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黎氏人口有多少
❶ 黎姓人口數量2015年
今以湘、粵、贛等省多,約佔全國漢族黎姓人口百分之六十七。是中國姓氏排行九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百分之零點一九。南北朝時後魏有代北鮮卑族復姓素黎氏,隨帝王入洛後改為漢字單姓黎氏。
❷ 關於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歷史上黎姓的分布與遷徙
宋朝時期,黎姓大約有9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2%,排在第一百二十六位。湖南為黎姓的第一大省,約佔全國黎姓總人口的40%。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湖南、四川、江西,這三省黎姓占黎姓總人口的89%,其次分布於廣東、福建和浙江等省。黎姓主要聚集於湘川贛地區。
明朝時期,黎姓大約有2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2%,闖入了明朝的百家姓,排在第八十八位。宋、元、明600年間,黎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要高得多。江西為黎姓第一大省,約占總黎姓人口的42%。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廣東,這兩省黎姓大約占黎姓總人口的67%,其次分布於湖南、四川、湖北,這三省的黎姓又集中了21%。宋、元、明600餘年,黎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遷移。
當代黎姓的分布與圖譜
當代黎姓的人口已近200萬,排在第一百零三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6%。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廣東、廣西兩省區,大約占黎姓總人口的46%,其次分布於江西、四川、湖南、安徽、海南、貴州、重慶、湖北,這八省市又集中了44%。廣東居住了黎姓總人口的29%,為黎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粵桂為中心向四周擴散的分布狀。黎姓分布較廣,但不均衡。黎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黎姓在粵桂兩省區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在粵贛大部、湘桂瓊、四川西北、重慶中部、貴州大部、雲南東部、湖北南部、甘肅南端、青海東南、福建西端,黎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32%以上,中心地區可達1.5%以上,這部分地區的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4.7%,該地區居住了大約66%的黎姓人群。在廣東東端、江西東北、福建中部、浙江西端、安徽南部、湖北大部、雲川渝大部、陝甘南部、青海東部、新疆西北,黎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6%一0.32%,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5%,該地區居住了大約21%的黎姓人群。
❸ 越南黎氏現在共多少人口
大約七百多萬人口,越南三大姓阮,黎,陳是越南的過半人口
❹ 黎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黎姓,漢族姓氏,為典型的南方姓氏。普通話讀音:li;粵語讀音:lai。今以湖南、廣東、四川、江西等省分布較多,是中國 排名 第九十二位大姓。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黎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歡!
黎姓姓氏源流
黎姓源出有四:
1、出自九黎的後裔。據《風俗通義》等所載,九黎,古時為我國南方土生土長的龐大種族之一,相傳為少昊( 傳說 中古代東夷首領)金天氏之時的諸侯。黎曾被封為北正(一說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後裔有以字為氏,稱黎氏。
2、出自黎國後裔。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時有諸侯國--黎國,一個在今山西長治縣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滅;另一個在今山東鄆城縣西。這兩個黎國的子孫,後以國為氏,姓黎。又據《風俗通義》所載,這兩個黎國均為古部落“九黎之後”。
3、出自帝堯的後代。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末為周文王所滅的黎國,在周武王分封諸侯時,被封給帝堯的後裔,賜爵為侯,並且仍然沿用黎國的名稱。春秋時黎國遷都於山西黎城縣東北的黎侯城,後為晉國(在今山西西南部)所滅,其子孫後以國為氏而姓黎。又據《路史》所載,古黎國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後,封商湯後裔於黎國,後有黎侯豐舒,其子孫有黎氏、犁氏。著一支出自帝堯後裔的黎姓人家,史稱黎姓正宗,後來成了整個黎氏家族中最為主要的組成部分。是為山西黎氏。
4、少數民族改姓為黎。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後魏有代北鮮卑族復姓素黎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為漢字單姓黎氏,是為河南洛陽黎氏。
得姓始祖:豐舒。豐舒系商湯後裔。商時有諸侯國——黎國,商末,西伯姬昌攻滅黎國,武王克商後,大封 天下 ,封成湯後裔於黎國,賜為侯爵,其後有黎侯豐舒。豐舒之後,子孫有以國為氏者,稱黎氏,尊豐舒為得姓始祖。
黎姓遷徙分布
黎姓早期發源地當是今山西黎城縣東北一帶,即春秋時黎國都城所在地。早在戰國時期,黎姓或因仕宦而處,或因避難而居,西入陝西,東向山東、河北,南徙江蘇、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另據史料記載,此期有梁(今陝西省韓城)人黎喁遷居江右(今江西省)。漢時,有黎朱蒼任長沙(今屬湖南省)相,其後代在湖南發展繁衍。魏晉南北朝,迫於北方戰亂,黎姓族人大批南遷,南方黎姓隨之而昌盛起來,一直到後代各個時期。據《黎氏族譜》所載,南朝齊有黎僑因功封永樂侯,被奉為明州(今浙江省寧波市)始祖。唐到五代時期,黎姓更廣泛地分布於南北方各個區域,其發展出現了些新特點。黎僑一支傳至黎干時,在京兆(今陝西省西安市)發展成為望族,於是此支黎姓以“京兆”為郡望堂號,尊京兆尹黎干為開基始祖。黎干之子黎度,任虔化(今江西省寧都)縣令,為寧都開基始祖。黎度之孫黎祚,後晉時任職河南(今河南省洛陽)太守。宋代時,黎姓有徙居福建上杭、寧化者。此時,史冊所載黎姓名人漸多起來,說明黎姓勢旺較之前代達到一個新的程度,黎姓繁茂於以往任何時期。宋末元初,有黎天麟自福建遷居廣東梅州程鄉(今梅縣),被視為入粵始祖。其後子孫有遷居廣東豐順、陸豐等地者。明代有山西大槐樹黎姓遷居於湖北、湖南、河南等省。清代乾隆年間,有廣東、福建籍黎姓入居台灣,進而徙於海外。今日黎姓尤以湖南、廣東、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黎姓約佔全國漢族黎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黎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九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九。
黎姓 歷史 名人
黎 嶷:河間莫阝縣(今河北省任丘)人,南北朝時北魏將軍,因戰功被賜爵容城縣男,加鷹揚將軍。
黎 僑:南北朝齊時明州(今浙江省寧波市)人,因戰功被封為永樂侯。
黎 干:唐代戎州(今四川省宜賓)人,曾任諫議大夫,京兆尹。善星緯術。
黎 錞:廣安(今屬四川省)人,宋代慶歷進士,蘇軾所作《遠景樓記》中評其為:“剛而仁明,正而不阿”。
黎 明:宋代長沙(今屬湖南省)人,以孝友信義之高品受人贊賞。
黎 宿:宋代東莞縣人,為人敦厚,重禮義。其割股為親人療病的 事跡 ,受朝廷表彰,為世人傳頌。
黎 貫:明代從化人,正德年間進士,著有《台中稿》、《西巡稿》、《傳閩稿》等文集。
黎 淳:華容(今屬湖北省)人,明朝天順年間進士第一,官至南京禮部尚書。
黎 恂:貴州遵義人,清代文學家。清心淡泊,用心治學,尤長於詩。
黎 簡:清代廣東省順德縣人,著名書畫家,擅畫山水,畫法得元代四大家之妙。
黎景熙:北周河間郡莫阝縣(今河北省任丘)人,善 書法 ,知玄象,以雅好讀書,著述不怠見稱,官至車騎大將軍。
黎靖德:宋代永嘉縣(今屬浙江省)人,曾任沙陽主簿。其博學能文,主持編修過《沙陽縣志》,著有《朱子語類》。
黎子雲:宋代儋州(今廣東省儋縣)人,家貧好學,常與弟載酒見蘇軾,軾題其別墅名曰:“載酒堂”。
黎公真:元代時任甘泉令,有仁政,深受百姓擁戴,時民畫其像於學舍,以表思念。
黎遂球:番禺(今廣東廣州市)人,明代詩人,亦擅繪山水。
黎民懷:從化(今屬廣東省)人,明代著名詩畫家,擅長詩、書、畫,時稱“三絕”。
黎庶昌:貴州省遵義人,清末外交家、散文家。歷任駐英、法、德、日四國參贊,又為出使日本大臣。著有《拙尊園叢稿》,編有《續古文辭類纂》。
黎元洪:湖北省黃陂人,歷任湖北軍政府鄂軍大都督、南京臨時政府副總統、北洋軍閥政府總統等職。
黎錦暉:湖南省湘潭人,現代著名音樂家,首創了 兒童 歌舞和兒童歌舞表演曲這兩種嶄新藝術形式,曾創辦“中華歌舞專修學校”。主要作品有兒童音樂《好朋友來了》、《老虎叫門》等。
❺ 黎氏人口排在世界排名
大概一千個左右 其中以張 王 李三姓人口最多 大概2008年以前 前三位是排名是張 王 李 2009年最新統計是前三位是排名是李 張 王 黎姓排92位
❻ 越南黎氏有多少人口
黎氏很早以前,就南遷越南,並在九真形成望族。越南黎氏為全國第二大姓,歷史上曾建立過前黎朝、後黎朝。
九真郡在今越南中部清化、河靜、義安-帶,郡治愛州即今清化。東漢初年,伏波將軍馬援南征交趾,鎮壓征則、征義的反叛,設交趾、九真、日南三郡。秦朝時,九真郡屬南越國王趙佗(首都在今廣東省廣州市)的領地。
越南前黎朝皇帝黎桓,本是京兆尹黎乾的後代。唐德宗時,廣西桂林總鎮黎朝,妣廖氏生子黎干,公妣合葬東嶺龜形(據稱在廣西陽朔縣)。黎干生於唐德宗貞元二十年甲申(804年)三月十三日申時,唐武宗會昌四年甲子(844年)舉孝廉,釋奠國子監祭酒,升授京兆府尹,晉封兵部侍郎,封京兆侯,妣李氏,繼妣吉氏、連氏,俱誥封夫人,與夫合葬蓮塘水口邊象形(據稱在廣西陽朔縣福利鎮秀泉村旁的老寨塘村,古名蓮塘村,旁為蓮塘底村),生二子:長子黎度,為江西省寧都縣東韶黎氏始祖;次子黎慶,留居廣西桂林陽朔。黎慶妣楊氏生子紅溪。紅溪生三子:長子黎覓、次子、三子名失記。兄弟三人隱居陽朔縣福利秀泉村。因造反失敗,黎覓與妻鄧氏攜黎桓逃出安南愛州(今越南清化),依附愛州觀察使黎某。不久黎覓與鄧氏相繼而卒,黎觀察使收留黎桓為養子。黎桓940年生於廣西陽朔,980年至1005年三月任越南前黎朝開國皇帝,在位廿五年,史稱「大行皇帝」,年號「天福」、「興統」、「應天」。前黎朝存世三十年,滅於曾被賜姓黎的大將李公蘊。至1400年,黎桓後裔黎季氂,篡奪大越國陳朝政權,改名胡季氂,建立胡朝,將大越國改名大虞國,讓位給兒子胡漢蒼。1407年,胡季氂、胡漢蒼父子,被明朝軍隊擒獲,剛剛建立七年的大虞國胡朝滅亡。1428年,愛州人、黎桓後裔黎利,建立大越帝國黎朝,史稱「後黎朝」,滅於1789年,存世三百六十-年。黎桓的侄子,隱籍供職福建省莆田縣,侄孫黎發祥生於北宋端拱二年戊子(988年),北宋仁宗寶元三年庚辰科(1040年)進士及第,任廣西鬱林州知州,三攝梧州府事,誥授朝議大夫,終於鬱林州官署。至孫黎智行,始由鬱林州(今玉林市),遷居廣東化州六王嶺西北黎村,再傳八代至黎惟岳隱居黃竹村,為廣東化州黃竹黎氏始祖。前玉林地區行署專員黎允武、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七屆人代副主任黎濟武,兄弟倆都是黎惟岳公後裔,原籍廣東化州縣甲隆鎮那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