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哈尼族在哪裡
1. 哈尼族的民風民俗
哈尼族的民風民俗體現在宗教、婚俗、喪葬、住房、利益禁忌等方面上。
1、哈尼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
認為天地間存在著強有力的天神、地神、龍樹神和具有保護神性質的寨神、家神等,必須定期祭祀,祈求保佑。對於給人們帶來疾病和災難的各種鬼神,則要通過祭祀和巫術加以制約、驅趕。西雙版納的哈尼族每年要祭「龍巴門」(即寨門)。
2、哈尼族根據生活的地方的不同,婚俗也有所不同。
生活在墨江一帶的哈尼族,新郎在表兄弟和同齡夥伴的陪同下前去迎親。到了新娘家後,要拜見岳父岳母,並經岳父岳母同意才能娶走新娘。新娘離家的時候痛哭不止,這就是哭婚的習俗。
新娘在出嫁前三天新要哭婚,表明她對父母和家人的感情越深。新娘在弟妹和親友的陪同下,一路哭到新郎村寨門口才止信送親的隊伍則挑著背著嫁妝,一直送到男方家。
3、哈尼族具有特別的喪葬方式
人死後實行土葬。一些地區為死者選擇墓地時用滾雞蛋的方式,雞蛋滾到什麼地方破了,就在那裡挖穴埋葬。
4、哈尼族的蘑菇房狀如蘑菇,由土基牆、竹木架和茅草頂構成。
蘑菇房,顧名思義,就是住房狀如蘑菇。它的牆基用石料或磚塊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夾板將土舂實一段段上移壘成牆,最後屋頂用多重茅草遮蓋成四斜面。內部結構,通常由正房、前廊(相當於正房前廳)和耳房組成。
5、哈尼族具有特別的禮儀禁忌
路遇老人要親切地稱呼「阿波」、「阿匹」(爺爺、奶奶),並主動讓到路邊,讓老人先走。在屋內看見老人進來,要主動讓座。給老人遞煙、遞酒、遞茶要雙手捧上,躬身示禮。
給老人遞煙筒要握住煙筒的下端。在老人面前不能蹺二郎腿,不吹口哨,不高談闊論。走路不能從老人面前走過,要從老人身後繞過。殺雞時,雞頭、雞肝等要敬奉給老人。當然,當家裡有客人時,為了表示對客人的敬重,主人常把雞頭夾給客人。
2. 哈尼族生活在哪裡
雲南的十八怪
3. 哈尼族的祖先是哪裡人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4-18
4. 哈尼族在雲南什麼地方
哈尼族主要分布於中國雲南元江和瀾滄江之間,聚居於紅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鎮沅等縣,和泰國、緬甸、寮國、越南的北部山區。
哈尼族內部支系繁多,有多種自稱,其中哈尼、卡墮、雅尼、豪尼、碧約、白宏等六個自稱單位人數較多,另還有哦怒、阿木、多泥、卡別、海尼等自稱單位。
哈尼族的經濟:
哈尼族主要從事農業,善於種茶。哈尼族種植茶葉的歷史相當久遠,西雙版納格朗和的南糯山,是馳名全國的「普洱茶」的重要產區,哈尼族地區的茶葉產量占雲南全省產量的三分之一。
新中國成立前,哈尼族地區生產力低下,以糧食種植業為主的原始、傳統農業十分普遍,生產落後,工業十分薄弱,僅有少量的礦業土法采冶和手工業作坊。
新中國建立起,哈尼族農民因地制宜地改坡地為梯田,改旱地為水田,修建水庫,擴大灌溉面積。農業機械化程度有了較大提高,大部分地方實現了糧食加工機械化。現已建立了冶煉、采礦、機械製造、化工、建材、能源、紡織、塑料製品、卷煙、食品加工等工業部門,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個舊市為全國的「錫都」。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哈尼族
5. 哈尼族在哪裡哦
雲南的十八怪,哈尼族哈尼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1253952人。主要聚居在滇南紅河和瀾滄江之間的元江、墨江、綠春、金平、江城等縣,思茅、西雙版納、瀾滄等市、州、縣也有分布。主要從事農業,善開梯田。哈尼族見於漢文史籍的名稱,有「和夷(蠻)」、「和泥」、「窩泥」、「阿泥」、「哈泥」等。自稱多達30餘種,如「哈尼」、「僾尼」、「碧約」、「卡多」、「豪尼」、「白宏」、「布都」、「多尼」、「葉車」、「阿木」等等。哈尼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內部可分哈(尼)僾(尼)、碧(約)卡(多)、豪(尼)白(宏)三種方言和若干土語。哈尼族原無文字,20世紀50年代為其創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今仍在試行中。哈尼族大多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區,主要從事農業,梯田稻作文化尤為發達。墨江的紫膠,產量居全國之冠。西雙版納僾尼人居住的南糯山,是飲譽中外的普洱茶主產地之一。逶迤連綿的哀牢山,有茫茫的原始森林和許多受國家保護的珍禽異獸。紅河自治州個舊市,是聞名我國的「錫都」。哈尼族認為萬物皆有靈,人死魂不滅,於是盛行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有豐富的口頭文學、民間舞蹈。男女老少都喜歡隨身攜帶巴烏、笛子等樂器。以農歷十月為歲首,傳統節日主要是「扎勒特」(十月年,即新年)和「矻扎扎」(五月節)。 在起伏連亘的哀牢群山中,一座座幾十級、上百級的梯田,從山腳順著坡勢蜿蜒向上伸展,層層疊疊,直通茫茫雲海,蔚為壯觀。千百年來,面對高山峽谷的生存空間,哈尼人民創造、總結出一套墾種梯田的豐富經驗。他們根據不同的地形、土質修堤築埂,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條件,把終年不斷的山泉溪澗,通過水筧溝渠引進梯田。到了初春,形狀各異的大小梯田盛滿清泉,在明媚的陽光下,山風微吹,波光粼粼;三四月間,層層梯田青翠欲滴,宛如一塊塊綠色壁毯;夏末秋初,稻穀成熟,放眼望去,一片金黃。這簡直就是一幅變化奇巧、簡朴秀美的水墨畫。哀牢山哈尼族有句俗話:梯田是小夥子的臉。小夥子美不美,主要看他造田做得怎麼樣,若是他築埂、鏟堤、犁耙田樣樣來得,就會得到大家的稱贊,並贏得姑娘的愛慕。姑娘美不美,關鍵要看她在梯田裡做的活計好不好。梯田是哈尼族重要的衣食之源,因此,他們對水特別珍惜。為了不誤農時,自古以來就有「刻木定水」的民約:根據一股山泉所能灌溉的面積,人們友好協商,擬定每塊田應得的水量,按水流流經田地的先後順序,在水溝與田塊的入水口處設一橫木,並在橫木上將那塊田應得的水量刻定位置,讓水自行流進田裡。哈尼族家家戶戶還習慣在梯田裡養魚。陽春三月栽過稻秧後,人們投入魚苗,任其自然生長。深秋時節,在收割稻穀的同時,一籮籮鮮魚便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餚。水牛是耕種梯田的得力助手,所以哈尼族的敬牛習俗經久不衰。母牛生下牛犢,全家即上山覓割嫩草喂它,有的還加喂肥肉和紅糖水;如遇冷天,不惜用舊衣服、棉絮為之包裹禦寒。牛犢生下的第三天清晨,主人家將蒸好的一大甑子糯米飯放在牛廄前,按家中人口和水牛母子數字,捏制如碗大的若干飯團,給牛各喂一團後,家人分取一團就地食用。此俗意味著人、牛地位平等。
6. 關於哈尼族的資料 關於哈尼族的資料簡介
1、哈尼族,東南亞稱阿卡族,民族語言為哈尼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現代哈尼族使用新創制的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2、哈尼族主要分布於中國雲南元江和瀾滄江之間,聚居於紅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鎮沅等縣,和泰國、緬甸、寮國、越南的北部山區。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境內的哈尼族總人口數為1660932人。
3、名稱:哈尼族內部支系繁多,有多種自稱,其中哈尼、卡墮、雅尼、豪尼、碧約、白宏等六個自稱單位人數較多,另還有哦怒、阿木、多泥、卡別、海尼等自稱單位。本民族內部各自稱單位之間的互稱和其他民族對哈民族的稱謂也不一致。如元陽的哈尼互稱糯美、糯比、各和等;雅尼互稱覺圍、覺交,漢族又稱其為愛尼;稱豪尼為布都、稱哦怒為西摩洛等。在漢文史籍中,哈尼族的歷史名稱有:和夷、和蠻、和泥、禾泥、窩泥、倭泥、俄泥、阿泥、哈尼、斡泥、阿木、羅緬、糯比、路弼、卡惰、畢約、豪尼、惰塔等。可以看到這其中大部分與目前的自稱和互稱相近或相同。
4、哈尼族的自稱和歷史名稱雖多,但其音義基本一致。主要的自稱有哈尼、豪尼、黑泥、和泥,其哈、豪、黑、和都從「和」音,其義均為「和人」。歷史名稱和夷、和蠻、和泥、禾泥、窩泥、斡泥、俄泥、阿泥、哈尼、羅緬(自稱和泥)、糯比(自稱哈尼)等,其禾、窩、斡、俄、阿、哈亦從「和」音,含義仍為「和人」。可以說,哈尼族在兩千多年來,基本上就具有一個統一的名稱即「和人」。
7. 阿卡族是哪個國家
阿卡族棣屬於中國。
哈尼族,東南亞稱阿卡族,民族語言為哈尼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現代哈尼族使用新創制的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主要分布於中國雲南元江和瀾滄江之間,聚居於紅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鎮沅等縣,和泰國、緬甸、寮國、越南的北部山區。
(7)泰國哈尼族在哪裡擴展閱讀:
哈尼族內部支系繁多,有多種自稱,其中哈尼、卡墮、雅尼、豪尼、碧約、白宏等六個自稱單位人數較多,另還有哦怒、阿木、多泥、卡別、海尼等自稱單位。
哈尼族人多居住在雲南省的西部,是一個開墾梯田種植稻穀的山地農耕民族,獨特的生存環境形成了哈尼族多姿多彩的服裝服飾文化。
哈尼族服飾是哈尼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不僅僅是簡單的禦寒防風蔽身之物,它承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信息,構成展示和追憶祖先遷徙壯舉英雄業績的物化態載體。
哈尼服飾的色彩 、款式和紋樣,既是該民族生存區域地理環境的折光,也是族人社會身份和角色的標識,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服飾文化可謂五彩斑斕,製作工藝精湛,體現了哈尼族婦女的勤勞和智慧。
網路-哈尼族
8. 請問哈尼窩尼族分布在
哈尼族是一個跨境而居的國際民族,總人口近兩百萬。在中國,哈尼族全居於雲南省境內,總人口一百四十餘萬,為全國少數民族第十五位,雲南省少數民族第三位。主要聚居在滇南紅河、把邊江、瀾滄江流域和哀牢山、無量山脈的展布地區,以行政區論,則是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思茅地區、玉溪地區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境。哀牢山區的元陽、綠春、金平、墨江、元江、江城諸縣,是哈尼族人口最密集地區,占國內哈尼族人口總數的70%以上。無量山區的瀾滄、景谷、景東、思茅、普洱、鎮沅諸縣和西雙版納州的勐海、勐臘、景洪三縣市境,是哈尼族人口第二密集區。東起紅河,北迄祿勸、雙柏、易門、巍山、昆明,南至石屏、建水、屏邊等十餘縣境,也有哈尼族散居。
國外的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東南亞諸國的北部山區,包括阿卡、卡多、哈尼、西拉等不同自稱的群體,人口約為八十萬,他們都是歷史上陸續從中國境內遷徙出去的。其中泰國約有十萬餘人,主要為阿卡人,居住於北部清邁、清萊兩府直至達府、甘亨碧一帶;越南約有十萬人,包括哈尼、阿卡、西拉等自稱的群體,居住於北部黃連山省、萊州省境內;寮國有十萬餘人,包括哈尼、阿卡、卡多、西拉等自稱的群體,聚居於北部琅南塔、波喬、豐沙里、烏多姆塞、琅勃拉邦五省;緬甸約為五十萬人,包括三十餘萬阿卡人和近二十萬卡多人,阿卡人聚居於撣邦東部景棟一帶,卡多人分布在更靠北的緬北地區。
哈尼族居住的半山區,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哀牢山、無量山水利資源豐富,加以地表土層廣泛覆蓋的各種土質,為山區水稻耕作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哈尼族人民利用這些條件,一年復一年,一代接一代,在大山的皺折里鍥而不舍地開山壘埂,營造梯田。世世代代積累了豐富的梯田稻作農耕技術和經驗,並將其滲透到節日慶典、人生禮儀、文學藝術等方面。
哈尼山鄉歷有綠色金庫之稱,哀牢、無量兩大山系遍布國家森林木材生產基地和自然保護區,原始森林和次森林遮天蔽日。種種動植物資源為哈尼族人民提供了豐富的物質生活資料,其中,有的成為文化符號進入哈尼族的精神領域,如白鷳鳥以其嫻雅的性情和優美的體態,成為哈尼族的吉祥物;攀枝花、野櫻花則成為哈尼族借觀節候的標志物。
哈尼山鄉更以富饒的礦藏資源聞名於世。黑色金屬之外,高品位大儲量的有色金屬與非金屬礦藏廣為分布。
哈尼族分布廣,支系多。以支系為單位的自稱有哈尼、豪尼、白宏、多尼、海尼、和尼、雅尼、卡多、卡別、碧約、哦努、阿木等十餘種。其他民族和各支系間對上述支系的稱謂又有羅比、羅美、國活、哈烏、臘咪、期第、哈尼、窩尼、奕車、豪尼、多塔、阿梭、布都、布孔、白宏、補角、多尼、海尼、羅緬、覺圍、覺交、愛尼、阿卡、阿里卡多、阿古卡
多、多卡、卡別、碧約、阿西魯馬、西摩洛、阿木等。其中以「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約」、「白宏」等六種自稱的人數較多。
在國內,哈尼聚居於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南岸哀牢山南段的紅河、元陽、綠春、金平四縣;卡多、豪尼、碧約、白宏等均交錯聚居於思茅、玉溪地區哀牢山中段和無量山的墨江、元江、景東、鎮沅、新平、普洱、江城等縣;雅尼則聚居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勐臘、景洪和思茅地區瀾滄等縣市。不同的支系存在方言土語的差異,而且在服飾、習慣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別。
9. 哈尼族是哪裡的少數民族
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國際性民族,也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於中國雲南元江和瀾滄江之間,聚居於紅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鎮沅等縣,和泰國、緬甸、寮國、越南的北部山區(稱為阿卡族) 。
哈尼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與納西族相似。現代哈尼族使用新創制的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