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的前身叫什麼
『壹』 泰國曾經在1945年改名暹羅,為何在1949年又改回泰國
暹羅一詞本來就不是泰國人給自己起的國號。而是在當時泰國進獻宋朝時,皇帝通過梵語的發音而音譯出來的地理詞彙。
1939年6月,作為「大泰主義」建設高潮的標志項目,「暹羅」又正式更名為「泰國」。「泰」本身擁有著「自由,不為奴」的含義。但是在1939年那個特殊時期,暹羅把國名改為泰國其實還有著更特殊的意義。一方面它彰顯了泰國急於獨立和擴張的慾望,另一方面也展現了泰國渴望聯系所有廣義上所謂的泰族,共同建立一個真正泰國的雄圖霸業。
『貳』 泰國原名怎麼念
暹羅,中國對現東南亞國家泰國的古稱,泰語為สยาม(Sayam),英語為Siam
『叄』 泰國名稱的由來
泰人自稱本族為「泰」,據考證「泰」是「自由」之意,即該族群擺脫了高棉人的控制獲得自由,故自稱為「泰」即「自由民」,這大約是公元10~12世紀的事。
暹羅 是古代泰國的稱呼。宋元時代, 泰國的土地上有「暹國」和「羅斛國」兩個國家,1296年,周達觀作為中國元朝使團的一員前往真臘(柬埔寨),寫了《真臘風土記》一書,書中把真臘西邊的鄰邦素可泰王國稱為「暹羅」,稱那裡的人為「暹人」。這是中國史籍中首次用「暹羅」來稱呼泰國地區的國家。
元末明初,南方的「羅斛國」(即阿瑜陀耶(大城)王國)征服了「暹國」(素可泰王國),由於兩國已合並,中國遂以「暹羅斛」來稱之。
鑾披汶·頌堪 在1939年6月23日至1945年9月8日當政期間,將暹羅改稱「泰國」,取其「自由領土」之意,皆因在當時的東南亞地區,周邊的各個大小王國均相繼淪為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歐亞列強的殖民地,使得泰國成為唯一僅存的獨立國家。1945年9月8日,泰國復稱為「暹羅王國」。1949年5月11日,暹羅正式更名為「泰王國」。
『肆』 泰國古代是什麼國
泰國古代稱暹羅國,泰語為สยาม(Sayam),英語為Siam。主體民族為泰人,信奉上座部佛教,自公元13世紀開國,先後經歷了素可泰、阿瑜陀耶、吞武里、曼谷四個時代。1939年6月24日改國號為"泰國",1945年復名"暹羅",1949年再度改名"泰國",沿用至今。其部分先民是原居於中國雲南一帶,元時為逃避蒙古入侵而南下遷居中南半島的古代中國人。暹羅在文化上受到了中國文化和印度文化的雙重影響,尤其是自印度西傳而來的佛教文化對其影響至深,至今都還是一個全民信奉佛教的宗教國家。暹羅國號於1949年更名為「泰國」,意為「自由之國」。
『伍』 泰國在古代被稱作什麼
泰國古稱暹羅國。泰國古稱暹羅,先民原居住在中國雲南一帶,為逃避蒙古入侵而南下遷居中南半島。1238年,素可泰王國建立。14世紀中葉,阿瑜陀耶王國(大城王國)取而代之。泰文化受到中國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響很大。18世紀,華裔鄭信建立吞武里王朝,後來拉瑪一世拿握政權,建都曼谷,史稱卻克里王朝(曼谷王朝)。
16世紀西方列強來到泰國,直至19世紀末,英法兩國已經分別在暹羅東西兩邊建立英屬印度和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地。1896年英法簽訂《關於暹羅等地的宣言》,將暹羅列為兩個殖民地之間的「緩沖國」,其後英法於1904年劃定勢力范圍:湄南河以東為法國勢力范圍,以西為英國勢力范圍。雖然暹羅沒有成為列強殖民地,但仍然受到英法的諸多壓制。
曼谷王朝的拉瑪四世(1851年至1868年在位)開始國家開放政策,至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大帝,1868年至1910年在位)借鑒西方國家經驗,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來適應殖民國家對暹羅施加的壓力。1932年6月,在一次不流血革命後,暹羅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1939年改名泰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泰國傾向日本,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日本和泰國簽訂《日泰同盟條約》。1942年1月25日泰國宣布向英美宣戰,日本曾將部份在緬甸和馬來亞半島佔領地割讓給泰國。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泰國隨即在翌日宣布:「泰國1942年1月25日對英美宣戰宣言無效」,泰國的「宣戰無效」宣言被同盟國承認。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泰國成為美國的主要軍事盟國,在經濟、軍事等有親切關系。在東南亞地區泰國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家,該國是東南亞國家聯盟始創國之一,同時在東南亞區內事務有積極的參予。
『陸』 最早的"赤土國"是今泰國的前身嗎
赤土國在東南亞,是我國古代史書所記載的國家之一,但不一定是泰國前身,因為疆域並不一至。
『柒』 今泰國的前身是哪個國家或由哪幾個國家合並而來的
泰國的國土是由其歷史上各王朝-----特別是現在的曼谷王朝不斷擴張形成的,現今泰國版圖上最後一塊被並入的領土是清邁(1803年)。1765 下半年,緬甸雍籍牙王朝的統治者孟駁派出軍隊,對暹羅發動新的進攻。緬甸軍分三路,一路從清邁,一路越過三塔關,另一路從南邊的土瓦直接向大城逼進。1766年2 月,緬甸軍開始圍攻大城。1767年4月7 日,大城被攻陷,末代大城王波隆摩羅者三世(厄迦陀)乘亂出逃,活活餓死。城中 3 萬居民成了緬軍的俘虜,緬軍在城中進行了 15 天的燒殺搶掠,大城被焚毀,統治暹羅 417 年的阿瑜陀耶(大城)王朝至此滅亡。
『捌』 泰國以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還是中國的藩屬國
泰國在清朝時成為中國的藩屬國。
泰國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原名暹羅。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
1652年(順治九年)暹羅派遣使節到清朝進行朝貢,開始了兩國的交往。1767年,緬甸軍隊入侵暹羅,攻破了暹羅的國都大城。大城王朝的達府太守披耶·達信組織暹羅人民擊退了入侵的緬軍,重新統一了暹羅,被擁立為王。
1768年,達信派遣使節到清朝,請求清廷封他為暹羅國王,但清政府認為他是乘機篡位,予以拒絕。 然而,達信繼續向清政府表示友好,清政府終於在1777年承認了達信建立的王朝,准許暹羅使節到清廷朝貢。
在1823年(道光三年),清政府向暹羅國王拉瑪二世贈送了「永奠海邦」的匾額。19世紀,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殖民主義者先後入侵。
1855年,英國代表、香港總督鮑林強迫暹羅簽訂了《英暹通商條約》(《鮑林條約》),此後法美國、德國、義大利等國也紛紛效法英國,強迫暹羅簽訂了類似的條約。
暹羅淪為了西方殖民國家的半殖民地,1896年英法簽訂條約,規定暹羅為英屬緬甸和法屬印度支那間的緩沖國,與清朝的宗蕃關系也漸告結束。
(8)泰國的前身叫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與周邊國家存在的宗藩關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中國宗藩關系是通過宗主國文化、教育、外交等手段間接影響藩屬國。這種宗藩關系表面上看來是一種以小事大的不平等關系,周邊國家要向中國「稱藩納貢」;受中國的冊封,並由中國賜予印璽。
而實際上這種宗藩關系只是維系中國和周邊各國友好關系的一種形式,並不具有統治和被統治的實質性內容。並且,作為宗主國的中國統治者,是以一種「王者不治夷狄,來者不拒,去者不追」的不治主義態度對待外國的、原則上並不幹涉藩屬國的內政。
中國統治者為了顯示自己作為「天朝上國」的富有與大度,總是本著「薄來厚往」的原則,對朝貢者給予大量的賞賜,其價值遠遠超過朝貢者所進貢的物品,所以,各藩屬國總是樂於來華朝貢。
有時中國統治者為了減輕自己的負擔,也對各國來華朝貢的時間和規模作出種種限制和規定。雖然有些國家有時不按規定而提前來華朝貢,中國政府也都給予了熱情接待。再者,各國在來華朝貢的同時,也與中國進行了貿易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