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外國人在泰國割膠
1. 在泰國,擁有10萬人民幣算不算有錢人
現在,大家的生活變得更好,休閑的方式也多種多樣。許多人會選擇出國度假,去周邊國家遊玩,比如泰國。畢竟,離得近,又比較經濟。那你知道在泰國擁有多少人民幣才算有錢人?當地的回答,讓中國遊客不吭聲,一起來看看!
所以,如果選擇定居在泰國的一個普通城市,那麼大約只需要50萬元,也就是250萬泰銖,就可以躋身「有錢人」的行列了。看到這里,你對此還有什麼看法?歡迎大家留言分享!
2. 注冊泰國有限公司要幾個人
泰國有限公司發起人為不少於3個年滿12歲以上的自然人,在公司登記後至少有一名成為公司的初始股東,並持有公司股份至少一股
3. 每天幾點割膠
割膠就是在橡膠樹上割一個口子。讓膠在樹上留下來。一般天最冷的時候就沒法割了。
也就是說從天暖和開始一直到天冷。3月到11月都是割膠期,國外主要是泰國和馬來西亞。他們那邊與咱們的時間是一致的。
(網文)
4. 誰在南美洲發現橡膠,是麥哲倫還是哥倫布
哥倫布
1493年,偉大的西班牙探險家哥倫布率隊初次踏上南美大陸.在這里,西班牙人看到印第安人小孩和青年在玩一種游戲,唱著歌互相拋擲一種小球,這種小球落地後能反彈得很高,如捏在手裡則會感到有粘性,並有一股煙熏味.西班牙人還看到,印第安人把一些白色濃稠的液體塗在衣服上,雨天穿這種衣服不透雨;還把這種白色濃稠的液體塗抹在腳上,雨天水也不會弄濕腳.由此,西班牙人初步了解到了橡膠的彈性和防水性,但並沒有真正了解到橡膠的來源.
1693年,法國科學家拉康達到南美又看到土著人玩這種小球,科學家和軍人思維和眼光是不同的,追根尋底調查這種小球,才得知這種小球是砍一種印地安人稱為"橡膠"的樹而流出的濃稠液體缺製造的.
1736年,法國科學家康達敏從秘魯帶回有關橡膠樹的詳細資料,出版了《南美洲內地旅行記略》,書中詳述了橡膠樹的產地、採集乳膠的方法和橡膠的利用情況,引起了人們的重視.
1763年,法國人麥加發明了能夠軟化橡膠的溶劑.
1770年,英國化學家普立斯特勒發現橡膠能擦去鉛筆字跡.
1823年,英人馬金托什,像印第安人一樣把白色濃稠的橡膠液體塗抹在布上,製成防雨布,並縫制了"馬金托什"防水斗蓬,這也可能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雨衣吧.
1852年,美國化學家古特義在做試驗時,無意之中把盛橡膠和硫磺的罐子丟在爐火上,橡膠和硫磺受熱後流淌在一起,形成了塊狀膠皮,從而發明了橡膠硫化法.古特義的這一偶然行為,是橡膠製造業的一項重大發明,掃除了橡膠應用上的一大障礙,使橡膠從此成為了一種正式的工業原料,從而也使與橡膠相關的許多行業蓬勃發展成為了可能.隨後,古特義又用硫化橡膠製成了世界上的第一雙橡膠防水鞋.
1876年,英國人魏克漢九死一生,從亞馬遜河熱帶叢林中採集7萬粒橡膠種子,送到英國倫敦皇家邱植物園培育,然後將橡膠苗運往新加坡、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印度西亞等地種植並獲得成功.至2004年,世界人工種植天然橡膠成功已有128年歷史.
1888年,英國人鄧祿變發明汽胎,1895年開始生產汽車,汽車工業的興起,更激起了對橡膠的巨大需求,膠價隨之猛漲.
1897年,新加坡植物園主任黃德勒發明橡膠樹連續割膠法,使橡膠產量大幅度提高.由此,野生的橡膠樹變成了一種大面積栽培的重要的經濟作物.
1904年,中國雲南干崖(今盈江縣)傣族土司刀安仁從新加坡購買8000株橡膠苗,帶回國種植於北緯24°的雲南省盈江縣新城鳳凰山,現僅存一株.
1906-1907年,海南瓊海愛國華僑何書麟從馬來西亞引進4000粒橡膠種子,種植於會縣(現為瓊海市)和儋縣.
1915年,荷蘭人赫爾屯在印度尼西亞瓜哇茂物植物園發明橡膠芽接法,使優良橡膠樹無性系可以大量繁殖推廣.
2003年,全世界天然橡膠產量為753.57萬噸.位居世界橡膠生產大國前五位的分別是泰國、印度尼西亞、印度、馬來西亞、中國,五國橡膠總產量為629.25萬噸,佔全球橡膠總產量的83.5%.
20世紀50年代末期,美國Philips公司採用鋰引發陰離子聚合成功地開發了溶聚丁苯橡膠(SSBR),並於1964年實現了工業化生產.SSBR的工業化生產通常使用烷基鋰主要是以丁基鋰作為引發劑使用烷烴或環烷烴為溶劑,醇類為終止劑,四氫呋喃為無規劑.但由於SSBR的加工性能較差,其應用並沒有得到較快的發展.70年代末期,對輪胎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橡膠的結構和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聚合技術的進步,使SSBR得到較快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初期,英國的Duniop公司和荷蘭的Shell公司通過高分子設計技術共同開發了新的低滾動阻力型SSBR產品.荷蘭Shell公司和登錄普輪胎公司共同開發了新型SSBR產品,曰本合成橡膠公司與普利斯通公司共同開發了新型錫偶聯SSBR等第二代SSBR產品,這標志著SSBR的生產技術己進入了新的階段.
我國SSBR的開發較晚,1982年北京燕山石化公司研究院對正丁基鋰-四氫呋喃-環己烷體系的苯乙烯和丁二烯共聚進行了小試研究,1984年進行了放大試驗,1989年研製了一種新型節能SSBR,1kt級的工業裝置開發成功,1996年北京燕山石化公司開發成功10kt級的SSBR生產線,並與有關單位合作,在汽車輪胎、自行車胎、膠鞋、雜品和改性瀝青等方面相繼進行了應用研究.北京橡膠工業研究設計院對SSBR的基本物性、加工性能評價和輪胎胎面配方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21世紀橡膠發展速度更快.汽車工業帶動橡膠工業,資源極缺、環境要求拉動再生橡膠利用,航天科技對橡膠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5. 泰國為何要邀請各國暫停割膠
泰國農業及合作社部長吉沙達透露,農合部正加強與世界大型橡膠生產國包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越南的溝通,邀請各國在同一時間內暫停割膠,如同減少橡膠出口數量項目一樣,作為提升橡膠價位的方法之一。
他指出,目前泰國每年出口的橡膠價值在2000億銖,如果暫停割膠3個月,預計政府需要動用10億銖的預算加以補償,向農戶提供每萊1500銖的補償具有可行性,可以推動橡膠價格提升至每公斤70~80銖,促使泰國橡膠出口價值增長至3000~4000億銖。如此一來,政府劃撥預算其實是劃算的,因為這部分資金落入的是農戶的口袋。
6. 請問有誰知道泰國對外國人(中國人)在泰工作的最低工資標准或文件嗎
泰國規定外國人在泰國工作必須辦理工作證,而辦理工作證的最低薪金是要求35000以上。
1978年8月頒布的《外籍人工作法》是泰國政府管理外籍人在泰工作的基本法。1979年《外籍人工作從業限制工種規定》、2004年勞工部就業廳頒發的《外籍人工作申請批准規定》是泰國受理審批外籍人在泰工作的主要依據。其中對於外籍人在泰工作的要求主要有:
任何泰國僱主欲僱傭外籍人士在泰境內工作,均須向泰國勞工管理部門提出申請。申請勞工許可證者須具備下列條件:
1、在泰境內有住所或按照移民法允許入境的暫時居留人員,不包括旅遊者或過境人員;2、不屬於部長在政府公報上列明的幾類不夠資格或禁止從事工作的人員。
勞工證到期前須及時提出續延申請。勞工證持有者須隨身攜帶勞工證。在勞工管理部門官員(掛有身份證件)到業主住地履行公務時,向被檢查者查驗證件時,僱主要予以適當協助。
任何外籍人違法打工,將視情節輕重被處以不超過5年的監禁,或處以2000-100000泰銖的罰款,或兩者並罰。
7. 在泰國曼谷生活怎麼樣
其實那地方是不錯的,熱帶雨林氣候,有著豐富的資源,看看下篇在泰國的華人們~~ 想必對你是有幫助的
泰國從1973年開始實施《外國人工作法》。該法要求所有在泰國工作的外國人在該國工作前都需取得工作許可。該法於1978年進行了修訂,對工作許可證的簽發、延期程序,以及有可能禁止外國人從事的工作種類作了規定。
1、豁免
從事下述職業的外國人可以不必工作許可證:外交使節團成員;領事團成員;聯合國及其特別機構的成員國代表和官員;從國外來為上述人員工作的私人服務人員;執行泰國政府與他國或國際機構協議項下公務的人員;為教育、文化、藝術或體育事業而進入泰國的外國人員;經泰國政府特別批准來泰國履行義務或執行任務的外國人。
2、特別例外
盡管大多數外國人必須申請工作許可證,而且必須在許可證簽發後才可開始工作,《外國人工作法》為下列情況提供了特別的待遇:
1)緊急和重要的工作
根據移民法,對暫時進入泰國執行任何緊急和重要事件而且在泰停留時間不超過15天的人,可以不必取得工作許可證。但是這些人必須提交由本人簽字並由其僱主背書的書面報告,並經移民局局長或其指定的委託人同意。享有此項待遇的外國人可憑任何一種簽證進入泰國。所謂「緊急、重要的工作」法律上並沒有明確的規定,是否給予工作證的豁免完全由管理機關決定。
2)投資促進
根據《投資促進法》,試圖在泰國得到工作許可的外國人必須在收到投資促進委員會的任職通知後30天內提交工作許可申請。這類人可以在政府處理其申請期間從事經授權的工作。
3、程序
該法要求在泰國工作的外國人必須在開始工作前獲得工作許可。該法第八章規定,在開始工作前僱主可代其填寫申請表格。但是根據《移民法》,只有當該外國人根據移民法進入泰國後方給予發放工作許可證,而且必須由本人親自領取。
工作許可開始的有效期限僅僅是根據移民法該外國人的非移民簽證所允許他在泰國居留的時間。因此工作許可將根據簽證的延期和更新而進行更新。對於持有泰國居留證的外國人,工作許可證可每年更新。勞工廳具體負責辦理更新事宜,原則上工作許可的初始有效期限是一年。工作許可證必須在其到期以前更新,否則將自動失效。
作為遊客或過境人員進入泰國的人可不必申請工作許可證。
出國留學
[新桂網—南國早報]從泰國南方最大的城市合艾市出發,我們乘坐的巴士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顛簸4個多小時後,9月21日下午終於到達泰國最南部與馬來西亞交界處的亞拉府勿洞縣。這里是廣西人到達泰國最早的落腳點,也是廣西人最集中的地方。數萬廣西華裔在這里棲息勞作,形成了泰國出名的「廣西村」。
勿洞是山區,縣城不大,兩三條主要街道,房屋多依山而建。勿洞縣城中心立著一座鍾塔,穿過鍾塔所在的街道,拐角處有一個郵筒,大約兩米多高,據說是世界上最大的郵筒,已申請了吉尼斯記錄。離郵筒不遠的另一條街道的綠化地帶中,赫然矗立著兩只巨大的雕塑雞。這兩只雞就是廣西的「三黃雞」,已成為勿洞的標志性城雕之一。
勿洞是泰國華裔最集中的地區之一,而在勿洞的華裔中,廣西籍人又佔了約80%。勿洞目前最高級的酒店——國泰大酒店的老闆,是祖籍廣西北流的黃桂忠先生,他是勿洞廣西僑團「八桂堂」的永久名譽理事長,在為記者接風的宴席上,黃先生和「八桂堂」理事長劉金生等人告訴我們,勿洞「三黃雞」是他們的祖、父輩用從廣西帶來的雞蛋孵出來的。勿洞廣西人做的白斬三黃雞——「廣西雞」,已成為聞名泰國的一道名菜,諸多泰國政要為品嘗正宗的「廣西雞」,曾專程乘機從曼谷赴勿洞。
種橡膠的廣西人泰國南部盛產橡膠,而勿洞又是橡膠產地中膠質最好、產量最高的地方。泰國目前已成為東南亞的橡膠大國,其中廣西人功不可沒。
70多年前,廣西容縣、北流、岑溪等地的一批青壯年漢子,有的因為生活無著,有的因為躲避兵役,紛紛攜妻帶子或孑然一身逃往南洋。他們大多沿香港經新加坡到馬來西亞,不少人又從馬來西亞北上泰國,落戶勿洞。
八桂堂的副理事長鄧印生說,那時勿洞還是一大片原始森林,廣西人大規模擁入後,開始伐木種橡膠。這些廣西人在橡膠園日夜勞作,大部分慢慢從割膠工人變成橡膠園庄園主,並咬緊牙關、勒緊褲帶讓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在泰國出生的第二代廣西人,目前多為30多歲至60歲左右,他們主要受到泰語教育,又能操流利的華語。
這些有文化的廣西華裔不再甘於在勿洞務農,逐漸往北向合艾、曼谷等大城市發展,打拚出一番自己的事業來。如今在曼谷、合艾等地的廣西華裔,超過90%是從勿洞出來的農家子弟。八月十五的頒獎典禮記者到達勿洞那天正值中秋節。雖說身處異國,遠離家鄉和親人,但在勿洞過的這個中秋節,著實令我們難以忘懷。
對勿洞華僑來說,八月十五是個重要的節日,各個不同的華僑社團都有隆重的慶祝活動。勿洞的廣西僑團有兩個,一是八桂堂,一是廣西會館。八桂堂是全泰國最早建立的廣西僑團,於是我們參加了八桂堂的中秋晚會。
八桂堂的堂址設在勿洞縣城中心,是座4層樓的建築。一樓大堂中央懸掛堂徽,二、三樓有圖書館、活動室等。每層樓寬闊的走廊上都掛著為八桂堂的建設和八桂子弟的發展做出過突出貢獻者的肖像。
21日晚,數百名祖籍廣西的父老鄉親匯集一堂,在八桂堂理事長的帶領下,莊重肅穆地拜祭祖先,再拜祭月亮,之後分發月餅、柚子、糕點,熱熱鬧鬧地開始歌舞晚會。除了歡歌曼舞,八桂堂每年的中秋晚會都有一個特別節目——為學業優秀的八桂堂子弟頒發獎學金。
13年前,在勿洞的廣西人為激勵自己的子弟奮發讀書,好學上進,籌集一筆巨額資金存在銀行,每年取出利息,用於獎勵成績優秀的子弟,並定於每年的中秋晚會頒發獎學金。今年,有130名八桂子弟獲此殊榮。
正是在這種代代相傳的奮斗不息的精神激勵下,在這個縣城裡,廣西人受教育的程度是最高的,當地最有實力的經濟產業,也掌握在廣西人手中。
衣著打扮:
泰國寺院是泰國人公認的神聖地方。請在進入佛教寺廟時衣著得體端莊,身著任何的短裙、短褲或袒胸露背裝都將不得入內。在進入到佛堂、回教寺或私人住宅時,遊客需要脫鞋,並注意不可腳踏門檻。
泰國女性:
通常泰國女性都是比較保守的,請不要在未經她們同意的情況下,觸摸她們(身體)。
頭部很神聖:
不要觸及他人頭部,也不要弄亂他人的頭發。在泰國,人的頭部被認為是精靈所在的重要部位。如果您無意中碰及他人的頭部,您應立即誠懇地道歉。泰國人忌諱外人撫摸小孩(尤其是小和尚)的頭部,小孩子的頭只允許國王、僧侶和自己的父母撫摸。即使是理發師也不能亂動別人的頭,在理發之前必須說一聲「對不起」。 當一人向另一人傳遞東西時,切勿越過他人的頭頂傳遞。
左手不凈:
泰國人認為人的右手清潔而左手不潔,左手只能用來拿一些不幹凈的東西。因此,重要東西用左手拿會招來嫌棄。左撇子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不注意,但在正式場合絕對不可以。在比較正式的場合,還要雙手奉上,用左手則會被認為是鄙視他人。泰國人吃飯用右手,給別人遞東西時也用右手,以示尊敬。如不得已要用左手時,先應說聲「左手,請原諒」。
腳掌不凈:
與左手一樣,腳掌也被認為是不凈的。在入坐時,應避免將腳放在桌子上。用腳尖撞人或指人都會被嚴厲地呵斥,也絕對不能把腳掌沖向佛。泰國人認為腳部是卑賤的,只能用來走路,不能幹其他事情,例如用腳踢門和用腳指東西等。坐著時,不要翹起腳和把腳底對著別人。婦女落座,要求更為嚴格,雙腿必須並攏,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文明,缺乏教養。
公眾場合的注意事項:
在泰國的公眾場合,不要做出有損風貌的舉動,如擁抱、親吻或握手,這被認為是不符合當地風俗的。另外,僅在某些海灘允許裸體曬日光浴,在其他地方,泰國人不喜歡這種行為,盡管未構成犯法,但是違背泰國人的佛教理念。泰國男女間講究授受不親,即使在公開場合跳舞時,身體也不可接觸。
其他禁忌:
泰國人不用紅筆簽名,因為泰國人死後,要在棺材口寫上其姓氏,寫時用的是紅筆。泰國人喜愛紅、黃色,禁忌褐色。人們習慣用顏色表示不同日期:星期日為紅色,星期一為黃色,星期二為粉紅色,星期三為綠色,星期四為橙色,星期五為淡藍色,星期六為紫紅色。人們常按不同的日期,穿不同色彩的服裝。過去白色用於喪事,現在改為黑色。
在人經常走過的地方,如門口、房頂等禁止懸掛衣物,特別是褲衩和襪子之類。
在一些農村裡,忌贊美別人小孩子長得漂亮。
不能揀水燈。泰國人在泰歷的每年12月月圓時要舉行水燈節,這是泰國最熱鬧的一個節日。在觀看水燈時一定要注意,無論那水燈多麼精緻美麗,都絕對不能揀起來,否則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避免談論的問題:政治、腐化、王室成員。即使是朋友之間,也不喜歡談論個人問題。
假如你冒犯了別人,要微笑,說「對不起」以示歉意,還要雙手合十。
進入泰國人的住宅之前要脫鞋,不能踩門檻。如果主人坐在地板上,客人要照樣行事。腳不要交叉,把腿卷屈在身體下面,不要露出腳底。
給泰國人送禮,最好選用有包裝的食物、糖果等,並以右手遞給受禮者。如果泰國人送你一件禮品,在接受禮品前應先合十向他們表示感謝。除非對方要你打開,否則不要當面打開。
8. 泰國割膠工人一年能割多少膠
如果將膠乳留在杯中凝固,一周收一次賣杯凝膠,每個人一天可以割700株左右,隔天割一次,全年割1400株左右,年產天然橡膠4.5噸左右。
如果割膠兼收鮮膠乳,每天只能割400株左右,隔天割一次,全年割800株左右,年產天然橡膠2.6噸左右。
9. 東南亞的橡膠產量約佔世界總量的3/4為什麼
天然橡膠原產於南美亞馬遜河流域馬拉岳(西部地區,當地印第安人把橡膠樹叫做「眼淚樹」,並用土法製作成盛水器、橡皮球等橡膠製品。在世紀,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在航海的過程中,將天然橡膠的知識陸續帶到了歐洲。但在此後很長的一段時期里,人們對天然橡膠的認識和應用僅僅局限在其防水的特性,天然橡膠的應用並未取得實質性進展。直到年,美國化學家查爾斯固特異(在做試驗時偶然發明了橡膠的硫化方法,天然橡膠從此成為了一種正式的工業原料,從而使與橡膠相關的許多行業發展成為可能。此後,天然橡膠的需求量亦隨之急劇上升。年,英國人魏克漢(從亞馬遜河熱帶叢林中採集萬顆橡膠種子,送到英國倫敦皇家植物園,將橡膠種子培育成橡膠苗,然後將橡膠苗運往新加坡、斯里蘭卡、馬來西亞等國種植並獲得成功。年,英國人鄧祿(變發明充氣輪胎,年開始生產汽車,汽車工業的興起激起了對天然橡膠的巨大需求。年,新加坡植物園主任黃德勒發明橡膠連續割膠法,使天然橡膠產量大幅度提高。從此,野生的橡膠樹變成了一種大面積種植栽培的重要經濟作物。目前,天然橡膠種植已遍及亞洲、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多個國家和地區。種植面積較大的國家有: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中國、印度、越南、奈及利亞、巴西、斯里蘭卡、利比亞等。雖然,天然橡膠的種植與生產在世界上分布廣泛,但東南亞國家在天然橡膠種植和生產方面占據了世界總額的,對國際天然橡膠的供給形成實際的壟斷並左右著國際膠價,是國際天然橡膠市場上名副其實的霸主。
2012年,東南亞天然橡膠產量為萬噸,佔世界天然橡膠產量(1144.5萬噸)的76%。東南亞天然橡膠割膠面積為萬公頃,佔世界天然橡膠割膠面積(986.4萬公頃)的77.56%。可見,東南亞天然橡膠業在世界天然橡膠市場上的重要地位。值得一提的是,泰國、印尼和馬來西亞三國天然橡膠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70%左右。泰國、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三國組成國際橡膠聯盟,長期壟斷了國際天然橡膠的市場供應,並且左右國際膠價的走向。進入21世紀後,越南、菲律賓、緬甸等國天然橡膠種植業迅速發展,在橡膠種植面積和產量增長速度均高於世界平均增長速度,成為區域內新興的天然橡膠生產國。
東南亞各產膠國天然橡膠生產率的比較橡膠割膠面積和橡膠單產是決定天然橡膠產量的兩個因素。在割膠面積固定的情況下,橡膠單產成為影響橡膠產量的關鍵因素。橡膠單產不僅影響橡膠產量,而且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各國天然橡膠種植業的生產效率。東南亞各產膠國的天然橡膠單產差別很大,從橡膠單產最高的越南(1714千克/公頃)到單產最低的菲律賓(869千克/公頃)幾乎相差一倍,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各國橡膠產量的高低。作為傳統產膠國的馬來西亞和印尼單產分別為892千克/公頃和894千克/公頃,而新興產膠國中越南和緬甸則分別高達1714千克/公頃和1206千克/公頃。泰國則由於其地理位置優越和對橡膠種植的重視,使其單產能與新興產膠國越南媲美,高達1640千克/公頃。東南亞各國天然橡膠單產之所以有如此差別,不僅和本地的橡膠種植自然環境有關,更與天然橡膠苗木選種培植技術、割膠技術和管理經驗有關。
10. 在國外生活的中國人和在國內生活的外國人各有多少
海外華人有多少?這個數字,可能什麼人也說不清楚。過去,有人估計有2000餘萬人,現在的說法是3000餘萬人,由於各地沒有正式進行登記,也就沒有準確的數字,2000餘萬和3000餘萬只是一個約略估計的數字而已,不過,多數人是持3000萬這個數字的。
別說全球的華人有多少難說,菲律賓的華僑有多少,華人又有多少,誰也說不準,沒有準確的數字。為什麼呢?同樣的原因,有關當局沒有進行正式的登記,哪裡有準確的數字。
過去,根據一般說法,每年向菲律賓移民局登記的華僑約有5萬人,與入籍的華人加在一起,全體華人大約有150萬至200萬人,占菲律賓總人口的2%左右。但是,根據慈僑基金會最近從移民局獲得的資料,每年向移民局登記的華僑有7萬餘人,如果連那些持旅遊證件而沒到移民局進行常年報到者算在內,菲律賓的華僑可能不止7萬這個數字。
最近20年來進入菲律賓的中國公民,大約有幾萬至幾十萬之多,雖然這些人有的已經改變了身份,但是保持中國籍的也不在少數,其中可能有一部分人沒有進行常年報到,如果連這些人加在一起,以10萬人來算大概不為過吧?
由於缺乏正式的統計,不但菲律賓的華僑和華人數字說不準,東南亞其它的國家也存在這個問題。一次到中國出席會議,碰到印尼泗水《千島日報》社長張明開先生,談話中涉及印尼華人數字。他告訴筆者說,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現在印尼的華人絕大部分都加入當地的國籍,但是華人有多少?印尼官方的說法是1000萬,但是根據當地華人自己估計,遠遠不止這個數字,大約有1600萬人。1000萬和1600萬,相差600萬人,由於沒有正式的統計,何者正確就難說了。
鑒於幾十年來各地對當地的華僑和華人沒有正式進行登記,要得到一個准確的數字是不可能的。菲律賓是這樣,印尼也是這樣,相信其它的地方也是這樣,全球華人的數字,也只能約略來說,大概有3000萬餘人。
現在海外華人總資產有:
第六次世界華商大會,將於今年9月在華商們的母親國隆重召開了。屆時數千海內外華商才俊共聚一堂,這是何等歡喜。「華商攜手新世紀,和平發展共繁榮」。這不僅是全球商界翹楚們的一次盛會,也是中華民族的一件盛事。但是海外華人華商的現狀如何,我們將從12個方面做一介紹。
話題1:海外華人究竟有多少?
中國人大規模遷移海外始自19世紀中葉。1999年的資料表明,海外華人至少有3455萬人。
中國人稱民國外的歷史雖然很長,但大規模遷移海外卻是發生在19世紀中葉以後的事情。據不完全統計,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的100年裡,中國人出國人數將近1000萬,足跡遍及五大洲數十個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近20年來,隨著世界經濟際化的發展,由於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以及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移民政策的調整,歡迎國外移民流入,致使發展中國家人口大量移居發達國家;跟隨著世界性移民新潮流,中國大陸、台灣、香港以及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華裔人口,也向發達國家移動。世界各地的華族人口由此迅速增加。
東南亞各國是中華民族群最集中的地區。據台灣報紙報道,截至1999年底,中國大陸及台灣、香港、澳門地區以外的海外華族人口總數已達3455萬餘人,其分布以亞洲地區為最多,共約2678.8萬多人,佔77.63%。其次為美洲地區,約有601.3萬多人,佔17.43%;歐洲有96.8萬多人,大洋洲有65.5萬多人,非洲有13.2萬多人。
在亞洲的華族人口,新加坡約佔80%,馬亞西亞約佔30%,泰國約佔10%,在印尼和菲律賓所佔的比重很小。
近20的來,在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華裔人口增加很快。華裔人口在美國的少數民族中數量是最多的。根據人口普查資料,1990年美國華裔人口已達160萬,自1980年以來10年間增加了一倍;至1999年底美國華裔達306萬人。
華族人口遍布全世界168個國家和地區,在亞洲的科威特、伊拉克和孟加拉,美洲的尼加拉、阿魯巴和烏拉圭,歐洲的荷蘭、波蘭和盧森堡,大洋洲的諾魯、索羅門群島及塞班島,非洲的迦納、坦尚尼亞及莫三比克,天涯海角,處處有華人的足跡。
話題2:何謂「海外華人」?
「華僑」、「華人」、「華裔」各有所指。關於海外華人的稱謂,一般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狹義的海外華人如同上述是指中國大陸及港澳台地區以外的華族人口,所以有「海外華人3000萬」這句口頭禪。
西方學者和中國大陸的人說海外華人,往往是指中國大陸以外的所有具有中華民族血統的包括香港、澳門和台灣的海外同胞,因此大約就有5700萬多人,這是廣議的說法。
海外華人90%以上已經加入其所在國的國籍,他們因此成為有別於保留中國國籍的「華僑」的「華人」;所以對海外華人一般又聯稱「華僑華人」。在海外出生的華僑華人的子女為華裔,但往往又用「華裔」統稱所有的華族人群。
中國海外移民的老一代人,包括現在年紀較大的一代人,他們離鄉背井,多隨海水漂流,到海外謀求生計,艱難營生。也有一些大陸商人過海經商。還有許多人是被殖民者掠賣的華工。
其主要的移民地是福建、廣東、浙江、江蘇等沿海沿江地區。他們中的一部分人,藉中國人的勤勞、智慧與拼搏進取精神,艱苦創業,始於小本經營,逐步資本積累,在世界各地發展華族農工商企業。
郭芳楓先生1911年出身在福建省同安縣連花鎮一個普通的庄戶人家。由於家境貧寒,14歲那年,他隻身抱著一卷草席下南洋,到新加坡謀生,先在一位親戚開的五金店當學徒,白天勞作繁雜辛苦,晚上堅持去夜校補習功課。後來他被老闆晉升為五金店經理,小店日益紅火。當手中有了一定的積蓄後,請其三個兄弟也到新加坡,一起開辦了一家取名「豐隆」的小店,經過半個世紀的經營與發展,終於成為當今亞洲最大的華商財團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於所在國民族政策的一時調整和其他政治原因,有一部分在東南亞國家的華裔人口向鄰國或美、歐、澳地區遷移。
話題3:何謂世界華商?
這是對具有華族人特質的華商企業及其經營者的泛稱。一般地,國內所稱的「海外華商」僅指中國境外的華商企業及企業家
顧名思義,世界華商是指在世界范圍內從事各種經濟活動的那一部分華族群體,其核心部分是指具有華族人特徵的華商企業及其經營者。泛泛地說,世界華商也泛指包括華族經濟界和非經濟界的各種機構、團體和人士。
1995年開始在北京連年出版的《世界華商經濟年鑒》認為,世界華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中國大陸及香港、澳門、台灣地區的華商,比較集中的東南亞各國的華商,散布在北美、澳洲及世界各地的華商。
我們說到「海外華商」,當然是指中國境外的華商,或僅指中國大陸以外的華商企業及其經營者。
話題4:海外華人資產究竟有多少?
首先海外華人資本不是一個整體,它是各駐在國民族資本的一部分。估計其經濟總量相當於一個台灣或接近一個韓國,其資產總額在2.5萬億美元左右。海外華人資本或資產究竟有多少?這是人們在研究和了解海外華人的經濟成就或經濟實力時難免感興趣的問題 。
海外華僑華人大量聚居在東南亞各國,海外華商的資本和企業在東南亞國家也比較集中。1995年8月中旬,澳大利亞外交與貿易部發表了一份長達350頁的海外華人經濟網路研究報告,稱逾七成的東南亞上市公司由海外華商的資本控制。略同時期,日本東京的富士通研究所調查了亞洲5個主要國家的上市公司,發現其資產額中的絕大部分為華人所有。
除了上市公司的資產統計之外,分布在亞太國家和地區的華人經濟細胞主要是成千上萬的中小型商貿企業,它們為當地社會提供了一半以上的就業機會。
近20年來海外華人資本在美國、加拿大、日本和歐洲國家,也有相當的發展。來自東南亞國家和香港、澳門、台灣地區的華人資本,大規模地向澳大利亞輸入,對那裡的經濟增長也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另外有一些研究和報道,涉及全球華人資本或資產的總量問題。進入90年代以後,據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和美國俄亥俄大學海外華人問題中心等估計,當時中國境外海外華人的資產約在1.2萬億至2萬億美元之間;據2000年9月台灣的報紙報道,一項關於海外華人狀況的研究估計當時海外華人的一年總所得約有2.65萬億至3.09億美元,其經濟總量相當於一個台灣或接近一個韓國,其資產總額可達2.5萬億美元。
這些估計雖然只是一種推斷的結果,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顯示海外華人資本具有相當可觀的經濟實力。
有的研究者認為,海外華人資本不是一個整體,不可能將它作為一個整體來計算。早在80年代,一些日本學者和媒體有意或無意地誇大海外華人擁有的資本或資產總額。他們提出這一觀點,是為了論證海外華人特別是在東南亞,華人正在同中國聯合「主宰」東亞經濟,這些華人資本就是所謂跨國家的「華人經濟圈」的基礎和根據。宣傳這種聳入聽聞的診斷,顯然不利於亞太地區的民族和諧與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與發展,是值得大家警惕的。
有研究者分析,海外華人資本由兩大類組成。
第一類是華人在當地積累起來的資本。上文已經提到,早期移居各國的華人並沒有攜帶任何資本,他們中的一些人經過多年的艱苦勞動,甚至經歷幾代人的努力,才得以積累今日的資產。因此,他們的資本積累過程與所在國家民族資本的積累過程是一致的。特別是在50年代以後,東南亞各國原來的華僑已經陸續成為所在國的公民,他們的資本自然成為該國民族資本的一部分。
第二類華人資本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中國國內一些企業家,包括香港、澳門的華人企業家,在海外開始有少量的投資。60年代以後,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的中國企業家在海外的投資額大量增加。這些華人的投資是一種資本輸出。它們在投資接受國內,很自然地被看作外國資本,而不是該國的民族資本。但是,其在海外建立的合資或獨資企業是在投資接受國注冊的,它們的生產總值同樣被計入投資接受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中。它們以各種形式與投資接受國內民族資本相結合。所以,這一部分華人資本也成為當地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社會科學院海外華人研究中心單純博士認為,海外華人政治上效忠於當地社會,經濟上是當地主流經濟中的一個有民族特色的補充部分,並可利用民族紐帶進行全球經濟合作。我們可以通過華人資本屬性的分析,更加深入地研究各國的華裔公民在該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促進世界各民族和睦共處與經濟合作,推動世界經濟的共同發展。
話題5;世界華裔網路有何特色?
由族群關系構成的華裔網路既可規避風險又便於搶占市場,它對市場信號的反應和多元選擇,比單純依靠國際貿易和國際產業淘汰轉移要優越得多。
當代世界華商的經貿網路,主要是以東南亞地區的華商網路為基礎而發展、擴大起來的;而東南亞地區的華商網路的形成,更集中地體現華商網路的基本特點,它是依託於華族移民的族群關系,隨著地區經濟和世界經濟的發展,包容於各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區域經濟和整個世界經濟之中,而擴散到全球。
近代中國的海外移民,是屬於國弱外流以謀生和追求和平的生存空間為目的,自發地依靠家族和鄉土關系的牽引而逐步發展起來的。他們漂洋過海,一人帶一人去一家帶一家去,父引子兄領弟,子代傳孫,形成一條民族移民的世代走廊。
東南亞地區的移民多來自廣東、福建兩省和江蘇、浙江一帶,那裡方言眾多,移民們來到移居地後形成了以方言和地域為主體的群體,結成商幫,主要有廣東幫、潮洲幫、福建幫、客家幫和海南幫,還有晉幫、徽幫、寧波幫等。並在幫內建立了以血緣、地緣為紐帶的宗親會和同鄉會組織,以便於他們互相幫助,同舟共濟。各幫移民很會經商做生意,各幫的商業活動也側重於一些地方和某些物產。例如米業,早期是由潮洲人在泰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操縱和控制。華商間的業緣和物緣關系得到發展。
隨著各幫移民經商生意越來越紅火,宗親與鄉親會館便成為華商集會的重要場所。中華商會逐步突破了親緣和地緣的限制,作為華商們業緣組織,便由此發展起來。由同姓宗親會到異姓同鄉會,由方言群的會館到中華商會和中華總會,一層層地擴大,不是由於政治統屬,而是由於族群關系的組合,構成了海外華人社會集合點和華商網路的一種形式。
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東南亞地區經濟的發展,華商企業的經營規模不斷擴大,華商經貿網路的企業形態多種多樣。母公司之下設立分公司、轉投資企業等;在企業外部發展聯營,建立合資企業、聯營公司、聯系公司、聯號公司、控股公司、跨國公司等等。華商傳統的合夥制向股份制發展。特別是70年代以後,華人財團的崛起,在傳統夥伴制的基礎上互相摻股,組成具有實力的集團,進行多角跨國經營,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
華人資本向世界范圍擴展的過程,對華商來說,既能有效地避開一個時期中一國國內政策對它發展的限制,或地區性金融危機的沖擊,以外部網路的辦法來分散風險;又能適時、有效地佔領世界市場。
世界性的華商網路對市場信號的反應和多元選擇,比單純依靠國際貿易和國際產業淘汰轉移要優越得多,它能直接參與新型產業上游產品的銷售並很快引進技術,進行高效投資生產。
華人企業通過網路尋求的是市場優先效益,這就是為什麼華人企業在規模、資金、技術甚至服務都無法與美、日企業抗衡的情況下,仍能保持企業高效運傳的原因。世界華商經貿網路在全世界的拓展,順應世界經濟國際化的發展趨勢。
華商經貿網路及其在全世界的擴展,主要不是通過某種制度結構來體現,而是以族群聯系和人際關系為基礎,進而通過對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各種資源進行整合而形成的。華商網路具有網狀開放性和共通性的特點。
美國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曾把華商企業之間的關系比作當今電腦的互聯網網路。認為無論在形態上還是在特徵上二埂都十分相似。互聯網電腦網路中沒有統一的控制中心,任何一位入網成員都可以獲得最大限度的獨立和自由,網路的價值來自於信息市場的擴大;在華人圈,企業網路也可以無限擴大,沒有權力中心。他說:「那是很隱形的、復雜微妙的網路。華人家族企業其實就是宗族和同鄉之網,許許多多小網交織成一大面鋪蓋全球的網路」。作為華商網路形態之一的華商社團,日益呈現國際化、經濟化的發展趨勢。華人社團、華文學校、華文報紙,歷來被稱為海外華僑華人社會的三大支柱。進入70年代以後,海外華人經濟活動迅速發展,海外華人社團組織也迅速增加,目前總數已發展到1萬個左右,其中工商社團有1000多個。
這些遍布全球多資多彩的華人社團,為所在地的華僑華人服務,通過它們不斷擴大華人族群與世界各國人民的聯系,為世界華商經濟活動的發展作出積極度的貢獻。進入60年代以後,隨著海外華人分布范圍的擴大以及華人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化,世界性的華人社團組織相繼成立。這些社團目前已多達70多個,其中近70%是80年代以後建立的。近10年來,各種國際性的宗親或同鄉懇親聯誼會紛紛召開。
潮汕人的國際潮團聯誼年會,創始於1980年,每兩年在世界各地召開。2000年11月世界客屬第十六屆懇親大會在客家祖地福建省龍岩市舉行,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00個客族社團的代表參加,其中境外代表1700多人。這些華人族親國際性聯誼聚會,進一步加強了華商的凝聚力,更為他們加強相互聯系與交流,發展世界各地區商貿關系,特別是發展廣大海外華商與其祖籍國的經濟關系與文化交流,發揮重要的作用國際性的華商組織,有在1963年4月成立的世界華商貿易會議。
由新加坡總商會,聯合香港中華總商會和泰國中華總商公共同發起的世界華商大會,從1991年開始,每兩年一次相繼在新加坡、香港、泰國的曼谷、加拿大的溫哥華、澳大利亞的墨爾本,以及即將在中國南京召開。世界華商大會把世界華商的國際網路聯系推向新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