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泰國資訊 » 南北朝時期泰國叫什麼

南北朝時期泰國叫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8-01 12:31:02

1. 古時世界上各個國家古稱叫什麼

1、高麗(朝鮮)

高麗(918年-1392年),又稱高麗王朝、王氏高麗,是朝鮮半島古代國家之一。公元918年,泰封君主弓裔部下起事,擁立王建為王,935年合並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實現了「三韓一統」。高麗都城為開京(今朝鮮開城)。

國土大體上相當於今天朝鮮半島中南部,11世紀中葉後以千里長城與遼、金為界。西北在12世紀的高麗睿宗時期達到鴨綠江沿岸,東北在高麗末年的恭愍王時期擴張到甲州(今朝鮮甲山郡)、吉州(今朝鮮吉州郡)一線。

高麗歷經34代君主,共475年,對外先後向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契丹(遼朝)、金朝、蒙古(元朝)、明朝等大陸國家稱臣,並曾與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爆發戰爭。1392年,李成桂廢黜恭讓王自立,建立了朝鮮王朝。

佛教是高麗的國教,高麗大藏經是世界瑰寶之一。阿拉伯商人將高麗的名稱傳播到歐洲世界,是今天Korea(Corea)單詞的原型。高麗是繼統一新羅之後成為朝鮮半島歷史上又一統一的國家,「高麗人」也成為全球朝鮮民族的別稱。

2、暹羅(泰國)

暹羅,是中國對現東南亞國家泰國的古稱,泰語為สยาม(Sayam),英語為Siam。主體民族為泰人,信奉上座部佛教,自公元13世紀開國,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阿瑜陀耶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卻克里王朝(曼谷王朝)四個時代。

1939年6月24日改國號為「泰國」,1945年復名「暹羅」,1949年再度改名為「泰國」,沿用至今。

3、大食(阿拉伯帝國()

阿拉伯帝國是中古時期時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伊斯蘭帝國。唐代以來的中國史書均稱之為「大食」,而西歐則習慣將其稱作薩拉森帝國。阿拉伯帝國歷經626年,主要有四大哈里發時期(632年-661年)和倭馬亞王朝(661年-750年)、阿拔斯王朝(750年-1258年)兩個世襲王朝。

阿拉伯極盛疆域東起印度河及蔥嶺,西抵大西洋沿岸,北達高加索山脈、裏海以及法國南部,南至阿拉伯海與撒哈拉沙漠,國土面積達134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古代歷史上東西方跨度最長的帝國之一,亦是繼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之後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

阿拉伯帝國為與當時世界大國唐帝國進行領土爭奪,集中全國發展軍事水平。710年,軍事實力大體趕上吐蕃。由於重視軍事而忽視經濟發展,導致農業發展落後,內部農民起義不斷。怛羅斯之戰後,阿拉伯帝國無力東進。1258年,阿拔斯首都巴格達被大蒙古國的西征統帥旭烈兀攻陷,阿拉伯帝國滅亡。

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國的興起改變了周邊許多民族的發展進程,在中世紀的歷史上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4、大秦(羅馬帝國)

大秦是古代中國對羅馬帝國及近東地區的稱呼。隨著公元前2世紀末絲綢之路的開通,東西方文明交流逐漸加速,而羅馬正位於貿易路線上的終點,當時的中國把它命名為「大秦」。《後漢書·西域傳》對此有所記載。

班超於公元97年率領70000士兵到達裏海,並派遣部下甘英出使大秦。

在唐代,長安與拂菻(東羅馬帝國,又稱作拜占廷帝國)之間,有著頻繁的使節和商旅交往。

很多人不知道唐代的中原和西亞、歐洲、非洲,曾經通過海陸交通有過頻繁的交往。

中國唐代旅行家杜環(又稱杜還),在唐天寶十年(751),隨高仙芝在怛邏斯城(又名呾邏私城,今哈薩克江布爾)與大食(阿拉伯帝國)軍作戰被俘,其後曾游歷西亞、歐洲、北非。

公元762年,杜環結束了其游歷生涯,隨商船在廣州登岸,回到了中國。

5、天竺(印度)

天竺:古代中國以及其它東亞國家對當今印度和其它印度次大陸國家的統稱。在中國歷史上,對天竺的最早記載在《史記·大宛傳》,當時稱為身毒(印度河梵文Sindhu對音)。唐初統稱為天竺。天竺是唐朝時期大國,唐太宗李世民派唐和尚去西天取經(即西天取經)此地為西天。

天竺歷史上相繼出現了四大帝國:孔雀帝國、笈多帝國、德里蘇丹國和莫卧兒帝國。

2. 暹羅國指的是哪個國家

古代的暹羅其實就是今天東南亞的泰國。說起泰國的歷史,大約至今已有700多年了,而其在整個歷史中也只經歷了五個大一統的王朝,其歷史溯源還是比較簡單的。1350年烏通王建立阿瑜陀耶王國,建都大城,被中國明朝封為暹羅國王。

暹羅國就是這樣來的,後至清朝也一直沿用明朝的習慣,為清的藩屬國,其新任國王大多是要由清朝皇帝進行冊封。最後在曼谷王朝建立,其統治一直延續到現在,1949年改國名為「泰」,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泰王國了。
泰國與中國有著很深的淵源,這不光是因其本民族很多人有中國血統、國內有著人數居於第二大民族的華人,更主要的是,其王室與中國有著委深的關系。如,我國第一個在國外當國王的人就是在泰國,還成了泰國的「民族英雄」。還有,泰國王至今還保留有取中國名字的傳統等。那麼,泰國王為何非要取個中國式的名字呢?

今天的泰國是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國號全稱泰王國,當今統治泰國的朝代仍然是曼谷王朝。曼谷王朝建立至今,對泰國歷史有不可磨滅的貢獻,泰國曼谷王朝開國國王拉瑪一世。拉瑪一世公元1737年出身泰國大城王朝貴族家庭,父親是泰國人,母親有華人血統,所以拉瑪一世也是有部分華人血統的泰國人。
拉瑪一世名查庫里,他從小就習文練武,是個文武雙全的貴族子弟,年輕時結識了我國廣東潮汕人鄭信,並且結為異姓兄弟。鄭信即泰國吞武里王朝開國國王,泰國人稱其為「鄭皇達信」。後來,查庫里娶了鄭信的妹妹,兩人的關系更為密切。
1767年,緬甸入侵成功攻陷了大城,阿瑜陀耶王國滅亡。查庫里跟隨鄭信在泰國東部招兵買馬,僅用7個月的時間就擊退了緬軍,光復了大城。隨後,鄭信與查庫里又開始攻城掠地,於公元1769年成功統一泰國全境,因此鄭信和查庫里被後世泰國人視為民族英雄。鄭信對於泰國的貢獻是非常大的,泰國今天的版圖就是他奠定的基礎。
同年,鄭信在吞武里登基稱國王,史稱吞武里王朝,查庫里作為吞武里王朝開國功臣受到了鄭信的信任,被封為將軍統領軍隊。按理說,拉瑪一世是鄭信的親妹夫、好兄弟、開國功臣,理應好好輔助鄭信,穩固吞武里王朝對泰國的統治,但是查庫里不僅沒有這么做,反而有了自己取而代之的歸心。

公元1782年,即吞武里王朝建立13年後,也許是因為年齡大了的原因,據說鄭信逐漸應得非常昏庸,在泰國人民的心目中,他已經不再是從前那個英明神武的開國國王。這時,45歲的查庫里趁機發動兵變,廢掉並殺害了鄭信,把鄭信的王位搶過來自己坐,建立了查庫里王朝。因為查庫里王朝定國都曼谷,所以稱曼谷王朝。

3. 南北朝時期有哪些國家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動盪混亂的歷史時期之一,也是民族大融合的時期。
這一個詞應該把它化為4段。1、首先魏:對應三國時期,那時候中國有魏、蜀、吳三個國家。
2、然後西晉征服了三國,完成了國家的統一。
3、但是西晉的立國時間不長,只有51年,就因「五胡亂華」,而滅亡。這五胡共包括十六個國家,它們在中國的北方混戰不已,與南方的東晉同處於一個時代,這也是中國北方最混亂,最黑暗的時代。那麼算上東晉一共是17個國家,分別是:東晉、前涼、後涼、南涼、西涼、北涼、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西秦、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成漢。
4、之後,北方北魏完成了統一,而南方東晉被宋代替。中國進入了南北朝的對峙時期。此時北方歷經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共5個政權;而南方依次是宋、齊、梁、陳,共4個政權。
以上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的簡單介紹。

4. 二戰時期,"暹羅"為何執意改名"泰國"

暹羅之所以更名,原因在於:有必要,有歷史、有資格。

1、暹羅更名勢在必行

暹羅是泰國的古稱,是明初作為中國藩屬國時,明朝皇帝承認的官方名稱。出於政治利益的彼此妥協,一直沿用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直至泰國日侵時代的結束。

3、暹羅更名迫有資格

伴隨著航海時代的到來,暹羅的海上交通要沖的地位,日漸突出。尤其是近現代社會,世界一體化,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連通,更讓可以控制馬六甲海峽和中國西南的泰、越、緬,變成炙手可熱,這些國家不得不變成在美國的太平洋戰略一環。所以進入現代社會的泰國,更應該以包括更名在內的全新姿態,告別過去,迎接未來

5. 泰國在明朝是叫什麼,發什麼音

泰國在明朝叫「暹羅」。

暹羅,是中國對現東南亞國家泰國的古稱,泰語為สยาม(Sayam),英語為Siam。主體民族為泰人,信奉上座部佛教,自公元13世紀開國,先後經歷了素可泰、阿瑜陀耶、吞武里、曼谷四個時代。1939年6月24日改國號為「泰國」,1945年復名「暹羅」,1949年再度改名為「泰國」,沿用至今。

6. 泰國的佛教和中國的佛教有什麼區別

1、流派不同,對事情的看法也不一樣。

泰國屬於南傳小乘佛教,為佛早期所說入門根基,只可自度,濟不得別人,所證之最高果位為阿羅漢、辟支佛。中國屬於北傳大乘佛教,實為如來本意。自度度人,可證佛果。

2、泰國禮佛和泰國佛牌與中國是不一樣的。

禮佛禮儀泰國的拜佛姿勢和我們不同,僧人的「五體投地」式,雙肘,雙膝,頭都要著地,手掌張開向下三拜。男女跪拜腳的姿勢不同,男立女平。跪拜時要遵循好看、文雅、大方,不可過快或過慢。

3、佛教派別不同。泰國為上座部佛教,中國為大乘佛教。

小乘佛教其實是比較傳統的佛法,就是釋迦摩尼佛在傳道的時候所宣揚的佛法。而中國大乘佛教有一些規矩更加的本土化了。

在泰國小乘佛法是允許吃肉的,釋迦摩尼佛在傳道的時候也是可以吃肉的。因為施主所布施給你什麼你就吃什麼。而中國是不能吃肉的。


4、國內地位不同。

泰國95%的人信奉佛教,因而佛教是其國教。佛教在中國只是眾多信仰教派中的一種。

(6)南北朝時期泰國叫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佛教的宗派:

1、三論宗

依據鳩摩羅什(343—413)傳譯的《中論》、《百論》、《十二門論》而研究講習而形成的學派名 「三論宗」。它的宗義,是以真俗二諦為總綱,從真空的理體方面揭破一切五蘊諸法虛妄不實,徹底破除三毒(貪嗔痴)迷惑,以建立一切無所得的中道正觀。

隋末的吉藏大師系統地闡發了這一理論。這一宗,實際就是印度中觀系統的的流派,龍樹、提婆學說的直接繼承者。

2、瑜伽宗

依彌勒講說、無著記錄整理的《瑜伽師地論》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名瑜伽宗。我國玄奘法師(600一664)譯傳此宗,並糅譯十師解釋世親《唯識三十頌》之作為《成唯識論》,故此宗又稱法相唯識宗,亦稱慈恩宗。

他的宗旨是廣泛分別萬有性相皆不離識。闡述諸法因緣體用,修唯識觀行以轉識成智(轉依)。此宗由玄奘法師譯傳而成立,是印度無著、世親學說的直接繼承者。

3、天台宗

天台宗是以羅什譯的 《法華經》、《大智度論》、《中論》等為依據,吸收了印度傳來的和中國發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統地組織而形成的思想體系,因為創始人智顗(538~597)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叫天台宗。它的宗義以五時八教為總綱,以一心三觀、三諦圓融為中心思想。

4、華嚴宗

華嚴宗以《華嚴經》為根據,對《華嚴經》有深入的研究和精闢的闡發,是在前人(三論、天台、慈恩、地論師、攝論師等)學說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一個思想體系。創始人是七世紀末的賢首國師(法藏),所以又名賢首宗。

此宗以五教來判攝整企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觀為中心思想,著重闡明法界緣起的道理和觀行的方法。

天台、華嚴的宗義雖說導源於《法華》、《華嚴》,而實際上為中國所獨創。天台的一心三觀、圓融三諦的學說和華嚴的法界緣起,一切無礙的學說都大大發展了印度傳來的大乘思想,展現了中國獨創的的大乘精神。

5、禪宗

禪學方面,在中國有一支異軍突起,那就是所謂「教外別傳"的禪宗。這個宗所傳習的,不是古來傳習的次第禪,而是直指心性的頓修頓悟的祖師禪。

相傳此宗的禪法是五世紀初的菩提達摩由印度傳來。雖有單傳心印,不立文字之說,實際上禪宗是以《楞伽》、《金剛》和以後出現的《六祖壇經》以及許多的 「語錄」為依據的。

在八世紀,它又分為南北兩宗。北宗神秀一派主張漸修,盛極一時,但不久便衰歇;南宗慧能主張頓悟,後世尊為六祖,弘傳甚盛。

從唐至宋,南宗的禪師輩出,在此三、四百年中又分出了溈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五宗,臨濟下又分出黃龍、楊岐兩派,合前五宗稱為七派,都曾盛極一時,後來的禪宗只有臨濟、曹洞兩派流傳不絕,臨濟宗尤為興盛。

6、凈土宗

凈土宗是依據《無量壽經》等提倡觀佛、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彌陀佛極樂凈土為宗旨而形成的宗派,所以名為凈土宗。五世紀的慧遠是它的創始者,六世紀的曇鸞和七世紀的善導是它的重要的弘揚者。

修學此宗不一定要通達佛經,廣研教乘,也不一定要靜坐專修,只要信願具足,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始終不怠,臨命終時,就可往生凈土。由於簡便易行,不拘形式,能攝受廣大群眾,因而使凈土宗在中國得到特別廣泛的流行。

7、律宗

在戒律方面,依據曇無德部四分律而加以大乘教義的解釋,在中國形成了一個「律宗」的學派。它的重要人物是與玄奘同時的道宣。由於這一宗的盛行,中國僧人們在修習歲乘三學中,仍注重上座部戒律的止作二持的遵行。

8、密宗

八世紀時印度的密教,由善無畏(637—735)、金剛智(669—741)、不空(705—774)等傳入中國,形成密宗。此宗依《金剛頂經》、《大日經》建立「金剛界」、「胎藏界」兩部三密瑜伽。此宗以密法奧秘,不經灌頂,不經傳授不得任意傳習及顯示別人,因此稱為密宗。

這便是中國漢語系佛教的八大宗派。此外還有專宗俱舍論的俱舍宗,專宗成實論的成實宗,以及專宗攝論、地論、涅槃經的各宗派,於東晉南北朝時期興起;盛行一時,但不久便失去傳承,或並入他宗了。

7. 歷史上,東南亞各國,什麼緬甸、越南、泰國等,還有東亞的朝鮮、韓國等是不是都是中國的。

泰國古稱暹羅,應該說自古以來都是獨立的王國,只是在唐時就對大唐稱臣,理論上屬於唐的屬國,然後實際上不是。
緬甸也類似,古時實際上也不屬於我國領土。
越南則不同,漢時就有交趾郡,屬於我國固有領土。
五代十國期間南詔之亂時,交趾趁勢獨立。後來接受中國宋朝太祖冊封為交趾郡王,中國古代皇帝正式承認越南是自治的藩屬國而不再是直接管理的中國本土。
至於韓國、朝鮮,早在西漢初期,漢武帝滅衛滿朝鮮,將其國土分為四郡,分別為: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合稱為「漢四郡」。到唐朝時,幾次征討高麗,說不上誰贏誰輸。之後,高麗作為我國的屬國幾乎直到清朝末年(當然後來基本上是名義上的)。
俄羅斯的話。。。那些領土很多是爭議,尼布楚之後,確定了一部分,清末又割讓一部分,後來又割讓一部分。。。其實說白了,領土這種東西取決於實力,拳頭大領土就是你的,歷史上的歸屬做不得准。。

8. 唐朝時泰國叫什麼

蘭那泰
唐朝的時間為618-907年
在618-907年這段時間內,泰國的政權為:
6世紀-13世紀為真臘王國吳哥王朝(柬埔寨朝代)統治
773-1080年為蘭那泰王國(Lannathai)景線王朝(Chieng Sen),建立者為陶坎豐(Kamphong)

備注1:景線王朝於真臘王國吳哥王朝統治下獨立,當景線王朝建立後,真臘僅統治現泰國領土的部分土地,1080年景線王朝又被吳哥王朝所滅
備注2:蘭那泰王國資料
http://ke..com/view/148786.htm
備注3:當時馬來半島半島的泰國部分還存在著以下一些政權
1、斯里維猜雅帝國(Srivijaya,約657-1157),都城猜亞(Chaiya),民族馬來族
2、赤土國(約6世紀-10世紀),位於宋卡一帶

9. 傣泰民族的歷史沿革

名稱
傣泰民族的自稱從古至今都未發生過大的變化,自稱均介於「Dai」與「Tai」之間的發音,但周邊民族對傣泰民族的稱呼卻是多種多樣,並隨著他們對傣泰民族認識的改變而改變。
最早有傣泰先民記載的民族是漢族,在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漢族稱傣泰先民為「哀牢」、「撣」;隋朝、唐朝(南詔)、五代十國時期,漢族稱傣泰先民為「哀牢」、「烏蠻」、「白蠻」;宋朝(大理)、元朝時期,漢族稱傣泰先民為「白衣」、「金齒」、「黑齒」;明朝、清朝時期,漢族稱傣泰先民為「白夷」、「僰夷」、「擺夷」。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在暹羅王國的推動下,國際社會開始把分布於各國的傣泰民族統稱為「泰族(Thai)」。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政府將分布在各自境內的傣泰民族分別命名,在泰國、 柬埔寨、越南等國仍被命名為「泰族(Thai)」,在寮國被命名為「佬族(Lao)」,在緬甸被命名為「撣族(Shan)」,在印度被命名為「阿洪族(Ahom)」,在中國則被分別命名為「僰族(Bo)」和「泰族(Tai)」,1953年以後才合並命名為「傣族(Dai)」。
此外,跟傣泰民族往來比較多的緬族(緬甸第一大民族),稱呼傣泰民族為「shan」,國際上因此也把傣泰民族稱作「shan」,中國音譯過來為「撣」。
起源
傣泰民族源於怒江、瀾滄江中上游地區的哀牢人。哀牢人是雲貴高原的最早的民族之一,在哀牢人活動的怒江、瀾滄江中上游一帶,出土了數量眾多的古遺址,其中的「蒲縹人」遺址,經鑒定至少有8000多年的歷史。
公元前五世紀左右,哀牢人在瀾滄江、怒江中上游地區創立達光王國。公元前二世紀末,達光王國開始與漢朝接觸,因當時的達光王叫「哀牢」,漢朝開始把達光王國稱作「哀牢國」。在這之前,漢朝只能通過滇、昆明、嶲等部族層層轉述了解到哀牢人,因哀牢人善騎大象,生活環境又與漢朝南方的「百越」諸民族相似,被漢朝草率地歸為「百越」一類的民族,把哀牢人稱作「滇越」,把達光(哀牢)王國稱作「乘象國」。
公元一世紀開始,位於達光(哀牢)王國東面嶲、昆明、滇等部族與其漢朝沖突不斷,大量嶲人、昆明人、滇人湧入達光(哀牢)王國境內,哀牢人吸收逃亡而來的嶲人、昆明人、滇人充實人口,同時吸收隨之而來的漢朝文化,初步形成傣泰民族的雛形。
簡史
傣泰先民自古就生活在雲貴高原上,公元前五世紀左右,居住在瀾滄江、怒江中上游地區的傣泰先民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部落聯盟,這些部落聯盟中以達光王國勢力最大。
公元前二世紀末,漢朝征服達光王國東面的雟、昆明、滇等部族和國家,佔領達光王國東部領土,將勢力延伸至達光王國中心地區。之後,嶲、昆明、滇等民族接連反漢,大量人口流入達光(哀牢)王國境內,哀牢人吸收大量嶲人、昆明人、滇人充實人口,形成勢力龐大的民族集團。
公元一世紀中後期,達光王國受到漢朝的擠壓,被迫將都城由怒江東面遷到怒江西面,怒江東面的領土被漢朝佔領。傣泰民族被怒江一分為二,怒江西面的傣泰忠於達光政權,怒江東面的傣泰成為漢朝的屬民。而後幾年,西遷的達光政權不斷向南伸展,再次崛起並稱雄於伊洛瓦底江流域地區,被漢朝稱為「撣國」。為避免漢朝(東漢)的進一步打壓,達光(撣)王國選擇與漢朝交好,漢朝也作出友善的回應,加強了兩國之間的關系。
公元三世紀初期,達光王國為抵抗驃人的進犯,將王城南移至伊洛瓦底江中游的蒲甘姆一帶。此後數百年,傣泰勢力不斷向南伸展,伊洛瓦底江流域地區的很多部族被達光王國兼並。
公元六世紀中期,達光都城被驃國大軍攻陷,達光政權土崩瓦解,達光北部的混魯、混賴兄弟在勐卯(瑞麗)組織傣泰軍民抵抗驃人進犯的同時統一了傣泰各部,開創了另一個傣泰政權——前果占璧王國。
公元七世紀時期,怒江西面的傣泰在前果占璧政權的統治下日益強大;怒江東面的傣泰也在中原漢族勢力退出後形成了蒙舍(南詔)、蒙嶲等大大小小數十個邦國。
公元八世紀時期,洱海南部的傣泰小邦蒙舍(南詔) 通過戰爭兼並了洱海地區的其他小邦,之後吞並怒江西面的前果占璧王國及雲貴高原上大大小小的部族,建立了以傣泰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傣泰勢力開始延伸至雲貴高原每一個角落。強大起來的南詔與唐朝、吐蕃戰戰合合數百年,客觀上促進了傣泰民族政治、軍事、文化等各領域的發展。
公元十世紀以後,傣泰失去蒙舍(南詔)政權,傣泰各部分崩離析。離洱海較近的傣泰被河蠻人(白族先民)建立的大理政權納入統治;遠離洱海的傣泰猶如一盤散沙,不斷受到外族的侵擾,怒江、伊洛瓦底江中下游的傣泰不斷被緬人侵擾,瀾滄江中下游的傣泰則陷入孟人的統治。
公元十世紀中期,伊洛瓦底江、怒江流域地區的傣泰在前果占璧王族的主導下,組建了「後果占璧王國」(實際上是鬆散的聯盟)。
公元十二世紀初期,蒙舍的傣泰首領率傣泰軍民南下抗擊孟人,統一了瀾滄江流域地區的傣泰各部,並脫離大理王國在景洪建立「勐泐王國」。
公元十三世紀中期,蒙古大軍入侵傣泰地區,後果占壁王國及勐泐王國先後被蒙古大軍佔領,導致傣泰大量南遷西徙,間接增強了南部、西部傣泰小邦的實力。阿洪王國統治了今印度東北部的廣大地區;蘭納王國統治了今泰國西北部、緬甸東北部地區,素可泰王國統治了今泰國中部、北部地區,緬甸北部的傣泰也控制了緬族創立的蒲甘王國,成為今緬甸中部及北部實際統治者 。
公元十四世紀時期,勐卯的傣泰脫離蒙古人建立麓川王國,在與蒙古人的戰爭中逐漸占據優勢,統一了今雲南西部、西南部及緬甸西北部等廣大地區;琅勃拉邦的傣泰王子藉助高棉人勢力統一了今寮國大部分地區;控制蒲甘王國的傣泰分裂後又再次統一,建立阿瓦王國統治著今緬甸中部及北部地區;勐泐王國也在蒙古人衰敗後,恢復對雲南南部及寮國北部、緬甸東北部的統治。
公元十五世紀至十六世紀,各地傣泰政權開始走向衰弱。漢族明帝國三次出兵麓川王國,緬族東吁王國吞並了傣泰的阿瓦王國、蘭納王國、瀾滄王國、勐泐王國、阿瑜陀耶王國,阿洪王國開始了印度化進程。
公元十六世紀中至十八世紀中,北部傣泰完全被漢族明帝國控制,之後又被滿族清帝國控制;南部的阿瑜陀耶王國則脫離緬族東吁王國再次崛起,蘭納、瀾滄成了阿瑜陀耶王國的屬國。
公元十八世紀中後期,緬族貢榜王國興兵入侵阿瑜陀耶王國,佔領蘭納、瀾滄,南部傣泰又陷入緬人的奴役統治。1767年,披耶鄭信將軍趕走緬軍,在吞武里建立「吞武里王國」,蘭納、瀾滄也趁機脫離緬族獨立。1782年,披耶卻克里推翻吞武里政權,在曼谷建立「暹羅王國」,統一了吞武里王國、蘭納王國、瀾滄王國等南部傣泰政權。
公元十九世紀,傣泰建立的阿洪王國因宗教沖突元氣大傷,逐漸衰弱。1822年,緬人趁機出兵攻佔阿洪王國,兩年後,英國人又將緬人趕走,將阿洪王國收為自己的殖民地。1885年,英國征服緬人後,佔領緬北的傣泰地區。1893年,法國強佔了暹羅的屬國瀾滄(此時已分裂為琅勃拉邦、萬象、占巴塞三國)。
二十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企圖統一傣泰地區的暹羅與日本結盟,出兵佔領緬甸北部的傣泰地區。原瀾滄琅勃拉邦王也利用日本勢力,宣布法屬印度支那聯邦治下的傣泰民族獨立,建立寮國王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緬甸北部的傣泰與緬甸南部的緬族聯合組建了「緬甸聯邦」,並由傣泰貴族蘇瑞泰出任緬甸聯邦第一任總統;布拉馬普特拉河谷地區(印度東北)的傣泰被獨立後的印度統治;原勐泐、麓川的傣泰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成立了西雙版納傣族民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及各級地方自治政府;寮國因世界冷戰爆發,成為東西兩大陣營角力的場地,在1975年成為社會主義國家;已改名為「泰王國」的暹羅成了美國最主要的盟友,君主立憲製得到鞏固和發展。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2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65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81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3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9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47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7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88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21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