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泰國資訊 » 古時候泰國國師是什麼職位

古時候泰國國師是什麼職位

發布時間: 2022-09-22 14:17:51

A. 請問古代國師是什麼

吐蕃國師
經常在影視劇或小說中聽到「國師」這個詞,國師的權力似乎很大,但是,說起古代歷史官職來,聽過丞相、宰相等,沒見過具體的官職里有「國師」呀!那麼,國師是個什麼樣的存在呢?

金輪國師
首先,國師多數情況下不是具體的職位,它是中國歷代帝王對於宗教徒中一些學德兼備的高人所給予的稱號。僅僅是個稱號而已,獲得這個稱號的多為宗教人士。大體上來說,我國的國師稱號,一般以北齊時代(550—577)法常為始。通常,漢人統治的王朝,國師多出於「道教」,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部分統治時期,國師出於「佛教」。

虎頭國師
「國師」只是個稱號,嚴格上來說沒有很大的權力(部分王朝例外)。但是,國師這類人通常很受皇帝的喜愛,他們宣揚一些宗教理論、還有些神神鬼鬼、天命神權、長生不老等等,國君通常會相信這些,也正因為國師可以影響皇帝,受寵於皇帝,國師從而可以通過皇帝的權力辦很多事,一下子變成很有權力的人了。就像深受皇帝寵愛的宦官等,通過討好皇帝可以獲得權力。
但是,國師本身一般沒有權力的,國師也不是具體的官職,就是個稱號。

B. 什麼叫國師,是不是宰相

1、國師

國師的含義有很多種。

(1)國師,官名。

作為官名,國師也有不同。

(1.1)王莽新朝,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設置,位為上公,與太傅、太師、國將同為四輔。劉歆曾任此職。

(1.2)東漢初,彭寵自立為燕王,亦置。

(1.3)西夏、元代,為佛教僧侶官銜。

西夏國師曾主持譯經。

元代多授予吐蕃高僧。

其位低於帝師,高於司空、司徒、國公等僧官。

(1.4)清代為授予僧人的最高稱號,專司教事,設於西藏、甘肅等地,隸駐藏大臣等管轄。

(2)國師,官名別稱。

(2.1)太師之別稱。

關於太師,各代不同。

(2.1.1)西周始置,為輔弼君王的重要大臣。相傳周初與太傅、太保並號三公。

(2.1.2)春秋沿置,輔導君王,執掌國政,督師征伐。戰國後廢除。

(2.1.3)西漢平帝(劉衎)元始元年(公元1年)復置,與太傅、太保、少傅並號四輔,名為皇帝師傅,位為上公,實無職掌。東漢裁撤,至東漢末年,董卓自任,位在諸侯王之上。

(2.1.4)西晉復置,因避司馬師諱,改名太宰,位為上公,執掌朝政;東晉、南朝沿置,用作贈官,名義尊榮,實無職掌,多用以安置元老勛舊大臣。十六國、北朝仍稱太師,為三師之一,位在太傅、太保之上,秩一品,居百官之首,名位極尊。北齊後主(高緯)為激賞人心,增員而授,遂不可勝數。北周改號三公,正九命(北周最高官階)。

(2.1.5)隋初復號三師,不主事,不置府僚,與皇帝坐而論道,秩正一品;煬帝(楊廣)裁撤。

(2.1.6)唐代復置,為贈予德高望重元老大臣的榮銜,秩正一品,所施極嚴,玄宗(李隆基)天寶以前,罕有除授。唐末五代用為藩鎮加官,遂至冗濫。

(2.1.7)北宋初用作宰相、親王、使相的加官,特拜者亦不預政事。後僅加予極少數尊貴大臣,秩正一品。徽宗(趙佶)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改號三公,成為真宰相之任,執掌朝政,後亦作為勛臣加官,南宋因之。

(2.1.8)遼、金、元皆作為加官、贈官之最高階,秩正一品。遼金號三師,元號三公

(2.1.9)明清因之,秩皆正一品。明初為皇帝輔弼大臣,其職至重。惠宗(朱允炆)建文年間罷除。仁宗(朱高熾)復設。宣宗(朱瞻基)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命公、孤官各輟所領,專侍左右,咨訪政事,幾成專授,後漸成虛銜,作為勛戚大臣的加官、贈官,無職掌、無定員、無專授。因其位居三師之首,歷代作為加官、贈官的最高榮典,所施極隆,大臣多不敢居其位,即身後獲贈者亦極少。清代亦然。

(2.2)國子祭酒之別稱。

國子祭酒,漢魏以後官名。 漢代有博士祭酒,為博士之首。 西晉武帝(司馬炎)咸寧中,立國子學,置國子祭酒一員為長官,掌教授生徒儒學,主管國子學,參議禮制,隸太常。隋唐以後稱國子監祭酒,為國子監的主管官。 清末始廢。

(3)國師,其他意涵。

(3.1)國家的軍隊。《左傳·襄公十八年》:「子殿國師, 齊之辱也。」

(3.2)一國的師表。《陳書·周弘正袁憲傳贊》:「觀其雅量標舉,尤善玄言,亦一代之國師矣。」

2、宰相

本為掌握政權的大官的泛稱,後來用以指歷代輔助皇帝、統領群僚、總攬政務的最高行政長官。如秦漢之丞相、相國、三公, 唐宋之中書、門下、尚書三省長官及同平章事, 明清之大學士等。

3、結論

(1)根據以上,國師的意涵不同,無法以一語概括。

(2)國師作為太師的別稱,僅在宋徽宗時期一度為宰相。



C. 國師是什麼職位呢

國師在不同朝代代表的意思不同,具體如下:

1、官名,西漢末年,王莽所置四輔之一,位上公,與太師、太傅、國師並稱四輔,劉歆首任此官。

2、帝王封賜給高僧的官銜或稱號。北齊始以法常為國師,唐宋沿置。元代也置,多授吐蕃高僧。

3、太師的別稱。

4、國子祭酒的別稱。

國師的權力

如果這個國師是各教中的高人,因修行被皇帝賜予國師這一稱號,例如神秀法師和丘處機之類,那他們享受更多的是名譽上的福利。帝王給予的認可是其思想上的認可,這樣就給了他們學說學派一定的正統地位,所以說,他們在權力上可能不如太師丞相之類,可是他們本來就沒有什麼參政的野心,但是一旦有了國師的稱號,對於他們學術和學派的發展起了極大的作用。

更何況在唐代時,神秀國師的「三帝國師」這一稱號,更是像天下宣告了神秀學派的佛教正統地位。

D. 國師是一個什麼職位

國師的職務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在不同的朝代,國師是一種不同的官職,它有一種不同的意義。

1、帝王給予高人的法號

古代宗教盛行,所以在歷朝歷代都有皇帝賜予宗教徒法號的事情存在,所以幾乎每個朝代都會有帝王賜予宗教徒中修行較好的高人為法師的存在,且元朝和清朝這種現象出現的最多。

2、王莽時期的官職名稱

在《漢書·劉歆傳》中有記載:「及王莽篡位,歆為國師。」這段話描寫的主人公劉歆,與王莽也算是貧困患難之交,後來王莽上台之後,特意讓劉歆做了國師。

3、太師的別稱

在某一些朝代中,國師又是太師的別稱,例如《後漢書·趙典傳》中有記載:「公卿復表典篤學博聞,宜備國師。」這裡面的國師就是太師的意思,所以在後漢的時候,國師是等同於太師這一職位的,擔負輔佐君主的職責。

4、也指的是國子祭酒這一職位

國師除了指古代帝王賜予各宗教中的高人稱號、一種官職和太師的別稱之外,在有些時候也特指國子祭酒這一官職。

國師的相關權力和地位

如果國師是各教中的高人,因修行被皇帝賜予國師這一稱號,例如神秀法師和丘處機之類,那他們享受更多的是名譽上的福利。帝王給予的認可是其思想上的認可,這樣就給了他們學說學派一定的正統地位,所以說,他們在權力上可能不如太師丞相之類,可是他們本來就沒有什麼參政的野心,但是一旦有了國師的稱號,對於他們學術和學派的發展起了極大的作用。

如果這個國師是王莽時期的國師,因為王莽時期的國師指的一般就是劉歆,劉歆所享有的具體權力在歷史上記載不詳,但僅從他的人物事跡上可以看出劉歆負責的是儒生士子的啟蒙作用。

如果這個國師指的是國子監祭酒這一職,與太師、丞相相比,他就相當於高等學府的校長,他雖然不能像丞相和太師一樣掌握著國家權力的中心,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他所掌管的國子監是國家的最高學府,是國家的學術交流中心和人才輸出的起源地。

如果這個國師指的是太師,在古代歷朝歷代中,太師其實不是一個正式的官職,多為一些大官的加銜,為虛銜。而丞相則屬於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級別的官職,丞相與太師有時可能是一體的,有的官員雖然擔任丞相但也具有太師的虛銜,享有多一份的恩寵罷了。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國師

E. 國師是什麼職位呢

國師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稱號,相當於太師,並不是官名。國師是中國歷代帝王對於宗教徒中一些學德兼備的高人所給與的稱號。在我國獲得國師稱號的,一般以北齊時代的高僧法常為始,但更多的國師是出自道教。在中國歷史上,一般由漢人統治的朝代國師多出自道教,由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的部分時期,國師從佛教中產生。

古代官職

1、太守。戰國稱郡守,漢改太守,為一郡的行政最高長官。秦分三十六郡,比縣大。相當於現在的省轄市市長。

2、刺史。漢武帝分全國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軍政大權。相當於省(市)長兼省(市)軍(分)區司令員。

3、京兆尹。西漢京畿地方行政長官。相當於北京市市長。

4、太尉。秦至漢均有設置,為全國軍政首腦。相當於國防部長。

5、越騎校尉。漢武帝時設置,禁軍長官。相當於衛戍區司令員。

6、廷尉。執掌法律、主審要案的大臣。相當於最高法院院長。

7、吏部尚書。掌管全國文武官吏考核賞罰。相當於人事部長。

8、光祿大夫。皇帝身邊顧問之臣。相當於顧問委員會常委。

9、中書令。掌管皇帝命令發布。相當於「兩辦」秘書長。

10、尚書令。參議大政,綜管政務,百官之長。相當行政院長。

11、車騎大將軍。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當於元帥軍衎。

F. 國師在古代朝廷是什麼官位什麼級別

「國師」是中國歷代封建帝王對於佛教徒中一些學德兼備的高僧所給予的稱號。我國高僧獲得國師稱號的,一般以北齊時代(550—577)法常為始。
國家的軍隊。 3.王莽設置的職官。 4.太師的別稱。 5.一國的師表。 6.指國子祭酒。 7.帝王封賜僧人的尊號。始於北齊法常。 8.元、明、清亦用以敕封藏傳佛教地區(西藏、內蒙等)的上層僧侶。 「國師」是中國歷代封建帝王對於佛教徒中一些學德兼備的高僧所給予的稱號。我國高僧獲得國師稱號的,一般以北齊時代(550—577)法常為始。 據《佛祖統紀》卷三十八說,北齊文宣帝天保元年(550),詔高僧法常入宮講《涅盤經》,尊為國師;國師的名稱以此為始。同時又以沙門法上為大統(僧官),統治天下僧尼,亦尊為國師。但從唐法琳的《辯正論》卷三「(僧)實國師」的記載看來,則在北周時似已有國師的稱號了。 宋志磐《佛祖統紀》卷四十三述國師稱號的由來說:「自古人君重沙門之德者,必尊其位,異其稱,曰僧錄、僧統、法師、國師。入對不稱臣,登殿賜高座,如是為得其宜。」因此,後來有些學德兼備的高僧,常被當時帝王尊為國師。 不過這種國師的稱號,在印度和西域早已流行。《大宋僧史略》卷中《國師》條說:「西域之法,推重其人,內外攸同,正邪俱有。昔尼犍子信婆羅門法,國王封為國師。內則學通三藏,兼達五明,舉國皈依,乃彰斯號。」《中阿含經》卷十五《轉輪王經》記剎利頂生王時:國師梵志巡行國界,……這是婆羅門為國師的例子。又《出三藏記集》卷十一《訶梨跋摩傳序》記載:佛滅九百年時,有個印度外道論師,想阻止巴連弗王崇敬三寶,就到摩竭陀國來活動。王即募境內學折服了這個外道。王及臣民非常高興,即與全國人民奉為國師。《慈恩傳》卷四也說:印度勝軍論師,學德兼備,摩揭陀王很敬重他,便派特使邀請,立為國師。 佛教東傳以後,西域也有國師的稱號。如前秦建元十八年(382)時,西域車師前部王彌第來訪長安,其國師鳩摩羅跋提同來,獻胡語《大品般若經》一部(《出三藏記集》卷八《摩訶缽羅若波羅蜜經抄序》)。又高僧鳩摩炎(即鳩摩羅什之父,他從印度到龜茲,娶其王妹而生羅什),聰明有志節,舍相位出家,東度蔥嶺。龜茲王聞名敬慕,自出郊迎,請為國師(《出三藏記集》卷十四《鳩摩羅什傳》)。此外,漢地高僧也有為當時西域國師的。如隴西高僧法愛,深解經論,兼通術數,為西域芮芮(亦稱蠕蠕或柔然國)國師,俸以三千戶(《高僧傳》卷八《法瑗傳》)。 當中國南北朝時代,由於統治者的需要和支持,許多高僧賴以開展活動,佛教獲得很大的發展。當時許多高僧雖沒有國師的稱號,但受貴族王侯崇信,被稱為家師、門師等。特別是在北朝,自北齊文宣帝起,歷代君主常以國師為宗教領袖的封號。魏文成帝奉沙門統曇曜以師禮,孝文帝稱呼《成實論》講師道登為「朕之師」,北涼沮渠蒙遜對於曇無讖,後趙石勒、石虎對於佛圖澄,前秦苻堅對於道安,後秦姚興對於鳩摩羅什等的尊敬,都是相當於國師的禮遇。至北齊文宣帝時,更正式尊稱法常為國師。元代法洪所撰的《帝師殿碑》(1321)說:「古之君天下者皆有師,惟其道之所存,不以類也。故趙以佛圖澄為師,秦以羅什為師。夫二君之師其人也,以其知足以圖國,言足以興邦,德足以范世,道足以參天地贊化育,故尊而事之,非以方技而然也」(《佛祖歷代通載》卷二十二)。 南朝陳宣帝,曾以天台智顗為菩薩戒師,隋煬帝也同樣以智顗為菩薩戒師,故有時也號為國師(《僧史略》卷下)。隋煬帝時之智顗(早親南嶽大師,修法華三昧,隱居鍾山),煬帝屢詔,請問法要,禮為國師(《佛祖統紀》卷九)。 唐高祖時之智滿,亦有國師的稱號。唐代三百年間,佛教各宗高僧被尊為國師的很多。禪宗的神秀,歷武後、中宗、睿宗、玄宗四朝,皆號為國師。嵩山老僧慧安被稱為老安國師,慧忠被稱為南陽國師,知玄被稱為悟達國師,無業被稱為大達國師。密宗方面,金剛智寂後,謚為灌頂國師。不空為帝灌頂,賜號智藏國師。 凈土宗有南嶽法照為代宗時代的國師。華嚴宗的澄觀,於貞元十五年(799)入宮闡說華嚴宗旨,德宗賜以大統清涼國師之號;法藏則被封為康藏國師。祖琇在《隆興編年》卷十五說:「吾釋之盛,莫盛於唐,凡三百年間,以道德為天下宗師者不可悉數。」從以上人物看來,此說是符合事實的。 五代時期,雖然戰亂不停,但那些割據一方的小國對於高僧的賜號仍見流行,西蜀後主賜無業為佑聖國師,吳越王以天台德韶為國師,南唐以文遂為國大導師,閩王王審知以鼓山神晏為興聖國師。 宋代佛教是禪宗的全盛時代,禪僧獲得賜號者極多,未見有國師的稱號。但日本天台宗高僧成尋於宋時來訪我國,至開封謁見神宗,神宗賜以善慧大師之號;寂後敕葬於天台山國清寺建塔,賜題「日本善慧國師之塔」(常盤大定《日本佛教之研究》二百六十四頁)。 遼代崇信佛教,不少僧徒兼任朝廷高官。《契丹國志》卷八說:「(興宗)尤重浮圖法,僧有正拜三公、三師兼政事令者,凡二十人。」著名高僧非濁於重熙十八年(1049)為上京管內都僧錄,清寧二年(1056)晉至檢校太傅太尉,賜純慧大師之號。他的老師就是著名的燕京奉福寺圓融國師。圓融名澄淵,著有《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詳集記》十四卷,《科》三卷,稱為燕台奉福寺特進守太師兼侍中國師圓融大師賜紫沙門(《奉福寺尊勝陀羅尼石幢記》,《遼史拾遺》卷十六)。 到了金代,國師的名義更見明確。《大金國志》卷三十六《浮圖》條說:「浮圖之教……在京曰國師,帥府曰僧錄、僧正,列郡曰都綱,具曰維那。……國師,在京之老宿也,威儀如王者師,國主有時而拜。服正紅袈裟,升堂問話講經,與南朝等。」 元代的國師,兼有政教的權力;由於朝廷過分寵信喇嘛,造成了許多流弊。元史《釋老傳》記當時帝師的權力說:「乃郡縣土番之地,設官分職,而領之於帝師。……帥臣以下,亦必僧俗並用而軍民通攝。於是帝師之命,與詔敕並行於西土。……雖帝後妃主,皆因受戒而為之膜拜。……其徒怙勢恣睢,日新月盛,氣焰熏灼,延於四方。」世祖忽必烈於中統元年(1260)以帕思巴(1239,一說1235—1280)為帝師,授以玉印,統釋教。至元六年(1269)奉敕新制蒙古字(亦稱帕思巴文字)成,升號為帝師大寶法王,更受賜玉印。至元十七年(1280)以四十二歲(或雲四十六歲)入寂,帝極哀悼,賜以「皇天之下一人之上開教宣文輔治大聖至德普覺真智佑國如意大寶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師」的尊號(《佛祖歷代通載》卷三十二)。至元初,設立釋教總制院,命國師管領釋教僧徒及西藏事,同二十五年改為宣政院。其後對於西藏喇嘛特賜或追謚為帝師、國師、三藏國師、灌頂國師者,不勝枚舉。漢族僧人受元朝尊為國師的也有九人,世祖時代的海雲國師(1202—1257)最為著名。海雲名印簡,山西嵐谷寧遠人,道行孤高,為朝野所重,卓錫燕京慶壽寺。太子生時,詔海雲國師摩頂立名。寂後築塔燕京;元初新築京城,監築者謀毀海雲國師塔,兩雉相合,奏帝欲去其塔。帝雲:海雲高僧,築城圍之;貴僧之德,千古不磨(其行狀詳載於近年北京市發見的王萬慶撰《大蒙古國燕京大慶壽寺西堂海雲大禪師碑》及《佛祖歷代通載》卷三十二、三十五)。大德五年(1301)成宗建大萬聖佑國寺於五台山,詔求開山第一代住持,帝師迦羅斯巴推薦洛陽白馬寺住持華嚴學僧文才(號仲華,1241—1302),成宗即鑄金印,署他為真覺國師(《佛祖通載》卷二十二)。萬松行秀為金、元兩朝禪宗第一流人物,深受名相耶律楚材等王侯皈依。佛教史籍雖未見他有國師之號,但元代日僧邵元所撰《山東靈岩寺息庵禪師道行碑記》所雲:「大萬松雨(秀?)國師下,有雪庭總統,三世而繼其燈,息庵也。」萬松之為元代的國師也是無疑的(塜本善隆《日支佛教交涉史研究》九十八頁)。天目山中峰明本禪師於至治三年(1323)入寂,敕謚為普應國師。明本於延佑四年(1317)住湖州幻住庵時,著有《幻住庵清規》,在《續藏》本即稱它為《普應國師幻住庵清規》。 此外,雲南大理地方的左黎,亦被元朝封為國師。左黎滇西人,至京治成宗手疽,封為國師歸大理(《滇釋記》卷一)。 明代之初,朝廷為加強和西藏等民族的聯系,雖仍沿用元制,封喇嘛為「帝師」、「國師」等尊號,但其聲勢已不如元代之盛。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詔西番、土番各族酋長,舉故有官職者至京受職賜印,使因俗為治;以故元攝帝師喃加巴藏卜為熾盛佛寶國師,賜玉印及彩幣。自是番僧有封為灌頂國師及贊善王、闡化王、正覺大乘法王、如來大寶王者,俱賜以金章誥命,領其人民,間歲朝貢。永樂五年(1407),封西僧哈立麻為如來大寶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領天下釋教。其徒孛羅等,皆封為大國師(《古今圖書集成·釋教部·匯考》卷六)。六年,土魯番僧清來入貢,封為灌頂慈慧圓智普通國師。八年,以番僧綿思吉為凈慈妙濟國師,以班丹藏卜為凈覺弘濟國師。十三年,又封烏斯藏的釋迦也失為妙覺圓通慈慧普應輔國顯教灌頂弘善西天佛子大國師等。自永樂一朝受封的西藏喇嘛,有闡化、闡教、輔教、護教、贊善五法王,及二西天佛子,九灌頂大國師,十八灌頂國師(魏源《聖武記》卷五《國朝撫綏西藏記》上)。 英宗天順元年(1457),遞減番僧封號:降法王為大國師,大國師為國師。成化四年(1468),魏元、康永韶等上書諫言:「今寵遇番僧,有佛子、國師、法王名號,儀衛過於王侯。……又多中國之人習為番教圖寵貴者,伏望資遣番僧使之還國。」成化十二年(1476),大學士商輅等又條陳時政說:「閑住番僧,往往自都綱、禪師、升至國師、佛子、法王等,給與金銀印信圖書。其有死亡,徒弟承襲,更求造塔。二者皆侵耗朝廷財物,宜行禁治。」於是革除法王、佛子、國師等稱號。到武宗時,又大優遇喇嘛。正德二年(1507),升慈恩、能仁、護國三寺禪師為國師,以大慈恩寺領占竹為灌頂大國師。正德五年(1510),武宗自稱為大慶法王,並學番語誦番經,所封國師更多。至世宗信仰道教以後,國師的尊號才不多見(《釋教部·匯考》卷六)。但穆宗隆慶三年(1569),仍有闡化、闡教、輔教三王入貢,詔依洪武之制,令三年一貢(《明史》卷三百三十一)。 明代漢族僧人之得封國師尊號見於記載者,只有洪熙元年(1425)賜釋智光號廣善大國師。《明外史·方技傳》說:「釋子智光,武定人,洪武時奉命兩使烏斯藏、榜葛刺、泥八刺、地涌塔諸國。永樂時又使烏斯藏,迎尚師哈立麻。 歷事六朝,寵錫冠群僧。」英宗嗣位,又加號西天佛子。此外,成化間僧繼曉初以邪術獲封法王和國師,後被革去國師為民(《釋教部·匯考》卷六)。又萬曆間相傳漳州閑雲石室高僧樵雲因超度神宗皇太後,獲賜龍袴,俗稱為龍袴國師(念西《龍袴國師傳》)。但從徧益(《靈峰宗論》卷八之二)所撰《樵雲律師塔銘》看來,樵雲不過是一個精持戒律兼修凈業的高僧而已,並沒有國師的稱號。 清初世祖敬重禪僧。順治年間(1644—1661),憨璞性聰、木陳道忞、玉琳通琇等,先後入宮說法,各賜紫衣及尊號。憨璞稱為明覺禪師。木陳稱為弘覺禪師(清《尤西堂集序》及《八指頭陀詩集》八均稱為弘覺國師)。玉琳初稱大覺禪師,繼遣使加封大覺普濟禪師,後又加封為大覺普濟能仁國師,通稱為玉琳國師,是清代漢族佛教中享有國師尊號的唯一僧人。清代雖為喇嘛教的復興時期,但喇嘛被封為國師的並不多見。青海阿噶旺羅布桑卻拉丹,於清初入藏受戒並就學於第五世拉薩大喇嘛等,被認為第十四世章嘉呼圖克圖後,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到北京謁見清聖祖,聖祖為建匯宗寺(東廟、黃寺)於內蒙多倫諾爾,令傳教於內外蒙古;康熙四十五年(1706),賜「灌頂普覺廣慈大國師金印」。雍正年間,清世宗又為第十五世章嘉於匯宗寺西方建立了善因寺(西廟、青寺)(天純《內蒙黃教調查記》)。清初諸帝對於喇嘛的封號甚為謹慎。乾隆特別制一篇《喇嘛說》刻在雍和宮的四面碑上,那上面說:喇嘛又稱黃教,始盛於元,沿及於明,封帝師、國師者皆有之。我朝惟康熙年間只封一章嘉國師,相襲至今。注雲:我朝雖興黃教,而並無加崇帝師封號者。惟康熙四十五年封章嘉呼圖克圖為灌頂國師;雍正十二年加授章嘉為灌頂普善廣慈大國師,令住持嵩祝寺。 乾隆時代對於章嘉國師雖極禮遇,但章嘉似已不大過問政治。據清禮親王的《嘯亭雜錄》(嘉慶年間出版)關於清字經館的記事說,乾隆三十七年,設清字經館(即滿文藏經館)於西華門內,命章嘉國師綜其事,以達天、運筏等助之,考取滿人謄錄纂修若干員,令翻譯經卷,先後凡十餘年,大藏告竣。章嘉國師,喇嘛黃教高僧,為乾隆帝所優遇,帝嘗以法司案卷命師判決,師合掌答曰:此國之大政,宜由皇上與大臣討論,非方外之人所預也。直到清末,章嘉雖世襲國師稱號,實際上只是在蒙藏地區從事宗教活動而已。

G. 在古代國師是什麼官怎麼工作的

國師是中國地方政權對於佛道宗教中一些學德兼備的高僧大德所給予的稱號,有時如在元代也作為僧官的一種。說白了就是朝廷任命的宗教最高領袖,他只是皇權的延伸,本身並沒有什麼意義。
不論是國師還是帝師,都是文職虛職只是個銜頭,沒有實際權力。
最後說下另一個詞,「太師」,太師雖然也是虛職,更重要的是一種榮譽稱號,只有地位顯赫功勞卓著的人才被封賞「太師」稱號,這種基本上都是位高權重的權臣。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179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1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07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09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49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02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22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0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777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