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泰國資訊 » 泰國馬氏宗親來自中國哪裡

泰國馬氏宗親來自中國哪裡

發布時間: 2022-08-11 00:43:19

Ⅰ 問馬姓族譜

可以去山東省單縣馬氏家族理事會咨詢。

2016年9月13日,經過馬長貴、德民等幾位創始人努力,在單縣開發區成立山東省單縣馬氏家族理事會。與會的83個村莊的馬氏宗親代表推選選舉出了單縣馬氏家族第一屆理事會成員,分別是:

顧問:馬長貴、永軒、慶軍;

會長:馬德民;

副會長:馬欽平、永訓、秉林;

秘書長:馬永奎;

副秘書長:馬曉松;

家譜主編:馬世玉;

副主編:馬慶亮。


馬姓,中華較大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子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

趙國宗室趙奢為馬氏得姓始祖。因其封地封在馬服(位於邯鄲西北),人稱「馬服君」,趙奢的子孫後代便以「馬服」為姓氏,後又改為單姓「馬」。

邯鄲即是中華馬姓的祖源地,扶風郡為主要郡望,銅柱堂為主要堂號。

2013年,馬姓人口為1198萬人,佔中國總人口1.06%,排名第17位。

Ⅱ 紫山的馬氏發源地

據悉,現馬氏後裔分布於世界22個國家和地區。世界馬氏懇親大會,是馬氏宗親進行懇親、聯誼、交流的國際性盛會。每兩年舉辦一次,前四屆分別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我國江西樂平市召開。第五屆世界馬氏懇親大會2008年9月19日至21日在邯鄲舉行,600餘名海內外馬氏宗親來邯參會,到紫山尋根祭祖。

Ⅲ 第十屆世界馬氏宗親大會什麼時間召開

2017年,具體時間待定。
世界馬氏宗親懇親大會(簡稱世馬大會),又稱世界馬氏懇親大會,是全球馬氏宗親尋根溯源、敦親睦族、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加強經貿交流合作、促進中國繁榮統一的全球馬氏懇親聯誼大會。
世界馬氏宗親懇親大會是由泰國馬氏宗親總會倡議,並和新加坡、馬來西亞馬氏宗親組織共同發起的。
1999年3月在泰國曼谷舉辦第一屆世界馬氏宗親懇親大會,此後相繼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吉隆坡、江西樂平、河北邯鄲、加拿大溫哥華、台灣台北、廣西南寧舉辦八屆世界馬氏宗親懇親大會。

Ⅳ 馬氏家族的來龍去脈誰知道

馬姓的起源可以追根溯源到堯舜時代,唐堯有位大臣,叫偃皋陶,官居大理之職。皋陶有一子名伯益,因助大禹治水有功,虞舜招其為駙馬,將姚姓公主妻之,賜其為嬴姓。伯益在朝佐虞舜訓養鳥獸,其後承傳此技,尤善豢馬,並世以此為業。姒禹稱帝,以嬴伯益為輔,姒禹崩,嬴伯益即帝位。伯益在位三年,被姒禹之子姒啟所迫,退隱於箕山。夏朝末年,伯益後裔費昌去夏歸商,為湯武王車御,因佐商滅夏有功,封為費侯;商天子太戍時,伯益後裔中衍為帝車御,功封諸侯;周穆王時,中衍後裔造父為天子車御,駕八駿車載周穆王西遊,後以平定徐偃王之功,封於趙城,並賜姓趙;周孝王時,中衍後裔非子為天子御馬有功,封於秦,襲嬴姓。秦、趙兩姓,後皆有國,並有天子之位,兩大王族,共祖嬴伯益。因嬴伯益後裔在夏、商、周三代均以馬政位顯當時,並以兵事見長,所以古時稱兵家為「司馬」,其後則以祖上官職為姓,稱「司馬氏」,後分為司、馬二姓。
趙父的六世裔孫趙俺父為周宣王車御,以平定四夷叛亂之功而入朝為官,其子趙叔帶因不滿周幽王無道,棄周歸晉,至趙叔帶五世裔孫趙夙,其以助晉獻公拓疆擴土之功,封為耿邑大夫。趙夙之子趙衰隨晉文公患難與共19年,並助其稱霸諸侯,功拜晉相。自此,趙氏世掌晉政,至趙衰八世裔孫趙籍,受周天子封,始為諸侯。趙籍之子趙章,聯合韓、魏兩家,三家滅晉,並遷都甘邑,更名為「邯鄲」,虎視中原。趙章曾孫趙武靈王,改學胡服騎射,而國勢漸強,成為戰國七雄,始稱王。趙國「沙丘之亂」,趙武靈王被餓死。趙國王族一位青年趙奢,逃到燕國避難,被燕封為上郡守。趙惠王時,趙奢歸國任田部吏。因執法不阿受到趙國公子平原君的重視,推薦其管理全國的賦稅。趙惠王十五年,改任趙奢為將軍,趙奢連敗齊、秦兩個東、西大國,使其成為戰國八大名將之一。因趙國以胡服騎射而名揚四海,為此,趙惠王封趙奢為馬服君,其封地在邯鄲西北的紫金山,因趙奢封於此,故改稱「馬服山」,其後則以「馬服」為氏。秦滅六國,一統天下,西徙馬服氏於咸陽,封趙奢之孫馬服興為右內史。因「馬為兵之首」,馬服興則去「服」為馬姓。馬興重孫馬通,官居漢侍中,封重合侯,舉家遷扶風茂陵,因而,扶風為馬姓郡望。扶風馬姓貴顯兩漢,東漢伏波將軍馬援、漢顯宗皇後、蜀漢驃騎將軍馬超等,皆為扶風馬姓。馬援平定兩廣,其留鎮廣東的士卒皆以其為榮,因而有許多將士改為馬姓,故而,廣東的漢族馬姓,同姓不同宗。
馬援有個孫子馬光,授封為許侯,其後裔許縣鄢陵人馬殷,於唐末以木匠從軍,功遷武安節度使,其以長沙為都,割據湖南及廣西、廣東、貴州一部,建立「楚國」,是五代十國之一。馬氏立國55年,傳二世六王。後被南唐所滅。因馬姓世為王侯,宋代編《百家姓》,馬姓被列為第44位門閥大姓。除漢族之外,彝、壯、保安、匈奴、高麗、高山、藏、哈尼、景頗、仡佬、朝鮮、苗、東鄉、布依、撒拉、裕固、羌、土家、侗、滿、回等族,均有馬姓。而馬服、馬適、馬矢、馬田、馬佳、司馬、弗莫、尼木、木然等氏,亦改姓馬。因此,今日馬姓人口,已列為全國第19位大姓。馬姓雖然人口眾多,但卻同姓不同宗,其主要原因,是回、滿兩族命姓方式所決定的。
公元七世紀,麥加人穆罕默德(約570—632年)創立了「伊斯蘭教」,七世紀中葉,伊斯蘭教開始傳入中國,中國的回、維吾爾、哈薩克、東鄉、撒拉、柯爾克孜、烏孜別克、塔吉克、塔塔爾、保安等族受其影響,改信伊斯蘭教。因其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漢譯為「馬哈木」,所以來中國定居的阿拉伯人和伊斯蘭教信徒改從漢姓,多以其教主馬哈木的首字「馬」為姓。元世祖時,回族人阿哈馬官拜丞相,其後以祖名為姓,亦曰馬姓。故而,馬姓成為回族第一大姓,民諺曰:「十個回回,九個馬」。因此,回族馬姓雖然是大姓,但卻不同宗。歷史上,回族馬姓人才輩出,早在元代就已名垂青史,元尚書馬合馬沙、元咸陽郡公馬哈麻,均為元代名臣。回族馬姓最為著名的是明代的鄭和,其原名馬和,明永樂二年,賜為鄭姓。鄭和率領中國艦隊,七下西洋,是世界第一位有史記載的航海家。清末,回族馬姓進入鼎盛時期,臨夏馬鴻賓;河州馬步芳家族,統治甘、寧、青三省達百餘年,為西北第一大門閥世家。但在回族聚居區內,回族人一般不稱姓,只稱經名,當孩子出生後,都要到教堂請阿訇給孩子起個經名,經名多承襲回族聖人的名。只有在漢族聚居區內,回族人才使用漢姓。
漢時,在今吉林省境內,有一個夫餘國,其國善養六畜,尤以出名馬而聞名於世。夫餘國以六畜名為官,有馬加、牛加、狗加等,其邑落皆分屬諸加,而分屬於馬加的地區,就叫馬加,因加與佳二字,同音通用,所以馬加又稱「馬佳」。女真族翁額松額,原居日出之地,後遷長白山渾濃江北岸居住,其孫馬穆敦因居嘉理庫馬佳,則以地名為氏,稱「馬佳氏」,後女真族居馬佳之地的部族均以馬佳為氏。因此,馬佳氏成為滿族(女真族所改)佟、關、馬、索、齊、富、那、郎八大姓氏之一。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國,馬佳氏各部紛紛前來投順,被分編入鑲黃、鑲藍、鑲白、鑲紅、正黃、正藍、正白、正紅八旗之中,其氏著名人士有:清兵部尚書佟智、文華殿大學士溫達、禮部尚書精山、山西巡撫德音等。
馬姓在全國分布極廣,並形成北京、扶風、壽冷、臨洮、茬平、鄢陵、西川、安陽、平陽、丹徒等幾大郡望。其中有一支馬姓由廣東渡海至台灣,分布於嘉義、台南、新竹等地,馬姓現為台灣人口,第72位大姓。馬姓在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琉球、緬甸、新加坡等國的華人中,都是名門望族;而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馬姓亦是所在國的華人領袖。在中亞吉爾吉斯、哈薩克、烏茲別克等國的東干族中,馬姓是最大的家族,並世為東干族的領袖,他們的祖籍是陝西,清末隨白彥虎逃往中亞,逐漸形成當地望族。近、現代馬姓名人有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馬萬祺、國學大師馬一浮、戲劇表演藝術家馬連良等,但最為著名的是人類學家、北京大學校長馬寅初,他的「人口控制論」,解決了中國人口膨脹問題,在其理論基礎上,中國成立了舉世無雙的「計劃生育委員會」,並將其理論寫入憲法,成為治國的國策。

Ⅳ 扶風世家馬氏是什麼意思

扶風世家馬氏指扶風世家的戶主姓馬,陝西扶風縣歷史上是馬姓的名門望族,名人輩出,以馬援最為有名,曾封伏波將軍,一生南征北戰,屢建戰功,曾遠征交趾郡。

扶風馬氏家族是扶風歷史上的名門望族,世代人丁興旺,名人輩出,對中華民族的繁榮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馬通官封重合侯,通之子馬賓官拜持節使,通之孫馬仲官至玄武司馬。馬仲幼子馬援最為有名,曾封伏波將軍、新息侯、謚忠成。馬援一生南征北戰,屢建戰功,曾遠徵到當時的祖國南土交趾郡(今廣東、廣西及越南國中、北部)並留後裔於此。

扶風馬氏後裔:

扶風馬氏後裔自從伏波將軍馬援東征西討時起,便分布於各地。跟隨馬援南征交趾後留於南海(古南海含今廣東、廣西、福建、台灣等,南至加里曼丹島,西南至越南和馬來半島等地)的後裔人稱「馬留」,至今已發展成為一個人數眾多的馬留民族,隨著歷史的變遷和國際交往的擴大,有些已落籍海外。

現國內北京、上海、湖南、山西、重慶、甘肅、雲南、貴州、廣東、廣西、安徽、台灣、香港等地都有馬氏後裔,美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等國家也有馬氏後裔,且大部分聚居處成立有馬氏宗親會、總會。美國的馬氏宗親會還建有馬氏紀念堂,塑有先祖馬援像。

Ⅵ "馬"這個姓氏的由來

恩...下面這個應該夠長了吧~ 馬姓來源 一、來源有三 1、出自嬴姓,為帝顓頊裔孫伯益之後,其始祖為趙奢。相傳帝顓頊有個孫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懷孕生子大業。大業之子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 ,帝舜賜他姓嬴。伯益之子大廉,傳至季勝有個曾孫叫造父,世周穆王的駕車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亂有功,被封在趙城(今山西洪洞縣北趙城),稱為趙氏。後建立趙國。戰國時趙王有子叫趙奢,以善於用兵著稱。因功卓著被趙惠文王封在馬服,稱為馬服君,死後便葬於封邑,其子孫最初以"馬服"兩字為其姓氏,後省去"服"字,遂有馬氏。世居邯鄲。史稱馬姓正宗。 2、出自他姓改馬姓。如漢代有漢戚人馬宮,本姓馬矢,至馬宮以仕學顯,改姓馬。 3、出自他族改姓。西域人馬慶祥,人居臨洮狄道(今甘肅省境內),遂以馬為氏。蒙古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末為鳳翔兵馬判官,遂改姓馬氏,取名祖常。馬祖常之後亦為馬氏。金元以後,為回族大姓。 二、遷徙分布 趙奢之子牧,亦為趙將,居住在邯鄲。公元前100年,秦國滅趙國,將牧之子遷徙至陝西咸陽。馬興後人馬何羅徙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從此,扶風茂陵成為馬氏的發展繁衍中心。 兩漢至南北朝時期,馬氏除在扶風茂陵成為望族外,還分布於今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四川、甘肅、江蘇、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 唐朝末年,王潮、王審之入閩,有河南馬氏隨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戶。許州人馬殷,少為木工,應募從軍,隨秦宗權部將孫儒入揚州,轉從別將劉建峰攻取潭州。896年,劉建峰北部下所殺,馬殷被推為主,被唐任為潭州刺史,後進武安軍節度使,於907年被後梁封為楚王,建立楚國,歷時45年。馬服君十三傳後裔駟隨西漢的漢高祖劉邦入關,駟入關後由回族歸屬漢族。駟的馬氏一族先定居於咸陽,其嗣後遷居開封汴梁,一族宗支浙江臨安府。 宋初,奉政大夫直北馬公隨宋高宗趙構由浙江臨安南渡入粵,定居古岡馬直北公一門箕裘,五代大夫,三世太守,父子鄉賢。直北馬公宗傳八代後,其裔孫已遍及新會的會城和東亭、江門市的潮蓮和高沙及麻園、台山的白沙和橫山、番禺的謝村和植村、從化的馬村、四會的高要、順德的水藤、廣州市的河南、中山的古鎮等地,爾後各房馬氏子孫又分居於汕頭、潮洲、陽江、高鶴、吳川、廣西、海南等地。直北馬公實為我嶺南馬氏開族第一人。又因直北馬公名門望族,朝庭二封金紫,故直北馬公祖居地稱為金紫街.現嶺南各地馬氏及海外馬氏聚居地立堂朝拜先祖用「金紫堂」這一名稱就是這個緣故。 從嶺南馬氏始祖直北公宗傳八代至台山馬氏的直系血緣是:始世祖直北、二世祖持國、三世祖唏驥、四世祖紹龍、五世祖良弼、六世祖行遜,七世祖循善傳八世祖康平至九世祖堯佐和君佐及帝佐。八世祖康定生三子,由新會麻園下朗遷居橫山宗支,因此時此地生活環境惡劣,加上宋末元初的兵亂騷撓,康定後裔大部份遷居潮州、汕頭和新會。 八世祖康平無子,由其堂兄康成次子湍承繼。明朝永樂年間,康平與繼子田波由新會麻園遷居白沙馬洞。田波公羨慕馬洞村落洞山秀拔,石門振朝,因而積休垂興,大振宗傳。九世祖田波公生六子,長子漁隱、次子樵隱、三子耕隱、四子牧隱、五子煉隱、六子植隱,族內堪稱其為有功不祧之祖。 於1995年、1997年兩次與幾位馬氏宗長對居住在台山的馬氏分居和人口情況進行比較系統的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台山馬氏宗支分居比較集中的有白沙鎮、三台鎮、四九鎮、橫山鎮、汶村鎮等。台山馬氏現已宗傳32代,據調查,常駐市內人口近5萬人。旅外宗親及分居在市外國內的新會、恩平、高州、吳川、陽江、鶴山等地的宗親,據不完全統計,在8萬人以上。 宋代以後,閩、粵地區馬姓逐漸增多;至明代,馬姓族人遍布福建;至清代,有的移居台灣,進而又遠徙東南亞及歐美. (汗```夠長了吧`````加分加分~~~呵呵````)

Ⅶ 馬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
扶風郡 :漢太初元年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三國時改右扶風為扶風郡,治所在槐里(今陝西省興平東南)。隋唐扶風郡即岐州。
京兆郡:今陝西省西安。漢以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為三輔。魏改建京尹郡,「尹」為太守。唐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金元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民國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國民黨政府成立時廢。
臨安郡:今屬浙江省杭州市。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為臨安府。
西河郡:古代所指不一。春秋衛西境沿黃河,稱西河,即今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取秦今陝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陝間黃河為准,西岸為西河。漢有西河郡,有今內蒙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魏時,北部為羌胡所得,僅有晉西,治茲氏,即今山西省汾陽。唐亦曾以汾州為西河郡。
廣陵郡:秦置廣陵縣,在今江蘇揚州西北。西漢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東漢改為郡隋改江陽,治今揚州。南唐恢復廣陵原名。宋熙寧五年(1072年)並入江都。
華陰郡:古代縣名。春秋時為晉國之地,漢代時置華陰縣(因在華山之北故名華陰)。唐天寶元年(742年)改華州置華陰郡,治所在鄭縣(今陝西省華縣),乾元元年(758年)復為華州。故城在陝西省華陰縣東南。
正平郡:即今山西省新絳。春秋屬晉,戰國屬魏,漢為臨汾縣地,北魏置正平郡兼置東雍州。北周武成二年改為絳州。隋開皇三年州治從玉壁遷置今縣址,後改稱絳郡,附郭正平縣。唐代改郡為州。明洪武初處正平縣廢入絳州。民國初改稱新絳縣,今因之。
堂號
銅柱堂:漢伏波將軍馬援征阯,勝利後,在交阯立銅柱表功。到了唐朝,馬援的後裔馬總做安南都護,在原漢立銅柱的地方又立了兩根銅柱,鑄上了唐朝的威、德,說明自己是伏波將軍的後裔。到了五代時馬希范也立了銅柱。
絳紗堂:漢校書郎中馬融,才高博洽,為世之通儒。弟子常千餘人。他在教室里設絳紗帳,前授生徒,後設女樂。弟子都專心聽講,沒有人顧盼女樂。
此外,馬姓的主要堂號有:「扶風堂」、「駟德堂」、「回升堂」、「孝後堂」、「睇眩堂」、「唏眩堂」、「寶善堂」、「體仁堂」、「志誠堂」、「聚未堂」、「忠孝堂」、「樹德堂」、「裕本堂」、「誠忍堂」、「刻鵠堂」、「善述堂」、「書誠堂」、「敦遠堂」、「存德堂」、「文英堂」、「監茲堂」、「公明堂」、「衍慶堂」、「樂真堂」、「敦悅堂」、「靜業堂」、「藏拙堂」、「青雲堂」、「絳帳堂」、「伏波堂」等。 四言通用聯 夫人賣餅,賢後含飴
——上聯典出唐初大臣馬周,字賓王,茌平人,少年好學,精通《詩經》、《春秋》。下聯典出東漢明帝皇後馬後,大將馬援之女,以賢德聞名後宮,從不因私干涉朝政。
龍虎出谷,鸞鳳沖霄
——上聯典出唐代郟城人馬燧,字洵美,身村魁梧,少年時即有大志「以功濟天下」,發奮苦讀兵書,沉勇多謀,後屢立戰功,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封北平郡王,圖形繪於凌煙閣,韓愈為他寫碑銘,有句:「北平王像巨谷中的龍虎,變化不可測,真是魁傑啊!」下聯典指馬周,唐太宗曾親筆賜書:「鸞鳳沖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白眉繼烈,青海重光
——上聯典出三國時蜀國名士馬良(187-222),字季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下聯典出東漢槐里侯馬騰,字壽成,隴西人。矜救民命,三輔甚安愛之,官終衛尉。青海東與北皆界隴西(屬甘肅省)。
白眉繼烈,絳帳授徒
——上聯同上(上聯)。下聯典指東漢·馬融授徒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
絳帳設教,銅柱立功
——上聯典指東漢·馬融。下聯典指東漢·馬援。
追贈學士,御封真人
——上聯典出明代禮部右侍郎馬愉,字性和,臨朐人。下聯典出宋代進士馬鈺,字宜甫,扶風人。
四家待詔,三代推官
——上聯典出南宋畫家馬遠,字遙父,號欽山,河中人。任畫院待詔,其畫風遒勁嚴整,設色清潤,自成一格。下聯典出清代著名學者馬瀟,字宛斯,鄒平人。
銅柱世澤,絳帳家聲
——上聯典指漢·馬援征交趾,立銅柱表功。下聯典指東漢·馬融設絳帳以授生徒。
雲台列像,銅柱標功
——上聯典指東漢·馬武,佐光武帝中興,卒後,其圖形繪於雲台閣。下聯典指東漢·馬援。 五言通用聯 宜城五兄弟,元曲四大家
——上聯典出三國時蜀國名士馬良。下聯典出元代戲曲家馬致遠,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人。其文詞豪放有力,頗含諷喻。作戲十六種,現存《漢宮秋》、《岳陽樓》等七種,散,工有《東籬樂府》。他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被譽為「元曲四大家」。
師皇乘龍去,伏波裹屍還
——上聯典出黃帝時代著名獸醫馬師皇,善治馬,又喜醫龍,據說「乘龍仙去」。他被後世尊為獸醫始祖。下聯典出東漢名將馬援(公元前14-公元49)字文淵,茂陵人。他曾助劉秀攻滅隗器,擊破先零羌,為東漢立下大功,建武十七年(41)任伏波將軍。年八十年余猶征虞沙場。嘗謂賓客曰:「大丈夫立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又言:「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後果卒於軍。
金樽宜醉酒,絳帳自生春
——全聯典指東漢·馬融事。 六言通用聯 少女素雄才辯,仙姑雅號清浮
——上聯典指東漢馬融之女馬倫,少年時就有辯才,嫁給同郡袁隗為妻,剛結婚,二人就辯論起來,袁隗不能使她屈服。下聯典指宋代扶風人馬鈺,字元寶,進士及第,後來遇到重陽子王嘉,得道術,與妻子孫氏同時出家修煉。孫氏仙去,人稱孫仙姑,號清浮山人。 七言通用聯 遠浦帆歸曲致遠,長春留引經季長
——上聯嵌入元代戲曲家馬致遠名字。下聯典指東漢經學家馬季長,在聯尾嵌入季長之名。
骨氣乃有老松格,神妙直到秋毫顛
——馬曰璐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此聯為清代詩人馬曰璐(約康熙、乾隆時人)撰書聯。馬曰璐、字佩兮、江蘇省江都人。有《南齋集》。
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馬寅初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此聯為當代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1882-1982)自題聯。馬寅初,浙江嵊縣人。著有《新人口論》等。 七言以上通用聯 具王佐才,築砦釣渭;步隱淪躅,授業著書
——上聯典出唐代銀青光祿大夫馬周。下聯典出宋代承事郎馬端臨。
烏威聖德,萬古流芳英烈將;玉面神光,千秋垂澤崇仁軍
——此聯為清代烏面將軍馬信廟聯。馬信,原是鄭成功的一位部將,陝西人。到台灣後,進駐彰化縣之燕霧上堡(即今陝西村),後不幸陣亡。後人為他立廟祭祀。廟在今台灣漳化縣秀水鄉陝西村。
設絳帳以授生徒,白眉繼烈;鑄銅標而載功績,青海重光
——上聯典指馬融和馬良。下聯典指馬援和馬騰。
銅柱今猶未倒,願吾宗後裔繼承,再鎮邊疆傳祖跡;絳帷長可宏開,喜爾輩生徒環立,重披古典講儒經。
——馬季常撰馬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安徽省肥西縣程店馬氏宗祠聯。全聯典出馬援、馬融事跡。以激勵後人。
(馬氏宗祠楹聯參考資料) 陝西神木、秦川、山西羅峪口馬氏一支字輩:「茂兆世學子惠明義福照光榮」。
陝西陝南馬氏一支字輩:「文成登元良玉啟英進昌忠孝全富貴永遠正朝堂」。
陝西榆林馬氏一支字輩:「金文玉丕振圖志川建邦」。
陝西扶風馬氏一支字輩:「承斯龍天子單銘德步廷騰世學文正國興邦永紹漢應汝先君定登雲」。
陝西馬德昭後裔馬氏一支字輩: 「乾德秉天勛澤永傳」。
陝西榆林馬氏一支字輩:有,金,戰,登,如,會,鳳,鳴,祖,賢,高。
雲南華寧回族馬氏一支字輩:「文春安甲家有本元國中遠正四德維新」。
雲南昭通馬氏一支字輩:「福壽永遠康忠孝傳家信詩書衍澤長」。
雲南魯甸回族馬氏一支字輩:「賢正義之春榮陽龍明興(德)毓林廣西成剛永長洪真」。
雲南馬氏一支字輩:「明才賢永關」。
雲南馬氏一支字輩:「恩清家普昌禮義」。
雲南東川馬氏一支字輩:國正天興順,官清明自安,賢得福利少,子孝父恩寬。資料已毀,口傳祖籍,南京應天府高石砍柳樹灣。
山東濟寧馬氏一支字輩:「興駿瑞照玉」。
山東陽谷馬氏一支字輩:「永雲月世德文修繼志成保守廣進化作述維令名光耀功安順忠孝吉慶祥詩書長久續興業代相傳」。
(部分字輩排行來源於 ) 清流馬氏宗祠清流縣南山馬氏宗祠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的宗祠,總面積910平方米,由山門、圍牆、大坪、正堂、配厝等部分組成,整體保留了明代建築風格。主體結構所用木料據稱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此外,宗祠正堂設神龕,龕內供奉馬氏昭穆宗親神位。正堂兩側的灰壁上,張貼著歷代科舉考試的捷報,顯示著南山馬氏敬儒重文的家風。2011年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肥東石塘馬氏享堂
肥東石塘馬氏享堂坐落在肥東縣石塘鎮馬集村的馬氏享堂,外觀仍十分精美。青磚碧瓦,房頂四角上翹,屋脊上繪有奇珍異獸坐鎮。享堂內供奉著馬氏始祖馬士龍的畫像。據馬氏後裔馬先勝老人介紹,其先祖馬士龍曾跟隨朱元璋一起打天下,後受封為將軍。後世子孫香火傳遞,至清朝乾隆年間,先人怕輩分排序錯落,開始建祠堂、續家譜,至今已有24代。 安陽馬氏庄園
馬氏庄園位於河南省安陽市西部20公里的西蔣村,是清代廣東巡撫馬丕瑤的府第,建於清光緒至民國初期,保存完好,佔地面積20000多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被學者稱為「中州大地絕無僅有的封建官僚府第建築標本」, 「中原第一官宅」 ,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河南省廉政教育基地。

Ⅷ 馬姓歷史名人有哪些

1、馬超

明代官員、文學家。字天祿,號東田,祖籍大都,先世為避戰亂於明初徙於故城(今屬河北故城)縣。成化十一年進士,官至右都御史。以兵事為朝廷論罪,下獄死。能詩文,生平有文名,李夢陽、康海、王九思曾師從於他。著有《東田集》。

Ⅸ 馬氏一族

馬姓來源

一、來源有三

1、出自嬴姓,為帝顓頊裔孫伯益之後,其始祖為趙奢。相傳帝顓頊有個孫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懷孕生子大業。大業之子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 ,帝舜賜他姓嬴。伯益之子大廉,傳至季勝有個曾孫叫造父,世周穆王的駕車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亂有功,被封在趙城(今山西洪洞縣北趙城),稱為趙氏。後建立趙國。戰國時趙王有子叫趙奢,以善於用兵著稱。因功卓著被趙惠文王封在馬服,稱為馬服君,死後便葬於封邑,其子孫最初以"馬服"兩字為其姓氏,後省去"服"字,遂有馬氏。世居邯鄲。史稱馬姓正宗。

2、出自他姓改馬姓。如漢代有漢戚人馬宮,本姓馬矢,至馬宮以仕學顯,改姓馬。

3、出自他族改姓。西域人馬慶祥,人居臨洮狄道(今甘肅省境內),遂以馬為氏。蒙古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末為鳳翔兵馬判官,遂改姓馬氏,取名祖常。馬祖常之後亦為馬氏。金元以後,為回族大姓。

二、遷徙分布

趙奢之子牧,亦為趙將,居住在邯鄲。公元前100年,秦國滅趙國,將牧之子遷徙至陝西咸陽。馬興後人馬何羅徙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從此,扶風茂陵成為馬氏的發展繁衍中心。

兩漢至南北朝時期,馬氏除在扶風茂陵成為望族外,還分布於今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四川、甘肅、江蘇、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

唐朝末年,王潮、王審之入閩,有河南馬氏隨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戶。許州人馬殷,少為木工,應募從軍,隨秦宗權部將孫儒入揚州,轉從別將劉建峰攻取潭州。896年,劉建峰北部下所殺,馬殷被推為主,被唐任為潭州刺史,後進武安軍節度使,於907年被後梁封為楚王,建立楚國,歷時45年。馬服君十三傳後裔駟隨西漢的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95年)入關,駟入關後由回族歸屬漢族。駟的馬氏一族先定居於咸陽,其嗣後遷居開封汴梁,一族宗支浙江臨安府。

宋初(公元1127年至1130年),奉政大夫直北馬公隨宋高宗趙構由浙江臨安南渡入粵,定居古岡(即今新會市會城鎮北門)。馬直北公一門箕裘,五代大夫(始世祖奉政大夫直北公、二世祖朝議大夫持國公、三世祖朝議大夫唏驥公、四世祖朝奉大夫宜祖公、五世祖司刑大夫良弼公),三世太守(二世祖容州府持國公、三世祖雷州府唏驥公、四世祖英德府宜祖公),父子鄉賢(二世祖郡邑鄉賢持國公、三世祖廣州府新會縣二學鄉賢唏驥公)。直北馬公宗傳八代後,其裔孫已遍及新會的會城和東亭、江門市的潮蓮和高沙及麻園、台山的白沙和橫山、番禺的謝村和植村、從化的馬村、四會的高要、順德的水藤、廣州市的河南、中山的古鎮等地,爾後各房馬氏子孫又分居於汕頭、潮洲、陽江、高鶴、吳川、廣西、海南等地。直北馬公實為我嶺南馬氏開族第一人。又因直北馬公名門望族,朝庭二封金紫(二世祖持國公與三世祖唏驥公受封),故直北馬公祖居地稱為金紫街(今新會市會城鎮人民大會堂前)。現嶺南各地馬氏及海外馬氏聚居地立堂朝拜先祖用「金紫堂」這一名稱就是這個緣故。
從嶺南馬氏始祖直北公宗傳八代至台山馬氏的直系血緣是:始世祖直北、二世祖持國、三世祖唏驥、四世祖紹龍、五世祖良弼、六世祖行遜,七世祖循善傳八世祖康平至九世祖堯佐和君佐及帝佐(居橫山濠沖)。八世祖康定生三子,由新會麻園下朗遷居橫山宗支,因此時此地生活環境惡劣,加上宋末元初的兵亂騷撓,康定後裔大部份遷居潮州、汕頭和新會。
八世祖康平無子,由其堂兄康成次子湍(名為田波)承繼。明朝永樂年間(約公元1410年左右),康平與繼子田波由新會麻園遷居白沙馬洞。田波公羨慕馬洞村落洞山秀拔,石門振朝,因而積休垂興,大振宗傳。九世祖田波公生六子,長子漁隱、次子樵隱、三子耕隱、四子牧隱、五子煉隱、六子植隱,族內堪稱其為有功不祧之祖。
於1995年、1997年兩次與幾位馬氏宗長對居住在台山的馬氏分居和人口情況進行比較系統的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台山馬氏宗支分居比較集中的有白沙鎮、三台鎮、四九鎮、橫山鎮、汶村鎮等。台山馬氏現已宗傳32代,據調查,常駐市內人口近5萬人。旅外宗親及分居在市外國內的新會、恩平、高州、吳川、陽江、鶴山等地的宗親,據不完全統計,在8萬人以上。

宋代以後,閩、粵地區馬姓逐漸增多;至明代,馬姓族人遍布福建;至清代,有的移居台灣,進而又遠徙東南亞及歐美。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26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6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7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37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91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43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72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83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19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