPA菜系的理解有著他們自己獨到的見解。
泰餐的構成
可能是餐前開胃菜、伴菜、配菜,和/或點心,包括春卷、烤肉條、有草葯的爆米花糕,體現了泰國人有趣和富有創造力的性格。
沙拉
重要的是各種味道的協調和草葯口味。主要的味道是酸、甜和咸。根據肉的質地和場合不同,辛辣的程度也不同。
普通菜
一道又甜又酸的菜,一份松軟的煎蛋和一道炒菜就是完整的一餐。
蘸醬
蘸醬有些復雜。伴上蔬菜和肉,可以作為一頓飯的主菜。當蘸醬做的很稀時,可以作為沙拉設計。特殊的簡單的蘸醬是由紅辣椒、大蒜、干蝦、酸橙汁、魚露、糖和蝦醬做成的。
湯
平均每人一頓飯要有一份湯和米飯。傳統的泰式湯很獨特,因為它比其他食物有更多的口味和材料。
咖喱
多數非泰國咖喱由粉狀或干香料構成,然而泰國咖喱的主要成分是新鮮的草葯。簡單的咖喱醬包括干辣椒、蔥和蝦醬。較為復雜的咖喱包括大蒜、高良姜、胡荽根、檸檬草、kaffir酸橙皮和胡椒子。
單個菜餚
本身就是完整的一頓飯,包括米飯和面條,如Khaoh Pat和泰式炒飯。
甜點
如果沒有泰式甜點,這頓飯是不完整的。飯後甜點都很甜,在吃完具有強烈的香料和草葯味道的飯後,這些甜點特別受歡迎。
泰餐的吃法和點菜方法
泰餐使用叉和匙。即使只有一道菜,比如肉炒飯或烤鴨飯,都切成很小的片或塊,這就避免使用餐刀。匙用來把食物送到嘴裡。
吃泰國菜最好是兩個人或多人集體用餐,這主要是由於用餐的人數越多,點的菜越多。一般說來,兩個人用餐,除自己的米飯外,點三個菜,三個人用餐點四個菜,等等。用餐者從共享的菜餚中選擇自己需要的,一般加到自己的米飯上。湯和米飯一起享用。不單獨點湯,要和其他菜餚一起享用。也不單獨點辛辣的菜餚。辛辣的菜餚要用口味清淡的菜餚「中和」一下,以免太辣產生不適。
理想的泰餐是辣、甜、酸的和諧混合,同時色、香、味俱佳。典型的泰餐應該包括一份湯(或許是苦瓜塞滿切碎的豬肉),一份蒸的菜(咖喱醬貽貝),一份炒菜(魚和姜)、一份熱色拉(牛肉片配生菜、洋蔥、紅辣椒、薄荷和檸檬汁)以及用來蘸食物的各種各樣的調味料。餐後是甜點和/或新鮮水果,比如芒果、榴槤、木菠蘿、番木瓜、葡萄或甜瓜。
新加坡飲食文化
海鮮
新加坡附近熱水域的海產豐富,品質鮮美,龍蝦,螃蟹,蝦,貽貝、墨魚及各種海產品都是上桌的好菜,海鮮的受到歡迎也使一些餐廳只專賣各種海鮮。一般而言,東海岸一帶的海鮮餐廳收費較市區的許多餐館便宜。菜色中最受歡迎的可說是辣椒蟹,這是將肥美的螃蟹連肉帶殼加上茄汁及辣椒一起拌炒,口味令人回味無窮。
馬來西亞飲食文化
馬來西亞的多元社會,在食物等方面同樣表露無遺。這里匯集了中國、印度、西方、馬來西亞本土民族的食物,使得各種風味的美食琳琅滿目,任君選擇。
飲食
馬來西亞人民的主要食物是米飯,但面類也相當普遍。華人食物從街邊小攤子到酒店中菜館,從小食到昂貴的酒席,不一而足,任君選擇。小食方面有釀豆腐、蝦面、炒猓條、加厘面、清湯粉、薄餅、海南雞飯、瓦煲雞飯、餛飩面、香港點心、肉骨茶、檳城辣沙等,種類繁多。
馬來人的食物以辣為主,其中較出名的食物有椰漿飯、香噴噴的沙爹(雞肉、牛肉及羊肉串)、馬來糕點、竹筒飯、黃姜飯等。
印度人的食物也以辣為主味,最普遍的莫過於其拉茶及各類煎餅。其他印度食物還有查巴迪(capati)、打拜(tapai)、多屑(tosei)等。印度人的香蕉飯也是有名的。
除此之外,在馬來西亞也有不少西餐廳及快餐店。年青人最喜歡上的快餐店有肯德基家鄉雞、麥當勞快餐店、皮薩屋等等。
文化
馬來西亞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及習俗。馬來人有馬來武術、他們稱之為"希拉"(silat),是馬來社會的一門傳統藝術。
他們的舞蹈也有相當悠久的歷史。其中較出名的有從阿拉伯傳入的扎賓舞(tarianZapin),它所用的樂器包括阿拉伯六弦琵琶、小鼓和小提琴。納吉舞則是從馬六甲王朝流傳下來的。最出名的納吉舞叫作約吉南巴(jogetlambak)。其他馬來舞蹈還有蘇馬紹舞(Sumazau)、蝶舞、燭燭舞、宮廷舞及扇舞等。
在音樂方面,馬來音樂是從馬六甲王朝時代流傳下來的。它可分為兩種,即民間音樂及宮廷音樂。其中著名的傳統音樂有:
加薩(Ghazal)
它深受柔佛州人民的喜愛,所使用的樂器包括受手風琴、單面鼓(kompang)、小提琴、六玄琵琶(gambus)和鼓。
馬來民謠東當沙央(DondangSayang)
這音樂在馬六甲非常出名,使用的樂器有小提琴與單面鼓(rebana)。
哈得拉(Hadrah)
這是以敲擊單面鼓伴奏的歌唱,歌詞通常歌頌上天的偉大、勸告及稱贊等。
達普士(Dabus)
這音樂在吡靂相當著名,是一種以歌唱與音樂伴奏的舞蹈,所使用的樂器有銅鑼、小鼓和大鼓等。
另外,馬來人的雕刻與手工藝術也有相當悠久的傳統。他們喜用森林裡的硬木如龍腦木(cengal)、菩提木(meranti)和軟木(nyatah)來雕刻花紋及各種植物圖案,用它們來裝設牆壁、走廊、門柱、窗口和傢具。
在馬來人當中,又以吉蘭丹的馬來人的手工最好,他們所制的風箏及巴迪布,優美亮麗,是許多遊客的紀念品首選。馬來人的詩歌稱為班頓(Pantun)。
華人
馬來西亞的華人,基本上繼承了中國華人的傳統文化,在音樂上傳承了華樂、在舞蹈上延繼了中華許多傳統舞蹈,包括舞獅、舞龍等。武術上傳入了太極拳、氣功、詠春拳術、洪拳等。在這樣的基礎上,馬來西亞華人又開創了新的傳統藝術,其中最著名的是廿四節令鼓。
華人也保留了許多節日的習俗,如中秋節時作燈籠、提燈籠,端午節時裹粽子賽龍舟、祭神時演大戲酬神、冬至吃湯圓、清明節掃墓、過年守歲放鞭炮迎財神等習俗。
在生活的文化上,華人的待人處事方面仍深受儒釋道的巨大影響
緬甸飲食文化
緬甸緬族人喜食椰漿飯及攔有姜黃粉、椰絲、蝦松的糯米飯;每餐必食一種叫「雅比」的魚蝦醬;菜餚喜放咖喱。緬甸克欽族人喜吃獸肉,他們習慣用火烤食,烤熟後撒上鹽、用手撕食。緬甸克倫族人,無論男女老幼都吸煙斗。酒列是日常必備之物,任何儀式上,人們都要以酒助興。緬甸人一般早晨愛吃西餐,午、晚喜食中餐;餐台喜歡備有辣椒油和辣椒醬等調味品。他們用餐習慣一人一把匙和一個湯盤,他們不習慣用碗。用餐「工具」是右手,抓食取飯靈巧方便。他們樂於菜齊後一起上桌用餐。
緬甸人在飲食嗜好上有如下特點:
①注重:講究菜餚要豐盛,注重菜品要質精量小。
②口味:一般口味不喜太咸,愛食甜、酸、辣味。
③主食:以米飯為主,對水餃、蒸餃、餡餅、烤餅、燒麥等也很感興趣。
④副食:喜歡吃雞、魚、蝦、鴨、雞蛋及各種蔬菜;調味愛用蕃茄醬、蝦醬油、辣椒油、辣椒醬和咖喱粉等。
⑤製法:對烤、炸、爆、煎、燒、醬、拌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餚偏愛。
⑥中餐:喜愛中國的川菜。
⑦菜譜:很欣賞大拼盤、素雞、吉利魚條、姜芽鴨片、煎釀明蝦、炸脆皮雞、棒棒雞、奶油菜花、炸板蝦等風味菜餚。
⑧水酒:愛喝啤酒、汽水、桔子水等;飯後有喝咖啡或熱茶的習慣,不過他們愛喝的是怪味茶(即有茶葉拌黃豆粉、蝦米松、蝦醬油、洋蔥頭末、炒熟的辣椒籽等,攪拌後沖成怪味茶飲用)。
⑨果品:愛吃香蕉、椰子、芒果、木瓜、柑桔、菠蘿等水果;乾果喜歡核桃仁等。
因境內種族的多元,仰光市的餐飲也呈現包羅萬象的特色,尤其以撣族、緬族、中國和印度的影響最為顯著。當地食物的精髓包括以咖哩烹調的魚、肉和蔬菜以及葫蘆湯等。緬甸料理的特色為比較油和咸但較不辛辣。
·爽口香脆炸素菜:把胡蘆瓜切段及豆芽蘸炸漿入油鑊炸,前者炸起來十分爽口;豆芽則以脆口取勝,蘸自家調制的辣醬,酸甜又香口。
·茶葉沙律:緬甸的沙律沒有沙律醬,而用清香茶葉去提香,拌菜絲、蝦 米、緬甸珍珠豆(花生),蠶豆,用來佐酒或茶俱佳。
·魚粉湯:把魚拆肉,以香茅和姜去調味,除去俗稱的「泥臭味」,再用炒香的馬豆熬湯,米粉盡收魚湯的鮮味之餘,伴菜有入口香而爽的香·蕉樹芯、炸制, 魚湯底濃到化不開。
·咖喱蟹:主要以咖喱粉調味,拌洋提香,辣度可隨口味增多減少,肉蟹味濃郁又香口。
·緬甸大蝦:緬甸運來的大蝦以多膏見稱,烹調以姜油、蒜及咖喱粉,芫荽味很香,身長而肉嫩,入口如吃龍蝦肉。
望採納。
8. 亞洲各國家的飲食文化
1、中國
中國自古就有「民以食為天」,「三軍未動,糧草先行」的警句,經過千年的發展獨自形成了中國飲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
是中國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2、日本
一般西方人的觀念是日本食品只有牛肉火鍋或樣子古怪的壽司,而很多遊客到日本也懂得去品嘗新鮮的魚及肉質鮮嫩的炸蝦,日本的主菜是魚。「生魚片」、「壽司」則是唐代時由中國傳入日本。
經過日本人改良,在日本很受歡迎的一種食物,生食也是非常健康的食用方式,比烹煮方式更能減少魚肉中營養物質的流失。日本人烹煮魚類的方法多為低溫煮熟、清蒸等,並且選用的魚類都是健康的海魚。
3、韓國
韓食以泡菜文化為特色,一日三餐都離不開泡菜。韓國傳統名菜燒肉、泡菜、冷麵已經成了世界名菜。
韓國有各種飲食,由於其過去處於農耕社會,因此從古代開始主食就以米為主。韓國飲食與各種蔬菜、肉類、魚類共同組成。泡菜(發酵的辣白菜)、海鮮醬(鹽漬海產品)、豆醬(發酵的黃豆)等各種發酵保存食品,以營養價值和特別的味道而聞名。
4、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個美食天堂。多元的文化和豐富的歷史使新加坡擁有了足以驕傲的美食。來自中國、印度、馬來西亞等諸多國家的飲食文化在這個亞洲美食的大熔爐里的火熱碰撞、各顯所長。
5、泰國
泰國美食國際知名。無論是口味辛辣的還是較為清淡的,和諧是每道菜所遵循的指導原則。泰式烹調實質上是由有幾百年歷史的東方和西方影響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泰國飲食。泰國美食的特點要根據廚師、就餐人、場合和烹飪地點情況而定,以滿足所有人的胃口。
泰國烹飪最初反映了水上生活方式的特點。水生動物、植物和草葯是主要的配料。避免用大塊的肉。後來的影響使得泰國飲食中也使用相當大塊的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