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為什麼是大腿國
㈠ 泰國這個國家在二戰時期和日本是不是盟國
亞洲一個有趣的國家:泰國。
二戰前,泰國是東南亞唯一的主權國家。二戰時,他又沒有受到侵略,而且二戰後,他還抓住機會,獲取了不少利益。可謂是外交大贏家。
這是怎麼回事呢?
先說二戰前,二戰前,泰國並沒有像越南、菲律賓、印度這樣成為殖民地,為什麼呢?因為它處在印緬跟越南之間。
印緬是英國殖民地,越南是法國殖民地。泰國夾在中間,利用英法之間的矛盾,從而獨善其身。
當時國際上認為,東亞三個國家保有主權,中國、日本以及泰國。中國是太大,誰也沒本事一個人吞下。日本是因為明治維新,從綿羊變成狼。而泰國是因為聰明。
二戰爆發後,日本開始搞起了侵略,因為美國的物資限運,日本不得不冒險一試,南下到東南亞,搶老牌帝國的地盤。
這時,它就盯上了泰國,因為泰國是主權國家,從泰國下手,可以免除美英法這些國家的注意,在泰國占穩腳跟,右可以下新加坡,進菲律賓,左可以攻印度緬甸。
於是,1940年,日本開始做泰國的工作,跟泰國簽了一個《日泰友好條約》。
泰國也有利用日本的意思。
為什麼呢?泰國也是比較苦啦,他處在英法之間,兩國時不時劃它的地皮。所以泰國想引日本到東南亞來,利用日本來搶回地盤。
日本抓住泰國這個心理,開始積極使壞,比如讓泰國進攻柬埔寨。為什麼進攻這呢?因為柬埔寨是法國的殖民地嘛,法國又已經被德國打趴下了。有便宜不佔王八蛋
泰國聽日本這么一分析,大腿一拍,小日本,你太有才了。於是,泰國出兵柬埔寨。這個時候,法國雖然敗給德國。但在海外還是有實力,尤其是對付泰國,還是比較輕松。法國的海軍殺到泰國的閣昌島,一頓猛揍,最終幹掉了泰國海軍四分之一的船,擊斃三百多人,而法國只有一些水手受傷。打出了零比三百的戰績。這個時候,日本出面了。要求大家談判,因為法國維希政府是個傀儡政府,聽德國的指揮。日本又是德國幫凶,所以最後法國反而割了地皮給泰國。當年,法國在鎮南關敗於我國,卻利用帝國的地位與關系,讓我們賠錢,使我們中國雖勝尤敗。現在,法國也嘗到這樣的滋味了。這樣一來,泰國認為他們是勝利方,現在曼谷還有一座閣昌島海戰勝利紀念碑。
打了這回交道,泰國嘗到了跟日本合作的甜頭。
到了第二年,日本正式決定南下。首先就是登陸泰國。泰國還抵抗了一下,不過數小時後,就從了日本,宣布借道給日本。日本在東南亞選好了泰國這個立腳點,才開始偷襲珍珠港,全面發動太平洋戰爭。
此後,泰國跟日本的關系打得火熱。兩人簽了《日泰同盟條約》,泰國全境向日本開放。泰國軍隊幫助日本打仗。不過,泰軍的戰鬥力就馬馬虎虎啦,日本也不挑,專門派人去培訓。不管怎麼說,沖上去,當個炮灰也是好的
5攪?942年,泰國直接向英美宣戰,這膽量也是猴賽雷了。這樣,泰國就加入了軸心國。所以,德國在歐洲有義大利(雖然意麵們老添亂),日本在亞洲也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不過,泰國也發現,日本也真把他們當驢使,不但借他們的道,還征他們的物資,用他們的人。泰國這才知道,這是引狼入室了。
這時,泰國一個外交官做出了一個舉動。
泰國駐美大使社尼?巴莫在華盛頓宣布跟泰政府斷絕關系,並宣布泰政府無效,要成立「自由泰人運動」。這個跟戴高樂將軍的自由法國是一樣的,不過,自由法國畢竟還有軍隊和在外的殖民地。這個自由泰就是一群外交官。可是,就是這個舉動在最後幫助泰國避免陷入戰敗國的地位。
話說泰國發現跟著日本沒啥好果子吃了,他們也不白給,白天給日本出謀劃策,到了晚上,搖身一變,個個成了地下工作者,跟中國有聯系,跟美國也接觸。可謂是一顆紅心兩手准備。
到了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泰國一聽,很生氣,馬上發表宣言,說日本你怎麼可以這樣,說好的一起東亞共榮一輩子的。你怎麼就投降了呢?說好的一輩子,差一分,差一秒都不是一輩子!
日本相當內疚,連忙道歉,說不好意思,讓兄弟你失望了,不過,我實在頂不住了,美國有原子彈,再不降,我一億國民要玉碎得連碴都沒有。
當日本陷入深深的自責,認為自己坑了隊友時,泰國終於不想配合演戲了,跳出來表示當初我們的對英美的宣戰不算數。
宣也宣了,打也打了,不算數,你以為戰爭是過家家?
日本通過你們的道,殺了多少東南亞人,知道不?不過,美國從東南亞的局勢出發以及自己的需要出發,接收了泰國的這個神說法。事情似乎就這么結束了,接下來一幕,又把日本驚到了。二戰後,開始對日清帳。中國、菲律賓這些國家開始要求日本賠償戰爭損失。在這一群人里,赫然就有泰國的身影。原來,泰國宣稱日本在泰徵用了很多物資,沒給錢。還真不是訛錢來了,有帳本,清清楚楚。
日本這才明白,泰國這個哦米拖佛國也不是好忽悠的,當年拿的泰國群眾一針一線都記著帳呢。
日本當時被一大群人追債,現在這個曾經的盟友都來要債,真是想死的心都有了。
最後,日本是賠了150億日元了事。
㈡ 泰國人腿為什麼這么細
泰國處於熱帶地區,就好比中國的海南島
熱帶地區,南方的人多數都是個子矮小,胳膊小細腿。
㈢ 泰國的國體是什麼
泰國的國家體制是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泰國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部,其西部與北部和緬甸、安達曼海接壤,東北邊是寮國,東南是柬埔寨,南邊狹長的半島與馬來西亞相連。
泰國舊名暹羅,1949年5月11日,泰國人用自己民族的名稱,把「暹羅」改為「泰」,主要是取其「自由」之意。
泰國實行自由經濟政策,在20世紀90年代經濟發展較快,躋身成為「亞洲四小虎」之一,但於「九八經濟危機」中受重大挫折,之後陷入衰退和停滯。
是世界的新興工業國家和世界新興市場經濟體之一。製造業、農業和旅遊業是經濟的主要部門。泰國是亞洲唯一的糧食凈出口國,世界五大農產品出口國之一。電子工業等製造業發展迅速,產業結構變化明顯,汽車業是支柱產業,是東南亞汽車製造中心和東盟最大的汽車市場。
(3)泰國為什麼是大腿國擴展閱讀:
泰國地形地貌
從地形上劃分為四個自然區域:
北部山區叢林、中部平原的廣闊稻田、東北部高原的半乾旱農田,以及南部半島的熱帶島嶼和較長的海岸線。國境大部分為低緩的山地和高原。地形多變,可分為西﹑中﹑東﹑南四個部分。
東北部是呵叻高原,這里夏季極乾旱,雨季非常泥濘,不宜耕作。中部是昭披那河(即湄南河)平原。由曼谷向北,地勢逐步緩升,湄南河沿岸土地豐饒,是泰國主要農產地。
曼谷以南為暹羅灣紅樹林地域,漲潮時沒入水中,退潮後成為紅樹林沼澤地。泰國南部是西部山脈的延續,山脈再向南形成馬來半島,最狹處稱為克拉地峽。
泰國的一般大眾習慣將國家的疆域比作大象的頭部,將北部視為「象冠」,東北地方代表「象耳」,暹羅灣代表「象口」,而南方的狹長地帶則代表了「象鼻」。
㈣ 泰國是從什麼國家獨立岀去的
暹羅,16世紀,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殖民主義者先後入侵。1896年英法簽訂條約,規定暹羅為英屬緬甸和法屬印度支那間的緩沖國。暹羅成為東南亞唯一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19世紀末,拉瑪四世王開始實行對外開放。五世王借鑒西方經驗進行社會改革。1932年6月,拉瑪七世王時期,民黨發動政變,改君主專制為君主立憲。1939年更名泰國,後經幾次更改,1949年正式定名泰國。
㈤ 二戰泰國情況
二戰中泰國是日本的幫凶,是軸心國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當時的暹羅(泰國)傾向日本,1941年被日本佔領,宣布加入軸心國。
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日本和暹羅簽訂《日泰攻守同盟條約》。
1942年1月25日泰國宣布向英美宣戰,日本曾將部份在緬甸和馬來亞半島北部佔領地割讓給暹羅。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暹羅隨即在翌日宣布「暹羅1942年1月25日對英美宣戰宣言無效」,暹羅的「宣戰無效」宣言被同盟國承認。1949年暹羅改名泰國。
(5)泰國為什麼是大腿國擴展閱讀:
泰國——二戰中日本的幫凶
日泰同盟條約,亦稱《10年同盟條約》。日本和泰國政府於1941年12月21日締結的軍事同盟條約。條約規定:泰國軍隊盡快停止抵抗,以讓日本軍隊和平通過泰國領土。在該條約中,還包括了一項秘密議定書。
議定書規定:日本保證泰國收回19世紀被英、法奪走的領土;泰國則承諾在戰爭中幫助日本共同對付英、美軍隊。根據該條約,1942年1月25日,泰國對英、美宣戰。該條約的簽訂,導致了泰國鑾拔汶政府內部發生分裂,其外交部長和財政部因持反日立場,先後退出政府。
滇緬會戰爆發後,泰國方面成立了征緬方面軍,由泰國陸軍第1師、第3師和一個空軍聯隊組成(為當時泰國60萬陸軍中的精銳),由日軍中將守屋精爾統帥。這意味著日本人多了個打手,也意味著遠征軍多了個敵人。
也有一部分泰軍隨從日軍參加了馬來西亞戰役,不過大多數時間,泰軍負責的都是戰俘管理,守備治安等低強度任務。
1944年,隨著日軍在各個戰場受挫,日泰聯盟蒙上了失敗的陰影,曼谷遭到盟軍空襲。7月,鑾披汶•頌堪辭去首相職務。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翌日泰國宣布1942年1月25日泰國對英美宣戰的宣言無效,同盟國對此表示承認。盡管戰後英國曾試圖將泰國納入自己的軍事保護之下,法國也曾反對泰國加入聯合國,
但得益於社尼•巴莫的外交斡旋,泰國保全了戰後的獨立自主地位,並於1946年加入聯合國。泰國從日本的同盟國轉而成為美國的軍事盟國。
㈥ 泰國是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國家
泰國是資本主義國家,君主立憲制。泰國有國王,但國王沒有實權,總理掌握國家實權,總理由人民民主選舉選出。
泰王國憲法規定:泰王國是以國王為國家元首的民主體制國家。
(6)泰國為什麼是大腿國擴展閱讀:
19世紀末,曼谷王朝五世王大量吸收西方經驗進行社會改革。1896年,英、法達成利益妥協,間接使得暹羅成為東南亞唯一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
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國王(1869-1910)繼承父親進行改革,廢除奴隸制,改進公共福利和行政制度。拉瑪六世國王(1910-1925)推行義務教育其他教育方面的改革。拉瑪七世國王(1925-1935)統治期間,泰國從君主專制政體轉變為君主立憲政體。
1932年6月,人民黨發動政變,建立君主立憲政體。1938年,鑾披汶執政,泰國國王於1933年退位,由他的侄子阿南塔·瑪希敦國王繼位拉瑪八世(1935-1946)。1939年6月由暹羅更名為泰國,意為「自由之地」。
1939年起實現民主政治制度。1946年6月9日拉瑪八世在王宮不幸遭槍擊身亡,而王弟年僅19歲的普密蓬繼承王兄王位,成為拉瑪九世。
第二次世界大戰暹羅傾向日本,1941年被日本佔領,宣布加入軸心國。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日本和暹羅簽訂《日泰攻守同盟條約》。1942年1月25日泰國宣布向英美宣戰,日本曾將部分在緬甸和馬來亞半島北部佔領地割讓給暹羅。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暹羅隨即在翌日宣布「暹羅1942年1月25日對英美宣戰宣言無效」,暹羅的「宣戰無效」宣言被同盟國承認。1949年改名泰國。泰國的意思是「自由之地」,在其歷史中,泰國可以引以為自豪的是它是東南亞唯一的一個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泰國成為美國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盟國。在東南亞地區,泰國亦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家;首都曼谷是該區域中國際化程度很高的大都會區。另外,泰國是東盟始創國之一,亦在東南亞區內事務有積極的參與。
2016年10月13日,泰國國王普密蓬在曼谷詩里拉吉醫院去世,享年88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泰國
㈦ 泰國是什麼國家體制
泰國的國家體制是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泰國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部,其西部與北部和緬甸、安達曼海接壤,東北邊是寮國,東南是柬埔寨,南邊狹長的半島與馬來西亞相連。
泰國舊名暹羅,1949年5月11日,泰國人用自己民族的名稱,把「暹羅」改為「泰」,主要是取其「自由」之意。
泰國實行自由經濟政策,在20世紀90年代經濟發展較快,躋身成為「亞洲四小虎」之一,但於「九八經濟危機」中受重大挫折,之後陷入衰退和停滯。
是世界的新興工業國家和世界新興市場經濟體之一。製造業、農業和旅遊業是經濟的主要部門。泰國是亞洲唯一的糧食凈出口國,世界五大農產品出口國之一。電子工業等製造業發展迅速,產業結構變化明顯,汽車業是支柱產業,是東南亞汽車製造中心和東盟最大的汽車市場。
(7)泰國為什麼是大腿國擴展閱讀:
泰國地形地貌
從地形上劃分為四個自然區域:
北部山區叢林、中部平原的廣闊稻田、東北部高原的半乾旱農田,以及南部半島的熱帶島嶼和較長的海岸線。國境大部分為低緩的山地和高原。地形多變,可分為西﹑中﹑東﹑南四個部分。
東北部是呵叻高原,這里夏季極乾旱,雨季非常泥濘,不宜耕作。中部是昭披那河(即湄南河)平原。由曼谷向北,地勢逐步緩升,湄南河沿岸土地豐饒,是泰國主要農產地。
曼谷以南為暹羅灣紅樹林地域,漲潮時沒入水中,退潮後成為紅樹林沼澤地。泰國南部是西部山脈的延續,山脈再向南形成馬來半島,最狹處稱為克拉地峽。
泰國的一般大眾習慣將國家的疆域比作大象的頭部,將北部視為「象冠」,東北地方代表「象耳」,暹羅灣代表「象口」,而南方的狹長地帶則代表了「象鼻」。
㈧ 為什麼泰國比越南,緬甸,寮國,柬埔寨發達
泰國的在東南亞是一個大國,工業比較全面,本地優勢發揮的好,旅遊、水果、海產、糧食、乳膠等等特色產品都發展的很好,越南次之。其他三國工業能力弱的多,資源利用的不好還有待發展!寮國首都超市裡有40%以上都是泰國產的東西,還有35%中國產的,這個就知道他們弱在哪裡了!
㈨ 泰國是封建殘余濃厚的國家嗎
知道嗎,泰國是亞洲最早開始民主化的國家之一,據我所知可能就日本民主化的時間比泰國早,但泰國沒有被殖民,這是日本比不上的。
但泰國封建殘余相當濃厚,可以說泰國的政治就是精英們和國王控制的,人民的政治權利十分有限(主要體現在選舉權上),他信為什麼能上台,因為他承諾將提高底層人民的待遇,而底層人民佔全國人口的70%,所以他獲得了足夠的選票,在一些農村,他的支持率可以高達90%。但泰國的軍隊不像我們的解放軍一樣只對黨絕對效忠,而是效忠於國王。國王代表的是中產階級和大富商的利益,他信的行為無疑損害了上層階級的利益,所以國王是反對他信的,不過他不會明顯的表示出來。既然國王反對他信,而軍隊效忠國王,那麼他信下台就可以理解了。
為什麼泰國國王擁有這么大的權力,當然這得從泰國歷史講起。
追追溯到1855年,同中國一樣,泰國面臨列強門戶開放的蠻橫要求;不同於中國的是,泰國國王順從地與大英帝國簽署了「友誼和商貿條約(Bowring Treaty)」,隨後與其他歐洲列強、美國和日本簽了同樣條約,打破了皇室對外貿易的壟斷,向世界開放了經濟。
到著名的拉瑪五世朱拉隆宮(1868-1910)即位,他明智地認識到經濟的轉型對社會的影響,年輕的君主在1874年一步一步地廢除了奴隸制和領主制。對勞動力的解放,導致了傳統等級制度的解體。完成了對軍隊的專業化轉型,並推行軍官精英化。
朱拉隆宮意識到了法律體系現代化的需求,他僱用了很多西方法學家創立了泰國的現代《刑法典》、《民事法典》和《商法典》,以及隨後的《民事程序法典》和《刑事程序法典》。
隨著司法和立法的改革,朱拉隆宮王啟動了政府機構改革,1894年,國家參議院被設立,一種新型的公共服務形式開始取代以恩賜為基礎的舊式制度。
這些改革都是在國王和他的新大學和軍事院校培養的精英的合作下,自上而下地完成的。
泰國在亞洲國家中避免淪為殖民地,同時保持了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皇室在國民中建立了很高的威望。
這種合作推動改革模式一直延續,到1925年,泰國經濟變差,以歐洲海歸為主的年輕精英們開始對改革的速度不耐煩。1932年,以律師和軍校畢業生為主的精英們發起了政變並接管了政府,他們創制了泰國第一部憲法,迫使泰王放棄了絕對權力而成為立憲君主。
這次變革由泰國政治精英和軍隊精英一手操辦,值得注意的是,完全沒有人民的參與,人民只是默默地被動地坐上了民主憲政的列車。
泰國國王第一次被動地甚至被精英脅迫著踏上了憲政民主的火車。
國王與精英合作,人民架空
1932年之後的60年裡,泰王和精英們在民主的旗號下,不斷地玩著「精英結黨—爭斗—軍隊政變—國王仲裁和平定」的游戲。
獲得國家主導權的精英階層,被利益和權力的慾望驅使,時而結黨時而內斗,從而給予了皇室很多合縱連橫的空間。
特別是當代國王普密蓬非常有權術天賦,逐漸地在泰國正式的文本憲法下建立了一套更有效力非正式的法律———一種潛規則,好像一種不成文的實質憲法。
泰國國王這種在不成文憲法中的實質地位,不是在1932年就自動出現的,是在幾十年來君主、軍隊和當選政客之間的政治斗爭中形成的。
英國和荷蘭的君主立憲制是虛君實憲的,君主是民族的象徵,只在憲法和相關法律嚴格規范下發揮作用,通常只是行使禮儀性的憲法義務,不能有政治性的功能。
然而,泰王不僅擁有比他們強大的實質政治權力,還擁有巨大的可自由支配的財力。
泰國的君主沒有把憲法看作可以限制和分配政府權力的長久的或者永久機制。事實上,泰王曾經說過,憲政只是舶來的基於民主的書面語,不適合泰國的獨特的政治文化。
他還引用佛教的非永久性理念,強調沒用的機構可以隨意改變,憲政只是人類的臨時性產物。
在泰國,君主似乎是永久的,憲法只是短命的,憲法也許不能制約君主,但可以讓臨時的權力持有者合法。
1932年之後的60年裡,泰王和精英們在民主的旗號下,自信地不斷地玩著「精英結黨—爭斗—軍隊政變—國王仲裁和平定」的游戲。
泰國傳統的政治社會精英們在社會中有著知識分子、專業人士、企業家、公務員、職業軍官、成功商人等等身份,得益於泰國經濟的發展,過著富足的生活,談著21世紀西方社會流行的哲學、文化或娛樂話題,他們卻通過保持與平民同胞的距離來認證自己的體面和優越感。
他們習慣於在小圈子的密室、飯桌甚至按摩房內進行政治權力安排和相關的利益交換,在政局平穩時對外維持著一派和諧和一團和氣的表象。內斗激烈時來一個軍事政變,重新洗牌。
在民主憲政的大旗下,民主的精神只是隨時拿來用以向政敵開戰用的大旗,精英們實際上按照那種老牌的政治游戲規則行事,把民主憲政制度的「代議制」簡化為「代主制」,這種代民做主的游戲被理直氣壯地玩了70多年。
所以泰國在一百多年的歷史中民主進程一直是裹足不前,封建殘餘十分濃厚,人民的許多利益
多收到了侵害,反應在生活中,就是老闆會對下屬說「我是你的主人」,若是在歐洲,那老闆估計會名譽掃地,公司倒閉。
㈩ 泰國在二戰時是日本的盟國嗎
泰國在二戰時是日本的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暹羅傾向日本,1941年被日本佔領,宣布加入軸心國。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日本和暹羅簽訂《日泰攻守同盟條約》。1942年1月25日泰國宣布向英美宣戰,日本曾將部分在緬甸和馬來亞半島北部佔領地割讓給暹羅。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暹羅隨即在翌日宣布「暹羅1942年1月25日對英美宣戰宣言無效」,暹羅的「宣戰無效」宣言被同盟國承認。1949年改名泰國。泰國的意思是「自由之地」,在其歷史中,泰國可以引以為自豪的是它是東南亞唯一的一個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泰國成為美國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盟國。在東南亞地區,泰國亦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家;首都曼谷是該區域中國際化程度很高的大都會區。另外,泰國是東盟始創國之一,亦在東南亞區內事務有積極的參與。
(10)泰國為什麼是大腿國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背景
日本侵華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從而在世界東方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之後中國政府向國聯求助,卻並未得到國聯的積極回應。
當時西方大國普遍奉行綏靖政策,意圖通過縱容法西斯的行徑來換取暫時的和平,由此日本得以自行其是。這場事變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世界格局,二戰已經浮現。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進一步加劇了國際形勢的緊張態勢。
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
1929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嚴重沖擊了義大利,墨索里尼斷定領土擴張是減輕國內經濟壓力所必需的辦法,進而走向了擴張的道路。首先,他希望先吞並衣索比亞,但想達到目的,必先得到英、法默許。
英、法最終對義大利的行為採取綏靖政策,墨索里尼認為時機已成熟,便於1935年10月3日,發動了侵略戰爭,在經過7個月的抵抗之後,因西方國家的出賣和兩國實力差距過大,衣索比亞寡不敵眾,最終淪陷。這次戰爭進一步暴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軟弱無能,助長了法西斯的囂張氣焰。
西班牙內戰
西班牙內戰(1936年7月17日——1939年4月1日),是在西班牙第二共和國發生的一場內戰,由共和國總統曼努埃爾·阿扎尼亞的共和政府軍與人民陣線左翼聯盟對抗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為中心的西班牙國民軍和長槍黨等右翼集團;
反法西斯的人民陣線和共和政府有蘇聯和墨西哥的援助,而佛朗哥的國民軍則有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和葡萄牙的支持,最終親法西斯的佛朗哥勢力獲得勝利,重新在西班牙復辟帝制。因為西班牙意識形態的沖突和軸心國集團與共產勢力的代理戰爭,使西班牙內戰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的前奏。
慕尼黑陰謀
1938年3月,德意志第三帝國並吞了奧地利。接著,希特勒以保護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德意志少數民族的利益為借口,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面對德意志第三帝國法西斯的咄咄逼人的侵略,英法兩國以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並與希特勒達成協議,希望把德意志第三帝國的侵略矛頭引向蘇聯。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首腦阿瑟·尼維爾·張伯倫、愛德華·達拉第、阿道夫·希特勒和貝尼托·墨索里尼在德意志第三帝國
的慕尼黑開會,簽訂協議,在沒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的情況下,強行把蘇台德等地區割讓給德意志第三帝國。歷史上把這次會議稱為「慕尼黑陰謀」。至此,綏靖政策達到頂峰。慕尼黑協定的簽訂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
德意志第三帝國更加肆無忌憚,第二年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全境,德意志第三帝國軍事和經濟實力大增,加速了侵略擴展的步伐。蘇聯對英、法兩國更加不信任,出於自己國家的安全考慮,1939年,蘇聯與德意志第三帝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由此,在與蘇聯商討了瓜分波蘭和東歐勢力范圍,得到蘇聯的中立保證之後,希特勒決定放手一搏。這一條約進一步加速了二戰的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