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封建了多少朝代
A. 泰國歷史簡介
簡介:泰國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原名暹羅。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
泰國北部的素可泰,是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年到1356年)的都城,素可泰在泰語中意為「幸福的黎明」,原來只是柬埔寨吳哥王朝下轄的一個城市;後來當地泰族人起義,奪城掠地,在這里創建起泰國的開國王朝。
泰國是亞洲重要的旅遊國家之一,迷人的熱帶風情以及獨具特色的佛教文化是吸引遊客的重要因素。泰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佛教國家,這個被稱為「白象王國」的美麗國度,擁有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民族風俗,如豐富多彩的各種節日,水上人家的清新生話,聞名於世的古典舞和民族舞。
(1)泰國封建了多少朝代擴展閱讀
泰王國(泰語:ราชอาณาจักรไทย,英語:Kingdom of Thailand),簡稱「泰國」(Thailand)。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部,其西部與北部和緬甸、安達曼海接壤,東北邊是寮國,東南是柬埔寨,南邊狹長的半島與馬來西亞相連。
泰國位於亞洲中南半島中南部,與柬埔寨、寮國、緬甸、馬來西亞接壤,東南臨泰國灣(太平洋),西南瀕安達曼海(印度洋),西和西北與緬甸接壤,東北與寮國交界,東南與柬埔寨為鄰,疆域沿克拉地峽向南延伸至馬來半島,與馬來西亞相接,其狹窄部分居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
泰國氣候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分為熱、雨、旱三季。年均氣溫24~30℃。常年溫度不下18℃,平均年降水量約1000毫米。
B. 想了解泰國的歷史
泰國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原名暹羅。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從16世紀起,先後遭到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法國等殖民主義者的入侵。19世紀末,曼谷王朝五世王大量吸收西方經驗進行社會改革。1896年,英、法簽訂條約,規定暹羅為英屬緬甸和法屬印度支那之間的緩沖國,從而使暹羅成為東南亞唯一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1932年6月,人民黨發動政變,建立君主立憲政體。1938年,鑾披汶執政,1939年6月更名為泰國,意為「自由之地」。1941年被日本佔領,泰國宣布加入軸心國。1945年恢復暹羅國名。1949年5月又改稱泰國.
C. 泰國的歷史
泰國目前之地方,於幾千年前即有人居住,但並不是泰族。據一般的了解,泰族是發源於中國的南部,而於公元第十一與十二世紀才移居到目前的泰國。考古學家在泰國東北部的曼清發現許多古老的遺跡,證明泰國的文化起源於大約五千年前的青銅文化期。史前正確的資料至目前仍然不明,因為泰國的風俗和殘存的文化一直在變動,而且很少記載下來,尤其在第十八世妃,由放受到外族的侵略而毀了不少早期的文物。
公元第十三世紀末,泰國史上的第一位最英明的國王――盂萊大帝,就在目前泰國北部的清萊與清邁一帶建立了一個繁榮的社會,當時所興建的廟宇顯示受到佛教很大的影響。一般而言,泰國除了受到印度佛教的影響外,盂族、高棉族對泰國的影響也不小。
泰國最大的民族是泰族,這些住在北部的民族,早期已能夠自給自足,但他們的軍事力量都相當薄弱,在公元十三世紀初,終被鄰國吳哥王朝的高棉族所征服,不過,這段人侵時間並不長,泰族在1238年打了一次勝仗,從高棉人手中奪回素可泰城,並建立起泰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定都素可泰。
素可泰在巴利文里的意思是「幸福的黎明」。當時,泰國還沒有統一的文字,因此用「素可泰」 作為第一個王朝的年號,以表明新時期的開始。
素可泰王朝的君主為蘭甘杏大帝,他被泰國人尊稱為「泰國之父」。其最大的貢獻,是將國內通行的真臘(即高棉)文字,改創成泰國自己的文字。約在1283年,泰文開始在全國流行。
蘭甘杏大帝受人尊重的另一原因,是他團結各族,以平等方式對待泰族以外的少數民族如高棉人、馬來人和華人。他本身亦崇尚佛教,並派信徒到錫蘭(今斯里蘭卡)學習佛經,讓他們回國後宣揚小乘佛教教義。
素可泰王朝建立後,國泰民安,其勢力開始向湄南河盆地流域擴展。到公元十四世妃初期,素可泰王朝的勢力,已經影響整個馬來半島和寮國(即遼國)一帶。
蘭甘杏去世後,強盛一時的王朝逐漸衰弱下去。此時,泰團東部的一股泰族勢力,正在日益肚大,很快蔓延到中部地區。1347年,一
名太守的女婿拉瑪鐵菩堤,結集兵力在湄南河和巴塞河的匯合地方,建立了一座新城,取名阿育他耶(華人稱之為大城),並立號為王,這就是後來的大城王朝。
拉瑪鐵菩堤稱王後,立即展開外交和軍事攻勢,有意佔領整個湄南河流域,包括北部的素可泰王朝。他的精明思想和治國才能,為大城王朝的基業奠定了基礎,且取代了素可泰王朝的地位。
大城王朝維持了四百多年,經歷三十三位君主。十五世紀末,繞非洲好望角至東方之航線開辟後,歐洲人開始前往泰國通商。首先到來的是葡萄牙人,他們佔領了馬六甲一帶後,於1512年抵達大城。從此,荷蘭人、英國人和法國人亦相繼而來,企圖在泰國這塊富饒土地上獲得利益。
此外,泰國與鄰國緬甸在這一時期經常發生沖突,持續了一段很長時間。
1767年,緬軍再次攻人大城,城內的王宮、佛寺、民房和藝術寶藏均被摧毀。昔日的輝煌殿閣,如今只存殘垣斷壁,荒草遍地,謹供遊人憑吊而已。
大城王朝的京城在1767年陷落後,緬軍仍留下士兵駐守,以鎮壓泰國人的反抗。但在泰國東南沿海一帶,卻崛起了一支抗緬部隊,這支部隊的主將原是大城王朝的將領鄭信(在中國史書稱鄭昭)。鄭信是華人後裔,其父鄭鏞原籍廣東澄海,由放家貧才往泰國謀生,並與一泰族女子結婚,於 1734年誕下鄭信。
鄭信當日在大城被侵時,率領隨從逃出大城,於泰國東南的羅勇府建立基地,組織力量,半年後部隊分乘戰船,沿湄南河而上,首先攻破了西岸吞武里,繼而乘勝追擊,到大城與靦軍展開血戰,最後終於收復渝陷的大城。
鄭信進城,目睹昔日首都大城只留下一片焦土,故決定遷都湄南河西岸的吞武里,建立起泰國的第三涸王朝一吞武里王朝,並削減了據地稱雄的其他勢力,收復失地,統一泰國。
然而,宮廷內部的爭權奪利,很快又再次出現。鄭信在執政後期傳說因妃嬪爭寵而精神錯亂,並於1782年一次倒戈事件中被殺。另一說稱鄭信被亂黨困於宮中,後死在囚中,時為四十八歲。吞武里王朝就此覆滅,為時只有十五年。
後人為紀念鄭王的豐功偉績,特在吞武里區域內建立鄭王廟,並在大羅斗圈廣場中央為鄭倩塑造了一座紀念碑,碑上聳立著鄭信的騎馬戎裝銅像,策馬揮劍,極之英武。每年12月28日即鄭王加冕之日,循例在銅像地區舉行鄭王朝祭大典,並封鎖附近公路,舉行兩晝夜的文娛活動。
鄭信的王朝被推翻後,其手下部將昭披耶節基登上王位,他就是拉瑪一世王(拉瑪是取自泰族民間傅說的一位英雄人物),也就是目前泰國的王朝,即當今皇上蒲美蓬大帝(拉瑪九世王)之先祖。
由於地方太小,加上國防上的理由,拉瑪一世王把國都從吞武里移到昭拍耶河東岸,於是曼谷就成了泰國史上的第四個國都。至此泰國開始得到安定,曼谷王朝或稱節基王朝或拉瑪王朝至今已逾二百多年,而國都仍然是曼谷。
拉瑪二世王,1809年登基,在位十五年,曾遣使赴北京二次,時為清朝道光及嘉慶年間。
拉瑪三世王(在位公元1824至1851年)開始又對西洋各國開放,甚至當時美國也派了首任官員出使泰國,接著美國的傳教士也來了,他們同時也帶來了印刷術,經過改良後使泰國開始有了泰文的印刷,另西歐醫學、造船學也傳人了泰國。
拉瑪四世王蒙庫是節基王朝的英明國王之一,是泰國歷史上第一位接受西方學術思想的國君,精佛學,重科學,知識廣博。他通曉許多語言。如拉丁文、英文等。他是第一個准許平民可以親近的國王。為了抵抗西方國家的侵人,他與鄰國化干戈為玉帛,又與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他曾寫信給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林肯總統,聲明以物質支援他。
王位傅到拉瑪五世王,也就是泰國史上最著名的朱拉隆功大帝,他從事大力的改革和積極的建設。他廢除奴隸制度,興建學校、博物館、國立圖書館,並在國內修建了第一條鐵路,發展道路系統,創辦郵電局和其他現代化設施。歷史學家稱他的執政時期為「維新時代」,實際上可說是泰國現代化的開端。他是引導泰國現代化的英明國王,在位直到公元1910年。
朱拉隆功於1910年逝世,後人為紀念他的功績,在曼谷國會大廈前的廣場擺放他的銅像。每年 10月 23日他的祭辰之日,此廣場都有紀念活動舉行。
朱拉隆功去世之後,英、法便在泰國各自割分勢力范圍。
由於拉瑪六世王曾在英國劍橋求學,同時也曾服役於英罩,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泰國就派兵到法國支援同盟國。大戰結束後,暹羅也就加人了國際聯盟。
第一次大戰以前』泰國人是只有名字而沒有姓氏的。大戰後拉瑪六世王就宣布每個人可有姓,因此至今泰國人雖然有姓但很少用,而通常只叫名字。
隨著世界潮流之趨勢,皇族的權力漸漸被憲法所限制,拉瑪七位王執政後,結束了是達七百多年的君主專制,在1932年12月10日開始實行君主立憲,頒布憲法,於是泰國成了君主立憲的國家。由國會組織政府處理國家事務,一直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0年泰國為了保持國土的完整,勉強與日本簽訂友好條約,次年日本軍隊就進入泰國。泰國軍民感到對日本抵抗並非上策,遂加人軸心國。戰爭結束,雖然軸心國(日本、德國等)失敗,但泰國乃因「非原始發戰國且沒有出兵」而仍被邀加人聯合國,目前泰國國內駐有聯合國的分支機構。
拉瑪八世王,是五世王王子公摩鑾宋卡王子之長公子。1934年繼承王位,時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起,隨王太後駐蹕瑞士,1945年回泰准備舉行登基大典。不幸翌年6月9日中槍駕崩。年甘,在位12年。
當今王上拉瑪九世王今年聖壽六秩晉九,1927年12月5日在美國麻省康畢城蒙奧本醫院誕生,本生爵稱蒲美蓬?亞偷耶益德親王。
1934年,拉瑪七世王駐蹕倫敦宣怖遜位,因無所出,宮庭按譜立嗣君,奏請王兄繼承大統,號稱頌綠巴拉民他拉瑪哈南他瑪希隆陛下,簡稱拉瑪八世王。1935年,當今王上以王上御弟身份加封昭華蒲美蓬亞倫耶益德王弟。
1946年6月9日,拉瑪八世王突告駕崩,當今王上以先王無嗣,按王族繼承法規定宣布登基繼承大統,號稱拍昭裕華蒲美蓬?亞倫耶益德陛下,簡稱拉瑪九世王。
1950年,王上自國外回泰京都,三月欽命舉行先王火葬御禮,同年四月甘八日賜定於十八涌宮殿舉行大婚慶典,敕令冊封詩麗吉?吉
滴耶功女親王為王後,號稱頌緣拍拉??尼詩麗吉王後。
1951年4月 5日王後在瑞士洛桑之蒙瑞司醫院院盆,誕生第一位公主,稱號昭華鳥汶樂叻查干耶?詩麗越他那攀哇哩公主。
1952年7月28日皇儲太子誕生。1955年4月6日拍貼公主誕生。
1957年7月4日朱拉蓬公主誕生。
1956年10月22日王上剃度出家,皈依佛門,為期十五日,守戒於玉佛寺,政務方面敕命王後代為主政。還俗之後,鑒於王後秉政期間諸事有條不紊,循依古例敕封王後為正王後之位。
溯自1946年,王上秉政以來,愛國愛民之聖懷,為國為民之聖務包羅萬象,幾乎日無稍懈,宣慰四方,視察民瘼,垂詢當地官府軍警詳情,賜問各地民教衛生情況及生活實況。
節基王朝第九世王蒲密蓬?阿倫耶勒陛下於1946年6月9日登基以來,至今已五十年,他是泰國有史以來在位世界最長的一位盛世明君。幾十年來,王上以他超人的智慧,聖躬不屈不饒的毅力,為泰國的民主自由和繁榮進步建立了不朽的功績。
王上以堅定的決心,高度的熱誠和德澤廣被的親和力,把全國經濟地位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種族背景不同的各民族人民團結成一體,朝向經濟和社會建設的總目標。
1996年6月9日是王上登基滿五十周年之日,泰國全體臣民都以歡欣鼓舞的心情,熱烈舉行盛況空前的崇慶活勤,以頌揚王上登基五十周年的愛民若赤、聖澤廣被和偉大仁政,表達全國萬民感戴王恩浩盪的赤誠。
D. 泰國歷史文學
泰國於公元1257年建立素可泰王朝,形成了統一的國家。蘭甘亨國王為使泰國徹底擺脫高棉(吉蔑)王國的控制和影響,於1283年在古高棉文的基礎上創造了素可泰時期的泰文,泰國書面文學隨之誕生。泰國的古代文學基本上是宗教文學和宮廷文學。
素可泰王朝(1257~1377)建立之時,佛教和婆羅門教已在這個地區流傳,各種祀典上誦念的經文,以及稱頌國王的仁政和佛績的贊詞,曾鐫刻在石碑上,這些素可泰碑文是至今發現的泰國最早的歷史、文學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蘭甘亨碑文》。素可泰時期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宗教文學作品是《三界經》,它是五世王立泰(1354至1376年在位)根據30部佛經編纂而成。他用優美的散文描繪了眾生所在的欲界、色界和無色界,宣揚佛教思想,強調眾生應棄惡從善,以免受「三界」輪回之苦。《三界經》流傳很廣,對泰國社會佛教觀的形成和泰國文學的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
在阿瑜陀耶王朝(1350~1767)統治泰國的 417年期間,泰國逐漸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封建制度。它繼承了素可泰時期的文學遺產,同時吸收了高棉帝國的古老文化和由婆羅門僧侶帶來的古印度文化,一度呈現出繁榮的景象,文學形式也有發展,出現了格律嚴謹的詩詞,即戛普、克龍和禪。然而,泰國在此期間曾兩度被緬軍征服。京城阿瑜陀耶第二次陷落時(1767),文學遺產遭到了嚴重破壞。
在素可泰時期,國王非常忌諱高棉帝國的統治制度和語言文字,主張使用純粹的泰語;而阿瑜陀耶的國王,為了確立和鞏固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威,採納了高棉國君的一些傳統制度和禮儀。拉瑪底帕提一世(1350至1369年在位)責成婆羅門祭司編寫了一部《水咒賦》,這是泰國第一部賦體(立律)文學作品。《水咒賦》的主要內容是歌頌拉瑪底帕提一世,宣揚忠君思想。原著用古高棉文寫成,同時摻雜了一些梵文。《水咒賦》與忠君宣誓儀式對鞏固君主專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被歷代王朝沿用 600多年,到1932年資產階級維新政變後才予廢除。
宗教文學在阿瑜陀耶王朝初期有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大世賦》(《瑪哈察堪鑾》)和《大世詞》(《戛普瑪哈察》)。這兩部作品都是從巴利文原著翻譯改寫的,內容都是講釋迦牟尼涅以前最後一次輪回的故事。以稱頌國王的仁政和偉業為主要內容的宮廷文學也出現了,如拉瑪底帕提二世著的《阮敗賦》,帕西瑪霍束的《納萊大帝頌》等。
民間口頭詩歌創作在阿瑜陀耶中期獲得了突出成就,在泰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民間文學巨著長篇敘事詩《昆昌與昆平》,就產生在這一時期。那時宮廷里聚集了一批有名望的詩人,其中就有西巴拉。著名的文學作品有泰國第一部教科書《如意珠》(《津達瑪尼》),愛情故事長詩《帕羅賦》,描述風俗習慣的《十二月》(《他瓦托沙瑪》),用禪體改寫的《拉瑪堅》(《羅摩衍那》片斷《別息達》),歷史題材的《鑾巴色版史記》等。這時期出現的戲劇叫「洛坤」,全由男演員扮演,後來稱為「洛坤諾」(宮外劇)。
阿瑜陀耶王朝後期,「格侖」(八律詩)已很盛行,尤其是用於戲劇和對唱。在創作形式上又出現了一種新的賦,叫「戛普和克龍」。這一時期著名的詩人是探瑪鐵貝王子,他的作品有《銅河之行》、《悲溪離記》、《搖船曲》、《歡喜經》(《南托巴南塔》)和《瑪萊賦》,後兩部作品都是以詩的形式從梵文原著翻譯改編的。
在戲劇方面,納萊時期的宮外劇已演變成為宮內劇「洛坤乃」,全由女演員扮演,只在王宮里演出,劇目繁多,著名的有《拉瑪堅》、《加拉格》、《卡維》、《猜亞塔》、《瑪諾拉》等。
吞武里王朝(1767~1782)的吞武里王在致力平定內亂、抵禦外患的同時,著手整理泰國文學,親自編寫《拉瑪堅》片斷。這時期出現的重要作品有《王冠明珠賦》(《立律碧蒙谷》),用禪體詩改寫的《伊瑙》、《加姬》、《吞武里王頌》、《吉沙納教妹》等。此外還有一部《中國行》,是用詩詞形式記錄吞武里王於1771年派遣使節到中國訪問一事。
拉達納哥信王朝(曼谷王朝)於1782年建立以後,繼續收集散失的阿瑜陀耶時期的文學作品,完成了《卡維》、《桑通》、《大世賦》和《昆昌與昆平》等的輯錄、補遺工作。
曼谷王朝一至三世時期泰國古典文學再度繁榮,作品內容雖然大部分取材於阿瑜陀耶時期的故事,但形式已經多樣化,語言更加優美生動。散文體也開始流行,其中著名的作家有昭披耶帕康,他將《三國演義》從中國移植過來,並創造了「三國」文體,對泰國的文學,特別是小說的創作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時期負有盛名的詩人是順吞蒲、帕波拉瑪努七親王和帕瑪哈蒙德里,後者是頗有首創精神的詩人,他運用詼諧諷刺的手法寫了著名詩劇《拉登蘭代》。
曼谷王朝四世至六世王都是詩人和文學家,而以五世王帕尊拉宗告和六世王帕蒙固告最為突出。其他著名的詩人和作品還有鑾扎巴尼及其用禪體寫成的帕樹屯,女詩人坤素旺及其滑稽劇《帕瑪累貼泰》和《一百篇烏納魯的故事》,蒙拉觸泰及其詩作《倫敦游記》和散文《泰國使節到英國》,納拉貼巴攀蓬親王的話劇帕羅等。這一時期著名的作家還有丹隆親王、諾·摩·梭、披耶阿努曼拉察吞、帕沙拉巴塞等。
曼谷王朝四世至六世時期(1850~1925),泰國各鄰國已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泰國處在緩沖國地位,被迫執行「夾縫外交」。在文學上,從四世王開始就提倡向西方學習,到六世王時,西方文化的影響更大,古典文學開始衰落。
泰國的新文學是20世紀20年代末興起的。那時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空前的經濟危機,泰國也受到它的嚴重影響,經濟凋敝,民不聊生。1932年終於爆發了資產階級維新政變,泰國從此成為君主立憲的國家。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傳播,教育的普及,報刊的增多,留學生的派遣,特別是西方資產階級文學的翻譯和介紹,使泰國文學在內容、形式和創作方法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文學很快占據了主導的地位,並深入到了平民中間。新文學的作家大多是出身於平民的知識分子,他們憎惡封建權貴,具有資產階級民主思想。他們的作品力圖表達這種思想,在塑造人物和選擇題材方面都具有一些本民族的特點。新文學創始時期著名的作家有西巫拉帕(古臘·柿巴立)、馬來·初披尼、阿卡丹庚、多邁索和索·古拉瑪洛赫等。
西巫拉帕是新文學的奠基人之一,這一時期他發表的長篇小說《降服》(1928)、《男子漢》(1928)和《生活的戰爭》(1932)都有很大的影響。《降服》寫一個青年幾經曲折,贏得了一個少女的愛情,表現了作者渴望變革、主張婚姻自由的思想。《男子漢》寫幾對青年男女的理想、情操和愛情糾葛。《生活的戰爭》通過一對患難與共的情人最後分手的故事,鞭撻了社會的黑暗,表現了作者的人道主義思想。
馬來·初披尼(1906~1963)的 3部小說《終身伴侶》、《無聲的美》和《娜拉的心》,寫了婦女為獲得愛情、自由和幸福而與封建勢力作斗爭的故事,因與當時青年的思想合拍而風靡一時,後來有不少作家競相仿效。
阿卡丹庚親王(1905~1932)的長篇小說《生活的戲劇》(1929)及其姐妹篇《黃種人與白種人》(1930)是首次寫泰國人在國外生活的小說,前者意在說明生活、幸福和痛苦是無常的、難以預測,人生就象一出戲劇;後者告訴人們黃種人與白種人之間是難以相互理解的。這兩部作品情節新奇,描寫真實,引起了廣泛的興趣。
多邁索開始創作以家庭生活為題材的作品。她的小說大多是描寫人物的內心活動、泰國的風俗習慣、家庭和愛情等,手法細膩,富於哲理,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因而受到人們的贊賞。
1932年資產階級維新政變前後的泰國新文學還處於初創時期,被泰國評論家稱之為「黃金時代」,但思想內容和藝術性均較成熟的作品還不多。30年代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影響較大的作品有西巫拉帕的長篇小說《一幅畫的後面》(1937)、高·素朗卡娘的《妓女》(1937)、瑪納·詹榮的短篇小說、雅可的《蓋世英雄》和邁孟敦的《常勝將軍》(1943)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泰國進步力量比較活躍,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促進了文學的發展,進步作家提出了「為人生的藝術」的口號以反對「為藝術而藝術」的主張。他們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描寫社會,揭露黑暗,指出道路,西巫拉帕的中篇小說《後會有期》(1950)、長篇小說《向前看》(1955),社尼·紹瓦蓬的長篇小說《魔鬼》(1957),伊沙拉·阿曼達恭和奧·烏拉功的短篇小說,乃丕、集·普密薩的詩等都是這類文學的代表作品。
此外,克立·巴莫的長篇歷史小說四朝代(1953),西拉沙塔巴納瓦的長篇小說這塊土地屬於誰?(1958),索·古拉瑪洛赫的長篇小說《中國自由軍》(1950),盡管傾向不同,但在社會上都有較大的影響。
這一時期外國文學作品的翻譯和介紹工作,也有很大發展。許多西方的古典文學名著、蘇聯和中國的革命文學作品都被譯成泰文。
泰國的進步文學在1952和1958年先後受到兩次重大的打擊。進入60年代,文壇相當沉寂,言情小說泛濫,有價值的作品甚少。1958至1967年,泰國評論家把這10年稱為文化上的「黑暗時期」。
60年代末70年代初,有兩位女作家的創作引人注目。格沙娜·阿速信(1931~ )的長篇小說《人類之船》(1969),寫一個貧苦的少女在腐敗的社會中誤入歧途的故事;《日落》(1972)寫一個公務員力圖飛黃騰達,最後卻一敗塗地。素婉妮·素坤塔(1931~ )的長篇小說《他的名字叫甘》(1971)寫一個醫生自願去窮鄉僻壤為窮人治病,結果反遭殺害。這 3部小說比較真實地描寫了社會現實,提出了人們關心的問題,藝術上也有較高成就,影響較大,分別獲得東南亞條約組織文學獎。
1973年,泰國爆發的「十月十四日運動」,對文學產生了促進作用,在「十月十四日運動」前後出現的一批青年作家極為活躍,他們不滿現狀,渴望變革,同情勞動人民。這時描寫人民的反抗和斗爭的作品增多,反映現實比較深刻。康噴·汶他威的長篇小說《東北人的兒子》(1978),曾獲1979年東盟文學獎。小說描寫泰國東北一進步青年不滿社會現實、立志變革東北貧窮落後面貌而進行艱苦鬥爭的故事。此外,著名的作品還有拉披蓬的《同一個國土》(1977)、青年作家康曼·昆開的《鄉村教師》(1976)等。詩人中則以瑙瓦拉·蓬拍汶(1940~ )、維他耶功·昌恭(1946~ )和昂康·甘拉亞納蓬(1926~ )的詩較為著名。
E. 泰國王朝列表
暹羅(泰國)世系
1素可泰王朝(1238——1348) (亡於大城王朝)
坤邦克朗刀 (22) 戊戌 1238
班孟 (9) 庚午 1270
拉瑪甘亨 (40) 戊寅 1278
盧泰 (29) 戊午 1318
立泰 (23) 丁亥 1347
賽.呂泰 (18) 庚戌 1370
曇摩羅闍二世 (28) 戊辰 1388
曇摩羅闍三世 (13) 丙戌 1406
曇摩羅闍四世 (29) 己亥 1419
2大城王朝(1350——1767)(亡於緬甸貢榜王朝)
烏通王(拉瑪鐵菩提一世) (19) 庚寅 1350
拉梅萱 (前元)(1) 己酉 1369
波隆羅闍一世 (18) 庚戌 1370
東蘭 (1) 戊辰 1388
拉梅萱 (後元)(7) 戊辰 1388
羅摩羅闍 (13) 乙亥 1395
因陀羅摩一世 (16) 戊子 1408
波隆羅闍二世 (24) 甲辰 1424
波隆摩.戴萊洛迦納 (40) 戊辰 1448
波隆羅闍三世 (3) 戊申 1488
拉瑪鐵菩提二世 (38) 辛亥 1491
波隆羅闍四世 (5) 己丑 1529
叻德沙達 (1) 甲午 1534
帕猜羅闍 (12) 甲午 1534
繳華王 (2) 丙午 1546
坤哇拉旺沙 (1) 戊申 1548
摩珂.查克帕臘 (20) 己酉 1549
馬欣 (1) 己巳 1569
摩珂.曇摩羅闍一世 (21) 己巳 1569
納黎萱 (15) 庚寅 1590
厄加陀沙律 (5) 乙巳 1605
(頌曇王)因陀羅摩二世 (18) 庚戌 1610
策陀 (2) 戊辰 1628
阿滴耶王 (1) 庚午 1630
帕拉賽.東 (26) 庚午 1630
昭發猜 (1) 丙申 1656
室利.素潭瑪羅闍 (1) 丙申 1656
那萊王 (31) 丁酉 1657
帕碧羅闍 (15) 戊辰 1688
帕昭.素 (6) 癸未 1703
泰沙 (24) 己丑 1709
摩珂 曇摩羅闍二世(波隆閣) (25) 癸丑 1733
武通賁 (1) 戊寅 1758
波隆羅闍五世 (9) 戊寅 1758
3吞武里王朝(1767—1782年) (華人鄭信反緬復國,亡於曼谷王朝)
達信王(鄭昭,又名信) (15) 丁亥 1767
4曼谷王朝(1782~)
1939年曼谷王朝改國號為泰國,1945年恢復暹羅國名,1949年復稱泰國。
拉瑪一世(查克里) (27) 壬寅 1782
拉瑪二世 (15) 己巳 1809
拉瑪三世(帕南) (27) 甲申 1824
拉瑪四世(蒙庫王) (17) 辛亥 1851
拉瑪五世(朱拉隆功) (42) 戊辰 1968
拉瑪六世(瓦棲拉兀) (15) 庚戌 1910
拉瑪七世(巴差提朴) (10) 乙丑 1925
拉瑪八世(阿南塔•瑪希敦) (11) 乙亥 1935
拉瑪九世(普密蓬阿杜德) 丙戌 1946
F. 泰國歷史的歷史時期
泰國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原名暹邏。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4]泰國北部的素可泰,是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年到1356年)的都城,素可泰在泰語中意為「幸福的黎明」,原來只是柬埔寨吳哥王朝下轄的一個城市;後來當地泰族人起義,奪城掠地,在這里創建起泰國的開國王朝。歷史記載,素可泰王朝時期的泰國繁榮昌盛,疆域遠遠超過現版圖,尤其是蘭甘杏大帝在位時首創泰國文字和暹羅最早的宋加洛陶瓷業,開創了泰國歷史的新紀元。[5] 南宋末年,宰相陳宜中兵敗走占城,以後又轉避暹邏,終老暹地。 泰國的南部曾發現五十萬年至一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文物。泰國北部有南邦人化石出土,而壹萬年前的岩畫在泰國也有發現
五千年前,泰國已有青銅器文明。有學者認為是從中國傳入,也有學者認為是東南亞獨立發展的。 居住勢力
秦漢時代,滇國己將泰國劃入勢力范圍。
隋唐時代(6世紀末到10世紀末),泰國大概已有泰人居住。他們生活在雲南至阿薩姆一帶。
羅渦國
羅渦國(Lavo)的歷史是在泰王國歷史上極其重要的一段。該城邦國大致建立在以今天的華富里為中心的地域。其歷史可回溯到三千五百多年前的冶煉青銅時代。
在她的許多年代中均深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後來她在被稱為陀羅缽地的年代開始登上歷史的舞台。自從該時代,羅渦為吉蔑人(高棉人)所統治,所以大量文化遺址都是高棉式的,一般將十五世紀稱作泰國歷史上的華富里時代,可見其重要意義。
最終大城王國建立,羅渦不再佔主導地位,直到納奈王(King Narai)登基。他建造新的宮殿並在此統率全國。
在納奈王後,羅渦城邦再度逐漸荒廢,直到十九世紀的孟固王(King Mongkut)才將她重新作為王城規建。
20世紀中葉,泰國首相鑾披汶·頌堪元帥(Phibul Songkhram)將華富里作為軍事要地,他對該城市作出的貢獻有很多保存至今。
素可泰王國
到13世紀時吳哥開始沒落,西方的緬甸蒲甘王朝又被蒙古人入侵,傣族勢力趁機崛起,建立了北方的蘭納王國與南方的素可泰王國。蘭納於13世紀中由傣族的滿哥瑞(Mangrai,又譯孟萊王)建立,以清邁為中心。清邁地區後來一直與暹羅其他地區有別。南方的素可泰王國於1240年代開始擴張,被視為泰國史上第一。素可泰驅逐吳哥,融合吳哥的孟族與高棉族,並且創造泰文。
阿瑜陀耶王國
14世紀中葉,泰國華人拉瑪鐵菩提王在更南方的阿瑜陀耶(又譯阿育陀耶、大城)建立阿瑜陀耶王國(大城王國),結合了傣族的軍力,孟族與高棉族的行政,以及華人的商業。15世紀時阿瑜陀耶王國取代北方的素可泰王國,與蘭納王國相鄰,滅吳哥王國,並且在國內建立完整的制度,發展稻米耕作,與中國通商,國勢繁榮。阿瑜陀耶王國在14世紀下半到15世紀初被緬甸東固王朝並吞,但在16世紀末恢復獨立,在17至18世紀時是東南亞強國,與歐洲國家通商。1767年阿瑜陀耶王國被緬甸貢榜王朝所滅。泰文化受到中國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響很大。
吞武里王朝
吞武里王朝(1769年 - 1782年)是泰國歷史上的一個王朝。由一位年輕的將軍達信所建立。定都吞武里,史稱吞武里王朝。該王朝以鄭氏為國姓,達信是中國與泰國的混血兒,中國歷史上稱為鄭信。他在東南沿海一帶組織了一支抵抗緬甸的軍隊,趁著清緬戰爭爆發而緬甸大城駐軍大部被迫回國抵抗清軍之機收復了大城,隨後消滅各地割據勢力並收復了清邁等地。
1782年,達信被義子卻克里|鄭華所弒,一說是達信在政變中被殺,卻克里援救不及。卻克里即位後,成立卻克里王朝,改稱拉瑪一世,遷都曼谷,史稱曼谷王朝,吞武里王朝亦因此結束其短短十三年的統治。
於1770年統一暹羅達到今日泰國版圖,並且並吞東方的柬埔寨,北方清邁,東方的永珍(今寮國境內)。
卻克里王朝
後來鄭信的部下卻克里殺鄭信,自立為拉瑪一世,建都曼谷,史稱卻克里王朝(曼谷王朝)。
曼谷王朝,是從1782年起延續至今的泰國王室。王朝的名字源於開國君主昭丕耶卻克里的名字。此外 ,因卻克里王朝的建立者拉瑪一世曾被吞武里王朝的鄭信大帝封為王子(義子)故曼谷王朝的王室成員的都以鄭氏為王族中文姓氏,該王朝的君主在1932年前是擁有專制權力的統治者。1932年,泰國變成了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此後歷代國王
昭丕耶卻克里(卻克里王朝的創建者)本是吞武里王朝國王鄭昭(泰語名丕耶·達信,中國後裔)的重要將領。1782年,他利用反對國王的叛亂發動政變推翻鄭昭,後者被宣布為瘋癲並被殺害。昭丕耶卻克里自立為暹羅國王。關於這一段歷史有其它不同的解釋。
昭丕耶卻克里用拉瑪一世的名號進行統治。他延續了鄭信的一些政策,以使暹羅在遭受緬甸長期侵略和佔領之後的凋敝中恢復國力。在他統治時重組了政府機構和軍隊。拉瑪一世是現代曼谷的締造者,他將暹羅的都城從吞武里遷至曼谷,此後歷代國王都在那裡統治國家。他的繼承人拉瑪二世允許歐洲商人與暹羅通商。在第三代國王拉瑪三世在位時,暹羅在與越南和柬埔寨的戰爭中獲勝。拉瑪三世與英國人簽訂了第一個條約。
在拉瑪四世(蒙固王)統治時代,暹羅開始受到歐洲列強的壓迫。1855年,英國迫使拉瑪四世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深感西方技術文化先進的拉瑪四世開始在國內推行現代化,力圖使暹羅向歐洲的國家模式靠攏。他的繼承人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大帝)大刀闊斧地對國家進行改革。拉瑪五世鼓吹某種民族主義君主制。在他的鼓勵下,暹羅的封建制度幾乎被掃除,開始向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拉瑪五世被迫向英國和法國割讓領土,但也因此讓暹羅免於變成列強的殖民地。
都只是國家的象徵性元首。
G. 歷史上的泰國是如何發展的
泰國的發展比較緩慢,中國進入了漢朝,他們還在原始社會,在中國唐朝的時候,他們才開始進入了封建社會,後來一度成為中國的附屬國,在民國的時候,他們才開始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
H. 泰國有怎樣的歷史
泰國舊稱暹羅,遠古時期就有人在這片土地繁衍,泰國即泰人之國,因其民族為泰族而得名,泰族最早是從現在中國南部地區的雲南遷來的,與中國的傣族、寮國的老族、緬甸的撣族是同源異流的民族。公元初年,今泰國北部和中部出現了一些獨立的小國。從8世紀到13世紀,現在的泰國南部隸屬馬來——印度尼西亞三佛齊(Srivijaya)王國,公元7世紀至11世紀,高棉王國及其文化曾影響了泰國除最北部和南部以外的大部分地區。最北部的蘭納泰王國在其鼎盛時則統治了緬甸和寮國部分地區,於1558年歸屬緬甸。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
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1356年),開創了泰國歷史的新紀元。大城時期的417年間(公元1350—1767年),泰國歷經了34代王朝,確立了君主政體,這是泰國制度形成的關鍵時期。從16世紀起,泰國先後遭到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法國等殖民主義者的入侵。1767年,阿瑜陀耶王朝滅亡。查庫里將軍成為查庫里王朝的第一世國王,即拉瑪一世,1946年6月,拉瑪九世普密蓬·阿杜德繼位,即現任國王,也是當今世界上在位最久的君主。1949年改名為泰國,泰國的意思是「自由之地」,在其歷史中,泰國引以為自豪的是它是東南亞唯一一個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泰國在東南亞國家中佔有重要的地理位置,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部,面積約51萬平方千米,與法國面積相近,其西部、北部和緬甸接壤,東北邊是寮國,東南是柬埔寨,南邊狹長的半島與馬來西亞相連。從地形上劃分為四個區域,即北部山區的叢林、中部平原的廣闊稻田、東北部高原的半乾旱農田,以及南部半島的熱帶島嶼和較長的海岸線,國境大部分為低緩的山地和高原。東北部地區最為貧困,以種植水稻為主,經常遭受洪澇和乾旱;中部地區為土壤肥沃的平原;北部地區富庶,被高山環繞;南部地區擁有較長的海岸線,以漁業為主,以旅遊業為輔。泰國舞蹈藝術的發展與其地貌特徵、生態環境有著較大的關聯性。
I. 簡要闡述泰國古代封建國家的朝代更替
素可泰時期
泰國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原名暹邏。
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
泰國北部的素可泰,是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年到1356年)的都城,素可泰在泰語中意為「幸福的黎明」,原來只是柬埔寨吳哥王朝下轄的一個城市;後來當地泰族人起義,奪城掠地,在這里創建起泰國的開國王朝。歷史記載,素可泰王朝時期的泰國繁榮昌盛,疆域遠遠超過現版圖,尤其是蘭甘杏大帝在位時首創泰國文字和暹羅最早的宋加洛陶瓷業,開創了泰國歷史的新紀元。 南宋末年,宰相陳宜中兵敗走占城,以後又轉避暹邏,終老暹地。
大城時期
元代國勢強盛,銳意向外發展,東南亞各國紛紛向元廷朝貢,泰國也不例外。
1350年,烏通王在大城府建都,脫離素可泰王國宣布獨立,建立阿瑜陀耶王國,不久吞並素可泰王國,被中國明朝封為暹羅國王。1767年,緬甸軍隊攻陷大城,阿瑜陀耶王國滅亡。 大城時代歷417年,共有33位君主。
明永樂元年,成祖又贈暹邏王金銀大印,暹邏王也遣使謝恩。
鄭和南下時留暹邏者甚多。明初,中國的海外活動是非常頻繁的。明成祖為宣揚國威,曾派鄭和率領艦隊,南巡七次,走的是西洋航線。暹邏位於越南至馬來西亞的海程之中,為必經之地。當時,東南亞各地已有華人商賈,居處其間。隨鄭和南下的馬歡,著有《瀛涯暹勝覽》一書,其中記述暹邏的情形道:"國周千里,外山崎嶇,內地潮濕。土瘠少堪耕種,氣候不正,或寒或熱。其王居之屋,頗華麗整潔。民庶房地造如樓,一不通板,卻用檳榔木劈開如竹片樓,密擺用藤扎縛甚牢固。上鋪藤簟竹席,竹卧食息皆在其上。王者之扮,用白布纏頭,上不穿衣,下圍絲嵌手巾,迦以錦綺壓腰。出入騎象或乘轎。一人執金柄傘,茭草葉做,甚好。王崇信釋教。國人為僧為尼姑者甚多。僧尼服色與中國頗同。亦住庵觀,持齋受戒。其俗凡事皆是婦人主掌。其國王及下民,若有謀議輕重買賣一應巨細之事,皆決於妻。
從16世紀起,先後遭到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法國等殖民主義者的入侵。
大城的君主從一開始就接受了高棉文化的影響。他們不再是素可泰王朝時父親般慈善、平易近人的君主,而是專制帝王,並採用神王的頭銜。在這個時期的早期,大城的統治向鄰近的泰公國擴張,並與其鄰國發生沖突。17世紀時,暹羅開始同西方國家建立外交和商業關系。
1767年,緬甸入侵成功攻陷了大城。盡管緬甸人取得了勝利,但是他們對暹羅的統治並沒有維持多長時間。年輕的鄭信將軍和他的隨從突破了緬甸人的重圍,逃到了尖竹汶。大城淪陷七個月後,他和他的軍隊乘船返回到都城,趕走了緬甸駐軍,收復了大城。
吞武里時期
阿瑜陀耶王國滅亡後鄭信重建王國,將首都南遷至吞武里。 鄭信將軍決定將都城從大城遷移到靠近海的地點,這樣有利於對外貿易,保證武器的采購,並且萬一緬甸重新進犯,便於防守和撤退。他在湄南河西岸的吞武里建立了新都城。鄭信的統治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大城淪陷後缺少中央權威導致王朝迅速瓦解,鄭信統一各府的統治覆滅了。
曼谷時期
鄭信死後,查庫里將軍成為查庫里王朝的第一世國王,即拉瑪一世,從1782年統治到1809年。他即位的第一項舉措就是將王室都城從吞武里遷到河對岸的曼谷,並建造了大王宮。拉瑪二世(1809-1824)繼續修建工作。拉瑪三世國王(1824-1851)重新開始了同西方國家的聯系,並發展同中國的貿易。「國王與我」中的拉瑪四世國王(1851-1868)與歐洲國家締結條約,避免淪為殖民地,並建立了現代泰國。在他統治期間,開展了許多社會和經濟改革。
19世紀末,曼谷王朝五世王大量吸收西方經驗進行社會改革。1896年,英、法達成利益妥協,間接使得暹羅成為東南亞唯一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
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國王(1869-1910)繼承父親進行改革,廢除奴隸制,改進公共福利和行政制度。拉瑪六世國王(1910-1925)推行義務教育其他教育方面的改革。拉瑪七世國王(1925-1935)統治期間,泰國從君主專制政體轉變為君主立憲政體。
1932年6月,人民黨發動政變,建立君主立憲政體。1938年,鑾披汶執政,泰國國王於1933年退位,由他的侄子阿南塔·瑪希敦國王繼位拉瑪八世(1935-1946)。1939年6月由暹羅更名為泰國,意為「自由之地」。1939年起實現民主政治制度。1946年6月9日拉瑪八世在王宮不幸遭槍擊身亡,而王弟年僅19歲的普密蓬繼承王兄王位,成為拉瑪九世。也就是現任國王。
第二次世界大戰暹羅傾向日本,1941年被日本佔領,宣布加入軸心國。 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日本和暹羅簽訂《日泰攻守同盟條約》。1942年1月25日泰國宣布向英美宣戰,日本曾將部份在緬甸和馬來亞半島北部佔領地割讓給暹羅。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暹羅隨即在翌日宣布「暹羅1942年1月25日對英美宣戰宣言無效」,暹羅的「宣戰無效」宣言被同盟國承認。1949年改名泰國。泰國的意思是「自由之地」,在其歷史中,泰國可以引以為自豪的是它是東南亞唯一的一個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泰國成為美國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盟國。在東南亞地區,泰國亦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家;首都曼谷是該區域中國際化程度很高的大都會區。另外,泰國是東盟始創國之一,亦在東南亞區內事務有積極的參予。
J. 泰國歷史
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南部。與柬埔寨、寮國、緬甸接壤,東南臨泰國灣(太平洋),西南瀕安達曼海(印度洋)。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分為熱、雨、涼三季,年均氣溫24~30℃。 1238年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原名暹羅,1652年(順治九年)暹羅派遣使節到清朝進行朝貢,開始了兩國的友好往來。1767年,緬甸軍隊入侵暹羅,攻破了暹羅的國都大城。大城王朝的達府太守披耶·達信組織暹羅人民擊退了入侵的緬軍,重新統一了暹羅,被擁立為王。1768年,達信派遣使節到清朝,請求清廷封他為暹羅國王,但清政府認為他是乘機篡位,予以拒絕。
曼谷奢華
[1]然而,達信繼續向清政府表示友好,清政府終於在1777年承認了達信建立的王朝,准許暹羅使節到清廷朝貢。在1823年(道光三年),清政府向暹羅國王拉瑪二世贈送了「永奠海邦」的匾額。19世紀,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殖民主義者先後入侵。1855年,英國代表、香港總督鮑林強迫暹羅簽訂了《英暹通商條約》(《鮑林條約》),此後法美國、德國、義大利等國也紛紛效法英國,強迫暹羅簽訂了類似的條約。暹羅淪為了西方殖民國家的半殖民地,1896年英法簽訂條約,規定暹羅為英屬緬甸和法屬印度支那間的緩沖國,與清朝的宗藩關系也漸告結束。19世紀末,拉瑪四世王開始實行對外開放。拉瑪五世王借鑒西方經驗進行社會改革。1932年6月,拉瑪七世王時期,民黨發動政變,改君主專制制為君主立憲制。1939年更名泰國,後經幾次更改,1949年正式定名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