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泰國資訊 » 美國和泰國什麼時候開始同盟

美國和泰國什麼時候開始同盟

發布時間: 2022-11-02 02:58:59

❶ 泰國為什麼是美國的盟國

泰國的確是美國盟國,雙方是簽訂了同盟條約的。具體原因是因為泰國在二戰中屬於法西斯陣營,但沒有大規模出兵,只是做了日本東南亞基地以及資源提供者的角色。你也知道幾個法西斯國家,特別是東亞,戰後都被美國收編了,所以泰國是美國盟國也就不稀奇了

❷ 泰國二戰時是法西斯嗎為社么向美國和英國宣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泰國(引用)
概述:泰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是軸心國的仆從國。直到1941年12月日本入侵泰國之前,泰國一直處於中立。太平洋戰爭伊始,日本帝國就施壓泰國,要求給予他們軍事通行權以借道入侵英屬印度和馬來聯邦。多數泰國民眾不接受這一要求,但是首相鑾披汶·頌堪(แปลก พิบูลสงคราม)所領導的泰政府認為:和日本保持友好關系要優於被征服,因此,泰國同意了日本的要求。不久,泰國便對盟軍宣戰。
相比於另外一個日本傀儡政權滿洲國來說,泰政府仍然有管理內政和軍隊的自由。日本同泰國的關系類似於德意志第三帝國同芬蘭、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的關系。最終,泰國的主權被保留,日本將泰國視作盟友,而非傀儡政權(在戰爭後期這一原則已經改變)。
在泰國國內,反對日本軍國主義者非正常統治的人非常多。其中,自由泰人運動組織便擁有九萬名反抗者,這個組織受到許多前政府官員支持,如比里·帕儂榮(ปรีดี พนมยงค์)。
在日本戰敗後,泰國僅僅支付了小額的戰爭處罰。

詳情: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爆發時,泰國處於軍政府統治時期,其首相鑾披汶·頌堪是一名受到法西斯主義影響、經常傳播法西斯主義的軍官。因此,披汶利用宣傳手段營造個人崇拜,並范圍性傳播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披汶政權同時主張收復失地,在國內煽動反法情緒,並支持寮國和柬埔寨的獨立運動。披汶希望聯合日本對法屬印度支那發動戰爭,於是便開始培養更密切的泰日關系。
1940年,法國淪陷,法屬印度支那陷入混亂。披汶抓住了這個機會,出兵越過東部邊境,第二次泰法戰爭爆發。駐印度支那的法國軍隊被打得潰不成軍,但是法國海軍在大象島海戰中勝利,促使日本出面調停戰爭。日本向維希法國政府施壓,維希法國被迫向泰國讓步。此次戰爭的勝利,極大地增加了披汶在國內的聲譽。但是日本也不願過度影響和維希政權間的關系,法屬印度支那僅割讓了部分爭議領土,這次戰爭得到的少量領土使得披汶減少了和日本合作的信心。他開始增兵以防範日本入侵,並計劃向英美尋求合作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12月8日,日軍為取道入侵馬來亞而入侵泰國。在進行了幾個小時的戰斗後,泰國不得不同意日本的要求,給予其軍事通行權,任其入侵緬甸或馬來亞。披汶的妥協使泰國沒有淪為日本的殖民地,但是其代價是讓日本軍隊駐扎泰國,這說明泰國依然失去了部分主權。
駐扎與結盟
1941年12月21日,泰日兩國簽署了攻守同盟條約。此條約在9天後進行了修訂,條約要求泰國給予日本其國內所有鐵路、公路、機場、船塢、倉庫、通信系統和軍營的通行權及利用權。
在日本的壓力下,1942年1月25日,泰國向英國和美國宣戰。1942年2月15日,泰國和日本、滿洲國及汪精衛政權加入了三國同盟條約,但此三者通常被認為是「非官方簽署者」。
披汶政府曾為收復失地與日本合作,但是只獲得了部分領土。1943年8月20日,根據《泰日關於土地讓與條約》,更多泰國宣稱的領土都作為獎賞被割給泰國。馬來亞的吉蘭丹、丁加奴、玻璃市、吉打四邦和緬甸的撣邦被劃歸泰國。與此同時,日本派遣15萬名士兵前往駐扎泰國,並使用戰俘和亞洲勞工來修築臭名昭著的「死亡鐵路」——泰緬鐵路。盡管1942年初,大多數泰國人「沉浸」於日本的輝煌戰果,但是到1942年年底,由於日本人的傲慢行為以及戰爭對國家經濟的不良影響,使得泰國人以普遍有反日情緒。
戰爭給泰國經濟造成了不小的問題。國內沖突不斷,且企業之間經常出現惡性競爭現象。納粹德國曾頻繁地采購泰國產品,但是一度由於海運問題難以解決而停止采購,泰國的經濟只能依靠日本。但是泰國所需要的歐美商品,日本同樣需要,而且日本所能提供的資源由於戰爭的原因變得越來越少。泰國國內商品開始出現短缺現象,物價也飛漲。更糟的是,日本出台進口商品免稅政策,進一步減少了泰政府的收入。
泰國國內沖突變得越來越極端。1942年12月,泰國民眾與警察發生對峙,後來雙方爆發槍戰,此事件被和平解決,但是這意味著泰國的事態已非常嚴重。此事件也導致駐泰日軍的指揮官被更換為中村曉人
隨著戰爭的進行,日本逐漸失去了主動權,泰政府的立場也開始動搖。披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開始疏遠日本。1943年1月,他派遣了兩名軍官秘密前往重慶進行送還戰俘的友好談判。
但是,披汶的聲譽在國內的下降速度完全超乎了他本人的想像。隨著盟軍逐漸加大轟炸曼谷的力度,泰國民眾對披汶政府的信心在不斷減少,有人開始懷疑他的外交政策。披汶離開曼谷,軍隊士氣一落千丈。政府宣布,將曼谷民眾遷移到北方瘧疾橫行的碧差汶,這個做法更導致了民眾的困惑與不解。不滿的不僅是民眾。許多泰國王室成員和政府成員也越來越厭倦披汶的統治,更多的人開始支持反對派,如比里·帕儂榮。
就在披汶准備前往碧差汶時,義大利的墨索里尼政權垮台,此事驚動了整個泰政府。政府召開緊急會議,討論軸心國在歐洲不堪的戰局。和義大利相比,同樣的事情很有可能發生在泰國。「另找一名『佩特羅·巴多格里奧(Pietro Badoglio)』」在泰國成為一句政治口號,驚動了納粹德國。赫爾曼·戈林通知日本駐德大使密切關注泰國:不要讓泰國變成東方的義大利。

終結:在泰國,自由泰人運動等抵抗組織的成員越來越多。泰國國內的不滿以及反日情緒的空前高漲,都預示著一件事情:披汶親日政府倒台已成定數。1944年,盟軍在歐洲開辟了第二戰場。納粹德國在東線也節節敗退。美國的軍事實力越來越強大,日本在太平洋已無反擊餘地。同年8月,披汶政府倒台。1945年初,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罷工,各地接連爆發起義。日軍不斷地在泰國增兵,進攻緬甸的日軍也遭受失敗,迫使他們只能退到泰國去。日軍在泰國修建大量的防禦工事,並且發布多次徵收令,企圖在戰爭的天平完全倒向盟軍時,做最後的掙扎。
當時泰國的政府首腦是保守主義者寬·阿派旺(ควง อภัยวงศ์)。但是,此時在泰國,最有影響力的政治人物是反日的比里·帕儂榮。1945年,盟軍的情報人員可以自由出入曼谷,不受任何約束。但寬·阿派旺無法團結國內的民眾,很快下台。泰國政府陷入權力斗爭之中。戰爭結束時,泰國立即宣布,其在戰時簽署的任何條約與對盟國的宣戰均為無效。
在戰後的和平談判中,各國對泰國的態度不一。英國要求其在支付戰爭賠款的同時,以賠償的方式歸還之前日本割讓給泰國的領土;法國政府稱,除非泰國將之前從法屬印度支那掠得的領土歸還,否則法國將不會允許泰國加入新成立的聯合國;美國因為和泰國沒有利益沖突,所以美國的態度和前二者相比緩和了些,美國政府認為應該在和平談判時不應將泰國視作敵國(其真正目的或許是為了在日後一同對抗共產主義的北越);蘇聯則堅持要求泰國廢除其制定的反共立法。

❸ 泰國約旦和美國是不是軍事同盟

美、泰之間的軍事同盟關系是從1962年開始的。1962年,美國和泰國首次擬定聯合防務宣言。當時美國承諾要保護泰國不受「供鏟主義侵略」。泰國聲明歡迎美國保持「在亞太地區的存在」

❹ 二戰泰國情況

泰國在二戰期間的情況:

1、泰國二戰時期是除了中國和日本之外,亞洲尚存主權的三個國家之一。

2、1940年泰國和日本簽訂了《日泰友好條約》。但是泰國也對日本有所防備,他們曾發布動員令,如果日軍入侵,泰國將不遺餘力進行抵抗。

3、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泰國和日本簽訂了《日泰同盟條約》,隨即泰國對英美宣戰,加入了軸心國一方。

4、二戰期間,泰國不僅為日軍開放軍事通行權,提供登陸點、物質後勤等協助,還出兵佔領了周邊鄰國的一些爭議領土。

5、泰國做了兩手的准備,也不忘在美國那裡下注。駐美國的泰國大使則宣布與泰國政府斷絕關系,不承認泰國政府與日本的盟約。泰國在暗地裡也從未和英美斷絕聯系,「自由泰人運動」就在暗地裡和英美交換情報,秘密組織抵抗力量。

6、日本戰敗前夕,泰國宣布與日本結盟等事宜全部無效,與日本做切割。由於「自由泰人運動」的存在以及英美出於穩定東南亞利益的考慮,泰國的「宣戰無效」宣言竟然被同盟國承認,免於成為戰敗國。

7、泰國二在戰後向日本討要戰爭賠償,而且拿出了大量的帳本來證明日本在泰國所拿的物資,最終得到了150億日元的賠償。

(4)美國和泰國什麼時候開始同盟擴展閱讀:

泰國在二戰中立場搖擺的原因

1、泰國最初與日本同盟,是為了換取不被日本侵略。

1941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大兵壓境,橫掃東南亞。泰國知道自己實力遠不如日本,硬拼是一定打不過的,便和日本簽訂了同盟條約。日本出於節約兵力和資源的目的,也需要一個當地的幫手,就接受泰國作為自己的盟國。

泰國為了使自己不被日本侵略,為日本的侵略戰爭出物資、出勞力,成為了日本在東南亞最大的後勤基地。泰國還派遣過部隊跟隨日本進攻雲南。二戰時期的泰國為日本前期攻取東南亞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其實就是犧牲他國利益來換取本國政權的穩定。

2、泰國最終倒戈加入盟軍,是為了站在勝利者一方,撈取好處。

1945年,泰國眼看日軍就要撐不住了,又加入反法西斯同盟,對日本宣戰。日本戰敗後,泰國自然成為了戰勝國,便提出了戰爭賠款。泰國的理由是日本在侵略東南亞時,向泰國索要了大量物資和勞力。

泰國提出索賠時,還拿出了非常詳細的當年清單收據等資料作為證據,可見是早有兩手准備。泰國最終得到了150億日元的戰爭賠款。

❺ 失敗的「小北約」:美國拼湊東南亞條約組織始末


現在說起亞太地區軍事態勢的時候,經常會提到一個詞:島鏈。

美國在亞洲東部邊緣地帶和太平洋海域,部署重兵,組成了三道防線,以圍堵和封鎖亞洲東岸的國家。就當前情況而言,島鏈無疑是針對中國的。


1951年,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提出了「島鏈」戰略,其初衷是聯合西太平洋的非 社會 主義國家,遏制蘇聯集團在亞太地區的擴張,為冷戰服務。

從1951年開始,美國先後與菲律賓、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韓國以及台灣地區,分別簽訂了《美菲共同防禦條約》、《澳新美安全條約》、《美日安保條約》、《美韓共同防禦條約》、《美台共同防禦條約》,結成了軍事同盟。


這一系列的小同盟,與1949年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從東、西兩個方向形成了對蘇聯集團的圍堵。

亞歐大陸的版圖,整體上呈一個新月型,圍堵東西兩面遠遠不夠,因為蘇聯集團可以南下中東,或者東南亞。

為此,美國在1954年組團成立東南亞條約組織,又在1955年參與策劃組織了巴格達條約組織(後改名中央條約組織),填補了空白。

這樣,美國就拼湊了一道從西歐、希臘、土耳其、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到泰國、印支三國以及東亞的防線,完成了對亞歐大陸 社會 主義陣營的包圍。


美國的這一戰略,主要有兩個理論支撐。

一個是「遏制之父」喬治·凱南的「遏制戰略」:美國想要遏制蘇聯的擴張,就必須隨蘇聯的政策的變化,不斷在蘇聯擴張要點上施加反向力量。

二是「圍堵教父」斯皮克曼的「邊緣地帶論」:誰支配著邊緣地區,誰就控制歐亞大陸,誰支配歐亞大陸,誰就掌握世界的命運。

不過,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除了北約和東亞的小同盟還在之外,東南亞條約組織和中央條約組織都在70年代解散了。

今天,說說曾經的「小北約」——東南亞條約組織。


01

東南亞條約組織是冷戰的產物,但它的直接催生者,是第一次印支戰爭。

1949年中國革命的勝利,以及隨後中國支援朝鮮和北越,引起了美國對紅色浪潮蔓延的憂慮。

美國最初和越南沒多大瓜葛,從內心上,美國也不支持法國在越南進行殖民戰爭,但隨著冷戰的爆發,法國在越南戰爭被賦予了意識形態彩色——法國打北越何嘗不是在抵禦紅色浪潮的蔓延。

出於這層考慮,美國於1950年與法國簽訂了《共同防禦協定》,向法國提供軍事援助,間接捲入了印支戰爭。


1954年3月,奠邊府戰役打響,敲響了法國在印支殖民統治的喪鍾。在美國看來,一旦法國撤離印支地區,印支及整個東南亞必將被紅色浪潮席捲,後果是災難性的。

對此,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提出了多米諾骨牌理論:在東南亞,如果有一個國家落在共產黨手中,這個地區的其他國家就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個接一個的倒下去。他計劃由美國牽頭,搞一個東南亞地區集體防務組織。

艾森豪威爾的想法,得到了國務卿杜勒斯的怒贊。

杜勒斯早就預料到了法國的失敗只是時間問題,因此他一直在思考法國撤退之後,由誰來填補這塊真空地帶。


當時,朝鮮戰爭剛結束,美國再去填坑顯然不合時宜,找聯合國也行不通,因為隨著阿拉伯國家進入聯合國,美國的決議很難獲得2/3贊成票。最好的辦法是組團——聯合其他國家,組成一個區域性的防禦聯盟,聯合行動。

在艾森豪威爾提出多米諾骨牌理論之前,杜勒斯就已經開始行動了。

憑著美國世界霸主這個金字招牌,杜勒斯到處飛來飛去,施展合縱連橫之策,拉攏了7個國家入群——1954年9月6日,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紐西蘭、菲律賓、泰國、巴基斯坦8個國家,在馬尼拉成立了東南亞條約組織,英文縮寫為SEATO。

由於當時亞洲革命是中國在推動,北越以及東南亞其他國家的共產黨游擊隊是中國在援助,所以,SEATO主要針對目標是中國。


02

問題來了:說好的東南亞條約組織,怎麼只有2個東南亞個國家參加?其他非東南亞國家為什麼要參加?

緬甸和印尼是不結盟運動成員國,不想加入;馬來亞當時還是英國殖民地,由英國出頭;南越、柬埔寨、寮國三國,雖然受日內瓦協議的限制無法加入,但受東南亞條約組織保護,相當非正式成員國(柬埔寨在1956年拒絕接受SEATO保護)。

至於日本、韓國以及台灣地區,它們有美國的專門保護,沒必要加入。

泰國毗鄰中國和寮國、柬埔寨,沒有安全感,菲律賓剛鎮壓了菲共武裝,也沒有安全感。兩國都想抱美國大腿,尋求保護,如果美國再給點軍事、經濟援助,那就更好了。

這兩國是東南亞條約組織最堅定的成員國。

英國在東南亞有殖民地以及較強的影響力,所以入群了,法國退出了印支地區,但它並不甘心,而且它在印支地區還有很大的政治、經濟、文化利益,所以也入群了。

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挨著東南亞,它們有一定的危機感,而且兩國都是英聯邦成員,領頭羊英國都加入了,它們也跟著加入了。

至於巴基斯坦,它入群是為了獲得其他群友的支持,抗衡印度,意識形態的東西,它並不是很關心。

由此可以發現,相比北約國家一體化而言,東南亞條約組織的成員國,彼此之間差距很大,各組訴求也不一樣,它們之所以搞在一起,很大程度上是美國撮合的結果。

可以這么理解,在蘇聯集團的威脅下,即使美國退出北約,西歐國家也會抱團取暖,北約大概率會存在下去,但如果美國退出東南亞條約組織,這個組織立馬瓦解。

參加一個組織,可以獲得利益,也需要付出,當利益大於付出時,大家才會有參加的動力,當利益點不一致時,成員之間就會矛盾重重,組織缺乏凝聚力。

從1954年成立到1977年解散,東南亞條約組織存在了23年,實際上這個組織在1964年就因為內部扯皮,而陷入了分崩離析的境地,長期癱瘓,形同虛設,又拖了十幾年才死。

人心各異,是東南亞條約組織解散的根本原因。


03

籌備之初,一些小國就設想把東南亞條約組織,搞成東南亞版的北約,大家都出點軍隊,組成軍事聯盟。

但這一設想,遭到了美國的拒絕。杜勒斯的原話是:這個條約組織將不可能和北約組織一樣,因為北約組織已經存在了幾十年的團結和共同的傳統作為其存在基礎。要在亞洲設計一個這樣的組織則要困難得多,因為這里沒有建立起具有共同目標的基礎,倒是存在很多利害沖突。

美國更看重東南亞條約組織的政治意義:有了這個條約,美國總統就獲得了在東南亞問題上的自由裁決權;美國在東南亞採取行動時,有其他國家支持,分攤了美國單獨行動的風險。


換句話說,美國之所以搞這個組織,是為了方便自己行動,擴大政治影響力,把單邊行動包裝成集體行動,它也明白所謂的軍事聯盟,其實都得靠美軍,那些小國家軍事實力太弱小,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而英國、法國的重點在歐洲,不可能在亞洲投入太多軍力,指望不上。

而且,美國強調的是機動打擊力量,它不願在東南亞駐扎重兵嚴防死守。所以,東南亞條約組織沒有設立統一的情報收集和軍事指揮機關。

從這一點來看,它被閹割了核心功能,算不上縮小版的「北約」,只能算山寨版。

東南亞條約組織的宗旨是集體防衛,但在防禦誰的問題上,美國和其他七國有爭執,美國堅持防共,其他國家反對這么赤裸裸的挑釁詞語,最後雖然刪掉了這個限定詞,但美國保留了意見。

在組織機構上,東南亞條約組織的逼格也遠遜於北約。北約理事會,由成員國國家元首及政府高層、外長、國防部長組成,東南亞條約組織理事會,由成員國外長組成,每年開會一次,平時由各國駐曼谷大使代替(東南亞條約組織總部設在泰國曼谷)。

更 搞笑 是,東南亞條約組織理事會的決策原則是「全體一致」,這意味著遇到重大事情,必須8個國家一致同意,才能行動——相當於每人一票否決權。

8個國家眾口難調,話語權還一樣,可想而知,這個組織是鬆散的,無力的。

從後來的表現看,由於無窮無盡的扯皮和內耗,使得它在政治、軍事上確實沒有什麼出彩的表現——政治上,大家有了個交流平台,壯大了聲勢,軍事上,舉行過一些聯合軍事演習,制定過共同防衛計劃,還有就是搞培訓和講座,為落後成員國培訓軍事人員。

此外,東南亞條約組織在經濟、 社會 、文化上,也做了一些事——成員中的發達國家,幫助發展中國家搞教育、扶貧、醫療衛生、農業技術推廣等。

畢竟,爭取民心,也是冷戰戰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04

鬆散無力的組織,註定經不起現實的考驗。很快,考驗就來了。

1959年,寮國爆發了危機,左右政治勢力相互政變,今天你推翻我,明天我推翻你,在這個過程中,北越捲入了其中,他們支持巴特寮(寮國紅色武裝)。

右派掌握政權後,向聯合國提出了控訴,說北越在老越邊境地區搞顛覆活動。根據1954年的日內瓦協議,寮國是中立國家,外國武裝是不能進入的。

寮國是東南亞條約組織的被保護國,現在面臨危機,該東南亞條約組織表演真正的技術了。

泰國表示,一旦寮國求援,大家盡其所能幫助它,保衛它。

菲律賓也主張用行動保護寮國,但沒有具體想法。

法國反對任何計劃。

英國說聯合國不是派人去了嗎,我們先等等看,不要過早介入。

澳大利亞、紐西蘭附和英國,巴基斯坦沒什麼態度。

美國主張出兵干涉,但強調軍事干涉只能通過東南亞條約組織進行,而不是美國單獨行動。為此,它一邊在做軍事干涉的准備,一邊向寮國派出了軍事訓練團,提供了一些軍事援助。

由於各國意見不一致,以及問題還沒有發展到非干涉不可的地步,所以東南亞條約組織沒有採取實質性行動。

轉眼到了1960年底,寮國又經歷了幾次政變,蘇聯援助的左派和美國援助的右派打了起來,寮國內戰爆發,日內瓦協議被破壞的盪然無存。

1961年3月,在左派勢力的猛烈進攻下,右派勢力快扛不住了,局勢到了最緊張的時候。

美國新總統肯尼迪主張東南亞條約組織做好軍事干涉的准備,但法國堅決反對,英國態度消極,原因是這兩國在東南亞的利益在不斷縮減,而當時歐洲正處於第二次柏林危機期間,赫魯曉夫咄咄逼人,它們擔心美國的力量從北約轉移到東南亞這樣無關緊要的地方。

由於得不到英、法兩國的支持,肯尼迪也動搖了,逐漸傾向於政治解決。

三個大佬持這樣的態度,其他小國只能乾瞪眼。

最終,東南亞條約組織還是沒有出手。寮國危機,是通過第二次日內瓦會議解決的。

既然是通過日內瓦國際會議解決的,那還要東南亞條約組織干什麼?

泰國和菲律賓很失望,今天組織這樣對待寮國,明天就有可能這樣對待自己。它們希望把英、法踢出群,或者修改群規——3/4或多數表決制。巴基斯坦、澳大利亞、紐西蘭也明裡暗裡指責英、法不地道。

法國一副無所謂的態度(法國自1958年戴高樂復出後,放飛自我,經常和美國唱反調),英國反對修改表決規則。美國則一邊和稀泥,一邊單獨向泰國、菲律賓許諾,給予安全保障。希望把組織維持下去。

寮國危機,是東南亞條約組織面臨的第一次考驗,毫無疑問,它沒有經受住考驗,嚴重動搖了成員國的信心,在解散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


05

寮國的事還沒完,南越又出事了。

北越搞了個南方民族解放陣線,不斷向南越滲透,東南亞條約組織又一次面臨考驗。

結果,英國和法國還是不給力。英國態度模糊,法國堅決反對軍事干涉,主張通過談判實現越南中立化,並強調只有與中國和解才能達到目的——1964年1月,戴高樂不顧盟友反對,堅決與中國建交。

這樣,法國留在組織內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

巴基斯坦也絕望了,因為1962年中印戰爭之後,美國和英國向印度提供軍事援助,嚴重損害了巴基斯坦的利益——我入群就是為了讓你們幫助我對付印度,結果·······無語了。

1964年中巴關系改善,巴基斯坦留在群內也沒有多大意義了。

1964年8月,「東京灣事件」爆發,美國打著東南亞條約組織的旗幟,正式捲入了越南戰爭。泰國、菲律賓、澳大利亞、紐西蘭支持美國,也向南越派出了軍事人員。

根據東南亞條約組織的原則,全體一致才能行動,既然法國和巴基斯坦不同意,英國態度不明朗,那就說明出兵南越的決議沒有全體一致通過——東南亞條約組織的根本原則遭到了破壞,已陷入分崩離析境地,解體已是時間問題。


從1965年開始,法國就不派正式代表開會了,准備退群了。

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巴基斯坦被印度肢解,美國和東南亞條約組織沒有幫到巴基斯坦,巴基斯坦也決定退群。

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和解,東南亞條約組織的價值嚴重縮水。

選個好日子散了吧——1977年6月30日,東南亞條約組織正式解散。

【參考資料】

《冷戰與東南亞條約組織》

《寮國危機與東南亞條約組織的衰落》

《東南亞條約組織的成立與蘇聯的對策(1954-1956)》

《地緣政治下的強勢遏制:杜勒斯與東南亞條約組織(1954-1959)》

❻ 泰國的歷史

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泰國北部的素可泰,是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年到1356年)的都城,素可泰在泰語中意為「幸福的黎明」,原來只是柬埔寨吳哥王朝下轄的一個城市。

元代國勢強盛,銳意向外發展,東南亞各國紛紛向元廷朝貢,泰國也不例外。1350年,烏通王在大城府建都,脫離素可泰王國宣布獨立,建立阿瑜陀耶王國,不久吞並素可泰王國,被中國明朝封為暹羅國王。1767年,緬甸軍隊攻陷大城,阿瑜陀耶王國滅亡。大城時代歷417年,共有33位君主。

19世紀末,曼谷王朝五世王大量吸收西方經驗進行社會改革。1896年,英、法達成利益妥協,間接使得暹羅成為東南亞唯一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

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國王(1869-1910)繼承父親進行改革,廢除奴隸制,改進公共福利和行政制度。拉瑪六世國王(1910-1925)推行義務教育其他教育方面的改革。拉瑪七世國王(1925-1935)統治期間,泰國從君主專制政體轉變為君主立憲政體。

1932年6月,人民黨發動政變,建立君主立憲政體。1938年,鑾披汶執政,泰國國王於1933年退位,由他的侄子阿南塔·瑪希敦國王繼位拉瑪八世(1935-1946)。1939年6月由暹羅更名為泰國,意為「自由之地」。1939年起實現民主政治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泰國成為美國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盟國。在東南亞地區,泰國亦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家;首都曼谷是該區域中國際化程度很高的大都會區。另外,泰國是東盟始創國之一,亦在東南亞區內事務有積極的參與。

拓展資料

泰王國,通稱泰國(Thailand)。位於東南亞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部,其西部與北部和緬甸、安達曼海接壤,東北邊是寮國,東南是柬埔寨,南邊狹長的半島與馬來西亞相連。

舊名暹羅,1949年5月11日,泰國人用自己民族的名稱,把「暹羅」改為「泰」,取「自由」之意。

實行自由經濟政策,20世紀90年代經濟發展較快,躋身成為「亞洲四小虎」之一。是世界的新興工業國家和世界新興市場經濟體之一。世界五大農產品出口國之一。電子工業等製造業發展迅速,產業結構變化明顯,汽車業是支柱產業,是東南亞汽車製造中心和東盟最大的汽車市場。

❼ 二戰「幫凶」泰國,為何最後反而成了戰勝國

我們都知道二戰結束,所有盟軍陣營都是可以向戰敗國索賠戰爭賠償。泰國雖然長期處於日本的控制之下,充當日本的後勤基地,但在二戰末期,泰國臨陣倒向了美國,向日本宣戰。所以在美國的支持下,泰國獲得了戰勝國的地位,獲得戰爭賠償是理所當然的。

❽ 世界的幾大聯盟與組織

1、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是美利堅合眾國與西歐、北美主要發達國家為實現防衛協作而建立的一個國際軍事集團組織。北約擁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規部隊,是西方的重要軍事力量。這是二戰後西方陣營軍事上實現戰略同盟的標志,是美國實現超級大國領導地位的標志。

2、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1967年8月8日成立於泰國曼谷,現有10個成員國:汶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秘書處設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

3、歐洲聯盟,簡稱歐盟,是由歐洲共同體發展而來的,創始成員國有6個,分別為德國、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該聯盟現擁有28個會員國,正式官方語言有24種。2012年,歐盟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4、上海合作組織,簡稱上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已成為人口最多、地域最廣、潛力巨大的跨區域多邊綜合性組織,為維護地區安全穩定、促進共同發展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

5、金磚國家,因其引用了巴西(Brazil)、俄羅斯(Russia)、印度(India)、中國(China)、和南非(South Africa)的英文首字母,被稱為「金磚國家」。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機制的建立,為金磚國家之間的合作與發展提供了政治指引和強大動力。

❾ 世界大戰 第一次是同盟國和什麼國。。分別有哪些國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

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Austria-Hungary)和義大利是同盟國,

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1939-1945年期間

德國、義大利、日本軸心國為主的法西斯力量

中國、蘇聯、美國、英國等同盟國.

其他資料可以在網上找了

❿ 泰國在二戰時是日本的盟國嗎

泰國在二戰時是日本的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暹羅傾向日本,1941年被日本佔領,宣布加入軸心國。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日本和暹羅簽訂《日泰攻守同盟條約》。1942年1月25日泰國宣布向英美宣戰,日本曾將部分在緬甸和馬來亞半島北部佔領地割讓給暹羅。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暹羅隨即在翌日宣布「暹羅1942年1月25日對英美宣戰宣言無效」,暹羅的「宣戰無效」宣言被同盟國承認。1949年改名泰國。泰國的意思是「自由之地」,在其歷史中,泰國可以引以為自豪的是它是東南亞唯一的一個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泰國成為美國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盟國。在東南亞地區,泰國亦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家;首都曼谷是該區域中國際化程度很高的大都會區。另外,泰國是東盟始創國之一,亦在東南亞區內事務有積極的參與。

(10)美國和泰國什麼時候開始同盟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背景

日本侵華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從而在世界東方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之後中國政府向國聯求助,卻並未得到國聯的積極回應。

當時西方大國普遍奉行綏靖政策,意圖通過縱容法西斯的行徑來換取暫時的和平,由此日本得以自行其是。這場事變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世界格局,二戰已經浮現。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進一步加劇了國際形勢的緊張態勢。

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

1929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嚴重沖擊了義大利,墨索里尼斷定領土擴張是減輕國內經濟壓力所必需的辦法,進而走向了擴張的道路。首先,他希望先吞並衣索比亞,但想達到目的,必先得到英、法默許。

英、法最終對義大利的行為採取綏靖政策,墨索里尼認為時機已成熟,便於1935年10月3日,發動了侵略戰爭,在經過7個月的抵抗之後,因西方國家的出賣和兩國實力差距過大,衣索比亞寡不敵眾,最終淪陷。這次戰爭進一步暴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軟弱無能,助長了法西斯的囂張氣焰。

西班牙內戰

西班牙內戰(1936年7月17日——1939年4月1日),是在西班牙第二共和國發生的一場內戰,由共和國總統曼努埃爾·阿扎尼亞的共和政府軍與人民陣線左翼聯盟對抗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為中心的西班牙國民軍和長槍黨等右翼集團;

反法西斯的人民陣線和共和政府有蘇聯和墨西哥的援助,而佛朗哥的國民軍則有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和葡萄牙的支持,最終親法西斯的佛朗哥勢力獲得勝利,重新在西班牙復辟帝制。因為西班牙意識形態的沖突和軸心國集團與共產勢力的代理戰爭,使西班牙內戰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的前奏。

慕尼黑陰謀

1938年3月,德意志第三帝國並吞了奧地利。接著,希特勒以保護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德意志少數民族的利益為借口,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面對德意志第三帝國法西斯的咄咄逼人的侵略,英法兩國以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並與希特勒達成協議,希望把德意志第三帝國的侵略矛頭引向蘇聯。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首腦阿瑟·尼維爾·張伯倫、愛德華·達拉第、阿道夫·希特勒和貝尼托·墨索里尼在德意志第三帝國

的慕尼黑開會,簽訂協議,在沒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的情況下,強行把蘇台德等地區割讓給德意志第三帝國。歷史上把這次會議稱為「慕尼黑陰謀」。至此,綏靖政策達到頂峰。慕尼黑協定的簽訂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

德意志第三帝國更加肆無忌憚,第二年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全境,德意志第三帝國軍事和經濟實力大增,加速了侵略擴展的步伐。蘇聯對英、法兩國更加不信任,出於自己國家的安全考慮,1939年,蘇聯與德意志第三帝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由此,在與蘇聯商討了瓜分波蘭和東歐勢力范圍,得到蘇聯的中立保證之後,希特勒決定放手一搏。這一條約進一步加速了二戰的爆發。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2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65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80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38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94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4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7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87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20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