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泰國資訊 » 泰國有多少哈尼族人口

泰國有多少哈尼族人口

發布時間: 2022-09-06 23:30:13

⑴ 泰國人口2021總人數口是多少

泰國人口2021總人數口是6617萬人。

根據2022年1月19日公布在泰國皇家憲報上的數據,截止到2021年12月31日,泰國的官方人口為66,171,439人,不足世界人口的1%。

曼谷是迄今為止泰國人口最多的省份,有 5,527,994 人正式居住在這座特大城市裡。泰國東北部的呵叻府、烏汶府和孔敬府分別以 2,634,145 人、1,868,519 人和 1,790,863 人數位居第二、第三和第四位。

民族構成

泰國共有30多個民族。泰族為主要民族,占人口總數的40%,其餘為寮國族、華族、馬來族、高棉族,以及苗族、瑤族、桂族、汶族、克倫族、撣族、塞芒族、沙蓋族等山地民族。泰語為國語。90%以上的民眾信仰佛教,馬來族信奉伊斯蘭教,還有少數民眾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和錫克教。

⑵ 哈尼族的民風民俗

哈尼族的民風民俗體現在宗教、婚俗、喪葬、住房、利益禁忌等方面上。

1、哈尼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

認為天地間存在著強有力的天神、地神、龍樹神和具有保護神性質的寨神、家神等,必須定期祭祀,祈求保佑。對於給人們帶來疾病和災難的各種鬼神,則要通過祭祀和巫術加以制約、驅趕。西雙版納的哈尼族每年要祭「龍巴門」(即寨門)。

2、哈尼族根據生活的地方的不同,婚俗也有所不同。

生活在墨江一帶的哈尼族,新郎在表兄弟和同齡夥伴的陪同下前去迎親。到了新娘家後,要拜見岳父岳母,並經岳父岳母同意才能娶走新娘。新娘離家的時候痛哭不止,這就是哭婚的習俗。

新娘在出嫁前三天新要哭婚,表明她對父母和家人的感情越深。新娘在弟妹和親友的陪同下,一路哭到新郎村寨門口才止信送親的隊伍則挑著背著嫁妝,一直送到男方家。

3、哈尼族具有特別的喪葬方式

人死後實行土葬。一些地區為死者選擇墓地時用滾雞蛋的方式,雞蛋滾到什麼地方破了,就在那裡挖穴埋葬。

4、哈尼族的蘑菇房狀如蘑菇,由土基牆、竹木架和茅草頂構成。

蘑菇房,顧名思義,就是住房狀如蘑菇。它的牆基用石料或磚塊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夾板將土舂實一段段上移壘成牆,最後屋頂用多重茅草遮蓋成四斜面。內部結構,通常由正房、前廊(相當於正房前廳)和耳房組成。

5、哈尼族具有特別的禮儀禁忌

路遇老人要親切地稱呼「阿波」、「阿匹」(爺爺、奶奶),並主動讓到路邊,讓老人先走。在屋內看見老人進來,要主動讓座。給老人遞煙、遞酒、遞茶要雙手捧上,躬身示禮。

給老人遞煙筒要握住煙筒的下端。在老人面前不能蹺二郎腿,不吹口哨,不高談闊論。走路不能從老人面前走過,要從老人身後繞過。殺雞時,雞頭、雞肝等要敬奉給老人。當然,當家裡有客人時,為了表示對客人的敬重,主人常把雞頭夾給客人。

⑶ 請問哈尼窩尼族分布在

哈尼族是一個跨境而居的國際民族,總人口近兩百萬。在中國,哈尼族全居於雲南省境內,總人口一百四十餘萬,為全國少數民族第十五位,雲南省少數民族第三位。主要聚居在滇南紅河、把邊江、瀾滄江流域和哀牢山、無量山脈的展布地區,以行政區論,則是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思茅地區、玉溪地區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境。哀牢山區的元陽、綠春、金平、墨江、元江、江城諸縣,是哈尼族人口最密集地區,占國內哈尼族人口總數的70%以上。無量山區的瀾滄、景谷、景東、思茅、普洱、鎮沅諸縣和西雙版納州的勐海、勐臘、景洪三縣市境,是哈尼族人口第二密集區。東起紅河,北迄祿勸、雙柏、易門、巍山、昆明,南至石屏、建水、屏邊等十餘縣境,也有哈尼族散居。
國外的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東南亞諸國的北部山區,包括阿卡、卡多、哈尼、西拉等不同自稱的群體,人口約為八十萬,他們都是歷史上陸續從中國境內遷徙出去的。其中泰國約有十萬餘人,主要為阿卡人,居住於北部清邁、清萊兩府直至達府、甘亨碧一帶;越南約有十萬人,包括哈尼、阿卡、西拉等自稱的群體,居住於北部黃連山省、萊州省境內;寮國有十萬餘人,包括哈尼、阿卡、卡多、西拉等自稱的群體,聚居於北部琅南塔、波喬、豐沙里、烏多姆塞、琅勃拉邦五省;緬甸約為五十萬人,包括三十餘萬阿卡人和近二十萬卡多人,阿卡人聚居於撣邦東部景棟一帶,卡多人分布在更靠北的緬北地區。
哈尼族居住的半山區,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哀牢山、無量山水利資源豐富,加以地表土層廣泛覆蓋的各種土質,為山區水稻耕作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哈尼族人民利用這些條件,一年復一年,一代接一代,在大山的皺折里鍥而不舍地開山壘埂,營造梯田。世世代代積累了豐富的梯田稻作農耕技術和經驗,並將其滲透到節日慶典、人生禮儀、文學藝術等方面。
哈尼山鄉歷有綠色金庫之稱,哀牢、無量兩大山系遍布國家森林木材生產基地和自然保護區,原始森林和次森林遮天蔽日。種種動植物資源為哈尼族人民提供了豐富的物質生活資料,其中,有的成為文化符號進入哈尼族的精神領域,如白鷳鳥以其嫻雅的性情和優美的體態,成為哈尼族的吉祥物;攀枝花、野櫻花則成為哈尼族借觀節候的標志物。
哈尼山鄉更以富饒的礦藏資源聞名於世。黑色金屬之外,高品位大儲量的有色金屬與非金屬礦藏廣為分布。
哈尼族分布廣,支系多。以支系為單位的自稱有哈尼、豪尼、白宏、多尼、海尼、和尼、雅尼、卡多、卡別、碧約、哦努、阿木等十餘種。其他民族和各支系間對上述支系的稱謂又有羅比、羅美、國活、哈烏、臘咪、期第、哈尼、窩尼、奕車、豪尼、多塔、阿梭、布都、布孔、白宏、補角、多尼、海尼、羅緬、覺圍、覺交、愛尼、阿卡、阿里卡多、阿古卡
多、多卡、卡別、碧約、阿西魯馬、西摩洛、阿木等。其中以「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約」、「白宏」等六種自稱的人數較多。
在國內,哈尼聚居於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南岸哀牢山南段的紅河、元陽、綠春、金平四縣;卡多、豪尼、碧約、白宏等均交錯聚居於思茅、玉溪地區哀牢山中段和無量山的墨江、元江、景東、鎮沅、新平、普洱、江城等縣;雅尼則聚居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勐臘、景洪和思茅地區瀾滄等縣市。不同的支系存在方言土語的差異,而且在服飾、習慣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別。

⑷ 哈尼族分支里阿卡人有多少人、就是愛尼族

西雙版納20萬,佔西雙版納人口20%,此外,普洱的瀾滄、孟連有近10萬,境外緬甸寮國泰國有40萬左右

⑸ 跪求完整的哈尼族資料

哈尼族
梯田文化的傑出創造者——哈尼族

哈尼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1253952人。主要聚居在滇南紅河和瀾滄江之間的元江、墨江、綠春、金平、江城等縣,思茅、西雙版納、瀾滄等市、州、縣也有分布。

哈尼族見於漢文史籍的名稱,有「和夷(蠻)」、「和泥」、「窩泥」、「阿泥」、「哈泥」等。自稱多達30餘種,如「哈尼」、「僾尼」、「碧約」、「卡多」、「豪尼」、「白宏」、「布都」、「多尼」、「葉車」、「阿木」等等。

哈尼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內部可分哈(尼)僾(尼)、碧(約)卡(多)、豪(尼)白(宏)三種方言和若干土語。哈尼族原無文字,20世紀50年代為其創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今仍在試行中。

哈尼族大多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區,主要從事農業,梯田稻作文化尤為發達。墨江的紫膠,產量居全國之冠。西雙版納僾尼人居住的南糯山,是飲譽中外的普洱茶主產地之一。逶迤連綿的哀牢山,有茫茫的原始森林和許多受國家保護的珍禽異獸。紅河自治州首府個舊市,是聞名我國的「錫都」。

哈尼族認為萬物皆有靈,人死魂不滅,於是盛行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有豐富的口頭文學、民間舞蹈。男女老少都喜歡隨身攜帶巴烏、笛子等樂器。以農歷十月為歲首,傳統節日主要是「扎勒特」(十月年,即新年)和「矻扎扎」(五月節)。

在起伏連亘的哀牢群山中,一座座幾十級、上百級的梯田,從山腳順著坡勢蜿蜒向上伸展,層層疊疊,直通茫茫雲海,蔚為壯觀。

千百年來,面對高山峽谷的生存空間,哈尼人民創造、總結出一套墾種梯田的豐富經驗。他們根據不同的地形、土質修堤築埂,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條件,把終年不斷的山泉溪澗,通過水筧溝渠引進梯田。到了初春,形狀各異的大小梯田盛滿清泉,在明媚的陽光下,山風微吹,波光粼粼;三四月間,層層梯田青翠欲滴,宛如一塊塊綠色壁毯;夏末秋初,稻穀成熟,放眼望去,一片金黃。這簡直就是一幅變化奇巧、簡朴秀美的水墨畫。

哀牢山哈尼族有句俗話:梯田是小夥子的臉。小夥子美不美,主要看他造田做得怎麼樣,若是他築埂、鏟堤、犁耙田樣樣來得,就會得到大家的稱贊,並贏得姑娘的愛慕。姑娘美不美,關鍵要看她在梯田裡做的活計好不好。

梯田是哈尼族重要的衣食之源,因此,他們對水特別珍惜。為了不誤農時,自古以來就有「刻木定水」的民約:根據一股山泉所能灌溉的面積,人們友好協商,擬定每塊田應得的水量,按水流流經田地的先後順序,在水溝與田塊的入水口處設一橫木,並在橫木上將那塊田應得的水量刻定位置,讓水自行流進田裡。

哈尼族家家戶戶還習慣在梯田裡養魚。陽春三月栽過稻秧後,人們投入魚苗,任其自然生長。深秋時節,在收割稻穀的同時,一籮籮鮮魚便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餚。

水牛是耕種梯田的得力助手,所以哈尼族的敬牛習俗經久不衰。母牛生下牛犢,全家即上山覓割嫩草喂它,有的還加喂肥肉和紅糖水;如遇冷天,不惜用舊衣服、棉絮為之包裹禦寒。牛犢生下的第三天清晨,主人家將蒸好的一大甑子糯米飯放在牛廄前,按家中人口和水牛母子數字,捏制如碗大的若干飯團,給牛各喂一團後,家人分取一團就地食用。此俗意味著人、牛地位平等。

哈尼族的服飾,因支系不同而各地有異,一般喜歡用藏青色的哈尼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對襟上衣和長褲,以黑布或白布裹頭。婦女多穿右襟無領上衣,下身或穿長褲或穿長短不一的裙子,襟沿、袖子等處綴綉五彩花邊,系綉花圍腰,胸佩各色款式的銀飾。

紅河縣部分地區葉車婦女的服飾獨具特色。婦女頭戴白布縫制的尖頂軟帽,後面一截燕尾邊沿綉有精美的花紋;上著靛青色對襟短袖寬口土布衣,無領無扣,用10餘厘米寬的五彩腰帶圍腰;下穿緊身超短褲,視短褲緊勒至現出臀部原形為美,短褲以下全部裸露。直至不久前,不管夏日寒冬,她們都憑此打扮下田耕作、上山砍柴。被稱作「拉八」的短褲,深為少女喜愛。她們自裁自縫,穿時褲口緊貼大腿一層層向臀部上卷並向內別,最後短褲縐褶成了七道的倒「八」字形。

葉車女子向以多衣為榮,因為它表示家庭富裕又顯得好看。上衣分外衣、襯衣、內衣三種,通常在內衣下擺處加數道青藍色假邊,顯得鱗次櫛比,令人目眩。不過,到了年節喜慶之日,姑娘們就真的多衣了:七件外衣、七件襯衣、一件內衣。同時,手戴銀手鐲,胸前掛一對銀鏈,腰的兩側掛銀片和銀泡泡,走起路來叮當作響,顯得多姿健美。

這種古樸奇特的裝束來源於它的歷史傳說。相傳很早以前,葉車人由昆明附近南遷時,被強族圍困,為求生存,他們將男子用鍋灰抹黑面部,女子則改穿短衣褲,分多路出擊,突圍終於成功,最後遷入今滇南各地定居。為了紀念這次突圍,葉車婦女便將那時的穿著沿襲下來了。

蘑菇房

傳說遠古時候,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後來他們遷到一個名叫「惹羅」的地方時,看到滿山遍野生長著大朵大朵的蘑菇,它們不怕風吹雨打,還能讓螞蟻和小蟲在下面做窩棲息,他們就比著樣子蓋起了蘑菇房。

蘑菇房,顧名思義,就是住房狀如蘑菇。它的牆基用石料或磚塊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夾板將土舂實一段段上移壘成牆,最後屋頂用多重茅草遮蓋成四斜面。內部結構,通常由正房、前廊(相當於正房前廳)和耳房組成。分二、三層的蘑菇房在建築設計上別有風韻:前廊與正房前牆相接,耳房與正房一(兩)側相連;前廊與耳房頂部均為堅實的泥土平台,它既可休憩納涼又可晾曬收割的農作物;正房二層全部用泥土封實,然後在三四米高處再鋪蓋茅草頂。二(三)層至屋頂的空間稱「封火樓」。封火樓通常以木板間隔,用以貯藏糧食、瓜豆,供適齡兒女談情說愛和住宿。最底層用來關牲畜,堆放農具。中層用木板隔成左、中、右三間,中間設一常年生火的方形火塘。客人來了,主人就圍坐在火塘邊,讓你吸上一陣長長的水煙筒,飲上一杯熱騰騰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噴噴的「悶鍋酒」。趁著酒興,主人敞開嗓子,向你展示哈尼人質朴、嘹亮的歌聲,祝願賓客吉祥如意、情深誼長。

蘑菇房經久耐用,冬暖夏涼,在我國民居文化中獨樹一幟。它與巍峨的山峰,迷人的雲海,多姿的梯田,構成了一幅奇妙的哈尼山鄉壯景。

舞蹈迎親與「捶新郎」

墨江自稱阿木人的哈尼族,在整個婚禮儀式中,從頭到尾都離不開舞蹈。婚禮前夕,男女雙方都要在自家屋外用松、竹等搭一座棚子,作為迎送新人和待客的活動場所。婚禮這一天,迎親隊在途中留下一部分人准備回程時接應,其餘跟隨新郎前往女家。當他們來到女家寨口時,寨內鼓樂齊鳴,送親隊跳起傳統的舞蹈向寨口舞去,給接親人一一敬酒敬茶,然後大家共舞進寨直抵棚子里。休息片刻,一對新人站在一張方桌旁,女家親屬用兩指夾著一片筍葉,環繞方桌起舞,意在禳災祈祥。

新郎、新娘在迎新隊和送親隊簇擁下前往男家的半途中,與等候多時的另一部分接親人相遇。大家就地圍成圓圈,踏著鋩鑼和鼓點節奏縱情起舞,以表示相互祝賀。當他們一起來到男家時,棚子內外已擺滿了豐盛的酒席。賓客剛落座,一位能歌善舞的婦女從上席起挨桌又唱又跳,緊跟其後的是一位男方主人,他端著上置三隻碗和一個酒葫蘆的簸箕,向每一桌取一點酒菜。待酒席快要結束時,一位廚師端著放有八隻大碗的竹篩,從廚房裡出來舞向每一酒席,客人們又象徵性地給搛上菜餚。最後,在他「該跳舞了」的一聲號令下,眾賓客紛紛離席,圍成一圈又一圈歡舞高歌,大家熱烈地祝福新人喜結良緣,勉勵他們勤儉持家、尊老愛幼。

新平等地自稱卡多的哈尼族,迎親時有一幕新娘「捶新郎」的喜劇。迎親隊到了女家,主客寒喧幾句就開懷暢飲,雙方家長也在那裡大吃大喝,說東道西,似乎忘了這天是新娘出嫁的日子。過了好一陣子,頭系紅綢、胸前掛滿銀飾的新娘,才羞澀地緩緩出現在迎親隊前。當走到新郎面前時,她突然慍怒於色,舉起雙手向新郎劈頭蓋臉地捶去。這時,大家起鬨助興。只見新娘又哭又捶,新郎則東躲西閃,毫不還手。當新娘捶夠了,突然破涕為笑時,新郎這才說「現在該走了吧」。在難分難舍之際,母女倆抱著又哭又唱。此時,新娘的兄弟姐妹強行把她倆分開,背起新娘就往外跑,迎親隊也尾隨而去。據說,「捶新郎」的本意是考驗新郎對愛情的忠誠。

吃新谷與長龍宴

紅河一帶哈尼族,農歷七月的第一個龍日,有「吃新谷」的習俗。吃新谷這一天,每戶人家按照老規矩,應在東方剛露魚肚白時,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連根帶穗的稻子。拔稻時要選擇株數逢單的稻穴,背回時無論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則以為不吉。

到了下午,把早上背回來的稻穗搓下穀粒,連殼放在鍋里烘焙直至出米花。大家吃米花前,應先給狗吃一點。因為自古傳說,哈尼族在一場大洪水後重新得到的谷種是狗叼來的,所以要感謝它。吃過米花,也要把當年栽種的瓜豆菜蔬統統拿出來嘗新,同時一定要吃一碗嫩竹筍,象徵來年的收成象新竹一樣節節高;還要殺吃閹過的大肥雞,希冀來年的生活豐足美滿。

哈尼族的最大節日是過「十月年」,前後歷時六天。按照他們古老的歷法,每年農歷十月第一個辰龍日為新年之始(相當於漢族的大年初一)。新年當天,每個寨子要共殺一口豬。豬無論大小,肉按戶平均分配,哪怕心、肝、肺、腸、肚等數量有限,也要家家都分到。到了下午,各家各戶用分得的豬肉和下水祭獻祖先。節日里闔家團聚,還邀請附近其他民族的好友參加。他們終日歡聲不絕,特別是少不了唱起古老的民歌,講述節日的來歷和民族的歷史,歌唱豐收的喜悅。

到了新年的後半期,每個寨子都要在寨中心擺上長長的酒宴,全村共飲同樂,慶祝象徵他們團結和睦,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這種酒宴恰似一條長龍,故稱「長龍宴」;因設在街心,人們又稱之為「街心酒」。若是小寨,街心酒一個下午就可結束,若是大寨,則按戶劃分為三組,分三個下午舉行,每組輪流做東道主。

按約定的日子,做東的各戶人家,一大早就把方桌抬到清掃干凈的街心,一張接一張地擺放好,百來張桌子連成100多米的長龍。午後,經一聲招呼,做東的各戶人家爭先恐後地把拿手好菜和美酒擺上桌。哪家的酒菜越好,就越有體面,所以許多人家連自己平時都捨不得吃的美味佳餚都一一獻出來。一眼望去,魚雀、江鰍、鯉魚、竹筍、木耳、蘑菇、大肥雞……每桌20來碗,桌桌飄香,顯示出哈尼人辛勤勞作的成果和傳統的烹調技巧,展現出哈尼族最長最盛大宴席的風采。在鑼鼓喧天的熱鬧氣氛中,人們根據不同的年齡、興趣與愛好自願組合就座。這時鑼鼓止息,鑼鼓手端鑼抬鼓逐桌接受人們敬酒獻菜。接著,由一對姑娘代表眾人向老奶奶們一一敬酒。婦女先開吃,爾後男人才舉杯動筷。一連幾個小時的街心酒宴,溫馨和諧、喜氣洋洋,笑語歡歌不絕於耳。

當夜幕降臨時,一堆堆熊熊篝火燃起,男女青年們隨著鑼鼓、三弦、竹笛的伴奏,翩翩起舞。夜深了,人們漸漸離去,那些情侶們則走向棕櫚林、金竹叢中……
每年的農歷臘月十五,是哈尼族的敬老節.清早,老人梳洗後穿上新衣服准備歡度自己的節日.成年人在家殺雞宰鴨,備辦美餐,小夥子將一棵小松樹載在過節的坪場旁,姑娘們挑來清水給它澆下定根水,象徵青年們祝願老人像青松一樣健康長壽,永葆青春.

⑹ 越南的哈尼族從哪裡來

(VOVworld)- 哈尼族是主要生活在西北山區的少數民族,其文化獨特,特色鮮明。
(VOVworld)- 哈尼族是主要生活在西北山區的少數民族,其文化獨特,特色鮮明。

哈尼族現有兩萬一千七百人口,主要居住在萊州、安沛、老街及越中、越老邊界沿線的一些省份。哈尼族已經定居下來,有的村寨多達60戶人家。他們通常在有生活和生產水源的山腰盆地居住。也許因為如此,哈尼族村寨風景總是那麼秀麗。
民族文化研究專家林伯南說:「哈尼族是幾百年前從北方遷移過來的民族。他們一般在越南山區生活,文化非常獨特,其中包括服飾。哈尼族傳統節日常與森林有關,體現了其對大自然和環境的適應能力。」

哈尼族村寨十分特別。住房背靠山坡,面朝山谷,意在讓家中的財產隨時豐盈。從遠處看,這些低矮的房屋形如蘑菇,在山腰上一個挨著一個,使得哈尼族那小小的村寨美如畫。哈尼族住房為土牆平房,符合當地高山氣候條件。在這些房子里,他們過得十分舒適,冬暖夏涼。

萊州省文化通訊局幹部阮友山表示:「哈尼族有別於其他多個民族的突出文化遺產是土牆平房。它既是各個家庭居住的地方,也是整個社區的公共場所。每一戶家庭是一個經濟單位,而每一間房子則體現了其對周圍環境特有的態度。只要研究哈尼族民房就可一窺該民族的的許多獨特文化。」

哈尼族素有修梯田、挖水渠的傳統。在農業生產中,哈尼族主要種稻、開梯田,但也有地方開坡地。他們常用牛拉車、拉犁,並在自家屋旁另闢一塊園地。哈尼族善於種植、畜牧,手工業相當發達,如編織、印染等。
盡管今天經濟交流十分方便,但大多數哈尼族人依然自己紡紗織布。哈尼族婦女勤勞,善於紡織,她們能完成一套服裝的所有工序,從繅絲、織布到縫紉。因此,哈尼族的民族服裝較為顯眼,與多個民族不同。這是哈尼族相比其他民族十分明顯的識別特點。

哈尼族文化悠久,別具特色。「區駕駕」節(Khu Gia Gia)、林神祭祀儀式、蓋被節等傳統節日也別具特色,具有深刻的人文性,體現了人與大自然的密切聯系。其中,「區駕駕」節是哈尼族歷史最悠久的大型節日。
林伯南接著說:「區駕駕節與哈尼族歷史文化息息相關。對山區居民來說,傳統節日常常帶有祈求萬物繁盛的意義。另一方面,它在民族文化保護中也體現哈尼族的社會凝聚力。」

在精神生活中,哈尼族有多種民歌、舞蹈、樂器和民間文學。民歌中有搖籃曲、請酒歌、送葬歌、賀新房歌等。

⑺ 關於哈尼族的資料 關於哈尼族的資料簡介

1、哈尼族,東南亞稱阿卡族,民族語言為哈尼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現代哈尼族使用新創制的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2、哈尼族主要分布於中國雲南元江和瀾滄江之間,聚居於紅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鎮沅等縣,和泰國、緬甸、寮國、越南的北部山區。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境內的哈尼族總人口數為1660932人。

3、名稱:哈尼族內部支系繁多,有多種自稱,其中哈尼、卡墮、雅尼、豪尼、碧約、白宏等六個自稱單位人數較多,另還有哦怒、阿木、多泥、卡別、海尼等自稱單位。本民族內部各自稱單位之間的互稱和其他民族對哈民族的稱謂也不一致。如元陽的哈尼互稱糯美、糯比、各和等;雅尼互稱覺圍、覺交,漢族又稱其為愛尼;稱豪尼為布都、稱哦怒為西摩洛等。在漢文史籍中,哈尼族的歷史名稱有:和夷、和蠻、和泥、禾泥、窩泥、倭泥、俄泥、阿泥、哈尼、斡泥、阿木、羅緬、糯比、路弼、卡惰、畢約、豪尼、惰塔等。可以看到這其中大部分與目前的自稱和互稱相近或相同。

4、哈尼族的自稱和歷史名稱雖多,但其音義基本一致。主要的自稱有哈尼、豪尼、黑泥、和泥,其哈、豪、黑、和都從「和」音,其義均為「和人」。歷史名稱和夷、和蠻、和泥、禾泥、窩泥、斡泥、俄泥、阿泥、哈尼、羅緬(自稱和泥)、糯比(自稱哈尼)等,其禾、窩、斡、俄、阿、哈亦從「和」音,含義仍為「和人」。可以說,哈尼族在兩千多年來,基本上就具有一個統一的名稱即「和人」。

⑻ 中國哈尼族介紹

哈尼族,東南亞稱阿卡族,民族語言為哈尼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現代哈尼族使用新創制的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主要分布於中國雲南元江和瀾滄江之間,聚居於紅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鎮沅等縣,和泰國、緬甸、寮國、越南的北部山區。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境內的哈尼族總人口數為1660932人。

⑼ 泰國有多少個少數民族

泰國有4個民族,分別是:泰人、華人、馬來人、高棉人。

華人,在泰華人約有900萬,佔全國人口的14%,是除泰人之外最大的族群。華人的同化程度非常高,由於20世紀之前移居泰國的華人和華泰混血大多已經完全融入當地社會,因此並不被計算在華人人口之中。

(9)泰國有多少哈尼族人口擴展閱讀:

泰國境內的高棉人可分為兩類:古老居民和新近移民。主要分布在與寮國和柬埔寨接壤的泰國東北部和東南部幾府。15世紀時,高棉王國西部的大部分地區臣屬於阿瑜陀耶王朝,當此地並入泰國版圖後,許多高棉人依然居住在那裡。

高棉人的同化程度也非常高,主要講泰語,或將泰語作為第一語言。宗教信仰幾乎與泰人相同。20世紀70年代,由於柬埔寨爆發曠日持久的內戰,幾十萬高棉人越過泰柬邊界進入泰國。這些新移民仍保留著自己的語言和文化。80年代時泰國境內的高棉人約有60—80萬。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180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16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10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096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51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03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23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12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778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