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泰國資訊 » 泰國什麼時候是中國的國際大會

泰國什麼時候是中國的國際大會

發布時間: 2022-09-21 03:32:32

Ⅰ 中國成為國際博覽局的正式成員國是哪一年

不是國際博覽局,是國際展覽局.

1993年5月,國際展覽局正式接納中國為第46個成員國.

聯合國國際展覽局 (Bureau of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s -- BIE) 是一個協調和審批世界博覽會事務的政府間國際組織,成立於1928年,總部設在法國首都巴黎。國際展覽局屬政府間國際組織,其作用包括組織考察申辦國的申辦工作;協調展覽會的日期;保證展覽會的質量等。它的存在對規范、管理和協調世博會的舉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國際展覽局的收入,主要來自申辦展覽會的注冊費和舉辦期間門票收入的一定比例。

國際展覽局-基本介紹
國際展覽局,英文簡稱為BIE。1928年,根據外交公約,由法國發起成立了國際展覽局(簡稱BIE),總部設在巴黎。國際展覽局屬政府間國際組織,對規范、管理和協調世博會的舉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國際展覽局通過收取申辦展覽會的注冊費和舉辦期間門票收入獲得資金,BIE成員國已經達到98個。

國際展覽局每年由在職主席主持召開兩次全體成員國代表大會。這些會議由成員國代表和國際組織的觀察員參加出席。會議由代表們評審新項目(世博會)的申請,評估那些申辦國申辦世博會的報告。大會也聽取分管各方面工作的四個委員會的工作報告。

國際展覽局-組織結構

國際展覽局日常工作由秘書長領導,下設四個委員會,其工作職責為:

執行委員會:為世博會所展示的內容確定分類標准;審查所有申辦的注冊類(綜合類)或認可類(專業類)世博會的申請,並提出該委員會的意見一並提交全體大會通過;執行全體大會賦予的任務;向其他委員會征詢意見。

條法委員會:審查世博會的特別規章,並將其提交全體大會通過;指定供世博會組織者使用的規章範本;制定國際展覽局的內部規章。

行政和預算委員會:對國際展覽局的管理活動實施監控;對國際展覽局的財務管理進行檢查;制定國際展覽局年度預示並提交全體大會通過。

信息委員會:出版國際展覽局通訊,並研究和宣傳國際展覽局的活動。

每個委員會設一位主席和副主席,各委員會主席同時也是國際展覽局副主席。這8個成員與國際展覽局主席和秘書長構成了整個國際展覽局工作的管理主體。所有委員會的職位從所有的成員國代表中選舉產生。

國際展覽局-開展活動

國際展覽局141次全體大會會議現場

1928年11月,31個國家的代表在巴黎開會簽訂了《國際展覽公約》。該公約規定了世博會的分類、舉辦周期、主辦者和展出者的權利和義務、國際展覽局的權責、機構設置等。《國際展覽公約》後來經過多次修改,成為協調和管理世博會的國際公約,國際展覽局依照該公約的規定應運而生。展覽局行使各項職權,管理各國申辦、舉辦世博會及參加國際展覽局的工作,保障公約的實施和世博會的水平。

國際展覽局總部設在巴黎,成員為各締約國政府。聯合國成員國、不擁有聯合國成員身份的國際法院章程成員國、聯合國各專業機構或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成員國可申請加入。各成員國派出一至三名代表組成國際展覽局的最高權利機構—國際展覽局全體大會,在該機構決定世博會舉辦國時,各成員國均有一票。

國際展覽局1993年5月接納中國為正式成員國。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一直代表中國政府參加國際展覽局的各項工作。自1993年以來,中國貿促會一直代表中國政府參加國際展覽局的各項工作,並負責與國際展覽局進行業務聯系。國務院辦公廳於2001年12月18日向全國正式發函,再次明確由中國貿促會代表中國參加國際展覽局和世界博覽會相關事宜的組織、協調、監督和管理工作。國際展覽局中國首席代表一直由中國貿促會副會長擔任。中國貿促會副會長於平同志曾任國際展覽局首席代表。

作為中國參加國展局和世博會事務的主管單位,中國貿促會將積極做好參加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的工作和中國籌辦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各項工作,配合吳建民同志的工作,進一步密切中國與國際展覽局及其成員國的合作,推動國際展覽局事業發展,使世博會精神發揚光大,為增進世界各國的相互了解和友好交往、壯大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潮流做出更大的貢獻。

國際展覽局-組織成員

按照《國際展覽公約》規定,凡聯合國成員,或非聯合國成員的國際法院章程成員國,或聯合國各專業機構或國際原子能機構成員國,提出加入申請後,經國際展覽局代表大會有表決權締約國三分之二多數的通過,均可加入國際展覽局。根據這一規定,加入國展局是一個國家的外交行為,BIE組織是國際公約性組織。申請加入的文件交由法蘭西共和國政府保存,並於交存之日起生效。

任何國家都可以參展世博會,但只有加入BIE,成為其成員以後,才能申請舉辦世博會。作為BIE的成員國,在決定世界博覽會承辦國家時有投票權。鑒於世界博覽會在國際中的影響日益增大,許多國家決定申請加入BIE,以便在與主辦國間的政治、經濟交往中有協商的優勢,國際展覽局已有98個成員國。

(1)歐洲(27個,建交國27個):奧地利、比利時、白俄羅斯、保加利亞、捷克、丹麥、芬蘭、法國、德國、英國、希臘、匈牙利、義大利、摩納哥、荷蘭、挪威、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瑞士、烏克蘭、馬爾他、冰島;
(2)北美洲(2個,建交國2個):加拿大、美國;
(3)中美洲(16個,建交國7個):安地卡及巴布達、巴哈馬、巴貝多、古巴、墨西哥、聖露西亞、特立尼達和多巴哥、貝里斯、哥斯大黎加、多米尼加、薩爾瓦多、格瑞那達、海地、尼加拉瓜、聖克提斯與內維斯、聖文森特和格蘭提內斯;
(4)南美洲(8個,建交國8個):阿根廷、哥倫比亞、蓋亞那、秘魯、蘇利南、烏拉圭、委內瑞拉、巴西;
(5)非洲(11個,建交國11個):阿爾及利亞、馬達加斯加、摩洛哥、納米比亞、奈及利亞、塞席爾、南非、坦尚尼亞、多哥、突尼西亞、烏干達;
(6)亞洲(21個,中國以外的20個國家都是建交國):孟加拉、柬埔寨、中國、印度尼西亞、以色列、日本、韓國、寮國、哈薩克、吉爾吉斯坦、烏茲別克、黎巴嫩、馬來西亞、蒙古、阿曼、菲律賓、卡達、泰國、阿聯酋、葉門、塞普勒斯;
(7)大洋洲(3個,建交國1個):澳大利亞、諾魯、帛琉。

國際展覽局-中國情緣

中國於1993年5月3日加入《國際展覽會公約》,正式成為國際展覽局成員。在1999年12月8日國際展覽局第126屆全體代表大會上,中國當選為執行委員會的成員國。2001年11月30日,國際展覽局舉行第130次全體大會,中國成功以最高票連任國際展覽局執行委員會成員(每屆任期兩年,可連任一次)。此前,在1993年12月5日召開的國際展覽局第114次成員國代表大會上,中國被增選為國際展覽局信息委員會的成員。2003年12月12日,在國際展覽局第134次全體大會上,中國被選為國際展覽局條法委員會成員國。

中國一直認真履行職責,與國際展覽局各成員國密切合作,促進了國際展覽局各項工作正常、有序開展。1994年,中國提出舉辦1999年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的申請,獲得國際展覽局全體大會批准。該博覽會後移至昆明市舉辦,歷時6個月,有95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加展出,接待中外遊客930多萬,較高的組織水平受到各方的一致稱贊。

1999年,中國提出申辦2010年上海世博會,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有關部委、中國貿促會及上海市積極開展工作,經過歷時三年的艱苦努力,於2002年12月舉行的國展局第132次全體大會上獲勝,取得2010年世博會舉辦權。從2003年起,籌辦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工作全面展開,中國正在積極組建2010年上海世博會組織領導機構。

國際展覽局-華人主席

中國自1982年以來授權中國貿促會代表中國參加世博會,已歷經11屆,對展示中國建設成就,加強國際交流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國際展覽局對中國參加世博會,一直給予積極的肯定。1993年5月3日,中國正式加入國際展覽局,並積極參與了國際展覽局的各項活動。1999年,中國昆明成功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2002年中國成功申辦2010年上海世博會。

2005年12月1日,在法國首都巴黎,國際展覽局主席吳建民在主持國際展覽局第138次大會。國際展覽局第138次大會在法國巴黎召開,前中國駐法國大使、中國外交學院院長吳建民在本次大會上連任國際展覽局主席,任期兩年。吳建民在2003年12月舉行的國際展覽局全體大會上當選該組織主席,由亞洲人擔任此重要職務這在國際展覽局歷史上還是第一次。當選以來一直致力於世博會事業的發展,吳建民的工作得到了國際展覽局各成員的普遍肯定,在國展局秘書長洛塞泰斯的主持下,大會以熱烈鼓掌的方式一致通過吳建民為國際展覽局新一屆主席。

在吳建民的主持下,國展局第138次大會還聽取了中國代表團關於2010年上海世博會籌備進展情況的報告,並一致通過上海世博會注冊報告。此後,吳建民親手將國展局旗幟交到上海市兩位副市長周禹鵬和楊雄的手中。

Ⅱ 請問建國後在我國召開的國際會議有哪些

建國後開的第一場國際會議,中國表現震驚全場

說起萬隆會議,我們都知道這個會議,因為在新中國的外交裡面提過這個會議,是我國參加的第一個國際性會議。而且這個會議的成果可以說非常的豐富。

首先萬隆會議是我國的周恩來總理去的,但是去之前也有插曲。當年的國民黨亡我之心不死,一直想搞破壞。在那個時代覺得沒希望了,但是也不能叫你好好的活著。怎也得惡心惡心你。於是經常進行一些破壞工作,還有就是經常暗殺。在周總理這個區印尼的時候非常上就裝了炸彈,好在周總理臨時決定換飛機了。

到了地方一看,本來以為是亞非國家和地區第一次在沒有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討論亞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國際會議,大家當年都是被人欺負的,應該很好開。事實證明我們想的太簡單了。我們以為以前的會議都是那些西方帝國主義說的算,現在他們不在了,我們當都是受苦大眾,應該團結一致。不過開會的時候感覺不對了。首先就是開會之前有西方國家干預。說白了就是開之前大家都說我國的壞話了。還有就是大家都很敵視我們。因為我們剛打贏了朝鮮戰爭。大家都認為你連美國都能打過,說打我們不跟玩似的。於是都團結一致的敵視我國了。

本來計劃開會的時候各國代表一個個發言。無非就是各國闡述自己的觀點那一套,都是官方客套話。我們國家的發言稿也是這么寫的。結果等大家上場的時候發現不對了,我們國家上場的時間在後面,結果開始的時候大家一致的在罵中國。尤其是菲律賓、泰國、沙烏地阿拉伯這三個國家,在那帶頭罵。結果我國代表團受不了了。我們是來開會的,你們也太沒有素質了,有意見你說,但是不能罵呀,都忍不住了。這時候周恩來說沒事,叫他們接著罵。不是沒到我們發言嗎。等我們發言的時候我們再說也不遲。這個時候就把之前准備的發言稿給扔了。要重新寫一份。

等到我們發言的時候,周恩來的發言可以說是驚艷全場。大致的內容就是說我們中國不是來吵架的,是來開會的。我們是有很多不同,但是我們這次來是求同的,不是來存異的。我們盡可能找到我們的共同點而不是說找不同點。接著又說了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家關系的准則。這個時候大家覺得我們還不錯。覺得周總理說的很對。而且你剛才罵了人家,人家沒還口,還說的這么有水平,不能給你臉不要臉。這個時候大家都認同我們國家的觀點。可以說這次會議極大的改變了我國在世界上的形象,增強我國的國際影響力。

可以說這次會議對整個新中國的外交都是很大的影響,而周恩來總理又是這個會議的重中之重。

Ⅲ 1994年發生過什麼重大事件

1994年世界大事一覽:

1月1日,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三國簽署的北美自由貿易區協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貿易區宣告誕生。

2月5日中午,薩拉熱窩市發生恐怖襲擊事件,導致波黑內戰發生重大變化。

2月28日-3月1日,非洲法郎區中非成員國最高級首腦會議在加篷首都利伯維爾舉行,決定成立經濟和貨幣共同體。

3月3日,美國總統柯林頓簽署命令,宣布重新啟用 「超級301」貿易法。

3月19日,太平洋經合組織在檀香山舉行首次財政部長會議,討論了本地區經濟發展和金融方面面臨的挑戰。

3月22-24日,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第10屆國際大會在吉隆坡舉行,通過了《吉隆坡協議》。

3月,中國政府公布《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

4月2-3日,第六屆阿拉伯馬格裡布聯盟首腦會議在突尼西亞舉行,決定緝拿李馬格裡布自 由貿易區。

4月5-13日,亞太經社會第50屆年會在新德里舉行,會議通過<<新德里宣言>>及其他8項決議。

4月26—29日,南非非洲人國民大會贏得大選的勝利。

5月23-25日 太平洋盆地經濟委員會第27屆大會字吉隆坡舉行,中國首次以正式成員國的身份與會。

5月26日,美國總統柯林頓宣布將人權問題與最惠國待遇脫鉤。

6月13-15日 非統組織第30屆首腦會議於突尼西亞舉行,會後通過了6個宣言和20多項有關非洲政治、經濟、社會的決議,南非總統曼德拉首次與會。

6月14-17日,《國際核安全公約》在維也納舉行的外交會議上通過。

7月12日,東京外匯市場日元匯率再創記錄,峰值為97.05日元比1美元。

7月22-23日,第27屆東盟外長會議在曼谷舉行,25-26日日本、東盟地區論壇首次在曼谷舉行,會議商討東盟國家間經濟合作、政治安全事宜。

7月22日,北京時間15:53分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的碎片與木星相撞。

8月5日,南方(南錐體)共同市場第6次首腦會議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決定自由貿易區和關稅聯盟於1995年1月1日開始運轉。

8月6日,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中的7個法語國家決定成立經濟和金融聯盟。

8月27日-9月1日,美國商務部長布朗率美國企業家和高級政府官員代表團方華,兩國簽署中美商貿聯合委員會關於合作的框架協議及價值近50億美元的10 多項協議。

9月5—13日,國際人口發展會議在開羅舉行,通過了《1994年人口與發展開羅文件》。

9月21日,東盟自由貿易區理事會在泰國的清邁舉行,一致同意縮短自由貿易區內降低稅率的實施期限。

9月22-23日,第26屆東盟經濟部長會議決定加快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進程。

10月1日,世界上的最後一塊託管地帛琉共和國獨立。

10月11日,俄羅斯發生黑色的星期二,盧布一天內貶值30%。

10月12日,加拿大的布羅克豪斯,克教授和美國的克沙爾教授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0月12-14日,第三屆歐洲-東亞經濟首腦會議在新加坡舉行,通過《行動綱領》,敦促加 強相互間的經貿關系。

10月20日,連接英倫三島和歐洲大陸的英吉利海峽海底隧道正式通車,11月14日開始商業運行(從倫敦經海底隧道到巴黎、布魯塞爾的「歐洲之星")。

10月21日,美朝在日內瓦正式簽署解決朝鮮核問題的框架協議。

10月,美國基爾曼、阿爾夫萊德、羅德貝爾,馬爾丁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10月,美國歐拉,喬治發現處在強酸溶液和低溫狀態下的碳氫化合物分子趨定並延長壽命,從而奠定了有機化學研究的新的里程碑,他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美國的吉爾曼、阿爾弗雷德、羅德貝爾,馬丁由於發現了G 蛋白質以及他們在向細胞傳導信號方面的作用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化學獎。美國的豪爾紹尼、約翰、納什,約翰、德國的澤爾藤,賴因哈德由於大大發展了40年代有紐曼和莫爾根斯泰恩創立的博弈論而共獲諾貝爾經濟學獎。本年度是基因發現創記錄的一年。人體基因大會展示一張有427種基因的圖譜。11月11-12日,第六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部長級會議在雅加達舉行並發表聯合聲明。

11月15日,第二屆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印尼的茂物舉行,會議發表《茂物宣言》。

11月28-29日,歐洲聯盟12國外長會議在布魯塞爾舉行,決定在1995-1999年間為波蘭、 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6國提供13億美元的經濟援助。

12月8日,世界貿易組織協議執行會議在日內瓦舉行,決定世界貿易組織將於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

12月9-11日,美洲國家組織首腦會議在邁阿密舉行,會議就在2005年建立美洲自由貿易區達成協議。

12月17日,南方共同市場首腦會議在巴西的歐羅普雷圖舉行,會議簽署正式啟動南方共同市場有關文件。

12月21-22日,第30屆中部非洲關稅和經濟聯盟首腦會議在雅溫得舉行,決定於1995年建立中部非洲經和貨幣共同體。

Ⅳ 日內瓦會議上的十六國宣言

堅持有進有退、進退有據的停戰談判方針,迫使美方同意將撤軍問題列入「向雙方有關各國政府建議事項」的談判議程

朝鮮停戰談判開始後,周恩來多次指示,在我方提出的談判議程中,務必包括「從朝鮮撤出一切外國軍隊」這一項。1951年7月13日,他在為毛澤東起草的致斯大林的電報中指出:「我們根據形勢認為,『三八線』及外國軍隊撤出朝鮮問題均應堅持。」7月15日,他在為毛澤東起草的致李克農並告金日成、彭德懷的電報中提出:「必須在對方同意將一切外國軍隊撤出朝鮮問題列入議程的基礎上,我方才能對其他議程再加斟酌。」

遵照周恩來的指示,我方代表團在談判中始終堅持「會議既然有權討論停戰,也就有權討論撤軍」的主張。7月19日,交戰雙方代表團大會召開第7次會議,圍繞撤軍問題展開激烈交鋒。我方首席代表南日將軍反復說明,撤出外國軍隊是朝鮮和平的根本保證。他質問對方代表:既然我們雙方同意在朝鮮實現停火與休戰後不再發生敵對軍事行動,那麼還有什麼比從朝鮮撤退一切外國軍隊更能保證朝鮮在停火與休戰後不再發生敵對的軍事行動呢?

美方首席代表喬埃卻強詞奪理地說:「我們來此僅是為了討論與朝鮮有關的軍事問題,你們所討論的問題是政治性的,所以我們拒絕討論它。」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和國防部長馬歇爾先後發表聲明,拒絕從朝鮮撤退一切外國軍隊。顯然,美國政府是出於不願放棄侵略亞洲的政治和軍事需要。談判陷入僵局。這時,周恩來指導我方代表團採取變通辦法,「將從朝鮮撤軍問題保留到停戰後去討論」,明確指示我方代表團:「我們願同意不將討論撤退外國軍隊問題列入此次會議的議程之內,但我們提議在已協議的四項議程之外,加入第五項――『其他有關停戰的問題』。這項議程的提出,為的是前四項議題都進行完畢並達成具體協議後,我們將在進行第五項議題時向雙方有關各國政府建議在停戰協定實施後一定期限內,召開雙方高一級的代表會議,協商從朝鮮分期撤退一切外國軍隊的問題。」

7月25日,中、朝代表團提出了第五項議程的內容。對方代表團再也沒有理由反對,只得表示同意。7月26日,朝鮮停戰的議程談判終於達成協議,其中包括撤軍問題的第五項議程:「向雙方有關各國政府建議事項。」

由於美方反對,朝鮮停戰談判沒有討論從朝鮮撤出一切外國軍隊的問題。但是,在周恩來指導下,中、朝代表團圍繞「撤退一切外國軍隊問題」,同美方代表團展開了一場有進有退、進退有據的談判斗爭,終於迫使美方同意在停戰後召開高一級政治會議,討論撤軍問題,而且這項協議被納入朝鮮停戰協定的第60款。這項協議的達成,為後來召開日內瓦會議和平解決朝鮮問題而繼續開展的外交斗爭提供了法理依據。

朝鮮停戰協定簽字後,我方力促召開高一級政治會議,討論從朝鮮撤出一切外國軍隊問題

朝鮮停戰協定簽字後,從朝鮮撤出一切外國軍隊,和平解決朝鮮問題,開始提上議事日程。為落實朝鮮停戰協定第60款的規定,周恩來在停戰協議簽字後就開始為准備研究召開高一級政治會議而操勞:同外交部領導人研究起草《政治會議問題的意見》;會見蘇聯、印度、瑞典駐華大使,請他們將《意見》稿轉交本國政府,征詢意見;復電聯合國秘書長哈馬舍爾德,要求聯大廢除非法通過的違反朝鮮停戰協定第60款規定的非法決議等。

在中、朝方面的努力下,美方終於接受中、朝建議,於1953年10月26日在板門店舉行關於政治會議的會談。但是,美方毫無會談誠意,對會議議程和政治會議的成員、地點、時間等問題無理取鬧,拖延會議達30天。為爭取早日召開政治會議,中、朝方面對會議成員、地點、時間、議程、行政和經費等問題准備提出建議。11月28日晚,周恩來到毛澤東處開會,討論這個建議。30日,我方代表提出這項全面建議。

由於美國政府的阻撓、破壞,關於召開政治會議的板門店會談毫無結果。在這種情況下,蘇聯政府積極促成四國外長會議的召開。早在1953年9月28日,蘇聯政府就曾照會美、英、 法三國政府,提議召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參加的五國處長會議,討論緩和國際緊張局勢的措施。10月8日,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發表聲明,贊成蘇聯提議。

在蘇聯政府努力下,1954年2月18日,四國外長在柏林會議上達成協議:「建議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美國、法國、聯合王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及其他武裝部隊參加朝鮮戰爭並願意參加會議的國家的代表,於1954年4月26日在日內瓦舉行會議,解決朝鮮問題。」

對此,周恩來作出積極反應。2月27日,他在會見印度駐華大使賴嘉文時說:「四大國召開的柏林會議不能算是完全滿意的,因為歐洲的重大問題沒有取得協議;由五大國會議來審查和緩國際緊張局勢的措施的事情,也沒有取得協議。但柏林會議的一點收獲,就是要舉行日內瓦會議,從遠東的具體問題來解決一些國際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尤其是遠東的和平問題。這就是一個成就。還有,用協商的方法來解決國際糾紛的原則也被推進了一步……中國人民是支持這個會議的。它可以推進國際和平,首先是朝鮮和越南的和平。」

根據四國外長會議,2月26日,蘇聯政府來電邀請中國政府派出全權代表參加日內瓦會議。3月3日,中國政府答復甦聯政府,接受邀請,「同意派出全權代表參加日內瓦會議」。

精心部署,認真做好出席日內瓦會議的各項准備工作

日內瓦會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一次大型國際會議,也是新中國第一次參加國際會議,登上世界政治舞台。具有處理外交事務卓越才智和豐富經驗的周恩來對此次會議相當重視,精心部署,周密安排,認真做好會前的各項准備工作。

第一,分析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研究制定出席會議的指導思想、方針和原則。

為主持起草出席日內瓦會議的各項文件,周恩來閱讀了大量有關會議內容的函電、資料等,並約請外交部和其他方面有關人員討論,深入分析研究會議可能出現的情況和問題,作出判斷,提出對策。在此基礎上,1954年2月底3月初,他主持起草了《關於日內瓦會議的估計及其准備工作的初步意見》等各項文件。

日內瓦會議的內容是:和平解決朝鮮問題,恢復印度支那問題。在《初步意見》中,周恩來分析當時局勢,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我方應緊緊掌握和平統一、民族獨立和自由選舉的口號,以及對李承晚的武力統一和美、韓共同防禦條約,以及人民在沒有任何自由下的所謂選舉」。同時,他對這種對策能否實現也指出:「顯然都不可能為對方所接受。爭到最後,我們應在承認維持南北朝鮮現狀,分期撤退外國軍隊和恢復南北朝鮮交通貿易等問題上謀求解決辦法,以建立初步的和平局面。」周恩來對日內瓦會議結局的分析和估計,是實事求是的,也是富有遠見的。

1954年3月2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原則批准了周恩來提出的這個《初步意見》。

第二,精心組成出席日內瓦會議的代表團。

對於組成出席會議的代表團成員,周恩來強調:(一)根據新中國首次出席大型國際會議的需要,務必配備強有力的成員組成的代表團,展示新中國登上國際舞台的形象。(二)借出席會議的機會,培養、鍛煉我國的外交隊伍和外交人才。對於出席這次會議的主要人選和助手的人選,周恩來指示外交部李克農副部長組織相關人員先行討論。

李克農遵囑提出代表團組成人員建議名單:周恩來任首席代表,張聞天、王稼祥和外交部另一位副部長任代表,王炳南任秘書長。李克農的建議名單被採納。4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任命周恩來為出席日內瓦會議的中國代表團的首席代表,張聞天、王稼祥、李克農為代表。王炳南為秘書長,雷任民、喬冠華、黃華、雷英夫為顧問。此外,各組組長和工作人員為陳家康、柯柏年、宦鄉、龔澎、吳冷西、熊向暉、章文晉、浦壽昌、陳浩等。

第三,加強會前的外交活動,做好國際協調和國際宣傳工作。

3月2日,周恩來致電金日成,派喬冠華、黃華前去向金日成匯報有關出席日內瓦會議的准備工作情況,並且提出,如同意,即請南日前來北京共同商量會議的准備工作。南日抵達北京後,周恩來於3月6日、10日兩次同他商談中、朝雙方出席日內瓦會議討論朝鮮問題的准備工作。

4月1日,周恩來飛赴莫斯科,出席蘇聯、中國、朝鮮、越南四國領導人參加的日內瓦會議預備會議,磋商參加日內瓦會議的方針、政策和談判方案等問題,並預測會議的進展和可能取得的成果。會談中,中、蘇雙方相互通報了有關日內瓦會議各自的打算和設想。會議一致認為,在當時國際條件下出席這樣的會議,只能邊走邊看,隨機應變,尋找對策。周恩來說:中國對會議既不抱過高的奢望,但也要力爭取得某種成果。

針對「英、美都認為,朝鮮統一問題在日內瓦會議上是不能解決的,也不能找到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等傳聞,4月19日,周恩來在出發赴日內瓦的前一天,接見印度駐華大使賴嘉文,對當時的國際形勢和日內瓦會議即將出現的問題,作出了預測和判斷:「日內瓦會議是不應該讓它失敗的,但是美國顯然要阻撓日內瓦會議達成任何協議,特別是要威脅法國,使它不能就印度支那問題達成協議。朝鮮既然停戰了應該進一步鞏固朝鮮的和平,撤退一切外國軍隊,用和平的方法使朝鮮得以統一……但是在朝鮮問題上,美國要造成一種僵局……以便繼續佔領台灣、武裝日本和維持遠東的緊張局勢。」

第四,周到、細致地做好技術性准備工作。

出席復雜的多邊國際會議,對新中國外交工作是很好的鍛煉和考驗。對出席日內瓦會議的准備工作,周恩來不僅從宏觀上著眼,做好制定出席會議的指導思想、方針和原則,而且從微觀上著手,周到、細致地做好技術性准備工作。他多次指導舉行「記者招待會」的模擬演練、組織翻譯進行練兵、收集和研究與會議有關的文獻、資料等。

在1954年4月20日中國代表團啟程前夕,周恩來召開代表團全體成員會議。他在會上說:「盡管我們過去在國內談判有經驗,跟美國吵架有經驗,但那是野檯子戲,那是無法無天,什麼也不怕,鬧翻了也就那麼回事,當然,我們談判還不是為了鬧翻。就是說,那時我們進行談判的范圍小,有什麼就談什麼。中國是一個大國,到日內瓦是參加一個正式的國際會議了,我們是登國際舞台了。因此,要唱文戲,文戲中有武戲。但總歸是一個正規戲、舞台戲。」
為力主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同美國代表開展了一場面對面的激烈論戰

1954年4月26日,舉世關注的日內瓦會議開幕,第一項議題是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參加會議的有:中國、蘇聯、美國、英國、法國、朝鮮、大韓民國、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哥倫比亞、衣索比亞、希臘、盧森堡、荷蘭、紐西蘭、菲律賓、泰國、土耳其等19國的代表。會議在泰國首席代表旺親王、蘇聯首席代表莫洛托夫和英國首席代表艾登輪流主持下進行。

4月27日,朝鮮外務相南日提出實現朝鮮和平統一的三點方案:一、舉行國民議會的全朝鮮選舉,以組成朝鮮統一政府;二、一切外國武裝力量在6個月內撤出朝鮮;三、對維護遠東和平具有最大關心的相應國家保證朝鮮的和平發展,並為朝鮮的和平統一創造條件。南朝鮮外務部長官卞榮泰卻提出一個要按照南朝鮮憲法,由聯合國監督在全朝鮮進行選舉,組成朝鮮統一政府的方案。

4月28日,會議繼續討論朝鮮問題,周恩來和美國首席代表杜勒斯(後來美國將首席代表換為史密斯)在會上首次交鋒。杜勒斯在會上提出實現所謂「聯合國統一朝鮮」的決議案,企圖使美國駐軍南朝鮮合法化並進而佔領全朝鮮。杜勒斯還斷然拒絕美國從朝鮮撤軍,卻要求中國人民志願軍撤出朝鮮。

聽了杜勒斯的發言,周恩來對原來准備的講稿作了必要的調整,即席增加了一段話。他全面闡述了中國政府對亞洲問題,特別是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的原則立場,完全支持南日提出的公平合理的三點方案,譴責美國政府在亞洲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周恩來指出:南日的建議是完全公平合理的,「我們希望會議的參加者鄭重地考慮這一建議,使這一建議成為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協議的基礎」。他還強調:朝鮮戰爭是美國侵略朝鮮,干涉朝鮮內政。美國還同時侵略了台灣,美國是真正的侵略者。

周恩來的發言受到廣泛關注,許多國家的報刊在重要位置刊登了他的發言。杜勒斯對周恩來的發言感到「真使人頭痛」。他在向國內電告會議情況時說:「周恩來的發言在措詞和內容上都是標準的中共式的新聞宣傳,但與會各國都相信周的蠱惑宣傳,使我比以前更清楚地感到了這么一種可能,即美國對印度支那的任何公開干涉,都將導致中國對亞洲事務的公開干涉,真使人頭痛!」

朝鮮問題討論了3天後,陷入「僵局」。4月28日,周恩來在致毛澤東、劉少奇並報中共中央的電報中說:「根據3天會場情況看來,朝鮮問題的討論形成敷衍局面,因為美國不打算解決問題,法國又不便發言,英國也表示不想發言。」朝鮮問題之所以出現「僵局」或「敷衍局面」,根本原因就是「美國不打算解決問題」。

盡管朝鮮問題的解決已不可能取得突破性進展,但周恩來仍然在不懈努力。5月3日,他在會上發言批駁美國操縱聯合國實施侵略的種種罪行,指出聯合國在美國操縱下已「喪失了處理朝鮮問題和其他亞洲問題的道義力量,已無能處理朝鮮問題」。5月22日,他在全體會上,就南日4月27日的方案提出補充建議:「為了協助朝鮮委員會根據全朝鮮選舉法,在排除外國干涉的自由條件下舉行全朝鮮選舉,成立中立國監察委員會,對全朝鮮選舉進行監察。」這個補充建議是公平合理的,但仍被美國斷然拒絕。

針對這種情況,中、蘇、朝三國代表商定變換斗爭策略。5月30日,周恩來在與莫洛托夫商談時提出:採用開小會的方式,只談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基本原則,尋找雙方的共同點,以便達成幾條協議,使對方很難完全拒絕,如對方完全拒絕,則對方顯然理虧。莫洛托夫表示基本同意。隨後,南日表示同意。接著,中、蘇、朝三國代表擬定了《日內瓦與會各國對於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基本原則協議(草案)》。

6月5日,南日在討論朝鮮的全體會議上發言提出,希望與會各國能以朝鮮代表團4月27日的建議和中國代表團5月22日的補充建議為基礎達成協議。

接著,周恩來發言進一步指出:雖然與會各國的分歧依然存在,但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共同基礎是可以找到的,因為在會上沒有人反對朝鮮的和平應該鞏固,從朝鮮定期撤出一切外國武裝力量,也只有少數代表在原則上表示不同意見。與會各國應該在已有的共同基礎上,努力達成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協議。

莫洛托夫隨即綜合會議開幕以來各國代表所提意見的共同點,提出關於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五點建議。周恩來在全體會議上發言,完全支持莫洛托夫的五點建議。但是,由於美、韓兩國代表的阻撓,仍然沒能達成協議。

盡管中、蘇、朝代表團作了各種努力,但因美國代表團執意反對,日內瓦會議對和平解決朝鮮問題沒能達成協議

針對美國在會外散布6月15日大會將結束對朝鮮問題討論一事,6月14日,中、蘇、朝三國代表商量對策,一致認為:我方現已不可能在會上從容地提出原定的第二方案和補充建議,必須在最後一次會議上把全部牌都打出來,即使不能挽救會議於馬上破裂,亦足以使對方處於不利地位。我方建議案提得愈低,就使對方愈被動,使對方破裂愈困難愈無理由,並使對方對破裂負更大的責任。同時還商定了我方三國代表在15 日會上的行動方案。

6月15日,日內瓦會議舉行朝鮮問題的最後一次會議。會議已舉行過15次全體會議,但美國從沒提過一項積極性建議。最後一次全體會議由英國首席代表艾登主持。

南日首先發言說:如果會議不能在通過自由選舉實現朝鮮統一的問題上取得諒解,那麼我們也應當在其他一些問題上,首先在維持朝鮮和平問題上取得諒解。接著,南日提出保證朝鮮和平狀態的六點建議。

周恩來隨即發言,完全支持南日的六點建議。他說:我們認為南日外務相的六點建議提供了保證朝鮮和平發展的基本條件。我們沒有理由不在南日外務相提出的六點建議的基礎上達成適當協議。為此,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建議本會議召開中、蘇、英、美、法、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七國參加的限制性會議,討論鞏固朝鮮和平的有關措施。我們希望與各國代表對於這個建議予以鄭重的考慮。

莫洛托夫接著發言,主張與會各國發表共同宣言:「參加日內瓦會議的各國業已同意:在等待朝鮮問題在建立統一、獨立、民主國家的基礎上最後解決期間,不得採取任何可能足以對維持朝鮮和平構成威脅的行動。」

中、蘇、朝三國首席代表的發言,打亂了美國代表准備在會上宣讀《十六國宣言》的部署。會議主持人艾登宣布休會40分鍾,美國等16國代表緊急磋商。復會後,會上爭論更趨激烈。接替杜勒斯擔任美國代表的史密斯發言,一口回絕了中、蘇、朝三國提出的全部建議。泰國代表則宣讀了《十六國宣言》,企圖強行結束對朝鮮問題的討論。

為了挽救會議的失敗,周恩來發言指出:《十六國宣言》是斷然表示要停止我們的會議,這不能不使我們感到極大的遺憾。情況雖然如此,我們仍然有義務對和平解決朝鮮問題達成某種協議。於是,他提出我方建議的協議草案:「日內瓦會議與會國家達成協議,它們將繼續努力,以期在建立統一、獨立和民主的朝鮮國家的基礎上,達成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協議。關於恢復適當談判的時間和地點問題,將由有關國家另行商定。」周恩來接著強調指出:「如果這樣一個建議都被『聯合國軍』有關國家所拒絕,那麼,這種拒絕協商和和解的精神,將為國際會議留下一個極其不良的影響。」

至此,會場氣氛達到白熱化程度,幾個國家代表開展了一場激烈的爭論。比利時代表斯巴克提出:莫洛托夫和周恩來的建議與《十六國宣言》並不矛盾。我們不同意,只是因為它們的精神已被包括在朝鮮協定《十六國宣言》中了。對此,周恩來反駁說:「斯巴克的說法沒有根據。朝鮮停戰協定並沒有如我們建議的規定。中國代表團帶著協商和和解的精神第一次參加這樣的國際會議,如果我們今天提出的最後一個建議都被拒絕,我們將不能不表示遺憾。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將對這一事實做出判斷。

緊接著,斯巴克解釋說:我說的是周恩來的建議與我們起草《十六國宣言》的精神是一致的,說到頭我毫不反對周恩來建議的精神。針對斯巴克的說法,周恩來繼續批駁說:如果說《十六國宣言》與中國代表團的建議有著共同的願望,那麼,《十六國宣言》只是一方面的宣言,而日內瓦會議卻有19個國家參加。我們為什麼不可以作共同協議的形式來表達這一共同願望呢?難道我們來參加這個會議卻連這一點和解的精神都沒有嗎?我必須說,我是在第一次參加國際會議中學到了這條經驗。

周恩來這番通情達理的話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斯巴克也不得不表示:為了消除懷疑,我本身贊成以同意票決定我們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的建議。

接著,莫洛托夫提出:我願無保留地支持剛剛得到比利時代表贊成的中國代表團的建議。

這時,大會主席艾登總結說:我們面前有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所提出的建議,如果我的了解是正確的話,比利時代表認為這個建議表達了本會議工作的精神。如果大家同意,我可否認為,這個聲明已為會議接受?

艾登的話音剛落,美國首席代表史密斯站起來說:我不懂中國建議的范圍和實質。因此,在請示我的政府以前,我不準備表示意見,也不準備參加剛才有人建議通過的決議。艾登接著說:我們現在不能在任何一個文件上達成協議。我想建議會議,同意只是把這些發言記錄下來,作為會議記錄的一部分。

對於美國代表無理阻撓會議達成協議的行為,周恩來在最後一次發言時不無遺憾地說:我對比利時外交大臣所表現的和解精神感到滿意。會議主席的態度也值得提及,然而我必須同時指出,美國代表立刻表示反對並進行阻撓,這就使我們大家都了解到美國代表如何阻撓日內瓦會議,並且阻止達成即使是最低限度的、最具有和解性的建議。我要求把我剛才的發言載入會議記錄。

日內瓦會議討論朝鮮問題的最後一次全體會議,緊張地持續了5個半小時。在會議主席艾登宣布將在這次會議上的所有發言都載入會議記錄後,終於閉幕。

在日內瓦會議上,顯示了新中國的外交力量,展現了周恩來和平使者的外交風采

因為美國政府的反對和阻撓,歷時51天的日內瓦會議關於朝鮮問題的討論,以沒有達成任何協議而結束。盡管如此,會議還是有收獲的。正像周恩來1954年7月8日在全國政協一屆常委會第57次會議上所說的那樣:「在朝鮮問題上,雖然沒有達成協議,但在這個問題上是有收獲的,即在全世界人民面前證明了蘇聯、中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是在尋求用協商方式緩和國際緊張局勢的,是用各種建議求得達成協議,達成朝鮮的民主、統一、民族獨立……朝鮮問題雖然沒有達成任何協議,但問題已看得很清楚,再打起來的可能性是很小了。」

在日內瓦會議上,朝鮮問題之所以沒有達成協議,關鍵是美國政府根本不想從朝鮮撤退一切外國軍隊,因此根本不想通過政治會議來和平解決朝鮮問題。所以,朝鮮問題遂成為一樁長期懸而未決的公案,直至如今還嚴重影響朝鮮半島的局勢。可以說,日內瓦會議關於朝鮮問題的討論,徹底暴露了美國政府奉行霸權主義的頑固立場。

同時,在日內瓦會議上,展現了新中國的外交力量,也顯示了周恩來的和平使者的外交風采,極大地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威望。周恩來在會議期間表現出來的偉大政治家、外交家的氣質和風度、求同存異的精神和膽識、實事求是的原則和作風、以及靈活敏銳的策略和才幹,給與會各國代表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受到許多人交口稱贊:

――莫洛托夫拍著周恩來的肩膀說:「太妙了,太妙了!周恩來同志率領中國代表團參加日內瓦會議,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朝鮮代表感慨地說:「蘇聯人將外交變成科學,而中國人使外交成為藝術。」

――英國外交大臣艾登說:「我一生稿外交工作,還沒遇到一個像周恩來這樣的傑出外交家。」

――美國國務卿艾奇遜也不得不佩服說:「周恩來是當今世界最能乾的外交家。」

Ⅳ 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建交時間表

與中國建交的國家(178個)(更新於2018年8月21日)

一、亞洲國家(46個)

阿富汗(Afghanistan):1955年1月20日—今

亞美尼亞(Armenia):1992年4月6日—今

亞塞拜然(Azerjan):1992年4月2日—今

巴林(Bahrain):1989年4月18日—今

孟加拉國(Bangladesh)1975年10月4日—今

汶萊(Brunei):1991年9月30日—今

柬埔寨(Cambodia):1958年7月19日—今

塞普勒斯(Cyprus):1971年12月14日—今

東帝汶(East Timor):2002年5月20日—今

喬治亞(Georgia):1992年6月9日—今

印度(India):1950年4月1日—今

印度尼西亞(Indonesia):1950年4月13日—1967年10月30日;1990年8月8日—今

伊朗(Iran):1971年8月16日—今

伊拉克(Iraq):1958年8月25日—今

以色列(Israel):1992年1月24日—今

日本(Japan):1972年9月29日—今

約旦(Jordan):1977年4月7日—今

哈薩克(Kazakhstan):1992年1月3日—今

科威特(Kuwait):1971年3月22日—今

吉爾吉斯斯坦(Kyrgyzstan):1992年1月5日—今

寮國(Laos):1961年4月25日—今

黎巴嫩(Lebanon):1971年11月9日—今

馬來西亞(Malaysia):1974年5月31日—今

馬爾地夫(Maldives):1972年10月14日—今

蒙古(Mongolia):1949年10月16日—今

緬甸(Myanmar):1950年6月8日—今

尼泊爾(Nepal):1955年8月1日—今

朝鮮(North Korea):1949年10月6日—今

阿曼(Oman):1978年5月25日—今

巴基斯坦(Pakistan):1951年5月21日—今

巴勒斯坦(Palestine):1988年11月20日—今

菲律賓(Philippines):1975年6月9日—今

卡達(Qatar):1988年7月9日—今

韓國(South Korea):1992年8月24日—今

沙烏地阿拉伯(Saudi Arabia):1990年7月21日—今

新加坡(Singapore):1990年10月3日—今

斯里蘭卡(Sri Lanka):1957年2月7日—今

敘利亞(Syria):1956年8月1日—今

塔吉克(Tajikistan):1992年1月4日—今

泰國(Thailand):1975年7月1日—今

土耳其(Turkey):1971年8月4日—今

土庫曼(Turkmenistan):1992年1月6日—今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nited Arab Emirates):1984年11月1日—今

烏茲別克(Uzbekistan):1992年1月2日—今

越南(Vietnam):1950年1月18日—今

葉門(Yemen):1956年9月24日—今

二、歐洲國家(43個)

阿爾巴尼亞(Albania):1949年11月23日—今

安道爾(Andorra):1994年6月29日—今

奧地利(Austria):1971年5月28日—今

白俄羅斯(Belarus):1992年1月20日—今

比利時(Belgium)1971年10月25日—今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Bosnia and Herzegovina):1995年4月3日—今

保加利亞(Bulgaria):1949年10月4日—今

克羅埃西亞(Croatia):1992年5月13日—今

捷克(Czech Republic):1949年10月6日—今

丹麥(Denmark):1950年5月11日—今

愛沙尼亞(Estonia):1991年9月11日—今

芬蘭(Finland):1950年10月28日—今

法國(France):1964年1月27日—今

德國(Germany):1972年10月11日—今

希臘(Greece):1972年6月5日—今

匈牙利(Hungary):1949年10月6日—今

冰島(Iceland):1971年12月8日—今

愛爾蘭(Ireland):1979年6月22日—今

義大利(Italy):1970年11月6日—今

拉脫維亞(Latvia):1991年9月12日—今

列支敦斯登(Liechtenstein):1950年9月14日—今

立陶宛(Lithuania):1991年9月14日—今

盧森堡(Luxembourg):1972年11月16日—今

馬其頓(Macedonia):1993年10月12日—1999年2月9日;2001年6月18日—今

馬爾他(Malta):1972年1月31日—今

摩爾多瓦(Moldova):1992年1月30日—今

摩納哥(Monaco):1995年1月16日—今

黑山(Montenegro):2006年7月6日—今

荷蘭(Netherlands):1972年5月18日—今

挪威(Norway):1954年10月5日—今

波蘭(Poland):1949年10月7日—今

葡萄牙(Portugal):1979年2月8日—今

羅馬尼亞(Romania):1949年10月5日—今

俄羅斯(Russia):1949年10月2日—今

聖馬利諾(San Marino):1971年5月6日—今

塞爾維亞(Serbia):1955年1月2日—今

斯洛伐克(Slovakia):1949年10月6日—今

斯洛維尼亞(Slovenia):1992年5月12日—今

西班牙(Spain):1973年3月9日—今

瑞典(Sweden):1950年5月9日—今

瑞士(Switzerland):1950年9月14日—今

烏克蘭(Ukraine):1992年1月4日—今

英國(United Kingdom):1972年3月13日—今

三、非洲國家(53個)

阿爾及利亞(Algeria):1958年12月20日—今

安哥拉(Angola):1983年1月12日—今

貝南(Benin):1964年11月12日—1966年1月9日;1972年12月29日—今

波札那(Botswana):1975年1月6日—今

布吉納法索(Burkina faso ):1973年9月15日—1994年2月4日;2018年5月26日—今[1]

蒲隆地(Burundi):1963年12月21日—1965年1月29日;1971年10月13日—今

喀麥隆(Cameroon):1971年3月26日—今

維德角(Cape Verde):1976年4月25日—今

中非(Central African Republic):1964年9月29日—1966年1月1日;1976年8月20日—1991年7月8日;1998年1月29日—今

查德(Chad):1972年11月28日—1997年8月12日;2006年8月6日—今

葛摩(Comoros):1975年11月13日—今

剛果(布)(the Congo):1961年2月20日—今

剛果(金)(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1964年2月22日—今

象牙海岸(Côte d'Ivoire):1983年3月2日—今

吉布地(Djibouti):1979年1月8日—今

埃及(Egypt):1956年5月30日—今

赤道幾內亞(Equatorial Guinea):1970年10月15日—今

厄利垂亞(Eritrea):1993年5月24日—今

衣索比亞(Ethiopia):1970年11月24日—今

加彭(Gabon):1974年4月20日—今

甘比亞(Gambia):1972年12月14日—1995年7月25日;2016年3月17日—今

迦納(Ghana):1960年7月5日—1966年10月20日;1972年2月25日—今

幾內亞(Guinea):1959年10月4日—今

幾內亞比索(Guinea-Bissau):1974年3月15日—1990年5月31日;1998年4月23日—今

肯亞(Kenya):1963年12月14日—今

賴索托(Lesotho):1983年4月30日—1990年4月7日;1994年1月12日—今

賴比瑞亞(Liberia):1977年2月17日—1989年10月10日;1993年8月10日—1997年9月9日;2003年10月12日—今

利比亞(Libya):1978年8月9日—今

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1972年11月6日—今

馬拉維(Malawi):2007年12月28日—今

馬里(Mali):1960年10月25日—今

茅利塔尼亞(Mauritania):1965年7月19日—今

模里西斯(Mauritius):1972年4月15日—今

摩洛哥(Morocco):1958年11月1日—今

莫三比克(Mozambique):1975年6月25日—今

納米比亞(Namibia):1990年3月22日—今

尼日(Niger):1974年7月20日—1992年7月30日;1996年8月19日—今

奈及利亞(Nigeria):1971年2月10日—今

盧安達(Rwanda):1971年11月12日—今

塞內加爾(Senegal):1971年12月7日—1996年1月9日;2005年10月25日—今

塞席爾(Seychelles):1976年6月30日—今

獅子山(Sierra Leone)1971年7月29日—今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São Tomé and Príncipe):1975年7月12日—1997年7月11日;2016年12月26日—今

索馬里(Somalia):1960年12月14日—今

南非(South Africa):1998年1月1日—今

南蘇丹(South Sudan):2011年7月9日—今

蘇丹(Sudan):1959年2月4日—今

坦尚尼亞(Tanzania):1964年4月26日—今

多哥(Togo):1972年9月19日—今

突尼西亞(Tunisia):1964年1月10日—1967年9月26日;1971年10月8日—今

烏干達(Uganda):1962年10月18日—今

尚比亞(Zambia):1964年10月29日—今

辛巴威(Zimbabwe):1980年4月18日—今

四、北美洲國家(15個)

安地卡及巴布達(Antigua and Barbuda):1983年1月1日—今

巴哈馬(Bahamas):1997年5月23日—今

巴貝多(Barbados):1977年5月30日—今

加拿大(Canada):1970年10月13日—今

哥斯大黎加(Costa Rica):2007年6月1日—今

古巴(Cuba):1960年9月28日—今

多米尼加(The Dominican Republic):2018年5月1日—今[2]

多米尼克(Dominica):2004年3月23日—今

薩爾瓦多(El Salvador)[3]2018年8月21—今

格瑞那達(Grenada):1985年10月1日—1989年8月7日;2005年1月20日—今

牙買加(Jamaica):1972年11月21日—今

墨西哥(Mexico):1972年2月14日—今

巴拿馬(Panama):2017年6月13日—今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Trinidad and Tobago):1974年6月20日—今

美國(United States):1979年1月1日—今

五、南美洲國家(11個)

阿根廷(Argentina):1972年2月19日—今

玻利維亞(Bolivia):1985年7月9日—今

巴西(Brazil):1974年8月15日—今

智利(Chile):1970年12月15日—今

哥倫比亞(Colombia):1980年2月7日—今

厄瓜多(Ecuador):1980年1月2日—今

蓋亞那(Guyana):1972年6月27日—今

秘魯(Peru):1971年11月2日—今

蘇利南(Suriname):1976年5月28日—今

烏拉圭(Uruguay):1988年2月3日—今

委內瑞拉(Venezuela):1974年6月28日—今

六、大洋洲國家(10個)

澳大利亞(Australia):1972年12月21日—今

庫克群島(Cook Islands):1997年7月25日—今

斐濟(Fiji):1975年11月5日—今

密克羅尼西亞(Federated States of Micronesia):1989年9月11日—今

紐西蘭(New Zeland):1972年12月22日—今

紐埃(Niue):2007年12月12日—今

巴布亞紐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1976年10月12日—今

薩摩亞(Samoa):1975年11月6日—今

湯加(Tonga):1998年11月2日—今

萬那杜(Vanuatu):1982年3月26日—今

註:以上國家排序按英文字母順序。

(5)泰國什麼時候是中國的國際大會擴展閱讀:

一、亞洲區

1990年南北葉門合並後,同中國建交時間被確定為1956年9月24日。該時間是中國同北葉門(時稱葉門穆塔瓦基利亞王國)建立公使級外交關系的時間。

中越建交於1950年,當時越南正在進行抗法戰爭。二戰結束後胡志明在河內巴亭廣場五十萬人慶祝大會上宣告了越南民主共和國的誕生。然次年妄圖重塑殖民輝煌的法國卻公然撕毀和平協議而大舉入侵,在南方佔領區「綏靖」,在北方厲行「蠶食」、「掃盪」和「封鎖」。中越建交後,中方做出了全面援越的決定。

二、歐洲區

1964年的中法建交被西方媒體稱為「外交核爆炸」。當時戴高樂政府奉行獨立自主政策,寄希望用緩和、諒解與合作替代對抗,以在美蘇爭霸的夾縫中尋求適應性和靈活性。

中國同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的建交時間分別是1949年和1972年。1990年10月兩德以東德並入西德方式實現統一,如此中德建交以1972年為准,今年則是兩國建交45周年。

而捷克斯洛伐克在1993年1月分為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共和國後,均同中國商定繼續沿用1949年10月6日為雙方建交日期,且中方同捷斯聯邦簽署的條約及協定繼續有效。

三、非洲區

非洲可謂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洲,而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1956年中國埃及的建交揭開了新時期中非關系發展的新篇章。非洲些許國家同中國建交的變遷較「頻繁」,如與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的建交時間即為1975年-1997年和2016年末至今;與賴比瑞亞建交時間則為1977年-1989年、1993年-1997年和2003年至今……

四、大洋洲區

其中紐埃和庫克群島屬准主權國家。所謂准主權國家,是指已高度自治,並被部分國家承認為主權國家的地區。除以上兩者外另包括科索沃和馬爾他騎士團。

Ⅵ 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間發生的國際國內重大事件

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國內外重大事件匯總
國內、國際重大事件匯總
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間發生的國際、國內重大事件(主要是考察事件、時間、人物等簡單識記知識),東華認為,這個作為狹義上的「時政」,考生考前稍微花點時間強記下,試卷考題分值在三分左右,這分好拿。
轉載自東華公務員博客
三、2009年3月至12月國際時事精選
3月1、3月2日,幾內亞比索總統若昂•貝爾納多•維埃拉在比紹遇襲身亡。2、3月5日,聯合國大會主席布羅克曼表示,國際刑事法院向蘇丹總統巴希爾發出逮捕令的行動是出於政治考慮,根本無助於蘇丹和平進程。國際刑事法院3月4日以涉嫌在蘇丹達爾富爾地區犯有戰爭罪和**罪為由,宣布正式對蘇丹總統巴希爾發出逮捕令。
3、3月6日,摩洛哥宣布與伊朗斷絕外交關系,以**其針對巴林王國主權發表的「不適當言論」。
4、3月5日~14日,「和平-09」多國海上聯合軍演在巴基斯坦卡拉奇舉行。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日本、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馬來西亞、科威特、奈及利亞、土耳其共12個國家的海軍參演。演習包括港岸特種部隊演練和海上實兵演習兩部分。
5、3月11日,德國斯圖加特市附近的一所中學發生惡性校園槍擊案,造成包括兇手在內16人死亡。
6、3月14日,二十國集團財政部長與中央銀行行長會議在英國閉幕並發表聯合公報,同意採取一切必要措施恢復全球經濟增長。
7、3月15日,美國「發現」號太空梭從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這是美國今年首次發射太空梭。
8、3月17日,法國國民議會通過法國重返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的決定,結束該國自1966年以來僅保有政治成員身份而與北約「半脫離」的狀態。
9、3月23日,美國財政部宣布將利用政府和私人部門資金,購買金融機構「有毒資產」,以促進信貸恢復流動。具體措施是設立一個「公共-私人投資項目」,政府出資750億美元~1000億美元,與私人投資一起收購5000億美元的「有毒資產」。今後「有毒資產」購買額可能擴大到1萬億美元。東華公務員博客。
10、3月30日,第21次阿拉伯國家**(阿盟)首腦會議在卡達首都多哈舉行。
轉載自東華公務員博客
4月
1、4月1日,阿爾巴尼亞和克羅埃西亞正式加入北約,從而使該組織成員國總數升至28個。
2、4月2日,二十國集團倫敦金融峰會在英國舉行。
3、4月3日~4日,北約峰會在德國和法國舉行。
4、4月5日,朝鮮宣布成功發射「光明星2號」試驗通信衛星。
5、4月6日,義大利中部地區發生里氏5.8級地災。
6、4月11日,因泰國反獨裁民主**支持者**會場,原定在泰國帕塔亞舉行的東盟系列峰會被迫取消。5月13日,泰國政府宣布東盟系列峰會推遲至10月下旬。
7、4月13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解除對美國公民前往古巴探親及向其在古巴親屬匯款的限制,並支持美國企業進入古巴電信網路和衛星廣電服務市場,這標志著美國政府對古巴政策的重要轉變。
8、4月17日~19日,第五屆美洲國家首腦會議在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首都西班牙港舉行。美國總統奧巴馬表示美國將與拉美國家開啟新的關系,而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尼加拉瓜總統奧爾特加和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的講話也有與美國改善關系之意。4月18日,查韋斯還宣布將恢復向美國派遣大使。東華公務員博客。
9、4月17日~19日,博鰲亞洲論壇2009年年會在海南博鰲舉行。
10、4月25日,世界衛生組織織聲明,發端於北美的甲型H1N1流感(前稱人感染豬流感)疫情已構成「具有國際影響的公共衛生緊急事態」。
11、4月30日,駐伊拉克英軍正式結束其在伊南部城市巴士拉駐地的作戰任務。自此,英軍在伊拉克長達6年的軍事行動宣告結束。
5月
1、5月6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華盛頓說,擊敗「基地」組織和塔利班武裝是美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共同目標,三國需要強化合作,共同應對**和極端分子的威脅。
2、5月11日,第二次中英經濟財金對話在英國倫敦舉行。東華公務員博客。
3、5月18日,斯里蘭卡政府軍宣布,反政府武裝泰米爾伊拉姆猛虎解放組織在軍事上已被擊敗。斯里蘭卡內戰從此結束。
4、5月20日,第11次中歐領導人會晤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行,中國總理**寶出席,與歐盟方面就進一步發展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系,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氣候變化等挑戰深入交換了意見,並達成重要共識。會晤期間,雙方簽署了《中歐清潔能源中心聯合聲明》《中歐科技夥伴關系計劃》和《中歐中小企業合作共識文件》等合作協議。
5、5月23日,韓國前總統盧武鉉跳崖自殺身亡
6、5月25日,朝鮮宣布成功地進行了一次地下核試驗。聯合國安理會6月12日通過第1874號決議,譴責朝鮮進行核試驗。
轉載自東華公務員博客
6月
1、6月1日,法國航空公司一架空客A330客機在大西洋海域上空失事。
2、6月1日,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正式遞交破產保護申請。
3、6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甲型H1N1流感警戒級別從5級提升至最高級6級.
4、6月13日,伊朗內政部宣布總統選舉結果後,國內民眾發生沖突.
5、6月14日~20日,**主席出席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堡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九次會議、「金磚四國」領導人會晤並對俄羅斯、斯洛伐克和克羅埃西亞進行國事訪問。
6、6月17日,美國政府公布金融監管改革方案。東華公務員博客。
7、6月28日,宏都拉斯發生軍事政變,總統塞拉亞遭軍方強行扣押驅逐。宏都拉斯議會當天宣布議長出任臨時總統。政變發生後,塞拉亞的支持者舉行**活動並與**發生沖突。6月底,第63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譴責宏都拉斯政變。7月3日,宏都拉斯臨時政府宣布,宏都拉斯決定退出美洲國家組織.
8、6月29日~7月4日,越南共**十屆十中全會在河內舉行。
9、6月30日,是駐伊美軍戰斗部隊從伊拉克城鎮全部撤出的最後期限,伊拉克政府將這天定為「國家主權日」。
10、6月30日,葉門航空公司一架空客A310型客機墜入印度洋。機上100多名乘客和機組人員中,只有一名法國少女倖免於難。
轉載自東華公務員博客
7月
1、7月6日,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和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莫斯科舉行會談,就進一步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達成共識,並簽署了規定兩國新條約內容的框架性文件。新條約規定,在其生效7年後,俄美各方的**頭數量將降至1500枚~1675枚。
2、7月8日~10日,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在義大利拉奎拉舉行。其間八國集團同中國、巴西、印度、墨西哥和南非等發展中五國以及埃及舉行領導人對話會,並首次發表共同宣言,承諾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決定將旨在建立夥伴關系的「海利根達姆進程」延續2年並更名為「海利根達姆-拉奎拉進程」。東華公務員博客。
3、7月13日,美國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在截至6月30日的2008~2009財政年度的前9個月,美國聯邦財政赤字首次超過1萬億美元。
4、7月15日,第15屆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
5、7月17日,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的萬豪酒店和麗思卡爾頓酒店相繼發生爆炸,共造成9人死亡、61人受傷。
6、7月26日~30日,奈及利亞北部的伊斯蘭教極端分子在尼北部6個州製造了多起排斥其他教派的**,造成600多人死亡。
7、7月27日~28日,首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在華盛頓舉行。
轉載自東華公務員博客
8月
1、8月4日,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對朝鮮進行了訪問。
2、8月14日,美國和哥倫比亞完成有關談判,達成兩國軍事合作的初步協議。
3、8月15日,在泰國首都曼谷舉行的第八次中國-東盟經貿部長會議上,中國與東盟10國簽署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投資協議》。
4、8月16日,朝鮮領導人金正日會見了來訪的韓國現代集團會長玄貞恩。
5、8月18日,喬治亞外交部發表聲明,宣布喬治亞正式退出獨聯體。東華公務員博客。
6、8月21日,希臘首都雅典北部山林發生特大火災。應希臘請求,歐盟啟動「共同體民事保護機制」,調動飛機前往希臘幫助滅火。
7、8月25日,韓國首枚運載火箭「羅老」號發射升空,火箭所攜衛星未能進入預定軌道。
8、8月30日,日本舉行第45屆眾議院選舉,最大在野黨**獲勝。
9、8月31日~9月4日,第三次世界氣候大會在日內瓦舉行。
9月 1、9月5日,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在倫敦舉行。
2、9月7日,新華社報道,8月下旬以來,世界各地報告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呈明顯上升勢頭。為此,世界衛生組織呼籲高度警惕甲型流感的「第二波」蔓延。世界衛生組織9月4日表示,甲型H1N1流感已造成全球至少2837人死亡。
3、9月11日,日本首個太空貨運飛船——空間站轉運飛行器1號(HTV1)升空。
4、9月1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所有小轎車和輕型卡車輪胎徵收為期3年的懲罰性關稅。我國商務部隨即對美方採取這一嚴重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
10月
1、10月3日,巴西里約熱內盧獲得2016年夏季奧運會舉辦權。舉辦奧運會是**的夢想,這次是巴西第四次申辦奧運會。這一次,**喊出「該是輪到我們的時候了」的呼聲。他們強調,不僅是巴西,整個南美洲都需要辦一屆奧運會,讓更多民眾感受和認識奧林匹克精神。
2、根據10月3日公布的初步計票結果,愛爾蘭舉行的全民公投通過了旨在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里斯本條約》。據當地媒體援引愛爾蘭外長米歇爾•馬丁的話報道,《里斯本條約》獲得通過會給愛爾蘭帶來益處。據3日下午公布的正式計票結果顯示,投贊成票的比例為67.1%。
3、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10月5日宣布,將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伊麗莎白•布萊克本、卡蘿爾•格雷德和傑克•紹斯塔克,以表彰他們「發現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護染色體的」。伊麗莎白•布萊克本擁有美國和澳大利亞雙重國籍,她和卡蘿爾•格雷德都是女性科學家,兩人分別出生於1948年和1961年。兩位女性同獲一個獎項在諾貝爾獎歷史上非常罕見。她們將與現年57歲的傑克•紹斯塔克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0萬美元)的獎金。
4、挪威諾貝爾**委員會10月9日宣布2009年諾貝爾**將授予美國現任總統巴拉克奧巴馬因為他「在國際外交和人民之間的合作所做的巨大努力」。諾獎委員會稱,他們對奧巴馬希望建立「一個沒有核武器的世界的遠見卓識「給予極大重視。「奧巴馬為實現和平強調外交和通過協商解決核武器問題作出很多貢獻,」但當記者問到奧巴馬的努力還沒有取得任何成果時,諾獎委員說,「他是因為他的努力,他正在做的努力和他將要做的努力而獲獎的。」
5、第64屆聯合國大會10月15日舉行全體會議,以不記名投票方式選舉波黑、黎巴嫩、奈及利亞、加彭和巴西5國為新的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由於僅有5個候選國參選5個席位,因此這是自2004年以來聯大首次通過等額選舉產生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在投票中,5國均以180票以上的高票當選。新當選的5國將從2010年1月1日正式開始為期兩年的任期,接替現任非常任理事國布吉納法索、哥斯大黎加、克羅埃西亞、利比亞和越南。安理會共有15個成員,其中中國、法國、俄羅斯、英國和美國為常任理事國,其餘10個成員為非常任理事國。聯大每年選舉產生5個非常任理事國,名額按地區分配,並需要獲得大會三分之二多數票通過。目前,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還包括奧地利、日本、墨西哥、土耳其和烏干達,它們的任期到2010年12月31日結束。東華公務員博客。
6、美國東部時間10月28日11時30分,一枚火箭從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39B發射塔成功發射。這是美國未來載人航天工具——「戰神I—X」火箭的第一次升空。
11月
1、阿富汗獨立選舉委員會11月2日宣布,原定本月7日舉行的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不再舉行,現任總統卡爾扎伊當選連任。**認為,這一結果意味著阿富汗長達兩個半月的選舉風波的結束。
2、日本財務省11月1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國家的債務總額高達864.5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65.7萬億元),創歷史新高。鑒於經濟不景氣導致稅收減少和財政支出增加,預計還將增發國債,明年3月末日本國家債務將超過900萬億日元。
3、世界糧食安全首腦會議11月16日在義大利首都羅馬拉開帷幕。此次為期3天的會議旨在尋求幫助全球10億多人擺脫飢餓的有效途徑。發起此次會議的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雅克•迪烏夫會前呼籲各國增加農業投入,特別是加大對窮國小型農戶的扶持力度。他敦促發達國家提高對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發展援助水平,以幫助窮國解決糧食危機。迪烏夫說,飢餓威脅著全球1/6人口,對世界和平與安全構成嚴重挑戰,國際社會迫切需要就徹底、迅速根除世界范圍內的飢餓現象達成廣泛共識。東華公務員博客。
4、韓國總統李明博11月19日與到訪的美國總統奧巴馬舉行會談,雙方在朝核問題及發展兩國同盟關系等方面達成一致。李明博在當天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兩國元首在會談中再次確認,美國將向韓國提供核保護傘和「延伸威懾」,並將履行今年6月份簽署的《韓美同盟未來展望》中的承諾,進一步發展「21世紀戰略同盟關系」。兩國元首再次確認應通過六方會談實現朝鮮「完全的、**證的棄核」。為使朝鮮早日重返六方會談,韓美雙方將與六方會談其他與會國保持緊密合作。
5、11月19日在布魯塞爾召開的歐盟特別首腦會議,一致選舉比利時首相范龍佩為首任歐盟理事會常任主席,英國籍的歐盟委員會貿易委員凱瑟琳•阿什頓為歐盟負責外交與安全政策的高級代表兼歐盟委員會副主席,來自法國的克里斯蒂安•德布瓦西厄為歐盟理事會秘書長。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在會後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選舉范龍佩是因為比利時作為歐盟的創始國之一,始終不遺餘力地支持歐洲建設;選舉阿什頓則表明將英國置於歐洲建設中心的重要性。法國總統薩科齊稱贊范龍佩是一個「完全的歐洲人」,「習慣朝著正確的方向妥協,而這正是歐盟運轉的基礎」 。
6、三菱重工業公司與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11月28日上午在鹿兒島種子島宇宙中心發射了搭載情報收集衛星「光學3號」的H2A火箭。衛星脫離火箭後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成功。「光學3號」將取代2003年3月進入軌道的「光學1號」(設計使用壽命約5年),據悉其地面分辨能力從原先的1米提高到了數十厘米。「光學3號」將在3個月左右的性能檢測後正式投入使用。日本政府以1998年朝鮮發射導彈為契機採用了情報收集衛星,該衛星實際上是偵查衛星。

轉載自東華公務員博客
12月
1、日本著名畫家、日中友好協會名譽會長平山郁夫於12月2日中午12時38分因腦梗塞在東京去世,享年79歲。平山郁夫生於廣島縣,15歲時遭遇**轟炸。他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以創作有關絲綢之路和佛教**的作品而聞名。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親善大使,平山郁夫參與了保護敦煌等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為發展中日友好關系作出了積極貢獻。1992年至2008年,他擔任日中友好協會會長,後任名譽會長。2000年底,他向奈良葯師寺供奉了描繪三藏法師旅途的《大唐西域壁畫》。2008年3月,他向中國**國**贈送了自己的作品《朝陽法隆寺 奈良》,同年4月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平山郁夫藝術展」。為表彰平山郁夫長期以來為中日文化交流所做的貢獻,中國文化部2002年向他頒發了「文化交流貢獻獎」。東華公務員博客。
2、12月1日晚,華燈初上,在貝多芬《歡樂頌》的樂曲中,歐盟慶祝《里斯本條約》生效儀式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拉開帷幕。兩年前,歐盟27個成員國領導人正是在這里共同簽署了《里斯本條約》。分析人士指出,《里斯本條約》將使歐盟在國際舞台上成為一個真正的實體。條約賦予歐盟法律人格,意味著歐盟自身可以根據國際法有所作為,如簽訂國際協定、在國際組織中採取行動等。不過,在諸如歐盟是否應該繼續擴大、歐盟成員國是否應該採用單一貨幣等核心問題上,條約仍採取了迴避態度。也有**認為,盡管條約旨在「把公民置於歐盟議程的中心」,但究竟能給歐盟老百姓帶來多少好處,還有待時間檢驗。

3、在延誤兩年之後,美國波音787「夢想」客機12月15日終於進行了首次試飛。據美聯社報道,試飛的波音787「夢想」從華盛頓州埃弗里特的佩因菲爾德機場起飛,持續試飛約3小時後,在西雅圖波音機場降落。787「夢想」客機是波音公司2004年4月啟動的全新機型,為中型、寬體、雙引擎民用客機。波音787被稱為「夢想」客機,主要因為它與同類客機相比在設計與製造上有較大變革。

4、經過馬拉松式的艱難談判,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當地時間12月19日下午在達成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議》後閉幕。《哥本哈根協議》維護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就發達國家實行強制減排和發展中國家採取自主減緩行動作出了安排,並就全球長期目標、資金和技術支持、透明度等焦點問題達成廣泛共識。自7日開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原定18日結束,旨在為《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2012年到期後的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努力達成安排。10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和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等國際組織負責人出席了大會領導人會議。但是,由於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減排責任、資金支持和監督機制等議題上分歧嚴重,會議被迫拖延了一天。會上,發展中國家普遍主張,當前的氣候變化談判必須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必須堅持雙軌制,發達國家應正視並承擔起自己的**,加大減排力度,並為發展中國家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提供足夠的資金和技術支持。

Ⅶ 日內瓦會議中國以五大國的身份參加,五大國是怎麼回事都是哪些國家依據什麼評選的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任理事國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中的五位創始成員國,是二戰期間反法西斯同盟國中除法國外的四+1大國。(法國在1940年戰敗,被德國佔領,故沒參加反法西斯同盟)《聯合國憲章》第二十三條第一款中明文規定:「中華民國、法蘭西、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及美利堅合眾國應為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1971年,中華民國的席次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代替。1991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席次為俄羅斯聯邦所代替。

《聯合國憲章》第二十三條
一、安全理事會以聯合國十五會員國組織之。中華人民共和國、法蘭西、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及美利堅合眾國應為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大會應選舉聯合國其他十會員國為安全理事會非常任理事國,選舉時首宜充分斟酌聯合國各會員國於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及本組織其餘備宗旨上之貢獻,並宜充分斟酌地域上之公勻分配。
二、安全理事會非常任理事國任期定為二年。安全理事會理事國自十一國增至十五國後第一次選舉非任理事國時,所增四國中兩國之任期應為一年。任滿之理事國不得即行連選。
三、安全理事會每一理事國應有代表一人。
《聯合國憲章》第二十七條
一、安全理事會每一理事國應有一個投票權。
二、安全理事會關於程序事項之決議,應以九理事國之可決票表決之。
三、安全理事會對於其他一切事項之決議,應以九理事國之可決票包括全體常任理事國之同意票表決之;但對於第六章及第五十二條第三項內備事項之決議,爭端當事國不得投票。
中國成為常任理事國

在德黑蘭會議期間,羅斯福曾於1943年11月29日下午,同斯大林舉行了45分鍾的私人會談。會談中,羅斯福詳細敘述了對聯合國組織機構的設想,其中也包括「世界警察」問題。
羅斯福認為,未來的聯合國組織應由三個層次的機構組成:最低一級為全體大會,由當時大約35個反法西斯國家成員國組成。這個機構定期在不同的地方開會,每個國家都有權平等地發表意見,並向一個較小的機構提出建議。中間一個層次是執行委員會,參加者為蘇聯、美國、英國和中國,再加上兩個歐洲國家、一個南美洲國家、一個近東國家、一個遠東國家和一個英帝國(後改為英聯邦)自治領,總共10到11個國家。這個機構有權處理一切軍事以外的問題,它所作出的決議對各有關國傢具有一定的約束力。最高一級為「四警察」機構,由蘇聯、美國、英國和中國組成,這個機構將有權快速處理任何對和平構成威脅的事件和突發事變。
在回答斯大林提問的過程中,羅斯福進一步補充說,在和平可能受到威脅時,「四警察」有兩種對付方法:一種情況是,如果威脅起因於一個小國的革命或擴張,「四警察」可以採取隔離的方法,封鎖有關國家的邊界並實行禁運。第二種情況是,如果威脅更嚴重,四大國即以「警察」身份行事,向有問題的國家發出最後通牒;如果這一通牒被拒絕,就將立即對該國實施轟炸和可能的軍事進攻。
斯大林贊同羅斯福關於加強制裁權的主張,他認為,聯合國的最高一級機構不僅應當有權作出決定,還應該有權控制德國和日本周圍的重要軍事據點,以防止這兩個國家再次走上侵略的道路。
斯大林強調說,為了防止侵略,只靠建立幾個擬議中的機構是不夠的,必須有權在歐洲和遠東佔領重要的戰略據點,包圍德國和日本,在它們出現發動侵略的危險時,就把它們打下去。
蘇聯方面主張,「世界警察」應該由美國、蘇聯、英國三國組成,中國無權列入。早在1943年10月,蘇美英三國在莫斯科舉行外長會議時,當美國國務卿赫爾提出把審議《四國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列入會議議程時,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就提出過異議。蘇方的真實意圖是要排斥中國,但它提出的理由是中國沒有參加會議,由三國會議來討論四大國的聲明文件是不合適的。赫爾堅持要把中國列為宣言的共同發起國,甚至表示將不惜以會議達不成協議為代價。最後莫洛托夫作了妥協,答應把中國的地位問題留待以後討論。
考慮到美國可能會堅持拉攏蔣介石執政的中國,斯大林提出了替代方案。他建議組建兩個組織:一個是歐洲組織,由美國、英國、蘇聯,可能再有另一個歐洲國家參加;另一個是遠東組織或者世界組織,或者是一個歐洲組織加一個遠東組織,或者是一個歐洲組織加一個世界組織。方案很周密,言詞很委婉,最終目的是不讓中國進入「世界警察」的行列。英國也主張由「三警察」而不是「四警察」統治世界。
羅斯福仍然堅持自己的主張。他在多種場合表示:「在將來,一個仍然不可戰勝的中國將不僅在東亞,而且在全世界起到維護和平與繁榮的適當作用。」他表示,他不是沒有認識到中國目前還很弱,但他想到更遠的將來,中國畢竟是一個擁有4億人口的國家,把它當作朋友,總比當作一個潛在的麻煩來源要好一些。他說:「中國作為世界組織的最高理事會的一個成員,就會使這個組織具有世界性,這就有利於把亞洲號召起來,使其效忠於這個組織。」
由於美國政府的一再堅持,中國進入了「世界警察」集團。
編輯本段
五大常任理事國正式確立

1944年8月21日至10月7日,美、英、蘇、中各國的代表在華盛頓附近的一座古老莊園敦巴頓橡樹園舉行會議。會議規劃了聯合國憲章的基本輪廓,解決了聯合國建立的主要問題。 會議在討論安理會的組成時,美國最初的方案是由4個常任理事國和7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後來又提出吸收法國作第五個常任理事國,接著又補充說,晚些時候還可能建議增加一個拉美國家為第六個常任理事國。經蘇聯代表詢問,美國代表說,拉美代表是巴西。美國堅持認為,巴西的人口、面積和資源使它有充分的理由加入常任理事國。此外,巴西在二戰中為反法西斯盟國的勝利作出了傑出貢獻。蘇聯代表葛羅米柯說,蘇方認為把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暫時限定為四大國,以後法國加入後限定為五大國。英國代表也表示,希望理事會還是不要有第六個常任席位,並補充說,只要一突破增加法國作為第五個常任理事國這個框框,理事會就會受到強大壓力,就會有提出進一步增加常任理事國席位的要求。後來,美國代表又提出,應該將以後如何增加常任理事國的條款列入基本文件,但英國和蘇聯代表對此均持否定態度。最後三方一致同意,除法國之外不再增加常任理事國。
在1945年2月舉行的雅爾塔會議上,與會各國作出在舊金山召開制憲會議的決定時,建議中國和法國同蘇美英一起,共同作為舊金山會議的發起國(當時法國已成立臨時政府)。中國政府接受了這一建議。法國同意參加會議,但決定不擔任發起國,因為法國認為它沒有參加敦巴頓橡樹園會議和雅爾塔會議的協商,不能要求其他國家在沒有自己參與制定的憲章上簽字。
1945年6月26日,舊金山制憲會議圓滿結束,《聯合國憲章》正式簽署。憲章第23條明確規定:安理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為:美、蘇、中、英、法。五大常任理事國的地位從此被正式確立。
憲章同時也規定了「大國一致」原則:即安理會就非程序問題投票表決時,只要一個大國不同意,決議就不能通過。這被稱為「否決權」,對於保持大國一致行動,集中力量反對地區危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體現了人類千百年來希望建立一種國際安全機制,以消除發生世界大戰的危險,維護世界和平的意願。冷戰開始後,美蘇在全球各地角逐,為了破壞對方的行動計劃,兩國頻繁動用否決權而使「大國一致」原則失去了本來的意義。隨著冷戰的結束,「大國一致」原則在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方面越來越顯示出其有效性。它對於防範地區沖突,遏制某些大國謀求地區霸權發揮了積極作用。直到今天,它仍是《聯合國憲章》中穩定和行之有效的原則。

Ⅷ 萬隆會議的時間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政府代表團在印度尼西亞萬隆 召開亞非會議 (Asian-African conference)。這是亞非國家第一次在沒有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討論亞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國際會議。由於這次會議在萬隆召開,所以也稱萬隆會議。

這次會議由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錫蘭(斯里蘭卡)、巴基斯坦五國發起。除了五個發起國之外,參加會議的還有阿富汗、柬埔寨、中華人民共和國、埃及、衣索比亞、黃金海岸(迦納)、伊朗、伊拉克、日本、約旦、寮國、黎巴嫩、賴比瑞亞、利比亞、尼泊爾、菲律賓、沙烏地阿拉伯、蘇丹、敘利亞、泰國、土耳其、越南民主共和國、越南國、葉門等。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由周恩來總理率領。
萬隆會議會場――萬隆獨立廳

會議本著求同存異的精神,討論了民族獨立和主權、反帝反殖斗爭、世界和平以及與會各國的經濟和文化合作等問題。經過充分的協商,會議一致通過了包括經濟合作、文化合作、人權和自決、附屬地人民問題、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等項內容的《亞非會議最後公報》。其中《關於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宣言》,提出了處理國際關系的十項原則 。這十項原則體現了亞非人民為反帝反殖、爭取民族獨立、維護世界和平而團結合作、共同斗爭的崇高思想和願望,被稱之為萬隆精神。十項原則包括了1954年由中國、印度和緬甸三國共同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主要內容,被認為是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准則,成為國際上公認的處理國家關系的基礎。

會議共同決議的達成並非一帆風順。周恩來總理在會上異常鮮明地表示了中國代表團求同存異的立場,為會議取得圓滿成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Ⅸ 化工行業的國際會議有哪些

會議名稱:2014中國國際石油化工大會
地點:天津
時間:09月11日-09月12日
主辦: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天津市人民政府
每年都會舉辦。
2015年第三屆化學國際會議國際學術會議,2015年5月9-10日,在泰國曼谷舉行。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24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6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73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3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91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43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71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81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19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