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拳館怎麼學習
A. 初學者如何練泰拳。
基本功: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往簡單了說就是心肺耐力+肌肉。心肺耐力可以選擇長慢跑或者跳繩。長慢跑要堅持跑半小時以上,最好不要停歇,以後都半小時即可。跳繩第一次堅持連續100以上,保持2天。第二次150,再保持3天,第三次200,以後都保持在200以上即可。
肌肉可以選擇做俯卧撐,初次做,可以一次做10個為一組,不可中斷,每組休息一分鍾,連續做三組。如果沒有任何不適,證明身體素質基本過關。堅持一個星期,改為每組15個,做兩組,每組休息一分鍾。或者做三組。每天堅持鍛煉。
我猜想你練習泰拳主要是為了防身吧!如果是這樣,這些訓練也就足夠了。下面是技術的學習,泰拳雖然簡單,不過還是有很多技擊動作的,建議你重點練習拳法里的直拳和左右勾拳,還有膝擊和肘擊,這個一定要特別注意練習,泰拳的精華所在,也是殺傷力最強的招式。小時候上體育課老師都會讓我們做高抬腿,膝擊的動作跟那個差不多,就是讓膝蓋盡量上揚,每天左右腿膝擊動作各做20個,堅持一個星期,以後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肘擊也沒有固定的招式,就是用肘部去擊打對方,隨機應用吧!有一個特別經典的拳法就是先一個直拳,瞬間再連上一個肘擊,都是用右臂,自己好好想想。還有很多技擊技巧,這個沒有老師教絕對是不行的。還有正宗的泰拳訓練是非常嚴苛的,你肯定會受不了的,所以,你能做到上面所寫的訓練也是很好了,又不是去打比賽,何必對自己那麼殘忍。(*^__^*)
B. 怎麼練泰拳
職業泰拳師訓練法 2006年04月09日
keywords:泰拳師,訓練 歸類於:泰拳 TrackBack
練習,無論對職業或業余拳師都是極其重要的。因為拳術的目的並不限於強身健體,使氣力充沛,還要追求實戰中的效能,與人比武不致輕易被對手制服。
武道的最終意義在於求知,拳師們開始習藝,首先也要自知,在確定本身體魄情表為健全良好之後,方可認真練習。所以拳師真正的開端應為身體鍛煉,從預備功夫下手。
練法
跑步:首先須履行的程序是清早跑步,以增強耐力,使腿部肌肉豐盈,對拳師在擂台上進攻退守,均極有好處。拳師能否在敵不斷壓迫下屹立不倒,馬步占極為重要地位。泰拳師公認跑步為練習拳藝的基礎,須嚴格遵行。清早跑步之後,白天需要有充分的時間休息,至黃昏時,一般為下午四時許繼續練習。
練習程序,著名武館各有差異,但目標相同。一部分拳館命拳以跳繩開始,另一部分則先行擊影,泰語曰「打風」,而後打沙包,續而進行對打。最常見的是以擊影開始。
擊影:擊影練習,可謂拳師練習的熱身運動,能催醒身體四肢肌肉神經,待適應劇烈訓練,拳師藉以練習身手的協調配合、進退平衡以及出招擊空時收勢回防的重要慣性,是「意」的訓練。譬如練拳,則須注重雙拳動作的連貫,運足和發勁正確,並且應多用各種步法,如躍進、急退圍繞而進,拳與步須配合,始稱有方。如練肘招,方法一樣,心目中需假設敵人存在,觀其動態,運足相應,適時揮肘出擊,招數可長可短,或忽然改變攻擊角度,又可借勢於護膝抵敵,自由發揮。若練空腿,要點不在於猛,而在於把持身體的平衡,使腿招收發靈活、防守嚴密而堅固,不致輕易受敵暗算。用膝也同樣,如動馬沖膝,須膝步一致,膝招才能流暢活潑。練內圍纏戰的膝招,則須雙臂如同抱敵,下拽迎合膝招上沖之勢。
又有蹲身擊影法,練時身體下踞,雙足則先後溜動,與跳繩相仿,依循1-2-3規律,雙拳以相同的節奏打出。常練此法,可增強下盤耐力。筆者曾觀察泰拳高手乃佛練習,發現其練空拳方式與一般平庸拳師慢條斯理、不用勁的擊影法迥異。他不只手足敏捷,且每動一招一式,均吐氣助勢,意勁俱在,與真搏沒什麼分別。乃佛擅長用左前足蹬踹,腳起連環,其靈活程度如手一樣,令人嘆為觀止。後來的無敵拳師狄西蓮練空拳時,重點則在其成名絕技–連環沖膝,可見拳術之道,因人而異,沒有自我束縛之理。
打沙包:打沙包是泰拳基本練習方法之一,可加強拳頭威力和硬度,使肘、腿、膝招更具威力。練沙包的要點是不可蠻干,應環繞沙包做有規律的移動,一面磨煉步法,一面選擇不同位置、角度、距離,發動攻擊。拳招須有目標和組織,如左先右手,再接以左拳,依著1-2-3節奏;發右拳亦然,須以靈活准確為旨,拳招熟練之後勁力自見增強。練肘招宜先用前臂打擊,配合上步時間,距離須適當接近,始見功效。膝擊練習亦然,接近沙包,兩手緊執上部,發力拉拽,彎身擰腰,提膝全力撞之。熟練之後可左右騰躍,同時兩膝連環沖撞沙包,以密度高、力度猛為目標,練此法兼可增強體力。
踢沙包須注意接觸位置正確,揮腿時間錯誤,可導致足踝受傷,須用毛脛踢撞。因以腳尖蹴人,不但威力不足尤其容易受傷。發腿時重心足踮立,使全身重量集於動腿之上,招勢自然有勁。腿招收發前後,須保持戒備姿勢並且堅固不失,以防對手狙襲回擊。綜合練習沙包要點有四:著位正確、切力集中、貫徹性和呼吸適調。
筆者在1971年時,曾目擊當代拳王「旋風腿」亞披勒練沙包,其腿勁有如排山倒海,一聲悶吼,腿立刻如閃電掃向沙包,猝然爆發巨響。彼施連環腿踢時,更如連環炮,聲音堅實,尖銳刺耳,震人心魄。其拳肘與膝撞的角度異常狹小,令人難以防範,真是名不虛傳。
對打:對打練習,是賽前積極訓練的主要項目,在曼谷獲出賽資格拳師,每周的對打不下三次,通常是隔日練習,周日休息。練對打可增強拳師耐性、速度和鬥志,缺乏對打練習的拳師,在角斗時試圖輕取敵人,多感力不從心。泰拳師在對練時,一般只運用穿戴拳套的拳頭全力搏擊,腿膝招數危險性高,因此不適宜在對打時施用。
泰拳術經歷了數百年不冶煉升華,訓練方面別具心得,例如比賽每局時間三分鍾,備戰練習回合時間達四分半鍾,休息時間不超過一分鍾。若比賽每局兩分鍾,則練時三分鍾。此種高度壓力式練習法,無疑可使拳師在擂台上接觸時有足夠的體能與耐力應付比賽的需要。對打練習分量絕不宜多,如預期比賽十回合,應每次對打四回合,一般五回合賽事,對打三回合,已是足夠。至於四回合以下者,則練兩回合為准。
另一重點是練習須隔日進行,使身體充分休息,不致因練習過頻而損害腦部健康。原定在1982年中舉行一場泰國拳壇高手爭霸,「通天膝」狄西蓮迎戰「飛將軍」沙瑪,雙主積極備戰,分量這高為前所未無。計前者練習65日,對打達102回合,特別注重擊靶練習;後者則練45日,對打86回合,加強角力分量,以期對抗狄西蓮的膝撞戰術。
引靶:近年泰拳師最重視的特殊練習法,有「引靶」與「角力」兩項。引靶是最先進的訓練法,由教練或專業靶師佩持長尺余的長方形皮靶,其形狀如枕,作活動目標,帶引習者攻打。教練可任意引導拳師向各部位進攻,並不斷報以干擾、回擊,使後者同時練習防衛。練靶特殊功效在於能使拳師的膝、腿各種招數靈活准確,加上教練的催促、壓逼,其攻擊組織和密度相應提高,較之獨自擊打沙包,得益自然有天壤之別。泰國無敵拳師「通天膝」狄西蓮,以膝技卓絕威震拳壇,筆者於1982年秋專門前往拜訪其潮籍館主,參觀其練習。他進行擊靶時,大部分時間纏著靶師,集中練膝,其膝招威力駭人,疾如閃電,尤善連環沖撞,每一擊足以制人死命,自然獨步拳壇。內地拳師,多數並無嚴格規律的訓練,活靶練習,時有或無,因此用招偏散,遠不如京畿拳師的准確有勁。
角力:角力練習,又稱摟抱,是憑長時間的包纏、投摔,使馬步堅穩、膝招靈活,對於磨煉耐性最具效果。其法為選擇體型相返對手,互扣扼勁脖,輪流用力拉拽、壓下或推放迎合膝招撞擊,被動一方則竭力抗拒,發勁將對方揮開或向側投擲,令之失勢。在兩力相抵之下,雙方常成緊貼、繞轉形勢,須不斷移動或運動消解對方牽引和膝攻。久練可幫助拳師在內圍爭持時發揮膝技,佔取優勢,在應付敵人膝攻時,則擅於護衛及回擊。在泰國部分有名拳館,拳師在賽前練習,須角力達30~40分鍾,其酷烈程度,必須親身經歷方可體會。
試招:備戰拳師,又須頻練「試招」,為磨煉拳藝佳法,在原定練習程序完結後,拳師即與教練或體型相近對手相戰。但不如真實搏鬥般兇狠,否則造成意外,未及登台已受創傷,適得其反。試招之法雙方各出招數對戰,但不用勁,互相拆解、回擊、運用戰術,藉以培養反射神經、靈敏性的實戰技巧。拳師可隨意選擇各種招數演練,例如練腿踢招路,甲方踢,乙方擋格後回以後踢,使甲方招架,互相輪流練習。又如一方用低踢或肘周,或練內圍膝撞,對方則集中護衛。破解前者用膝之勢,須用退擊戰術者可專練退戰方式,如此類推。此種演習,可改善拳師打鬥時的姿態與風范,使養成攻防技擊的節奏和韻律感。如果練習中一方有相當的拳技和經驗,則練者獲益更大。
跳繩:其次一項最平凡簡便的訓練,是跳繩運動,也是拳師必須持之以恆的練習項目。其益處是可強化腿部機能,使拳師移動敏捷,體重下降,而力增強。初出道的拳師,每日下午練習前必跳繩三數回合做熱身運動。因體重問題而須減重的拳師,可每日進行30~60分鍾的跳繩,練時加穿厚衣,催助身體內水分揮發,效果尤佳。
體操:最後的練習項目是體操,在練習前或後均須進行。能強化軀體各部筋肌功能,伸展全身靈活性。練習後的體操動作宜放緩,使身體神經松馳,體內各部機能平靜,回返原狀。體操方式與一般柔軟體操並無大差異,有蹲跳、開胯、溜腿、搖頸、掌上壓等各種運動,其中以腹肌運動最受注重,因與拳師的耐打能力有密切關系。泰國拳館師,每日須練習腹肌運動100~200次,以增強腹部抗力。基於拳壇的發達,泰國職業拳師練習方法也隨時代進展改變,廣泛而論,數十年前的拳師,雖然拳藝有其獨到之處,體能訓練方面則還不如當今拳師的科學化,功效自然不可相提並論。
例如:在60年代以前拳師之練習程序,一般均以擊影、打沙包、對練為重點,輔助練法則有跳繩與度招。唯其後各武館好相繼大幅度加強角力之練習,同時更有長方形皮靶之出現,引靶協助拳師追擊焦點之訓練技術急速進展,令新一代拳師韌度及手腳組織、密度全面強化,至今此兩項特殊練習法已成職業泰拳訓練絕不可缺少成分。
程序:下面介紹的是70年代全泰國最強的兩名高手乃佛與威倉蓮的個別練習,以供讀者做一比較和參考。
「泰南慧星」乃佛曾是技藝最出色的拳師,無敵全泰,據其教練固鈴介紹,他自初出道以至聞名全國,均依照一套固定的練習程序,十年如一。積極備戰,通常在於賽期前約二十日開始,直至賽前一日休息。早上五時許時練跑,以中速進行長跑,繞皇家田三周。跑步後在皇家田內選擇適當地點練腿功,蹬踏酸柑樹干,以增腿力。回到拳館,可與教練試招,練踢和蹬,以靈活敏捷為准則。教練進馬掃腿,乃佛後撤半步,立即以毛腿或膝招回擊。其後練體操,可使軀體緊張耐打,重點在於頸腱、腹肌。早餐之後自由活動,至下午三時後在拳館內與其他拳師一並集中訓練。練習之前應接受適量的熱身按摩,以頸部、肩、臂、小腿肌肉為重點。
首先進行三回合擊影,輪流練高低踢腿與蹬腿,或接以膝擊,連環配合,後休息一回合,須做全身按摩,繼練五回合活靶,全力施腿踢、膝沖,一如實戰。每次休息時行按摩,因其功效甚大,可加速血液循環,消除疲勞。隨後練沙包兩回合,主練飛踢法,重復發左或右腿踢向沙包。復而練兩回合擊影,又再按摩。待肌肉放鬆,才進行沐浴。總結每日實際練習時間,共12回合,此為平常練習程序。
在周一、三、五天,練習程序變更,以五回合對打代替練靶。對打練習時,乃佛常選擇不同類型對手,如擅左右、速攻或退戰諸型拳師,從中磨煉適應能力。彼特別著重練閃避及防衛技術,養成異常銳利的視覺反射神經及觀察敵人拳路的本能。乃佛不喜跳繩或角力,而極重視與對手或教練試招,所以屬於較「活」的練法,每次練習時間長達20分鍾。彼在內圍時,覷敵肩的動感,測其膝勢,以靈活身法切入破之,或逢其臂腋下脫出,反挾之用膝向其背回擊。彼最擅拭敵鉗制突圍,立以各種招數反報,其彈肩撞人手臂解圍一法,效驗如神。
此位泰拳高手機智、目光敏銳,為其同輩拳家之冠,屢勝強大對手,與重擊手對陣,亦肆無忌憚。此點,與其練習偏重試招極有關系。同期的「萬年青」威倉蓮,年屆三十猶克拳壇頂尖高手,因其自律及勤練關系。彼自14歲始以打拳謀生,至34歲退休,共積224戰,只有三次被對手擊倒失敗。
威倉蓮的備戰程序,內容大致如下:
擊 影 四回合
打沙包 四回合
練 靶 四回合(周一、三、五則對打)
試 招 四回合
在主要項目之外,還須跳繩20~30分鍾,及結束前作20分鍾的柔軟體操。彼每戰之前,必自我告誡,誓不與友人胡混,酒則僅逢喜慶始沾唇,更與女色絕緣,其高尚品行被拳壇中人視為模範。泰拳師在國際性交流賽中屢勝原因,除在經驗、技術方面占明顯優勢外,顯然與其訓練方法甚有關系。值得研究的問題是:莫非異種武術家的練習不夠勤懇?泰國拳師國類職業關系,練習固然嚴格,但不可忽視的是,日本拳師尊武士道精神,修煉何嘗不是刻苦和積極,美國武師的體格、技術鍛煉,何嘗不達高度科學化?
此中關鍵是質與量的問題,量大而質不足,則徒勞無功。泰拳訓練法獨特之處,在於專一為培養實戰本能,故一切皆環繞著」戰」的主題而推進。反觀外國武術家的練習,大部分健身有餘,善戰則不足,故運動分量雖大或難度雖高,卻未必能真正提高練者戰力,效果反不如泰拳實際。近代最著名教練固鈴曾言:「冀為好拳師,須行長時間試招,經常按摩,多練技術,日跑不歇。最重要者是斗心,倘無百分之百斗心,則難成大器。」
C. 泰拳訓練方法
泰拳訓練方法
導讀:泰拳對於手臂以及腿的攻擊是十分注重的,因此大家在訓練中,最重要的是手腳的肌肉訓練,一起來看看吧!
泰國現代泰拳訓練方法:
1.晨跑
清晨起來跑步,可以增強耐力,使腿部肌肉發達,對於拳師在擂台上進攻退守,均極裨益。拳師能否在對手不斷進攻面前不被打倒,與站樁極有關。泰拳師公認跑步為站樁功力的基礎,必須嚴格遵行。
跑步完了之後,日間需要有充分的休息時間,一般直至午後,下午四時左右才開始繼續訓練,午後訓練程序,各著名武館各有不同。一部分武館的拳師以跳繩開始,有的拳師則以技術動作空擊開始,然後打沙包,進而對打,最常見的是以空擊開始。
2.空擊
空擊,泰拳師稱之為「擊影」。是拳師運動中的熱身運動,使全身的神經和肌肉進入興奮狀態,以適應後面的劇烈訓練。空擊訓練主要是協調身手的配合,進退的平衡,特別注重於實戰時出招打空以後迅速收式回防的習慣性培養。另一個目的是「意」的訓練,即假想敵手的訓練,想像怎樣對敵手進行攻擊和防守反擊。所以,泰拳謂空擊為擊影,是深有函意的。
空擊練拳時,注重於雙拳動作的連貫;運足(步法)和發勁的正確,並且盡可能多用各種步法,如躍進、急退、或圍繞而進,拳與步須配合。
空擊練肘時,假想敵手的存在,雙方已進內圍(貼身)戰。觀察對手的動態,或運足相應,或適時揮肘出擊,招數可長可短,或改變攻擊角度,又可借勢抵敵,自由發揮。
如果是練腿擊,不在於練猛功,而在於怎樣保持身體的平衡,使腿招收發靈活,防守時嚴密堅固,不致於受到對手的突然襲擊。
練膝擊時,注重膝招流暢活潑,如上步沖膝,須保持膝步一致。練貼身纏戰的膝招,則想像雙臂箍住對手,下拽迎合膝招的上沖之勢。
還有蹲身空擊法。練空擊時身體下蹲,雙腳前後溜動,與跳繩相似。按1-2-3的口令,雙拳以相同節奏發出。長練此法,可增強下盤的耐力。
著名的泰拳高手乃佛練空擊時,與一般的平庸拳師慢條斯理、不用勁的空擊法根本不同。他不但手足敏捷,且每招每式,均吐氣發聲助勢,意勁俱在,與實戰時無區別。乃佛擅長用前腳蹬踹,腳起連環,其靈活程度如手一樣,令人嘆為觀止。80年代拳王狄西蓮,練空擊時,重點則在其成名絕技,連環沖膝。可見泰拳師練拳,因人而異,自由發揮。一點也不循規蹈矩地來約束自己。
3.打沙袋
打沙袋是泰拳基本練習方法之一,可以加強拳頭的威力和硬度,使肘、腿、膝招更具威脅。練沙袋的要點;是不可蠻干,應環繞沙袋,作有規律的移動,一面練習步法,一面選擇不同位置、角度、距離發動攻擊。
拳招必須有目的和意圖,一般是組合拳,如先左後右,再接以左拳,依1-2-3的節奏,發右拳也是一樣,必須靈活准確,拳招熟練之後,勁力自然會增強。
練肘招時宜先用前臂打擊,配合上步時間,距離須把握准確才有功效。
膝招練習也要靠近沙袋,兩手抓住沙袋的上端,用力拉拽,彎身擰腰,提膝全力撞擊。熟練後可左右跳躍,同時用雙膝連環沖撞沙袋。以頻度高、力度猛為好。這樣練還可以增強體力。
踢沙袋時要注意接觸位置要准確,揮腿時間不對的話,可以使足踝受傷。必須注意只能用腳背和腳桿(小腿桿)抽擊沙袋。用腳尖踢人,不但威力不足,還容易把腳踢傷。發腿時中心足注意要惦立,以腳前掌著地而後跟抬起,才能使全身的重量與勁力集中在動腿上,擊打目標時自然就有了威力。腿招收發前後,要保持戒備姿勢,使之成為習慣動作,以防實戰時對手狙擊回襲。
初學者為提高練習效果應了解沙袋結構。沙袋是用雙層皮革或相似皮革材料,內芯充填粗沙,兩層皮革間充填軟鬃或海綿類而製成的,呈圓桶形。沙袋的大小可以根據練習者自己的體重、練習目的等具體情況恰當選擇,將沙袋懸於空中進行擊打練習,沙袋放置的高度可根據練習者身高自行調節,一般是懸吊在以擊打沙袋中間部位的高度為宜。
將沙袋貼牆架起或一人扶托另一人進行擊打,這樣可以避免沙袋被擊擺盪,易於體會、掌握擊打動作。練習時最好是在教練或同伴的指導幫助下進行,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動作,盡快地掌握正確動作。
擊打沙袋時,可在原地進行單個拳法的擊打練習,也可在移動中進行各種拳法進攻步法的聯合訓練,如向前滑步擊打、向側滑步擊打等。並還可在訓練中,採取進攻與防守動作相結合的方法。如迎擊拳法,閃躲後的還擊拳法以及真假、輕重拳法的結合。在比賽前如能了解對手,更可從實戰出發,進行針對性的進攻拳法的練習,提高技、戰術水平,以利在實戰中應用。
練習擊打沙袋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初學者應在基本掌握各種拳法動作的基礎上,再進行擊打沙袋的練習。在擊打沙袋的練習過程中,不斷改進技術動作,否則容易形成錯誤動作,難以糾正。
②練習前一定要充分做好准備活動,尤其是手指、手腕、肩、肘關節、腰部,以防受傷,擊打時不宜徒手做,一定要纏好護手帶,戴上專用的擊打沙袋手套或練習手套,這樣既可避免挫傷又可增加握力和用力的感覺。在擊打沙袋時,先輕後重,最好是在做2-3組空擊後,再進行擊打練習。
③在擊中沙袋的瞬間,拳要握緊,腕關節緊張。腕關節稍內扣保持拳鋒與尺骨在一條直線上,防止受傷。這一點尤其重要。練膝、肘腿招時主要是掌握技術動作,保持身體平衡,而不是練功。因此不要發力太猛,以免受傷。
④在擊打沙袋時始終要保持正確的實戰姿勢,擊打後立即收招並作好防守,以形成良好的動作習慣。
⑤擊打沙袋時精神要集中,要有實戰觀念,假設對手,以培養實戰意識。練拳時,用拳鋒正面擊打沙袋,發拳時眼睛注視擊打部位,做到出拳迅速准確有力,此時擊打沙袋的聲音清脆、短促、沙袋垂直顫動,否則是發拳用力不合理,切忌出拳時推擊。
⑥沙袋使用一段時間後,容易在經常擊打的部位形成凹陷,練習時應注意避免擊打在凹陷與平坦部位的交接處,因該部位易於是拳腳滑動,造成扭傷。
⑦初學者在擊打沙袋練習時,應先進行單個招式的練習,最好是從直拳練習開始,因為直拳易於掌握。然後再練習擺拳,勾拳拳法,再練腿法、膝法、肘法等。在較熟練地掌握單個招式的基礎上做各種招式的穿插、組合、連續擊打動作的練習。
⑧初學者在擊打沙袋練習時,一定要注意動作的正確性,擊打時動作的速度應先慢後快,重量應先輕後重。並且一定要結合步法進行打擊,不能只注重招式,而忽略步法和全身協調用力的技術要求。否則在實戰和比賽中難以得到應有的發揮。
⑨初學者在練習擊打沙袋的過程中,要不斷地摸索掌握沙袋被擊後的顫動規律,注意出招時用力的時間、距離和角度,尤其在擊打擺動的沙袋時更應如此,否則容易發生手指、手腕、肩肘、關節受傷事故。
⑩應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擊打練習,在練習前應安排擊打內容組數,每組的時間以及要求,並要求出招時的頻率,輕重的.節奏,及根據自身的技術特點,體力情況進行安排,以提高練習效果。
泰拳著名高手「旋風腿」亞披勒練沙袋,其腿功有如排山倒海,一聲悶吼,腿快如閃電掃向沙袋,猝然爆發巨響。亞披勒練連環腿時,更加連珠炮一般,聲音堅實,尖銳刺耳,振人心魄,其拳肘與膝撞的角度異常刁猾巧妙,令人難以防範,真是名不虛傳。
4.對打
對打練習,是泰拳師賽前積極訓練的主要項目,在曼谷已獲排期出賽拳師,每周對打不下三次,通常是隔日練,星期日休息。
練對打可增強拳師的耐性、速度和鬥志,缺乏對打練習的拳師,在比賽時往往想輕取敵人,反而力不從心。
泰拳師在對練時,一般只運用穿戴拳套的拳頭,全力搏擊,腿膝招數危險性高,因此不適宜在對打時使用。
泰拳術經過數百年的不斷冶煉升華,訓練方面的確別具一格,例如比賽每局時間三分鍾備戰練習回合時間達四分鍾,休息時間不超過一分鍾。若比賽每局兩分鍾,則練時三分鍾。這種高度壓力式練習法,無疑使拳師在擂台上比賽時,有足夠的體能與耐力應付比賽的需要。
對打練習次數不宜過多,如預期比賽十回合,那麼每次練習只要對打四回合,一般五回合賽事,對打三回合就足夠。至於四回合一下的比賽,則練兩回合就夠了。
還要注意的一點,是練習須隔日進行,使身體充分休息,不致因練習過頻而損害腦部健康。
1982年舉行的一場泰國拳壇高手爭霸,戰前「通天膝」狄西蓮迎戰「飛將軍」沙瑪,雙方積極備戰,訓練之刻苦前所未有,狄西蓮練習65日,對打練102回合,特別注重擊靶練習;沙瑪則練了45日,對打86回合,加強角力練習,以對抗狄西蓮之膝撞戰術。
5.手靶訓練
近年泰拳師最重視的特殊練習法,有「手靶」與「摔跤」兩項。
手靶是引進的先進訓練方法,由教練或專業靶師手持正方或長方形長靶,其形如枕頭,作活動目標,帶引拳師攻打。教練可任意引導拳師向各部位進攻,並不斷報以干擾、回擊,使後者同時練習防衛。
手靶的特別功效,在於拳師的膝、腿等各種招數,靈活准確,加上教練的催促、壓逼,其攻擊方法和密度相應提高,比獨自攻打沙包,效果好得多。
「通天膝」狄西蓮,以膝技卓絕威震拳壇。他在擊手靶時,大部分時間纏著靶師,集中練膝,其膝招威力駭人,急如閃電,尤善連環沖撞,每一擊足以至人死命。
6.摔跤
摔跤練習,又稱摟抱,是憑長時間的纏抱投摔,使樁步堅穩,膝招靈活,對磨練耐性,最有效果。
方法是選擇體形相近的對手,互相抱住頸頂,輪流用力拉拽、壓下或推放,迎合膝招撞擊,被動一方則竭力抗拒,發勁將對手攆開或向側投擲。在兩力相抵之下,雙方常成緊貼、繞轉形勢,必須不斷移動或運動消除對方牽引和膝功,抗爭十分激烈,雙方體力消耗很大。常練可幫助拳師在內圍爭持時發揮膝技,爭取優勢,在應付敵人膝攻時,則善於護衛與回擊。
在泰國部分有名拳館,拳師在賽前練習,摔跤時間長達三十至四十分鍾,其激烈程度,難以言喻。
7.過招
參加比賽拳師,還經常找同伴或教練過招。以磨練技藝,在原定練習程序完結後,拳師即與教練或體形相近對手相戰,只是不像比賽時那麼認真兇狠。否則造成意外,未及登台已受創傷,適得其反。
過招的辦法是,雙方各出招數對戰,而不用勁,互相拆解、回擊運用戰術,藉以培養反射神經,靈敏性與實戰技巧。
拳師可隨意選擇各種招數演練,例如練腿踢招數,甲方踢,乙方擋格後回以反踢,使甲方招架,互相輪流練習。又如一方用低踢或肘撞,或練內圍膝撞,對方則集中護衛,破壞前者用膝之勢,用退擊戰術者可專練退戰方式,如此類推。此種訓練,可改善拳師打鬥時姿態與風范,養成攻防技擊之節奏和韻律感。
8.跳繩
最平凡簡單的訓練,是跳繩運動,是拳師必須持之以恆的練習項目。其一處在可強化腿部機能,使拳師移動敏捷,體重下降,耐力增強。
初出道的拳師,每日下午練習前,必跳繩三回合,作熱身運動。因體重問題而須減重的拳師,可每日進行三十至六十分鍾的跳繩,練習時加穿厚衣,催助身體內水份揮發,效果尤佳。
跳繩這一項活動對於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多少都曾接觸過,它是非常簡單的一項全身運動。從器材上說:結構最簡單,攜帶極為方便,活動時只要小小的地方能跳動就行了。佔地面積小,並且沒有過多、過高的要求,在其他項目中作為輔助訓練也是必不可少的。跳繩可以提高人體內臟功能、健壯身體、增強下肢彈跳力和耐久力。一根繩看上去很簡單,但它能幫助拳手提高彈性、速度、落地緩沖性、彈跳持久性等,在練習跳繩時要結合比賽的需要,按三分鍾一個回合,中間休息一分鍾的方法進行,在跳的過程中動作要有變化,速度也要快速和中速變換,這才是拳手練習跳繩的要求。
⑴器材(繩子)及准備
要用直徑10毫米的臘繩,或機用皮帶(直徑8毫米)和代革用品,長度以本人臍部高低到地面,用腳踩直一圈為標准。
要穿平底軟性鞋,跳前須做准備活動,使各關節韌帶和肌肉展開,尤其是踝部關節及手腕關節更為重要。
(2)姿勢要求
頭部要正直,雙目正視前方,下巴自然地靠近胸骨頂端凹陷處,含胸、兩肩下沉,雙膝微屈,軀干向前下方彎曲,保持頸部、胸部脊柱生理弧度。
兩手握柄,手心向前方,肘部靠近軀干兩側,手內側貼近大腿外側股骨上13處(握繩柄主要靠拇指、食指,其他三指為次要,用兩手腕擺動繩子)。
跳繩時要用前腳掌彈跳落地,在落地時要輕松,膝部自然彎曲,略有緩沖動作。
(3)跳繩的方法與要領
跳繩時除了兩足的動作隨著變化而轉換外,其他部位如頭,軀乾和手臂盡量保持基本姿勢。如果在跳繩失誤時,要立即恢復跳動(間隙時間越短越好),繩子的揮動用兩手腕同時發力。
①原地雙腳跳:
動作要領:好似原地跑步,彈跳時靠一足前掌跳動,在落地同時另一足再做彈跳,依次交換。每跳起一次繞繩一圈,身體中心保持不變,始終在中間。
②單足二次原地跨步跳:
動作要領:一足做二次彈跳,每跳一次繞繩一圈,左腳第一次彈跳時右腳作後伸動作(只能用膝部作屈伸動作),當第二次彈跳時右腳作前伸,足尖綳直,這時快速落地換上右足彈跳動作,然後依次輪跳。
③前後交換跳:
動作要領:跳動前,左腳在前,右腳在後,兩足前後距離同肩寬,用兩腳前腳同時彈跳,跳動時,左、右腳不斷前後交換,一次輪跳。
④提腿90度跳
動作要領:一腳落地彈跳,另一腳作向上提腿與軀干成90度,小腿與大腿成90度,腳尖下垂,緊緊落地,原落地彈跳的腳向上提,交替進行。
⑤踢臀式跳(類似後提腿跑):
動作要領:一腳彈跳落地的同時另一腳小腿後屈,將腳後跟盡可能敲到臀部,然後落地換另一隻腳作以上動作,連續交替彈跳。
⑥步伐式(如泰拳步伐前後跳動):
動作要領:按拳擊基本步伐的要領作向前、向後、向左、或向右跳,每跳一次搖繩一圈。
⑦雙飛式或三飛式:
動作要領:雙飛即跳起一次搖繩2次,三飛是跳起2次搖繩3次,要求兩腳合並,同時用腳前掌跳起,提臂收腹直腿,兩腳尖綳直,兩手腕瞬時間加速作2次或3次旋轉。
⑧負重跳:
即上身穿上沙背心,或腰部帶上沙袋,還可用沙綳帶,只要能增加一點重量,不拘跳的形式進行跳動,這一類的跳是增加難度提高效果。
⑨變速跳(好似變速跑):
在一個回合中(為三分鍾),分階段的快速與中速跳,這是符合拳擊比賽中回合需要的,為的是使生理和呼吸系統等方面適應回合要求,每個回合跳繩為600次左右。
要求,一個回合400次以上為及格,550次以上為良好,650次為優秀。
跳繩時必須注意:
①跳繩時不要跳離地面過高,以繩能通過腳底為佳,落地必須要有緩沖,嚴禁用足跟著地,否則會震動大腦,影響健康。
②跳後,兩足各組肌肉有酸痛等的正常現象,嚴禁用冷水沖洗,要用熱水洗或按摩,使肌肉放鬆,消除肌肉群的疲勞。
③跳時呼吸必須用鼻以短快吸氣,呼氣要慢用嘴呼出。在快速跳繩前先吸一口量大的氣,隨後加快跳速,氣慢慢吐出,甚至氣即將吐完,再憋口氣,實在憋不住,放慢速度,隨後再吸氣,這樣不斷地交換是為了達到無氧訓練的目的,當休息一分鍾時,應進行深呼吸的調整。
9.體操
最後的練習項目是體操,在練習前或後均須進行,主要目的是強化身體各部位的筋肌功能,伸展筋骨,訓練後的體操動作宜放緩,使身體神經鬆弛,體內各部機能平靜,回復原狀。
體操項目有蹲跳、開胯、溜腿、搖頸、掌上壓等各項運動,其中以腹肌運動為主,與拳師的耐打能力有密切的關系。
泰國拳館的拳館,每日須作腹肌運動一百至二百次,以增強腹部抗打擊力。
60年代以前拳師之練習程序,一般均以空擊、打沙袋、對練為重點,輔助練法則有跳繩與過招。80年代後各武館即相繼大幅度加強摔跤訓練,同時有長方形皮靶出現,引靶協助拳師追擊焦點的訓練技術迅速發展,使新一代拳師韌度及組合技術、密度等全面強化,至今這兩項特殊練習法已成職業泰拳訓練絕不可缺少的項目
;D. 我想學泰拳有什麼方法
只有一種``就是來被我打
E. 泰拳訓練方法,泰拳的基礎
泰拳功法及基礎:
望日功:即每日眺望朝陽,鍛煉眼睛以增強目力,在角斗時自能集中眼神,應付敵人。
長跑功:在清晨選擇田野崎嶇路徑進行長跑訓練,強化腿力,跑時要經常在草地翻滾,讓身體皮膚與草木沙土摩擦,與露水接觸,久而使皮膚堅韌,可抵禦打擊,同時可培養跌倒時仍能應戰能力。
擔水功:將長1.5米至3米的粗毛竹貫通中節製成盛水容器,以之運水。以肩擔或用臂挾於肋下腰間的方式,徒步長途運送。此練法不獨能增強膂力,更可使腰肋強勁異常,對抗敵人的踢打裨益極大。
早浴:其法之一是沿灘於水深10--20CM處疾跑,須蹺足力踏,久練大增腿力。其法之二是於齊腰深的水中,平步穩立,舉掌下拍,入水反復攪動,等成團水泡上浮時,即以另一手曲肘下擊,敲向氣泡團,如是雙手反復拍擊,身體順勢搖動,久練全身異常強勁,此為泰拳秘技功法之一。
柔韌性訓練:職業拳手為了使自己的大腿踢出腿法時柔韌如木堅硬如鐵,對大腿需要做以下某些訓練;包括旋腰、正壓腿、側壓腿、後壓腿、並步壓、跪腿壓、撲步壓,當然訓練方法很多除了這些還有前搬腿、側搬腿、後搬腿、前控腿、側控腿、後控腿、前耗腿、側耗腿、後耗腿、前踢腿、側踢腿、里合腿、內擺腿、內掛腿、外掛腿等等。
(5)泰國拳館怎麼學習擴展閱讀:
泰拳規則:
一、場地
泰拳比賽場地與拳擊比賽場地相同。
1、圍繩內的面積為550×550平方厘米,每邊自圍繩向外伸出部分不得少於50厘米。
檯子平面應高於地面91厘米,最高不超過120厘米。
2、賽台平面必須墊一層厚15厘米左右的軟墊,上面再覆蓋一層帆布,表面必須平整。
3、三條圍繩,每條直徑3厘米左右,依次高出賽台40厘米、80厘米、130厘米,固定於四個角落的柱子上,圍繞賽台。
4、圍繩的四角立柱須罩以三角墊,圍繩的每一邊,中間用柔軟有韌性的織物將三條圍繩串連。
5、台的四角,其中一對對角分別為紅角與藍角,另一對對角為中立角。
6、在紅藍兩角各設一座踏梯,以供選手、助手、裁判等有關人員上下台之用。
二、服飾
服裝:參加競賽者規定穿紅或藍褲,以便公證人、觀眾及裁判容易辨認,拳賽進行時臂上可戴綵帶或飾物。在傳統禮師拳舞典禮進行時,必須戴上一吉祥環於頭上,名為「蒙空」,以示尊崇,但開始拳賽時,必須先行除下。參賽人必須戴上海產貝殼,或防禦撞擊的金屬罩在陰部之上,以資保護。護罩松脫,拳賽立即停止,參賽人到擂台側設立的屏風後重新戴上。
三、手套
參賽人戴上的手套不可超過170克,亦不準少過113.4克,習慣上戴170克重的手套。1.參賽人應在拳賽舉行之日指定時間,於比賽場公磅過磅,由場負責人見證,事後再由一位合資格醫生檢查身體。如果參賽人體重超過規定,可於2小時內設法減重,以比賽不屬奪標賽為限,如果不能照規則辦理,可尋求妥協途徑,或得雙方同意以另一同體重者代替。2.參賽人必須超過十八歲。
F. 如何自學泰拳
泰拳的精要在於本能反應.泰拳的招事十分簡單.自學泰拳一定要注意練習體能.反應.力量.速度.
反應和速度你自己想辦法練吧.
我給你個練體能和力量的方法:
每天早上都跑2000-3000米.跑完後馬上蛙跳上樓梯.(大概就是從普通電梯公寓1樓跳到10樓).兩天進行一次超級力量訓練.每周進行1次10000米長跑.
每天用玻璃瓶敲打你的肘部.拳面.膝蓋.小腿腿干.以次來加強這些地方的硬度.(力度和時間你自己掌握.每次敲打時你感覺到疼就可以了.敲打到有點血腫就可以停止了.敲打完後最好用點紅花油來按摩一下).
如果沒有摔孩子的心,就不要練泰拳了.練了也沒用.
泰拳練習,無論對職業或業余拳手,都是極其重要的。因為拳術的目的並不限於強身健體,使氣力充沛,還要追求實戰中的效能,與人比武不致輕易被對手制服。
武道的最終意義在於求知,拳手開始習藝,首先也要自知,在確定本身體魄情表為健全良好之後,方可認真練習。所以拳師真正的開端應為身體鍛煉,從預備功夫下手。
練法
跑步
首先必須履行的程序是清早跑步,以增強耐力,使腿部肌肉豐盈,對拳師在擂台上進攻退守,均極有好處。拳師能否在敵不斷壓迫下屹立不倒,馬步占極為重要的地位。泰拳師都公認跑步為練習拳藝的基礎,須嚴格遵行。
清早跑步之後,白天需有充分的時間休息,至黃昏時,一般為下午四時許,繼續練習。
練習程序,一部分拳館命拳以跳繩開始,另一部分則先行擊影,泰語曰"打風",而後打沙包,續而進行對打。最常見的是以擊影開始。
擊影
擊影練習,可謂拳師練習的熱身運動,能催醒身體四肢肌肉神經,待適應劇烈訓練,拳師藉以練習身手的協調配合、進退平衡以及出招擊空時收勢回防的重要慣性,是"意"的訓練。
譬如練拳,則須注重雙拳動作連貫,運足和發勁正確,並且應多用各種步法,如躍進、急退圍繞而進,拳與步須配合,始稱有方。如練肘招,方法一樣,心目中需假設敵人存在,觀其動態,運足相應,適時揮肘出擊,招數可長可短,或忽然改變攻擊角度,又可借勢於護膝抵敵,自由發揮。
若練空腿,要點不在於猛,而在於把持身體平衡,使腿招收發靈活、防守嚴密堅固,不致輕易受敵暗算。
用膝也同樣,如動馬沖膝,須膝步一致,膝招才能流暢活潑。練內圍纏戰的膝招,則須雙臂如同抱敵,下拽迎合膝招上沖之勢。
又有蹲身擊影法,練時身體下踞,雙足則先後溜動,與跳繩相仿,依循 1-2-3規律,雙拳以相同節奏打出。常練此法,可增強下盤耐力。
打沙包
打沙包是泰拳基本練習方法之一,可加強拳頭威力和硬度,使肘、腿、膝招更具威力。
練沙包的要點是不可蠻干,應環繞沙包做有規律的移動,一面磨煉步法,一面選擇不同位置、角度、距離,發動攻擊。
拳招須有目標和組織,如左先右手,再接以左拳,依著1-2-3節奏;發右拳亦然,須以靈活准確為旨,拳招熟練之後,勁力自見增強。
練肘招宜先用前臂打擊,配合上步時間,距離須適當接近,始見功效。
膝擊練習亦然,須接近沙包,兩手緊執其上部,發力拉拽,彎身擰腰,提膝全力撞之。熟練之後可左右騰躍,同時兩膝連環沖撞沙包,以密度高、力度猛為目標,練此法兼可增強體力。
踢沙包須注意接觸位置正確,揮腿時間錯誤,可導致足踝受傷,須用毛脛踢撞。因以腳尖蹴人,不但威力不足,尤其容易受傷。發腿時重心足踮立,使全身重量集於動腿之上,招勢自然有勁。
腿招收發前後,須保持戒備姿勢並且堅固不失,以防對手狙襲回擊。
綜合練習沙包要點有四:著位正確、切力集中、貫徹性和呼吸適調
泰拳,在泰語中叫做」摩易泰」,英語為」ThaiBoxing」。擁有五百多年歷史的泰拳,一直被世人視為最兇悍殘酷的體育運動。泰國拳擊術是在古代長期戰斗的歷史中演變發展起來的。古典泰拳尚有不少極具藝術性的花形招數,這些招數不單美妙,而且實用性強,茲將其中十式照泰名原意翻譯並配上解釋,以示廣大愛好者。
1.隱士投湖(飛身頭觸)
此招為泰拳中的捨身攻擊法,一旦對方中線暴露出空隙,施技者即可跳躍至於地面平行,用自己的頭部撞擊對方的面部,可達到重創對手的目的。
2.天王擲輪(轉身鞭錘)
此招適用情況,是在一拳擊空時,借沖力旋身以另一臂反掃敵人頭、面部,屬於捨身求功招數,接觸點是拳背或前臂部位。在運用上,這種擊法威力極大,並且常令對手在毫無防範的情況下中招,故擊倒能力很高。
3.鱷魚擺尾(反身後蹬)
「鱷魚擺尾」取義於鱷魚兇殘無比,其尾部勁力威猛,揮擺擊人時,有如千斤重錘,很有殺傷力。後擺腿可用於大意疏於戒備情況下,突然發難,令人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中招。後擺腿威力,發自施身沖力與腰腿向後方彈擺,合而成為銳利勁力,運足旋身與出腿動作須一氣呵成,腿招才有威力。
4.牡鹿耀角(雙飛踢腿)
其方法為躍身先前足先發出一腿,或虛或實,瞬間覷准敵方守勢,即躍起揮另腿踢其頭部。此式還可以蹬腿作前奏,引敵防衛前調,而乘機躍身發高腿踢之。
5.戰象交齒(雙肘下砸)
此招是極危險肘招,能致人於死命,迎敵時以虛足亂敵意,躍高凌空舉雙肘,下砸其頭頂或前額,借身體下墜之勢,威力倍增,施發時須以身體下壓增勁,動作先起而後落,一氣呵成。
6.轉戰龍門(後抽肘法)
此招就是泰拳有名的反肘,反肘動作舒展漂亮,為歷代泰拳師善用的攻擊技術,反肘的運用,是在實戰時覷准時機,猝然轉身以此招突擊,敵若疏於防範,必受所算。所以反肘技法要旨,是出奇制勝。
7.鯰魚張刺(回手肘法)
當自己被對手夾在腋窩之下,失去身體平衡時,可以運用此招,為了成功運用肘部去攻擊對手,必須將一條腿插入對方雙腿之間,同時轉身用肘部劈擊對手頭部。
8.坐折凶僧(低身破馬)
對付喜歡經常用高掃踢的對手,可以低掃踢牽制其馬步活動,使其不敢輕易用腿,低掃踢是打擊對方用腿信念的有效腿法。
9.擊木楔(肘擊對踢)
有經驗的拳師能夠很好的把握時機,在對方以掃腿攻擊時,提肘格擋可達到攻防兼備的目的。由於肘部硬度相對比腿部高,所以成功運用此招不單可以很有效地防禦對手的腿攻,甚至可以重創對手。
10.神猴騰空(飛身膝撞)
以高掃踢虛晃對手,一旦對手後仰退避,立即轉身蹬地發動飛膝攻擊對手頭部。有經驗的泰拳師虛實兼備,不會讓對手知道自己真正的目的,一記看似兇猛的攻擊之後往往是真正的殺招。
G. 初學者如何練泰拳。
基本功: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往簡單了說就是心肺耐力+肌肉。心肺耐力可以選擇長慢跑或者跳繩。長慢跑要堅持跑半小時以上,最好不要停歇,以後都半小時即可。跳繩第一次堅持連續100以上,保持2天。第二次150,再保持3天,第三次200,以後都保持在200以上即可。
肌肉可以選擇做俯卧撐,初次做,可以一次做10個為一組,不可中斷,每組休息一分鍾,連續做三組。如果沒有任何不適,證明身體素質基本過關。堅持一個星期,改為每組15個,做兩組,每組休息一分鍾。或者做三組。每天堅持鍛煉。
我猜想你練習泰拳主要是為了防身吧!如果是這樣,這些訓練也就足夠了。下面是技術的學習,泰拳雖然簡單,不過還是有很多技擊動作的,建議你重點練習拳法里的直拳和左右勾拳,還有膝擊和肘擊,這個一定要特別注意練習,泰拳的精華所在,也是殺傷力最強的招式。小時候上體育課老師都會讓我們做高抬腿,膝擊的動作跟那個差不多,就是讓膝蓋盡量上揚,每天左右腿膝擊動作各做20個,堅持一個星期,以後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肘擊也沒有固定的招式,就是用肘部去擊打對方,隨機應用吧!有一個特別經典的拳法就是先一個直拳,瞬間再連上一個肘擊,都是用右臂,自己好好想想。還有很多技擊技巧,這個沒有老師教絕對是不行的。還有正宗的泰拳訓練是非常嚴苛的,你肯定會受不了的,所以,你能做到上面所寫的訓練也是很好了,又不是去打比賽,何必對自己那麼殘忍。(*^__^*)
H. 泰拳訓練方法
泰拳訓練方法大全
古代泰拳師的訓練方法,尤具特色,各派師傅授徒,俱以循序漸進方式為原則,無所謂捷經,強圖急功近利,不但難有成就,反而有害。下面是我為大家分享泰拳訓練方法大全,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一、古代泰拳訓練方法
古代泰拳師的訓練方法,尤具特色,各派師傅授徒,俱以循序漸進方式為原則,無所謂捷經,強圖急功近利,不但難有成就,反而有害。一般名師傳技,視培養體質及自衛本能為首要,師傅若認為弟子因資質所限,筋骨差劣,屢練無功,技術欠佳,則絕其學習和修煉機會,可見古泰拳師傅,門楣觀念甚深,對弟子功夫造詣的要求極嚴格。
練功方法,可分為練體魄和練武兩大類。鍛煉體魄是練拳之基本功夫,古泰拳鍛煉體魄的手段純粹是日常的勞動。有四項日常勞動是必須天天堅持做的。(1)往日;(2)擔水;(3)舂米;(4)劈柴。
(1)望日:古代練功法之首項曰“望日”。關於此術的意義有兩種說法。一是指眺望朝陽,一可以鍛煉眼睛加強目力。其理論是拳師既能陽光刺激而不眨目或昏眩,在角斗時自能集中眼神,應付敵人。另一說則謂望日為拳師風記,凡習武必須早起練跑,因早晨空氣清新,是運動最適當時間。昔之拳術教師命徒練跑,與現在不同,不要求作長跑。
可能是前人還未明了長跑的益處。練拳者跑步,須擇田野崎嶇路徑,以強化腿部各處筋腱肌肉,並需在草地卧下翻覆滾轉,讓身體皮膚與草木砂石磨擦,與露水接觸,久而使皮膚強韌,可抵禦打擊。同時練者可習慣卧地活動,在臨陣跌倒時能應戰。
(2)擔水:前人運水的方法有多種,其中以竹匣裝盛最普通。另有一種傳統方法,是用竹竿,竹節長而皮薄,製成竹簡,長1.5~3米,貫通中間竹壁,即形成柱體形盛水器。練武人運水,以肩擔或用臂挾於腰間方式,徒步運送。由於行程長遠,以此法練功不但可以增強肩膊膂力,更因腰肋長期用頭勁低壓重物,久而堅強異常,在打擂時對抗敵人攻踢,裨益極大。
(3)舂米:此練功方法,可壯腕力及強化整個上體肌肉。舂杵是堅木造成,重約6磅,長1~1.5米,頭尾粗而中間一段較細,謂之頸,便利手執,其健身功效與啞鈴或槌棒無異。舂碓又名舀,形如石盆。
動作時須精力集中,杵須擊向樁碓中央,熟練後可在杵下擊時鬆手,俟其反彈時復握之。如是一放一收活動,可養成節奏,雙手更可輪流練習,手部握力久而增強。
還可同時有二三至四人齊練,使杵時須合節奏,此起彼落,相輟不絕。手力不足,錯失節拍,則樁杵互撞,勞而無功。
(4)劈柴:古人以木生火,入山伐木取薪為常事。長柄斧是伐木的主要工具,伐斷後運回居處,這項勞動對於手掌、肩膀、背脊肌肉的發達特別有助,拳師常練之,功效尤佳。
門徒正式習拳術,先學握拳及站樁,後習各式基本拳法,隨即要練習各種武功,其中最重要的有六項:即布功,打檸檬、粉試、早浴、踢香蕉樹、拖橋。
(5)布功:古代基本練習法門之一,目的在鞏固拳樁,能在進退時常保持戒備姿勢,無懈可擊。
其方法是將浴布(泰族男女各慣用的)褶成條狀,披於頸上,布尾纏裹拳頭,雙手握緊,左手高擎於眉心前方,約24~36厘米,另一手側提於頷側,兩肘懸空,距肋部12~16厘米,是以為“式”,實同拳樁無別。行動時向前邁步,或左或右,式須不變,即進左足時左拳為鋒,右進時右拳為鋒。
此功練好,拳師在角斗時自然無時不以拳樁向敵,以肩臂掩護身體,拳頭因慣受浴布牽引,堅定不墮。
練習重頭是雙拳隨身體移動而變位,動作要嫻熟,輕巧活絡,浴布同時沿頸拽動,故須小心勿為擦傷,使成為一種習慣動作和姿勢。
浴布功練好後,即改用兩巾,各裹一拳頭,形同圓枕,布尾捏於手心,不見手指,如此兩人持枕對練,熟習拳路及擋架功夫。
練習時不以全力出擊,以輕靈為法,擋格拳多用前臂招架,配合搖身閃避。熟悉後,裹拳方式改為露指,與纏麻拳頭相近,同樣對戰,並加強力度,手法運用亦增,故須加倍謹慎防守,久習後防守自然嚴密,倘失慎則難免有損傷。
(6)打檸檬:打檸檬是專門提高准確性及靈敏性的鍛煉方法。
其方法是在懸空的竹竿上,以線吊檸檬擊之,以檸檬被擊至下沉為准,以增拳功。
(7)踢香蕉樹:昔日泰拳師練腿,香蕉樹是重要工具,而踢香蕉樹是主要練功之法門。
其方法為取1.5米左右的香蕉樹干,直徑18~20厘米,立於平地上,發腿踢之,左右連環,不能踢倒香蕉樹,而利用腿擊之力把持樹干平衡,故雙腿必須不停地快踢,又可練高低踢法。熟練後進而用兩米長莖,照樣行動。
(8)拖橋:練腿的另一種方法,是拳師加強單腿立平衡力的妙法,泰拳術以腿擊為主要招數,用腿根基不穩定不行,故有此法之練習。
行動方式,為兩人對立,一人牽拉練者一腿,快速進退,或旋轉托拽,對方被拖動時,須以獨腿站立,應變消解不被拖倒。同時,手部戒備姿勢須緊守不懈。
練就後,拳師單足立地時,架勢平穩,且心理上布至倉惶,被人乘虛而入。
前代拳師練步,依循羅盤八個方向作進退練習,名謂八方運足法。
上面只是概括地介紹了古代泰拳地一般情況,由此可以了解古泰拳高手們對於體育科學雖不甚明了,但在武術修練方面,都能充分利用天然資源,作為練習工具,並且取得輝煌成果。古泰拳師的這些練功方法,有仍值得現代泰拳師及搏擊高手們仿效和學習。
二、現代泰拳訓練方法
職業泰拳手大多來自泰國的邊遠省份和地區,或是遠離首都的窮鄉僻壤,最初他們每逢節日或趕廟會時,才在當地作些比賽或表演,在當地有些名氣的拳手可望進入泰拳訓練營,進而成為職業泰拳手,他們這時的年齡一般只有12~16歲,泰拳訓練營為這些未來的拳手提供吃、住、訓練場地和設備以及各種必要條件。訓練營已經和拳手的命運連在一起了。在訓練營中,每個拳手除了吃飯睡覺外,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放在訓練上了。他們每天訓練六個小時,早上先作4公里長跑,然後是3至5回合的擊空拳練習,接著做柔韌練習,最後再做一次長跑。下午訓練除了上午的練習內容外,再加上擊沙包練習,這時的練習他們是全力以赴,拳、肘、膝、腿交叉打上10個回合。最後是不帶手套的模擬對打以及兩兩一對的“砸頸撞膝”練習。
1.晨跑
清晨起來跑步,可以增強耐力,使腿部肌肉發達,對於拳師在擂台上進攻退守,均極裨益。拳師能否在對手不斷進攻面前不被打倒,與站樁極有關。泰拳師公認跑步為站樁功力的基礎,必須嚴格遵行。
跑步完了之後,日間需要有充分的休息時間,一般直至午後,下午四時左右才開始繼續訓練,午後訓練程序,各著名武館各有不同。一部分武館的拳師以跳繩開始,有的拳師則以技術動作空擊開始,然後打沙包,進而對打,最常見的是以空擊開始。
2.空擊
空擊,泰拳師稱之為“擊影”。是拳師運動中的熱身運動,使全身的神經和肌肉進入興奮狀態,以適應後面的劇烈訓練。空擊訓練主要是協調身手的配合,進退的平衡,特別注重於實戰時出招打空以後迅速收式回防的習慣性培養。另一個目的是“意”的訓練,即假想敵手的訓練,想像怎樣對敵手進行攻擊和防守反擊。所以,泰拳謂空擊為擊影,是深有函意的。
空擊練拳時,注重於雙拳動作的連貫;運足(步法)和發勁的正確,並且盡可能多用各種步法,如躍進、急退、或圍繞而進,拳與步須配合。
空擊練肘時,假想敵手的存在,雙方已進內圍(貼身)戰。觀察對手的動態,或運足相應,或適時揮肘出擊,招數可長可短,或改變攻擊角度,又可借勢抵敵,自由發揮。
如果是練腿擊,不在於練猛功,而在於怎樣保持身體的平衡,使腿招收發靈活,防守時嚴密堅固,不致於受到對手的突然襲擊。
練膝擊時,注重膝招流暢活潑,如上步沖膝,須保持膝步一致。練貼身纏戰的膝招,則想像雙臂箍住對手,下拽迎合膝招的上沖之勢。
還有蹲身空擊法。練空擊時身體下蹲,雙腳前後溜動,與跳繩相似。按1-2-3的口令,雙拳以相同節奏發出。長練此法,可增強下盤的耐力。
著名的泰拳高手乃佛練空擊時,與一般的平庸拳師慢條斯理、不用勁的空擊法根本不同。他不但手足敏捷,且每招每式,均吐氣發聲助勢,意勁俱在,與實戰時無區別。乃佛擅長用前腳蹬踹,腳起連環,其靈活程度如手一樣,令人嘆為觀止。80年代拳王狄西蓮,練空擊時,重點則在其成名絕技,連環沖膝。可見泰拳師練拳,因人而異,自由發揮。一點也不循規蹈矩地來約束自己。
3.打沙袋
打沙袋是泰拳基本練習方法之一,可以加強拳頭的威力和硬度,使肘、腿、膝招更具威脅。練沙袋的要點;是不可蠻干,應環繞沙袋,作有規律的移動,一面練習步法,一面選擇不同位置、角度、距離發動攻擊。
拳招必須有目的和意圖,一般是組合拳,如先左後右,再接以左拳,依1-2-3的節奏,發右拳也是一樣,必須靈活准確,拳招熟練之後,勁力自然會增強。
練肘招時宜先用前臂打擊,配合上步時間,距離須把握准確才有功效。
膝招練習也要靠近沙袋,兩手抓住沙袋的上端,用力拉拽,彎身擰腰,提膝全力撞擊。熟練後可左右跳躍,同時用雙膝連環沖撞沙袋。以頻度高、力度猛為好。這樣練還可以增強體力。
踢沙袋時要注意接觸位置要准確,揮腿時間不對的話,可以使足踝受傷。必須注意只能用腳背和腳桿(小腿桿)抽擊沙袋。用腳尖踢人,不但威力不足,還容易把腳踢傷。發腿時中心足注意要惦立,以腳前掌著地而後跟抬起,才能使全身的重量與勁力集中在動腿上,擊打目標時自然就有了威力。腿招收發前後,要保持戒備姿勢,使之成為習慣動作,以防實戰時對手狙擊回襲。
初學者為提高練習效果應了解沙袋結構。沙袋是用雙層皮革或相似皮革材料,內芯充填粗沙,兩層皮革間充填軟鬃或海綿類而製成的,呈圓桶形。沙袋的大小可以根據練習者自己的體重、練習目的等具體情況恰當選擇,將沙袋懸於空中進行擊打練習,沙袋放置的高度可根據練習者身高自行調節,一般是懸吊在以擊打沙袋中間部位的高度為宜。
將沙袋貼牆架起或一人扶托另一人進行擊打,這樣可以避免沙袋被擊擺盪,易於體會、掌握擊打動作。練習時最好是在教練或同伴的指導幫助下進行,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動作,盡快地掌握正確動作。
擊打沙袋時,可在原地進行單個拳法的擊打練習,也可在移動中進行各種拳法進攻步法的聯合訓練,如向前滑步擊打、向側滑步擊打等。並還可在訓練中,採取進攻與防守動作相結合的方法。如迎擊拳法,閃躲後的還擊拳法以及真假、輕重拳法的結合。在比賽前如能了解對手,更可從實戰出發,進行針對性的進攻拳法的練習,提高技、戰術水平,以利在實戰中應用。
練習擊打沙袋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初學者應在基本掌握各種拳法動作的基礎上,再進行擊打沙袋的練習。在擊打沙袋的練習過程中,不斷改進技術動作,否則容易形成錯誤動作,難以糾正。
②練習前一定要充分做好准備活動,尤其是手指、手腕、肩、肘關節、腰部,以防受傷,擊打時不宜徒手做,一定要纏好護手帶,戴上專用的擊打沙袋手套或練習手套,這樣既可避免挫傷又可增加握力和用力的感覺。在擊打沙袋時,先輕後重,最好是在做2-3組空擊後,再進行擊打練習。
③在擊中沙袋的瞬間,拳要握緊,腕關節緊張。腕關節稍內扣保持拳鋒與尺骨在一條直線上,防止受傷。這一點尤其重要。練膝、肘腿招時主要是掌握技術動作,保持身體平衡,而不是練功。因此不要發力太猛,以免受傷。
④在擊打沙袋時始終要保持正確的實戰姿勢,擊打後立即收招並作好防守,以形成良好的動作習慣。
⑤擊打沙袋時精神要集中,要有實戰觀念,假設對手,以培養實戰意識。練拳時,用拳鋒正面擊打沙袋,發拳時眼睛注視擊打部位,做到出拳迅速准確有力,此時擊打沙袋的聲音清脆、短促、沙袋垂直顫動,否則是發拳用力不合理,切忌出拳時推擊。
⑥沙袋使用一段時間後,容易在經常擊打的部位形成凹陷,練習時應注意避免擊打在凹陷與平坦部位的交接處,因該部位易於是拳腳滑動,造成扭傷。
⑦初學者在擊打沙袋練習時,應先進行單個招式的練習,最好是從直拳練習開始,因為直拳易於掌握。然後再練習擺拳,勾拳拳法,再練腿法、膝法、肘法等。在較熟練地掌握單個招式的基礎上做各種招式的穿插、組合、連續擊打動作的練習。
⑧初學者在擊打沙袋練習時,一定要注意動作的正確性,擊打時動作的速度應先慢後快,重量應先輕後重。並且一定要結合步法進行打擊,不能只注重招式,而忽略步法和全身協調用力的技術要求。否則在實戰和比賽中難以得到應有的發揮。
⑨初學者在練習擊打沙袋的過程中,要不斷地摸索掌握沙袋被擊後的顫動規律,注意出招時用力的時間、距離和角度,尤其在擊打擺動的沙袋時更應如此,否則容易發生手指、手腕、肩肘、關節受傷事故。
⑩應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擊打練習,在練習前應安排擊打內容組數,每組的時間以及要求,並要求出招時的頻率,輕重的節奏,及根據自身的技術特點,體力情況進行安排,以提高練習效果。
泰拳著名高手“旋風腿”亞披勒練沙袋,其腿功有如排山倒海,一聲悶吼,腿快如閃電掃向沙袋,猝然爆發巨響。亞披勒練連環腿時,更加連珠炮一般,聲音堅實,尖銳刺耳,振人心魄,其拳肘與膝撞的角度異常刁猾巧妙,令人難以防範,真是名不虛傳。
4.對打
對打練習,是泰拳師賽前積極訓練的主要項目,在曼谷已獲排期出賽拳師,每周對打不下三次,通常是隔日練,星期日休息。
練對打可增強拳師的耐性、速度和鬥志,缺乏對打練習的拳師,在比賽時往往想輕取敵人,反而力不從心。
泰拳師在對練時,一般只運用穿戴拳套的拳頭,全力搏擊,腿膝招數危險性高,因此不適宜在對打時使用。
泰拳術經過數百年的不斷冶煉升華,訓練方面的確別具一格,例如比賽每局時間三分鍾備戰練習回合時間達四分鍾,休息時間不超過一分鍾。若比賽每局兩分鍾,則練時三分鍾。這種高度壓力式練習法,無疑使拳師在擂台上比賽時,有足夠的體能與耐力應付比賽的需要。
對打練習次數不宜過多,如預期比賽十回合,那麼每次練習只要對打四回合,一般五回合賽事,對打三回合就足夠。至於四回合一下的比賽,則練兩回合就夠了。
還要注意的一點,是練習須隔日進行,使身體充分休息,不致因練習過頻而損害腦部健康。
1982年舉行的一場泰國拳壇高手爭霸,戰前“通天膝”狄西蓮迎戰“飛將軍”沙瑪,雙方積極備戰,訓練之刻苦前所未有,狄西蓮練習65日,對打練102回合,特別注重擊靶練習;沙瑪則練了45日,對打86回合,加強角力練習,以對抗狄西蓮之膝撞戰術。
5.手靶訓練
近年泰拳師最重視的特殊練習法,有“手靶”與“摔跤”兩項。
手靶是引進的先進訓練方法,由教練或專業靶師手持正方或長方形長靶,其形如枕頭,作活動目標,帶引拳師攻打。教練可任意引導拳師向各部位進攻,並不斷報以干擾、回擊,使後者同時練習防衛。
手靶的特別功效,在於拳師的膝、腿等各種招數,靈活准確,加上教練的催促、壓逼,其攻擊方法和密度相應提高,比獨自攻打沙包,效果好得多。
“通天膝”狄西蓮,以膝技卓絕威震拳壇。他在擊手靶時,大部分時間纏著靶師,集中練膝,其膝招威力駭人,急如閃電,尤善連環沖撞,每一擊足以至人死命。
6.摔跤
摔跤練習,又稱摟抱,是憑長時間的纏抱投摔,使樁步堅穩,膝招靈活,對磨練耐性,最有效果。
方法是選擇體形相近的對手,互相抱住頸頂,輪流用力拉拽、壓下或推放,迎合膝招撞擊,被動一方則竭力抗拒,發勁將對手攆開或向側投擲。在兩力相抵之下,雙方常成緊貼、繞轉形勢,必須不斷移動或運動消除對方牽引和膝功,抗爭十分激烈,雙方體力消耗很大。常練可幫助拳師在內圍爭持時發揮膝技,爭取優勢,在應付敵人膝攻時,則善於護衛與回擊。
在泰國部分有名拳館,拳師在賽前練習,摔跤時間長達三十至四十分鍾,其激烈程度,難以言喻。
7.過招
參加比賽拳師,還經常找同伴或教練過招。以磨練技藝,在原定練習程序完結後,拳師即與教練或體形相近對手相戰,只是不像比賽時那麼認真兇狠。否則造成意外,未及登台已受創傷,適得其反。
過招的辦法是,雙方各出招數對戰,而不用勁,互相拆解、回擊運用戰術,藉以培養反射神經,靈敏性與實戰技巧。
拳師可隨意選擇各種招數演練,例如練腿踢招數,甲方踢,乙方擋格後回以反踢,使甲方招架,互相輪流練習。又如一方用低踢或肘撞,或練內圍膝撞,對方則集中護衛,破壞前者用膝之勢,用退擊戰術者可專練退戰方式,如此類推。此種訓練,可改善拳師打鬥時姿態與風范,養成攻防技擊之節奏和韻律感。
8.跳繩
最平凡簡單的訓練,是跳繩運動,是拳師必須持之以恆的練習項目。其一處在可強化腿部機能,使拳師移動敏捷,體重下降,耐力增強。
初出道的拳師,每日下午練習前,必跳繩三回合,作熱身運動。因體重問題而須減重的拳師,可每日進行三十至六十分鍾的跳繩,練習時加穿厚衣,催助身體內水份揮發,效果尤佳。
跳繩這一項活動對於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多少都曾接觸過,它是非常簡單的一項全身運動。從器材上說:結構最簡單,攜帶極為方便,活動時只要小小的地方能跳動就行了。佔地面積小,並且沒有過多、過高的要求,在其他項目中作為輔助訓練也是必不可少的。跳繩可以提高人體內臟功能、健壯身體、增強下肢彈跳力和耐久力。一根繩看上去很簡單,但它能幫助拳手提高彈性、速度、落地緩沖性、彈跳持久性等,在練習跳繩時要結合比賽的需要,按三分鍾一個回合,中間休息一分鍾的方法進行,在跳的過程中動作要有變化,速度也要快速和中速變換,這才是拳手練習跳繩的要求。
⑴器材(繩子)及准備
要用直徑10毫米的臘繩,或機用皮帶(直徑8毫米)和代革用品,長度以本人臍部高低到地面,用腳踩直一圈為標准。
要穿平底軟性鞋,跳前須做准備活動,使各關節韌帶和肌肉展開,尤其是踝部關節及手腕關節更為重要。
(2)姿勢要求
頭部要正直,雙目正視前方,下巴自然地靠近胸骨頂端凹陷處,含胸、兩肩下沉,雙膝微屈,軀干向前下方彎曲,保持頸部、胸部脊柱生理弧度。
兩手握柄,手心向前方,肘部靠近軀干兩側,手內側貼近大腿外側股骨上13處(握繩柄主要靠拇指、食指,其他三指為次要,用兩手腕擺動繩子)。
跳繩時要用前腳掌彈跳落地,在落地時要輕松,膝部自然彎曲,略有緩沖動作。
(3)跳繩的方法與要領
跳繩時除了兩足的動作隨著變化而轉換外,其他部位如頭,軀乾和手臂盡量保持基本姿勢。如果在跳繩失誤時,要立即恢復跳動(間隙時間越短越好),繩子的揮動用兩手腕同時發力。
①原地雙腳跳:
動作要領:好似原地跑步,彈跳時靠一足前掌跳動,在落地同時另一足再做彈跳,依次交換。每跳起一次繞繩一圈,身體中心保持不變,始終在中間。
②單足二次原地跨步跳:
動作要領:一足做二次彈跳,每跳一次繞繩一圈,左腳第一次彈跳時右腳作後伸動作(只能用膝部作屈伸動作),當第二次彈跳時右腳作前伸,足尖綳直,這時快速落地換上右足彈跳動作,然後依次輪跳。
③前後交換跳:
動作要領:跳動前,左腳在前,右腳在後,兩足前後距離同肩寬,用兩腳前腳同時彈跳,跳動時,左、右腳不斷前後交換,一次輪跳。
④提腿90度跳
動作要領:一腳落地彈跳,另一腳作向上提腿與軀干成90度,小腿與大腿成90度,腳尖下垂,緊緊落地,原落地彈跳的腳向上提,交替進行。
⑤踢臀式跳(類似後提腿跑):
動作要領:一腳彈跳落地的同時另一腳小腿後屈,將腳後跟盡可能敲到臀部,然後落地換另一隻腳作以上動作,連續交替彈跳。
⑥步伐式(如泰拳步伐前後跳動):
動作要領:按拳擊基本步伐的要領作向前、向後、向左、或向右跳,每跳一次搖繩一圈。
⑦雙飛式或三飛式:
動作要領:雙飛即跳起一次搖繩2次,三飛是跳起2次搖繩3次,要求兩腳合並,同時用腳前掌跳起,提臂收腹直腿,兩腳尖綳直,兩手腕瞬時間加速作2次或3次旋轉。
⑧負重跳:
即上身穿上沙背心,或腰部帶上沙袋,還可用沙綳帶,只要能增加一點重量,不拘跳的形式進行跳動,這一類的跳是增加難度提高效果。
⑨變速跳(好似變速跑):
在一個回合中(為三分鍾),分階段的快速與中速跳,這是符合拳擊比賽中回合需要的,為的是使生理和呼吸系統等方面適應回合要求,每個回合跳繩為600次左右。
要求,一個回合400次以上為及格,550次以上為良好,650次為優秀。
跳繩時必須注意:
①跳繩時不要跳離地面過高,以繩能通過腳底為佳,落地必須要有緩沖,嚴禁用足跟著地,否則會震動大腦,影響健康。
②跳後,兩足各組肌肉有酸痛等的正常現象,嚴禁用冷水沖洗,要用熱水洗或按摩,使肌肉放鬆,消除肌肉群的疲勞。
③跳時呼吸必須用鼻以短快吸氣,呼氣要慢用嘴呼出。在快速跳繩前先吸一口量大的氣,隨後加快跳速,氣慢慢吐出,甚至氣即將吐完,再憋口氣,實在憋不住,放慢速度,隨後再吸氣,這樣不斷地交換是為了達到無氧訓練的目的,當休息一分鍾時,應進行深呼吸的調整。
9.體操
最後的練習項目是體操,在練習前或後均須進行,主要目的是強化身體各部位的筋肌功能,伸展筋骨,訓練後的體操動作宜放緩,使身體神經鬆弛,體內各部機能平靜,回復原狀。
體操項目有蹲跳、開胯、溜腿、搖頸、掌上壓等各項運動,其中以腹肌運動為主,與拳師的耐打能力有密切的關系。
泰國拳館的拳館,每日須作腹肌運動一百至二百次,以增強腹部抗打擊力。
60年代以前拳師之練習程序,一般均以空擊、打沙袋、對練為重點,輔助練法則有跳繩與過招。80年代後各武館即相繼大幅度加強摔跤訓練,同時有長方形皮靶出現,引靶協助拳師追擊焦點的訓練技術迅速發展,使新一代拳師韌度及組合技術、密度等全面強化,至今這兩項特殊練習法已成職業泰拳訓練絕不可缺少的項目。
;I. 泰拳怎麼練
練法 跑步 首先必須履行的程序是清早跑步,以增強耐力,使腿部肌肉豐盈,對拳師在擂台上進攻退守,均極有好處。拳師能否在敵不斷壓迫下屹立不倒,馬步占極為重要的地位。泰拳師都公認跑步為練習拳藝的基礎,須嚴格遵行。 清早跑步之後,白天需有充分的時間休息,至黃昏時,一般為下午四時許,繼續練習。 練習程序,著名武館各有差異,但目標相同。一部分拳館命拳以跳繩開始,另一部分則先行擊影,泰語曰"打風",而後打沙包,續而進行對打。最常見的是以擊影開始。 擊影 擊影練習,可謂拳師練習的熱身運動,能催醒身體四肢肌肉神經,待適應劇烈訓練,拳師藉以練習身手的協調配合、進退平衡以及出招擊空時收勢回防的重要慣性,是"意"的訓練。 譬如練拳,則須注重雙拳動作連貫,運足和發勁正確,並且應多用各種步法,如躍進、急退圍繞而進,拳與步須配合,始稱有方。如練肘招,方法一樣,心目中需假設敵人存在,觀其動態,運足相應,適時揮肘出擊,招數可長可短,或忽然改變攻擊角度,又可借勢於護膝抵敵,自由發揮。 若練空腿,要點不在於猛,而在於把持身體平衡,使腿招收發靈活、防守嚴密堅固,不致輕易受敵暗算。 用膝也同樣,如動馬沖膝,須膝步一致,膝招才能流暢活潑。練內圍纏戰的膝招,則須雙臂如同抱敵,下拽迎合膝招上沖之勢。 又有蹲身擊影法,練時身體下踞,雙足則先後溜動,與跳繩相仿,依循1-2-3規律,雙拳以相同節奏打出。常練此法,可增強下盤耐力。 打沙包 打沙包是泰拳基本練習方法之一,可加強拳頭威力和硬度,使肘、腿、膝招更具威力。 練沙包的要點是不可蠻干,應環繞沙包做有規律的移動,一面磨煉步法,一面選擇不同位置、角度、距離,發動攻擊。 拳招須有目標和組織,如左先右手,再接以左拳,依著1-2-3節奏;發右拳亦然,須以靈活准確為旨,拳招熟練之後,勁力自見增強。 練肘招宜先用前臂打擊,配合上步時間,距離須適當接近,始見功效。 膝擊練習亦然,須接近沙包,兩手緊執其上部,發力拉拽,彎身擰腰,提膝全力撞之。熟練之後可左右騰躍,同時兩膝連環沖撞沙包,以密度高、力度猛為目標,練此法兼可增強體力。 踢沙包須注意接觸位置正確,揮腿時間錯誤,可導致足踝受傷,須用毛脛踢撞。因以腳尖蹴人,不但威力不足,尤其容易受傷。發腿時重心足踮立,使全身重量集於動腿之上,招勢自然有勁。 腿招收發前後,須保持戒備姿勢並且堅固不失,以防對手狙襲回擊。 綜合練習沙包要點有四:著位正確、切力集中、貫徹性和呼吸適調。練對打可增強拳師耐性、速度和鬥志,缺乏對打練習的拳師,在角斗時試圖輕取敵人,多感力不從心。 泰拳師在對練時,一般只運用穿戴拳套的拳頭全力搏擊,腿膝招數危險性高,因此不適宜在對打時施用。 泰拳術經歷數百年不冶煉升華,訓練方面別具心得,例如比賽每局時間三分鍾,備戰練習回合時間達四分半鍾,休息時間不超過一分鍾。若比賽每局兩分鍾,則練時三分鍾。此種高度壓力式練習法,無疑可使拳師在擂台上接觸時有足夠的體能與耐力應付比賽的需要。 對打練習分量絕不宜過多,如預期比賽十回合,應每次對打四回合,一般五回合賽事,對打三回合,已是足夠。至於四回合以下者,則練兩回合為准。 另一重點是練習須隔日進行,使身體充分休息,不致因練習過頻而損害腦部健康。 引靶是最先進的訓練法,由教練或專業靶師佩持長尺余的長方形皮靶,其形狀如枕,作活動目標,帶引習者攻打。教練可任意引導拳師向各部位進攻,並不斷報以干擾、回擊,使後者同時練習防衛。 練靶特殊功效在於能使拳師的膝、腿各種招數靈活准確,加上教練的催促、壓逼,其攻擊組織和密度相應提高,較之獨自擊打沙包,得益自然有天壤之別。 角力練習,又稱摟抱,是憑長時間的包纏、投摔,使馬步堅穩、膝招靈活,對於磨煉耐性最具效果。 其法為選擇體型相返對手,互扣扼勁脖,輪流用力拉拽、壓下或推放迎合膝招撞擊,被動一方則竭力抗拒,發勁將對方揮開或向側投擲,令之失勢。在兩力相抵之下,雙方常成緊貼、繞轉形勢,須不斷移動或運動消解對方牽引和膝攻。久練可幫助拳師在內圍爭持時發揮膝技,佔取優勢,在應付敵人膝攻時,則擅於護衛及回擊。 在泰國部分有名拳館,拳師在賽前練習,須角力達30~40分鍾,其酷烈程度,必須親身經歷方可體會。 試招跳繩
滿意的話求採納。
J. 泰拳日常都怎麼訓練
下面介紹的,是70年代全泰國最強的兩名高手乃佛與威侖蓮的訓練方法與程序,供讀者作比較和參考。
「泰南彗星」乃佛是當代技藝最出色的拳師,曾無敵全泰,據其教練介紹,他自初出道以至聞名全國,均依照一套固定的練習程序,十年如一日。積極備戰,通常在賽期前約二十日開始,直到賽前一日休息。
(1)早上五點到六點練跑,從中速進行長跑。
(2)跑步10公里左右後,擇適當地點練腿功,蹬踏酸柑樹干,以增腿力。
(3)回到拳館,與教練過招,練踢和蹬,以靈活敏捷為准,教練發出掃腿,乃佛後撤半步,以毛腿或膝招回擊。
(4)其後練體操,使身體堅強耐打,重點在於頸腱、腹肌。早餐之後自由活動,到下午3點在拳館內與其他拳師一起集中訓練。
練習之前接受適當熱身按摩,尤其以頸部、肩、臂、小腿肌肉為主。
(5)首先進行3回合空擊,輪流練高低踢腿與蹬腿,或接以膝擊,連環配合。然後休息一回合,作全身按摩,繼續練五回合活靶,全力以腿踢膝沖,一切近於實戰。每次休息時又進行按摩,其功效很好,可加速血液循環,消除疲勞。隨後練沙袋兩回合,主要練飛踢法,重復發左或右腿踢向沙袋。再練兩回合空擊,又再按摩。使肌肉放鬆,才洗澡休息。
每日實際練習時間,共12回合,這是平常練習程序。
在星期一、三、五,練習秩序有所變更,以五回合對打代替練靶。對打練習時,乃佛常選擇不同類型對手,如擅左、擅右、速攻或退戰等拳師,以磨練適應能力。他特別著重練閃避及防守技術,養成異常銳利的視覺反射神經,以及觀察敵人拳路之本領。
乃佛不喜歡跳繩和摔跤,但極重視與對手或教練過招,故屬於較「活」的練法,每次練習時間長達20分鍾。他在內圍戰時,能通過觀察敵肩膀的動態,預測對手膝攻的動作,以靈活身法切入破解,或從對手腋下脫出,反挾之用膝向其背部回擊。他最擅拭敵鉗制突圍,立即以各種招數反擊,其彈肩撞入手臂解圍一招,極具效率。
這位泰拳高手頭腦清醒、目光敏銳為其同伴拳手之冠,屢勝強大對手,與重擊手對陣,亦肆無忌憚。此點與其偏重過招極有關系。
同一時期的「萬年青」威倉蓮,年屆三十猶能高居拳壇頂尖高手地位,只因為他能夠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及長期艱苦訓練有關。他自14歲開始打拳謀生,到34歲退休,共224戰,只有3次被對手擊倒失敗。
威倉蓮的備戰程序內容大致如下:
空擊:4回合;打沙包:4回合;練靶:4回合(星期一、三、五則對打);過招:4回合。
此外,還跳繩20至30分鍾,在結束前作20分鍾的柔軟體操。每戰之前,必自我告誡,誓不與儕友胡混,酒則僅逢喜事時才喝一點點,更與女色絕緣,其高尚品行被拳壇中人視為模範。
泰拳師在國際性交流比賽中屢勝的原因,除在經驗、技術方面占明顯優勢外,其訓練方法顯然很有關系。頗值得研究的問題是:難道其他派別的武術家的訓練不夠誠懇?泰國拳師因為職業關系,練習固然嚴格,但不可忽視的是日本拳師重武士道精神,修煉何嘗不刻苦喝積極,美國武師的體格、技術鍛煉,何嘗不高度科學化?
筆者認為關鍵是質與量的問題,量大而質不足,則徒勞無功。泰拳訓練方法的獨特之處,在專一為培養實戰本能,故一切都環繞著「戰」的主題而推進。反觀別派武術家的訓練,大部分健身有餘,善戰則不足,因此運動份量雖大或難度雖高,卻未必能真正提高訓練者的實戰能力,效果反不如泰拳實際。
泰國近代最著名的教練固鈴曾指出:「作為好拳師,必須經常對招,經常按摩,多練技術,堅持長跑。最重要者是斗心,壓倒對手,勇往直前的無敵精神。倘無百分之百的斗心,則難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