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鄭信祖籍是哪裡人
① 泰國第五世王鄭信是中國人嗎
好像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泰國人。跟他同時代的後來當上泰王的那個人,並傳承到現在的,他父親是泰國人,母親是中國人,所以說泰國皇族有中國血統。
鄭信(1734年~1782年),又名鄭昭,生於泰國阿瑜陀耶城。是在泰國建立吞武里王朝的華裔。泰國名字叫達信。
父鄭鏞出身於中國澄海縣中外莆都(今上華鎮)華富村人(現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清雍正年間南渡暹羅,居阿瑜陀耶城(中文叫大城)。娶暹羅女為妻,生鄭信。不久鄭鏞去世,鄭信為暹羅國大臣收為養子,接受泰國傳統教育。長成後從政,官居甘碧府府尹,封爵為披耶,暹羅人稱為披耶達信。
1763年,緬甸軍入侵暹羅,鄭信率部防衛暹都。1767年4月,緬軍攻陷暹都,大城王朝滅亡。鄭信以東南沿海地區為基地,組織抗緬軍,光復大城,並遷都吞武里。當年12月28日被擁立為王,史稱吞武里王朝。隨後消滅各地割據勢力,1770年統一了暹羅全國,又多次對柬埔寨進行軍事擴張。
他也派使臣到北京,入朝於清廷。
1782年4月7日,在一次宮廷政變中,鄭信被殺。從柬埔寨前線率大軍回京的卻克里將軍拿握政權,建立曼谷王朝。泰國政府規定每年12月28日為鄭王節。
編輯本段詳細介紹
華裔子弟,文武雙全
鄭王的父親鄭鏞,潮州澄海縣人,清朝雍正年間航海來泰,後來在大城首都
出任徵收劇場與賭坊稅小官,並跟一名稱「燕子」泰族女孩子結婚,生一子,取
名為鄭信。
鄭信生於公元1734年3月23日,星期日,大城時代毋隆葛王時代。1768年12
月28日,建立吞武里王朝;1782年駕崩,享年48歲,共育有24位王子、王女。
鄭信七歲即今葛沙瓦寺學院讀書,佛寺住持通理大師為鄭信的啟蒙老師,先
學泰文、巴利文,然後再研習三藏佛典——這些是當年泰國教育的主要課程。十
三歲完成了全部課程,由義父拍耶節悉大臣為之舉行「剃頂髻」(男孩留一發髻
於頭頂,將發髻剃去後,即表示已成年;同中國古代「束發」的意義相似)。剃
頂髻儀式完成後,就落發為沙彌,並前往大城城外地去的三殿寺(WAT
SAMVIHAN)繼續研習佛典與巴利經文。還俗之後,義父就將鄭信送入內廷充當國
王侍衛。毋隆葛國王對鄭信愛護有加,除令其再研習泰文與巴利文之外,還學習
中文、印度文和緬文。
鄭信二十一歲時,義父拍耶節悉大臣再為他舉行落發為比丘儀式,拜葛沙瓦
寺通理高僧為師;出家為僧,共計三夏,然後還俗,仍任內廷官職。
年輕的鄭信,不但接受教育的機會特多,而且勤勉好學,所以後來登上王位
後,能夠自己編寫劇本、詩、歌等文學作品。此外,他還精通律志和兵法,騎術
高明,能操多種武器,在泰國歷史上,是一位文武雙全的英雄人物。因此,他的
功業,尤其是晚年遭遇事跡,一直成為世界學者研究的主題。
出任官職,遭遇時變
鄭信在毋隆葛王時代曾先後出任以下官職:
1.任巡撫官,代表國王到泰北各城巡察,判決有關案件,為民伸冤除害,建
立了良好的聲譽。
2.出任達城副官,協助城主處理有關法律事件;自此時開始,不再是內廷官
員。
3.原來的達城城主去世後,即出任城主之職;任職期間,全心全力從事發展
工作,使達城成為當年一個繁榮的城市。
毋隆葛王駕崩後,億卡塔王繼位,招鄭信回京師,賜任甘烹碧城城主(甘烹
碧為當年一重要國城)。唯尚未上任,忽報緬甸大軍入侵,圍攻大城;億卡塔王
於是令鄭信留京師,協助御敵。
突圍而出,建立基地
大城的曼普鑾王朝到了億卡王時代,國勢漸衰,國防無力,內廷外朝,爭權
奪勢,經濟蕭條,,民生困苦,緬軍因此乘虛而入,遣派精兵,包圍大城,暫留
京師的鄭信,多次領兵與敵軍交戰,但是士無斗氣,,軍備、武器不能接應。鄭
信見大勢已去,敵軍破城,已難避免,一味頑抗,不為俘虜,亦死於敵手,光復
國土,將渺遠無期。於是,決定率領五百士兵,於公元1766年1月3日,突圍而
出,向東海岸地區前進,途經納空那育、巴真、北柳、春武里,然後到達羅勇
城,並據之為基地。
再說,自從緬軍包圍大城國都以來,一些未被緬軍征服的城鎮,皆擁兵自
重,宣布獨立,造成了割據的局面。緬軍圍城共十四個月,終於在1767年4月間
攻破大城;四百多年古都,燒毀殆盡,曾經繁榮一時的都城,頓成廢墟。
大城淪陷後,鄭王分析當時局勢,認為要光復國土,當以擴大基地為先,於
是率領精兵,攻打尖城(即今之尖竹汶府),兵臨城下,下令軍士,吃過晚飯,
將鍋爐碗缽等炊具,全部搗毀,明日早飯,到城內燒煮;乃破金沉舟之志。時為
1767年6月。
驅逐外寇,重建家園
鄭王以尖城為復國基地,在1767年的雨季期間,製造軍艦,召集泰、中壯
男,入伍為兵。鄭王分析當年割據局勢,認為有志統一國家,南面稱王者,必須
先驅逐外寇。於是雨季才過,鄭王即率領士兵五千,戰艦百艘,自尖城出發,是
年11月間,軍至湄南河河口,先收復吞武里城,然後逆流而上,直搗大城緬軍扎
營重地——三菩提樹營;緬軍不能對抗,大敗而歸。緬軍佔領大城,前後共七個
月。
鄭王完成驅逐外寇,光復國土大業時,年僅34歲。鄭王看到大城被緬軍破壞
的蕭條場面,不勝悲傷,要重新修建,談何容易?且緬軍對大城地理形勢了若指
掌;大城遠離海口,對外通商貿易並不方便。而吞武里城面積雖小,卻有「威猜
巴碩堡」為屏障,都城條件,符合當時形勢,且接近海口,對外貿易,比較有
利;如遇強敵入侵,不能對抗,可退回尖城。於是,鄭王遂下決定定都吞武里的
計劃。在重建國家的過程中,鄭王定了以下重要措施:
一是召集臣民。召集在戰亂中散居各地的臣民,匯合吞府,共商建都大計;
食糧缺乏時,向外來商船購買米糧,解決民生問題。
二是完成統一。鄭王認為割據局勢對國家不利,一旦地軍入侵,各自擁兵自
重,必定不能拒敵;於是北征南討,歷時三年,終於完成國家統一大業。
三是加強國防。由於大城淪陷,生民塗炭的慘痛經驗,且當年的緬甸國勢尚
強,軍隊比泰國壯大;為了拒敵,鄭王一朝,先後還得同緬軍交戰多達十次。因
此,加強國防,是鄭王重建家園中的一個重要策劃。
四是開拓國土。完成國家統一後,1771年間,鄭王親自率兵佔領了柬埔寨,
任效忠鄭王的柬國大臣主治國事;柬埔寨遂成為泰國藩屬一直至1778年。此外,
1774年間,又先後征服了喃奔、帕、難、蘭那、寮國等城。因此,鄭王一朝的國
土,北邊擁有寮國境內的萬象、鑾巴茫;南邊統領甲蘭單、單卡奴、沛武里;東
邊擁有寮國、高綿湄公河地區,窺望越南邊境;西邊國土遠達緬甸的毛達瑪、塔
威馬力、禾腦悉。
五是維護佛教。鄭王在位十五年間,雖然一面拒敵,一面拓疆,終年用兵;
但對繼承文化藝術,尤其是維護佛教的事,仍不遺餘力;如令諭自各地搜集大藏
經文,建造佛寺和重新組織僧迦律制等措施。
彪炳功績,永垂不朽
鄭王自1767年建立吞武里王朝,1782年駕崩,大將軍昭披耶卡薩斯取得王
位,遷都曼谷,建立至今的節基王朝。
鄭王對泰民族做出的貢獻極多,到了波·披汶頌堪元帥掌政時代(1938-
1944年),中、泰兩族為了緬懷鄭王的功績,遂擇定在吞府大羅門圈上鑄造鄭王
銅像。鄭王跨騎御馬,身披戰衣,右手高舉指揮劍,左手緊握馬韁,作親征狀,
面向東方的尖竹汶府。紀念銅像自馬足到指揮劍的右手,高4.20米。泰國政府於
1954年4月17日,正式為鄭王銅像舉行落成朝祭大典,並有兩日連宵文娛活動,
當代第九世王普美蓬陛下親臨主持銅像揭幕與朝祭儀式。同年的12月28日,為鄭
王登基紀念日,泰王陛下復親臨主持獻花圈朝祭儀式。
自此以後,泰國政府就定於每年的12月28日舉行鄭王朝祭大典,並循例在銅
像地區,舉行兩天兩夜的文娛活動。由於中、泰兩民族對鄭王的功業都頌揚不
已,所以每年的文娛場面,都非常壯大;銅像附近的公路,也得封鎖兩天。鄭王
在中、泰民族心中的形象,可謂「不朽」。
② 鄭信的簡介
鄭信月7日)又名鄭昭(昭意為「王」,不是名字),生於泰國阿瑜陀耶城。是在泰國建立吞武里王朝的華裔。泰國名字叫達信(Taksin)。史稱「達信大帝」或「吞武里大帝」,是泰國人心目中五位偉大的「大帝」之一(蘭甘亨大帝、納黎萱大帝、達信大帝、馬古大帝、朱拉隆功大帝。或者將蘭甘亨、納黎萱、那萊王、鄭信、拉瑪一世、拉瑪五世、拉瑪九世為七大帝。蘭甘亨、納黎萱、拉瑪五世為三大帝。)
父鄭鏞出身於中國海陽縣中外莆都(今澄海上華鎮)華富村人(現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清雍正年間南渡暹羅,居阿瑜陀耶城(中文叫大城)。娶暹羅女為妻,他的母親諾央,生鄭信。不久鄭鏞去世,鄭信為暹羅國大臣收為養子,接受泰國傳統教育。長成後從政,官居甘碧府府尹,封爵為披耶,暹羅人稱為披耶達信。
1763年,緬甸軍入侵暹羅,鄭信率部防衛暹都。1767年4月,緬軍攻陷暹都,大城王朝滅亡。鄭信以東南沿海地區為基地,組織抗緬軍,光復大城,並遷都吞武里。當年12月28日被擁立為王,史稱吞武里王朝。隨後消滅各地割據勢力,1770年統一了暹羅全國,又多次對柬埔寨進行軍事擴張。
他也派使臣到北京,入朝於清廷。
1782年4月7日,在一次宮廷政變中,鄭信被殺。從柬埔寨前線率大軍回京的卻克里將軍掌握政權,建立曼谷王朝。泰國政府規定每年12月28日為鄭王節。 澄海縣人民政府於1985年在上華鎮華富村的烏鴉地修建了鄭信衣冠冢。
③ 泰國歷代國王為何都姓「鄭」
泰國位於東南亞,是君主立憲制國家。現在泰國國王拉瑪十世,他的泰國名字是瑪哈安德魯哇集拉隆功,他還有一個中文名字叫鄭棉。其實不只是拉瑪X,歷史上所有拉瑪王朝的國王都有一個中文名。比如拉瑪一號叫鄭華,拉瑪五號叫正龍。
泰國,原名暹羅,有70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公元1238年,泰國人民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相對統一的國家。它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成王朝、屯吳立王朝和曼谷王朝。
吞武里王朝
即使不能假定歷史,我們也要為泰國的鼻祖鄭新感到遺憾。作為一個有前途的年輕人,他在某些方面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但作為一個政治家,他是不夠格的。他的野心不僅沒有看透,還死在了下屬的手中。從這個角度來說,在皇權的斗爭中,無論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避免地會重蹈覆轍,走入深淵。只有自覺為人民謀利益,才是一個國家保持長期穩定的根本途徑。
④ 為什麼泰國的歷代國王都姓鄭有什麼歷史淵源
泰國地處東南亞地區,是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現在的泰國國王拉瑪九世,他的泰文名字是普密蓬·阿杜德,另外他有還有個中文姓名,叫做鄭固。其實不僅是拉瑪九世,所有拉瑪王朝的國王都有一個中文姓名。比如拉瑪一世叫做鄭華,拉瑪五世叫做鄭隆。為啥這些泰國國王都姓鄭呢?這裡面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且看【縱橫五千年】的編獨孤雁一一道來!
這件事還得從拉瑪王朝的創建者拉瑪一世說起,拉瑪一世出身暹羅上層貴族,原名通鑾,後來稱作【昭披耶卻克里】,曾擔任阿瑜陀王朝的地方軍政長官。後來阿瑜陀王朝被緬甸所滅,這個拉瑪一世於是投奔自己的一位同窗好友,正是這位好友改變了拉瑪一世未來的命運。
拉瑪一世即位後,立即派出使者前往清朝,但他不敢說自己是篡位的,於是自稱是鄭信的兒子鄭華,而「父親」鄭信是暴病身亡的。清朝雖然有些懷疑,但天高皇帝遠,依然予以冊封。時至今日,拉瑪一世向乾隆皇帝的呈送「國書」依然保存在故宮博物院內。以後的歷代國王都自稱鄭氏,一直延續至今。鄭鏞,這位飄零海外的中國人,也許做夢也不會想到,泰國王室會認他做祖先。
⑤ 世界上姓鄭的皇帝叫什麼
鄭信(1734年4月17日-1782年4月7日),泰國吞武里王朝國王,又稱吞武里大帝、鄭昭(王),華裔,祖籍廣東澄海。父親鄭鏞去世後,以財政大臣坡耶節基為義父,13歲入職宮廷侍衛,後來升為侯王。
緬軍入侵暹邏,攻陷大城王朝首都,國王死亡。鄭信高舉義旗,借力華僑和泰人,發起反擊,擊敗緬軍,建立泰國第三代王朝,時稱吞武里大帝。鄭信愛民仁德,是泰國最偉大的五位大帝之首。
⑥ 泰國歷史上的華人皇帝是誰他為什麼能當上泰國皇帝
在泰國的歷史上有一位堂堂正正的華人皇帝,華人能在泰國當皇帝其中必有段歷史震古鑠今,後人還修建一座大廟——鄭皇廟供奉這位皇帝,可見非同小可。
這時清朝乾隆皇帝為牽制緬軍北上,便從海.上資助鄭達信集結部隊,這支抗緬大軍乘勢駕駛500艘戰船浩浩盪盪進入了湄南河:在鄭達信的指揮下經過一場浴血奮戰很快奪回了重鎮吞武里。當泰軍最後輕取原皇朝所在地大城時,不禁令入新亭對泣,這里已是一片廢墟,難以收拾。泰軍將士只好揮淚而去,把吞武里作為臨時首都,鄭達信在眾星捧月的歡呼聲中登基稱帝。泰國又在黎明的曙光中重整山河的破碎,「黎明寺」便由此得名。鄭皇在位14年,泰國入民對他衷心敬佩,尊他為"鄭皇大帝」,並建廟修志頌其一世之雄,其救民於水火的功績為後人永世難忘。
⑦ 歷代的泰國國王,為什麼認這位中國人為祖先
泰國拉瑪王朝都以鄭為姓,其開國國王拉瑪一世,中文名鄭華,他當時向清朝皇帝上書時,就自稱是中國人之後。因為拉瑪一世的政權,是從一位中國人手中奪取。這位中國人,就是被稱為泰國吞武里大帝的鄭信,1767年至1782年在位。鄭信又名鄭新、鄭國英,他的父親,《清史稿》考證名叫鄭昭,應該來自中國潮州一帶。明清時期,福建、廣東不少民眾下南洋謀生,鄭昭應屬其中之列。盡管在史書上,鄭信被認為是中國人,但更准確地說,他父親是中國人,他本人則為中泰混血。
鄭信的雕塑當時的東南亞各政權混戰,尤其是緬甸與泰國征伐不斷,這種仇怨,其實今天依然存在。鄭信在起兵反抗緬甸侵略中嶄露頭角,並先後征服了今天寮國、柬埔寨等許多地方,奠定了今天泰國政權的基礎。當時清朝與緬甸一度處於戰爭狀態,為取得清朝的援助,鄭信以中國人後裔身份與清朝修好,泰國成為清朝的屬國之一。但按照泰國史書記載,鄭信晚年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擾,他與佛教寺院關系緊張,據信他命令寺廟將他作為神來供奉,但遭到寺廟方面的拒絕。當時,災害頻仍,民不聊生,鄭信則鐵血鎮壓,於是民怨四起,反叛不斷。1782年,暹羅發生兵變,鄭信被廢黜,他請求出家為僧,但未得到允許。正在與越南作戰的拉瑪一世聽聞政變,迅速與越南達成和解,處死了作為太子的鄭信之子,回兵暹羅,平息了叛亂。他隨即下令處死鄭信。按照泰國王室的記載,1782年4月10日,鄭信被公開斬首,他臨刑前曾要求與曾為親信的拉瑪一世對話,但遭到後者的拒絕。但據越南史書記載,鄭信則是按照慣例被鞭子抽打致死。
⑧ 泰國歷代國王都姓「鄭」,不是華人後代,為何還要起中文名
在泰國有一個很有威望的如果王叫做鄭信,他的父親是廣東人母親是泰國人。而且也因為他有著一半的中國血統,所以他們是可以和清王朝搞好很多關系,但是後來在泰國內部發生的一些事情,鄭信是被殺死了。為了能延續和清王朝的友好關系,所以後來的國王都冒充自己是鄭信的後代奶和清朝維護好關系,從此以後每一個國王都會用正這一個姓來取一個中國的名字。但是他還是,想要和清王朝搞好關系的,所以他瞞天過海冒充是鄭信的兒子。當然清王朝的皇帝也沒有太過疑心這一件事情畢竟都相隔這么遠。所以他們是為了得到清王朝的一些援助或者是物資,他們每一代的皇帝都會冒充是鄭姓的後代,用鄭來改一個中國的名字。
⑨ 泰國歷代國王都姓鄭,他們和我們國家的鄭姓人有什麼淵源
當時的泰國的第一任皇帝叫拉馬伊斯拉馬伊斯,他的名字叫通鑾,當時因為泰國被緬甸攻打,然後戰敗了,他就投奔了他自己的一個好友叫鄭信,所以後面的國王叫名字都有姓鄭就是和鄭信有關系,而鄭信就是中國人的後代。
所以當時的皇帝是被謀權篡位的,但是當時的那個人害怕清朝的皇帝干涉,就自封鄭姓,所以就這樣代代流傳下來了。
⑩ 據說泰國王室一直有認一位中國人為老祖宗,其中有何緣由
去泰國旅遊的朋友們都知道,泰國人認為他們最了不起的皇帝便是吞武里大帝。吞武里大帝的中文名叫做鄭信,他其實是中泰混血,按照中國傳統按照父系血統為正統來說的話,他應該是一個中國人。鄭信的父親是在雍正時期從廣東偷渡到達泰國的。清朝當時執行嚴格的閉關鎖國政策,廣東福建等沿海人民痛不欲生,不得不冒著生命危險下南洋。
大城國在鄭信的傑出管理之下,國力蒸蒸日上,成為了東南亞的一支強大勢力,柬埔寨被迫成為其附屬國。鄭信獲得了百姓前所未有的擁戴,被推舉為國王,開創了吞武里王朝,他便是吞武里大帝。晚年,鄭信由於錯誤的判斷導致窮兵黷武,激化了國內的矛盾,最終死於宮廷政變。