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有多少年沒有發生過戰爭
㈠ 二戰泰國情況
泰國在二戰期間的情況:
1、泰國二戰時期是除了中國和日本之外,亞洲尚存主權的三個國家之一。
2、1940年泰國和日本簽訂了《日泰友好條約》。但是泰國也對日本有所防備,他們曾發布動員令,如果日軍入侵,泰國將不遺餘力進行抵抗。
3、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泰國和日本簽訂了《日泰同盟條約》,隨即泰國對英美宣戰,加入了軸心國一方。
4、二戰期間,泰國不僅為日軍開放軍事通行權,提供登陸點、物質後勤等協助,還出兵佔領了周邊鄰國的一些爭議領土。
5、泰國做了兩手的准備,也不忘在美國那裡下注。駐美國的泰國大使則宣布與泰國政府斷絕關系,不承認泰國政府與日本的盟約。泰國在暗地裡也從未和英美斷絕聯系,「自由泰人運動」就在暗地裡和英美交換情報,秘密組織抵抗力量。
6、日本戰敗前夕,泰國宣布與日本結盟等事宜全部無效,與日本做切割。由於「自由泰人運動」的存在以及英美出於穩定東南亞利益的考慮,泰國的「宣戰無效」宣言竟然被同盟國承認,免於成為戰敗國。
7、泰國二在戰後向日本討要戰爭賠償,而且拿出了大量的帳本來證明日本在泰國所拿的物資,最終得到了150億日元的賠償。
(1)泰國有多少年沒有發生過戰爭擴展閱讀:
泰國在二戰中立場搖擺的原因
1、泰國最初與日本同盟,是為了換取不被日本侵略。
1941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大兵壓境,橫掃東南亞。泰國知道自己實力遠不如日本,硬拼是一定打不過的,便和日本簽訂了同盟條約。日本出於節約兵力和資源的目的,也需要一個當地的幫手,就接受泰國作為自己的盟國。
泰國為了使自己不被日本侵略,為日本的侵略戰爭出物資、出勞力,成為了日本在東南亞最大的後勤基地。泰國還派遣過部隊跟隨日本進攻雲南。二戰時期的泰國為日本前期攻取東南亞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其實就是犧牲他國利益來換取本國政權的穩定。
2、泰國最終倒戈加入盟軍,是為了站在勝利者一方,撈取好處。
1945年,泰國眼看日軍就要撐不住了,又加入反法西斯同盟,對日本宣戰。日本戰敗後,泰國自然成為了戰勝國,便提出了戰爭賠款。泰國的理由是日本在侵略東南亞時,向泰國索要了大量物資和勞力。
泰國提出索賠時,還拿出了非常詳細的當年清單收據等資料作為證據,可見是早有兩手准備。泰國最終得到了150億日元的戰爭賠款。
㈡ 中泰為何數千年皆無戰爭
你這個提問就不對,泰國見載的歷史總計也未超過千年,何來數千年之說?而且泰國無力對華作戰,不止因為中國離泰國太遠,或中國歷代有恩於泰國。
不妨先說說歷史。從近往遠……
就從清代開始好了。時有廣府華人鄭信(達信),創立吞武里王朝,擊退緬甸統一泰國,但隨後被卻克里王朝杖斃,子孫無一倖免。毋論初衷如何,鄭信大一統並完善了泰國版圖是實,否則今日很難說會出現類如印巴那樣的問題。或者再嚴重些,就是無暹羅之國,而有暹羅之名(個人認為緬甸有這個能力)。
而在明代,曾被緬甸滅國的創國者叫烏通王,在受到明太祖/成祖二次冊封認可之後,他才得以從吞並素可泰王國的身份,成了較一統的暹羅國國王。而在當時大明的天朝之名,尤其涉及鄭和這樣的事跡,真的是威懾諸國,所以無人質疑,也因此暹羅之名得見史冊。
再早些,元代。當時有兩個國家,在《元史》中一名暹國,一名羅斛。當時元人廣征海外,此二國也未能倖免。不過因各種需求,出現了「命何子志為管軍萬戶,使暹國」這種記載。客觀說,這些事延續了暹國的壽命。直至元代至正年間,暹國才被羅斛吞並(暹國地瘠多旱,不似羅斛農耕常豐少災,而今也能發現這點,但泰北民風悍勇,所以若非元人介入,此二國只會出現更多的殺伐征戰)。
宋代。南宋末年時,有賢相陳宜中兵敗後遁走,從占城(越南)入泰終老,他與那些南宋兵將間接的推動了當地的人文發展(細說麻煩略過不談了)。再前溯……那就沒啦,泰國歷史就這么短,繼續說就是真臘/扶南這些古國了。
到最後可以發現,與其說泰國嫌棄路遠/知曉恩情,不若說他們的歷史太短,而且分裂日久,總計加起來,也只有約800年左右。而在其他時間,泰國屬於長期被周邊諸國統治和剝削的對象,直至二戰結束為止。所以泰國拿什麼和中國打呢?連緬甸都打不過的國家……而且在1939年之前,泰國可是連泛泰主義都沒有的,也就是沒有形成國家/民族意識。他們的人文,七成靠印度(五為南傳佛二是印度教),兩成借中國(陳宜中/鄭信),餘下一成才是自創。
㈢ 太國和中國有過戰爭嗎
有過,1942年泰國作為日本的附庸國,在大東亞共榮圈的美夢下,與中國遠征軍在緬甸發生過一場血戰。
㈣ 世界上哪個國家沒有發生過戰爭
瑞士
自人類產生以來,地球上還沒有沒發生過戰爭的地方。瑞士是近600年沒有捲入戰爭,在馬其頓帝和國羅馬帝國也曾捲入戰爭,只是那是還沒有瑞士這個國家。
瑞士永久中立國的地位始於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並在一戰後為1919年凡爾賽和約再次確認。回顧歷史,「中立」為瑞士人帶來了巨大的好處,它是瑞士能夠長期和平並發展成為世界最富裕國家之一的重要基礎。
雖然國際認可它是中立國,但是代表不了什麼,也並不是說它有權利不參與戰爭
比利時也曾經是中立國,但是當法西斯德國侵略它之後,它還有什麼中立可言.
瑞士一位外交家對此是這樣評價的:「瑞士公民邁出右腳是一位公民,邁出左腳就是一個戰士。如果要問我們為什麼近200年沒有打仗,主要原因就是我們隨時都在准備打仗。」
瑞士男子的服役期從20歲持續到50歲。瑞士全國平時只保留3500人的職業軍人,而一旦需要,則可在48小時內動員35萬人以上受過正規訓練的陸、空軍民兵部隊。
㈤ 1987-1990年至今,泰國有發生戰爭嗎
http://www.xici.net/b358737/d62281131.htm
2001年泰國緬甸因爭奪9631邊防站引發大規模邊境沖突
http://tieba..com/f?kz=52992091
泰國的南疆沖突
1991年2月23日,泰國又發生了政變,推翻了1988年民選產生的差猜•春哈旺政府
㈥ 泰國的歷史
泰國目前之地方,於幾千年前即有人居住,但並不是泰族。據一般的了解,泰族是發源於中國的南部,而於公元第十一與十二世紀才移居到目前的泰國。考古學家在泰國東北部的曼清發現許多古老的遺跡,證明泰國的文化起源於大約五千年前的青銅文化期。史前正確的資料至目前仍然不明,因為泰國的風俗和殘存的文化一直在變動,而且很少記載下來,尤其在第十八世妃,由放受到外族的侵略而毀了不少早期的文物。
公元第十三世紀末,泰國史上的第一位最英明的國王――盂萊大帝,就在目前泰國北部的清萊與清邁一帶建立了一個繁榮的社會,當時所興建的廟宇顯示受到佛教很大的影響。一般而言,泰國除了受到印度佛教的影響外,盂族、高棉族對泰國的影響也不小。
泰國最大的民族是泰族,這些住在北部的民族,早期已能夠自給自足,但他們的軍事力量都相當薄弱,在公元十三世紀初,終被鄰國吳哥王朝的高棉族所征服,不過,這段人侵時間並不長,泰族在1238年打了一次勝仗,從高棉人手中奪回素可泰城,並建立起泰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定都素可泰。
素可泰在巴利文里的意思是「幸福的黎明」。當時,泰國還沒有統一的文字,因此用「素可泰」 作為第一個王朝的年號,以表明新時期的開始。
素可泰王朝的君主為蘭甘杏大帝,他被泰國人尊稱為「泰國之父」。其最大的貢獻,是將國內通行的真臘(即高棉)文字,改創成泰國自己的文字。約在1283年,泰文開始在全國流行。
蘭甘杏大帝受人尊重的另一原因,是他團結各族,以平等方式對待泰族以外的少數民族如高棉人、馬來人和華人。他本身亦崇尚佛教,並派信徒到錫蘭(今斯里蘭卡)學習佛經,讓他們回國後宣揚小乘佛教教義。
素可泰王朝建立後,國泰民安,其勢力開始向湄南河盆地流域擴展。到公元十四世妃初期,素可泰王朝的勢力,已經影響整個馬來半島和寮國(即遼國)一帶。
蘭甘杏去世後,強盛一時的王朝逐漸衰弱下去。此時,泰團東部的一股泰族勢力,正在日益肚大,很快蔓延到中部地區。1347年,一
名太守的女婿拉瑪鐵菩堤,結集兵力在湄南河和巴塞河的匯合地方,建立了一座新城,取名阿育他耶(華人稱之為大城),並立號為王,這就是後來的大城王朝。
拉瑪鐵菩堤稱王後,立即展開外交和軍事攻勢,有意佔領整個湄南河流域,包括北部的素可泰王朝。他的精明思想和治國才能,為大城王朝的基業奠定了基礎,且取代了素可泰王朝的地位。
大城王朝維持了四百多年,經歷三十三位君主。十五世紀末,繞非洲好望角至東方之航線開辟後,歐洲人開始前往泰國通商。首先到來的是葡萄牙人,他們佔領了馬六甲一帶後,於1512年抵達大城。從此,荷蘭人、英國人和法國人亦相繼而來,企圖在泰國這塊富饒土地上獲得利益。
此外,泰國與鄰國緬甸在這一時期經常發生沖突,持續了一段很長時間。
1767年,緬軍再次攻人大城,城內的王宮、佛寺、民房和藝術寶藏均被摧毀。昔日的輝煌殿閣,如今只存殘垣斷壁,荒草遍地,謹供遊人憑吊而已。
大城王朝的京城在1767年陷落後,緬軍仍留下士兵駐守,以鎮壓泰國人的反抗。但在泰國東南沿海一帶,卻崛起了一支抗緬部隊,這支部隊的主將原是大城王朝的將領鄭信(在中國史書稱鄭昭)。鄭信是華人後裔,其父鄭鏞原籍廣東澄海,由放家貧才往泰國謀生,並與一泰族女子結婚,於 1734年誕下鄭信。
鄭信當日在大城被侵時,率領隨從逃出大城,於泰國東南的羅勇府建立基地,組織力量,半年後部隊分乘戰船,沿湄南河而上,首先攻破了西岸吞武里,繼而乘勝追擊,到大城與靦軍展開血戰,最後終於收復渝陷的大城。
鄭信進城,目睹昔日首都大城只留下一片焦土,故決定遷都湄南河西岸的吞武里,建立起泰國的第三涸王朝一吞武里王朝,並削減了據地稱雄的其他勢力,收復失地,統一泰國。
然而,宮廷內部的爭權奪利,很快又再次出現。鄭信在執政後期傳說因妃嬪爭寵而精神錯亂,並於1782年一次倒戈事件中被殺。另一說稱鄭信被亂黨困於宮中,後死在囚中,時為四十八歲。吞武里王朝就此覆滅,為時只有十五年。
後人為紀念鄭王的豐功偉績,特在吞武里區域內建立鄭王廟,並在大羅斗圈廣場中央為鄭倩塑造了一座紀念碑,碑上聳立著鄭信的騎馬戎裝銅像,策馬揮劍,極之英武。每年12月28日即鄭王加冕之日,循例在銅像地區舉行鄭王朝祭大典,並封鎖附近公路,舉行兩晝夜的文娛活動。
鄭信的王朝被推翻後,其手下部將昭披耶節基登上王位,他就是拉瑪一世王(拉瑪是取自泰族民間傅說的一位英雄人物),也就是目前泰國的王朝,即當今皇上蒲美蓬大帝(拉瑪九世王)之先祖。
由於地方太小,加上國防上的理由,拉瑪一世王把國都從吞武里移到昭拍耶河東岸,於是曼谷就成了泰國史上的第四個國都。至此泰國開始得到安定,曼谷王朝或稱節基王朝或拉瑪王朝至今已逾二百多年,而國都仍然是曼谷。
拉瑪二世王,1809年登基,在位十五年,曾遣使赴北京二次,時為清朝道光及嘉慶年間。
拉瑪三世王(在位公元1824至1851年)開始又對西洋各國開放,甚至當時美國也派了首任官員出使泰國,接著美國的傳教士也來了,他們同時也帶來了印刷術,經過改良後使泰國開始有了泰文的印刷,另西歐醫學、造船學也傳人了泰國。
拉瑪四世王蒙庫是節基王朝的英明國王之一,是泰國歷史上第一位接受西方學術思想的國君,精佛學,重科學,知識廣博。他通曉許多語言。如拉丁文、英文等。他是第一個准許平民可以親近的國王。為了抵抗西方國家的侵人,他與鄰國化干戈為玉帛,又與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他曾寫信給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林肯總統,聲明以物質支援他。
王位傅到拉瑪五世王,也就是泰國史上最著名的朱拉隆功大帝,他從事大力的改革和積極的建設。他廢除奴隸制度,興建學校、博物館、國立圖書館,並在國內修建了第一條鐵路,發展道路系統,創辦郵電局和其他現代化設施。歷史學家稱他的執政時期為「維新時代」,實際上可說是泰國現代化的開端。他是引導泰國現代化的英明國王,在位直到公元1910年。
朱拉隆功於1910年逝世,後人為紀念他的功績,在曼谷國會大廈前的廣場擺放他的銅像。每年 10月 23日他的祭辰之日,此廣場都有紀念活動舉行。
朱拉隆功去世之後,英、法便在泰國各自割分勢力范圍。
由於拉瑪六世王曾在英國劍橋求學,同時也曾服役於英罩,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泰國就派兵到法國支援同盟國。大戰結束後,暹羅也就加人了國際聯盟。
第一次大戰以前』泰國人是只有名字而沒有姓氏的。大戰後拉瑪六世王就宣布每個人可有姓,因此至今泰國人雖然有姓但很少用,而通常只叫名字。
隨著世界潮流之趨勢,皇族的權力漸漸被憲法所限制,拉瑪七位王執政後,結束了是達七百多年的君主專制,在1932年12月10日開始實行君主立憲,頒布憲法,於是泰國成了君主立憲的國家。由國會組織政府處理國家事務,一直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0年泰國為了保持國土的完整,勉強與日本簽訂友好條約,次年日本軍隊就進入泰國。泰國軍民感到對日本抵抗並非上策,遂加人軸心國。戰爭結束,雖然軸心國(日本、德國等)失敗,但泰國乃因「非原始發戰國且沒有出兵」而仍被邀加人聯合國,目前泰國國內駐有聯合國的分支機構。
拉瑪八世王,是五世王王子公摩鑾宋卡王子之長公子。1934年繼承王位,時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起,隨王太後駐蹕瑞士,1945年回泰准備舉行登基大典。不幸翌年6月9日中槍駕崩。年甘,在位12年。
當今王上拉瑪九世王今年聖壽六秩晉九,1927年12月5日在美國麻省康畢城蒙奧本醫院誕生,本生爵稱蒲美蓬?亞偷耶益德親王。
1934年,拉瑪七世王駐蹕倫敦宣怖遜位,因無所出,宮庭按譜立嗣君,奏請王兄繼承大統,號稱頌綠巴拉民他拉瑪哈南他瑪希隆陛下,簡稱拉瑪八世王。1935年,當今王上以王上御弟身份加封昭華蒲美蓬亞倫耶益德王弟。
1946年6月9日,拉瑪八世王突告駕崩,當今王上以先王無嗣,按王族繼承法規定宣布登基繼承大統,號稱拍昭裕華蒲美蓬?亞倫耶益德陛下,簡稱拉瑪九世王。
1950年,王上自國外回泰京都,三月欽命舉行先王火葬御禮,同年四月甘八日賜定於十八涌宮殿舉行大婚慶典,敕令冊封詩麗吉?吉
滴耶功女親王為王後,號稱頌緣拍拉??尼詩麗吉王後。
1951年4月 5日王後在瑞士洛桑之蒙瑞司醫院院盆,誕生第一位公主,稱號昭華鳥汶樂叻查干耶?詩麗越他那攀哇哩公主。
1952年7月28日皇儲太子誕生。1955年4月6日拍貼公主誕生。
1957年7月4日朱拉蓬公主誕生。
1956年10月22日王上剃度出家,皈依佛門,為期十五日,守戒於玉佛寺,政務方面敕命王後代為主政。還俗之後,鑒於王後秉政期間諸事有條不紊,循依古例敕封王後為正王後之位。
溯自1946年,王上秉政以來,愛國愛民之聖懷,為國為民之聖務包羅萬象,幾乎日無稍懈,宣慰四方,視察民瘼,垂詢當地官府軍警詳情,賜問各地民教衛生情況及生活實況。
節基王朝第九世王蒲密蓬?阿倫耶勒陛下於1946年6月9日登基以來,至今已五十年,他是泰國有史以來在位世界最長的一位盛世明君。幾十年來,王上以他超人的智慧,聖躬不屈不饒的毅力,為泰國的民主自由和繁榮進步建立了不朽的功績。
王上以堅定的決心,高度的熱誠和德澤廣被的親和力,把全國經濟地位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種族背景不同的各民族人民團結成一體,朝向經濟和社會建設的總目標。
1996年6月9日是王上登基滿五十周年之日,泰國全體臣民都以歡欣鼓舞的心情,熱烈舉行盛況空前的崇慶活勤,以頌揚王上登基五十周年的愛民若赤、聖澤廣被和偉大仁政,表達全國萬民感戴王恩浩盪的赤誠。
㈦ 古代東南亞雙雄越南和泰國,為何從未發生過戰爭
東南半島上的雙雄越南和泰國並不是沒有發生過戰爭,只不過發生的戰爭次數比較少,規模比較小而已。兩國之間不容易開戰,最主要的原因是地理上的阻隔,兩國並不是直接相鄰,兩國之間隔了寮國和柬埔寨兩個國家。
到1831年雙方又發生了戰斗,泰國想要吞並柬埔寨並侵入越南南部,結果被越南人擊敗。到1845年柬埔寨實在是惹不起這兩位主,分別向泰國和越南稱臣進貢。20世紀70年代越南完成統一之後,軍國主義思想膨脹,佔領了柬埔寨,控制了寮國之後還想侵略泰國,結果被泰國軍隊痛打,死傷數百人之後退了回去。
㈧ 東南亞雙雄越南和泰國,在古代為何沒有過大規模戰爭
在民族國家的一些歷史上,長期在一片地方不管因為什麼都會挑起戰爭,歷史上泰國和緬甸就算“世仇”兩方打仗了幾百年呢。但是在泰國東邊的鄰居越南他們之間似乎沒有太大的爭斗,那麼這是為什麼呢?那是因為在東南亞是沒有沙漠的,寮國的人口疏散,這就說明這個地方不適合大規模開發山地。
這就是越南國家向西發展擴張的舉動,不過再往西就有些困難了,而且越南和泰國之間也發生過矛盾沖突。這個沖突問題主要原因就是為了爭奪對寮國和柬埔寨國家地區的影響力的。在18世紀後半期,越南爆發了著名的西山起義,西山起義軍領袖阮惠就和泰國發生過激烈的戰爭,當時越南舊阮殘余勢力逃到了泰國,試圖引入暹羅來干涉國內政局以再起,暹羅國王也希望加強自己的勢力范圍,便派昭曾、昭霜率士兵二萬、戰船三百艘,從曼谷出發,渡海攻打越南嘉定,結果被阮惠痛打。
㈨ 暹羅戰爭(1765年—1767年)
當時應該是緬甸貢榜王朝的第三代國王辛標信(孟駁)在位期間。這場緬甸暹羅戰爭(1765年—1767年),又稱第二次阿瑜陀耶陷落之戰指的是緬甸貢榜王朝與泰國大城王朝之間發生的第二次戰爭。這場戰爭開始於1765年,以1767年大城王朝首都阿瑜陀耶的陷落為終結的標志。但隨即緬甸為了應付清朝的入侵而將大軍撤回,1770年,泰國將軍鄭信率軍驅逐了緬甸軍隊,建立了新的王朝——吞武里王朝。
當時的貢榜王朝國旗見下圖,中心圖案為開屏的孔雀,而當時暹羅並無正式國旗。類似島國國旗的旗幟或許只是戰旗。
希望能夠幫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